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清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粤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清单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生命的延续》
许多植物的生命都是由种子开始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播种的方式种植番茄、豌豆等植物。
种子萌发必需的条件:①一定的水分;②充足的空气;③适宜的温度。
可以制作一个便于观察种子发芽的装置:种植杯。种植杯中种子要放入玻璃杯内壁和纸巾之间。
种子萌发先长出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生长。
测量植株高度和茎周长的方法:①测量高度:使用直尺,以土壤和幼苗茎的交界处作为起点,植株的顶芽为终点。②测量茎的周长:借助棉线绕幼苗茎的底部一周,在棉线上做好标记再用直尺测量棉线的长度,该长度就是茎的周长。
番茄在生长过程中,叶子的数量增多,茎越长越高、越长越粗。
绿色开花植物的幼苗生长到一定阶段就会开花。植物开花过程的共同特点:
先形成花芽,接着发育成花蕾,然后萼片和花瓣张开,最后花朵枯萎凋谢。
一朵完全花的结构,从外向内:花萼,花瓣,雄蕊,雌蕊。
在花的结构中,雄蕊和雌蕊在植物繁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雄蕊由花药和花丝组成,雌蕊由柱头、花柱和子房组成。
雄蕊的花药上有花粉,雌蕊的柱头上有黏液。当雄蕊花药中的花粉成熟后传到雌蕊的柱头上,植物就完成了传粉过程。只有经过传粉后,雌蕊的子房才会发育成果实。
在自然界中,有些植物的花借助风力来传粉,例如玉米花、杨树花等;有些植物的花借助昆虫等动物来传粉,例如桃花、百合花等。
植物的生长过程中,花凋谢后会结出果实。番茄果实的成熟过程:花瓣凋谢,子房逐渐膨大发育成果实,果实逐渐膨大,果皮颜色从绿色逐渐转为红色。
很多植物的生命周期都像番茄,大致经历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发育、开花、结果(形成种子)、死亡等过程。
植物的果实和种子成熟后,通过不同的方式脱离母体,依靠风、水、动物等落在适宜的环境中就能萌发生长,
种子和果实的外部形态、结构与种子的传播方式之间是有联系的。
不同传播方式的果实和种子:
植物名称 果实(种子)特点 果实(种子)的传播方式 其他例子
酢浆草 果皮成熟时纵裂 自身弹射力 凤仙花
蒲公英 果实上长有常常的冠毛 风力 黄鹌菜
槭树 果实上长有“翅” 风力 榆树
鬼针草 果实表面有很多勾状的刺 动物 苍耳
莲 莲蓬很轻,组织疏松 水力 椰子
樱桃 果实肉甜味美,内果皮坚硬 动物 西红柿
根、茎、叶是植物的营养器官,但有些植物也可以通过根、茎、叶来繁殖后代。
①可以用根繁殖的植物:甘薯、萝卜;②可以用茎繁殖的植物:土豆、柳树、绿萝;③可以用叶繁殖的植物:石莲花、落地生根。
蚕的生命是由卵开始的。刚产下的蚕卵:淡黄色,扁圆形,很细小,像芝麻大;快孵化时:紫黑色。
蚕卵孵化后的蚕宝宝像小蚂蚁,称为“蚁蚕”。从蚁蚕开始,蚕的生长发育就进入幼虫阶段。
蚕生长需要的条件:①食物(桑叶);②水分(新鲜桑叶自带,无需额外提供);③适宜的温度(25℃左右);④充足的空气;⑤干净的环境。
蚕在幼虫阶段会蜕4次皮,蜕皮前会“眠”。
蜕完第4次皮,蚕会吐丝。蚕在吐丝前,不再吃东西,身体也会变短。蚕吐丝将自己包裹在椭圆形的小空间里,这个由蚕丝形成的小空间称为“茧”,茧是由一根蚕丝组成的。
蚕会在茧里进行最后一次蜕皮,然后变成蛹。蛹呈浅棕色,且颜色会加深。
茧里的蛹会羽化成蛾。蚕蛾分为雄蛾和雌蛾两种,雄蛾与雌蛾交配后,雌蛾会产下蚕卵。
蚕蛾外形的主要特点:①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②头部有一对羽毛状的触角;③胸部有三对足和两对翅膀。
