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口市第四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海南省海口市第四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三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分为单项选择题Ⅰ和单项选择题Ⅱ两部分。
单项选择题Ⅰ:1~13题,每题3分,共39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图1为良渚古城遗址2019年最新考古平面图:宫殿—内城—外郭三重结构清晰;水门、陆门兼备;正南北向的“中轴线”贯穿宫殿与祭坛。该布局最能直接印证(  )
图1
A.“王权神授”观念的萌芽 B.早期国家形态的复杂化
C.礼乐等级制度的系统化 D.大一统帝国郡县制的雏形
2.诸侯在宫室内悬挂乐器称为“曲县”,“繁缨”是诸侯的马饰。春秋时期,卫国大夫仲叔于奚因救卫卿孙桓子有功,“卫人赏之以邑,辞。请曲县、繁缨以朝,许之。”这表明(  )
A.礼乐崩坏局面出现 B.等级僭越现象普遍
C.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D.诸侯争相招揽人才
3.据《九章算术》、居延汉简及考古资料记载,秦汉时期牛价波动于1800—15000钱,若按一头牛2000钱、粟一石20钱换算,一头牛价相当于100石粟。由此推知,当时(  )
A.货币体系混乱导致牛价不稳 B.政府重农却限制耕牛的流通
C.铁犁牛耕技术在民间未广泛推广 D.小农经济推动耕牛饲养技术革新
4.西晋时期,官员李允因在母亲丧期未辞官守孝,遭御史弹劾“不孝”。廷尉依据《晋律》主张按儒家礼法革职治罪,而中书省官员以李允治理河患有功为由,奏请皇帝破例宽赦。最终皇帝采纳中书省建议,下诏免罪。这一判决表明(  )
A.士族门阀影响司法审判 B.司法实践具有灵活性
C.三省体制制约皇权行使 D.儒家伦理观受到挑战
5.《白居易集·重赋》中写道:“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这可以说明(  )
A.两税法设计的缺陷 B.制度与现实的反差
C.政策实施变化无常 D.人民徭役负担沉重
6.宋代法律对耕牛严格保护,私自杀牛要被处刑,知情不报者视为从犯。但当时的海南地区“岭外俗皆恬杀牛,而海南为甚。客自高化载牛渡海……及至海南,耕者与屠者常半”。这表明(  )
A.铁犁牛耕在海南地区尚未出现 B.牛在宋代被赋予神圣形象
C.法律的执行受当地生产力影响 D.宋代以严刑峻法维护生产
7.宋代之前,花卉种植与交易被认为是华而不实的行为。但据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在东京,每至春天,“万花烂漫,牡丹、芍药、棣棠、木香种种上市。卖花者以马头竹篮铺排,歌叫之声,清奇可听”。这反映出宋代(  )
A.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 B.市民阶层引领社会风尚
C.城市经济功能得到增强 D.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
8.1236年,蒙古窝阔台汗将所籍的中原民户分赐诸王、贵戚、斡鲁朵和军将作为采邑,史称“投下分封”;同时,窝阔台汗接受耶律楚材建议,在汉地实行“五户丝制”,规定每二户出丝一斤纳于国家,每五户出丝一斤纳于封主,皆由官府统一征收,再将应得份额分给封主。该制度(  )
A.有利于促进汉蒙民族的融合 B.有利于封主完全垄断地方资源
C.一定程度限制了封主的权力 D.推动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转化
9.明朝建国伊始,朱元璋下令广泛荐举人才入京,授以“守令”职位。洪武三年,明政府颁行科举,但仍命各地推举贤才。洪武六年,由于科举所选“能以所学诸行事者甚寡”,于是“令有司察举贤才,而罢科举不用”。这表明,明朝初年(  )
A.八股取士的弊端暴露 B.地方选官程序较为混乱
C.察举是主要选官方式 D.官员选拔注重实际才干
10.下表为1840—1895年中国棉花出口量与国内棉价波动统计,这反映了(  )
(注:据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整理价格指数反映相对波动,非实际货币价格)
A.自然经济对国际市场的抵制作用 B.中国对外贸易入超越来越严重
C.中国棉花经济卷入全球价格体系 D.民族资本主义纺织业迅速发展
11.清初,康熙帝下诏,“凡他省民人在川省垦荒居住者,即准其子弟入籍考试”,以鼓励外省民众入川垦荒。据《四川通志》记载,康熙年间移民“携家入蜀者,不下数十万”。该现象说明(  )
A.人口压力导致区域冲突 B.垦荒政策推动人口流动
C.地缘政治影响移民方向 D.宗族势力主导社会迁移
12.法国利用三国干涉还辽的时机逼迫清政府签约,取得在广东开矿的优先权。此后,清政府内部上下联动,在广东成立闽广农工路矿总公司,招徕南洋华商开发当地矿产,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清政府的举措在一定程度上(  )
