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学写文学短评》课件(共3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学写文学短评》课件(共3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学写文学短评
年份 卷别 篇名 提问方式 设题角度
2023 新高考Ⅰ卷 《给儿子》 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6分) 小说短评思路
考情微观
定义:
文学短评是对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进行分析、评论的短小文章,属于议论文范畴。
作用:
帮助读者更深入理解作品,提升文学鉴赏能力,促进文学交流。
文学短评
写作步骤
通读感知:整体阅读,把握作品主要内容和情感基调,如读《短歌行》感受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情。
精读品味:关注细节,如诗句含义、意象运用,像《归园田居》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对田园生活的描绘。
写作步骤
依据感受:从自己最有感触的方面入手,如对《琵琶行》中音乐描写印象深刻,就以此为评论点。
参考角度:常见评论角度,如主题、形象、手法、语言等。
评论角度:主题
常用术语:中心突出、主题深刻、言近旨远等。
案例分析:以《登高》为例,分析其“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所体现的忧国伤时与个人身世之悲,探讨主题深刻性。
评论角度:形象
景物形象:分析《归园田居》中田园景物体现的宁静闲适氛围和作者的归隐情怀。
人物形象:如《琵琶行》中琵琶女形象,从其遭遇和弹奏技艺分析人物性格与命运。
表现手法:如《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想象、夸张手法,营造奇幻意境。
抒情方式:以《短歌行》为例,讲解借景抒情、用典抒情等方式如何表达情感。
评论角度:手法
炼字炼句:赏析“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中“穿”“拍”“卷”字的精妙,体会用词的生动形象。
语言风格:对比李白的豪放飘逸与杜甫的沉郁顿挫,感受不同风格。
评论角度:语言
写作步骤
结构规划:采用总分总结构,开头提出观点,中间展开分析,结尾总结升华。
论证方式:运用举例、引用、对比等论证方法,增强说服力。
写作误区
1.单纯复述作品内容,无自己观点,如只翻译《琵琶行》诗句。
2.只停留在表面理解,未深入挖掘内涵,如仅说《念奴娇·赤壁怀古》写得好但说不出原因。
3.对作品理解错误导致错误评价,如误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典故含义进行错误解读。
4.评论角度多且杂,没有重点,如一篇短评中既评主题又评语言还评结构,却都不深入。
范例赏析
一字立骨,万象含哀
——析《登高》中“哀”字的辐射性意境
杜甫的《登高》,被尊为“七律之冠”,其魅力不仅在于格律的精严,更在于它将个体生命体验与浩渺宇宙时空熔铸一炉,所营造出的那种磅礴而深沉的悲剧美学。全诗以一“哀”字为灵魂与骨架,如盐入水般渗透于每一意象、每一音节之中,构筑了一个辐射万象、无所逃遁的悲境。
范例赏析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甫一开篇,便将“哀”意泼洒于天地之间。 诗人选取“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意象,看似繁复,实则无一不为“哀”字张本。秋风之“急”,是高天寒气的逼迫;猿啸之“哀”,是峡谷回荡的凄厉;沙渚之“清白”,是色彩冷却后的孤寂;飞鸟之“回旋”,是无所依凭的彷徨。这十四字,如同一幅笔法凝练的写意画,勾勒出整个宇宙的萧瑟基调。此处的“哀”,已非一己之情的浅吟,而是自然万物共同奏响的悲凉序曲,奠定了全诗宏阔而苍凉的意境。
范例赏析
如果说首联是横向的空间铺陈,那么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则是纵向的时间浩叹,将“哀”意推向历史的纵深。 “无边落木”,是视野的极限,亦是生命的凋零;“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亦是历史的无情。“萧萧”与“滚滚”两组叠词,一为衰亡的嘶哑,一为流逝的轰鸣,共同构成一幅在时间洪流中万物生生灭灭的壮阔图景。诗人的个人之“哀”,在此刻被放大为对生命有限、宇宙无穷这一永恒矛盾的深沉感悟。这奔涌不息的长江,既是孔夫子“逝者如斯”的具象化,也是诗人无法挽留的生命与国运的象征。
