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秋季高三年级期中考试历史参考答案1. C 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到,春秋以前“巫”字形有特定形态,到春秋战国时期“巫”字形出现变化,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动,在文化领域包括文字形态上也有所体现,C项正确。仅从“巫”字形无法看出商代晚期“巫”权力最大,权力大小需结合更多政治、社会方面的史料,A项错误。文字演变是有一定规律的,受社会发展、文化传承等多种因素影响,并非随意变化,B项错误。表格主要呈现的是“巫”字的形态在不同时期的变化,仅从这些信息不能直接得出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缺乏足够证据,D项错误。2. B 解析:传国玺体现政治与天命观念结合、斩蛇剑体现政治与神异传说结合、孔子屐体现政治与儒家文化结合,这些体现了政治与文化的紧密结合,B项正确。材料重点强调的是国宝的政治功能以及与统治理念的关联,并非西汉文化的多元融合情况,A项错误。提干没有体现汉王朝治国思想的转变,主要是国宝承载政治文化功能,C选项不符合题意。 题干没有涉及西汉对地方控制加强的相关内容,D项排除。 3. A 解析:国家财政收支虽“以钱为额”,但征税以绢帛等实物为主,征收中虚估绢帛等实物的价值,百姓实际缴纳的赋税相当于被高估后的钱额,这会使百姓的赋税负担加重,A选项正确。 虚估主要是财征征收与支出的计价问题,并没有体现出对商品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而且虚估现象更多的是增加了百姓负担,不利于商品经济中消费等环节的正常发展,B选项排除。 材料中没有提及货币发行量等与通货膨胀相关的内容,C选项错误。虚估是赋税征收与计价的矛盾现象,会加重百姓负担,引发百姓不满,这不利于两税法的顺利实施,D选项错误。 4. D 解析:《茶录》上篇论茶的色、香、味等细节,下篇论茶焙、茶笼等精致器具,对茶的烹制和器具都有细致的关注,这反映出当时社会对茶相关精致生活的追求与重视,D选项正确。《茶录》主要是对茶的烹制方法和所用器具进行概括,并没有提及茶具生产技术是否精湛,所以无法得出“茶具生产技术精湛”这一结论,A错误。虽然蔡襄是文人,但仅从这本著作不能确凿地说文人阶层引领社会生活风尚,缺乏更多文人阶层对社会各方面影响的证据,B错误。商品经济高度繁荣主要体现为商业活动的活跃、商品种类丰富、市场规模扩大等方面,而《茶录》侧重于茶的烹制方法和器具,与商品经济高度繁荣并无直接关联,C错误。5. D 解析:①错误,材料中并未体现设立坊表目的是促进民族间文化交流,设立坊表主要是从政治管理角度出发。②正确,这些坊名多有表达安定、顺服、感恩等寓意,其目的是通过这种方式强化对辽东地区的统治,让当地多民族感受到朝廷的存在和权威。③错误,坊表主要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建筑标识,与改善当地居住环境没有直接联系。④正确,各类坊表名称综合起来,展现了明朝在辽东地区加强统治等政治意图。6. B 解析:张蓉镜在科举改革后提到可以读昌黎(韩愈)、柳州(柳宗元)、东坡(苏轼)、半山(王安石)诸论以及《东莱博议》,来应对新的考试要求,体现出当时士人探寻新的学习方向,B项正确。张蓉镜日记提到“变则通”,可以读一些新的文章著作,并非抵触变革,A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张蓉镜对科举改革的记载和看法,未提及引发社会混乱,C项属于无中生有。 材料主要围绕张蓉镜对科举改革的态度和记载,未体现维新派势力的主导作用,C项错误。 7. C 解析:文章针对政界、报界、学界用文言吸收新文化的方法提出质疑,并对普通、专门领域以及边地和文科等方面语言使用提出看法,反映出社会对语言变革存在思考,C项正确。材料只是对用文言吸收新文化的方法提出疑问,不能说明文言成为传播文化的障碍,A项错误。 材料仅为《大公报》的一篇刊文观点,不能体现白话文运动得到响应,B项错误。 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1913年时并未展开,D项错误。8. C 解析:田赋正税和附加税征数在这一时期的变化,尤其是附加税数额及占比的变化,反映出政府对农村地区的税收管理和控制在加强,C正确。从表格数据看,虽然后期附加税为正税倍数有所下降,但正税和附加税的总额整体上是增加的,农民负担并未减轻,A错误。表格显示田赋正税和附加税征数总体呈增长趋势,说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是增加的,并非锐减,B错误。材料中未体现经济发展与税收增长之间的关联,且当时处于社会动荡时期,不能简单认为是经济发展推动税收增长,D错误。