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4 升华和凝华【题型1】升华现象 1【题型2】升华特点及吸放热判断 3【题型3】实验:探究碘升华实验 7【题型4】凝华现象 11【题型5】凝华特点及吸放热判断 15【题型6】升华和凝华的应用 16【题型7】物质的三态及其特点 20【题型8】自然界的水循环 21【题型1】升华现象【典型例题】下列关于物体在发生物态变化时的一些描述其中正确的是( )A.水沸腾时要吸收热量,水蒸发时不吸收热量B.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由于温度不变,所以不需要吸收热量C.衣橱中的樟脑丸变小了,是樟脑丸发生了汽化现象D.结冰的衣服也会被晾干,是冰发生了升华现象【答案】D【解析】水沸腾时要不断吸收热量,水蒸发时也要不断吸收热量,故A错误;晶体熔化过程要不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故B错误;樟脑丸由固态变为气态,发生的物态变化为升华,故C错误;结冰的衣服也会被晾干,是固态的冰变为气态,发生了升华现象,故D正确。【举一反三1】在极度干旱的沙漠地区,夜晚气温一直在﹣15℃左右,落在沙子上的雪很快就消失了,则雪消失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汽化 B.熔化 C.升华 D.凝华【答案】C【解析】夜晚气温一直在﹣15℃左右,雪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升华。故选C。【举一反三2】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升华现象的是( )A.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越来越小B.花盆中的潮湿泥土变干C.夏天,盛冷饮的杯子外壁出现小水珠D.秋天,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答案】A【解析】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越来越小,是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属于升华现象。故选A。【举一反三3】妈妈为小芯买生日蛋糕时,为了保鲜,把赠送的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装入矿泉水瓶并旋紧瓶盖与蛋糕放在了一起.意想不到的是,过了一会儿矿泉水瓶竟然发生了“爆炸”.小芯放学回家后告诉妈妈,在矿泉水瓶内的小干冰块会迅速 (填物态变化),使矿泉水瓶内压强增大,超过其承受能力,就发生了“爆炸”.【答案】升华【解析】矿泉水瓶内的小干冰块由固态变成气态,是一种升华现象,使矿泉水瓶内压强增大,超过其承受能力,就发生了“爆炸”.【举一反三4】据《北京晚报》报到:2014年5月某一天,阴天,气温约为-15℃,在新疆罗布泊周围沙漠的沙丘上突然降雪,积雪达5~10cm厚,然而过了50min左右,雪却奇迹般地不见了,脚下却是干爽的沙地.这一现象令在场的科考队员惊奇不已.请运用学过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雪为什么不见了?(2)根据你提出的看法进行简单的解释.并列举出一个相同原理的现象.【答案】(1)雪发生了升华现象,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了.(2)气温低于雪的熔点(0℃),不符合熔化条件,而“雪却不见了”,没有熔化迹象,只能是升华了.生活实例: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了、用久的灯丝比新时细、放久的萘丸消失了、冰箱中冰冻的肉变干了等(列举的例子只要合理即可).【解析】因为雪是固体,雪不见了说明雪变成了气体,固体变为气体有两种可能:①先熔化再汽化;②直接升华.而熔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即温度要达到熔点,同时要继续吸热,当时的气温为-15℃,不能满足熔化的条件,同时也没有留下水迹,“脚下干爽”,所以是只能是雪发生了升华现象,直接由固体变为了气体.【题型2】升华特点及吸放热判断【典型例题】下列物态变化中,需要吸热的是( )A.樟脑丸变小B.露珠的形成C.“雾凇“的形成D.河水结冰【答案】A【解析】樟脑丸变小,由固态变成气态,属于升华现象,升华吸热,故A正确;露珠的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B错误;“雾凇“的形成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凝华放热,故C错误;河水结冰,由液态变成固态,属于凝固现象,凝固放热,故D错误。【举一反三1】下列物态变化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是( )①春天,冰雪融化②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③秋天,清晨出现的雾④冬天,早晨在太阳照射下,草地上的霜消失。A.① B.①④ C.③ D.④【答案】B【解析】春天,冰雪融化是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熔化吸热,故①正确;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热,故②错误;雾是水蒸气的液化过程,液化放热,故③错误;冬天,早晨在太阳照射下,草地上的霜消失是固态变为气态,是升华,升华吸热,故④正确。【举一反三2】关于自然现象对应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结冰—凝固 吸热B.雾生成—液化 放热C.露产生—汽化 吸热D.霜形成—升华 放热【答案】B【解析】水结冰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需要放热,A错误;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水滴,需要放热,B正确;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水滴,需要放热,C错误;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需要放热,D错误。【举一反三3】下列现象的物态变化过程中,需要放热的是( )A.B.C.D.【答案】B【解析】人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是身体表面的水蒸发,属于汽化,需要吸收热量,故A不符合题意;水烧开时冒出大量“白气”是热的水蒸气在空气中形成的小液滴,属于液化,需要放出热量,故B符合题意;冬季,堆在户外的“雪人”没熔化却变小是由固体直接变成了水蒸气,属于升华,需要吸收热量,故C不符合题意;夏天晾晒的湿衣服逐渐变干是液态的水蒸发变成了水蒸气,属于汽化,需要吸收热量,故D不符合题意.【举一反三4】下列现象产生的过程中要吸热的是( )A.深早晨,人们呼出的“白气”B.北方的冬天,植物上的雾凇C.夏天的清晨,蜻蜓身上的露珠D.季,冰雪熔化【答案】D【解析】深早晨,人们呼出的“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热,故A错误;北方的冬天,植物上的雾凇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凝华放热,故B错误;夏天的清晨,蜻蜓身上的露珠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热,故C错误;季,冰雪熔化时要吸热,故D正确。【举一反三5】如图,饭店里有一道很流行的干冰烟雾菜,它是这样配置的:把盛有干冰的容器置于菜盘之下,上菜时,向容器里注入热水,干冰遇到热水迅速 (填物态变化名称),水中会产生大量的气泡,好像在“沸腾”,气泡内的气体主要是 (选填“水蒸气”或“二氧化碳气体”),此时菜盘上产生“烟雾缭绕”的效果,“烟”是由菜盘上方 在_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后形成的。【答案】升华 二氧化碳气体 水蒸气 放热【解析】干冰遇到热水时,迅速由固体直接变成气体,即快速升华。水中会产生大量的气泡,好像在“沸腾”,气泡内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气体,物质升华时从周围空气中吸收大量的热量,空气温度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聚集在空中,就是人们看到的云雾。