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课件(共52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单元《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课件(共52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52张PPT)
逻辑的力量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生活和学习中,逻辑无处不在。每天我们都会接触到海量信息,懂一点儿逻辑,可以更好地辨识信息,把握事实真相;我们常常要对生活中的现象发表观点,作出论证,学习逻辑,可以使思维更缜密,论证更严谨,语言表达更准确;我们在工作学习中也往往会基于事实进行推理,作出判断,掌握一些逻辑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合理思考,由已知探寻未知。
在本单元中,我们会接触一些基本的逻辑方法,学习辨析逻辑错误,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并运用逻辑方法来构建并完善论证。经过这样的“逻辑之旅”,我们能更清晰地认识语言与逻辑的关系,发展逻辑思维,滋养理性精神,提升思维品质。
单元导语
学习逻辑
的意义
学习内容
与目标
高考
逻辑
命题
现代文阅读Ι(三个选择题)
文言文阅读(文意选择题)
语言文字运用
写作(逻辑论证,逻辑布局)
逻辑语病题
逻辑推断题
逻辑填充题
逻辑图文题
逻辑与高考关联
(1)生物界遵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逻辑。
(2)我很难相信平行宇宙那一套逻辑
(3)他说的这番话完全不合逻辑。
(4)福尔摩斯精通逻辑。
(5)逻辑是一门独立的学问,大家都要学一点。
分析“逻辑”的含义
规律、事理
道理、理论
思维的规律
推理和论证的本领
研究思维的形式和规律,研究推理和论证的科学——逻辑学
理论根基
理论根基
我们生活在互联网时代,获取信息更加方便,但遭遇的谬误也更多。我们必须具备识别谬误的能力,否则就有可能成为谬误的受害者甚至传播者。逻辑,正是甄别信息与辨析谬误的武器。
逻辑,《现代汉语》释义为思维的规律和规则。
谬误,逻辑学所说的谬误特指有一定的迷惑性的错误。逻辑错误往往违背了思维规律、不合逻辑的推论。
逻辑通过概念、判断来进行推理、论证,学习逻辑,先要了解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
概念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产物,同时又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
概念由概念的内涵与概念的外延组成。
理论根基
理论根基——概念
内涵:是概念对思维对象本质属性的反映。
“人”——“有语言、能思维、会制造工具的动物”。
外延:是概念对思维对象具体范围的反映。
“人”——“古今中外以及将来的一切人”。
(是什么)
(有什么)
学生
内涵:指正在学校、学堂或其他学习地方受教育的人。
外延:所有具有此属性的人——学习好的,学习差的,调皮的,安静的,男的,女的,大学的,小学的......
a.学生→中学生→高中生→重点高中学生→重点高中的尖子生
(内涵增多、外延减少)
b.自然数→整数→有理数→实数→复数→数
(内涵减少、外延扩大)
结论: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多,外延就越小。内涵与外延是反比关系。
理论根基——概念
1.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1)回答下列问题,并说明哪个问题要求指出内涵,哪个问题要求指出外延?
什么是笔?——写字画画的用具(内涵)
哪些是笔?——铅笔、毛笔、钢笔、圆珠笔(外延)
(2)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有一句“不拿工农的东西”,后来改为“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说明把“工农”改为“群众”的理由。
“工农”指从事工业生产的人和从事农业生产的人。
“群众”在例句中是指与军人相对的“老百姓”,其外延比“工农”大。
将“工农”改成“群众”,更能准确地表达人民军队的严明纪律。
2.正确把握词语所表达的概念
(3)下面句子中的“深”指的是什么?