9. D 解析:新闻纸荒以及物价上涨使得报刊成本增加、报价上升,反映出敌后抗战时期物资短缺等情况,说明经济环境艰难,D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根据地民众对报刊需求情况,A项错误。材料中未提及日本对根据地经济封锁的相关内容,且根据所学知识,可能与国民党政策也有关系,B项错误。材料主要围绕报刊因物资问题报价变动,未提及文化宣传在抗战中的地位变化,C项错误。 10.A 解析:从邮票选题范围既包括革命建设等内容,又涵盖古代文化、自然风景等多方面,可以看出文化政策开始注重多元化发展,A项正确。 改革开放开始于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月还未开始,B项错误。 材料中未提及邮票发行与经济建设中心的关系,C项错误。 规定中除了强调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及革命斗争历史题材外,还允许发行古代科学家等多种题材邮票,说明“左”倾错误在文化领域松动,并非依然严重,D项错误。 11.B 解析:起初“尊严”是政治领域卓越者的专属概念,后来西塞罗借助自然法理论提出“人的尊严”,将“尊严”从仅属于政治卓越者拓展到“人”这一范畴,体现了对人的价值与尊严的关注,反映了罗马法中人文精神的不断发展,B符合题意。题干中主要围绕“尊严”概念的演变展开,并未涉及古罗马法律体系是否完备的相关内容,因此该选项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A。题干重点是“尊严”概念从专属卓越者到“人的尊严”的拓展,并非强调公民的集体荣誉感,C选项与题干所体现的“尊严”概念的演变逻辑不相关。题干中没有任何信息表明罗马社会等级秩序逐渐瓦解,“尊严”概念的变化与社会等级秩序瓦解无直接关联,排除D。12.D 解析:开篇词的政治话语在后续活动中持续使用并被更多群体沿用,说明英国政治在发展过程中对一些传统话语和理念有所继承,体现了政治传统具有延续性,D项正确。 材料虽提到“为荣耀上帝”,但不能就此说明宗教神权主导世俗政治,大宪章更多体现的是政治方面的目的和交流,“主导”表述过于绝对,A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政治话语在不同群体间的使用和传播,重点在于延续而非变迁,B项理解不准确。 材料重点强调的是政治话语的使用和传承,而非大宪章对英国民主的奠基作用,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13.C 解析:拿破仑远征埃及,派遣学者探索埃及文化并记录,其行为包含对埃及文化的探索与可能的文化渗透,这种行为带有文化侵略性质,①正确。拿破仑远征埃及期间,只是法国对埃及进行了短暂的军事占领与统治,并非长期殖民地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埃及后来成为了英国的殖民地,②错误。材料中提到学者随军探索埃及、“罗塞塔石碑”出土为解开象形文字之谜提供史料、相关著作出版促进埃及学研究兴起等内容,说明客观上为文化研究提供了契机,推动了文化研究,③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拿破仑远征对埃及文化研究的推动,而非古埃及文明直接由此得到传承,传承古埃及文明并非材料重点体现的内容,④错误。14.B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到,1916年潜艇攻击造成的商船损失数在很多月份都占商船损失总数的较大比例,特别是在1916年6月日德兰海战之后,说明德国无限制潜艇战对英国商船造成了较大破坏,效果显著,B正确。 仅从1916年英国商船损失情况不能得出英国海上霸主地位开始动摇,英国海上霸主地位的动摇是一个长期过程,且受多种因素影响,该选项缺乏足够依据,A错误。 虽然商船损失可能会对经济有影响,但仅通过这一年商船损失数据不能直接得出一战加速了英国经济衰退,还需要考虑其他诸多经济因素,C错误。 虽然英国商船损失可能使其物资供应受影响,但在1916年美国尚未直接加入一战,英国也不会因商船损失就加速与美国结成军事同盟,美国参战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D错误。15.A 解析:1980年前美国科研以国家安全为核心,大学科研围绕国防展开;1980年后科技政策调整为通过技术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大学与产业界紧密联系。这明显体现了美国国家发展战略从注重国防安全向注重经济发展的调整,A选项正确。材料中仅体现了美国科技政策的调整,实际上,美国在这一时期依然是科技强国,科技政策调整是为了更好地发挥科技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而非科技实力衰退,B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任何信息表明美国“遭受欧日的经济冲击”,C选项错误。