A.抵制了列强的资本输出 B.配合了中法战场的行动
C.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兴起 D.导致了中央权力的下移
13.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某近代学者走水路从绍兴经上海去南京,对沿途航船有生动记载:“普通船只,通称为“乌篷船”……航船中乘客众多,三教九流无所不有,而且夜长岑寂,大家便以谈天消遣,就是自己不曾插嘴,单是听听也是很有兴趣的。”这则材料从侧面反映了(  )
A.晚清民众的思想启蒙 B.近代新式交通的发展
C.传统中国的社会风貌 D.区域经济联系的增强
单项选择题Ⅱ(四个选项中有一个选项为3分,有2个选项各为1分,错误项为0分。选出最佳项,多选不得分)
14.下表所示为部分史书记载的古代西域地区相关历史事件。这些记载反映了(  )
史料出处 历史事件
《史记·大宛列传》 乌孙昆莫击破大月氏,大月氏西徙臣大夏。
《汉书·西域传》 至冒顿单于攻破月氏,而老上单于杀月氏,以其头为饮器,月氏乃远去,过大宛,西击大夏而臣之,都妫水北为王庭。
《新唐书·西域传》 后吐蕃寝盛,拓跋畏福,请内徙,始诏庆州置静边等州处之。地乃入吐蕃,其处者皆为吐蕃役属,更号弭药。
A.西域游牧民族人口迁徙频繁 B.政治局势影响西域人口迁徙
C.战争往往引发西域人口迁徙 D.中原王朝控制西域能力减弱
15.在中国近代的国家出路探索中,甲午中日战争前以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为主;甲午中日战争后,资产阶级逐渐登上历史舞台;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后无产阶级逐渐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这一变化根植于(  )
A.民族危机的加深 B.生产方式的变化
C.西学东渐的深入 D.革命失败的教训
二、非选择题:共55分。第16题15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6分,第19题12分。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说中国
材料一 以中国历史而言,秦汉是充实内部的时期,我曾称其特色为“厚”,隋唐却是开放扩张的时期,其特色是“大”。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只有秦汉和隋唐当得起“天下帝国”的地位,因为在这两个重要的时期里,中国是开放的,而且是发展的。
—— 节选自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材料二 无论在民族、疆域还是认同上,这个“华夏/中国”在历史上曾经很庞杂和包容,你可以称之为“天下帝国”,也可以称之为“中国共同体”……一方面,现代国家不能再是“天下帝国”, 它不能不限定领土、族群和国民,汉唐时代那种“包容和弹性”的天下秩序只是光荣的历史记忆,而无法成为现代国际认可的准则;另一方面,悠久和荣耀的历史记忆,又使得现代中国历史学者,理性上虽然超越“华”、“夷”,追慕包容性的天下帝国,但感情上会不自觉地区别“内”、“外”,以汉族中国为“我者”来叙述“华夏/中国”。
——摘编自葛兆光《说中国》·解说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汉时期特色为“厚”,隋唐时期特色为“大”的表现。(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华夏/中国”概念的认识。(7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下表为明清时期部分文学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
作品 人物 形象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明·冯梦龙) 杜十娘 杜十娘十三岁被卖入妓院,历经七年的红尘欺辱,她决定走出底层从妓的困境,于是把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愿望,托付于寻找情郎后从良成家之事上。可遇人不淑,她遇到的情郎李甲是个懦弱的儒生,李甲既贪恋杜十娘的美色,又十分惧怕面对父亲李布政的家规、礼数。于是,杜十娘报复性地将所有财物在李甲面前弃江之后,自己也自绝。
《聊斋志异》 (清·蒲松龄) 小翠 狐仙小翠,为替母亲报恩,嫁给了王太常的傻儿子元丰。小翠嫁入王府之后,以憨玩、游戏之态化解了一个又一个王府烦恼,可尽管是如此神通广大的狐妖也忍受不了社会种种礼法的束缚,终于在失手打碎花瓶之后因屡屡被责骂,愤然离去。
——摘编自黄薇《元明清文学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塑造逻辑与塑造方式研究》