【举一反三6】有些奶茶店为了吸引顾客,推出了一款干冰奶茶火锅,云雾飘渺(如图所示),这是因干冰在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过程中需_________热量,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答案】升华;吸收【解析】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在常温常压下极易由固态直接升华成为气态二氧化碳,同时吸收大量的热。【举一反三7】人工降雨时,用飞机在适当的云层撒干冰,干冰 吸收大量的热,使云中的冰晶增多,小水滴增大,从而形成降雨。小轿车内装有空调,可使车内冬暖夏凉,但在使用空调过程中易造成前方玻璃模糊影响视线,玻璃模糊属于 现象;夏天,驾驶员用干抹布在驾驶室内擦拭 (选填“能”或“不能”)消除“雾气”。【答案】升华 液化 不能【解析】固体的干冰吸收大量的热量直接变成气态的二氧化碳,这是物质的升华现象;冬天车内开空调时,车内温度较高,车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的玻璃时会发生液化现象,在玻璃的内表面形成水雾,而夏天车内开空调时,车内温度降低,车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的玻璃时会发生液化现象,在玻璃的外表面形成水雾,因此驾驶员用干抹布在驾驶室内擦拭不能消除“雾气”,应用雨刮器擦拭室外玻璃才能消除。【题型3】实验:探究碘升华实验【典型例题】小明和小华分别做了图甲、图乙所示的实验来探究碘的升华现象。已知常压下,碘的熔点为113.6℃,碘的沸点为184.25℃,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50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小明和小华的碘锤中都会出现紫色碘蒸气B.小华的实验能更好的证明碘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C.小华的实验中,水浴法加热的主要目的是使碘锤受热均匀D.小华的实验中,不会出现碘的熔化现象【答案】C【解析】小华将装固态碘的碘锤放在热水中加热,热水的温度低于碘的熔点,所以碘的温度最多只能达到水的沸点,碘不会熔化,但碘能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所以看到的碘蒸气只能是升华的结果;小明同学将碘锤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由于酒精灯火焰的温度高于碘的熔点、沸点,所以出现的碘蒸气可能是碘先熔化后汽化形成的;由此可知,只有小华的实验证明碘能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故A、B、D正确;小华的实验中水浴法加热的主要目的是使碘锤的温度低于碘的熔点,故C错误。【举一反三1】为了验证装在试管里的固态碘受热升华,甲同学直接将试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如图甲所示;乙同学将试管浸入热水槽中,如图乙所示,两试管都会出现碘蒸气.已知:碘的熔点是114℃、沸点是184℃;水的沸点是100℃,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400℃.下列说法正确的( )A.固态碘受热后,碘的内能增加,碘分子热运动减慢B.碘升华是从液态变气态C.给碘加热的过程利用了热传递D.更合理反映碘升华的是实验甲【答案】C【解析】固态碘受热后,吸收热量,碘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故A错;升华是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所以碘升华就是指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故B错;给碘加热的过程,因碘的温度和沸水、酒精灯火焰温度存在着温度差,是发生的热传递,故C正确;甲实验中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400℃,在加热过程,温度已经超过了碘的熔点,碘可能先熔化,由固态变成液态,再汽化,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碘蒸气,不一定是碘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升华现象;乙实验中.烧杯中水的温度最高为100℃,碘达不到熔点,不会发生熔化现象,碘一直处于固态,出现的碘蒸气只能是固态直接变成的,能更好地说明碘的升华,因此更合理反映碘升华的是乙实验,故D错.【举一反三2】(2023 常州二模)小明和小华做了图甲、图乙所示的实验来探究碘的升华现象,小明将碘锤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小华将碘锤放入热水中加热。已知常压下,碘的熔点为113.6℃,碘的沸点为184.25℃,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80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小明和小华的碘锤中都会出现紫色碘蒸气B.小明的实验不能证明碘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C.小华的实验中水浴法加热的主要目的是使碘锤受热均匀D.小华的实验中,不会出现碘的熔化现象【答案】C【解析】小华将装固态碘的碘锤放在热水中加热,热水的温度低于碘的熔点,所以碘的温度最多只能达到水的沸点,碘不会熔化,但碘能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所以看到的碘蒸气只能是固态碘升华形成的;小明同学将碘锤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由于酒精灯火焰的温度高于碘的熔点、沸点,所以出现的碘蒸气可能是碘先熔化后汽化形成的;由此可知,只有小华的实验证明碘能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故A、B、D正确;小华的实验中水浴法加热的主要目的是使碘锤的温度低于碘的熔点,故C错误。【举一反三3】小明发现,在使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碘的升华实验时,很容易造成碘的熔化.针对上述不足,小明与他的同学们讨论后将实验进行改进:将装有固态碘的玻璃管放入沸水中,玻璃管中很快就有紫色的碘蒸气产生,并排除了碘熔化的可能性.实验表明在碘升华和熔化时需要__________热量.是什么因素影响碘的升华或熔化,你的猜想是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吸收;温度【解析】在物态变化的六个过程中,熔化、汽化和升华过程都需要吸收热量,凝固、液化和凝华过程都需要放出热量.实验表明在碘升华和熔化时都需要吸收热量.酒精灯火焰的温度很高,能很快达到碘的熔点使其熔化,而沸水的温度只能达到100℃,不会达到碘的熔点,所以才会升华,可见温度对碘的升华和熔化有影响.【举一反三4】如图所示,在烧瓶中放入少量的固态碘,烧瓶口用玻璃片盖住,对烧瓶微微加热,会看到烧瓶内会有紫红色的烟雾,这是碘发生了 现象。【答案】升华【解析】对碘微微加热,会看到烧瓶内充满紫红色的烟雾,即碘蒸气,是固态碘直接变成气态,是升华现象。【举一反三5】小明设计了如图甲、乙所示的两种探究“碘的升华”的实验方案。已知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为,1个标准大气压下,碘的熔点为。上述设计中,更合理的方案是 (选填“甲”或“乙”)。小明还设计了如图丙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中通过水对试管加热,而不是直接用酒精灯加热试管,目的是使物质 ,而且物质的温度上升较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答案】乙 受热均匀【举一反三6】(1)图1中停表的读数是 s。(2)小明在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之前,查阅资料得知: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800℃,碘的熔点为113.7℃。