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桐城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10月)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桐城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10月)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安徽省桐城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2021年,贵州省铜仁市方田坝考古发掘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该遗址中出土了一枚商周时期的牙璋,与三星堆、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牙璋在形制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这说明( )
A.商、周政权对贵州地区的直接统治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显著特征
C.贵州与巴蜀、黄河流域广泛的交流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2.下面为上海青浦福泉山遗址(距今约5500年)出土的随葬品数量分布示意图(M为墓葬编号,其中M139墓葬发现有殉葬的人)。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当时社会出现了贫富分化现象 B.古代尊卑秩序观念形成并系统化
C.该遗址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D.社会劳动分工呈现明确化的特点
3.商朝统治者宣扬自己是天神“帝”在人间的代表,要求臣民绝对服从。西周统治者用“天”代替“帝”来表示主宰命运的神灵,并提出“天命靡常”“以德配天”等主张。这一变化表明,该时期( )
A.政治领域弥漫着神权意识 B.统治思想具备了民本色彩
C.传统天命观逐步走向衰落 D.皇帝制度的雏形已经出现
4.西周中期,矩伯以田为代价,从卫那里先后两次换得礼玉和皮币;一个贵族用“林孤里”的土地换取了另一个贵族的马车以及有关车饰和配件。这些可用于说明当时( )
A.井田制有所松动 B.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形成
C.商品经济较发达 D.礼制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5.下表所示为春秋战国时期文献中吴越地区的相关记载。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
时间阶段 相关记载 文献
春秋前期 吴公子季札观周乐,能精准阐释《风》《雅》《颂》,却仍自称“蛮夷”,以“断发文身”为俗。 《左传》
春秋后期 越君勾践令诸大夫习《诗》《礼》,朝堂论政引“华夏先王之道”,但祭祀仍保留“鸟图腾”仪式。 《国语》
战国中期 楚王孙遗者钟铭文载“吴人,越人,尚同乎楚”,吴越贵族通婚频繁,且多以“华夏共祖”自称。 《史记》
A.长江流域礼制整合的初步完成
B.华夏认同在吴越地区逐步深化
C.东南地区华夏共祖观念的萌生
D.吴越习俗与周礼的互动式演变
6.春秋战国时期,“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的社会现实,使许多人开始“离制而背本”,打破了原来“四民不杂处”“不知迁业”“安其俗,乐其业”的状况。据此可知( )
A.重商政策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
B.商业繁荣阻碍了农耕经济的发展
C.经济发展推动重商政策的实施
D.商品经济发展影响民众择业观念
7.李悝在魏国变法时,规定以“尽地力之教”推动“治田勤谨”者获赏;吴起认为楚国“所有余者地也,所不足者民也”,把增加人口列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商鞅提出“人令民以属农,出令民以计战”。上述主张均基于( )
A.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 B.富国强兵的现实需要
C.人地失衡的资源困境 D.因地制宜的发展策略
8.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期望恢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孟子谓天下当“定于一”,墨子主张“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道家则从哲理层面提出“道通为一”。这说明当时思想家们期望( )
A.建立中央集权体制 B.否定传统政治体制
C.国家治理统一有序 D.尊崇君主重建伦理
9.秦在统一六国后,将一批“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划入祠官系统,由太祝主管这些祠庙的祭祀事务,祭祀用品、祭祀时间都有统一的规定。秦朝此举意在( )
A.消弭法治德治之争 B.构建统一的文化体系
C.重建社会道德秩序 D.彰显国家的组织能力
10.下表是“封”和“郡”的金文,从字形结构的区别可知,郡县制的建立( )
封 郡
释义 释义
植树为帜 划定疆域 驻军守土 为君主管理地方
A.维护了等级制度 B.扩大了统治区域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借鉴了西周制度
11.西汉初年,朝廷放宽对国家山泽湖海的管制,允许民间开发。同时,政府将铸币权下放至地方,放松对商人的限制,甚至允许富商“入粟拜爵”。西汉初年政府的这些举措旨在( )
A.恢复社会生产以稳固政权根基B.增强商贸活动以优化经济体系