虽然1980年以后政策重心转向经济,但冷战思维的消除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材料中科技政策的调整主要围绕经济发展,并非直接体现冷战思维的消除,D选项错误。16.(1)差异:《考工记》王城布局方正对称,宫城居中,功能分区规整;秦朝咸阳城布局分散,宫殿沿渭河两岸分布,缺乏规整性。(2分)原因:政治上,秦朝统一六国,首创皇帝制度,通过规模宏大的宫殿群来体现皇权至上,独特创新的布局凸显皇帝独尊;思想上,受法家思想影响,追求实用性与创新性,不拘泥于传统的礼制规范;地理上,咸阳城建设依托当地地理条件,以适应实际的需求。(4分,任答两点即可)(2)特点:功能区域分布广泛,突破了传统的集中布局模式;商业、宗教、娱乐空间等在城市中分布广且更为灵活;皇宫宫殿与各类机构分布相对集中,有明确的中轴线。(4分,任答两点即可)时代特征:政治上,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皇宫布局凸显皇权核心地位;经济上,商品经济繁荣,城市商业等功能有所发展;文化上,世俗文化兴起,文化多元化发展。(4分,任答两点即可)17.(1)1957年: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五”计划超额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初步成果;军队在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上取得进展。(3分)1984年: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国家经济建设取得一定成就;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曲折发展,在总结经验教训中继续前进;军队建设也在适应新的时代要求。(3分)2009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军队展示了强大的国防力量,彰显了国家的自信与实力。(3分)(2)示例:我认同这一观点,国庆阅兵新闻报道中的隐喻话语深刻反映了中国的政治文化(1分);从社会进程类隐喻看,路途、旗帜、舟船等隐喻体现了中国对发展道路的坚定信念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反映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理念(2分);家庭、身体等隐喻构建了国家与民众的紧密联系,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文化内涵(2分);这些隐喻话语有助于凝聚民族共识,强化国家认同,是理解中国政治文化的重要窗口(1分)。(共6分,其他观点言之有理亦可)18.(1)特点:有立法保障;政策导向宽松但实际授权少;审批程序严格;受传统王权专利思想影响。(2分,任答两点即可)原因:独立后经济困境需技术创新促发展;殖民时代英国专利传统的影响;三权分立政治体制与宪政精神的影响。(6分)(2)举例:工业革命时期,专利保护激励瓦特改良蒸汽机,推动蒸汽机技术在各行业应用,助力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专利保护激励了爱迪生的发明创造,推动了电力的广泛应用,为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奠定基础。(4分)启示:完善专利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简化专利审批程序,提高行政效率;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鼓励发明创造;根据国情适时调整专利制度。(2分,任答两点即可)19.答案示例:文艺复兴运动背景:经济基础:14 - 16世纪,意大利商品经济繁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新兴资产阶级渴望摆脱封建神学束缚,追求财富与现世幸福。 文化根源:意大利保留大量古希腊、罗马文化典籍,为思想解放提供了历史文化资源。 社会危机:天主教会神学统治压抑人性,“黑死病”等灾难加剧社会动荡,引发对传统权威的反思。 (3 分)思想主张:核心是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提倡“以人为本”; 追求现世幸福,鼓励人们积极进取、探索自然与社会; 反对教会禁欲苦行,倡导个性解放与世俗生活。(2分) 推动表现:思想层面:冲破天主教会神学禁锢,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近代科学、哲学发展 扫清障碍(如哥白尼“日心说”、伽利略实验科学)。 文化层面:催生文学艺术繁荣,涌现出但丁《神曲》、达芬奇《蒙娜丽莎》等经典作品,推动欧洲文化从神学桎梏向人文精神转型。 