采用图2中的两种方式加热,图甲的碘颗粒吸热会 ,图乙中的碘颗粒吸热除了发生图甲中的物态变化外,还可能会________和 。【答案】(1)217.5 (2)升华 熔化 凝华【解析】(1)图1停表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3min和4min之间偏向4一侧,大盘的分度值是0.1s,因此停表读数为3min37.5s=3×60s+37.5s=217.5s(2)图甲中,在水中加热,水的温度约为100℃,低于碘的熔点113.7℃,所以碘不会熔化,碘颗粒吸热会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图乙中,酒精灯外焰温度高于碘的熔点,碘吸热可能熔化,也可能发生升华。当停止加热,碘蒸气放热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则物态变化为凝华。【题型4】凝华现象【典型例题】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A.霜满枝头B.浓雾消散C.冰雕变小D.滴水成冰【答案】A【解析】霜是由气态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为固态,属于凝华,故A符合题意;雾是液态小水珠,雾消散是液态变为气态,属于汽化,故B不符合题意;固态的冰直接升华成气态的水蒸气,从而冰雕变小了,故C不符合题意;滴水成冰是由液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固,故D不符合题意。【举一反三1】 “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下列节气的描述属于凝华的是( )A.立春——冰雪消融B.清明——雾绕山峦C.霜降——霜满枝头D.大寒——滴水成冰【答案】C【解析】冰雪消融,冰熔化变为水,物态变化为熔化,故A不符合题意;雾绕山峦,雾是由水蒸气液化形成小水珠,故B不符合题意;霜满枝头,霜是由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C符合题意;滴水成冰,物质状态由液态变为固态,物态变化为凝固,故D不符合题意。【举一反三2】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可以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加以解释。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A.秋天的早晨,大雾逐渐散去是汽化现象B.“下雪不冷化雪冷”,这是因为雪在熔化时吸热C.天气很冷时,窗玻璃上会出现冰花,这是一种凝固现象D.取出在冰箱中被冷冻的冰糕,放一会儿,发现糕外层出现小水珠,这是液化现象【答案】C【解析】大雾逐渐散去,这是小水珠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属于汽化现象,故A正确;雪在熔化时需要吸热,属于熔化现象,故B正确;窗玻璃上会出现冰花,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C错误;冰糕外层出现小水珠,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D正确。【举一反三3】生活处处有物理,留心观察皆学问。对以下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十堰的四方山云雾环绕,犹如人间仙境。雾是水汽化形成的B.大雪覆盖的牛头山,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雪是空气中水蒸气凝固形成的C.春节期间十堰人民公园展出晶莹剔透的冰雕。冰雕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D.把冰箱里的冻豆腐取出一段时间后,发现豆腐里有许多小孔,这是豆腐里的水凝固后熔化而形成的【答案】D【解析】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A错误;雪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B错误;冰是水凝固形成的,属于凝固现象,故C错误;豆腐中有很多的水分,放在冰箱中,水会变为固态冰,是凝固现象;从冰箱中取出来,冰变为水,是熔化现象,故D正确。【举一反三4】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天,冰雪消融是熔化现象B.夏天,自来水管“出汗”是凝固现象C.天,小草上出现露珠是凝华现象D.冬天,草木上出现霜是液化现象【答案】A【解析】冰雪消融是固态的冰吸热后熔化成液态的水,故A正确;自来水管“出汗”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故B错误;小草上出现露珠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故C错误;草木上出现霜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后直接凝华成的小冰晶,故D错误。【举一反三5】严冬,树枝上形成美丽的“雾凇”。“雾凇”属于 现象(选填一种物态变化现象),这个现象发生的过程中,需要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答案】凝华;放出【解析】树枝上形成美丽的“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小冰晶;凝华过程中放热。【举一反三6】自然界的水循环是由水的多种物态变化形成的。江、河、湖、海中的水不断 形成水蒸气;水蒸气升腾到高空遇冷时液化成小水滴或直接_____成小冰晶,从而形成了云;云中的小冰晶在暖气流影响下 成水,与原来的小水滴一同形成雨水下落。(填物态变化名称)【答案】汽化 凝华 熔化【解析】水循环中江、河、湖、海中的水不断汽化成水蒸气,这种由液态转化为气态的过程为汽化。水蒸气遇冷由气态转化为固态的过程为凝华。云中的小冰晶在暖气流影响下,由固态转化为液态水的过程为熔化。【举一反三7】下列各种现象分别属于哪种物态变化?请填写在横线上。(1)严冬时,室内窗玻璃上结冰: 。(2)晾在室外冰冻的衣服也会干: 。(3)冬天在嘴里常呼出“白气”: 。(4)晾干湿衣服: 。【答案】(1)凝华;(2)升华;(3)液化;(4)汽化【解析】(1)严冬时,室内窗玻璃上结冰,是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了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2)晾在室外冰冻的衣服也会干,是衣服上的冰直接变成了水蒸气,属于升华现象;(3)冬天在嘴里常呼出“白气”,是水蒸气遇冷变成了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4)晾干湿衣服,是衣服上的水变成了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举一反三8】12月16日,冷空气来袭,导致绵阳三台、盐亭、梓潼甚至城区部分地区飘起了雪花,让久违下雪的人们异常兴奋。从物理的视角分析,雪花的形成过程发生了 (选填“凝固”“液化”或“凝华”)。翌日清晨,小明乘坐公交车上学途中,发现车窗玻璃内侧有很重的“雾气”,这是一种 现象。(均选填“凝固”“液化”或“凝华”)。【答案】凝华 液化【解析】雪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形成的。“雾气”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的。【题型5】凝华特点及吸放热判断【典型例题】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瑰宝,下列对诗词中涉及的物态变化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雪形成时放出热量B.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霜是凝固形成的C.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是升华形成的D.