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一2026学年秋学段七年级期中题历史参考答案题序123589101112131415答案DABDABCACBDB16.问题1:思想主张:“道”是孕育万物的总根源,也是万事万物运行的总规律,人们要顺应事物内在规律来行事。(1分)学习方法:学思结合,复习旧知。(1分)人物精神:心怀坦荡,光明磊落,不卑不亢,正气凛然,立场坚定,不屈不挠。(1分,符合题意即可)语录出处:《孙子兵法》。(1分)问题2:信息:河姆渡人会运用雕刻等技术,用象牙和兽骨制成古朴的艺术品;陶埙是原始艺术发展的重要见证,说明半坡人已具备一定的音乐创作与审美能力,开始追求精神文化生活。(2分,答出符合题意的两点即可)问题3:良渚古城遗址: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城内外的贵族墓地里,随葬有数十件至上百件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用的玉璧等。该遗址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二里头遗址是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遗址中有大型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等。该遗址出土的玉器、乐器等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发展水平。(2分,任选其一作答且符合题意即可)17.(1)“公”:禅让制。(1分)“家”:世袭制。(1分)不同:禅让制的选拔依据是贤德,形成于部落联盟时期;世袭制的依据是血缘,从启继承父位开始。(2分)(2)原因:宗亲与周王具有血缘关系,分封宗亲更有利于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1分)评价:加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统治范围;然而到了后期,诸侯拥兵自重,导致周王室衰微,政局动荡。(2分)(3)特点:公正无私,严格执法;不畏强权,论功行赏。(1分,答出符合题意的一点即可)意义:商鞅变法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使秦国的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任意一点得1分,共2分)18.(1)天文现象:公元前776年9月6日发生日食。地位:这是传世文献中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2分)天文现象:公元前613年一颗彗星扫过北斗。地位: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最早的确切记载。(2分)(2)用途:翻地、耕种。(1分)时间:春秋后期。(1分)优势:锋利,韧性好,耐用,效率高。(1分)作用:使农业的深耕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粮食产量有了明显增长,人口也不断增多。(1分)(3)扁鹊:战国时期名医,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发明了切脉诊法;使用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1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屈原:战国时期诗人,他同其他文人一道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用浓郁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创作出一种新体诗歌楚辞。楚辞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1分)精神品质:忧国忧民、关心民间疾苦、心怀百姓。(1分,符合题意即可)(4)特点:实践性强;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继承中有所创新;对后世影响深远;等等。(1分,答出符合题意的一点即可)19.(1)共同点:都注重任用实干型人才;都重视法治;都产生了积极的成效(实现了富国强兵,推动了封建化进程)。(答出任意两点即可,2分)官职名称:丞相。(1分)制度:郡县制。(1分)(2)A:大泽乡。(1分)B:巨鹿。(1分)原因:秦朝赋税沉重,徭役、兵役繁重;法律严苛;统治残暴。(任意一点得1分,共2分)(3)观点:秦始皇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论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统一后,为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他统一车轨、文字和度量衡,便利了各地的文化交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军事上,他派蒙恬北击匈奴;在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设置桂林、南海、象等郡,加强了中央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综上所述,秦始皇通过一系列措施稳定了秦朝的统治,促进了民族交融,是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评分说明:观点正确得1分,选择三个事件紧扣观点形成有理有据的论述得6分,共7分。观点不正确或没有作答不得分,论述不足依次酌情赋分。2025一2026学年秋学段七年级期中题历史>上册第1~10课题号二总分累分人座位号得分注意事项:共两大题,19小题,满分75分,作答时间70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30分)本部分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入下表相应题号的空格内。