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一个粗瓷大碗 课件+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6.一个粗瓷大碗 课件+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1/1
1/1
“闪光人物”档案卡
“闪光人物”档案卡(共36张PPT)
(姓名)
人物事迹
人物品质
“闪光人物”文化墙评比
学校开展“闪光人物”文化墙评比活动,要求以图文结合的方式,讲述他们的故事,展现他们的品质,制作闪光人物档案卡,装扮班级文化墙。
司马光
人物事迹
人物品质
童第周
人物事迹
人物品质
白求恩
人物事迹
人物品质
童第周
司马光
白求恩
这是一个
( )大碗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一个粗瓷
大碗
学习任务:
同甘共苦真情现
文物档案卡
文物名称:
文物主人:
文物故事:
通讯员
赵一曼
战斗刚刚结束
开饭时
第二天
感人之处(摘抄):
封存
文物档案
任务一
整体感知,理解词语
认读生字
侦察
zhēn
瓷碗
赵一曼

zhào
gāng
缸子
huán
归还
zào
病号灶
dùn
一顿饭
kàng
抗联
大锅
guō
沾光
zhān
不禁
jīn
shù
结束
东北抗日联军

日寇
袭击日寇
东北抗联
多音字认读

hái
huán
归还
还书
还有
还早
赵一曼让通讯员把碗还( hái huán)回去,还(hái huán )叮嘱他不要拿群众的东西。


多音字认读

jìn
jīn
不禁
禁受
禁止
禁闭
这种植物禁(jìn jīn)不住霜冻。
这条路禁(jìn jīn)止机动车通行。


文物档案卡
文物名称:
文物主人:
文物故事:
战斗刚刚结束
开饭时
第二天
通讯员
赵一曼
通讯员
赵一曼
战斗刚刚结束
开饭时
第二天
感人之处(摘抄):
默读课文,根据鱼骨图,在文中找到对应段落,画出关键语句(只画不写)。
任务二
梳理文物故事
梳理文物故事
战斗刚刚结束
开饭时
第二天
通讯员
赵一曼
送给赵一曼一个粗瓷大碗
粗瓷大碗又丢了,通讯员急得直叫
梳理文物故事
战斗刚刚结束
开饭时
第二天
通讯员
赵一曼
送给赵一曼一个粗瓷大碗
粗瓷大碗又丢了,通讯员急得直叫
让通讯员还回去
赵一曼却笑了
用这个大碗给赵一曼盛了满满一碗高粱米饭。
倒了高粱饭,盛了半碗野菜粥
任务三
探究人物形象
默读课文,找一找这个故事有哪些感人的地方,摘抄在文物档案卡上,并说说你读出了一位怎样的赵一曼?
文物档案卡
文物名称:
文物主人:
文物故事:
感人之处(摘抄):
战斗刚刚结束
开饭时
第二天
通讯员
赵一曼
送给赵一曼一个粗瓷大碗
粗瓷大碗又丢了,通讯员急得直叫
让通讯员还回去
赵一曼却笑了
用这个大碗给赵一曼盛了满满一碗高粱米饭。
倒了高粱饭,盛了半碗野菜粥
感动时刻
赵一曼吃饭用的搪瓷缸子早就送给一个新战士了,通讯员一直想给她找一个碗,好容易在这次战斗中找到了,就连忙给她送来。
赵一曼看着这个碗,对通讯员说:“从哪里拿来的,请你还到哪里去!”
一“送”
一“还”
赵一曼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碗用
表现出通讯员“送碗”的急切心情。
“这……这……敌人都消灭了,往哪儿还呀!”通讯员为难地说。
关心战士
关心他人
纪律严明
赵一曼在想什么?
碗的来历
感动时刻
赵一曼吃饭用的搪瓷缸子早就送给一个新战士了,通讯员一直想给她找一个碗,好容易在这次战斗中找到了,就连忙给她送来。
赵一曼看着这个碗,对通讯员说:“从哪里拿来的,请你还到哪里去!”