经济层面:激发资产阶级追求财富与扩张的欲望,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如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提供思想动力,加速社会结构向近代化演进。 (3分)运动特点:借古开新:以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为旗号,实质宣扬资产阶级人文思想。 局限与进步并存:主要局限于上层知识分子,未彻底否定神学,但核心人文主义理念为社会变革奠定基础。 (2分)历史启示: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先导,新思想能突破旧制度、旧观念束缚,为社会变革提供精神动力;文化传承与创新结合是思想解放的有效路径(如文艺复兴借古典文化反封建); 思想解放需立足时代需求,回应社会矛盾,才能真正推动社会发展。 (2分)评分标准:一等(10~12分) 二等(7~9分) 三等(4~6分) 四等(0~3分)①切题 ②形式完整,五项要素论述充分 ③列举具体历史事迹或阐明特征、影响 ①切题 ②五要素缺一项,论述较充分 ③未提及具体历史事迹 ①不太切题 ②五要素缺两项以上,论述不够充分 ③未提及具体历史事迹 ①完全不切题 ②没有形式,论述逻辑混乱 ③未提及具体历史事迹2025年秋季高三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考试时间:2025年11月4日上午10:30-11:45 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先秦时期的“巫”在当时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观察下表中先秦史料里不同时代的“巫”字形,从中可以推断出( )A.商代晚期“巫”权力最大 B.文字演变具有随意性C.社会变动影响文字形态 D.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2. 传国玺、斩蛇剑、孔子屐是西汉时期三件富含政治功能的国宝。传国玺象征汉朝政权承接天命,斩蛇剑凸显刘邦的神异出身,孔子屐在西汉中后期逐渐被赋予尊崇儒家文化的意义。据此可知,这些国宝( )A.反映了西汉文化的多元融合 B.体现了政治与文化紧密结合C.表明汉王朝治国思想的转变 D.凸显了西汉对地方控制加强3. 唐朝实行“钱帛兼行”的货币制度,两税法实施前后,唐王朝的财政计会方式逐渐由以实物数量为主转变为以钱额为主,但国家在赋税征收中依然主要征收绢帛等实物,并虚估实物的价值。这一现象( )A.加重了百姓的赋税负担 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导致了通货膨胀的出现 D.利于两税法的顺利实施4. 宋人蔡襄著有《茶录》一书,上篇论茶,涉及色、香、味、藏茶、炙茶等十目;下篇论器,涵盖茶焙、茶笼、茶盏等九目,基本概括了当时茶的烹制方法和所用器具。这表明宋代( )A.茶具生产技术精湛 B.文人阶层引领社会的生活风尚C.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D.社会对精致生活的追求与重视5. 明代辽东地区多民族环居而杂居,有建州、毛怜等部落,他们“皆逐水草无恒居,部落以千计”。为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管理,明朝在辽东设立坊表,如辽阳城设有平夷坊、迎恩坊等,义州城设有顺义坊、泰安坊等。关于设立坊表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意在促进民族间文化交流 ②旨在彰显朝廷的威严与统治③改善了辽东地区的居住环境 ④展现了明朝在辽东的政治意图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②④(阅邸抄,初五上谕废时文,考策论……盖穷则变,变则通,时事所逼,必然之理也……八比已废,可读昌黎、柳州、东坡、半山诸论,而参以《东莱博议》)6. 张蓉镜曾在光绪年间任直隶省河间府阜城教谕,是基层教职人员。1898年,光绪帝颁布诏书改革科举,身为教谕的张蓉镜在日记中记载了此事,右边日记内容反映了( )A.传统士人对变革的抵触B.士人探寻新的学习方向C.科举改革引发社会混乱D.维新派势力的主导作用7. 1913年《大公报》刊文指出:“今者中国共和,而政界、报界、学界犹是用文言吸收新文化之方法,专制野蛮乎?良善之国家乎?吾人欲改造出良善之国家之意见,以为普通用口语,专门用文言,自不待言。即如边地国民与夫关于文科之学术,亦不妨主用口语。”这反映出当时( )A.文言成为传播文化的障碍 B.白话文运动得到响应C.社会对语言变革存在思考 D.新文化运动已经展开8. 