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石市十四中2025年十月质量监测九年级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黄石市十四中2025年十月质量监测九年级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湖北省黄石市十四中2025年十月质量监测九年级语文试卷
(本试题卷共8页,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学习中,我们饱览了祖国的大好风光,领略了历史文化的底蕴,也感受了古仁人在山水中、在他们的人生经历中沉淀出的理想志趣、忧乐情怀。班级将开展“山水·情怀”主题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
活动一:读课文,沉淀文字根基
(积累与运用 20分)
)活动一:读课文,沉淀文字根基
(积累与运用 20分)
站在长城之巅极目远眺,但见群山逶迤,万物妖娆。那红装素裹的北国,浩浩汤汤的长江,无不令人心潮澎湃。江南的柔波里摇(yè)着千年诗意,塞北的雄风中回响着铁马金戈。这气象万千的江山,既有着“林(hè)尤美”的秀丽,亦不乏“浊浪排空”的壮阔。置身其间,方知何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此般多娇的画卷,教我辈如何不虔敬地热爱,又如何不矢志守护这风流千古的壮丽河山!
1.(3分)请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汉字。
①浩浩汤汤 ( ) ②摇yè( ) ③林hè( )尤美
2.(3分)请选出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
A.北国的雪,在毛泽东笔下显得分外妖娆,展现出一派壮丽景象。
B.欧阳修与滁州百姓同游醉翁亭,席间觥筹交错,气氛热烈。
C.月光下的洞庭湖,风骚独具,别有一番静谧之美。
D.李白的生活充满了大起大落的变化,他的感情也波澜起伏,千变万化。
3.(3分)小伍在整理单元笔记时,想用一副对联概括《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两篇名 文的精神内涵。他拟出了上联,请你从下列选项中选出最恰当的下联。( )
上联:把酒临风,宠辱偕忘,范公情怀今犹在
A. 寄情山水,与民同乐,欧公雅趣世长存 B. 登山憩亭,宴游皆乐,醉翁境界心永存
C. 乘风破浪,直挂云帆,诗仙豪情古来传 D. 披荆斩棘,跋山涉水,壮士精神永流传
4.(3分)小佳在朗诵诗歌时,有些节奏把握不准,请你帮她选出朗读节奏不正确的一项( )
A.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B. 你/永远居住在/太阳升起的/地方
C.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D.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5.(8分)请将下面的语段补充完整。
心怀家国,志在天下,家国情怀已沉淀为中华儿女的内在品格。毛泽东面对苍茫大地,抒发了“俱往矣,① ,② ” 的胸中豪情;艾青面对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吟出了“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③ ”的深情告白;范仲淹虽被贬,依然有“先天下之忧而忧 ,④ ”的政治情怀;欧阳修远谪滁州,却仍写出“山水之乐,⑤ ”的经典名句,道出他欣赏山水的独特方式;李白虽被赐金放还,仍有“长风破浪会有时 ,⑥ ” 的远大理想;杜甫亲人离散,却写出“寄书长不达,⑦ ”,告诉我们他更放不下的是对国事的牵挂;韩愈被贬潮州,但仍表达出 “⑧ ,肯将衰朽惜残年”的忠君爱国之志。
(
活动二:读经典,沉淀文化底蕴
(阅读与鉴赏 45分)
)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6-12题。
〖材料一〗:
丰乐亭游春(其一)
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材料二〗:
醉翁亭记(节选)
欧阳修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材料三〗:
黄冈竹楼记(节选)①
王禹偁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比②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子城西北隅,雉堞③圮毁,蓁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④,幽阒辽夐⑤,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被鹤氅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噫!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丙申,移广陵;丁酉又入西掖;戊戌岁除日,有齐安之命;己亥闰三月到郡。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注释】①本文为王禹偁被贬黄州刺史期间所作。②比:紧挨,靠近。③雉堞:城上矮墙。④濑:沙滩上的流水。⑤幽阒辽夐:幽静辽阔。幽阒,清幽静寂。夐,远、辽阔。
6.(3分)《丰乐亭游春》将 觉和 觉相结合,描绘了春天鸟儿在葱郁的绿树间鸣唱的景象,这与《醉翁亭记》第四段中的“ , ”非常相似。
7.(1分)《丰乐亭游春》第三、四句,写醉春之态,用夸张的手法说“酒醒春已归”,感叹春天的短暂,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