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雾形成时吸收热量【答案】A【解析】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态的小冰晶,此过程中放热,故A正确;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此过程中放热,故B错误;露是地面附近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附着在植被表面,此过程放热,故C错误;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此过程放热,故D错误。【举一反三1】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都放热的是( )A.液化和升华 B.升华和凝华 C.凝华和液化 D.凝华和汽化【答案】C【解析】熔化、汽化、升华都需要吸热;凝固、液化、凝华都需要放热,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举一反三2】如图是人工降雨过程:用发射装置把干冰喷洒在空中,干冰迅速吸热升华变成二氧化碳气体,空气中部分水蒸气遇冷 变成小冰晶,部分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当小冰晶和小水滴积聚过多时,就一起下落,其中的小冰晶又遇热 成水滴,便形成雨。(以上各空填物态变化名称)【答案】凝华 熔化【解析】干冰是一种非常容易升华的物质。当它升华时,会从周围空气吸收大量的热,导致空气温度急剧下降,使周围水蒸气直接凝华形成固态的小冰粒,同时有部分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当小冰晶和小水滴积累过多时,就一起下落,下落过程中小冰晶熔化成小水滴,便形成雨。【举一反三3】寒冬的清晨,我们在室内经常看到窗玻璃上有美丽的“冰花”.请你判断“冰花”是出现在玻璃的内侧还是外侧?并用物理知识解释它形成的原因.【答案】冬天室外气温比较低,室内温度较高.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温度较低的玻璃上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形成“冰花”,所以冰花是水蒸气的凝华现象,在玻璃的内侧.【解析】冬天室外气温比较低,室内温度较高.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温度较低的玻璃上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形成“冰花”,所以冰花是水蒸气的凝华现象,在玻璃的内侧.【题型6】升华和凝华的应用【典型例题】下列现象中,属于吸热的是( )A.北方的冬天,可以看到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B.冬天,路面上结的冰C.我国北方秋冬两季,有时树枝上出现雾凇D.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丸,最后不见了【答案】D【解析】冬天,呼出的“白气”是口中呼出的高温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液化过程放出热量,故A不符合题意;冬天,路面上结的冰,是液态的水凝固形成的,凝固过程放出热量,故B不符合题意;北方秋冬两季,树枝上出现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凝华过程放出热量,故C不符合题意;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丸,最后不见了,樟脑丸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发生了升华现象,升华过程吸收热量,故D符合题意。【举一反三1】小明做了如图所示实验,将干冰放于塑料袋中,挤瘪后扎紧袋口,一会儿,塑料袋鼓起来,并且袋的外壁出现了白霜。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白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B.塑料袋鼓起来是因为干冰汽化变成了气体C.白霜的形成过程中吸收了热量D.塑料袋中此时的温度高于0℃【答案】A【解析】袋外壁的白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此过程放出热量,故A正确,C错误;塑料袋鼓起来是因为干冰升华变成了气体,故B错误;塑料袋的外壁出现了白霜,说明塑料袋中此时的温度低于0℃,故D错误。【举一反三2】如图,“神舟十五号”返回舱进入大气层时,与大气摩擦产生超过1000℃的高温。舱外防热材料不断熔化、升华带走热量,确保了舱内航天员的安全。防热材料在熔化、升华过程中( )A.熔化吸热、升华放热 B.熔化、升华都吸热 C.熔化、升华都放热 D.熔化放热、升华吸热【答案】B【举一反三3】“人工增雨”作业能够有效缓解春季旱情。在空中喷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是“人工增雨”的一种常用方法,干冰可促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晶,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的物态变化有( )A.升华 液化 B.凝华 熔化 C.凝固 液化 D.升华 熔化【答案】B【解析】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它非常容易升华,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凝华成小冰粒;小冰粒在下降过程中吸热熔化变成液态的水;故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凝华和熔化,故选B。【举一反三4】下列是对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热现象的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A.用久了的白炽灯灯丝变细了是升华现象B.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因为樟脑丸蒸发了C.清晨花草上的小露珠是由空气液化而形成的D.发烧时在身体上擦些酒精降温是因为酒精的温度低【答案】A【解析】灯丝用久后会变细是灯丝发生升华现象形成的,故A正确;樟脑丸变小,这是樟脑丸由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属于升华现象,故B错误;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C错误;发烧时在身体上擦些酒精降温是因为酒精蒸发吸热,降低了人体的温度,故D错误。【举一反三5】施行人工降雨时,是飞机在云层里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迅速 而吸热,使云层中水蒸气急剧遇冷而 成小冰晶,小冰晶逐渐变大,在下落过程中又 成小水滴落下来(均填物态变化名称)。【答案】升华;凝华;熔化【解析】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在空中会迅速的变为二氧化碳气体,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升华是吸热的过程;云层中水蒸气遇冷变成小冰晶,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称为凝华;冰晶变成水,由固态变为液态称为熔化。【举一反三6】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的青睐。下列对古诗文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的形成是液化放热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固放热C.“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雾凇的形成是凝华放热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成灰泪始干是非晶体的熔化【答案】ACD【解析】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附着在植被表面,液化放热,故A正确;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凝华放热,故B错误;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附着在植被表面,凝华放热,故C正确;石蜡没有固定的熔点,属于非晶体,蜡炬成灰泪始干是非晶体的熔化,故D正确。