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甘肃省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甘肃省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农村非物质要素如传统习俗、传统技艺和具有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是乡愁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城市在文化上最大的不同,炊烟袅袅的生活至今仍为人们所怀念。而且,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仍散落在我国农村,是我国历史悠久、灿烂的农耕文明的体现。近年来,由于国家对农村文化产业的持续投入,以及相关大型平台的展示,农村文化产业得到快速发展,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将农村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以及相关文化服务,如相关文创产品以及旅游业,不仅使农民们的收入得到提高,还将当地农村的名气传播开来,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范例。
由于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较晚,经验不足,且粗放式发展模式明显,大多数文化产品只流于形式,逐渐趋同。再者,政府虽然对农村文化产业投入一定的资金扶持,但产业的发展不仅是资金的问题,也是文化发掘的问题。因此对于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参与者需要什么,相关单位能给予什么帮助,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尽量杜绝大水漫灌现象,使相关单位的资源能用在正确的方向上。即便当前乡村记忆中的物质要素既有机遇又有困难,但我们仍是要让乡村记忆中的物质要素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既保护又发展,积极打造乡愁文化发展的名牌。
对于乡村记忆中的物质要素,在文化事业发展部分,要采取更多的保护措施。例如对于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传统建筑要进行修葺保护,使这部分建筑不因历史岁月的逝去而褪色,永远成为乡村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进行保护性开发,在对传统建筑不进行大变动的前提下,改造部分空间,收集民间相关素材,建成具有特色的乡村建筑纪念馆或博物馆,加强人们对于所在乡村的认识,提高人们在乡村记忆保护中的参与度,进而增强对于所在乡村的认同感。
对于乡村记忆的物质要素的保护,当然不仅是传统历史建筑,对于具有农村共同记忆的场所也要进行保护。如大槐树寻祖,正是通过以前在大槐树下生活构成了共同回忆,直至今日,每年都会有许多人从海内外返乡祭祖,这就是共同生活场所带来的认同感与凝聚力。因此,对于乡村记忆中的物质要素一定要采取保护性开发方式,这是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与乡村记忆中的物质要素基本相同,在文化事业中,乡村记忆的非物质要素也是以保护为主,主要起联结情感的作用,并且可以为非物质要素的文化产业发展进行铺垫。但这方面也存在与物质要素有所不同的地方。
非物质要素是作为一种文化元素而产生,并且是经历历史的沉淀与选择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有部分落后的思想混杂其中,残留至今,因此,在留住乡愁过程中,必须对落后的思想文化进行剔除,以充分发挥非物质要素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联结情感的作用。
(摘编自孙波《乡村振兴战略理论与实践研究》)
材料二:
在泥河沟村的36亩枣园里,生长着1100余株古枣树,树龄最长者有1300多年。它们目睹了窑洞院落里的人来人往,听惯了古戏楼里传出的悲欢离合。遗憾的是,如此古老的村庄没有文字记载,漫长岁月里的往事都潜藏在一辈又一辈村民的记忆之中。值得庆幸的是,在驻村调查的过程中,我们与村民共同完成了三卷本村落文化丛书的编撰工作:《乡村记忆——陕西佳县泥河沟村影像集》《村史留痕——陕西佳县泥河沟村口述历史》和《枣缘社会——陕西佳县泥河沟村文化志》。正是通过这种特殊的文化干预,我们的工作把村庄的历史与当下连接在了一起,村民的日常生活展现的是陕北地域风情,他们追忆的往事汇聚的正是本土知识的宝库。通过这种参与式的行动,淳朴的村民不再是遗产保护的旁观者,而是自身文化的讲述者。那些曾经被遗忘的往事,转化成了把人、情、根留住的集体记忆。