根据材料,概括两部文学作品中女性角色形象体现的价值取向,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共同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文学作品作为史料的价值。(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代表民族资本的经济思想家开始出现,他们主张以“振兴商务”作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总纲要。甲午战争的失败,不仅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也证明“师夷制夷”策略的失败,学习西方的经济制度成为经济思想界的一股新风尚。百日维新时期,康有为鼓励资本家“成大工厂以兴实业”,并且要求把“定为工国”作为“国是”,这是中国近代提出的第一个国家工业化的设想。康有为还认为,筹办“矿务”“商务”等还只是“变事”而不是“变法”,要变法就必须“全变”。孙中山在他的三民主义理论中,特别重视民生主义,强调“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提倡民生主义“讲到归宿,不得不解决‘土地'和‘资本’两个问题。”
——摘编自裴长洪《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的主题:抗争、求索与觉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午战后中国经济思想的新变化。(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战后中国经济思想变化的原因和影响。(10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宋代,尤其是南宋,太湖流域形成了市镇网络,市镇经济在此时迎来第一个高潮。浙北平原和浙东沿海的临安、嘉兴、湖州等地,是市镇密集区域。众多市镇依功能可分为环城卫星市镇、生产型市镇、交通枢纽型市镇、港口型市镇和乡村墟市等。明清时期,江南市镇专业化倾向显著,生产型市镇居多,其中又以丝绸、棉纺等纺织业市镇数量最为庞大,还有粮食、盐业、榨油业等各类市镇。明代是江南市镇发展的重大转折点,苏松常杭嘉湖六府的市镇与唐宋相比“勃兴”,除东部沿海靠近上海区域外,近代市镇基本规模和分布格局在明代奠定。清代则主要表现为乡村集市数量明显增加,以及部分明代的市升级为镇。从宋代起的千余年间,江南地区市镇数量和密集度远超华北。江南商业经济氛围浓厚,具备一定外向型经济特征,而华北大多保留自然经济,处于封闭的内向型经济体系。
——摘编自葛金芳《“农商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宋以降(11—20世纪)江南区域社会经济变迁》
根据材料,围绕“江南市镇发展”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展开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12分)
海口四中高三级年级第一次月考
测试试题评分参考
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Ⅰ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C B B C C C D C
题号 11 12 13
答案 B A C
单项选择题Ⅱ(四个选项中有一个选项为3分,有2个选项各为1分,错误项为0分。选出最佳项,多选不得分)
题号 14 B C A D 15 B D A C
答案 3分 1分 1分 0分 3分 1分 1分 0分
1.【答案】B
【解析】良渚古城具备宫殿、内城、外郭三重结构,水门陆门兼备,还有正南北向贯穿宫殿与祭坛的“中轴线”,这样复杂且规划有序的布局体现出当时社会组织和管理的复杂性,反映早期国家形态不仅有居住区域规划,还涉及祭祀、权力中心设置等,能直接印证早期国家形态的复杂化,故选B项;“王权神授”指君主权力来自神,材料中宫殿、祭坛布局等无法直接体现神对王权赋予,排除A项;西周才形成系统化的礼乐等级制度,良渚古城时期远早于西周,排除C项;大一统帝国郡县制雏形出现在春秋战国,良渚古城与之时间不符,排除D项。
2.【答案】A【解析】春秋时,按礼诸侯才可“曲县”“繁缨”,而卫国大夫仲叔于奚因功获此待遇,这打破了礼乐制度,表明原有的等级规范被突破,礼乐崩坏局面出现,故选A项;材料仅记载卫国个别事件,无法推断当时等级僭越现象已普遍化,排除B项;"礼乐征伐自大夫出"指大夫掌控国家大权(如孔子所述),但材料只涉及礼器请求,未体现征伐或权力核心转移,排除C项;事件是卫君被动赏赐功臣,非主动招揽人才,排除D项。
3.【答案】C【解析】秦汉时期牛价高昂,一头牛价相当于100石粟,如此高的成本反映出普通农民难以承受,侧面说明铁犁牛耕技术在民间未广泛推广,故选C项;牛价波动范围较大,但秦汉货币体系以半两钱和五铢钱为主,较为统一稳定,波动更可能源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需求或地区差异,而非货币混乱,排除A项;政府推行重农政策如减税劝农,但未实施限制耕牛流通的法令,材料也未提及此类限制,排除B项;小农经济下个体农民贫困,无力购买耕牛,反而制约了牛耕推广,而非推动饲养技术革新,排除D项。