C.提升商人地位以调和阶层冲突D.缩减行政负担以缓解财政困境
12.汉武帝时期,出身低微的公孙弘凭借其学识被任命为侍中,常伴皇帝左右,参与国家重大政策的谋划;而身为丞相的田蚡,虽位高权重,却多负责执行既定政策,其提出的新主张往往需经皇帝与公孙弘等近臣商议后才能定夺。这一情境反映出当时( )
A.丞相已没有任何实权 B.选官制度发生了根本变革
C.中外朝制度逐步形成 D.皇权受到近臣的严重威胁
13.昆明地区河泊所遗址出土了汉代“交趾太守章”,还有带有“滇池以亭行”的封检牌以及两枚记录“始元四年”“建伶县”相关事件的简牍。以上发现可以用来说明汉代(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B.互市贸易的兴盛状况
C.中央对西北地区的管理 D.因俗而治的治边策略
14.在《史记》中,司马迁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命运,这种观点在他对刘邦,张良等人的描述中尤为明显。班固在《汉书》中认为天命是不可逆转的,人只能顺应其自然,这在他描述汉武帝和霍去病等人时得到了充分体现。这种差异反映了二者( )
A.分别受儒、道思想影响 B.史书体例的不同
C.世界观和历史观的差异 D.文史素养的高低
15.东吴、东晋和南朝相继建都建业(东晋南朝称建康,今南京),先是东吴开凿破岗渎,挖娄湖,凿横塘,辟航道,建立起以建业为中心的南方漕运体系。东晋、南朝时,建康继续保持了漕运中心的地位。这些做法( )
A.催生了新的生产关系 B.保证了朝廷的财政收入
C.推动了南北方的交流 D.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
16.在河南出土的北魏时期墓志、碑刻中,可见内迁民族使用汉文撰写家族源流与生平事迹;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时,将拓跋氏改姓“元”,并解释“元”取自《易经》“大哉乾元”,象征王朝承天受命。这反映出北魏时期( )
A.少数民族文字走向消亡 B.北方政局平稳有序
C.汉族文化的影响力较大 D.门阀势力受到冲击
二、材料题
17.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古代统治者实行了许多措施。这些措施反映了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以郡统县,郡行政长官称守,掌一郡行政等事务,设郡尉负责军事。郡下设县,县行政长官称县令(长)。每年岁末,郡守派遣官吏赴京师上计(地方官吏于岁末将一年的政绩汇报给国君或上级官员),向中央呈交记录本郡情况的计簿。朝廷据此行赏罚。县则在郡上计前,向郡守呈交县计簿。中央派监御史监察郡政,纠举弹劾有罪过的官吏。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汉高祖)认为秦亡的原因之一是不分封子弟,孤立无援,故而又重新分封了自己的若干兄弟子侄为同姓王。……诸侯王在自己王国内拥有较大权力,可自行任命大部分官员并征收赋税,大者地跨数郡,其总地盘超出汉朝廷直辖郡县。汉武帝用主父偃之策,于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颁布“推恩令”,允许并鼓励诸侯王“推私恩”将王国土地再行分封给子弟为列侯。此举没有像削藩那样招致反抗,效果异曲同工,“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此后,又颁行“左官律”“附益法”,规定王国官为“左官”以示歧视,又限制士人与诸王“附益”交游。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三 汉武帝是一位具有远大志向的皇帝,他即位以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拓疆活动:北击匈奴,收复北方许多失地;沟通西域,将西域纳入汉朝的控制之内;南平越族,设立许多新的郡县;经略西南夷,设立郡县,开辟交通,加强了各族、各地区与中原王朝的联系与交流;出兵朝鲜,设立郡县。这些举措的实施,使汉王朝的疆域空前扩大。
——摘编自石青《试析汉武帝的治疆政策》
(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中央政府通过郡县制来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郡县制全面推行的政治条件。
(2)据材料二指出汉初中央政府面临的威胁并简述汉武帝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武帝的拓疆举措并分析其影响。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的周边地区,特别是在南方的“蛮夷”地带,随着生产手段的进步、农田不断被开发、农业生产不断发展,除了移居中原的,当地的族群也越来越愿意接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出现主动向“华夏”靠近的趋势,结果使得蛮、夷、戎、狄地区自身也逐渐转化为“中国” 转化的动力,都在于他们认同华夏文明是一种比他们自身原有文化更加卓越的文化形式。
————王珂《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