一“送”
一“还”
“这……这……敌人都消灭了,往哪儿还呀!”通讯员为难地说。
感动时刻
开饭了。通讯员用这个大碗给赵一曼盛了满满一碗高粱米饭,他想:“这回我们政委该吃顿饱饭了。”
赵一曼端着碗轻轻走进炊事棚,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把碗里的饭倒进锅里,又从另一口锅里盛了半碗野菜粥。
一“盛”
一“倒”
同甘共苦
心理描写
赵一曼已经很久没有吃过饱饭了
感动时刻
同甘共苦
关心战士
赵一曼一看,就知道是从病号灶盛来的。那些日子非常艰苦,抗联部队几个月来都是靠野菜、草根、橡子面充饥,部队虽然还有一点儿粗粮,但得留给伤病员吃。团长、政委和战士一样,嘴边有几个月没沾过粮食了。赵一曼看到这碗高粱米饭,不禁想起战士们的艰苦生活,想起同志之间的友爱,想起通讯员对她的关心……
感动时刻
开饭了。通讯员用这个大碗给赵一曼盛了满满一碗高粱米饭,他想:“这回我们政委该吃顿饱饭了。”
赵一曼端着碗轻轻走进炊事棚,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把碗里的饭倒进锅里,又从另一口锅里盛了半碗野菜粥。
一“盛”
一“倒”
同甘共苦
心理描写
赵一曼已经很久没有吃过饱饭了
关心他人胜过关 心自己
感动时刻
开饭了。通讯员用这个大碗给赵一曼盛了满满一碗高粱米饭,他想:“这回我们政委该吃顿饱饭了。”
赵一曼端着碗轻轻走进炊事棚,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把碗里的饭倒进锅里,又从另一口锅里盛了半碗野菜粥。
一“盛”
一“倒”
炊事员老李在旁边看得清楚,他没吭声,眼里却含着泪花。
感动时刻
第二天开饭的时候,赵一曼又没有碗了。小通讯员急得直叫:“我说政委同志啊,给你一百个碗也架不住你这么‘丢’呀!”
赵一曼笑着说:“是啊,什么时候才能不‘丢’碗呢?”
一“叫”
一“笑”
据后来“侦察”,这个粗瓷大碗已经成了七班的菜盆了。
心系他人
任务四
借助资料,走近赵一曼
1935年,赵一曼为掩护部队被俘。日寇使用马鞭狠戳她的腿部伤口,并往伤口里撒盐。赵一曼痛得几次昏了过去,但没有向敌人吐露任何信息。
1936年,赵一曼再次被俘,遭受了坐老虎、拔指甲、灌辣椒水、电刑等更加残酷的刑讯。但她宁死不屈,仍然没有吐露任何情报。
1936年8月2日,赵一曼壮烈牺牲,年仅31岁。临刑前仍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默读思考:你又认识了一位怎样的赵一曼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任务五
制作闪光人物档案卡
赵一曼
人物事迹
人物品质
童第周
司马光
白求恩
赵一曼
杨靖宇
赵尚志
瞿秋白
刘胡兰
同学们,今天我们透过一个普通的粗瓷大碗,看到了赵一曼同志令人敬佩的品格。
这节课我们知道,这个碗曾盛过病号饭、野菜粥,赵一曼总是把好的留给战士,自己却吃最简单的食物。她拒绝特殊待遇,与战士们同甘共苦,让这个粗瓷大碗不再普通,成了革命先辈艰苦奋斗、关爱同志的见证。
希望大家记住这个碗背后的故事,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也学着在集体中多为他人着想。2/2
26* 一个粗瓷大碗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感受美好品质,传承革命精神”为人文主题,语文要素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意思”。《一个粗瓷大碗》是本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围绕“一个粗瓷大碗”的来历和经历,串联起赵一曼同志关心战士、舍己为人的多个感人故事。课文以物叙事,通过平凡的物品展现了人物不平凡的高尚品质。本课重在引导学生运用本单元习得的默读方法,自主探究“碗”背后的故事,从而深入体会赵一曼的革命精神,是巩固单元要素、实现情感熏陶的重要一环。
【学情分析】
经过本单元前几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带着问题默读”的策略,但独立、完整地运用这一方法梳理一篇略读课文,仍需搭建学习支架。学生对革命年代的历史背景和人物较为陌生,可能难以深刻理解“搪瓷缸子”、“一顿饭”等细节中蕴含的情感。但故事以一件具体的“物品”为线索,情节生动,易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理解“同甘共苦”、“艰苦”等词语的内涵是体会人物品质的关键,可通过联系上下文、对比生活实际等方式进行引导。
【教学目标】
1.认识“瓷、赵”等生字,读准多音字“还、禁”。
2.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了解围绕“粗瓷大碗”发生的故事,感受赵一曼的品质。
3.能查找资料,了解赵一曼的事迹,并向他人介绍。
【教学重点】
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了解围绕“粗瓷大碗”发生的故事。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感受赵一曼的高贵品质。
【课前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明确学习任务:
1.师:同学们,在本单元学习中我们认识了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司马光,了解了不甘落后、自强不息、为国争光的童第周,还认识了一位国际友人白求恩,今天我们要为谁制作档案卡呢?一起来认识一下她。
2.师:请看,这是她只用过一次的一个碗,看到这个碗,你想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它?