蚕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不同的阶段。
鸡卵的结构:
鸡卵各部分结构的作用:①卵壳及各种薄膜:保护及防止干涸;②气室:提供氧气;③系带:使卵黄维持在卵的中心,起着缓冲作用,防止卵的震荡,有利于卵的孵化;④卵白:提供营养和水分;⑤卵黄:胚胎发育需要的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⑥胚盘:形成胚胎(发育成小鸡)。
受精后的鸡卵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等外界条件下能孕育新的生命。
通过产卵的方式繁殖后代的动物是卵生动物。昆虫类、两栖类、爬行类、鱼类、鸟类等大多数种类的动物都是卵生动物。
鸟的繁殖过程包括求偶、筑巢、交配、产卵、孵卵、育雏等一系列行为。 鸟的这一系列繁殖行为能够增加产生后代的机会,使后代得到亲代的良好照顾,提高动物幼体的成活率。
其他卵生动物也具有求偶、交配、育雏等繁殖行为。
猫和鸡繁殖方式的不同:
像猫这样通过胎盘在母体内发育并直接产出幼体的动物称为胎生动物。胎生动物的特点:胎儿在在母体内完成发育过程,需要的营养物质来自母体。
所有胎生动物都属于哺乳动物,如牛、猴、蝙蝠、海豚、鲸鱼等,人也是胎生动物。
第二单元《岩石》
岩石广泛存在于大自然中,有的岩石埋在地下,有的裸露于地表。
观察岩石的方法:(1)用感官观察。①用眼看:纹理、颜色、形状、大小。②用手摸:粗糙程度。③用耳听:敲击听岩石的声音。(2)用工具。①放大镜:岩石的颗粒组成。②铜钥匙:刻画岩石来比较岩石的软硬。
三种岩石的特征:①花岗岩:布满不同颜色的花斑,由黑、白、肉红、无色透明等的颗粒组成,颗粒较粗糙,很硬。②砂岩:有红、土黄、灰等多种颜色,颗粒较粗,像许多沙子黏合在一起,松散,粗糙,很硬。③大理岩:白色,有美丽的条纹,颗粒较小,晶莹润泽,紧密,较硬。
制作岩石标本盒的步骤:①利用卡纸制作格子。②在纸格子中铺上棉花,再放入岩石。③给岩石编号、做标签,并粘贴标签纸。④按照岩石的编号在纸上写岩石的名称,并粘贴在标本盒的盖子上。
岩石“身份证”的信息:①岩石名称和编号。②采集信息:采集人、采集时间、采集地点。③岩石表面特征:颜色、形状、颗粒大小、硬度等。④其他:用途
身边的石材:①花岗岩:建筑外墙、厨房台面等。②大理岩:室内装饰,如地板、墙面、台面等。
各种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有的岩石由一种矿物组成,有的岩石由多种矿物组成。
观察矿物的特征和方法:①条痕颜色:矿物粉末的颜色,将矿物在白色无釉瓷板上摩擦。矿物外表的颜色会受外界环境影响而改变,用条痕颜色来辨别矿物更加可靠。②透光度:用手电筒照射矿物,完全透光——透明,部分透光——半透明,不透光——不透明③光泽:矿物的光泽是指矿物表面对可见光的反射能力,是鉴定矿物的重要标志之一。方法是将矿物分别与玻璃、金属和蜡块进行比较。
三种常见矿物的特征:①石英: 半透明或透明状,块状或柱状,玻璃光泽或蜡烛光泽,很硬,白色条痕。②长石:乳白色或肉红色,呈块状或柱状,较硬,玻璃光泽或蜡烛光泽,白色条痕 。③云母:黑色或褐色,片状,容易分离,薄片接近透明,很软,玻璃光泽或接近金属光泽,表面光滑,白色略带浅绿色条痕。
三种矿物的硬度排序:石英>长石>云母。
花岗岩中的白色颗粒是石英,肉红色颗粒是长石,黑色颗粒是云母。花岗岩是由云母、长石和石英等多种矿物组成的。
岩石碎裂是一种普遍的自然现象,是大自然风化的结果。
造成岩石碎裂的原因:①大自然的冷热变化;②岩石之间的碰撞或摩擦;③植物的根系生长;④流水的冲击。
岩石在多种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下会发生碎裂而产生碎石、砂粒、岩石粉末等。岩石碎裂形成的碎石和砂粒,在气候、生物等因素的长期共同作用下,逐渐形成土壤。
由坚硬的岩石变为疏松的土壤,通常都要经历漫长的过程。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宝贵的土壤资源。
