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5-2026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期中阅读理解精选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2025-2026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期中阅读理解精选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中阅读理解精选题-2025-2026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
一、课内阅读
阅读。
少年中国说(节选)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战,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1.“故今日之责任”中的“责任”指什么?为什么这些“责任”全在少年身上?
2.作者用哪些事物象征着“少年中国”?
3.根据文章内容,结合最后画线的句子,说一说“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的联系。
4.谈一谈文章寄托了梁启超先生怎样的美好心愿。
5.结合今日之中国,你觉得梁启超先生的强国梦想实现了吗?请谈谈你的看法吧。
阅读《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选段,完成练习。
乘坐喷气式飞机去旅行,速度绝对是够快的了。但是,如果你想到月球上去,就需要搭乘速度更快的工具了。对!我们需要一枚火箭。为了摆脱地心引力,飞到浩瀚的太空中,火箭的速度要比喷气式飞机快得多才行。火箭的最大速度能达到4万千米每小时,是声速的30多倍。进入太空之后,即使关掉发动机,火箭仍可以继续前进。
看!前面呼啸而过的东西是什么?跟它的速度一比,火箭就好像是静止的一样。那是流星体!流星体是太空中一种较小的天体。有的流星体运动的最大速度能达到25万千米每小时,是火箭运动最大速度的6倍多。
现在,你一定会认为流星体是人们所能见到的速度最快的物体。不过,还有比流星体运动速度快得多的东西,而且它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按下手电筒的开关,立刻会出现一束光柱。光的速度是惊人的,大约是30万千米每秒,比流星体的速度要快几千倍!如果按照光速运动,我们一秒钟就可以沿着地球赤道转7圈多,真是令人难以置信!
6.快速阅读文段,从关键词句可知,选段主要介绍的是    、   和    的速度。
7.第二自然段中表示速度快的词语是    。第三自然段中表示“让人难以相信”的成语是    。
8.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①流星体是人们所能见到的速度最快的物体。   
②文段中多次列举具体的数字,通过对比让我们直观地看到谁的速度更快。   
9.文中画线句用了    和    的说明方法,说明了    。
《搭石》节选
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俯下身子背老人过去
10.从文段中找出表示下面意思的词语,写在横线上。
①背对着背,往相反的方向走。    
②从道理上说应当这样。    
11.第1自然段俗语“紧走搭石慢过桥”的意思是:   
请你用“——”画出“紧走搭石”的原因。
12.读了选文第1自然段,我的眼前仿佛展现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先写一行人的动作美,我是从“   ”这个词知道的;再写声音美,我是从“   ”这个词知道的;最后写画面美,我是从“   ”“   ”这两个词知道的。
13.品读选文,从描写的景中体会蕴含的情。
二、现代文阅读
课外阅读。
欣赏是一种善良
1852年秋天,屠格涅夫在斯帕斯科耶打猎时,无意间在松林中捡到一本皱巴巴的《现代人》杂志。他随手翻了几页,竟被一篇题名为《童年》的小说所吸引。作者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但屠格涅夫却十分欣赏,钟爱有加。他四处打听作者的住处最后得知作者两岁丧母,七岁丧父,是由姑母一手抚养长大的。为了走出生命路途中的泥泞,作者刚跨出校门便去高加索部队当兵。屠格涅夫听闻后更是倾注了极大的同情和关注,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他的姑母,表达了他对作者的欣赏与肯定。姑母很快就写信告诉自己的侄儿:“你的第一篇小说在瓦列里扬引起很大的轰动,大名鼎鼎、写《猎人笔记》的作家屠格涅夫逢人就称赞你。他说:'这位青年人如果能继续写下去,他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作者收到姑母的信后,欣喜若狂。他本来是因为生活的苦闷而信笔涂鸦打发心中寂寥的,并无当作家的妄念,由于名家屠格涅夫的欣赏,竟一下子点爆了他心中的火焰,让他找回了自信和人生的价值。于是,他一发不可收拾地写了下去,最终成为享有世界声誉的艺术家和思想家。他就是《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的作者列夫·托尔斯泰。