4.【答案】B【解析】廷尉依据《晋律》和儒家礼法主张治罪,中书省以李允治理河患有功为由奏请宽赦,皇帝最终破例免罪,显示司法过程在严格律法外考虑了实际功绩,体现灵活变通,故选B项;材料中廷尉和中书省均为官方机构,决策过程未提及士族门阀干预,西晋门阀政治虽盛,但此案焦点在官僚体系内部意见分歧,排除A项;中书省奏请、皇帝采纳并下诏,体现皇权主导决策,西晋三省分工协作但未形成有效制衡,此案中皇权行使未受制约,排除C项;廷尉弹劾基于儒家孝道,皇帝免罪出于功绩考量而非否定伦理,西晋以孝治天下,此举属实践中的权宜而非挑战儒家根本,排除D项。
5.【答案】B【解析】白居易的诗描述了两税法本意“忧人”,明令“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但执行中因“贪吏得因循”而“敛索无冬春”,甚至“织绢未成匹”也要逼迫缴纳,突出体现了制度设计的初衷与实际吏治腐败之间的巨大反差,故选B项;两税法设计本身旨在合并税目、减轻民负,问题源于官吏滥用,而非制度设计的缺陷,排除A项;材料强调贪吏因循敛索,并未显示政策本身的频繁变更,是执行走样,排除C项;材料所述为赋税征收问题,而徭役指劳役负担,诗中未涉及徭役,排除D项。
6.【答案】C【解析】宋代法律严禁私自杀牛,但海南地区杀牛习俗盛行,材料中“耕者与屠者常半”表明当地生产力水平和习俗影响了法律执行,导致禁令形同虚设,故选C项;材料提到“耕者”存在,说明铁犁牛耕可能已传入海南,排除A项;材料仅强调法律保护耕牛,未提及牛被赋予神圣形象,史实中宋代牛主要作为生产资料而非宗教符号,排除B项;宋代虽用严刑维护生产,但材料重点显示法律在边疆地区执行受阻,而非强调严刑峻法本身,排除D项。
7.【答案】C【解析】东京春季花卉种类繁多、上市交易活跃,且卖花者以竹篮铺排并高声歌叫,反映出城市中商业活动的繁荣和专业化,意味着城市经济功能增强,故选C项;程朱理学强调伦理道德,与花卉交易无关,且材料未涉及理学思想对社会的影响,排除A项;市民阶层活跃是城市经济发展的表现,但材料仅体现商业活动本身,无法直接证明市民引领社会风尚,排除B项;宋代虽商业环境宽松,但材料未提及政府政策的变化,不能说明放松对社会的控制,排除D项。
8.【答案】C【解析】投下分封制度下,窝阔台汗通过五户丝制将原本封主直接向民户征收赋税的权力收归中央,由官府统一征收后再分配给封主,削弱了封主对地方经济的直接控制,避免其形成独立财政体系,从而在赋税环节限制封主权力,故选C项;五户丝制属于赋税分配方式的调整,未涉及汉蒙两族的文化交流或社会交融,无法直接促进民族融合,排除A项;制度规定税收由官府统一征收部分给封主,并非封主完全垄断地方资源,排除B项;该制度属于游牧政权对农耕地区统治政策的调整,并未改变蒙古贵族以游牧为主的生活方式或推动整体文明转型,排除D项。
9.【答案】D【解析】明朝建国伊始,朱元璋下令广泛荐举人才入京,授以“守令”职位,体现注重实务能力,洪武三年行科举,但因所选人才“能以所学诸行事者甚寡”,于洪武六年罢科举改用察举,进一步强调选拔实际才干,这表明明初选官强调实用技能,故选D项;八股取士在洪武年间尚未形成,科举罢废是因人才不适用而非八股的弊端,排除A项;明政府下令察举贤才,是中央统一的程序,未提及地方选官混乱,排除B项;察举在洪武六年使用但非主要方式,科举后来依然被恢复,排除C项。
10.【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中棉花出口量增加和国内棉价波动表明国际市场对中国棉花经济影响加深,这反映了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开放、外国资本入侵导致中国农产品卷入全球市场体系,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联动,故选C项;自然经济对国际市场的抵制作用不符合史实,因棉花出口增长显示自然经济无力抵制,排除A项;中国对外贸易入超虽在近代存在,但材料仅聚焦棉花出口和价格,未体现整体贸易逆差趋势,排除B项;民族资本主义纺织业在1895年前尚未迅速发展,且材料呈现的数据中国棉花出口量与国内棉价波动,未涉及纺织业生产,排除D项。
11.【答案】B【解析】康熙帝为恢复四川经济,推行垦荒政策,以入籍考试优惠吸引外省民众,导致数十万移民入川,直接体现政策驱动人口流动,故选B项;清初四川因战乱人口稀少,政策旨在垦荒而非应对人口压力或冲突,排除A项;移民方向由朝廷政策主导,四川非边疆或地缘敏感区,材料未提地缘政治影响,排除C项;政府是迁移主导力量,“携家”反映家庭单位但非宗族势力主导,材料未体现宗族作用,排除D项。
12.【答案】A【解析】清政府成立闽广农工路矿总公司,招徕南洋华商开发矿产,直接回应法国通过三国干涉还辽(1895年)取得的开矿优先权,通过本土资本开发减少外资控制,材料“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表明此举有效抵制了列强的资本输出,故选A项;中法战争发生于1884—1885年,清政府举措在1895年后,时间相隔十年,无法配合战场行动,排除B项;洋务运动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甲午战争后已失败,清政府此举在1895年后,无法推动其兴起,排除C项;清政府举措是中央主导的“上下联动”,旨在加强矿产控制,维护中央权威,而非导致权力下移,排除D项。
