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萍乡市鸡冠山乡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西省萍乡市鸡冠山乡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江西省萍乡市鸡冠山乡中学2025—2026学年
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大单元·素养测评卷(一)
说明:1.考试范围:七上第1~5课(月考)
2.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8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入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下面一组考古发现可用于实证我国( )
地点 考古发现
云南元谋 出土距今约170万年元谋人门齿化石
陕西蓝田 出土距今约160万年蓝田人头骨化石
湖北郧阳 出土距今约100万年郧县人头骨化石
A.百万年的人类史 B.一万年的文化史
C.新石器时代历史 D.五千年的文明史
2.柳湾遗址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的柳湾村。柳湾墓地是保存较为完整的原始社会晚期氏族公共墓地,共发掘出各种文化类型墓葬1700余座。出土文物近4万件,包括陶器、石器骨器、装饰品等。由此可见,研究史前文明最可信的依据是( )
A.考古发掘 B.口耳相传
C.音像资料 D.想象推理
3.考古学家在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穿孔兽牙、海蚶壳、小石珠、鱼骨等。其中小石珠的制作最为精细,表面很光滑,钻孔处还被染成红色。这表明山顶洞人( )
A.保留猿的特征 B.具有爱美意识
C.懂得人工取火 D.使用打制石器
4.距今8000多年的内蒙古兴隆洼遗址,有半地穴式房址百余座,这些房屋排列整齐,内有石锄、石铲等生产工具及陶钵、陶罐等生活用具。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区( )
A.处于旧石器时代 B.形成了早期国家
C.出现了定居生活 D.产生了贫富分化
5.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下面出土的文物反映出我国原始居民已经学会( )
A.烧制陶器 B.农业耕作 C.建造房屋 D.制作乐器
6.新石器时代的苏羊遗址,内部修建大型人工环壕,居住区和墓葬区分别位于环壕内外两侧。据此可知,苏羊聚落内部( )
A.阶级分化明显 B.社会分工明确
C.经济生活便利 D.布局规划清晰
7.考古发现,良渚古城是一个具有宫殿区、内城、外城和外围水利系统四重结构的庞大都邑。其中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外围水利系统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影响面积达100平方千米。据此可知,良渚文明( )
A.重视发展农耕经济 B.城墙筑造技术发达
C.社会动员能力较强 D.专制国家基本形成
8.下面是山西省襄汾县陶寺古城遗址考古发掘的文物(复原品)图片,据考证,该遗址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这些考古文物共同印证了当时这一地区( )
A.手工业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B.建立了首个奴隶制国家
C.代表农耕文明的最高成就 D.具备了早期国家的形态
9.永城王庄遗址发现的部分玉器与山东滕州岗上遗址出土的玉器,不论是材质还是形制完全相同,还有部分玉器具有浓重的良渚文化特征。出土的彩陶既有仰韶文化元素,又有典型的大汶口文化风格。据此可知当时( )
A.手工业技术实现了标准化生产 B.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隔绝交流
C.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的格局 D.中原地区已确立文化主导地位
10.《史记·五帝本纪》将部落首领黄帝、颛顼、喾、尧、舜合列为五帝。颛顼为黄帝之孙,喾为黄帝之曾孙,尧为黄帝之玄孙,而舜也与黄帝有血缘关系。司马迁意在( )
A.强调中华文化同源共祖 B.为世袭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C.说明农耕文明源远流长 D.说明分封制度的历史渊源
11.“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夫尚贤者,政之本也。”下列政治制度中体现“尚贤”思想的是( )
A.世袭制 B.奴隶制 C.禅让制 D.分封制
12.继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先后出了尧、舜、禹三位部落联盟首领,他们都是通过推举的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他们成为首领的主要条件是( )
A.社会地位 B.品德与才能 C.经济地位 D.部落势力
13.彩陶最早流行于中原地区。到距今5300年左右,彩陶文化的影响范围到了黄河上游与下游、长江中下游和辽河流域。这是中原地区的史前文化第一次向周围地区施加强烈的影响。中原地区彩陶向周围地区施加影响的年代和达到的区域,与传说中黄帝和炎帝部落联盟兴盛的时间、空间一致。据此推断,彩陶文化的扩散( )
A.证实炎黄历史真实可信 B.可能与炎黄部落不断扩张有关
C.证实中华文明源于中原 D.表明中原文化始终保持着领先