范例赏析
经由前两联的层层蓄势,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才显得如此厚重有力。 此联被誉为“十字之间,含八意”,将空间(“万里”)、时间(“百年”)、个人境遇(“作客”、“多病”)与精神状态(“悲”、“独”)高度浓缩。这八层悲意,正是前文那弥漫于天地时空的“哀”字,最终聚焦于诗人这一个体生命容器内的必然结果。那“独登台”的佝偻身影,是浩瀚悲凉宇宙中一个最具体、最沉痛的坐标点。天地之“哀”与身世之“哀”在此刻完全重合,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张力。
范例赏析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则将这无以复加的悲情推向了更无奈的深渊。 国运之“艰难”、家愁之“苦恨”,尽数凝结于两鬓的“繁霜”。而最沉痛的一笔,在于“新停浊酒杯”。连借酒浇愁这最后一条排遣“哀”情的途径也被贫病剥夺。悲情至此,欲诉无门,欲遣无方,只能郁结于心,回环往复,形成一种“意内敛而境无穷”的审美效果,让那无尽的“哀”意,在停杯的瞬间,归于死寂,又蔓延开来。
范例赏析
通观全篇,杜甫以“哀”字立骨,通过意象的精心选择、时空的巧妙转换与个人身世的深度融合,成功地将一己之悲悯,升华为一种对人类普遍生存困境的观照与咏叹。这,正是《登高》超越时代,至今读来仍令人心魂战栗的根本原因。
总结
结构清晰:
引论(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总论点——全诗以“哀”字为灵魂,构筑了辐射万象的悲境。
本论(第二至五段):依照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逐联分析“哀”的具体表现。
第二段(首联):分析“哀”在空间意象中的弥漫。
第三段(颔联):分析“哀”在时间维度上的深化。
第四段(颈联):分析“哀”聚焦于个人身世的厚重感。
第五段(尾联):分析“哀”在现实处境中的无奈与郁结。
结论(第六段):总结全文,升华主题,点明杜甫将个人之哀升华为普遍的人类困境,指出了诗歌的永恒价值。
总结
叙议结合,分析深入:
全文严格遵循“观点 + 引例 + 分析”的模式。每一段先提出分论点,然后精准引用诗句作为证据,紧接着对诗句中的意象、词汇进行深入剖析,阐述其如何体现并强化“哀”的意境。
例如,在分析颔联时,不仅指出了“落木”和“长江”的意象,更深入分析了“萧萧”与“滚滚”的听觉效果,并将其上升到“生命有限、宇宙无穷”的哲学高度,体现了分析的深度。
总结
语言特色:
语言优美、准确且富有学术气息。使用了“泼洒于天地之间”、“张本”、“熔铸一炉”、“意内敛而境无穷”等精准的评论性语言。
同时,将专业术语(如“意象”、“意境”、“时空转换”)自然地融入分析之中,使文章既具文采,又不失理性深度。
总结
规避写作误区:
全文没有简单复述诗歌内容,而是始终在“评”和“析”。
观点明确,且每一个观点都有具体的诗句作为支撑,避免了空喊口号。
情感抒发建立在严格的文本分析之上,是理性分析的自然结果,而非泛滥的主观感受。
写作方法总结
写作前提 理解诗文的文体特点、内容主旨、思想感情、艺术手法等
写作流程 聚焦一个评论点(字词、手法、形象、思想情感、艺术特点等)
寻找若干相关例子(诗文中的相关例子,其他诗文中的相关 例子)
形成一个总论点(对例子分析概括,围绕评论点形成文章观点)
确立几个展开层(从几个角度并列展开,或几个层次递进展开)
写作思路 总分总结构,叙述结合,以议为主
写作练习
从本单元诗歌中任选一首,写一篇300字左右文学短评。
(2023·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给儿子
陈村
你总会长大的,儿子,你总会进入大学,把童年撇得远远的。你会和时髦青年一样,热衷于旅游。等到暑假,你的第一个暑假,儿子,你就去买票。
火车430公里,一直坐到芜湖。你背着包爬上江堤,看看长江。再没有比长江更亲切的河了。它宽,它长,它黄得恰如其分,不失尊严地走向东海。
你走下江堤,花一毛钱去打票,坐上渡船。船上无疑会有许多人。他们挑着担子,扛着被子,或许还有板车。他们说话的声音很高,看人从来都是正视。也许会有人和你搭话,你就老老实实说话。他们没有坏意。
你从跳板走上岸,顺着被鞋底和脚板踩硬踩白的大路,走半个小时。你能看到村子了。狗总是最先跳出来的。你可以在任何一家的门口坐下,要口水喝。主人总是热情的,而狗却时刻警惕着。也许会引来它的朋友们,纷纷表示出对你的兴趣。你要沉住气。