这颜色很深。(浓度)
他的武术表演,功夫深。(扎实)
给概念下定义
被定义概念 = 种差(特征) + 属概念
如:人是会说话、有思想能够制造工具并利用工具改造自然的高等动物。
(1)“人”——被定义概念;
(2)“会说话、有思想能够制造工具并利用工具改造自然”——种差
(3)“高等动物”——邻近的属概念
根据下面一段文字,给“知识经济”下一个定义。(40字以内)
以前的经济,以传统工业为产业支柱,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而“知识经济”则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因此,“知识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它是一种新型的经济。
知识经济是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
a:中国的首都
b:北京
a:学生
b:大学生
a:青年
b:作家
理论根基——概念之间的关系
a:看了《红楼梦》
b:没看《红楼梦》
a:大学生
b:小学生
a:黑
b:白
理论根基——概念之间的关系
解释 图示 例子
全同关系 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 母亲 VS 妈妈
土豆 VS 洋芋
包含关系 一个概念是另一个概念的一部分 学校 VS 中学
食物 VS 米饭
交叉关系 两个概念的外延有相同的部分,也有不同的部分 教师 VS 作家
青年 VS 医生
矛盾关系 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同,而且非此即彼 战争 VS 和平
真理 VS 谬论
反对关系 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同,但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红色 VS 蓝色
冠军 VS 季军
多个概念的关系
概念:判断概念间的关系
阿Q——老舍
文学作品——小说
鲁迅——《孔乙己》的作者
教师——作家
真理——谬误
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
反对关系
包含关系
全同关系
交叉关系
矛盾关系
反对关系
说说下列句子的毛病,并修改
1.他的家乡是江苏南京人。
2.公园里的松柏、桃花等树木枝繁叶茂。
3.图书角里有《儿童文学》《少年文艺》《中国少年报》等课外书。
4.我爱吃苹果、香蕉、黄瓜等水果。
5.人类的骨骼如同一个框架,保护着心脏、肺、内脏等器官。
6.醉驾司机主要是高学历者、中等收入人群和行政事业单位及国企人员。
概念混乱
反馈练习
说说下列句子的毛病,并修改
1.他的家乡是江苏南京人。
2.公园里的松柏、桃花等树木枝繁叶茂。
3.图书角里有《儿童文学》《少年文艺》《中国少年报》等课外书。
4.我爱吃苹果、香蕉、黄瓜等水果。
5.人类的骨骼如同一个框架,保护着心脏、肺、内脏等器官。
6.醉驾司机主要是高学历者、中等收入人群和行政事业单位及国企人员。
1.“家乡”和“人”是不相容关系,删去“的家乡”或删去“人”。
2. “桃花”是花,与“树木”不相容,应改为“桃树”。
3. 《中国少年报》属于报纸,不能算是课外书,应删去。
4.“黄瓜”是蔬菜,与“水果”不相容,应删去或改“水果”为“果蔬”。
5. “心脏、肺”和“内脏”存在包含关系,删去“内脏”。
6. “高学历者、中等收入人群和行政事业单位及国企人员”这些不同概念中存在着交叉关系。
可改为“醉驾司机主要是高学历、中等收入的行政事业单位及国企人员”
概念混乱
反馈练习
理论根基——辨析基本逻辑规律
逻辑作为思维的规律,具有四个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同一律
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必须保持自身的确定性,不能随意改变。
排中律
充分理由律
任何事物都有存在的充足理由
矛盾律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时为假,必有一真。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思想不能同时为真,必有一假。
同一律
界定:在同一思维过程中的概念和判断具有确定性,始终保持如一。
概念同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必须保持一致。
命题同一:命题自身的意思和真假值必须保持同一。
推理形式:A是A
任何真实的事物,必定在任何方面与它自身一致。
——亚里士多德
违反同一律的逻辑错误——偷换概念
在使用概念做出判断,或者运用判断进行推理的过程中,如果违反同一律,把不同的概念当成同一个概念来使用,所犯的逻辑错误叫混淆概念,或者偷换概念。
例:人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张三是人。因此张三是猿猴进化而来的。
违反“同一律”
“人”概念:1.一个动物种类
2.这个种类的每一个个体。
一列火车进站了。有个小伙子抢先上了火车,一看,座无虚席。他就厚着脸皮硬往一位老大爷身边挤座儿。老大爷不高兴了,说:“小伙子,别硬坐了,座位已经满了。”小伙子嘻皮笑脸地说:“老大爷,没办法,我买的就是‘硬座’票。”
小伙子说话时故意把“硬座”变换成“硬坐”,这在逻辑上就叫偷换概念。
指出下面例子中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1.长沙马王堆汉代古墓中出土的丝绸,已由丝绸工人仿制出来,从此埋葬在地下两千多年的古代丝绸和广大消费者见面了。
2.哺育我们成长的老师,像园丁那样辛劳,值得我们学习。我长大了也要做个园丁,为绿化祖国作出贡献。
指出下面例子中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1.长沙马王堆汉代古墓中出土的丝绸,已由丝绸工人仿制出来,从此埋葬在地下两千多年的古代丝绸和广大消费者见面了。
“埋葬在地下两千多年的古代丝绸”与“仿制出来的丝绸”属两个概念,不能互换。
2.哺育我们成长的老师,像园丁那样辛劳,值得我们学习。我长大了也要做个园丁,为绿化祖国作出贡献。
两个“园丁”概念不同,前者喻指教师,后者指人事园艺工作的人,不能互换。
违反同一律的逻辑错误——混淆概念(歧义)
歧义概念:因概念反映的内涵和外延模糊不清而产生的歧义。(混淆概念)
如:1898年,中国清政府和德国签署了《胶澳租界条约》,《条约》中约定德国可以获得“山东胶-济铁路的修筑权和铁路沿线30里内的矿产开采权……”
歧义:①清政府:“铁路沿线的两侧总共30里”
②德方:“铁路沿线的每一侧各30里,总共 60里。”
③“30里”是“英里”还是“华里”?