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同样,每一个人也应该学会去欣赏别人。欣赏与被欣赏是一种互动的力量之源,欣赏者必具有愉悦之心、仁爱之怀、成人之美的善念,被欣赏者必产生自尊之心,奋进之力,向上之志。因此,学会欣赏应该是一种做人的美德。
台湾作家林清玄青年时代做记者时,曾报道过一个小偷作案手法非常细腻,犯案上千起。在文章的最后,他情不自禁地感叹:“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那么灵巧,风格这样独特的小偷,做任何一行都会有成就的吧!”林清玄不曾想到,他20年前无心写的这几句话,竟影响了一个青年的一生。如今,当年的小偷已经是台湾几家羊肉炉的大老板了!在一次邂逅中,这位老板诚挚地对林清玄说:“林先生写的那篇特稿,打破了我金活的盲点。我想,为什么除了做小偷,就没有想过做正当事呢?”从此,他脱胎换骨,重新做人。
培根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结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
让我们在生活中多一些欣赏。欣赏是一种给予,一种馨香,一种沟通与理解,一种信赖与祝福。
14.“信”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诚实,不欺骗;②信任,不怀疑;③消息;④书信!⑤随便。下列词语或短语中的“信”应选哪个解释?请把最恰当解释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姑母写信    信笔涂鸦    找回了自信   
15.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初出茅庐:   
钟爱有加:   
16.找出短文中的过渡句。
17.这篇短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
课外阅读
心系竹林
①故乡的竹林,远远望去,犹如一床厚厚的绿被子软软地盖着大山。清风过处,绿被子也随风起伏,仿佛是大山恬静休憩时均匀的呼吸。那竹林的绿是很浓很浓的,顺着山坡缓缓地蔓延,浸绿了巍峨的山峰,润绿了薄云缭绕的山谷,也映绿了远远的山峦。
②走进竹林,层层叠叠的叶子遮住了强烈的阳光,它们把阳光碎成点点的斑儿,零星地洒在铺满黄叶的地上,宛如一块绣了星星的黄锦。
③竹林,给我的童年带来了快乐,也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帮助。
④儿时,常约了伙伴到竹林,摘下一片嫩嫩的竹叶儿放入口中,吹出百灵鸟叫般清脆的声音,逗得竹枝上的鸟儿也叽叽喳喳地叫开了,留在口中的是竹叶的幽幽清香。我们在林中追逐嬉戏,玩累了就找个地方躺下,那软绵绵的厚厚的金黄的叶子,给人躺在炕上般的感觉,那么舒畅,那么惬意。闭了眼,让叶间的光点儿照在眼上,便感到红彤彤的一片。在这一片红亮的色影中,幻想着自己已经长大了的将来……
⑤在春天,细雨纷纷的日子里,我会跑到竹林中去寻找竹荪(sūn)。那是一种粉红色的菌类,像根倒长的萝卜,半透明的,上面还沾着小水珠,鲜灵灵的。我将它们采上一大把,蹦跳着带回家,于是餐桌上又添了一份清香四溢的汤。初冬时节,那株株嫩笋已经长高,裹在它们身上的笋壳也随风飘落。母亲就把那壳儿捡了来,拭去上面的茸毛,然后剪成鞋底的形状,再里三层外三层地包上布条纳成“千层底”——母亲说那样的鞋底可以隔湿。于是到了冬天,当皑皑白雪压弯竹梢时,我便穿着母亲做的暖和的新鞋和伙伴们在竹林中堆雪人、打雪仗了。
⑥时间流逝,我现在已远离了故乡,可是我的心仍系在竹林里。
18.读短文的第①②自然段,作者描写故乡的竹林的顺序是(  )
A.由近及远 B.从远到近
C.从整体到部分 D.由部分到整体
19.短文的第①自然段描写故乡的竹林,突出的主要特点是   ,读这段话我联想到四字词语   。
20.联系全文,第③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
A.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B.点明主题的中心句 C.引出下文的总起句
21.第⑤自然段中作者回忆了两件事,请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
22.读了这篇短文,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怀念
①身居江淮之都,我着实感到骄傲和自豪。曾几何时,昔日破旧的龙川小镇已难觅痕迹,一幢幢气势雄伟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平坦宽阔的马路贯穿其间,街心花园、沿河绿地,把这个城市点缀得娇艳妩媚。
②吃讲营养、住讲宽阔已成绝大多数市民的现实。然而,这样的生活条件又养成了人们另一种习惯:进门先脱鞋,关门开空调,谈心靠电话,看戏不离家(有电视、音响),真有另一番“躲进小楼成一统”的滋味。