【举一反三7】如图,冻干食品是真空冷冻干燥食品的简称,也称FD食品。制作时首先将食品中的水分速冻成冰,然后用高温加热使之直接变为水蒸气,食物因此而脱水干燥。需要食用时,只需重新加水,食物就会恢复原来的面貌,色、香、味、形不变。在制作冻干食品的过程中,后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这个过程 (填“吸热”或“放热”)。【答案】升华 吸热【解析】将食品中的水分速冻成冰,是凝固过程;然后用高温加热使之直接变为水蒸气,冰直接由固态升华为气态的水蒸气,使水果中的水分脱去。升华过程吸收热量。【举一反三8】科学家研发出的“激光橡皮”,专门用来去除白纸上的黑色碳粉字迹,激光照射下,纸张上的黑色碳粉字直接 (填物态变化名称)为高温碳蒸气,同时字迹消失。【答案】升华【解析】“激光橡皮”使白纸上的黑色碳粉受热升华为气态,字迹在白纸上消失。【题型7】物质的三态及其特点【典型例题】自然界中的物质通常有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转化情况如图所示。根据图中知识,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霜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B.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C.雪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D.雾的形成是凝华现象【答案】B【解析】“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固态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A错误; “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滴附着在草叶上形成的,是液化现象,故B正确; “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固态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C错误; “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滴附着在空中小尘埃上形成的,是液化现象,故D错误。【举一反三1】中国诗词文化博大精深,深受人们的喜爱。下列诗词涉及的物态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A.“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霜的形成是液化吸热B.“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露的形成是升华吸热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冰的形成是凝固放热D.“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雪的形成是凝华吸热【答案】C【举一反三2】物质通过吸热、放热可在固、液、气三种状态间转化,三态间的联系示意图如图所示,甲是液态,甲吸热转化为乙。则丙是 态,乙到丙的过程需要 热,由乙到甲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是 。【答案】固;放;液化【解析】由题可知,甲是液态,甲吸热转化为乙,液态汽化吸热变为气态,故乙是气态;甲是液态,乙是气态,故甲是固态;乙到丙的过程是气态变为固态,故发生的是凝华现象,凝华放热;由乙到甲对应的物态变化,即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现象。【举一反三3】水蒸气、云、雨、露、雾、霜、雪、雹、冰等,都是水的化身,它们中:属于气态的是______ ;属于液态的是______ ;属于固态的是______ ;不能确定状态的是______【答案】水蒸气;雨、露、雾;霜、雹、雪、冰;云.【解析】水蒸气属于空气的一部分,看不见摸不着,是气态;雾是液态的小水滴浮在空气中形成的,所以雾属于液态,雨、露属于液态;霜、雪、雹、冰都属于固态;云里面既有气态的水蒸气也有液态的小水滴,故状态不能确定.【举一反三4】物质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形态,通常情况下气态很容易被压缩,而固态、液态很难被压缩.试用分子动理论的相关知识解释这一现象.【答案】气态分子间距离大,作用力小,固态、液态分子间距离小,作用力大.【解析】气态分子间距离大,作用力小;固态、液态分子间距离小,作用力大,所以通常情况下气态很容易被压缩,而固态、液态很难被压缩.【题型8】自然界的水循环【典型例题】某同学对自然界的水循环有下列几种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A.太阳光使海洋中的水温上升到100℃以后变成水蒸气上升B.在高空水蒸气温度降低到0℃以下才会凝结成小水滴C.云层中的小水滴合并成大水滴时,可能会降雨D.降雨的时候,空气中一定没有水蒸气【答案】C【解析】A、太阳光不能使水的温度达到水的沸点100℃,所以此项不正确;B、水蒸气低于100℃就能液化成水,低于0℃是凝华成雪或霜,所以此项不正确;C、小水滴合并成大水滴时,没有发生物态的变化,所以此项正确;D、降雨时,由于水的蒸发,会使空气中有大量的水蒸气存在,所以此项不正确;【举一反三1】水是人类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以下关于水物态变化及人类对水的利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冬季,湖水在结冰的过程中要吸热,这是凝固过程 B.高空中的水蒸气急剧降温变成小冰晶的过程中要放热,这是凝华过程 C.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类对水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小 D.我市水资源丰富,不必要在技术上优化用水系统【答案】B【解析】水结冰为凝固,放热,选项A错.水蒸气变为小冰晶是凝华,此过程为放热,选项B对.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人类都不可能没有水,水是生命之源,选项C错.水资源有限,任何地方都必须节约用水选项D错.【举一反三2】某同学对自然界的水循环有下列几种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A.太阳光使海洋中的水温上升到100℃以后变成水蒸气上升B.在高空水蒸气温度降低到0℃以下才会凝结成小水滴C.云层中的小水滴合并成大水滴时,可能会降雨D.降雨的时候,空气中一定没有水蒸气【答案】C【解析】A、太阳光不能使水的温度达到水的沸点100℃,所以此项不正确;B、水蒸气低于100℃就能液化成水,低于0℃是凝华成雪或霜,所以此项不正确;C、小水滴合并成大水滴时,没有发生物态的变化,所以此项正确;D、降雨时,由于水的蒸发,会使空气中有大量的水蒸气存在,所以此项不正确;【举一反三3】水是宝贵的资源,下列关于水循环和水资源,认识正确的是( )A.水循环的过程伴随着水的物态变化过程B.水循环按照:固态→液态→气态,固定的顺序循环进行C.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丰富,不必节约用水D.大量开采地下水,对环境不会造成损害,可以解决部分地区饮水问题【答案】A【解析】水循环的过程伴随着水的物态变化过程,包括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等物态变化,故A正确;水循环在海洋、陆地和天空等不同领域以固态、液态或气态形式存在。但不是按照固态→液态→气态的固定顺序循环进行,故B错误;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仅占全球淡水总量的0.3%,故C错误;大量开采地下水,可以解决部分地区饮水问题,但对环境会造成损害,故D错误。【举一反三4】如图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示意图.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或(凝成小冰晶),这就形成了云.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与原来的小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1)请依次写出上文括号处涉及到物态变化的名称.