13.【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中记载的1901年绍兴至南京航程中,乘客乘坐“乌篷船”并借谈天消遣的情景,反映了传统水路交通的日常形态,乌篷船作为典型的内河传统交通工具,其使用和乘客的社交方式均体现了晚清社会尚未被近代化彻底改变的旧有生活模式,故选C项;材料中并未提及新思想传播或启蒙运动相关内容,乘客谈天内容也未涉及思想变革,排除A项;乌篷船属于传统交通工具,与近代轮船、火车等新式交通无关,排除B项;材料仅描述船只乘客的社交场景,未涉及不同区域间商品流通或经济互动的内容,无法体现经济联系增强,排除D项。
14.【答案】B(3分)C(1分)A(1分)D(0分)
【解析】《史记》《汉书》均提及因战争及政治局势变化,大月氏被迫迁徙并改变其统治区域。《新唐书》记载因吐蕃势力强大,拓跋氏内徙情况也体现出政治局势变动的影响,可知政治局势对西域人口迁徙有重要作用,故B项正确,为最佳选项;战争是直接诱因,但材料中迁徙亦受政权压力(如吐蕃威胁)影响,故C项有较大合理性,但不完全正确,为次佳选项;材料仅提及三次迁徙,未强调“频繁”,且侧重原因而非次数,故A项虽有一定合理性,但理由不够充分,为再次选项;材料仅涉及中原王朝唐朝处置内迁问题,未提对西域控制力的变化,且前两例与中原王朝无关,故D项错误,排除D项。
15.【答案】B(3分)D(1分)A(1分)C(0分)
【解析】在近代中国国家出路的探索中,领导阶级从农民、地主转向资产阶级再到无产阶级,其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基础的变化。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春天推动无产阶级队伍扩大,这均源于生产方式(经济结构)的变革,符合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故B项正确,为最佳选项;革命失败教训(如太平天国、戊戌变法失败)促使探索主体转变,但属于直接推动因素而非根本原因,故D项有较大合理性,但不完全正确,为次佳选项;民族危机加深(甲午战败、巴黎和会外交失败)激化了社会矛盾,推动各阶级觉醒,但属于外部条件而非内在根源,故A项虽有一定合理性,但理由不够充分,为再次选项;西学东渐的深入(如维新思想、马克思主义传播)为阶级力量提供思想武器,但未直接导致阶级结构变化,故C项错误,排除C项。
16.【答案】
秦汉: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采取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等措施,推动封建经济发展;统治思想渐趋一致;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统一车轨,修筑全国性道路网,促进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一个要点2分,最多得4分)
隋唐:经略边疆,疆域扩展;制度创新,走向成熟;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交流发展,民族交融;儒释道三教合流;对外交通发达,陆海丝绸之路繁荣;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形成中华文化圈。(一个要点2分,最多得4分)
(2)“华夏/中国”既是一个地理概念、文化概念,也是一个政治概念。它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民族认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寄托。(归纳出华夏/中国的内涵,任意两方面即可得2分。)
春秋时期,中原诸侯国的文化认同凸显,“华夏”一词逐渐成为中原诸侯国塑造文化认同的重要概念。秦汉以来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华夏/中国”的政治内涵形成并不断丰富。汉唐至明清 ,随着疆域的扩展,族群的扩大,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民族交融不断增强,多民族国家不断扩大和巩固,“华夏/中国”也成为精神纽带,使中华民族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任意回答出“华夏/中国”两个时期的发展,即可得4分)
在现代文明的发展与碰撞中,要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我们应该挖掘和利用“华夏/中国”的内涵和精神力量,树立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为推动中华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小结升华1分)