题号1235679101112131415答案脚1.伴随元谋人牙齿化石出土的,还有一些粗糙的石制品。在同一地层中还出土了大量的炭屑和一些烧焦的骨头,炭屑旁还有动物化石。根据上述材料可知,元谋人中A生活在新石器时代B.过着定居生活,能猎取动物C.结成群体共同生活D.能够制造工具,知道使用火2.山顶洞人遗址出土了许多装饰品,这些装饰品都很精致,其中钻孔的小砾石颇像现代女性胸前佩戴的饰物。这说明山顶洞人A具有爱美意识B.会缝制衣服C.会使用火D.会捕鱼狩猎3.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下表所列考古遗存可用于研究我国遗址名称时间遗存救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距今约11000一9000年炭化粟粒和黍粒浙江浦江上山遗址距今约11000一9000年炭化稻米、稻壳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群距今约7500-3000年陶片上稻、粟、黍的痕迹和A早期人类起源B.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C,早期冶炼技术D.原始部落联盟间的关系4,这一建筑采用“空中楼阁”的样式,巧妙应对湿热环境,将防潮与通风功能相融合,堪称生态人齿居的典范,至今仍闪耀着传统生态智慧的光芒。居住在此建筑中的古人类最有可能是A北京人B.山顶洞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5.梁启超在《太古及三代载记》中写道:“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据此可知,华夏民族形成的特点是A,众多民族在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B.由众多民族在割据、成乱过程中逐渐形成C,在部落之间的不断攻伐、合并中形成D,部落之间结成联盟并繁衍而成6.下图所示是王家范等编著的《大学中国史》的部分目录。据此可知,作者认为“寻呢”夏朝历史的最佳方法是A.只研究文献史料aB.文献史料、传说与考古发现相互印证第一章多中心起源部族时代C.只研究考古发现第二章上古三代:夏、商、西周第一节寻觅中的夏D.传说与文献史料相互印证一、文献传说中的夏朝7.商王在处理一些重大事务时,通常会进行占卜,除了占卜,他还二、夏文化的考古探索会征求大臣、民众的意见。由此可以看出商朝A.多神崇拜非常盛行B.民主政治成为时代潮流C.决策机制的多元性D.君主权力受到很大限制七年级(1)班同学以“春秋战国·社会转型”为主题制作了如下思维导图,请据此回答8、9题。经济发展铁制农具、牛耕出现铁制农具、牛耕推广生产力发展政治变革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地主阶级壮大分封制逐步瓦解各国纷纷变法社会变革思想解放私学兴起百家争鸣8.引发上述思维导图所示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是A.生产力发展B.地主阶级不断壮大C.周王室衰微D.各国进行变法9.下列史实中能够印证“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是A春秋时期,商品交换中出现金属货币B.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进行改革C.春秋时期,郑庄公享用九鼎,此后其他诸侯竞相效仿D.春秋时期,晋国常与周边我狄发生冲突10.战国时期,越来越多诸侯国的城墙加宽增高,城墙和护城壕沟之间的距离变宽,城防体系由简单变复杂。这反映了该时期A社会等级分明B.兼并战争加剧C.边疆治理强化D.社会风气开放11.一定时期的社会意识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下列思想主张符合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加强集权的是A我无为,而民自化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D.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12.从下列文物的对比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文字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刻山东邹平丁公龙山文化遗址出土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刻有干支表符龟甲(距今约9000一7500年)的陶文(距今约4400一3800年)的牛骨(距今约3300一3000年)A经历了漫长的形成过程B.起源于原始的交换活动C,记录了先民的艺术追求D.密切了区域间经济联系13.《诗经》写道:“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这句诗描述的内容是春秋时期百姓服兵役,不知道服役期限。这反映出战争扰乱了百姓的正常生活,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产活动。据此推断,当时人民A.主张继续战争,兼并其他诸侯B.希望实行变法,实现富国强兵C.渴望结束战争,实现国家统一D.寄希望于周礼,维护周王统治14.里耶秦简绝大多数写于秦统一以后,其中8一461号木方记载了秦统一文字形体和统一官府文书与法律文本的格式、程序、文体、称谓等内容。材料中的“统一”A推动思想文化发展到高峰B.结束了长期以来争战混乱的局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七年级历史答案.pdf 七年级历史试卷.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