预设:普通、不起眼……
师:可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碗竟然被收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成为了红色文物,究竟是为什么呢?
我们一起去今天的课文中寻找答案,一起齐读课题。26.《一个粗瓷大碗》
3.出示任务四:同甘共苦真情现。
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谁来说说这篇课文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学生交流。
师:这个单元就是要求我们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这节课我们就用上这个学习方法一起为这个粗瓷大碗制作一张文物档案卡,和我们的人物档案卡一起,放在纪念册中。
任务一:整体感知,理解词语。
出示任务:同甘共苦真情现。要认识人物,需先理解词语,了解故事内容!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文中出现了一些难读的词语大家多读几遍。
1.学生默读课文。
2.课文都会读了,这些词语大家都会读了吗?
出示词语
(1)大家先自己读一读。
(2)分别指名分行读
【第一行 谁来读 第二行谁来读 第三行谁来读】
一起来读读
(3)这两个词语我想请一个同学再来读一读。
①理解“寇”字。这个字你们如何来记住它。
这个字确实不好记。一起来看看它的字形。上面的宝盖头像我们房子的房顶。下面像是一个人拿着武器去攻打。连起来就是一个人拿着武器去别人家去攻打别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坏人)我们称他们为“寇”。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带着武器侵犯到我国的领土上,我们称他们为:日寇。
当然坚贞不屈的中国人民绝不会就此屈服。而是开展了强而有力的抗争,叫:袭击日寇【课件出示袭击日寇】中国少年当自强,再自信一点。
②理解“东北抗联”。
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创建和组织的抗日武装部队,在那段艰苦岁月里,他们与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我们也简称这支队伍为东北抗联【课件出示:东北抗联】一起读。
一起再来读读这些词语。
学习多音字“还、禁”。
过渡:看来生字词语、多音字难不到大家。这个粗瓷大碗到底是如何从战场上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呢,他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现在带着这样的问题默读课文,画出关键语句,填写文物档案卡上的文物故事,再把这个文物故事用简单的话说一说。
接下来咱们一起走进故事。在那样一个极端艰苦的岁月中,粗瓷大碗背后到底有怎样的故事,一起打开文物档案卡。
任务二:梳理文物故事
师:我们梳理文物背后的故事可以借助文物档案卡里的鱼骨头,这张图以时间为轴,人物、事件为点。同学们需要在特定的时间点里说说通讯员做了什么,赵一曼做了什么。
1.老师在默读时已经找了鱼骨头的两处内容。课件出示。
2.那接下来请同学们完成一下要求。谁来读?
出示学习要求:默读课文,找一找这个故事有哪些感人的地方,摘抄在文物档案卡上,并说说你读出了一位怎样的赵一曼?
3.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4.学生交流鱼骨图
(1)大部分同学都已经读完画完了,首先我们来到第一个时间点。战斗刚刚结束,通讯员送给赵一曼一个粗瓷大碗。赵一曼时怎么做的。
生:【第三自然段】我找到的句子是第三自然段——赵一曼对通讯员说:“那里拿来的,请你还到哪里去。”
读完这一句你知道赵一曼想干什么?【让通讯员还回去】
点评:大家看,找到关键段落就能马上找到信息。
(2)开饭时通讯员怎么做的:
生【第五自然段】我找到第五自然段的这句话:通讯员用这个大碗给赵一曼盛了满满一碗高粱米饭。
那赵一曼又是怎么做的?
生:【第七自然段第二行】【倒了高粱饭,盛了半碗野菜粥】
(3)第二天,粗瓷大碗又丢了,通讯员急得直叫。赵一曼怎么做的呢?【赵一曼却笑了】
生:【第十自然段】概况一下也就是赵一曼怎么了?对,赵一曼却笑了。
5.总结:刚才同学们找到关键段落,再从关键段落中画到关键语句,这样很快就能找到答案。我们摘录到档案卡中不需要将这么长的句子摘录进去,我们只需要从中圈画出关键词摘录出来就可以。
6.来看看着思维导图:大家看,通讯员送给赵一曼一个粗瓷大碗,我们找到关键词是(送),通讯员做的这件事其就是【送碗】, 而赵一曼让还回去关键词是(还),那赵一曼让做的这件事就是【还碗】,请你用这样的方法,将鱼骨图剩下的四处的关键词找出来,写在你的档案卡中。
学生交流
7.我们将鱼骨图中的内容串联起来就是整个粗瓷大碗的故事了 谁能看着这个鱼骨图说一说这个故事。
学生交流。
总结:同学们,瞧,刚才我们带着问题读书,抓住了这这些关键词就知道了课文围绕“一送一还”“一盛一倒”“一叫一笑”理清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是我们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的好方法。
任务三:探究人物形象
师:其实我们在介绍文物的时候,除了介绍它的基本信息和主要内容以外,我们还可以介绍文物最感人的地方,那么这个粗瓷大碗背后又有哪些让人感动的地方呢?