铜矿和铁矿通过冶炼和加工后最后会成为生活中的铜制品和铁制品。、
几种常见矿物的作用:①石墨——铅笔芯、润滑剂;②石棉——隔热瓦片;③石英——光学仪器、眼镜;④磷灰石——化肥。
煤、石油、天然气等也属于矿产资源,这些燃料矿产资源是当今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能量来源。这些矿产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
矿物等自然资源都需要几百万年,甚至数亿年的地质变化才能形成,所以不能无限量地开采。
保护矿产资源的措施:①要节约使用矿产资源。②回收利用矿产资源。③遵守国家法规,合理开发和保护矿产资源。④积极开发新资源。⑤加强保护矿产资源的宣传。
作为小学生保护矿产资源的措施有:节约用电、节约使用各种物品等日常行为做起,积极参与环保出行、垃圾分类回收等环保活动。
分类是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事物组合在一起,使事情有序化。制定不同的分类标准会产生不同的分类结果。
分类的步骤:①观察特征;②制订标准;③进行分类。
第三单元《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都会振动。物体不振动就不会产生声音。
常见材料模拟乐器的发声:①橡皮筋——弦乐(古筝);②铁罐——打击乐(鼓);③试管——管乐(排箫)。
敲击铁罐不方便观察铁罐表面的振动时,可以借助一些物体让现象更明显,更容易观察,如在鼓面放小纸片或泡沫球等。
人体的发声器官是声带。
声音的音量大小实际上就是声音的强弱。声音的强弱与物体的振动幅度(简称“振幅”)有关,振动幅度大,发出的声音强;振动幅度小,发出的声音弱。
敲击鼓面,借助豆子的跳动的高低来反映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豆子跳得高,鼓面振动幅度大,发出的声音强;豆子跳得低,鼓面的振动幅度小,发出的声音弱。
通过用视觉和触觉的方式观察物体振动的幅度来判断声音的强弱:①音叉溅起的水花越大,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②用手感觉三角铁振幅大小,振幅越大,声音越强。
人们计量声音强弱时常用分贝(dB)作为单位。使用分贝计可以测量声音的强弱。
长短不同的琴弦会产生到底不同的声音,即不同的音调。琴弦越长,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琴弦越短,振动越快,声音越高。
有很多物体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①吹奏长短不同的玻璃试管:试管越长,发出的声音越低,试管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②敲击装有不同水量的玻璃杯,水位越高,发出的声音越低,水位越低,发出的声音越高。③敲击不同长短的木片,木片越长,发出的声音越低,木片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
物体产生的声音的高低与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物体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
制作小乐器的步骤:任务——设计——制作——测试——改进。
制作不同小乐器的材料:①排箫——长短不同的吸管。②琴弦——橡皮筋。③鼓——罐子、塑料纸。④玻璃木琴——装有不同水位的玻璃杯。
探究听诊器的声音传播:①用手指轻轻摩擦橡皮膜,能听到声音;②用夹子夹住橡胶管,听不到声音。结论:在听诊器中,声音是靠空气传播的。
在没有空气(真空)的太空中,声音不能够传播,所以在太空中宇航员要通过无线电通话。