17.【答案】
(1)价值取向:①追求个人幸福与尊严,反抗压迫与不公;②对封建礼教和传统伦理的不满与抗争。(4分,每点2分)
共同原因:①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思想观念活跃;②封建礼教对女性束缚严格,社会矛盾尖锐;③文学创作更加关注现实与人性。(4分,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
(2)史料价值:①文学作品可反映特定时代的社会风貌、思想观念和民众生活,是研究社会史、文化史的重要佐证;②需与官方史料相互印证,注意区分艺术虚构与历史真实。(4分,每点2分)
【解析】
(1)第一小问价值取向,据材料“杜十娘十三岁被卖入妓院,历经七年的红尘欺辱……事上”、“可尽管是如此神通广大的狐妖也忍受不了社会种种礼法的束缚……愤然离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追求个人幸福与尊严,反抗压迫与不公;对封建礼教和传统伦理的不满与抗争。第二小问共同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经济、阶层、社会矛盾、文学作品重视现实和人性等方面进行分析,所以可以得出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思想观念活跃;封建礼教对女性束缚严格,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创作更加关注现实与人性。
(2)根据材料“杜十娘十三岁被卖入妓院,历经七年的红尘欺辱”、“又十分惧怕面对父亲李布政的家规、礼数”、“可尽管是如此神通广大的狐妖也忍受不了社会种种礼法的束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文学作品可反映特定时代的社会风貌、思想观念和民众生活,是研究社会史、文化史的重要佐证;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需与官方史料相互印证,注意区分艺术虚构与历史真实。
18.【答案】
(1)新变化:实行国家工业化;学习西方经济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关注土地和资本问题,注重民生和社会公平。(6分,任答三点即可)
(2)原因: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洋务运动的破产;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的推动。(6分,任答三点6分)
影响:推动实业救国;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加速辛亥革命进程;推进中国近代化。(4分,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
(1)据材料“中国近代提出的第一个国家工业化的设想”可知,实行国家工业化;据材料“学习西方的经济制度成为经济思想界的一股新风尚”可知,学习西方经济制度;据材料“要变法就必须‘全变’”及所学可知,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据材料“讲到归宿,不得不解决‘土地'和‘资本’两个问题”可知,关注土地和资本问题,注重民生和社会公平。
(2)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甲午战争的失败,不仅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成大工厂以兴实业”及所学可知,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洋务运动的破产;据材料“百日维新时期”“孙中山在他的三民主义理论中,特别重视民生主义”可知,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的推动。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成大工厂以兴实业”可知,推动实业救国;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据材料“孙中山在他的三民主义理论中,特别重视民生主义”可知,加速辛亥革命进程;据材料“这是中国近代提出的第一个国家工业化的设想”可知,推进中国近代化。
19.【答案】
论题:江南市镇的发展折射出中国古代经济格局的变迁。