8.(4分)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佳木秀而繁阴 查阅词典(①谷物吐穗开花;②美好,秀丽;③高出;④繁茂,茂盛。) (1)秀: (填序号)
夏宜急雨 成语推断(因地制宜) (2)宜:
奔走不暇 语境推断(联系上下文) (3)暇:
庶斯楼之不朽也 课内迁移(登斯楼也) (4)斯:
9.(3分)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10.(2分)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四处)。
待 其 酒 力 醒 茶 烟 歇 送 夕 阳 迎 素 月 亦 谪 居 之 胜 概 也。
11.(2分)下列对《黄冈竹楼记》节选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冈地区多用竹瓦建屋,主要原因是竹子价格低廉且节省工时。
B.竹楼选址在城西北角,那里地势较高,可以远眺山光水色。
C.作者在竹楼中鼓琴、咏诗、围棋、投壶,表现出高雅的生活情趣。
D.“焚香默坐,消遣世虑”表现了作者完全超脱尘世的隐逸思想。
12.(3分)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与王禹偁的《黄冈竹楼记》都描写了山水,但二者表 达的情感内涵不尽相同。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其异同。
(二)阅读以下文章,完成13-15题。
你怎么了?网聊抛梗不断,开会张嘴词穷
维辰
①“求助,该怎样描述这张图片的景色”“如何委婉地夸赞一个人”“表达惊叹的词句有哪些”······如今,类似的“求助帖”在网络平台上并不少见。在这些“求助帖”的背后,不少年轻人正在因词不达意、语言匮乏而感到困扰。
②日前,有媒体对1333名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超半数受访青年感觉近几年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对于“词穷”产生的原因,阅读量少、表达能力弱化排在首位,获选率为54.0%;之后是过度依赖网络语言和表情包,缺乏创造力(53.0%);碎片化浏览信息,难以形成系统思维(52.1%);还包括线下面对面沟通交流变少、“短平快”表达方式盛行及快节奏生活让人难以沉下心思考而不想表达。
③年轻人“词穷”吗?“5G冲浪都跟不上年轻人造梗的速度”,如今年轻人掌握的网络词汇量可不少!看看让受访青年感到“词穷”的具体情形:汇报工作发言时“脑子里有许多零碎的关键词,但连不成完整的句子”,想写点儿有“文化”的文字却“不知道从哪儿写起”,走亲访友不知该说什么等。当言说对象不是与自己高度同频的“冲浪达人”,或当部分场合需要严肃、成体系、连贯性的表达,依靠流行语、表情包浅白直接输出的表达方式不再适用,方显“词穷”。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年轻人所会的“歌”不多,走出了网络社交的小圈子,表达方式与场景不搭,这是“词穷”背后的深层次问题。
④“词穷”的原因大多指向上述模板化、碎片化、“短平快”的东西,有一定道理。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把媒介视为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表达工具、媒介形式会影响使用者的表达方式甚至思维方式,“用进废退”。同时也要看到,这些东西不是原罪。语言表达的内涵与外延成反比,词义越是模糊,使用范围越大。“万物皆可使用”的流行语、表情包固然损失了语言的精准性,却胜在和不同场景适配度高。孰优孰劣,恐怕不能一概而论。而碎片化阅读可以是被动的“投喂”,也可以是主动的学习。再说如今短视频所受的指责更多集中在内容导向方面,这并非不可改善。导致年轻人表达方式、话语体系单一的,不是“梗”、表情包、短视频本身,而是对它们的过度使用。这就好比“偏食”让人“营养不良”。
⑤无论是豆瓣“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小组中,数十万组员通过语言文字表达练习找回表达能力,还是“反链接”“数字排毒①”等矫正行为受关注度越来越高,使用者对网络内容及工具的认知、对不良欲望的克制,是克服“词穷”的关键。如“嗑瓜子效应②”揭示了即时反馈带给人的愉悦,避免短视频这盘“瓜子”让人上头,得学会延迟满足。
⑥在一种流行的、模糊的、“短平快”的表达方式之外,需要补充严肃的、精准的、“长深厚”等多种表达方式,以此应对多元场合。语言文字的境界可以达到“故其叙情怨,则郁伊而易感;述离居,则怆怏而难怀;论山水,则循声而得貌;言节候,则披文而见时”,当然,这需要细微的洞察力、丰富的词句储备、必要的思维和表达训练。事实上,很多词不达意的年轻人都清楚该如何缓解“词穷”,重要的是行动起来并且持之以恒。
(选自央视网公众号,鄂教网有删改)
【注释】①数字排毒:指一段时间内人们不使用智能设备,提供专注于现实世界社会互动的机会,以改善个体的身体、生理健康。②嗑瓜子效应:也称“瓜子理论”,描述的是一旦开始某个行为(如嗑瓜子),就会不自觉地继续下去。这个效应背后的心理机制是“及时强化”,即每次行为的即时奖励,如嗑瓜子后立即享受到瓜子仁,这种快速的反馈循环使行为得以持续进行。
13. (2分)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多数受访青年认为阅读量少、过度依赖网络语言及碎片化浏览信息是导致“词穷”的主要原因。
B. 年轻人虽然掌握了大量的网络词汇,但在需要严肃、成体系表达的场合,仍会感到“词穷”。
C. 作者认为网络流行语、表情包等一无是处,是造成年轻人“词穷”现象的根本原因。
D. 克服“词穷”不仅需要认知上的调整,更需要实际行动和持之以恒的训练。
14.(3分)第④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
15.(3分)为了避免“词穷”,你认为中学生应该从哪些方面做出努力?