与这份情感记忆回归同步的,是村民言谈举止上的变化。他们开始珍爱古枣园及其附近破旧的村落。他们知晓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萌生了修葺小戏楼的愿望;那些曾经废弃的老物件被想起,落满灰尘的牌匾被拂拭;被淡忘的地名晒枣崖、小嘴峁等成为“人市儿”上谈论的热点;风水宝地卧虎湾的故事再度被演绎。在专家组驻村调研的70余日里,村民的生命叙事与村庄的历史形态就这样慢慢呈现。更为可贵的是,村委会协助组织了老年人协会,村庄平淡的生活因此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傍晚时分的锣鼓秧歌,让沉寂多年的山村格外红火;共食一锅里的饸饹,让久违的乡情更显浓烈。在外打拼的年轻人也因“爱枣协会”的微信群而集结在一起,共同寻找红枣出路,谋划家乡发展。
(摘编自张孝德《乡村振兴专家深度解读》)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炊烟袅袅”的真实场景在城市生长的人脑海中是很难呈现的,而在曾经久居农村的人心中却有着很深的印象。
B. 相对于物质要素乡村记忆保护,非物质的乡村记忆保护要容易得多,因为后者有人参与即可,无须耗费资金。
C. 泥河沟村三卷本村落文化丛书可给人们如下启发:村庄应组织人员编撰村史,留下村庄的集体记忆。
D. 泥河沟村枣园里的古枣树数量多、树龄高,该村以此为物质依托,在“红枣”产业上找出路,谋发展。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农耕文明历史悠久,留存下许多有价值的物质形态以及非物质形态的乡村记忆。
B. 对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要持认真态度,尽量杜绝大水漫灌这种粗放式发展模式。
C. 在对待有着历史沉淀的非物质要素的乡村记忆上,要持扬弃态度,留下有价值的乡愁。
D. 在专家组调研期间,泥河沟村修建了新戏台定期演出,敲锣鼓、扭秧歌,这都是留住乡愁的直接体现。
3. 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一关于“大槐树寻祖”表述重点的一项是( )
A. 大槐树景区依托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游客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体验。
B. 明代洪洞大槐树移民群体展现出“忠厚直爽、开放包容、敢为人先、坚韧奉献”的精神品格。
C. 当前的文旅融合,为把几百年来传承的大槐树故事转化为“大槐树产业”创造了良好条件。
D. 600余年来,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被看作“家”“祖”“根”,成为众多华夏儿女心目中的家乡。
4. 若将地名晒枣崖、小嘴峁编入《佳县泥河沟村风物志》,需要进村采访相关知情人士。请你访谈提纲中设计4个问题。
5. 怎样做才能更好地留住乡村记忆和乡愁?请结合材料提出你的建议。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补画高手
凌鼎年
美籍华裔大收藏家达一贯准备向家乡的博物馆捐赠一百件书画,但他提出要看一下唐代孙位的《竹林七贤图》。
达一贯提出这样的要求,实在不算过分,不满足他也说不过去,但柏年松馆长知道这是一幅残画,竹林七贤自然应该有七位人物,可画面上只有四位人物,还缺三位,如果让达一贯看这幅残画,有损博物馆的颜面,除非把它修补完整。
《竹林七贤图》是唐代之画,至少有一千一百年的历史,属于珍贵文物,轻易不能碰。而修修补补的事,名家一般不愿意做,非名家又拿不下,博物馆也信不过,这确乎是个难题。
时间紧迫,柏年松馆长很头疼,他说:“要是我行,我就自己上了。”可现在一时半刻找谁来修补呢?柏年松一筹莫展。
也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第二天,柏年松带两位副馆长去给第一任老馆长祝寿。别看老馆长九十九岁了,精气神不错。他目光如炬,洞若观火,酒过三巡后,对柏年松馆长说:“你有心事?一定有心事。”
柏年松见被老馆长看穿,只得如实相告。
老馆长沉思片刻后说:“我推荐一人——曲天成,他一定能胜任。”
曲天成这名字太陌生了,从未听说过,像这样名不见经传的,属哪路神仙?老馆长怎么会推荐他?凭什么推荐他?柏年松心中不能不打上问号。但听老馆长的口气,很有自信的样子,且老馆长德高望重,不可能说没有把握的话,他姑且信之。
为表诚意,柏年松与两位副馆长专程去拜访曲天成。原来曲天成是裱画师,以装裱、修复古画为主,他既是书画鉴赏家,也是国画家,山水、花鸟都有涉猎,尤其擅长人物。他画画,只是兴趣,从不参加画展,更不卖钱。
柏年松听老馆长介绍曲天成收藏了很多古绢、古绫、古纸、古墨,那些绢与宣纸,大的好几尺,小的巴掌大,距今几百年的都有,泛黄发黑,扔在地上都未必有人捡,他都当宝贝似的藏着。
柏年松提出要看看曲天成的画作,曲天成取出一幅《百仙图》长卷。那人物,那构图,那线条,那着色,那眼神,那动作,神形毕肖,活灵活现。柏年松暗暗想:高手在民间啊!他终于相信老馆长的推荐是靠谱的了。
柏年松拿出《竹林七贤图》的照片,问曲天成有没有修补完整的把握。
曲天成拿出放大镜细看后,斟酌再三说:“类似的古绢我有,古墨也有,画人物也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原画上只有山涛、王戎、刘伶、阮籍四位,那嵇康、向秀、阮咸三人却形神难知,是坐,是蹲,是立,是卧;是笑,是哭,是嗔,是憩,还是侃侃而谈,或者假痴不癫?”
