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课件(共26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课件(共26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豪放不羁的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踌躇满志的苏轼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旷达自信的苏轼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豁达乐观的苏轼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新课导入:在你心中苏轼是一种怎样的形象?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学习目标:
1、掌握苏轼生平及其文学成就,了解悼亡诗。
2、鉴赏《江城子》虚实结合、以景结情等艺术手法。
3、体会作者悼念亡妻的深切情感。
4、深入理解苏轼的文化价值,特别是其诗词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人,北宋文学家。嘉祐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苏轼曾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颍州等地的知州,官至礼部尚书。又曾被贬黄州、惠州、儋州,北还后的第二年病死于常州。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一格,与北宋的黄庭坚合称“苏黄”,与南宋的陆游合称“苏陆”;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影响深远,与辛弃疾合称“苏辛”;其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走进作者:
苏轼
苏洵、苏辙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唐宋八大家(文)
辛弃疾
苏辛(词)
黄庭坚 米芾
蔡襄
苏黄米蔡(书法)
三苏
诗歌:与江西诗派研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豪放派辛奔疾并称“苏辛”;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书法:与黄庭坚、米带、蔡襄并称“宋四家”,有天下三行书《寒食帖》;
绘画:开创“湖州画派”,善画墨竹;
美食:东坡饼、东坡肘子好、东坡豆腐;
水利:杭州“苏堤”;
医药:编《苏学士方》,建安乐坊;
服饰:发明东坡帽(又称“东坡笠”)。
中国古代第一全才
写作背景
公元1055年,苏轼与王弗成婚,才子佳人,琴瑟和谐。 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约略知道。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
《东坡逸事》里有王氏“幕后听言”的故事,是说东坡每有客来,王弗总是躲在屏风后面屏息静听。待客人走后,她每每软语相劝,说得在理又每得印证。她是真正的贤妻内助,因此苏轼早年青云直上,除了有欧阳修等先贤的携助外,“妻贤夫少祸” 的力量也不可小觑。
写作背景
可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就去世了。中年丧失爱妻,苏轼心中沉痛无比。
写此诗时,他已40岁,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外调在密州为官。距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二十年仕途沉浮,现实里的坎坷境遇,对亡妻的一往情深,一时间凝聚心头。
这年(乙卯年/公元1075年),正月二十日夜,苏轼梦见亡妻王氏,便写下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悼亡词。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词牌名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此时苏轼任密州知州,年近四十。
点明写作时间
梦见爱妻王氏,写下悼亡词。 交代写作缘由。
mǎo
解题
悼亡诗,古代诗歌题材之一,一般是丈夫追悼亡妻之作,始于西晋潘岳的《悼亡诗三首》。后题材扩大,现在广义的也指对亡故亲人或朋友表达追悼、哀思的诗歌。代表诗人有潘岳、元稹、李商隐、纳兰性德等。
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
悼亡诗
文体知识
最悲情的悼亡诗
沈园
陆游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唐琬是陆游的结发妻子,情投意合,可由于陆母的干涉阻挠,黯然分手,另娶另嫁。多年后,沈园重遇。陆游怅然良久,写下一首《钗头凤》。据说,唐琬也和了一首,郁郁寡欢,不久抱憾而死。陆游自此更加重了心灵的创伤,悲悼之情始终郁积于怀,五十余年间,陆续写了多首悼亡诗。
探究新知 文体知识
见过汹涌的大海,他方的水不值一提;
除却巫山彩云,别处的云就相形失色。
经过花丛,懒得回头一看,
半是因为修道,半是因为想你。
离思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最有名的悼亡诗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凄婉哀伤
整体感知:
诗意把握:
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以忘怀。孤坟远在千里之外,没有地方能诉说心中的悲伤凄凉。即使你我夫妻相逢怕是也认不出我来了,四处奔波早已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昨夜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看见你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无言,只有泪落千行。料想年年都柔肠寸断之处,就在那凄冷的月明之夜,在那荒寂的短松冈上。
初读感知:
本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以“梦”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了梦的三个阶段:梦前――梦中――梦醒
记 梦
梦前思量(怀念)——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梦中相逢——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梦醒悲凉——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赏上片
1068年娶王润之为妻
1069年父丧守期满,返京为判官告院
1071年,上书谈论新法弊病,王安石颇感愤怒,苏轼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1074年熙宁七年秋,苏轼又被调往密州任知州
这是一个怎样的十年?