你谢过主人,再别理狗的讹诈,去河边寻找滩船。如果你运气好,船上只有一两个客,你就能躺在舱里,将头枕着船帮,河水拍击船底的声音顿时变得很重。船在桨声中不紧不慢地走。双桨“吱呀吱呀”的,古人说是“欸乃”,也对。怎么说怎么像。
板桥就在太阳落下去的地方。你沿着大埂走,右边是漕河,它连接着巢湖和长江。河滩如没被淹,一定有放牛的。你走过窑场就不远了。可以问问人,谁都愿意回答你,也许还会领你走一段,把咄咄逼人的狗子赶开。走到你的腿有点酸了,那就差不多到了。
走下大埂,沿着水渠边的路走。你走过一座小桥,只有一条石板的桥就是进村了。我曾写过它。这时,你抬起头,会发觉许多眼睛在看着你。
你对他们说,你叫杨子,你是我的儿子。
儿子,你得找和你父亲差不多年纪的人,他们才记得。
他们会记得那五个“上海佬”,记得那个戴近视眼镜的下放学生。他们会说他的好话和坏话。不管他们说什么,你都听着,不许还嘴。他们会告诉你一些细节,比如插不齐秧,比如一口气吃了个12斤的西瓜。你跟他们一起笑吧,确实值得笑上一场。
你们谈到黑了,会有人请你吃饭。不必客气,谁先请就跟谁去。能喝多少喝多少,能吃多少吃多少,这才像客人。天黑了,他们会留你住宿。他们非常好客。
儿子,你去找找那间草屋。它在村子的东头,通往晒场的路边,三面环水。你比着照片,看它还像不像当年。也许那草屋已经不在了,当年它就晃晃的,想必支撑不到你去。也许,那里又成了一片稻田。
晚上,你到田间小路上走走。你边走边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感受会深深的。风吹来暖暖的热气,稻穗在风中作响。一路上,有萤火虫为你照着。
假如你有胆量,就到村东头的大坟茔去。多半会碰上“鬼火”,也就是磷火。你别跑,你坐在坟堆上,体会一下死的庄重和沉默。地下的那些人也曾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繁殖。他们也曾埋葬过他们的祖先。①你会捉摸到一点历史感的,这比任何教科书都有效。
住上几天,你就熟悉村子了。男人爱理干干净净的发式,两边的头发一刀推净,这样头便显得长了。顶上则是长长的头毛,能披到眼睛,时而这么一甩,甩得很有点味道。
我喜欢见他们光着上身光着脚的样子。皮肤晒成了栗色,黑得发亮发光,连麦芒都刺不透它。他们不是生来这样的。和他们一起下河,你就知道,他们原先比你还白。现在,他们和你的祖先一样黑了。和你父亲当年一样黑。你要是下田,就和你一样黑。
下田去吧,儿子。让太阳也把你烤透。你弯下腰,从清晨弯到天黑,你恨不得把腰扔了。你的肩膀不是生来只能背背书包的。你挑起担子,肩上的肌肉会在扁担下鼓起。也许会掉层皮,那不算什么。你去拔秧,插秧,锄草,脱粒。你会知道自己并非什么都行。你去握一握大锹,它啥时候都不会被取代。工具越原始就越扔不了,像锤子,像刀,总要的。你得认识麦子,稻子,玉米,高粱,红薯。它们也是扔不了的。你干累了,坐在门边,看着猪在四处漫游,看着鸡上房,鸭下河,鹅窜进秧田美餐一顿。你听着杵声,感觉着太阳渐渐收起它的热力。你心平气和地想想,该说大地是仁慈的。它在无止无息地输出。我们因为这输出,才能存活,才得以延续。
那一层层茅草铺就的屋顶,那一条条小河分割的田野,那土黄色的土墙,那牛,那狗。那威力无比的太阳。
②你会爱的。
你就这样住着,看着,干着。你去过了,你就会懂得父亲,懂得父亲笔下的漕河。当然,这实在不算什么,应当珍视的是你懂了自己。③你得不让自己飘了,你得有块东西镇住自己。也许,借父亲的还不行,你得自己去找。
当你离开板桥的时候,人们会送你。你是不配的,儿子。你得在晚上告别,半夜就走。夜间的漕河微微发亮,你独自在河滩坐上一会,听听它的流动。
要是凑巧,你可以带条狗崽子回来。找条有主见的。开始,也许它有点想家。日子长了,你们能处好。你会发觉,为它吃点辛苦是值得的。
也就是这些话了,儿子。你得去,在大学的第一个暑假就去。④我不知道究竟会怎样。要是你的船走进漕河,看见的只是一排烟囱,一排厂房,儿子,你该替我痛哭一场才是。虽然我为乡亲们高兴。
1984.8.5
(有删改)
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甲组答案示例:
本文表面上是关于未来的想象,即父亲想象儿子长大后的一次旅行。
其实是父亲对过去的回忆。
为何交叠未来与过去?指向关于成长的主题,即父亲带儿子重温自己的成长,并期待儿子也能够在其中找到自我。
乙组答案示例:
文章有很多抒情的意象,河流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
其表现就是,从爬上江堤到独坐河滩,儿子的板桥之旅始终与河流相伴。
那么河流究竟意味着什么?河流既是环境与风景,也代表着空间的延展和时间的流逝,并承载着人的思索。
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