确实,这是最伤脑筋的事。
曲天成说:“这样,我先构思构思,构思成熟后,画幅小样,你们认可了,我再正式补画。”
大约半个月后,曲天成发来了他的小样稿,但见图上阮咸在弹阮,嵇康在抚琴,向秀援笔欲书,不知是准备赋诗,还是绘画。
柏年松看后,觉得颇符合这三人的个性,征求了老馆长与多位专家的意见后,做了些小的修改,就把方案确定了下来。
柏年松要求曲天成来博物馆修补,曲天成一口回绝,说必须在他家里完成。理由是在整个修补过程中,哪怕一声咳嗽或打个喷嚏都会影响线条的细微走向与色泽的些许浓淡,主笔者最好不外出,不走动,保持心态平和情绪稳定。而且,最好在没有任何外界干扰的情况下,一气呵成。一旦上手,那时间是没有保证的,也许吃也顾不上了,开个夜工,熬个通宵,谁说得准呢?再说,在家,一应俱全,随手可取……
这就让柏年松为难了,要知道《竹林七贤图》是国宝,怎么能随随便便拿出博物馆呢?曲天成很固执,说信不过就算了。
僵持了几天后,柏年松做了让步,但一套手续——签字、盖章一样也不能少,要知道他是担着很大风险的。
一个多月后,曲天成将《竹林七贤图》修补完成了,那人物的衣纹线条以铁线描为主,杂用兰叶描,线条劲道,勾勒流畅,富有质感,透着张力。特别是眼神,清澈、干净、高傲、狷介,流露出崇尚自然、不拘礼法的神态,一个个仙风道骨。人物既各各不一,又相互照应,整个画面十分和谐,简直天衣无缝,柏年松很满意,心里的一块石头也落了地。
捐赠仪式结束后,柏年松馆长邀请达一贯去欣赏《竹林七贤图》。达一贯看得很认真很仔细,连连说:“神品,神品,不,堪称逸品。”
看罢画,落座品茗时,柏年松馆长问达一贯对《竹林七贤图》的看法。
达一贯沉吟半晌后说:“据我所知,《竹林七贤图》是残画,但你给我看的是一幅完璧的画。以我多年的鉴赏经验,凭眼力判断,从材质、笔法来看,应该是真迹,难道世间留有两幅孙位的《竹林七贤图》?”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达一贯准备向家乡博物馆捐赠一百件书画,但要求交换博物馆中收藏的唐代孙位的《竹林七贤图》,这令馆长柏年松感到十分为难。
B. 柏年松苦于没有找到修补《竹林七贤图》的名家,便主动向第一任老馆长求助,之后在老馆长的举荐下找到了曲天成。
C. “他画画,只是兴趣,从不参加画展,更不卖钱”,既展现了曲天成淡泊的品性,也解释了柏年松不知道曲天成这一人物的原因。
D. 达一贯对修补后的《竹林七贤图》的高度认可及产生的猜测,表明达一贯的鉴赏经验不足。
7. 关于曲天成补画的相关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对次要人物老馆长虽着墨不多,但他却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正是其德高望重与慧眼识珠才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B. 柏年松对修补画作一筹莫展,而曲天成却成功修补《竹林七贤图》,体现了曲天成补画技巧之高超。
C. “一个多月后,曲天成将《竹林七贤图》修补完成了”,修补过程没有细节描写,但其专业性让人佩服。
D. 小说运用了留白的手法,没有明确交代曲天成的具体身份和背景,只是介绍其收藏和高超的技艺,给人留有想象的空间。
8. 从老馆长推荐到《竹林七贤图》修补完成,柏年松对曲天成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9. 读书小组要为本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提出了一组关键词“信任·匠心”,请你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三)阅读Ⅱ(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唐兴二百年,其间诗人不可胜数。所可举者,陈子昂有《感遇诗》二十首,鲍防《感兴诗》十五篇。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杜诗最多,可传者千余首。然撮其《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之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句,亦不过三四十首,杜尚如此,况不逮杜者乎?仆常痛诗道崩坏,忽忽愤发,或废食辍寝,不量才力,欲扶起之。
仆家贫多故,二十七方从乡赋。既第之后,虽专于科试,亦不废诗。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时皇帝初即位,宰府有正人,屡降玺书,访人急病。仆当此日擢在翰林身是谏官月请谏纸。启奏之外,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欲稍稍递进闻于上,岂图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未闻而谤已成矣!闻《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闻《乐游园》寄足下诗,则执政柄者扼腕矣;闻《宿紫阁村》诗,则握军要者切齿矣。大率如此,不可遍举。
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虽不肖,常师此语。大丈夫所守者道,所侍者时。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以出;时之不来也,为雾豹,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进退出处,何往而不自得哉!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故览仆诗者,知仆之道焉。
(节选自白居易《与元九书》)
材料二:
唐兴,官学大振。历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①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律诗。由是而后,文变之体极焉。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使仲尼考锻其旨要,尚不知责其多乎哉。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是时山东人李白,亦以文奇取称,时人谓之“李杜”。余观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②,况堂奥③乎!
