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8课 清朝的边疆治理科目 年级 课型 主备人 课时 时间历史 七年级 新授课 1 45分钟课程标准 了解清朝对边疆地区(台湾、西藏、西北、东北)的治理措施(如台湾府设置、金瓶掣签制度、伊犁将军设置 、《尼布楚条约》),理解这些措施对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意义,认识台湾、西藏、新疆、东北等地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体会清朝对 “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的历史贡献。教材分析 本课是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的第 18 课,聚焦清朝对边疆的治理,涵盖东南(台湾)、西南(西藏)、西北(新疆)、东北(雅克萨之战与《尼布楚条约》 )四大区域。上承清朝建立,下启近代边疆危机,是理解 “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版图” 的核心内容,为认识当代中国领土主权提供历史依据。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清朝边疆治理的具体措施(如金瓶掣签 、伊犁将军 )了解较少,但对台湾、西藏等地区的现代归属有认知基础。需借助故事(郑成功收复台湾、土尔扈特部东归)、史料(《台湾通史》材料 、达赖班禅金印)、地图(清朝疆域图),梳理边疆治理线索,突破 “治理措施与领土巩固的关联” 难点,培养国家主权意识与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理解清朝边疆治理与国家统一、民族交融的辩证关系,认识治理措施适应边疆民族特点与巩固需求。 时空观念:通过时间轴梳理边疆治理事件(如 1662 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 年设台湾府、1727 年设驻藏大臣 ),在地图上标注治理区域,明确边疆治理的时空分布。 史料实证:分析 “材料研读”(郑成功招降书 、《尼布楚条约》内容)、“相关史事”(台湾名称演变 、金瓶掣签制度),提取治理措施与领土主权信息,论证清朝对边疆的有效管辖。 历史解释:阐释清朝边疆治理措施(如台湾府设置、驻藏大臣职责)的历史意义,解读 “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的内涵,理解领土主权的历史延续性。 家国情怀:感受清朝边疆治理对维护国家统一的贡献,体会郑成功、土尔扈特部的爱国精神,增强 “台湾、西藏、新疆、东北等地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部分” 的认同,坚定国家主权意识。学习目标 1.能复述清朝边疆治理的主要措施(台湾:设府隶属福建;西藏:金瓶掣签、驻藏大臣;西北:伊犁将军;东北:《尼布楚条约》),梳理四大区域的治理线索。 2.会用史料分析治理措施的意义(如台湾府设置加强东南海防 、驻藏大臣强化中央对西藏管辖),理解 “治理措施巩固领土主权” 的逻辑。 3.理解清朝边疆治理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历史贡献,认同台湾、西藏、新疆、东北等地的领土主权归属,增强家国情怀。教学 重难点 重点:清朝对台湾、西藏、西北、东北的治理措施(台湾府、驻藏大臣、伊犁将军、《尼布楚条约》)。 难点:理解边疆治理措施与 “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的内在关联,认识领土主权的历史合法性。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创设 “清朝边疆大臣履职” 情境(如台湾府官员管理、驻藏大臣监督金瓶掣签),通过角色扮演还原治理场景,理解措施内涵。 史料研读法:运用 “材料研读”(郑成功声明台湾为中国领土 、《尼布楚条约》划定东北边界)、“相关史事”(台湾移民开发 、土尔扈特部东归),分析治理措施的背景与意义,落实史料实证。 地图分析法:借助 “清朝疆域图”“边疆治理区域图”(台湾、西藏、西北、东北),标注治理措施与领土范围,理解时空关联,落实时空观念。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康熙年间的漠北蒙古:边疆治理的起点” 展示 “康熙帝画像” 及教材开篇疑问,提问:“清朝边疆治理对国家统一有何意义?” 引出本课主题。 观察画像,思考问题,进入学习情境。 以漠北蒙古归附为线索,激发探究欲,渗透 “边疆治理巩固国家统一” 的唯物史观。东南边疆 —台湾:从收复到建制,巩固海疆 (一)郑成功收复台湾:民族英雄的历史功绩呈现 “明末台湾形势图” 等,讲解收复背景、过程。提问:“郑成功声明‘台湾是中国土地’的依据是什么?” 总结:台湾自古属中国,收复是维护主权的正义行动。