【大单元·任务式】第七单元第2课时 古诗二首 教案 统编版语文二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单元·任务式】第七单元第2课时 古诗二首 教案 统编版语文二上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课
课题:《古诗二首 》
内容分析: 《江雪》为唐代诗人柳宗元所作的一篇五言绝句,它勾勒出一幅江畔雪景的生动画面。诗中采用典型场景,如覆盖千山的皑皑白雪和空无一人的小径,展现了山野间的极端寒冷;随后,通过描绘一位在寒冷江面上独自垂钓的渔翁,映射出诗人在历经挫折后的坚韧与内心的孤寂。全诗构思新奇,语言精练,富含深邃的意境。
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文化自信: 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和欣赏图画,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炼和意境的深远,初步体会中华古诗文化的独特魅力。 语言运用: 能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和背诵古诗;能借助插图和生活经验,大致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思维能力: 通过观察插图和关键词想象画面,通过对比“热闹”与“寂静”的场景,发展形象思维和初步的对比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 在“诗配画”的活动中,感受诗歌中“静”与“孤”的意境美,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绘画、表演)简单表现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借助插图,想象诗中描绘的寒冷、寂静的江雪画面。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静”与“孤”的意境,并能初步感受渔翁不畏严寒的形象。
课时目标: 识字与朗读: 认识“绝、径、踪、孤、翁、钓”等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读出节奏感,联想画面背诵诗句。 画面描述: 能借助课文插图和关键词(如“千山”“鸟飞绝”“孤舟”“独钓”),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描绘的大致画面。 思维能力目标 想象与对比: 通过观察插图和聆听风雪音效,想象诗中寒冷、寂静的江雪景象,并通过对比“平时热闹的山野”与“诗中寂静的山野”,感受诗歌营造的极端寂静氛围。
情境任务:“同学们,大自然是一位神奇的画家,让我们一起来做‘大自然的小画家’,用眼睛观察、用心灵感受、用语言描绘我们眼中最美的想象风景!” 小画家们,你们准备好了吗?第一站:古诗中的想象风景。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节: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导入: 同学们,我们来猜个谜语吧:“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水中都不见。” (打一自然现象) 学生猜谜(雪花)。 教师:同学们, 真聪明!下雪的时候,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学生自由回答:雪白的、冷冷的、很安静……)2.教师导入情境:今天,我们就跟着唐代诗人柳宗元,一起去看看一千多年前的一场雪,一场落在江上的雪。 3.齐读课题《江雪》。 猜谜语:迅速聚焦学生注意力,激活关于“雪”的已有认知,自然过渡到诗题。
【设计意图】用谜语导入,迅速吸引二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并自然引出“雪”的主题,为感受诗歌的寒冷意境做好铺垫。
第二节:初读古诗,感知韵律
1.范读引领: 教师配乐(古筝曲)范读古诗,读出节奏和韵味。 2.认识生字“绝、径、踪、灭、舟、钓”。 (1)出示“绝”。引导学生明确:“绝”指“无,没有”,以词带句,正确朗读诗句“千山鸟飞绝”。 (2)出示“径、踪、灭”。读好后鼻音。引导学生明确:“径”指:狭窄的道路;小路。“人踪”就是人的脚印。以词带句,正确朗读诗句“万径人踪灭”。 (3)出示“舟”。读准翘舌音。正确朗读诗句“孤舟蓑笠翁”。 (4)出示“钓”。读好三拼音节。正确朗读诗句“独钓寒江雪”。 节奏朗读: 出示画有停顿线的古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5)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跟老师读、学生带读、男女生赛读。 多种形式朗读:通过跟读、赛读等,在反复实践中读准字音、感知节奏,完成语言的初步积累。
【设计意图】 通过听读、跟读、赛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初步感知古诗的韵律美。
第三节:情境想象,品读画面