声音在空气中以声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传播的越远,就越弱。人们可以利用喇叭或半球形的聚音罩使声音朝着特定的方向传播。
把耳朵贴在桌面上, 用手指在桌面上轻轻划动,能听到声音,说明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水槽里敲打铜铃,在水槽外可以听到声音,说明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声音可以通过气体、液体和固体传播。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固体>液体>气体。
声音在“土电话”中的传播路线:说话的人——杯中的空气——棉线——杯中的空气——听的人。
噪声:比较嘈杂、刺耳,妨碍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
高架桥两侧的隔音墙可以防治噪声。
噪声造成的听力受损分为暂时性和永久性两种。听力损伤后是不能恢复的。
保护听力:①不要经常掏耳朵。嘈杂的公共场合,尽量避免使用耳机听歌。③在安静环境下,低音量听歌。④避免长时间使用耳机。每天使用耳机的时间控制在 1 — 2 个小时之内。
第四单元《简单电路》
灯泡是常见的一种用电器。灯丝的两个连接点分别在不同的两个位置(螺帽处、底端)
电池为灯泡提供发光、发出声音的能量。电池都有正极和负极。电池一端凸起的金属帽叫“铜帽”,是电池的“正极”,符号是“+”,电池的另一端是“锌壳”,是电池的“负极”,符号是“—”。
导线将电池和用电器连接起来。导线的金属丝被塑料外皮包裹着。
用导线把电源、用电器等连接起来,就组成了简单电路。
不同的连接方法:
点亮小灯泡的共同点:用导线把电池的正极、负极分别连接到灯泡的两个连接点,就形成了一个闭合回路,灯泡就能被点亮。
在电路中, 电池、导线、用电器是构成电路的必要元件。
为了更好地固定电路元件,可以使用:①电池盒——固定电池。②灯座——固定灯泡。
要让两个灯泡同时发光,就必须要让两个灯泡处于闭合回路中。连接方法有:
①使两个灯泡通过导线与电池分别构成了一个闭合回路。(并联电路)
②使两个灯泡通过导线与电池共同构成一个闭合回路。(串联电路)
在并联电路中,两个灯泡通过导线与电池构成相互独立的闭合回路,如果取下一个灯泡,另外一个灯泡还会继续亮,因为未取下的灯泡处于闭合回路中。
在串联电路中,两个灯泡共同构成了单一的闭合回路,如果取下一个灯泡,另外一个灯泡就不会亮,因为电路已经不再处于闭合回路的状态。
要实现自由控制灯泡的亮与灭,可以在电路中接入开关。电池、开关和用电器形成闭合回路。
用一个开关控制控制同一电路中两个灯泡的亮与灭,连接方法如下:
电路中任何一个元件出故障都会引起电路的故障。
可以通过检测电路元件来判断电路故障在哪里。
简易电路检测器可以检测灯泡、电池、导线等元件是否出现故障。电路检测器组装如下:
每次使用电路检测器前应检查它是否能够正常使用(自检),将两个检测头相互接触,小灯泡亮了则说明电路检测器能正常使用,反之则不行。
检测器的工作原理是:连接被检测的元件,根据灯泡司机否发光(形成闭合回路)来判断待测电路中的元件是否故障。亮:元件正常;不亮:元件故障。
不能使用简易电路检测器检测家用电器。
用简易电路检测器分别检测导线的塑料外皮和金属芯,连接塑料外皮时,灯泡不亮,说明塑料极不容易导电;连接金属芯时,灯泡发光,说明金属芯可以导电。
不同材料的导电性能不同。①有些材料容易导电,属于导体,如金属、石墨、人体、大地、湿木头等;有些材料极不容易导电,属于绝缘体,如塑料、橡胶、玻璃、干木头、陶瓷、空气等。
电是一种能量,在生活中有重要用途,如让风扇转起来、让电灯发光等。
人体是导体,当人体成为闭合电路一部分时就会有电流通过,所以我们要安全用电。
实验用的干电池电压的1.5V,直接触摸一般不会有危险,但我国家庭用电的电压是220V,一旦发生触电会有生命危险。
安全用电:①使用正确的方法拔、插电源插头。②清洁电器时要断开电源。
富兰克林发明了避雷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