阐述:宋代,尤其是南宋时期,江南市镇迎来发展高潮,太湖流域形成市镇网络。这一现象与当时经济重心南移密切相关。自唐中叶以来,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相对安定,大量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推动了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市镇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此时的江南市镇功能多样,如临安、嘉兴、湖州等地成为市镇密集区域,各类市镇如环城卫星市镇、生产型市镇等的出现,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经济联系的加强,商品经济在江南地区迅速发展,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明清时期,江南市镇专业化倾向显著,生产型市镇居多。丝绸、棉纺等纺织业市镇以及粮食、盐业、榨油业等各类市镇大量涌现。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到新的高度,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分工日益细化,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地区的手工业生产中出现。苏松常杭嘉湖六府的市镇“勃兴”,明代奠定了近代市镇基本规模和分布格局,表明江南地区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愈发重要。清代乡村集市数量增加及部分市升级为镇,进一步巩固了江南地区作为经济重心的地位。
总之,江南市镇的发展不仅推动了自身经济的繁荣,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格局的变迁历程。
【解析】
关于论题,材料主要围绕“江南市镇发展”展开,由于涉及到不同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状况,因此可以拟定论题为:江南市镇的发展折射出中国古代经济格局的变迁。阐释环节,关于经济重心南移的背景,自唐中叶起,北方长期战乱,如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等,社会动荡不安。当时,南方相对安定,吸引大量北方人口南迁。根据相关历史记载,大量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如改进的农耕工具、灌溉技术等)和充足的劳动力,这为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农业方面,耕地面积扩大,农作物产量提高;手工业方面,纺织、陶瓷等行业技术提升。在农业、手工业发展基础上,江南地区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市镇经济迎来繁荣。太湖流域形成了市镇网络,像临安、嘉兴、湖州等地成为市镇密集区域。此时市镇功能多样,出现了环城卫星市镇、生产型市镇、交通枢纽型市镇等。这些不同功能市镇的出现,反映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城市的消费需求刺激乡村手工业生产,乡村的农产品也为城市提供物资保障,商品在城乡之间频繁流通,进一步推动经济重心南移,此时江南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愈发重要。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到新高度。一方面,国内市场不断扩大,长途贩运贸易兴盛,区域间经济交流频繁;另一方面,对外贸易也有一定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江南地区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分工日益细化。以纺织业为例,出现了专门的纺纱、织布、印染等工序,专业化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提高,促使丝绸、棉纺等纺织业市镇大量涌现。同时,粮食、盐业、榨油业等各类市镇也因市场需求和产业分工而兴起。在江南地区手工业生产中,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一些手工业作坊主雇佣工人进行生产,形成了雇佣关系。明代苏松常杭嘉湖六府的市镇 “勃兴”为例,奠定了近代市镇基本规模和分布格局。这表明,江南地区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愈发重要,成为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清代,乡村集市数量明显增加,部分明代的市升级为镇,这进一步体现了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向基层农村延伸,经济发展的广度和深度都在拓展,巩固了江南地区作为经济重心的地位。总之环节,江南市镇的发展不仅推动了自身经济的繁荣,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格局的变迁历程,江南地区逐渐发展到成为全国经济重心公众号雾都资料库,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