(节选自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
【注】①沈、宋:指沈全期、宋之问。②藩翰:篱笆围墙,比喻边缘的地方。③堂奥:厅堂深处,比喻深入的地方。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涂黑。
仆当A此日B擢C在翰林D身E是谏官F月G请H谏纸。
11. 下列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尚,尚且,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尚”意思不同。
B. 始,才,与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始”意思不同。
C. “时之来也”与《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中的“之”,用法不同。
D. 子美,是杜甫字,有些古人取字与名的意义相关,如周瑜字“公瑾”。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居易面对诗道的崩坏,常感到痛心激愤,有时难以入睡,想要不惜财力来重振诗风。
B. 白居易担任谏官时,把那些可以解决民生疾苦、弥补时政缺失而又难以明说的事情写成诗歌。
C. 唐朝建立后,官府办学得到很大发展,涌现出许多著名诗人,之后诗歌的体裁更加多样化。
D. 元稹认为杜甫诗作在铺陈、声韵、词气、风调、声律等方面摒弃了诗歌的浅近凡俗。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时皇帝初即位,宰府有正人,屡降玺书,访人急病。
(2)使仲尼考锻其旨要,尚不知贵其多乎哉。
14.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有对李杜诗作的评价,其目的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过桐庐
姜夔
横看山色仰看云,十幅风帆不藉人。
记取合江江畔树,他年此处好垂纶。
钓台①
范成大
山林朝市两尘埃,邂逅人生有往来。
各向此心安处住,钓台无意压云台②。
【注】①钓台:位于桐庐富春江畔的严子陵钓鱼处。严光,字子陵,会稽余姚人,曾与光武帝刘秀游学,在刘秀即位后改名换姓,避而不见,后又拒绝刘秀投官,于富春山隐居避世。②云台:汉代官中高台名,后用以借指朝廷。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姜诗首句“横”“仰”体现观赏视角变化,透露诗人身在景中的自在闲适的行游状态。
B. 姜诗第二句写出船顺风而行的轻盈迅捷,“不藉人”语义双关,意味颇深。
C. 范诗以“山林”“朝市”呼应“钓台”“云台”,传达对人生境遇的感受和思考。
D. 范诗寓情于景,委婉含蓄,富于哲理,与姜诗的直抒胸臆,立意显豁,有所不同。
16. 两首诗都使用了严子陵隐居垂钓的典故,但寄寓的情感态度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琵琶行并序》中的“_______?_______”两句就表达了一种凄凉之意。
(2)古代对人的称呼大有讲究,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以字称人,表其德行,表达词人对三国时期英雄人物孙权的赞叹之情。
(3)杜甫《登高》中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诗句,可以是“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作为一年四季中的第二个季节,夏天最显著的气候特征,便是气温高,时有暴雨,大自然进入旺盛生长期。天地之气交汇,万物繁茂生长,呈现 A 的景象。夏日阳光充足,有益于植物生长,但炎热酷暑,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艰难与困苦。
不过,人作为万物之灵长,自有“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办法。除了可用种种物理方法降温纳凉以外,先贤早就发现,心理调节,也可抵御外界那气势凶凶的热浪。白居易的《苦热题恒寂师禅室》写道:“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可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在白居易看来,屏蔽外界的吩扰,保持内心的宁静,可以让你身处苦热之中有凉爽之感。俗语“( 甲 )”,便源出此诗。
在中国文化里,夏意味着“火”与“热”,几乎就是“凉”与“静”的反义词。而火、热,既可由外在客观环境所导致,( 乙 )。虽然夏暑之类的“外热”要躲避防范,但人主观的“内热”之病也不可忽视。如果说,人间世事与自然界一样也有寒暑冷暖,那么,凡尘社会夏季高温的指针,则多在欲望和利益的刻度上摆动。避夏,①尤其是中国文化里的避夏,②就包括避开旺盛的欲望之火,③涤去烦躁郁闷的内心,④从而驱散炎夏带来的蒸腾暑气,⑤获得轻松自适、平和宁静的一段时光。
宋代诗人唐庚的佳作《醉眠》,便颇有几分此类“自在”的意趣:“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余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正因为诗人对尘世的喧嚣与嘈杂 B ,能够超脱于欲壑难填的苦恼之上,才会在夏日中不觉得时光的难熬,反而能感受到躺在凉席上的舒坦,产生“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的陶然自得与幽默调侃,品味到契合生命自然的音韵旋律。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分别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第二自然段有两处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20. 文中第三自然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文中末段加点的“反而”,有人说也可以用“从而”代替,你是否同意?请简要说明理由。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冰心
材料二: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李大钊
材料三:我生来就倔强/是热烈的骄阳/偏要向着逆风的方向/拼命翱翔——《热烈的少年》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上述材料对你有何启示?请你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B 2. D
3. D 4. 示例:
①晒枣崖、小嘴峁有怎样的地形特点?