③按理,这样的生活我们该满足了。可是我总觉得还缺少什么,并在怀念着什么。儿时的夏日生活又隐隐浮现在我的眼前。
④故乡在一个江边小镇,儿时是缺衣少食的年代,尽管艰苦,但平民百姓的生活条件大抵相仿。劳累一天的人们回到家里,吊一桶井水,冲个冷水澡,并在门前的空地上洒上一层凉水,逼逼暑气。晚饭时,左邻右舍家家搬出一张小桌,端几张小凳,像露天食堂一样,大家围坐在一起共餐,谁家有个好菜总不忘请乡邻们也来尝尝味;喝酒的男人总以“一人不喝酒”为由,热情地邀请邻居家的男人也来喝两盅。小孩子是诸家的宠儿,他们喜滋滋地这家喝口汤,那家吃口菜,大人们说“小孩子是隔锅饭香”。吃过晚饭,家家搭起竹床,撑上蚊帐,都在屋前的空地上乘凉,老人带着小孩躺在竹床上闭目养神,青壮年则围坐在一起讲故事、吹牛皮、唱戏文,有时一人挥着蒲扇帮几个人赶蚊子,大家友好、和睦、真诚,真如一幅寻常淡泊又渗透着浓郁乡情的民俗画。
⑤在那个环境下,真能体现出“远亲不如近邻”这句俗语的内涵。庄前庄后的乡邻们虽无血缘,但却亲密无间。哪家衣服晾在外面碰上下雨,会有人帮着收了;哪家老人生病家中无人,会有人帮着送去医院;哪家有个生日满月什么大事的,庄前庄后会有热心人过来帮忙;就是生活中缺点油盐酱醋什么的,乡邻们之间也能相互调剂。
⑥我终于明白,我们缺少的是被现代住房疏远了的人间亲情,我们怀念的是被钢筋水泥阻隔了的邻里友情!
23.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①把眼睛闭上,集中精神。   
②形容非常高兴、欣喜的样子。   
24.仔细阅读短文并填空。
a.第④自然段是按   、   、   的顺序写的。
b.第⑤自然段是   结构,先写   ,再从下雨帮忙收衣服、   、   、   四个方面写乡邻之间是如何相互照应的。
25.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借“现代住房”和“钢筋水泥”没有表达的意思是(  )
A.表达了作者对小时候生活的怀念以及对儿时邻里之间美好友情的怀念。
B.城市的喧嚣,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变少。
C.住钢筋水泥做的房子,没有农村的砖瓦房方便与邻居交流。
26.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在短文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国家发达、富强和独立,中国未来的希望和前途要靠逐步成长起来的少年去建设和实现。
2.红日、河流、潜龙、乳虎、鹰隼、奇花、干将
3.“少年中国”的主语是中国,强调中国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中国少年”的主语是少年,强调中国的少年正意气风发地投入到建设中国的热潮中。没有千千万万的中国少年就无法建设强大的中国,少年中国就不存在;没有中国的国家安全,人民便不能正常地工作和生活,更谈不上去建设少年中国,二者是彼此交融的关系。
4.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美好心愿。
5.我认为已经实现了啊。经过数代人的努力,现在的中国已经走上了一条强国之道,看看我们的高铁,我们的歼20战斗机,我们的航母,我们的航天事业,均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我们的生活也大多进入了小康生活发。
【答案】6.火箭;流星体;光
7.呼啸而过;难以置信
8.错误;正确
9.列数字;作比较;光的速度比流星体的速度要快很多
【答案】10.相背而行;理所当然
11.走搭石要走得快,过桥可以慢一点儿;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
12.协调有序;嗒嗒;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13.礼貌;敬老
【答案】14.④;⑤;②
15.指列夫·托尔斯泰刚开始写作没有名气。;本文指屠格涅夫对作者十分欣赏和赞美、关注。
16.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同样,每一个人也应该学会去欣赏别人。欣赏与被欣赏是一种互动的力量之源,欣赏者必具有愉悦之心、仁爱之怀、成人之美的善念,被欣赏者必产生自尊之心,奋进之力,向上之志。
17.短文主要写了屠格涅夫对一位失去自信的青年关注和欣赏,让那位作者重燃心中的火焰。林清玄作记者时,二十年前无心写的几句话,改变了一个人。
【答案】18.B
19.“绿”;“一碧千里”
20.C
21.竹林中采竹荪;母亲用笋壳做鞋底。
22.体会到作者对竹林、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答案】23.闭目养神;喜滋滋
24.冲澡;共餐;乘凉;总分;在那个环境下能体现“远亲不如近邻”的内涵;老人生病帮忙送医;生日满月过来帮忙;生活中调剂油盐酱醋
25.C
26.作用: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被现代生活疏远的人间亲情、被钢筋水泥阻隔的邻里友情的怀念与惋惜之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