接下来请同学们运用刚才我们圈重点、抓关键的默读方法,再次走进课文。一边默读,一边找一找这个故事中哪些地方感动了你,开始吧。
出示默读要求:默读课文,找一找这个故事有哪些感人的地方,画出相关语句,你读出了一位怎样的赵一曼?
1.学生默读。
2.学生交流。
过渡:我们先走进第一个场景:送碗和还碗,说一说令你感动的地方在哪里,并谈谈你的体会。
第一处:(一送一还)
送碗:
(1)“早就”表明赵一曼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碗用;
(2)“一直、好不容易、连忙”等词语,表现出通讯员“送碗”的急切心情, 可以看出通讯员关心赵一曼。
赵一曼作为当时的政委却连一个吃饭的碗都没有,说明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还让你体会到赵一曼怎样的品质?【关心战士】。
还碗:
(3)面对送来的碗,赵一曼是怎样做的?(哪里拿来的,请你还到哪里去)
赵一曼见到碗后为什么拒绝接受?她在想什么呢?从中可体会出她怎样的品质?
预设:因为赵一曼以为这个碗是通讯员从老百姓或别的同志那里拿来的。从中可体会出赵一曼关心他人 纪律严明的品质。
那这个碗究竟什么来历呢?
是呀,通过通讯员的话知道原来这个碗是从已经消灭的敌人那里获得的,赵一曼看着通讯员那么为难的神情只好先接受了这个碗。
朗读:
(4)男女生分角色读赵一曼和小通讯员的对话。
朗读指导:赵一曼的话要读出恳切和坚决的语气,小通讯员的话要读出焦急和为难的语气。
过渡:开饭了,现在真的能够如小通讯员所愿让赵一曼用这个粗瓷大碗吃顿饱饭了吗?我们走进第二个场景5——8自然段:盛饭——倒饭,说一说你的感动之处和体会。
第二处:一“盛”与一“倒”
盛饭:
开饭了。通讯员用这个大碗给赵一曼盛了满满一碗高粱米饭,他想:“这回我们政委该吃顿饱饭了。”
1.“这回我们政委该吃顿饱饭了。”我们可以知道了什么?
赵一曼已经很久没有吃过饱饭了。可以看出赵一曼与战士们同甘共苦。
2.为什么赵一曼很久没有吃过饱饭了呀?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用横线画出相关语句。
学生交流:那些日子非常艰苦,抗联部队几个月来都是靠野菜、草根、橡子面充饥。有时候乡亲们冒着危险给部队送来一点儿粮食,但得留给伤病员吃。团长、政委和战士们一样,嘴边有几个月没沾过粮食了。)
①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
从“那些日子非常艰苦,抗联部队几个月来都是靠野菜、草根、橡子面充饥。有时候乡亲们冒着危险给部队送来一点儿粮食,但得留给伤病员吃。”这里可以看出当时的环境十分艰苦,大家只能靠野菜充饥。
②从句子“团长、政委和战士们一样,嘴边有几个月没沾过粮食了。” 表现了赵一曼关心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虽然几个月来都是靠野菜、草根、橡子面充饥,虽然几个月没沾过粮食,但是赵一曼看到这碗高粱米饭最先想到的是什么?
生交流:赵一曼看到这碗高粱米饭,不禁想起战士们的艰苦生活,想起同志之间的友爱,想起通讯员对她的关心……
师追问:你体会到了什么?
是呀,他想到的别人,却从来没想过自己,可见他关心战士。
3.想到这些,赵一曼怎么做的呀?
倒饭:
出示赵一曼倒饭的段落:赵一曼端着碗轻轻走进炊事棚,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把碗里的饭倒进锅里,又从另一口锅里盛了半碗野菜粥。
1.请把赵一曼倒饭、盛粥的一系列动作圈出来。(端、走、倒、盛)
2.你体会到什么?
预设:这里的“倒”与前文通讯员的“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赵一曼自己只吃半碗野菜粥,把来之不易的粮食留给其他战士,让我们感受到通讯员关心赵一曼,但是赵一曼更关心战士,我体会到她关心战士胜过关心自己的高尚品质,这让我很感动。
3.为什么她要轻轻走进去,还要趁人不注意?