(三)阅读以下文章,完成16-19题。
积存时间的生活
汤馨敏
①五月的一天,我站在茫茫山野的一丛树莓面前,清晰地看见,时间在无数次积存后产生的力量。
②几年前的一天,朋友把我和女儿桔子带到了黑糜峰中水库的堤岸上。刚开始,我们在那里只发现了少量的几棵树莓。后来,我们就经常去这个地方摘树莓,从第一丛到第二丛、第三丛,我们探索的范围越来越大,发现的树莓越来越多。今年,我们奔赴去年发现的树莓林,采得忘乎所以之际,猛一抬头,发现道路的上方,有一片去年未曾发现的树莓林。采完那里,往下一瞄,又赫然发现,几十米外潜伏着一片更大的树莓林······
③桔子曾经给我出过一道数学题:一个池塘的浮萍每天生长一倍,它在第九天长满整个池塘,请问长满半个池塘是第几天?答案是第八天。当时看到这题就想到我们这几年发现的树莓林,真的是年年翻倍的感觉。
④至今还记得,那天连续发现更多树莓林后,那个瞬间我的震撼和困惑。那个地方,我们明明已经去过两三年了,而且一去就是大队人马,十多双眼睛扫过。这些树莓一直长在那里,距离去年发现的树莓林真的只有咫尺之远,为什么当时我们就看不见它们呢?
⑤——因为时候没到。
⑥那是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我突然悟到了时间在某个事物上反复积存的倍增效果。
⑦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你们每次出去都有那么多收获?回答很简单:因为我们老是去同一个地方。我们把别人去多个地方的时间精力,始终如一、耐心持久地给到了一个地方,而这个地方也超值地回报了我们。
⑧曾经写过这样的句子:我在世上走着,看了无数本书,去了无数地方,吃了无数蔬菜和粮食,头脑和双脚经常陷入混沌;身边的草木,哪里都没去,却一直醒着。
⑨是的,植物一直醒着,它们每天都知道自己要干什么。
⑩三年前我买过六棵藤月,栽在阳台上的浅沟里,只活了两棵。它们在第一年只开了少量的花,去年花量翻了一倍,今年的花量又在去年的基础上翻了一倍。我还买了一棵柠檬树,前两年,它不停地开花结果,每一次果子长到手指大小就落了;去年,它忽然“发飙”,分两批结了二十二个大果。它如同世间最坚韧的战士,默默扎根土壤,汲取生命之源。在经过了几百个日夜的沉寂后,它终于成长为一棵真正的果树。
树是“死”的,人是“活”的;树每天都在向上生长,但人不一定。这是二十年前我站在一棵树下的感慨。至今,我仍然认同。
有一个人,去年频繁打电话向我推荐一个减肥产品。出于好奇,我翻了翻她的朋友圈,发现这个产品她只卖了三个月,一年前她声嘶力竭地在卖一个乳胶床垫。再往前翻,她卖的是电子产品。如此变幻莫测,我不知道会有多少人愿意买她的产品,反正我是不会买的。在人人都可以大声叫卖的网络时代,年轻人更需要以长远的眼光规划人生航向,琢磨如何打造出真正为未来服务的产品。这很难,但只要跨出第一步,就像春天的竹笋一样,在时间的积存中向上生长,直到穿破泥土,冒出新芽。
我喜欢的人,无一例外都有着恒定的品质。他们可能看起来不太聪明,缺少变化,只喜欢长年累月地跟一个事情死磕。二十年前,有一个留着爆炸头的楞头小伙子来我们编辑部。我当时只知道他酷爱书法,每天都要雷打不动地练好几个小时的字。去年和他重遇,才知道他已经成为省级实力派青年书法家,其书法作品多次获奖并被国内外知名博物馆收藏。他是一个在繁华城市里坚持用时间和墨水不断去擦亮自己的农村孩子。他一路走来,墨香扑鼻,甘之如饴。这是时间在一个人身上反复积存的自然呈现。
我喜欢的止间书店,是充分习得时间精妙的一家店。它竟然把“守心一处,止步此间”的初衷,铭刻在墙上。店里的陈设,处处有时间的痕迹。我熟识的两位书店创始人,身上都透着被时间长年累月雕刻的气息,他们不急不躁地经营着,让时间缓慢地结它的果。
从今天开始,做一个沉实的人。天天积存,此生不慌。
(有删改)
16.(2分)第④段中,作者说“至今还记得,那天连续发现更多树莓林后,那个瞬间我的震 撼和困惑”,请你说说作者的 “震撼”和“困惑”各是因为什么。
17.(2分)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我在世上走着,看了无数本书,去了无数地方,吃了无数蔬菜和粮食,头脑和双脚经常陷入混沌;身边的草木,哪里都没去,却一直醒着。
18.(2分)第 段中画线句中的“死”与“活”为什么要加引号?请结合两个分句的内容 说说其内涵。
19.(3分)最后一段,作者说要“做一个沉实的人”,在你看来,沉实的人应该具备哪些特点?
(三)阅读以下两则名著文段,完成20-23题。
文段一:
你住在哪里?
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
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
