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归园田居(其一)》课件(共2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归园田居(其一)》课件(共2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知人】
姓名:陶渊明(365--427)
朝代:东晋诗人
名:潜 字:元亮
自号:“五柳先生”
谥号:靖节先生
成就:开创了田园诗体,为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境界。隐逸诗人,被后世人称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一语天然万古新,繁华落尽见真淳。
——元好问《论诗绝句》
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苏轼
山水田园诗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
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
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等。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陶渊明的仕隐经历
早年
28岁前
“大济苍生”
陶渊明少年时期有“猛志逸四海,骞qiān翮 hé思远翥zhù”的大志。
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刺史王凝之的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
中年
29 — 41岁
“误入歧途”
晚年
41岁后
“归隐田园”
【论世】
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往返于官场与田园之间。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十三年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官场生活,终老田园。
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家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诗人丰富而充实的隐居生活,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
【诵读感知】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一.mp3
zhuō

yìn
ài
fán
“归园田居”的意思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它的“题眼”是什么?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诗文精读】
【诗文精读】
1.从何而归?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尘网、樊笼比喻什么?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①用比喻形象地写出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的厌恶及回归田园的迫切心情。
②“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用夸大的数字,说明误入时间之长、痛苦之深,是作者对前半生的摇摆、痴迷表示深沉的悔恨,度日如年的煎熬心情。
2.为何而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诗文精读】
(1)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陶渊明自幼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过“大济苍生”的宏愿,只是因现实的政治黑暗,才转而“爱丘山”。年轻的时候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气质,本性是热爱山林田园的,诗人追求本真的本性与官场的黑暗之间存在矛盾。
2.为何而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诗文精读】
(2)为什么要“守拙”?
“拙”本为笨拙。在这里应该是自然、纯粹,是真。“守拙”是和官场中权谋机诈的“取巧”相对而言的。指远离官场中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保持本心。说明诗人拒绝官场上那些钻营取巧、争名逐利的做派,保持自己自然的天性。
根本原因: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1)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意象: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意境:优美、空旷、恬静、祥和、清新
情感:恬淡舒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田园风光】
3.归向何处?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请你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选景,并确定画面拍摄风格。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选景: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深巷、鸡鸣、桑树
确定画面风格:
宁静、恬淡、富有生活气息的田园风光图
方宅
草屋
榆柳
桃李
村庄
炊烟
狗吠
鸡鸣


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清幽
宁静


静(视)
动(听)
(2)诗人的描写角度有何变化?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白描、以动衬静、远近结合、视听结合、融情于景
3.归向何处?
(2)诗人的描写角度有何变化?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方宅、草屋
(近景)
村落、炊烟
(远景)
榆柳、桃李
狗吠、鸡鸣
(声音)
对宁静、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白描、以动衬静、远近结合、视听结合、融情于景


【田园风光】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它源于古代的“白画”。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古文《湖心亭看雪》中“湖上影子,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是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实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初中所学“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田园风光】
3.归向何处?
展开联想、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陶渊明归去后美丽的田园风光。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十几亩薄地,八九间草屋茅舍,虽简陋偏远,却构成了我重返自然的精神家园。翠玉般的的柳枝和嫩绿的榆树为我遮蔽着后檐,院前的几株桃花也争相开的芬郁娇艳。不知不觉暮色四合,我站在院前眺望者远处模糊的村落,袅袅的炊烟缓缓升起,为天空戴上一层朦胧的面纱,彩霞也仿佛一位娇羞的少女,为我的心灵送上一缕清甜。远处传来阵阵狗吠,桑树枝头雄鸡的鸣叫更衬得这田园宁静、自然。我醉了,醉在这如诗如画的桃花源,醉在这采菊东篱的悠然,醉在这自由高歌的园田。
【田园风光】
4.归去如何?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文精读】
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

如何理解“闲”字?
“闲”字并非单独的闲暇之意,更多的是一种内心的悠闲与闲适。“闲”与“杂”相对,是两种境遇下的两种生命状态。远离官场,就远离了互相倾轧与勾心斗角,远离了束缚与煎熬;走向自然与田园,就走向了自由与闲适,走向了舒心与宁静。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
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厌恶
对回归田园的欣喜愉悦
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
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情感主旨】
有人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是消极避世,不敢直面现实,不思进取的表现。
有人认为他的归隐是对自我本性的皈依,他在感受自然万物和艰难的躬耕生活中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了新的意义。
《向往的生活》增设了采访环节,邀请同学们在学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后,针对“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这一问题,写一段小短文,谈谈你的看法吧。
名家见解
袁行霈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
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名家见解
陶渊明的心灵已经发展到真正和谐的境地,所以我们看不到他内心有一丝一毫的冲突,因之,他的生活也像他的诗一般那么自然而冲和。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
陶渊明用他的选择告诉我们,拒绝沉迷物欲,坚守精神,拒绝摧眉折腰,坚守气节,拒绝随波逐流,坚守性。这便是陶渊明的选择展示给我们的人性之光。虽然命运无情地关闭了他的仕途之门、理想之门,但陶渊明却保有气节,保有本真,他为自己打开生活的另一扇窗,那就是归隐田园,进行文学创作,那官场上少了一位失意、叹息的官员,而文学史上多了一位伟大的诗人。
(1)他想要逃避的是政治,而不是生活本身,他非常热爱自己的生活。选择归隐也是对自己人格的捍卫,对自己精神家园的守护。
(2)无论穷、达都要兼济天下。因此,不管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要能听到可贵的忧国忧民的声音,感受到那令人震撼的浩然之气,坚守那颗超凡脱俗的清净本心。
【诗人影响】
【课后作业】
1.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2.写作小练笔:思考陶渊明的归隐,是否可行?在当今时代是否可以提倡?(150字左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