14.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夏朝建立的时间应填写在下面年代尺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15.下表所示是某考古学家搜集的河南三地古都遗址的资料。据此推断,其研究的主题是( )
遗址 描述
洛阳二里头遗址 一座精心规划、庞大有序、史无前例的王朝大都
安阳殷墟 展现了包括文字系统在内的高度发达的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商王朝都邑
郑州娘娘寨遗址 全国发现的第五座带有城圈的西周城址
A.早期国家的城市起源与发展 B.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
C.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D.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16.商朝前期,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而多次迁都,后把都城迁到殷,商朝的统治才开始稳定下来,这位迁都的商王是( )
A.汤 B.桀 C.纣王 D.盘庚
17.下面是西周历史简表。该表中“▲”处应填入( )
朝代名称 建立时间 开国君主 末代君主 重要事件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 周幽王 ▲
A.大禹治水 B.盘庚迁殷 C.牧野之战 D.涿鹿之战
18.下图所示的克盉(hé)和克罍(léi)是1986年在北京房山出土的两件铜器。据《史记》记载,最初周王是将燕封给太保召公的,但召公位高权重,还要继续留在镐京辅佐王室。于是,太保的长子“克”就代替他,成为第一代燕侯。两件青铜器的铭文中记载了这件事,克盉与克罍也由此得名。克盉、克罍这两件历史文物( )
A.为研究西周分封制提供重要证据 B.证明古代农具铸造技术高超
C.是目前所发现周代最重的青铜器 D.表明西周青铜器以礼器为主
19.下面一组图片反映的主题是( )
A.文学艺术的发展 B.生产工具的进步
C.对外交往的扩大 D.政治制度的完善
20.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工记》中记载的工艺涉及攻木之工、攻金之工、攻皮之工、染色之工、刮磨之工工等30多个工种。这表明,当时( )
A.生产分工细化 B.货币流通广泛 C.民族交往活跃 D.农业精耕细作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21.(10分)考古成果实证5000年的中华文明史。某中学历史社团制作了宣传考古成果的网页,共有四大栏目。浏览栏目内容,回答问题。
栏目一 认识文物 山顶洞人制作骨器,从他们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可以知道他们①。 栏目二 发现遗址 二里头遗址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乐器、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龙形器以及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
栏目三 解读信息 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又称“武王征商簋”。铭文记载:武王征商,唯甲子朝…… 栏目四 考古论坛 2025年4月13日,“华夏考古讲坛”揭幕仪式暨首期讲座在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举行。
(1)浏览栏目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填写①处内容。(4分)
(2)浏览栏目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里头遗址发掘的历史价值。(2分)
(3)浏览栏目三,指出利簋铭文记载的重大历史事件。(2分)
(4)浏览栏目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为“华夏考古论坛”的设立写一句祝福语。(2分)
22.(8分)请阅读下面材料,从中提炼一个观点,结合相关史实,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材料 春秋五霸的争霸战略各不相同,各有特色。齐桓公之所以能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主要是因为他适时对内改革,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使齐国国力不断增强。对外,他使用“尊天子,攘四夷”的策略。晋文公的政治经济策略是尊王利民。“尊王”使晋文公在争霸过程中师出有名,“利民”指整顿内政,重用人才,发展生产。他的这些努力,使晋国国力强盛,奠定了晋文公的霸主地位。在春秋的争霸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消灭,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大,诸侯国数量逐渐减少。
23.(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侯马盟书出现在春秋时期,盟书亦称“载书”,是参盟者彼此取信的文献。侯马盟书的主盟人是春秋末晋国的执政者赵鞅。当时,晋国“六卿(国王及诸侯所分封的臣属)强,公室(诸侯的家族)卑(卑微,弱的意思)”,赵氏是六卿之一。为对抗其他宗族,赵鞅多次召集同宗和投靠他的异姓举行盟誓,联络各种力量为己所用。侯马盟书即是盟誓的产物。它补充了传世文献中春秋盟誓的记载空白,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古人毛笔手书字迹。
