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 了解消化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新时代中小学生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四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六课 了解消化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新时代中小学生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四上

资源简介

第 六 课 了解消化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小明和小亮蹲在小区楼下的沙坑里玩沙子,不一会儿到了吃饭
时间,小明和小亮拍了拍手上的沙子就跑回了家。一进门妈妈便指
了指桌上的果盘,说:“你们快把手洗一洗,洗干净了先吃水果,饭过
一会儿才好。”说着妈妈走进了厨房。
小明径直走向了果盘,一把抓起里面的水果塞进了嘴里。小亮
诧异地说:“妈妈说手洗干净了才能吃呀!”
小明狡黠一笑:“你懂什么,不干不净,吃了没病! 再说了,你瞧
我的手也没多脏呀!”小亮摇着头,叹了口气。
当晚,小明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捂着肚子大喊:“妈妈! 我
肚子疼!”
细菌等微小的生物是肉眼看不到的,有时看起来很干净的手或
物品上可能存有大量细菌。所以,在我们进食之前,要保证食物和手
部的卫生,及时清洗干净食材、餐具和双手等,防止它们上面存在大
量病菌,再通过嘴巴进入我们的身体。如果接触了被致病菌或者有
49
新时代中小学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 四年级 上
害物质污染的食物或水,可能会导致严重的腹泻或感染,甚至诱发脑
膜炎等,危害不容小觑。
消化道传染病,顾名思义就是病原体经消化道使人感染发病。
由病毒引起的称病毒性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等;由细
菌引起的称细菌性传染病,如细菌性痢疾、伤寒、霍乱等,它们均属消
化道传染病。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病原体随患者粪便排出,经易感者
口腔进入消化道而感染,故其传播方式被称为“粪-口传播”。传播
时病原体可通过被污染的水源、食物、餐具、用品、手使人得病。
传染病可分甲、乙、丙三大类,其中消化道传染病包括甲类中的
霍乱,乙类中的伤寒和副伤寒、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脊髓灰质
炎、甲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丙类中的除上述肠道传染病
以外的感染性腹泻,如病毒性胃肠炎、旅游者腹泻病等。
一、消化道传染病怎样传播流行
1.传染源。患者和病原携带者。
2.传播途径。在肠道传染病患者和病原携带者的粪便(有的也
包括尿液)及呕吐物中,带有大量的病原体,病原体通过排泄物排出
体外,污染水、食物、日常生活用品及手,或通过苍蝇等媒介传染给健
康人,使健康人得病。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50
第六课 了解消化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4.发病季节。肠道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主要集中在5-
10月,8-9月为发病高峰期。
急性肠道传染病一般有哪些症状呢
大多肠道传染病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胃肠
道症状,有些还伴有发热、头痛、肢体疼痛、全身中毒等症状。若