______ 、 ______ 、 ______(2)上面三种物态变化中属于吸热的是 ______(3)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节约用水应从我做起.请你写出日常生活中两项节水措施.【答案】(1)液化;凝华;熔化;(2)熔化;(3)洗菜、洗衣剩下的水可用来冲洗厕所;使用节水型马桶.【解析】(1)水蒸气凝成小水滴,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现象; 水蒸气凝成小冰晶,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现象; 小冰晶变成小水滴,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现象. (2)根据物态变化的吸放热情况可以确定,在液化、熔化、凝华这三个过程中,吸热的是熔化. (3)节水措施有:洗菜、洗衣剩下的水可用来冲洗厕所;使用节水型马桶等.【举一反三5】水是人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图所示是水循环的状态图,甲、乙、丙是不同的状态,水通过吸热、放热在不同状态间转化,已知甲是水,则乙是 ,由丙向乙的转化过程中 (选填“吸热”或“放热”)。 【答案】水蒸气 吸热【解析】根据题意知甲是水,水通过吸热变成乙,水是液态,吸热汽化形成水蒸气,则乙是水蒸气。根据题意知丙是固态,从固态到气态的物态变化过程是升华,需要吸收热量。【举一反三6】(1)如图所示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在水循环的过程中,江河湖海、土壤、植物中的水,通过汽化变成水蒸气,升入天空,水蒸气在高空遇冷时有的 成小水珠,有的 成小冰晶,形成千姿百态的云。云中的小水滴凝结到一定程度后,降落到地面,这就是雨,云中的小冰晶聚集到一定程度后,降落到地面,这就是雪。冰山上的积雪有的直接 变成水蒸气,升入天空。积雪熔化后变成水,汇入江河,流入大海。(填写物态变化名称)(2)我国属于缺水国家,节约用水应从我做起。请你写出日常生活中的两项节水措施:① ;② 。【答案】液化 凝华 升华 (2)洗衣服的水用来冲厕所 安装节水型的器具【解析】在水循环的过程中,江河湖海、土壤、植物中的水,通过汽化变成水蒸气,升入天空,水蒸气在高空遇冷时有的液化成小水珠,有的凝华成小冰晶,形成千姿百态的云。云中的小水滴凝结到一定程度后,降落到地面,这就是雨,云中的小冰晶聚集到一定程度后,降落到地面,这就是雪。冰山上的积雪升华直接变成水蒸气,升入天空。积雪熔化后变成水,汇入江河,流入大海。(2)节约用水可以一水多用,使用节水器等,例如:①洗衣服的水用来冲厕所;②安装节水型的器具。3.4 升华和凝华【题型1】升华现象 1【题型2】升华特点及吸放热判断 2【题型3】实验:探究碘升华实验 5【题型4】凝华现象 7【题型5】凝华特点及吸放热判断 9【题型6】升华和凝华的应用 10【题型7】物质的三态及其特点 12【题型8】自然界的水循环 13【题型1】升华现象【典型例题】下列关于物体在发生物态变化时的一些描述其中正确的是( )A.水沸腾时要吸收热量,水蒸发时不吸收热量B.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由于温度不变,所以不需要吸收热量C.衣橱中的樟脑丸变小了,是樟脑丸发生了汽化现象D.结冰的衣服也会被晾干,是冰发生了升华现象【举一反三1】在极度干旱的沙漠地区,夜晚气温一直在﹣15℃左右,落在沙子上的雪很快就消失了,则雪消失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汽化 B.熔化 C.升华 D.凝华【举一反三2】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升华现象的是( )A.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越来越小B.花盆中的潮湿泥土变干C.夏天,盛冷饮的杯子外壁出现小水珠D.秋天,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举一反三3】妈妈为小芯买生日蛋糕时,为了保鲜,把赠送的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装入矿泉水瓶并旋紧瓶盖与蛋糕放在了一起.意想不到的是,过了一会儿矿泉水瓶竟然发生了“爆炸”.小芯放学回家后告诉妈妈,在矿泉水瓶内的小干冰块会迅速 (填物态变化),使矿泉水瓶内压强增大,超过其承受能力,就发生了“爆炸”.【举一反三4】据《北京晚报》报到:2014年5月某一天,阴天,气温约为-15℃,在新疆罗布泊周围沙漠的沙丘上突然降雪,积雪达5~10cm厚,然而过了50min左右,雪却奇迹般地不见了,脚下却是干爽的沙地.这一现象令在场的科考队员惊奇不已.请运用学过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雪为什么不见了?(2)根据你提出的看法进行简单的解释.并列举出一个相同原理的现象.【题型2】升华特点及吸放热判断【典型例题】下列物态变化中,需要吸热的是( )A.樟脑丸变小B.露珠的形成C.“雾凇“的形成D.河水结冰【举一反三1】下列物态变化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是( )①春天,冰雪融化②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③秋天,清晨出现的雾④冬天,早晨在太阳照射下,草地上的霜消失。A.① B.①④ C.③ D.④【举一反三2】关于自然现象对应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结冰—凝固 吸热B.雾生成—液化 放热C.露产生—汽化 吸热D.霜形成—升华 放热【举一反三3】下列现象的物态变化过程中,需要放热的是( )A.B.C.D.【举一反三4】下列现象产生的过程中要吸热的是( )A.深早晨,人们呼出的“白气”B.北方的冬天,植物上的雾凇C.夏天的清晨,蜻蜓身上的露珠D.季,冰雪熔化【举一反三5】如图,饭店里有一道很流行的干冰烟雾菜,它是这样配置的:把盛有干冰的容器置于菜盘之下,上菜时,向容器里注入热水,干冰遇到热水迅速 (填物态变化名称),水中会产生大量的气泡,好像在“沸腾”,气泡内的气体主要是 (选填“水蒸气”或“二氧化碳气体”),此时菜盘上产生“烟雾缭绕”的效果,“烟”是由菜盘上方 在_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后形成的。【举一反三6】有些奶茶店为了吸引顾客,推出了一款干冰奶茶火锅,云雾飘渺(如图所示),这是因干冰在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过程中需_________热量,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举一反三7】人工降雨时,用飞机在适当的云层撒干冰,干冰 吸收大量的热,使云中的冰晶增多,小水滴增大,从而形成降雨。小轿车内装有空调,可使车内冬暖夏凉,但在使用空调过程中易造成前方玻璃模糊影响视线,玻璃模糊属于 现象;夏天,驾驶员用干抹布在驾驶室内擦拭 (选填“能”或“不能”)消除“雾气”。【题型3】实验:探究碘升华实验【典型例题】小明和小华分别做了图甲、图乙所示的实验来探究碘的升华现象。已知常压下,碘的熔点为113.6℃,碘的沸点为184.25℃,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50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小明和小华的碘锤中都会出现紫色碘蒸气B.小华的实验能更好的证明碘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C.小华的实验中,水浴法加热的主要目的是使碘锤受热均匀D.小华的实验中,不会出现碘的熔化现象【举一反三1】为了验证装在试管里的固态碘受热升华,甲同学直接将试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如图甲所示;乙同学将试管浸入热水槽中,如图乙所示,两试管都会出现碘蒸气.已知:碘的熔点是114℃、沸点是184℃;水的沸点是100℃,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400℃.下列说法正确的( )A.固态碘受热后,碘的内能增加,碘分子热运动减慢B.碘升华是从液态变气态C.给碘加热的过程利用了热传递D.