——摘编自降大任《侯马盟书的研究及价值意义》
材料二 公元前5000年起,随着农业及手工业的进步,中国出现了一些城市的雏形。东周时期,由于技术发展,铁器出现,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目前考古发现的西周城址有56个,而东周城址有192个,其中齐国都城临淄最有代表性。西周时期,临淄的建设以宫城为中心,主要体现行政与军事防御功能。东周时期,临淄还营建了廓(外城),进行文化、娱乐等活动,城市的工商业功能凸显。
——摘编自薛凤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侯马盟书所反映的时代特征。(2分)指出侯马盟书的研究价值。(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东周时期,推动城市产生发展的共同原因。(4分)概括西周到东周时期城市发展的表现。(2分)
24.(12分)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 ② ③
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北京人洞穴中很厚的灰烬遗存 北京人用火场景想象图
(1)从材料一中选出研究北京人生产生活最可信的两则资料。(2分,写出序号即可)从这两则资料中任选其一,写出你从中得出的结论。(4分)
材料二
遗址名称 部分考古发现
河姆渡遗址 用牛或鹿的肩胛骨制作的骨耜和刃口呈锯齿状的骨镰;大量的稻谷遗存,最厚处超过1米;干栏式建筑遗迹;刻有猪纹的陶钵等
半坡遗址 40多处圆形或方形的半地穴式房屋遗迹;石斧、骨针、彩陶等大量生产、生活用具;多达数斗的粟;贮存芥菜或白菜菜籽的陶罐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两处居民生产生活的共同点。(4分)
材料三 陕西榆林的石峁遗址距今约4000多年,面积逾400万平方米。以石砌的内城和外城拱卫着一块有城墙的台地,这是石峁遗址的核心区域,已具备了早期“宫城”的性质。石砌的墙垣不仅是防御设施,还具有神权或王权的象征意义。这里还发现了铸铜、制骨等早期“核心技术”的生产遗存。遗址中的墓葬规模由大到小,随葬品由多到少,极可能代表了不同阶层的人群。
——摘编自孙周勇等《石峁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综述》
(3)根据材料三,补全下面的表格。(2分)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进入文明社会的主要标准 石峁遗址符合文明社会标准的主要依据
生产发展,出现城市 铸铜、制骨等生产遗存
贫富分化,出现阶级 ①_________________
出现王权国家 ②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与解析
大单元·素养测评卷(一)
1.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考古发现的古人类都生活在距今约百万年前,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A项符合题意。
2.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考古发掘通过对遗址、墓葬等进行科学的挖掘和研究,能够直接获取史前时期的实物资料,如柳湾遗址中发掘出的墓葬和大量文物,这些都是史前文明真实存在的客观证据,是研究史前文明最可靠、最直接的依据,A项符合题意。
3.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明山顶洞人会制作装饰品,具有爱美意识,B项符合题意。
4.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遗址中排列整齐的房屋的用来居住的;石锄等工具是用来农耕的;陶器是日常生活用具。这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有了原始农耕,过着定居生活,C项符合题意。
5.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稻谷表明原始居民已种植水稻;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是农业生产工具。这两者都反映出我国原始居民已经学会农业耕作,B项符合题意。
6.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新石器时代的苏羊遗址,内部修建了人工环壕,且存在居住区和墓葬区,这
反映了其内部存在一定布局规划,且相对清晰,D项符合题意。
7.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良渚古城有一个复杂的水利系统,由人工修建的水坝和自然山体组成,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而修建如此大的水利工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反映了良渚文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组织能力较强,社会动员能力较强,C项符合题意。
8.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陶寺古城遗址位于黄河流域,距今4300—4000年,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观象台以及象征军权的玉钺,说明陶寺古城遗址建立了强制性的权力体系,已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D项符合题意。
指点迷津
一、什么是文明?