(赵一曼的动作很轻,小心翼翼的,不想被人发现)
她倒进去的是什么?满满一碗高粱米饭,盛出来的又是什么?半碗野菜粥。一倒,一盛,从满满一碗,到半碗,无不让我们感受到她对战士的关心超越了自己,宁可自己吃苦也不愿战士吃苦。
这一“盛”一“倒”写满了那个年代战士们之间的友爱和奉献。你们读懂了赵一曼,其实在这个场景中,有一个人也读懂了赵一曼,他就是——炊事员老李。
炊事员老李在旁边看得清楚,他没吭声,眼里却含着泪花。
(1)你觉得炊事员老李心里会想一些什么?
预设1:赵一曼作为团政委,吃的却跟大家一样,真是我们的好政委。
预设2:我们要紧紧跟随着她,与她同甘共苦,一起抗击敌人。
想一想老李为什么没吭声,为什么不开口制止她呢?
(没有吭声”是他知道赵一曼并不想让别人知道而着急。)
是呀,赵一曼心里时刻想着战士们,与大家同甘共苦。
此时我们都是老李,被赵一曼深深地感动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自然段。
第二天开饭的时候,赵一曼又没有碗了。 碗去哪儿了呢?
第三处:一叫一笑
通讯员急得直叫:
第二天开饭的时候,赵一曼又没有碗了。小通讯员急得直叫:“我说政委同志啊,给你一百个碗也架不住你这么‘丢’呀!”
1.从小通讯员的话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从“急得直叫”“一百个碗、架不住”可以看出通讯员知道赵一曼的碗又不见了,他非常焦急
谁能读出他的着急。
这里的“丢”为什么加了引号?是真的丢了吗?
联系下文我们知道这个碗成了七班的菜盆,并没有丢。
面对小通讯员的着急,赵一曼什么反应?
赵一曼笑着说:
赵一曼笑着说:“是啊,什么时候才能不‘丢’碗呢?”
1.赵一曼的碗到底什么时候才不丢呀?以后还会不会丢呢?
预设:是由部队所有的战士都有碗了赵一曼才不会再丢,可以看出赵一曼心系他人,从不考虑自己。
任务四:借助资料,走近赵一曼
师:是呀,赵一曼就是这样一位心里总想着别人,心系战士的人。即使当她遇到生病危险的时候,仍然不忘自己是个战士。请同学们默读这段资料,思考:你又看了一位怎样的赵一曼?
1.学生自读。
2.交流。
3.看到了一位坚韧不拔、热爱祖国、坚强不屈、忠诚于党的赵一曼。
师升华:面对日寇的用刑,已经达到了我们常人所承受的程度,赵一曼浑身的碎骨头散落在肉里,多达20多处。她的身体更是多处白骨外露,碳化多处,即使面对这样的折磨,赵一曼始终没有透露任何的消息。令日寇震惊的是,每一次赵一曼从昏迷中醒来,她的目光都是一样的坚定,这让日寇们胆怯。孩子们,这就是赵一曼,他宁死不屈,她忠于革命,他热爱祖国。就如刚你你们所说的一样。我们再来读读课题。
4.现在我们再次穿越时空,来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再次看看这个粗瓷大碗。初见时你觉得普通,此时还普通吗?
这个碗承载着她与同志们同甘共苦、心系他人的品质。
5.1936年赵一曼被押往刑场的火车,她知道自己的生命已经到了最后一刻,所以给自己的儿子写了一封遗书,我们一起来看看。
出示遗书内容。
师:孩子们,这寥寥数语,一字一泪,一张母子合影,一张与子遗书。从这封遗书中,你又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赵一曼呢?
预设:关爱孩子。
师:是啊,这寥寥数字倒尽了一位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眷恋、以及一位共产党员对革命的坚定信仰。
任务五:制作闪光人物档案卡
接下来我们一起为赵一曼烈士制作闪光人物档案卡。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赵一曼烈士的故事,关于她的故事还有很多,像这样的民族英雄也有很多,他们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赴后继赴国难,谱写了许多壮丽的史诗。课下希望同学们继续完善闪光人物档案卡,放入纪念册中。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透过一个普通的粗瓷大碗,看到了赵一曼同志令人敬佩的品格。
这节课我们知道,这个碗曾盛过病号饭、野菜粥,赵一曼总是把好的留给战士,自己却吃最简单的食物。她拒绝特殊待遇,与战士们同甘共苦,让这个粗瓷大碗不再普通,成了革命先辈艰苦奋斗、关爱同志的见证。
希望大家记住这个碗背后的故事,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也学着在集体中多为他人着想。
2/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