治疗不及时,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有可能导致死亡。这些
是肠道传染病普遍存在的临床症状,但不同的疾病有各自的特
点。如发现有上述可疑症状,应及时就医诊治,防止出现严重的
后果。
二、消化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1.经水传播
霍乱、伤寒、菌痢被称为三大水媒病。患者或病原体携带者的粪
便、呕吐物排入水源,洗涤被病原体污染的衣裤、器具、手等都可使水
受到污染。水源受到污染后被人饮用可引起肠道传染病的暴发
流行。
51
新时代中小学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 四年级 上
2.食物传播
在食品的生产、加工、运输、贮存和销售的过程中都存在被病原
体污染的危险。食品中的病原体可来自存放食物的容器、进餐用具、
施用粪肥及昆虫等。
3.接触传播
握手,使用或接触衣物、文具、门把手、钱币等都有可能造成病原
体的传播和扩散。
4.昆虫传播
苍蝇、蟑螂等都能起机械搬运病原体的作用,有些病原体还能在
昆虫的肠管里存活一段时间,甚至繁殖。苍蝇、蟑螂等昆虫到处活动
也是造成肠道传染病扩散的重要原因。
52
第六课 了解消化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三、常见的消化道传染病种类
1.感染性腹泻。感染性腹泻也称急性胃肠炎,指各种病原体肠
道感染而引起的腹泻,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主要包括:
(1)病毒性胃肠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表现为腹部不
适,很多人会出现脐周或下腹不适。这时会伴有腹泻、大便次数增
多、大便变稀。另外,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和中上腹不适,还有
发热的情况。
(2)旅游者腹泻病。旅游者腹泻是指旅行者去某些国家或地区
以后出现急性腹泻。过去认为这是水土不服,但是现在研究证实,大
约70%是感染性腹泻。最常见的病原体是产毒性大肠杆菌、痢疾杆
菌、蓝氏贾第鞭毛虫及轮状病毒。引起旅游者腹泻的原因是旅游者
食用了被病原体污染的食物和水,而旅游者对这些微生物并不具有
免疫力,所以就发生了腹泻。另外30%是因为疲劳、精神紧张、饮食
不适、气候及时差变化而导致的消化功能紊乱。
2.细菌性食物中毒。由细菌或细菌的毒素引起。常常有共同进
餐的人一齐发病的情况,且有严重呕吐的症状。
3.细菌性痢疾。由痢疾杆菌引起,患者有排便不尽的感觉,粪便
呈黏液脓血状,常伴有发热,儿童患者可能会休克。
4.阿米巴痢疾。由一种寄生虫阿米巴原虫引起,粪便呈果酱样。
5.病毒性肠炎。也叫作流行性腹泻。患者常伴有感冒等症状。
53
新时代中小学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 四年级 上
6.伤寒。由伤寒杆菌引起。以发热为初始症状,全身不适、
乏力,没有食欲,可能还会伴有咳嗽和咽炎。病情逐渐加重时,体
温呈阶梯状升高,可在5-7天内升到39-40℃。此种发热出汗
不多,也不会伴有寒战。部分患者有轻微腹泻,血常规检查时,白
细胞有减少。
7.病毒性肝炎。指各种肝炎病毒导致的肝炎。除了甲型肝炎和
戊型肝炎通过消化道传播外,其他类型的肝炎均通过密切接触、血液
和注射方式传播。病毒性肝炎的症状主要有:浑身无力,厌食,特别
不愿吃油腻的东西,常感恶心、腹泻,右上腹痛,随着病情的发展,有
时会出现发热的症状,眼球发黄,小便也发黄。
8.手足口病。手足口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学龄前儿童,尤以3
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主要症状表现为口痛、厌食、低热,手、
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密切接
触等途径传播。