你的年纪——
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
比岩石的更大
你从什么时候沉默的?
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
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
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
死?不,不,我还活着——
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
——节选自艾青《煤的对话》
文段二:
秋雨打着人们的脸。深秋,一望无际的森林里,树叶全落了。老榆树阴郁地站着,把满身皱纹藏在褐色的苔藓下面。无情的秋天剥去了它们华丽的盛装,它们只好光着枯瘦的身体站在那里。小车站孤独地隐在树林里。一条新修的路基从装卸货物的石砌月台一直通到森林里。人们像蚂蚁一样在新修的路基周围忙碌着。
破败的板棚充当调度室,里面要什么没什么。
可是,就在这样的环境里,一支由共青团员组成的筑路队,正顽强地向着森林深处推进。
雨像用筛子筛过的一样,又细又密,下个不停。冰冷的雨水渗进了衣服。雨水也冲走了人们的劳动成果,泥浆像稠粥一样从路基上淌下来。
讨厌的粘泥在靴子底下吧唧吧唧直响。路基两旁的人们疯狂地挖着土。铁器发出沉闷的撞击声,铁锹碰着石头,砰砰直响。
细雨像筛子筛过一般不停地洒下来,寒冷的雨水浸透了衣服。雨水冲坏了人们的劳动成果,泥浆像稠粥一样从路基上流淌下来。
保尔费了好大劲才把他的一只脚从黏糊糊的泥里拔出来。他觉得脚底下刺骨地冷,这才明白,他那只破靴底已经整个掉下来了。自从来到这里的第一天起,他就吃够了这双烂皮靴的苦头。靴子总是湿漉漉的,一直往里灌泥浆。现在倒好,一只靴底完全掉了,他只得赤脚踩在冰冷刺骨的泥浆里。
——节选自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删改)
20.(3分)抗战时期,艾青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 和 ,他也被称为“ ” 的歌手。
21.(2分)对文段一《煤的对话》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歌通过“我”与“煤”的对话,展开了一场关于身份、历史和生命价值的探寻。
B. “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一句,暗示了煤在漫长等待中可能已经失去能量。
C. “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的反复呼告,强烈表达了煤渴望重燃、奉献自身的迫切心 情。
D. 全诗通过煤这一意象,象征着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却始终蕴藏着磅礴的革命力量。
22.(2分)文段二第一自然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3.(3分)煤的形成需要在地层下埋藏千万年,钢铁的炼成需要烈火的炙烤与锤炼。这对 你的人生有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段一或文段二,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简要阐述。
(
活动三:会表达,抒写沉淀智慧
(表达与交流 55分)
)
24.(5分)请阅读以下材料,完成写作任务。
2025年9月3日,天安门广场举行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巡航导弹方队亮相时,解说词“长缨在手,敢缚苍龙”响彻云霄。这一豪迈宣言,其根基正在于一代代人的自强不息,多年的奋斗沉淀出了捍卫和平的实力。
班级组织了以“自强不息”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你是主持人,请你结合以上材料写一段开场词。(80字左右)
25.(50分)从下列两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写一篇作文。
任务一:
柠檬树默默扎根土壤,在经过了几百个日夜的沉寂后,终于成长为一棵真正的果树。正如果树需要时间沉淀养分才能结果,人生也需要在持续积累中沉淀智慧。在书香中沉淀,可以涤荡心灵的尘埃,让智慧的光芒照亮思想的原野;在逆境中沉淀,可以淬炼坚韧的风骨,让隐忍的力量积蓄成破土的生机;在孤独中沉淀,可以聆听内心的回响,让深沉的思考编织成精神的经纬;在平凡中沉淀,可以打磨生命的厚度,让静谧的时光凝结成温润的珠玉……你也一定有属于自己的关于沉淀的故事。