1英里=3.2187华里
有一天,某城市一家餐馆前挂了一个“明天吃饭不要钱”的牌子。第二天刚开始营业,就顾客盈门。可顾客一吃完饭,老板就要钱。人们问他:“牌子上不是写着‘明天吃饭不要钱’吗?”老板答道:“是啊,明天不要钱,今天要钱。”第三天,第四天,老板照收不误。
老板故意混淆概念招揽生意
违反同一律的逻辑错误——转移话题
在论证中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没有使论题保持始终如一,这样的逻辑错误,叫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
例:学习要讲究方法。方法对头,才能事半功倍。比如我对数学比较感兴趣,习题做得多,学习成绩就比较好;而对英语,我没有兴趣,怕读怕背,成绩就比较差。
某报纸曾登载短文,题为《世界上抽烟人数最多的国家》。文中说的是:尼泊尔60%以上的男人抽烟,30%以上的女人抽烟,因此,尼泊尔是世界上抽烟人数最多的国家。
“世界上抽烟人数最多的国家”转成了“世界上抽烟人数比例最高的国家”,犯了“转移论题”的逻辑错误,违反了“同一律”。
指出下面例子中转移论题的逻辑错误。
1.学习,必须锲而不舍。相传弈秋是我国古代下棋高手,有两个人跟他学棋。一人身在棋室,心不在棋室,以为鸿鹄将至,随时准备用弓箭去射,结果没有长进。另一人则听从弈秋的教导,专心学习,结果棋艺精湛。可见,学习必须专心致志。
2.有一天,有个人不上班也不请假,却去看电影。考勤员指出他违反劳动纪律。这个人马上质问考勤员:“看电影有什么不好?看电影是受教育,我愿意同你讨论讨论看电影是好事还是坏事。”
指出下面例子中转移论题的逻辑错误。
1.学习,必须锲而不舍。相传弈秋是我国古代下棋高手,有两个人跟他学棋。一人身在棋室,心不在棋室,以为鸿鹄将至,随时准备用弓箭去射,结果没有长进。另一人则听从弈秋的教导,专心学习,结果棋艺精湛。可见,学习必须专心致志。
答:“学习,必须锲而不舍”和“可见,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是两个不同的观点,偷换论题。
2.有一天,有个人不上班也不请假,却去看电影。考勤员指出他违反劳动纪律。这个人马上质问考勤员:“看电影有什么不好?看电影是受教育,我愿意同你讨论讨论看电影是好事还是坏事。”
答:违反劳动纪律和看电影的好坏显然是两个论题,偷换论题。
矛盾律
界定:两个互相矛盾或者具有反对关系的命题,不可能同时为真,必有一假。
推理形式:A不是非A
互相矛盾:两个命题互相矛盾,是指这两个命题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
互相反对:两个命题互相反对,是指这两个命题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
例如:
小明是个男孩子。
小明是个女孩子。
这两个命题是互相矛盾的,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一假;
小明在写语文作业。
小明在写数学作业。
这两个命题是互相反对的,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
违反矛盾律的逻辑错误——自相矛盾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违反矛盾律的要求,认为一个概念是这样,又不是这样,或对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判定为同真,这种逻辑错误叫“自相矛盾”。正确思维是不容许自相矛盾的。
(浙江省高考真题):一个青年人很想到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实验室去搞科研。经过努力,他终于见到了他所敬仰的爱迪生,很高兴地说:“我想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世上的一切物品”。爱迪生听后很惊奇地反问:
青年人一时语塞。
“那么你想用什么容器来装这种液体呢?”
《斑马斑马》宋冬野
斑马,斑马 你睡吧睡吧
我把你的青草带回故乡
斑马,斑马 你不要睡着了
我只是个匆忙的旅人啊
斑马,斑马 你睡吧睡吧
我要卖掉我的房子
浪迹天涯
《小镇姑娘》陶喆
还记得多年前跟你手牵手,
你都害羞都不敢抬头
只会傻傻的看着天上的星星,
你就是那么的纯净。
《至少还有你》林忆莲
如果全世界我也可以放弃,
至少还有你值得我去珍惜。
你是否已经停止了对我的诽谤?请回答“是”或“不是”!