更合理反映碘升华的是实验甲【举一反三2】(2023 常州二模)小明和小华做了图甲、图乙所示的实验来探究碘的升华现象,小明将碘锤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小华将碘锤放入热水中加热。已知常压下,碘的熔点为113.6℃,碘的沸点为184.25℃,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80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小明和小华的碘锤中都会出现紫色碘蒸气B.小明的实验不能证明碘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C.小华的实验中水浴法加热的主要目的是使碘锤受热均匀D.小华的实验中,不会出现碘的熔化现象【举一反三3】小明发现,在使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碘的升华实验时,很容易造成碘的熔化.针对上述不足,小明与他的同学们讨论后将实验进行改进:将装有固态碘的玻璃管放入沸水中,玻璃管中很快就有紫色的碘蒸气产生,并排除了碘熔化的可能性.实验表明在碘升华和熔化时需要__________热量.是什么因素影响碘的升华或熔化,你的猜想是__________________.【举一反三4】如图所示,在烧瓶中放入少量的固态碘,烧瓶口用玻璃片盖住,对烧瓶微微加热,会看到烧瓶内会有紫红色的烟雾,这是碘发生了 现象。【举一反三5】小明设计了如图甲、乙所示的两种探究“碘的升华”的实验方案。已知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为,1个标准大气压下,碘的熔点为。上述设计中,更合理的方案是 (选填“甲”或“乙”)。小明还设计了如图丙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中通过水对试管加热,而不是直接用酒精灯加热试管,目的是使物质 ,而且物质的温度上升较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举一反三6】(1)图1中停表的读数是 s。(2)小明在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之前,查阅资料得知: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800℃,碘的熔点为113.7℃。采用图2中的两种方式加热,图甲的碘颗粒吸热会 ,图乙中的碘颗粒吸热除了发生图甲中的物态变化外,还可能会________和 。【题型4】凝华现象【典型例题】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A.霜满枝头B.浓雾消散C.冰雕变小D.滴水成冰【举一反三1】 “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下列节气的描述属于凝华的是( )A.立春——冰雪消融B.清明——雾绕山峦C.霜降——霜满枝头D.大寒——滴水成冰【举一反三2】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可以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加以解释。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A.秋天的早晨,大雾逐渐散去是汽化现象B.“下雪不冷化雪冷”,这是因为雪在熔化时吸热C.天气很冷时,窗玻璃上会出现冰花,这是一种凝固现象D.取出在冰箱中被冷冻的冰糕,放一会儿,发现糕外层出现小水珠,这是液化现象【举一反三3】生活处处有物理,留心观察皆学问。对以下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十堰的四方山云雾环绕,犹如人间仙境。雾是水汽化形成的B.大雪覆盖的牛头山,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雪是空气中水蒸气凝固形成的C.春节期间十堰人民公园展出晶莹剔透的冰雕。冰雕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D.把冰箱里的冻豆腐取出一段时间后,发现豆腐里有许多小孔,这是豆腐里的水凝固后熔化而形成的【举一反三4】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天,冰雪消融是熔化现象B.夏天,自来水管“出汗”是凝固现象C.天,小草上出现露珠是凝华现象D.冬天,草木上出现霜是液化现象【举一反三5】严冬,树枝上形成美丽的“雾凇”。“雾凇”属于 现象(选填一种物态变化现象),这个现象发生的过程中,需要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举一反三6】自然界的水循环是由水的多种物态变化形成的。江、河、湖、海中的水不断 形成水蒸气;水蒸气升腾到高空遇冷时液化成小水滴或直接_____成小冰晶,从而形成了云;云中的小冰晶在暖气流影响下 成水,与原来的小水滴一同形成雨水下落。(填物态变化名称)【举一反三7】下列各种现象分别属于哪种物态变化?请填写在横线上。(1)严冬时,室内窗玻璃上结冰: 。(2)晾在室外冰冻的衣服也会干: 。(3)冬天在嘴里常呼出“白气”: 。(4)晾干湿衣服: 。【举一反三8】12月16日,冷空气来袭,导致绵阳三台、盐亭、梓潼甚至城区部分地区飘起了雪花,让久违下雪的人们异常兴奋。从物理的视角分析,雪花的形成过程发生了 (选填“凝固”“液化”或“凝华”)。翌日清晨,小明乘坐公交车上学途中,发现车窗玻璃内侧有很重的“雾气”,这是一种 现象。(均选填“凝固”“液化”或“凝华”)。【题型5】凝华特点及吸放热判断【典型例题】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瑰宝,下列对诗词中涉及的物态变化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雪形成时放出热量B.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霜是凝固形成的C.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是升华形成的D.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雾形成时吸收热量【举一反三1】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都放热的是( )A.液化和升华 B.升华和凝华 C.凝华和液化 D.凝华和汽化【举一反三2】如图是人工降雨过程:用发射装置把干冰喷洒在空中,干冰迅速吸热升华变成二氧化碳气体,空气中部分水蒸气遇冷 变成小冰晶,部分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当小冰晶和小水滴积聚过多时,就一起下落,其中的小冰晶又遇热 成水滴,便形成雨。(以上各空填物态变化名称)【举一反三3】寒冬的清晨,我们在室内经常看到窗玻璃上有美丽的“冰花”.请你判断“冰花”是出现在玻璃的内侧还是外侧?并用物理知识解释它形成的原因.【题型6】升华和凝华的应用【典型例题】下列现象中,属于吸热的是( )A.北方的冬天,可以看到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B.冬天,路面上结的冰C.我国北方秋冬两季,有时树枝上出现雾凇D.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丸,最后不见了【举一反三1】小明做了如图所示实验,将干冰放于塑料袋中,挤瘪后扎紧袋口,一会儿,塑料袋鼓起来,并且袋的外壁出现了白霜。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白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B.塑料袋鼓起来是因为干冰汽化变成了气体C.白霜的形成过程中吸收了热量D.塑料袋中此时的温度高于0℃【举一反三2】如图,“神舟十五号”返回舱进入大气层时,与大气摩擦产生超过1000℃的高温。舱外防热材料不断熔化、升华带走热量,确保了舱内航天员的安全。防热材料在熔化、升华过程中( )A.熔化吸热、升华放热 B.熔化、升华都吸热 C.熔化、升华都放热 D.熔化放热、升华吸热【举一反三3】“人工增雨”作业能够有效缓解春季旱情。在空中喷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是“人工增雨”的一种常用方法,干冰可促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晶,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的物态变化有( )A.