在世界范围内,关于文明的定义有上百种之多,具体到社会发展史角度,就是指人类社会何时进入到国家形态。 ——摘编自《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集萃》
二、人类社会组织的演变及早期国家的突出标志
1.人类社会组织的演变
民族→部落→部落联盟→国家
2.早期国家的突出标志
(1)金属器具的使用
(2)贫富分化的产生
(3)文字的成熟
(4)城的出现
(5)礼制的初步形成
9.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永城王庄遗址发现的部分玉器与山东滕州岗上遗址出土的玉器材质、形制相同,部分玉器带有良渚文化特征,彩陶则兼具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元素。这些现象说明该地区同时受到多个文化的影响,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器物风格、技术的交流与交融,表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C项符合题意。
10.А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五帝中颛顼、喾、尧、舜都与人文初祖黄帝有血缘关系,说明司马迁意在强调中华文化同源共祖,A项符合题意。
11.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禅让制是一种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时期实行的,以“尚贤”“传贤”为宗旨的民主选举首领的制度,C项符合题意。
12.В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传尧、舜、禹都是通过禅让制而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的。他们能成为部落联盟首领,主要是因为他们都是贤德之人,B项符合题意。
13.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彩陶最早流行于中原地区,但后来传播和影响到周围地区,这与传说中黄帝和炎帝部落联盟兴盛的时间、空间一致,这说明彩陶文化的扩散可能与炎黄部落的不断扩张有关,B项符合题意。
14.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00年是一个世纪,具体年份与世纪换算方法为千百位数加1,十位数不变。约公元前2070年在时间的表述方法上还可以写为约公元前21世纪早期。时间为公元前的十位和个位数值越小年代越晚,数值越大年代越早,而公元后的时间正好相反,十位和个位数值越小年代越早,越大年代越晚,A项符合题意。
15.A
【解析】洛阳二里头遗址是王朝大都,安阳殷墟是商王朝都邑,郑州娘娘寨遗址是西周城址。这些都是早期国家的都城遗址,能体现早期国家城市的起源与发展情况,A项符合题意。
16.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朝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时迁到殷,此后保持了相对稳定,D项符合题意。
17.C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称这一朝代为西周,C项符合题意。
18.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克盉、克罍作为出土的实物史料,铭文中记载了分封燕国的史实,为研究西周分封制提供了重要证据,A项符合题意。
19.В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可知,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再到青铜农具、铁制农具,清晰呈现了生产工具在材质、制作工艺等方面不断改进、进步的历程,B项符合题意。
难点突破
20.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考工记》中记载了30多个工种,涵盖攻木、攻金、攻皮、染色、刮磨等不同工艺领域,这体现了当时在手工业生产中,有非常细致的分工,不同的工匠专注于不同的生产环节和工艺,A项符合题意。
21.(10分)(1)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有爱美意识。(4分)
(2)反映了夏王朝的国家构成和等级界限;对研究华夏文明的渊源、王都建设、国家的兴起、城市的起源、王宫定制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等等。(2分)
(3)武王伐纣(或牧野之战)。(2分)
(4)从考古中激扬文化自信力量;保护文化遗产,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以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奋力书写新时代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篇章;等等。(2分)
22.(8分)【示例1】
观点:顺应潮流的改革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
论述: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使齐国的国力不断增强,齐国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晋文公整顿内政,重用人才发展生产,使晋国的国力强盛,奠定了自己的霸主地位。
结论:顺应潮流的改革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
【示例2】
观点:善用人才有利于国家强盛。
论述:齐桓公摒弃前嫌,任用管仲为相,推动改革,促使国力强盛,终成春秋首霸。晋文公重用人才,发展生产,增强国力,也成就了自己的霸业。
结论:善用人才有利于国家强盛。
23.(10分)(1)时代特征: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2分)研究价值:补充了传世文献中春秋盟誓的记载空白;有利于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对毛笔书法研究的史料。(2分)
(2)共同原因:生产力发展。(4分)表现: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的功能多样;城市布局更加复杂。(2分)
24.(12分)(1)①②。(2分)选择:①;结论:会制造工具;会打制石器。选择:②;结论:会使用火;会长期保存火种。(4分,任选其一回答即可)
(2)都会种植农作物;都使用磨制工具;都会制造陶器;都过着定居生活;都会建造房屋;等等。(4分)
(3)①墓葬的规模大小以及随葬品的多少。(1分)②内外城拱卫的台地;石砌的墙垣。(1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