不当预设:“你是否已经停止了对我的毁谤”这个问题,隐藏着一个前提:对方此前一直在毁谤说话人。对方的回答无论肯定还是否定,都意味着承认这个前提。
示例:
你正在路上开车,速度很快,突然前方路口冲出一人和一条狗,请问你是撞人是撞狗?
违反矛盾律的逻辑错误——不当预设
排中律
界定:两个互相矛盾或者具有下反对关系的命题,不可能同时为假,必有一真。
推理形式:A或者非A
下反对关系:指对于同一事物的描述,只分A、B两种情况,且A、B有交集,此时A、B为下反对关系。
排中律:不能同假(有一真,或同真)
只能用于两个相互是矛盾的判断。
矛盾律:有一假,或同假(不能同真)
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或两个互相反对的判断。


逻辑要求:对互相否定的思想不得同时肯定。
逻辑要求:对互相否定的思想不得同时否定。
甲说:这个杯子是金属的
乙说:这个杯子是非金属的
这两个命题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排中律
违反“排中律”会出现的逻辑谬误
【分析】“该修水库”和“不该修水库”是两个矛盾关系的判断,不可同时否定,水利局长犯了模棱两不可的错误,违反了“排中率”。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同时是假的,必有一真。这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两个矛盾的思想同时予以否定,而必须承认其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简言之,就是要保持思维的明确性,避免“模棱两可”。
某地在该不该修水库问题上有两种意见,水利局长说:“认为该修的意见不现实,我不同意;认为不该修的意见脱离实际,我也不同意。”
《威尼斯商人》经典情节
女主人公鲍西亚对求婚者说:“这里有三只盒子:一只是金盒子,一只是银盒子,一只是铅盒子,每只盒子上各写有一句话。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话。谁能猜中我的肖像放在哪一只盒子里,谁就能做我的丈夫。”
金盒上写的是“肖像在这里”,
银盒上写的是“肖像不在这里”,
铅盒上写的是“肖像不在金盒里”。
经过逻辑推断,你认为肖像应该在哪个盒子里?
逻辑分析:因为金盒子上的话和铅盒子上的话是矛盾的,所以两句中一真一假。其次,三句话中至多只有一句是真话,所以银盒上的是假话。所以,画像在银盒里。
充足理由律
界定:在同一思维和论证过程中,一个思想被确定为真,要有充足的理由。
要点:
(1)对所要论证的观点必须给出理由。
(2)给出的理由必须真实。
(3)从给出的理由必须能够推出所要论证的论点。
示例:
宋朝以来,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石钟山记》、刘基的《卖柑者言》等作品,都具有积极的思想倾向,因而文笔清新,耐人寻味。
《祝福》中,鲁四老爷知道祥林嫂的死讯后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强加因果:“谬种”的理由是死得不是时候,这个理由并不充足
违反矛盾律的逻辑错误——强加因果
充足理由律:即在思维的论证过程中,要确定一个判断或论点是真实不虚的,必须要有充足的理由,即理由是真实的,且推断和理由之间具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基本要求:一是要有理由,二是理由必须真实,三是理由能够必然地推导出论题。
违反了这三条要求中的任意一条,都会违反充足理由律,会犯“理由不充足”和“强加因果”的逻辑错误。
2019年12月11日,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问:“据丹麦媒体报道,中国驻丹麦大使曾表示,如果法罗群岛不与华为签署5G协议,中方将取消与其签署自贸协议。你能否证实 中国政府是否也对其它国家施压迫使其使用华为
华春莹表示:“你提的这个问题中有事实性错误。中国和法罗群岛地区并没有在谈自贸协定,何来取消一说 又何来中国大使威胁要取消一说 ”
【分析】撞与不撞,不是扶与不扶的理由。有人撞人了也不扶;有人没撞人,但看见人被撞也会去扶。这是典型的“强加因果”,违背了充足理由律。
没撞,你为什么要扶
所有的猴子都是人变的,金丝猴是猴子,所以金丝猴是人变的。
前提虚假
逻辑规律 公式 要求 (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 同一对象) 逻辑错误
同一律 A是A 如果是真就是真 如果是假就是假 偷换概念;
偷换论题;
矛盾律 A不是非A 不能同时肯定 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矛盾关系、反对关系) 自相矛盾;
不当预设;
排中律 A或者非A 不能同时否定 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矛盾关系) 两不可;模棱两可
充分理由律 A真; 因为B真, 并且B能推出A 一要有理由 二要理由真 三是必然推导 强加因果;
理由不足;
推不出来;
PPT模板 http:///moban/
①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②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③“服务员同志,请当心,你的手指浸到我的汤里去了。”“没有关系,汤不烫,我不痛。”
④“我是答应您昨天来修门铃没错。可我来了三次,每次按门铃,都没有人来开门,我只好走了。”
PPT模板 http:///moban/
⑤在法国某地,一个耍戏法的人招揽观众:“快来快来,这里有拿破仑的头骨。”围观的一个人说:“奇怪,听说拿破仑的脑袋是很大的,这个头骨怎么和普通人的没有区别啊?”耍戏法的人解释道:“没错,这是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
⑥有人说,《红楼梦》值得读,有人说不值得,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读,太花时间;不读,又有点儿可惜。
⑦不薄之谓厚,不白之谓黑。
⑧《祝福》中,鲁四老爷知道祥林嫂的死讯后说:“不早不迟,偏偏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⑨你是否已经停止了对我的毁谤?请回答“是”或者“不是”!