请将“在 中沉淀”补充完整,写一篇记叙性文章。
任务二:
有的人喜欢“死磕”一件事,在某个领域有所成就;但也有很多年轻人,频繁地更换工作。有人认为频繁更换工作是在寻找、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有的人则认为这样的人缺少等待与沉淀的智慧。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性文章。
要求:①将你拟定的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④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
2025年十月质量监测九年级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积累与运用(20分)
1. (3分)shāng 曳 壑
2. (3分)C.(解析:考查词语运用。"风骚"本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 骚》,后泛指文学修养、文采,或指举止轻佻。用于形容"月光下的洞庭湖"静谧之美, 属于使用对象不当。)
3、(3分)上联“把酒临风,宠辱偕忘”化用《岳阳楼记》中“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 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句,赞颂范仲淹超然物外的情怀。
B项“登山憩亭,宴游皆乐”精准对应《醉翁亭记》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核心思想,“仁人 境界”与上联“范公情怀”形成完美对仗,内容、意境、结构高度统一。
A项虽涉及山水之乐,但“寄情山水”与“把酒临风”的结构不同,且与上联精神格局不对 等;C项内容出自《行路难》,与题干要求不符;D项“壮士精神”偏离两文主旨。
4、(3分)D 朗读节奏应为“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5、(8分)
①数风流人物②还看今朝
③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④后天下之乐而乐
⑤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⑥直挂云帆济沧海
⑦况乃未休兵⑧欲为圣明除弊事
阅读与鉴赏(45分)
(一)(18分)
6.(3分)听;视;树林阴翳,鸣声上下。(前两空各0.5分,后两空各1分;若写出了“游 人去而禽鸟乐也”不扣分)。
7.(1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对春天恋恋不舍的感情。
8.(4分)(1)④; (2)合适,适宜,适合; (3)空闲; (4)这。
9.(3分)家家房屋都是这样,因为竹瓦价格便宜而且又节省工时。
(评分标准:“皆”"然""以""而"翻译准确各0.5分,语句通顺1分)
10.(2分)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评分标准:每处0.5分,共2分)
11.(2分) D
(解析:"完全超脱尘世"理解有误,文中"消遣世虑"只是暂时排遣世俗的思虑。)
12.(3分)相同点: 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在山水自然中获得的审美享受和精神愉悦(1分)。
不同点:欧阳修的"乐"主要体现在与民同乐(1分);王禹偁 的"乐"则更多是谪居期间 寄情山水、排遣忧闷、寻找生活之乐的文人雅趣(1分)。
(二)(8分)
13.(2分) C
解析:C项表述错误。文章第④段明确指出,“导致年轻人表达方式、话语体系单一的,不是‘梗’、表情包、短视频本身,而是对它们的过度使用”,并用了“偏食”的比喻来说明适度使用的重要性。作者并未全盘否定网络流行语和表情包,而是强调了“过度使用”的危害,因此C项说法过于绝对和片面。A、B、D三项均能从文章第②段、第③段和第⑤⑥段中找到依据,表述正确。
