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树立法治观念 课件(共2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树立法治观念 课件(共20张PPT)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1.法律的重要性及要求(P46)
(1)重要性:法律是一种 和行为规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2)要求:我们必须在法律范围内活动,以 为行为准则,依照法律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树立法治观念,学会依法办事。
2.什么是法治观念?(P47)
法治观念体现为人们对法律发自 、崇尚、遵守和服从。
3.为什么要树立法治观念?(P46蓝字、P47)
①我国是 国家。在我国,法治是促进社会进步、维护社会秩序、捍卫国家尊严、实现人民权利与自由的重要保障。
②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行为规则和行为规范。
③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 和真诚信仰。只有当法律真正铭刻在内心时,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才会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为。
社会规则
法律
认可
社会主义法治
内心拥护
4.★如何树立法治观念?(P47-P49)
(1) 法律。
我们要坚持 法律至上,敬畏法律规则,相信法律的力量,牢固树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可逾越的观念,自觉自愿地遵守法律,把依法办事当成自己的生活习惯。
(2)积极主动地 。
①一方面,我们要学习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法律常识,正确理解法律;
②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参与各种法治实践活动,理性分析社会生活中的法律问题,提升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3)树立 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
①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从细节抓起、从小事做起,从遵守规则做起;
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为形成尚德守法的价值取向、营造尊崇法治的社会氛围作出自己的贡献。
敬畏和信仰法律
宪法
学习法律
守法
(1)你觉得这些未成年人的“拉车门”行为是“小事”还是“违法”?
(2)法律会因他们是未成年人就不评价这种行为吗?
6.1树立法治观念 课件
一、法律的重要性:行为的“刚性标尺”
案例第一幕《无知的代价》:17 岁的小鹏与未满 16 岁的小峰、小庆多次拉车门盗窃,均认为“没偷多少,不算犯罪”。
第 264 条:“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多次盗窃的,构成盗窃罪”。
(1)问题:法律凭什么认定“多次小额盗窃”是犯罪?与“主观认知”无关吗?
公安机关《受案回执》:“经核查,符合盗窃罪立案标准”,强调“多次盗窃”即构成违法。
法律作为评价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以客观行为为依据,不以主观认知为借口 —— 这是法治的刚性要求,也是我们必须在法律范围内活动的底层逻辑。
1.法律的重要性及要求(P46)
(1)重要性:法律是一种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2)要求:我们必须在法律范围内活动,以法律为行为准则,依照法律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树立法治观念,学会依法办事。
二、法治观念的内涵:从“被动服从”到“内心认同”
小鹏被监视居住后,办案机关为其安排社区工作,他却再次盗窃。
小峰兄弟进入专门学校后,在法治课上看到《刑法》条款时坦言:“原来拉车门 3 次就算犯罪,法律真的不能碰”。
案例第二幕《矫治的博弈》:
分析三人“犯罪时”与“矫治后”的态度差异
小鹏的再犯体现“缺乏内心认同”。
小峰兄弟的醒悟体现“开始内心服从”。
2.什么是法治观念?(P47)
法治观念体现为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
三、为什么要树立法治观念?国家与个人的双重守护
(1)国家层面:最高检数据: “2024 年未成年人盗窃犯罪占比 33%,居首位”,结合教材 P46 蓝字 “法治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保障”。回答:若放任“小偷小摸”,社会会变成什么样?
案例证据:
(2)个人层面:小鹏母亲的忏悔书:“要是早让他懂法,就不会再犯了”。追问:法律的权威仅靠强制力吗?
小组讨论:树立法治观念对国家和个人有什么意义?
①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我国,法治是促进社会进步、维护社会秩序、捍卫国家尊严、实现人民权利与自由的重要保障。
②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只有当法律真正铭刻在内心时,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才会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为。
3.为什么要树立法治观念?(P46蓝字、P47)
四、如何树立法治观念?从“知道”到“做到”
法治实践三步法:
(1)第一步:敬畏法律 —— 守住行为红线
小鹏再犯的教训告诉我们,“敬畏法律”不是口号,具体要怎么做?
(1)敬畏和信仰法律。
第二步:学习法律 —— 明晰行为边界
《刑法》第 17 条“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规定,明确 “16 岁以上盗窃需担责,16 岁以下亦受矫治”;推荐“中国青少年法治教育网”,主动学习生活必备法律常识。
(2)积极主动的学习法律。
第三步:践行法律 —— 从小事做起
结合案例,生活中哪些“小事”可能触犯法律?
(3)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
4.★如何树立法治观念?(P47-P49)
(1)敬畏和信仰法律。
我们要坚持宪法法律至上,敬畏法律规则,相信法律的力量,牢固树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可逾越的观念,自觉自愿地遵守法律,把依法办事当成自己的生活习惯。
(2)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
①一方面,我们要学习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法律常识,正确理解法律;
②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参与各种法治实践活动,理性分析社会生活中的法律问题,提升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3)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
①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从细节抓起、从小事做起,从遵守规则做起;
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为形成尚德守法的价值取向、营造尊崇法治的社会氛围作出自己的贡献。
重庆三名少年的案例告诉我们,法治从不是遥远的法条,而是藏在“一次车门的拉开”“一次财物的窃取”中。希望大家能将法治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敬畏法律、践行规则的好少年。
1.法治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保证。下列名言体现出法治思想的有( )
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②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③政令必行,宪禁必从 ④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小红参与“法治宣传进社区”实践活动,草拟了下列宣讲主题。你认为下面主题不合适的是( )
A.法律与我们每个人如影随形,相伴一生
B.法治要求每个人要遵守法律、依法办事
C.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是实行法治的前提
D.法律是公民处理矛盾与纠纷的唯一标尺
3.2025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惩防并举,善于通过严格执法解决现实问题。对挑战法律权威、挑衅公共秩序、侵犯人民利益等违法犯罪行为,必须坚决依法惩治。这反映出( )
A.坚持严格执法就能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
B.法治是一个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C.依法惩治犯罪行为就足以保障人民权益
D.守护公平正义已成为每个人的价值共识
B
D
B
调研类:采访父母或社区工作者,记录1个“未成年人小错酿大祸”的真实事例,结合本节课知识撰写 200 字感悟。
课后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