亡妻之痛:
生死无常,爱人不再
仕途之痛:
多遭贬斥,颠沛流离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品读鉴赏: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两茫茫”怎样理解?
“茫茫”二字为全诗奠定了凄婉哀伤的基调。“两茫茫”,既指词人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妻子的感受。生者和死者,一样的情思,更能表现出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
既然是“自难忘”,那又为何“不思量”?这不矛盾吗?
①“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不一定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而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
②“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忘”。
作者为何“无处话凄凉”?想要话何凄凉?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爱妻已死、人生失意
①政治失意之凄凉。苏轼当时官运不佳,屡被贬放,此时被贬密州,流离坎坷的文豪满肚子的委屈需要发泄和倾诉,可他没地方诉说,也没人敢听他诉说,更没有可以诉说的人。
②朋友远离之凄凉。当时,许多朋友都疏远了他,这使苏轼几乎处于一种茕茕孑立的境地。
③生死两隔之凄凉。苏轼需要有人理解和支持,但唯一可以听他诉说的人已化为坟茔,远在千里之外。当然,在词人心中,“孤坟”中的王弗也是孤独与凄凉的。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作者说自己“鬓如霜”,而其时不过40岁,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人生体验?
明确: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朝中受到排挤打压,因而请求出任地方官,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后又移知密州。仕途坎坷,遭际不幸,转徙外地,艰辛备尝。可以说,跟妻子死别十年来的痛苦经历、感情,都含蕴在这六个字之中了。作此词时,苏轼年仅四十,说"鬓如霜"不无夸张,但我们也由此可见其生活之遭际挫折和心境之凄凉。
情感的风尘(思念亡妻的苦楚“为伊消得人憔悴”)
人生的风尘(仕途坎坷的艰辛“艰难苦恨烦霜鬓”)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这句用什么手法描绘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①白描。“尘满面”,可以引申为岁月留下的沧桑痕迹,仕途奔波带来的疲倦和失意。
②比喻“鬓如霜”,古人一般用霜和雪来比喻鬓发。一是取其表面的颜色相同,二是霜雪和鬓发带给人感觉都是凄凉伤感有关。
一位被生活折磨、受痛苦煎熬,风尘满面,两鬓如霜的诗人形象。
白描手法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白描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
1.描写人物,不写背景,只突出主体。: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2.叙写事件,不求细致,只求传神。
父耕原上田,子属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3.状写景物,不尚华丽,务求朴实。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白 描
忽”字有何妙处?请加以赏析。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忽”写出了梦中还乡的快捷,突出了梦境恍惚迷离的特点,与上阙“十年”“千里”漫长的时间及阔远的空间相照应,表现了作者似喜实悲的心情。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细节描写。表达效果:夫妻相见,自有万端感慨;万语千言,从何说起呢?情到深处,所有的语言都会显得笨拙和苍白。感情浓烈已不需语言来表示,便将思念与感慨以“泪千行”来互诉衷肠。
这几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使用了什么手法?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运用虚写、白描的手法。“小轩窗,正梳妆”这是白描的手法。小轩窗,是梳妆的环境、背景,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梳妆,是王弗做的事情,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梳妆打扮。通过梦境再现与妻子日常的生活场景,妻子还同往常一样在窗前梳妆打扮的梦境(十年了,这个平常的场景词人始终不能忘掉),表达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 此结尾,有何好处?
①对写,虚写。词人从梦中醒来,想象在千里之外的妻子一定会年复一年地因为思念自己而悲伤。语言平易质朴,将对亡妻的思念表达得深沉哀婉,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②以景结情,白描。在明月的夜晚,长着矮松树的山冈上,有作者日夜思念的妻子。用明月、短松冈来传达、暗示作者对亡妻的思念,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1 .虚实结合 2. 直抒胸臆。“不思量、自难忘”“无处话凄凉”等句,直接地抒发了词人对亡妻沉痛的思念之情。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3.间接抒情 通过对梦中与亡妻相见的情境的描写,表现对亡妻深切的怀念之情。
4.对写法(主客移位)
通过想象亡妻对自己的思念,来表现自己对妻子的相思之苦。
5.以景结情
以景代情作结,显得意犹未尽,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6.对比(妻子生前的幸福和死后的凄凉)
7.白描手法 小轩窗,正梳妆
明月夜,短松冈
艺术手法:
这首词以“梦前——梦中——梦后”为时间线索,内容层层推进,引出梦中相遇,将“现实——梦境——现实”交织起来。题虽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基调。
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