升华 液化 B.凝华 熔化 C.凝固 液化 D.升华 熔化【举一反三4】下列是对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热现象的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A.用久了的白炽灯灯丝变细了是升华现象B.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因为樟脑丸蒸发了C.清晨花草上的小露珠是由空气液化而形成的D.发烧时在身体上擦些酒精降温是因为酒精的温度低【举一反三5】施行人工降雨时,是飞机在云层里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迅速 而吸热,使云层中水蒸气急剧遇冷而 成小冰晶,小冰晶逐渐变大,在下落过程中又 成小水滴落下来(均填物态变化名称)。【举一反三6】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的青睐。下列对古诗文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的形成是液化放热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固放热C.“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雾凇的形成是凝华放热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成灰泪始干是非晶体的熔化【举一反三7】如图,冻干食品是真空冷冻干燥食品的简称,也称FD食品。制作时首先将食品中的水分速冻成冰,然后用高温加热使之直接变为水蒸气,食物因此而脱水干燥。需要食用时,只需重新加水,食物就会恢复原来的面貌,色、香、味、形不变。在制作冻干食品的过程中,后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这个过程 (填“吸热”或“放热”)。【举一反三8】科学家研发出的“激光橡皮”,专门用来去除白纸上的黑色碳粉字迹,激光照射下,纸张上的黑色碳粉字直接 (填物态变化名称)为高温碳蒸气,同时字迹消失。【题型7】物质的三态及其特点【典型例题】自然界中的物质通常有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转化情况如图所示。根据图中知识,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霜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B.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C.雪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D.雾的形成是凝华现象【举一反三1】中国诗词文化博大精深,深受人们的喜爱。下列诗词涉及的物态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A.“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霜的形成是液化吸热B.“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露的形成是升华吸热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冰的形成是凝固放热D.“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雪的形成是凝华吸热【举一反三2】物质通过吸热、放热可在固、液、气三种状态间转化,三态间的联系示意图如图所示,甲是液态,甲吸热转化为乙。则丙是 态,乙到丙的过程需要 热,由乙到甲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是 。【举一反三3】水蒸气、云、雨、露、雾、霜、雪、雹、冰等,都是水的化身,它们中:属于气态的是______ ;属于液态的是______ ;属于固态的是______ ;不能确定状态的是______【举一反三4】物质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形态,通常情况下气态很容易被压缩,而固态、液态很难被压缩.试用分子动理论的相关知识解释这一现象.【题型8】自然界的水循环【典型例题】某同学对自然界的水循环有下列几种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A.太阳光使海洋中的水温上升到100℃以后变成水蒸气上升B.在高空水蒸气温度降低到0℃以下才会凝结成小水滴C.云层中的小水滴合并成大水滴时,可能会降雨D.降雨的时候,空气中一定没有水蒸气【举一反三1】水是人类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以下关于水物态变化及人类对水的利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冬季,湖水在结冰的过程中要吸热,这是凝固过程 B.高空中的水蒸气急剧降温变成小冰晶的过程中要放热,这是凝华过程 C.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类对水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小 D.我市水资源丰富,不必要在技术上优化用水系统【举一反三2】某同学对自然界的水循环有下列几种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A.太阳光使海洋中的水温上升到100℃以后变成水蒸气上升B.在高空水蒸气温度降低到0℃以下才会凝结成小水滴C.云层中的小水滴合并成大水滴时,可能会降雨D.降雨的时候,空气中一定没有水蒸气【举一反三3】水是宝贵的资源,下列关于水循环和水资源,认识正确的是( )A.水循环的过程伴随着水的物态变化过程B.水循环按照:固态→液态→气态,固定的顺序循环进行C.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丰富,不必节约用水D.大量开采地下水,对环境不会造成损害,可以解决部分地区饮水问题【举一反三4】如图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示意图.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或(凝成小冰晶),这就形成了云.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与原来的小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1)请依次写出上文括号处涉及到物态变化的名称.______ 、 ______ 、 ______(2)上面三种物态变化中属于吸热的是 ______(3)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节约用水应从我做起.请你写出日常生活中两项节水措施.【举一反三5】水是人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图所示是水循环的状态图,甲、乙、丙是不同的状态,水通过吸热、放热在不同状态间转化,已知甲是水,则乙是 ,由丙向乙的转化过程中 (选填“吸热”或“放热”)。 【举一反三6】(1)如图所示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在水循环的过程中,江河湖海、土壤、植物中的水,通过汽化变成水蒸气,升入天空,水蒸气在高空遇冷时有的 成小水珠,有的 成小冰晶,形成千姿百态的云。云中的小水滴凝结到一定程度后,降落到地面,这就是雨,云中的小冰晶聚集到一定程度后,降落到地面,这就是雪。冰山上的积雪有的直接 变成水蒸气,升入天空。积雪熔化后变成水,汇入江河,流入大海。(填写物态变化名称)(2)我国属于缺水国家,节约用水应从我做起。请你写出日常生活中的两项节水措施:① ;②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初中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3.4 升华和凝华 题型专练(原卷版).docx 初中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3.4 升华和凝华 题型专练(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