材料二 东晋南朝时,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他们在江南地区定居下来,与当地的原住居民共同生活,彼此通婚,北方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如铁制农具、牛耕技术等,极大地提高了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同时,北方的语言、风俗等也逐渐在江南地区传播开来。江南地区的建筑风格在吸收了北方建筑的特点后,变得更加多样化;北方的面食文化也对江南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春秋时期民族关系出现的新变化,并根据材料概括出这一新变化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桑弘羊,商人家庭出身,自幼接触工商业。汉武帝即位后(公元前141年)他被召入宫廷。他主张严刑峻法,既认可商鞅重农抑商的理念,又赞扬管仲重视工商业的做法。公元前120年,他正式主持财政改革。公元前119年,朝廷颁布算缗、告缗令,向工商业者征税并鼓励揭发隐产漏税行为,最终“得民财产以亿计……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公元前110年,桑弘羊接管盐铁事务,继续推行盐铁官营专卖政策。汉武帝晚年,朝廷政策转向“禁苛暴,止擅赋”。公元前87年,汉武帝病逝,桑弘羊与霍光等共同受命辅政。他对霍光所奉“与民休息”的政策有抵触情绪。公元前81年,他在盐铁会议上反对废除盐、铁、酒的官营政策。公元前80年,他卷入谋反事件,牵连被杀。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桑弘羊的经历是汉代历史场景的再现.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运用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B A B D B C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C A C D C
17.(1)措施:郡县官员分工负责,相互牵制;定期对郡县长官实行考核;中央派官员监察地方官。
条件:秦统一六国。
(2)威胁:诸侯拥有较大的地盘,自己任命官吏,征收赋税,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威胁中央政府的统治地位。
对策: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实力;颁布法律,歧视王国的官吏,限制读书人与王国的交往。
(3)举措: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夺取北方大片领土;夺取河西四郡,把西域纳入汉朝统治范围之内;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中西方交通要道;设置郡县,加强对少数民族和西南地区的管理;出兵朝鲜,加强对东北地区的控制。(答到)
影响:有利于疆域的扩大和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了民族交融;加强了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为王朝走向鼎盛准备了条件;为后世边疆的治理提供了借鉴。(答到)
18.(1)新变化:周边“蛮夷”族群主动向“华夏”靠近,蛮夷地区逐渐转化为“中国”。原因:①周边地区生产进步,农业发展;②华夏文明的先进性,吸引周边族群认同。
(2)表现:①人口迁移:北方人口南迁,与当地居民通婚;②生产技术:北方先进生产工具(铁制农具)和技术(牛耕)传入江南;③文化融合:北方语言、风俗、建筑风格、饮食文化在江南传播。历史意义:①促进江南地区经济开发,推动中国经济重心南移;②促进民族融合,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③丰富中华文化内涵,推动中华文化多元发展。
19.示例一:论题:人生选择应与国家前途同频共振。
阐释:西汉初年实行“与民休息”政策,创造并积累了大量社会财富,但豪强势力在此过程中占据了巨额收益,中央政府相对势弱,这不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汉武帝即位后,励精图治,需要加强中央集权以应对内忧外患。桑弘羊为汉武帝主持财政改革,推行算缗、告缗令,打击不法豪商,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平准均输,强化了政府对经济的掌控,也大幅增加了财政收入,为汉武帝稳固边疆创造了条件。汉武帝统治后期,由于连年对外征战,国家积累的财富日益耗竭,民众生活日益艰难,“与民休息”重新成为国家的指导政策。桑弘羊为了自己所主导的政策的延续性,反对“与民休息”政策,这不利于国家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结论:由此可见,个人选择应与国家前途同频共振,个人才能的施展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在时代巨变之时,应客观理性看待自身成就,不能抱残守缺,而要将个人利益融入国家利益之中。示例二:论题:个人命运与时代进程相互影响。
阐释:桑弘羊出身富商家庭,对工商业经营有着深刻的认识。与此同时,汉初学术思想尚未统一,先秦诸子中的道家、法家、儒家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桑弘羊认可法家思想,为其后来的财政改革赋予了强硬的色彩。桑弘羊主持财政改革后,推行算缗、告缗令,打击不法豪商,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平准均输,全面强化政府对经济的控制。这些举措一方面给豪强富商带来巨大打击,另一方面民众的生活也受到政府全面管控,在此过程中政府是最大的受益者,充分体现了法家强化集权、藏富于国的理念。但法家统治的弊病同样存在,汉武帝统治后期,由于对内高压统治,对外连年征战,国家财富日益耗竭,民众生活日益艰难,政府遭遇统治危机,最终桑弘羊经济改革中的一部分措施被摒弃。
结论:由此可见,个人认识的形成离不开时代的影响,在此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参与国家治理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时代进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