课本练习
①“鲁迅的作品”和“《孔乙己》”是“包含关系”,不是“全同关系”,违反“同一律”。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②【“偷换概念”,违反同一律】
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惠子所说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中的“安”是怎么的意思;而庄子所引的“汝安知鱼乐”中的“安”是在哪里的意思。
所以,惠子想问的是“你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 ”
而庄子偷换概念,说惠子所问的是“你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 ”故而回答:“我是在濠水上的桥上知道的。”
在这个经典的例子中,庄子为了达到辩论胜利的目的,
把不同概念当作同一个概念使用,偷换了概念,违反同一律。
③【“偷换概念”,违反同一律】
顾客想表达的是提醒甚至抗议,关注的是他的饭菜的卫生问题;
服务员却把问题转移成自己有没有被烫的问题。
应该说服务员的答话颇为狡黠,但考虑到其做法确实有损顾客的权益,而又有逃避责任的意思,可以认定其答话是典型的“偷换论题”的谬误,违反了同一律。
④【自相矛盾,违反不矛盾律】
一般来说,需要修门铃就是因为门铃坏了,又怎么能指望“每次按门铃”就“有人来开门”呢
说话人或是真的未意识到其中的问题,或是为自己的不守信而开脱,总之都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违反了不矛盾律。
⑤【违反不矛盾律】
“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被保留下来则意味着拿破仑死于童年。而耍戏法的用拿破仑的名号来招揽观众,显然指的是活到成年后叱咤风云的拿破仑“拿破仑死于童年”和“拿破仑死于成年之后”相互矛盾,不能都肯定,两者必有一假,所以耍戏法的违反了不矛盾律。
⑥【违反排中律】《红楼梦》案例中“读”和“不读”违反了排中律:“读”和“不读”是相互矛盾的,不能都否定,两者必有一真,因此违反了排中律。
⑦【排中律使用不当】
薄厚之间存在着中间状态,白黑之间还有灰。说话人屏蔽了中间状态,只呈现出两种极端的情形,让人在两个极端之间作出判断或选择。其实是在并非矛盾(有第三种可能存在)的情形下使用排中律,属于排中律使用不当。
⑧【强加因果,违反了充足理由律】
祥林嫂的死与年关的祝福活动,只是时间上接近的两件事,并无因果关系——不是祥林嫂自主选择或命中注定。
明明没有因果关系的事件,因为发生的事件相近等表面联系,就把它们看成是因果事件,叫作强加因果,违反了充足理由律。
⑨【不当预设】
“你是否已经停止了对我的毁谤”这个问题隐藏着一个前提:对方此前一直在毁谤说话人。对方的回答无论肯定还是否定,都意味着承认这个前提。而这个前提很可能是虚假的。可以把这种错误叫作“不当预设”。
课堂练习
下列各句中,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A. 中学生应该学习逻辑,我们都是中学生,所以,我们应该学习逻辑。
B. 中国人都是勤劳勇敢的,我们是中国人,所以,我们是勤劳勇敢的。
C. 运动员都是需要锻炼身体的,我是运动员,所以我需要锻炼身体。
D. 想考大学的人要努力学习,你是想考大学的人,所以你要努力学习。
【答案】B
【解析】“中国人都是勤劳勇敢的”和“我们是中国人”这两个条件得不出“我们是勤劳勇敢的”这个结论,它们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且不符合事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