②晒枣崖、小嘴峁地名的来历是什么?
③与晒枣崖、小嘴峁相关的故事有哪些?
④村民对晒枣崖、小嘴峁的感情如何?
5. ①政府、社会给予多方面支持。
②市场化运作,打造乡村文化产业。
③对物质要素进行修缮或保护性开发,对非物质要素加强传承与保护。
④用文字记录乡村文化。
6. C 7. D
8. ①刚听到曲天成的名字时感到陌生,对曲天成的补画能力感到怀疑。
②在看到曲天成的《百仙图》后感到震惊,相信了曲天成具有补画能力。
③接着对曲天成要求在自己家里完成修补工作感到为难,对曲天成的固执感到无奈。
④最后看到曲天成修补好的《竹林七贤图》,对曲天成的技艺和才华表示由衷的敬佩。
9. ①柏年松对老馆长的信任促使他找到了民间补画高手曲天成,其对曲天成的信任又使得《竹林七贤图》得以成功修补。
②曲天成修补《竹林七贤图》中展现出精湛的技艺、巧妙的构思及对艺术的追求,正是其匠心精神的具体
表现。
10. BDF
11. B 12. A
13. (1)这时候,皇帝刚刚继位,政府之中还有正直的人士,皇帝屡次下诏书,调查人民的疾苦。(2)假
使让孔子来考究杜诗的主旨要点,还不知道要怎样看重他的博采众长(有多推崇他的才华)呢。 14. ①材料一评价李杜诗作,目的是通过指出李杜诗作存在的不足(李白风雅比兴不足,杜甫揭露社会现实
的诗作数量有限),引出自己“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诗歌主张;②材料二评价李杜诗作,是为了突出杜甫在诗歌创作上的卓越成就。
15. D 16. ①姜诗在怡然自得之中隐含归隐之意。诗人领略桐庐山水风光,以他年“垂纶”暗用严
子陵垂钓的典故,表达了对桐庐美景的喜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归隐之心)。②范诗认为归隐与入世没有高下之判。钓台并没有比云台更胜一筹,归隐与入世两种人生选择的结果都是归于“尘埃”,表达了豁达的人生态度。
17.①. 其间旦暮闻何物 ②. 杜鹃啼血猿哀鸣 ③. 英雄无觅 ④. 孙仲谋处 ⑤.
无边落木萧萧下 ⑥. 不尽长江滚滚来
18. A:欣欣向荣(生机勃勃)
B:安之若素 19. ①“凶凶”改为“汹汹”
②“吩扰”改为“纷扰”
20. ③改为“平复烦躁郁闷的内心”
⑤改为“获得一段轻松自适、平和宁静的时光”
21. 甲:心静自然凉
乙:也可由内在主观情绪所引发
22. 示例一:不同意。
“反而”表示转折,强调结果与预期相反,通过反差强化了从内在主观心理避开欲望之火的重要意义,突显
了“心静自然凉”这一心理调节方法的非凡效果。
示例二:同意。
“从而”表示因果顺承,突出了内心宁静与夏季苦热中获得凉爽与舒坦的条件关系是水到渠成的,它更清晰
地表达了超脱世俗是获得夏日内心宁静与身体舒坦的直接途径,与诗中“契合生命自然”的韵味一致。
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