1927—1937年宜昌县部分年份田赋正附税额征数变化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年度 正税(元) 省附加(元) 县附加(元) 小计(元) 附加税为正税之倍数1927 6625 4754 12840 17594 2.71930 6625 4754 14165 18919 2.91932 6625 4754 107765 112519 171933 6625 4754 111340 116297 17.61936 36015 3691 137942 141903 3.91937 36015 5402 139096 1444498 4A.农民的负担不断减轻 B.地方政府财政收入锐减C.政府对农村控制加强 D.经济发展推动税收增长9.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各抗日根据地面临新闻纸荒,致使《晋绥日报》、《解放》等报刊报价不断攀升。《晋察冀日报》刊登启事称因物价上涨,报社的发行收入不能覆盖成本,自次年元旦起上调报价至2元/期。这一状况说明了( )A.根据地民众对报刊需求锐减 B.日本对根据地经济封锁加剧C.文化宣传在抗战中地位下降 D.敌后抗战的经济环境较艰难10.1978年1月,邮电部向国务院呈报“关于邮票发行和邮票出口的意见”,对今后邮票选题范围作具体规定:除着重反映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及革命斗争历史,古代科学家、文化名人、出土文物、文化遗迹、山水风景、花鸟鱼虫等也均可发行。这一规定反映出当时( )A.文化政策注重多元化发展 B.改革开放助推文化事业的发展C.邮票发行服务于经济建设 D.文化领域“左”倾错误依然严重11.在古罗马共和语境中,“尊严”起初是政治领域卓越者的专属概念,用于激励优秀公民为共和国效力,享有尊严的人“应得”国家授予的各种荣誉称号,这被视为“公理”。后来,西塞罗借助古代自然法理论首次提出“人的尊严”这一概念。这一变化反映了( )A.古罗马法律体系的逐渐完备 B.罗马法的人文精神不断发展C.罗马强调公民的集体荣誉感 D.罗马社会等级秩序逐渐瓦解12.13世纪时,英国大宪章开篇词就使用“为革新吾邦”“为荣耀上帝”“忠诚臣民之建议”等政治话语表达制定目的和方式,这些话语在后续大宪章确认、请愿活动中持续使用,还产生新话语。后来这些话语被更多政治群体所用,成为政治精英交流互动的重要媒介。这反映了( )A.宗教神权对世俗政治的主导 B.政治精英引领政治话语变迁C.大宪章奠定了英国民主基石 D.英国的政治传统具有延续性13.1798—1801年拿破仑远征埃及期间,100多位来自各研究领域的学者随军负责探索埃及并绘图记录。“罗塞塔石碑”出土为解开古埃及象形文字之谜提供了重要史料,《埃及志》、《上下埃及游记》相继出版,揭开了古埃及的神秘面纱,促进了埃及学研究的兴起。关于拿破仑远征说法正确的是( )①带有文化侵略性质 ②使埃及沦为法国的殖民地③客观上推动了文化研究 ④古埃及文明由此得到了传承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14.下图为1916年英国商船损失总数与潜艇攻击造成的商船损失数对比图。据此可知( )A.英国海上霸主地位开始动摇 B.德国无限制潜艇战效果显著C.一战加速了英国的经济衰退 D.英国将加速与美国结成同盟15.1980年以前,美国科研体系以国家安全为核心驱动力,大学成为军—工—学复合体的一部分,承担与国防密切相关的任务导向型研究。1980年以后,美国调整为通过技术创新驱动经济发展,重点解决联邦专利向民间授权问题,促使大学与产业界建立紧密联系。这一变化反映了美国( )A.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 B.科技实力不断衰退C.遭受欧、日经济冲击 D.冷战思维逐渐消除二、非选择题:本题共四4小题,共55分16.【中国古代都城的建设】(14分)材料一:学术界一般认为,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形制源于《考工记》中的王城形制,如下图所示,此后历代都城建设都基本遵循这种形制。——据刘迪《论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形制与规范变迁》材料二:秦朝咸阳君权空间图(渭河)——据刘迪《论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形制与规范变迁》材料三:北宋东京城主要功能区位置分布表功能分区位 置 分 布 城市 政治空间 礼制空间 皇家园林 禁军营地 宗教空间 教育空间 商业空间 官营作坊 娱乐空间皇城宫城 √ √内城 √ √ √ √ √ √外城 √ √ √ √ √ √外城外 √ √ √ √ √ √——据张娜等《基于人文传统与空间特征的关联看古代都城的营建》材料四:北宋东京城皇宫空间格局示意图——据张娜等《基于人文传统与空间特征的关联看古代都城的营建》(1)从城市布局角度,对比秦朝咸阳城与《考工记》王城的差异,并分析秦朝咸阳城布局特点形成的原因。(6分)(2)依据材料三、四,指出北宋东京城在城市功能分区和皇宫空间布局上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特点反映的时代特征。