为什么消化道传染病常在夏季发生
进入夏季,气温明显上升,肠道传染病的常见病原菌生长繁
殖活跃,容易造成食物变质。与此同时,高温酷暑可使人睡眠差、
食欲不振,导致机体抵抗力降低,胃酸分泌减少,或者一次大量饮
水稀释了胃酸,导致胃液杀灭病原菌能力下降。
54



第六课 了解消化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一、如何预防消化道传染病
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
感人群这三个基本要素,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要素,传染病就流行不起
来。所以要预防与控制任何传染病的流行,都应着力于传染病传播
的三个基本要素。
1.社区以及学校做好传染源的控制工作
(1)出现消化道传染病患者或疑似患者时,必须对其进行隔离直
到无传染性为止。
(2)接触者应留检一定时限。
(3)凡疑似患者的餐具、茶具、生活用品,要分开使用和保管。
(4)在集体单位中的疑似患者也要做到宿舍分开、厕所专用、饮
食隔离。
(5)炊事员、保育员每年定期检查身体,当查出患者(如患痢疾
等)或疑似患者时,要调离工作岗位,待痊愈后方可恢复原工作。
2.切断传播途径
个人:用一句话概括就是防止“病从口入”。
(1)饭前便后要洗手。
(2)不喝生水,喝开水或符合卫生标准的瓶装水、桶装水。
55
新时代中小学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 四年级 上
(3)不吃生或半生的肉类、水产品等,生吃瓜果前要彻底洗净。
(4)选购和食用新鲜的食材,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
(5)避免生、熟食物混放或生、熟食物使用同一菜板和菜刀。
(6)吃剩的食物要放冰箱保存,隔餐食物应彻底加热后再食用。
社区以及学校:
(1)搞好灭蛆、灭蝇、灭蟑螂、灭鼠工作。
(2)加强水源管理。
(3)设立无害化厕所,患者的排泄物消毒后方可倒入厕所,已被
污染的衣物、便器也应消毒。
(4)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不洁、变质、腐败食
品禁止上市。
3.保护易感人群
(1)个人
传染病高发时期及时接种疫苗,多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2)社区以及学校
①定期进行接种预防疫苗的宣传与通知(如脊髓灰质炎疫苗,伤
寒、副伤寒疫苗等)。
②对法定传染病(如霍乱、痢疾、伤寒、蛔虫病等)一经明确诊断,
应立即上报防疫部门。
56
第六课 了解消化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常见消化道传染病的具体预防措施:
1.手足口病
预防措施: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勤通风、晒太阳。
2.感染性腹泻
预防措施:讲究个人卫生,增强抵抗力,不吃不洁食物,不喝
生水。发生腹泻时要多补充水分,及时就医。
3.甲型病毒性肝炎
预防措施:平时要注意饮食卫生,生吃瓜果要洗净。养成饭
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糖丸爷爷
脊髓灰质炎是一种从有文明记录以来,就一直和人类纠缠不休
的烈性传染病。它的元凶是脊髓灰质炎病毒,只在人和人之间通过
消化道传播。脊髓灰质炎也叫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
质炎病毒引起的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影响5岁以
下的儿童。病毒通过受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在肠道内繁殖,再侵袭
神经系统。许多受感染的人没有症状,但他们排泄的粪便带有病毒,
由此传染给他人。
57



新时代中小学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 四年级 上
脊髓灰质炎的传染性极强,世界卫生组织表示,只要有一名儿童
仍然受到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感染,所有国家的儿童就都有感染该病
的危险。脊髓灰质炎还有严重的并发症。据统计,每200例感染病
例中会有一例出现不可逆转的瘫痪。在瘫痪病例中,5%至10%的患
者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最重要的是,脊髓灰质炎只能通过接种预防免疫。
在中国有这样一位科学家,他叫顾方舟,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
“糖丸爷爷”。他牵头发明的糖丸消灭了我国的脊髓灰质炎,使中国
成为无脊髓灰质炎国家。
1955年,江苏南通发生了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脊髓灰质炎大流
行。这场“大瘟疫”般的灾难,侵袭了南通1680名儿童,病死率高达
28%,瘫痪率近70%。截至1960年,我国每年约有2万-4.3万个孩
子患上脊髓灰质炎,并且这个数字还在继续上升。
党中央立刻派出顾方舟前去南通研究解决办法。顾方舟临危受
命,着手研究针对性的疫苗。为了确认疫苗是否安全,顾方舟第一个
冒着瘫痪风险喝下一瓶疫苗。而为了证明疫苗对儿童也安全,顾方
舟把自己唯一的儿子也抱来进行试验。在他的带动下,实验室同事
的五六个孩子都参加了这个试验。
1960年,第一批500万人份的疫苗,被火车和汽车载着,如同载
着希望,赶往全国11个城市。
58
第六课 了解消化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1965年,全国农村逐步推广糖丸疫苗,从此脊髓灰质炎发病率
明显下降。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计划免疫,病例数继续呈波浪形
下降。直 至2000年,世 界 卫 生 组 织 宣 布 中 国 境 内 已 消 灭 脊 髓 灰
质炎。
2016年5月 ,脊灰疫苗口服糖丸正式停止使用,新生儿开始
接种保护力稍弱但安全性更高的灭活疫苗。但我们不该忘记,正
是这颗 糖 丸,让 近 半 个 世 纪 的 中 国 孩 子 免 于 对 脊 髓 灰 质 炎 的
恐惧。
2019年1月2日,“糖丸爷爷”顾方舟在北京去世,享年92岁。
他为几代中国人带来了健康,却说自己一生只做了一颗小小的糖丸。
59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