活动一:“寻找消失的世界” 教师引导: 诗人看到的这个世界,和我们平时看到的一样吗?请你读前两句诗,找一找,什么“绝”了?什么“灭”了?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关键词卡片:鸟飞绝、人踪灭。 启发想象: 教师: “千山”是什么意思?(很多山)“万径”呢?(很多路) 理解手法。请同学们思考:“千山”是作者真的数过有一千座山、一万条路吗?当然不是啦!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我们学过的很多诗句中都运用了这样的手法,你们读过的有哪些? ①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教师引导: 想象一下,平时有鸟的山和有人走的路应该是怎样的?(热闹的,有声音的)可现在呢?(播放微弱的风声音效)同学们,你听到了什么?除了风声,还能听到别的吗? 引导学生说: 所有的山,都听不到____(鸟叫),看不见____(鸟飞);所有的路,都看不到____(行人),找不到____(脚印)。 小结: 整个世界变得非常——(引导学生说出“安静”“冷清”)。用诗中的一个字,就是“绝”和“灭”。(指导学生读出这种寂静、寒冷的感觉)。 活动二:“发现孤独的勇士” 教师提问: 在这白茫茫、静悄悄的世界里,真的有生命存在吗?快读读后两句,你发现了谁? 根据学生回答,贴出关键词卡片:孤舟、蓑笠翁、独钓。 理解词义: 师引导: (指图)你看,他身上穿着的是“蓑衣”,头上戴的是“斗笠”,是用来挡风雪的。他坐在一条——“孤舟”(一条小小船上)。 想象画面:展现了一幅静谧而深邃的画面:一叶扁舟悠然漂浮于银装素裹的江面,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渔翁端坐其上,独自一人,在刺骨的寒冷中悠然垂钓,仿佛外界的一切喧嚣与寒冷都与他无关。此情此景,不仅是一幅高度凝练与概括的视觉艺术,更是一个鲜活而独立的形象塑造,渔翁的孤独与坚韧跃然纸上。 对比感受,体会精神: 教师: 在寒风刺骨的下雪天,我们都觉得好冷,想待在屋子里。可是这位垂钓者,他却一个人在这风雪交加的江上钓鱼。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引导学生说出“勇敢”“不怕冷”“有耐心”等)。 拓展背景,感悟诗意。 了解作者: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人。贞元进士。曾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河东、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两人并称“韩柳”,名列“唐宋八大家”。其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古诗背景:《江雪》此诗诞生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际。历经十年流放生涯,实则处于严密监视下的软禁状态。尽管环境严酷,柳宗元并未屈服。在政治失意之际,他将个人的价值追求与理想抱负寄托于诗歌之中,而《江雪》便是其杰出作品之一。 指导朗读: 让我们带着佩服的感情,来读一读这两句诗,读出诗人的“孤独”和“勇敢”。 情境想象与角色扮演:学生通过找关键词、听音效、看图片将文字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画面与形象,深刻体会诗歌意境,突破重难点。 通过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感悟诗人虽处逆境,仍然坚强不屈的精神境界。
【设计意图】 将诗句分解为两个充满探索性的游戏活动,利用关键词卡片、音效和角色扮演,将抽象的诗句转化为学生可感知的具体形象。通过强烈的动静对比,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人物形象。
第四节:诗画结合,背诵积累
1.“我是小画家”活动: 教师: 这首诗就像一幅画,请你这位小画家,拿出画纸,把你脑海中《江雪》的画面画下来。你只需要画出最让你印象深刻的东西。(学生作画,约5分钟) 2.展示与表达: 请几位画得快的学生展示画作,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我画了……,因为……” 3.看图背诵: 教师指着黑板上的关键词卡片和学生的画,引导学生尝试背诵古诗。 播放背景音乐,全班一起有感情地背诵。 课堂总结:这堂课,我们走进了一场静静的《江雪》,看到了一位勇敢的老渔翁。诗人柳宗元就是想通过这首诗,告诉我们,即使环境很艰难,我们也可以像这位诗人一样,保持内心的坚强。 诗配画与背诵:动手绘画将个人理解外化创造;借助画面与关键词支架背诵,化抽象为具体,降低难度,巩固记忆。
第六节:观察示范,识字写字
1.出示生字卡。教师范读。随后学生齐读,教师指名认读。指导组词来加强识字教学。 2.指导书写。 (1)先让学生整体观察生字的结构及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2)教师逐一示范,讲解书写要领,学生认真观察并书空。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并及时反馈评价。 观察与倾听: 观察教师板书或课件展示的范字,认真听教师讲解字形结构、关键笔画、笔顺及书写要点 实践练习: 在课本或练习本上认真书写生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