(二)清朝对台湾的建制:加强中央管辖呈现 “清朝台湾府隶属图” 等,讲解建制背景、措施、意义。提问:“台湾府设置对统一多民族国家有何意义?” 总结:台湾正式纳入清朝版图,巩固海疆。 观察地图等,阅读 “材料研读”,回答问题,梳理收复线索。观察隶属图等,阅读教材,回答问题,梳理建制线索。 用地图、史料呈现背景,落实 “时空观念”,论证台湾主权归属,培养家国情怀。用隶属图呈现建制,落实 “时空观念”,理解建制的中央管辖意义。西南边疆 —西藏:宗教与行政结合,强化管辖 (一)达赖、班禅册封与金瓶掣签制度呈现 “达赖、班禅金印” 等,讲解册封、金瓶掣签制度。 提问:“册封与金瓶掣签如何体现中央对西藏的管辖?” 总结:宗教管理强化中央主权。(二)驻藏大臣的设置:行政管辖的强化呈现 “驻藏大臣衙门旧址” 等, 讲解设置、职责、意义。提问:“驻藏大臣设置对西藏治理有何意义?” 总结:行政管辖全面强化对藏控制。 观察金印等,阅读 “相关史事”,回答问题,梳理宗教管理线索。观察旧址等,阅读教材,回答问题,梳理驻藏大臣线索。 用金印等呈现制度,落实 “时空观念”,深化宗教管理与主权巩固的关联用示意图呈现职责,落实 “时空观念”,理解行政管辖的强化作用。西北边疆 —新疆:平定叛乱,设伊犁将军 (一)平定噶尔丹、大小和卓叛乱呈现 “清朝西北边疆形势图” 等,讲解叛乱、平定过程、土尔扈特东归。提问:“土尔扈特部东归反映了什么民族精神?” 总结:体现爱国精神与民族凝聚力(二)伊犁将军的设置:管辖西北边疆呈现 “伊犁将军府旧址” 等, 讲解设置、职责、意义。提问:“伊犁将军设置对西北边疆有何意义?” 总结:实现对新疆有效治理,巩固西北边疆。 观察地图等,阅读 “相关史事”,回答问题,梳理西北治理线索。观察旧址等,阅读教材,回答问题,梳理伊犁将军线索。用地图呈现局势,落实 “时空观念”,体会民族爱国精神,培养家国情怀。用示意图呈现职责,落实 “时空观念”,理解行政管辖对西北的巩固作用。东北边疆 —雅克萨之战与《尼布楚条约》:捍卫东北领土 (一)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侵略呈现 “明末东北边疆形势图” 等,讲解背景、过程。提问:“雅克萨之战的性质是什么?” 总结:是捍卫领土主权的反侵略战争。(二)《尼布楚条约》:划定东北边界呈现 “《尼布楚条约》划定边界示意图” 等,讲解内容、意义。提问:“《尼布楚条约》如何体现清朝对东北领土的管辖?” 总结:以条约形式确认领土归属,巩固东北边疆。 观察地图等,阅读 “相关史事”,回答问题,梳理战役线索。观察示意图等,阅读条约原文,回答问题,梳理条约线索。 用地图呈现局势,落实 “时空观念”,论证战争的正义性。用示意图呈现边界,落实 “时空观念”,突出东北领土的历史延续性。课堂小结 —清朝边疆治理:巩固统一,奠定版图 绘制 “清朝边疆治理” 思维导图,引导填充内容,提问:“清朝边疆治理对当代中国领土主权有何启示?” 总结:历史巩固了边疆,当代继承维护主权,奠定现代版图基础。 参与思维导图填充,思考回答,梳理治理脉络,理解启示与贡献。 用思维导图整合线索,深化 “历史对当代领土主权的支撑”,落实 “家国情怀”,强化国家主权认同。课堂练习) 呈现题目:1.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时间是( )A.1661年 B.1662年 C.1684年 D.1727年2. 清朝设驻藏大臣的时间是( )A.1684年 B.1727年 C.1771年 D. 1689年3. 《尼布楚条约》划定的中俄边界是( )A.长城 B.黄河 C.黑龙江、乌苏里江 D.喜马拉雅山 思考作答,核对答案:1. B;2. B;3. C 快速检测核心知识,巩固基础,落实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课后活动(教材呼应) 1. 完成教材 “课后活动” 1(说说清朝疆域四至):阅读教材,结合清朝疆域图,描述疆域范围,理解版图奠定。2. 完成教材 “课后活动” 2(阅读材料谈 “守国之道” ):分析材料,理解 “修德安民” 对巩固边疆的意义,体会治理智慧。 1. 阅读教材,描述疆域,理解版图奠定。2. 分析材料,理解 “守国之道”,体会治理智慧。 1. 巩固知识,理解清朝疆域贡献。2. 分析材料,培养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布置作业 1. 基础作业:完成教材 “课后活动” 1、2,整理笔记,完善思维导图。2. 拓展作业:以 “清朝边疆治理 —— 捍卫主权,奠定版图” 为题,写短文分析治理措施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关系,提升论述能力。 按要求完成基础与拓展作业。 基础作业巩固知识,拓展作业提升史料论述能力。板书设计 第18课 清朝的边疆治理一、东南:台湾1.郑成功收复 2.设台湾府隶属福建二、西南:西藏1.册封达赖班禅 2.金瓶掣签 3.驻藏大臣三、西北:新疆1.平定叛乱 2.设伊犁将军四、东北:雅克萨之战与《尼布楚条约》1.抗击沙俄 2.划定边界五、历史贡献:奠定现代版图基础,维护领土主权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