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八年级历史
参考答案
1—5. AABAC 6—10. CCCCA 11—15. CBABC 16. C
17. (1)国家:美国;目的:适应洋务运动需要,培养人才;影响:培养了洋务人才,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等。
(2)新文化运动;社会存在封建残余,新知识分子认为仅靠政治变革不足以革新国家,必须从思想文化层面进行彻底改革。
(3)五四运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4)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勇于担当的精神。
18. (1)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国际原因: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特点: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城市。
(3)变化:服饰方面中西合璧;反对迷信;点头、鞠躬、握手等取代了跪拜。
19. 观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显现向下“沉沦”的趋向。
论述: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主权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1895年,《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内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总之,随着列强的侵略战争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逐步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025-2026学年度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试卷
(八年级历史)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战前,中国市场上以土布为主,洋货是少数人问津的“奢侈品”;战后,洋布等日用品日益增多,逐渐占据进口商品的主导。这说明该战争后(  )
A.传统的纺织业受到冲击 B.“自强”“求富”初步显出成效
C.封建自然经济彻底瓦解 D.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
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美、英、法等国通过军事侵略或威胁诱迫,逼迫清政府签订条约。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再遭践踏,而且借助公使驻京列强可以直接从政治和外交上影响清政府。这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  )
A.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B.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被迫承认鸦片贸易的合法 D.独立主权的开始遭到破坏
3.英雄人物是民族的脊梁,值得永远铭记和敬仰。下列英雄人物与其主要事迹对应正确的是(  )
A.陈化成——虎门御敌,忠魂卫国门 B.左宗棠——收复新疆,捍卫国土
C.冯子材——镇南关大捷,重创英军 D.左宝贵——黄海海战,以身殉国
4.英国首相声明要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使“中国内部全局得入正规”;法国公使表示,要在“(长江入)海口助中国剿贼,所有该国停泊各口(岸)之船只兵丁,悉听调遣”;俄国公使也不甘落后,决定送给清政府一批枪炮。据此推断,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  )
A.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 B.无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
C.未能保持领导集团团结 D.军事战略出现重大失败
5.“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秦末农民起义 B.明末农民起义
C.太平天国运动 D.义和团运动
6.1869年,左宗棠设立西安机器局,生产枪支、开花子弹等军火。1872年,左宗棠将该局搬迁至兰州,并改名为兰州制造局,为成功收复新疆(除伊犁外)提供了部分军火。据此可知,洋务运动(  )
A.对于应对边疆危机有一定的成效 B.促进了清朝军事体制的变革
C.创新了中国民族工业的经营方式 D.开启了中国机器生产的先河
7.《马关条约》中,有利于列强直接利用中国廉价劳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的条款是(  )
A.割辽东半岛、台湾等给日本 B.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开放沙市、重庆等为商埠
8.金冲及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中提道:“尽管如此,决不能因而抹杀戊戌维新运动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人们的思想认识在戊戌维新运动的启蒙下跨出了一步,又从这个运动的失败中再向前跨出一步。”这旨在说明戊戌变法(  )
A.初步实现民主革命目标 B.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
C.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D.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9.1900年6月,英国人赫德在电报中称:“(河北)保定义和团更活跃,比利时人和法国人都逃走了,火车也停开了,工厂、铁路也被捣毁了。”9月,又称“义和团正成群结队来到北京周围,甚至在城内出现了”。这从侧面说明了(  )
A.列强在华企业全部停工 B.义和团认清清政府本质
C.义和团运动具有排外性 D.英国在华权益未受冲击
10.列强联手压迫中国,一步步推动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它们抛开中方全权代表,彼此间先进行谈判,在强化不平等条约关系这一“共同利益”上达成一致,再将《辛丑条约》基本框架强加给清政府。这反映了(  )
A.集体强权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 B.列强用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C.外国的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 D.外国侵略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
11.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要求民族独立、政治民主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成为民主革命的鲜明旗帜。“它”指的是(  )
A.为人权而战 B.变法图强 C.“三民主义” D.“自强”“求富”
12.《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下列关于第二次“大革命”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B.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C.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D.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13.下列有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①宣布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②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③宣布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 ④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4.《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
A.辛亥革命时期 B.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义和团运动时期
15.“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后面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封建道德礼教,争取婚姻自由。”由此可见(  )
A.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B.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C.新文化运动解放人们思想 D.近代已经实现婚姻自由
16.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指出:“自俄国革命以来,马克思主义几有风靡世界的势头。德、奥、匈诸国的社会革命相继而起,也都奉马克思主义为正宗。”李大钊旨在说明十月革命(  )
A.导致俄国由专制统治走向民主 B.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传播
C.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D.鼓舞了世界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二.材料题(共32分)
17.(16分)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先后派出4批共12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返回后的学生或被送入电报局学传电报,或由中国的新式企业如福州船政局、上海机器局留用,或分赴天津水师、电报局、鱼雷局等处当差。
——《大清留美幼童记》
材料二 民国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沦落、君主复辟运动、军阀割据。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于是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掀起了一场激烈的社会变革。
——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下午一时半,来自十几个学校的学生齐聚天安门,人人手里拿着一面或两面白旗,上面写着“还我青岛”“头可断青岛不可失”……第二天,北京各大学校罢课……6月3日,北京学生在街头演讲时被北洋政府逮捕178人……第三天,上街演讲的学生达到5000多人,社会影响更加扩大。学生的爱国行动得到越来越多各界人士的同情和支持……这是真正伟大的历史转折点。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四 1937年,出现了中国近代留学史上规模最大、情景最为壮观的一次回国潮。当时正值战火纷飞,交通阻隔,留学生们不惜牺牲个人学业,辗转千山万水,想方设法回到祖国。为筹措旅费,有的多方借贷,甚至变卖衣服和留学用具。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摘编自王奇生《留学与救国》
请回答:
(1)(6分)根据材料一,分析当时派遣留学生的目的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2)(4分)根据材料二分析,“新知识分子”掀起的这场“社会变革”指哪一运动?为什么会兴起这一运动?
(3)(2分)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的导火线是什么?
(4)(4分)根据材料四分析,为什么会在1937年出现留学史上的回国潮?从这些留学生身上,我们可以学习到哪些精神?
18.(16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4年,中日之间爆发战争,战败之耻令张謇深感仕途之无聊……从此离开了政治中心。张謇认为“国非富不强,富非实业不张”,1898年他陆续订立了包括工、农、商、银行等宏大体系。1918年前后,张謇的商业帝国进入鼎盛时期。
(1)(6分)材料一中的“战争”指的是什么?材料中1918年前后,“张謇的商业帝国进入鼎盛时期”的国际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在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中,轻重工业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当时重工业的大部分,仍旧控制在帝国主义资本手中。中国民族工业的分布是不平衡的,它们多半集中在沿海的通商口岸,特别是集中在上海、天津等少数大城市。
——摘编自沙健孙主编《中国共产党史稿》
(2)(4分)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特点。
材料三 中华民国成立后,政府颁行了男女礼服形制的法令,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中山装和旗袍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与此同时,政府开展了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点头鞠躬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摘编自张宪文等《中华民国史》
(3)(6分)根据材料三,指出民国时期社会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
三.论述题(共20分)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40年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两种相互矛盾的趋向:从遭受列强侵略的角度说是向下沉沦;从接受资本主义先进文化而开始走向现代化的角度说,是取得了进步。
——编自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材料中认为“1840年以后的中国社会”具有两种发展趋势。请你选择其中一种发展趋势作为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完整,逻辑清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