(8分)17.【国庆阅兵报道的隐喻话语】(15分)材料一:学者研究了1949年以来《人民日报》国庆阅兵仪式新闻报道的隐喻话语,研究发现,主流媒体主要采用11种相对固定的隐喻类型对国庆阅兵仪式加以呈现,发挥和强化了“勾勒社会进程”“厘定成员角色”和“营造现场氛围”的政治功能,如下表所示。图景 隐喻 主题词社会进程 路途隐喻 路;道路;征程;康庄大道旗帜隐喻 旗帜;红旗舟船隐喻 巨轮;航船;乘风破浪;扬帆远航方位隐喻 迈进;飞跃;巨变;转折点;曲折中前进现场氛围 水隐喻 激流;海洋;潮水;奔流;沸腾;波浪动物隐喻 战鹰;雄鹰;钢铁巨龙;雄狮音乐隐喻 春雷;节拍;交响;号角;凯歌成员角色 家庭隐喻 母亲;大家庭;儿女;兄弟;一家人身体隐喻 主心骨;血脉;基因;心;脉搏建筑隐喻 添砖加瓦;基石;长城;根基;建设者植物隐喻 根系;石榴籽;花瓣;根基——据谢精忠、刘立群《中国“国庆阅兵”报道中的隐喻集群研究》材料二:《人民日报》对国庆阅兵仪式报道(部分年份)(●人们不断向保卫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在现代化、正规化建军道路上取得伟大成就的英雄部队欢呼致敬。(人民日报,1957年10月2日第1版)●弹指一挥三十五载,道不尽的人间沧桑;祖国母亲从幼年进入了成熟的壮年,我们的军队同共和国一样,也在曲折中前进。(人民日报,1984年10月2日第2版)●节日的天安门广场鲜花如海,人如潮涌;装点一新的长安街上,三军列阵,铁甲生辉。(人民日报,2009年10月2日第2版))(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1957年、1984年、2009年国庆阅兵报道语句所反映的重大时代主题。(9分)(2)有学者认为,国庆阅兵新闻报道中的隐喻话语是理解中国政治文化的重要窗口。请结合材料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6分)18.【专利制度与大国崛起】(14分)材料一:中世纪时,英国王室开始授予了某些行业的垄断权。1623年,英国颁布了《垄断法》。1852年,政府成立英国专利局。英国经历了专利保护制度的历史变迁,在工业发展时期,专利保护制度推动了技术引进、传播和转换;在信息科技发展时期,专利保护制度鼓励了新兴产业的创新与发展,适应了英国经济变化而不断变革。数百年来,英国专利保护的相关制度与法律皆已发展得较为成熟,并从各个方面对英国经济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推动英国称霸欧洲百年,对英国至今依然位列世界强国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摘编自赵方捷《从英国专利保护制度的历史变迁看其对英国经济增长的持续作用》材料二:美国于1776年宣布独立后,因与原宗主国英国战争不断,经济困难,急需发展农工商业。1790年依据宪法“知识产权条款”颁布成文专利法,试图以宽松专利制度鼓励技术创新及应用。但1790—1793年间,受专利系王权特别授权思想影响,实际授权数量不多。当时专利授权机关为国务院,由国务卿、作战部长和司法部长组成审查小组,审查发明是否“足够实用和重要”决定是否授予专利权,最终还需总统加盖国玺。——摘编自王广霞《美国专利法的演变—从宽松到限制》(1)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18世纪末专利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8分)(2)结合材料,举例说明专利制度是如何助力英国、美国的发展,并谈谈对中国的启示。(6分)19.【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12分)材料: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论述人类思维时说:“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他强调了人类思维和精神的珍贵与独特价值;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而思想解放则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请以“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为主题,选取中国或世界历史上某一思想解放运动,依据以下要素(思想解放运动背景、主要思想主张、对社会进步的具体推动表现、运动特点、历史启示),完成提纲。(要求:史实准确,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20251007.docx 高三历史试卷20251007.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