14.(3分)这句话运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作者将“过度使用网络流行表达”比作“偏食”, 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地论证了尽管网络语言有其价值和适用场景,但如果过度依 赖,就像偏食导致营养不良一样,会使人的表达方式变得单一、贫乏,无法应对多元 复杂的现实表达需求。使说理更加浅显易懂,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15.(3分)正确看待网络语言,少用网络热词。(1分)②多读经典文学作品,丰富的词句储备。(1分)③将改善表达的努力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并持之以恒。(1分)
(三)(9分)
16.(2分)“震撼”是因为连续发现了很多的树莓林,“困惑”是因为它们离去年发现的树莓 林很近,当时那么多人却都没有发现。
17.(2分)这句话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人拥有丰富经历却头脑混沌,与草木坚守一处却头 脑清醒作对比,突出了专注地投入时间和精力于某一件事的重要性。
或: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说身边的草木“哪里都没去”却“一直醒着”,赋 予草木以人的情感,强调了专注地投入时间和精力于某一特定的事物,方能产生“倍增 效果”,获得回报。
18.(2分)树是“死”的,它不能移动,但是树(植物)扎根土壤,积蓄能量(养分),不 断向上生长,生机勃勃;人是“活”的,可以去很多地方,但有些人朝三暮四(或 “变 幻莫测”“心浮气躁”),自身并没有得到成长,原地踏步。(意近即可)
19.(3分)沉实指沉稳,踏实。(1分)沉实的人,有着长远的目标和向上的追求。长期、 专注地投入于某一事物,缓慢而坚定地生长。(1分)沉实的人不急不躁,通过日复一 日的积累,来应对世界的变幻,内心从容安定。(1分)
(四)(10分)
20. (3分)“土地” “太阳” “太阳与火把”
21. (2分)B “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是诗人对煤的状态的探寻,但煤的回答“死?不, 不,我还活着”有力地否定了这种可能。诗句并非暗示煤已失去能量,恰恰相反,是为 了引出它内蕴的、亟待爆发的巨大生命能量。
22. (2分)①“秋雨打着人们的脸”“树叶全落”“阴郁地站着”等描写,勾勒出寒冷、萧瑟的环 境,奠定感情基调,暗示了筑路队将面临严峻考验;②阴郁的森林与孤独的小站,既是 艰苦工作环境的真实写照,也衬托了主人公们在困境中依然坚守使命的孤独而坚定的信 念;③通过描绘深秋阴冷、荒凉的自然景象,为下文筑路工作的艰苦和保尔等人的顽强 作了充分铺垫。(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满分)(3分)
23. (3分)
选择文段一:
从《煤的对话》中,我获得的人生感悟是:真正的价值往往诞生于长久的沉寂与巨大的压力之中,这是一种厚积薄发的人生智慧。煤之所以能燃烧并发出巨大的热量,正是因为它被埋在地底深处,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千年的黑暗”。这段漫长而孤寂的岁月,是一种能量的转化和积蓄。这正如我们的人生,那些看似黯淡、充满挑战和磨难的时期——比如为理想而埋头苦读的日夜,在困境中默默坚持的时光——其实正是在为我们未来的“燃烧”积累能量、锤炼心智。
选择文段二:
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我获得的人生感悟是:英雄的品格和坚不可摧的意志,如同钢铁一般,必须在艰苦卓绝的“烈火”中炙烤、锤炼才能形成。文段二生动地描绘了保尔和他的战友们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筑路的场景,正是在与这些艰难困苦的搏斗中,保尔和他的同志们身上那种不屈不挠、为理想奉献一切的钢铁般的意志才被锻造出来。因此,面对学习与生活中的困难,我们应像保尔一样,将其视为锻炼自己的机会,唯有经过烈火的洗礼,才能炼就人生的“钢铁”。
(观点1分,结合文段1分,联系现实生活1分)
表达与交流(鄂教网55分)
24.(5分)示例:同学们,当“长缨在手,敢缚苍龙”的豪言响彻云霄,我们看到的是自强不息精神铸就的和平盾牌。我们也应该以不懈的奋斗锻造属于自己的“长缨”,缚住前行路上的“苍龙”。今天,就让我们聆听演讲,感受这份深植于民族血脉的奋进力量。比赛现在开始!
25.(50分)参考中考作文评分标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