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山东省淄博市周村一中七年级(上)10月段考历史试卷(五四学制)(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山东省淄博市周村一中七年级(上)10月段考历史试卷(五四学制)(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山东省淄博市周村一中七年级(上)10月段考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25小题,共 25分。
1.下列文物共同见证的时代主题是( )
A. 崇洋逐新 B. 实业救国 C. 抗击侵略 D. 武装反清
2.如表为 1843 年前后中国主要进口货物关税税率对比表。导致图中税率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品名 1843 年前的税率(%) 1843 年后的税率(%) 新税率比旧税率降低(%)
棉花 24.19 5.56 77.02
棉纱头等 13.38 5.56 58.45
白洋布 29.93 6.95 76.78
A. 五口通商 B. 协定关税 C. 割地赔款 D. 投资设厂
3.1840 年 6 月,由 16 艘兵船、4 艘武装汽船、28 艘运输船以及六七千名海陆士兵组成的英国军队,从开
普敦、印度等地抵达广东海面,战争爆发。这场战争( )
A. 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B. 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C. 宣告了中国制度变革的失败 D. 推翻了清朝政府的反动统治
4.林则徐对中西武器做了这样的对比:“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炮先已及我,是器
不良也。彼之放炮,若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转展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
由此可知,林则徐认识到( )
A. 武器装备的落后 B. 闭关锁国的弊端 C. 制度改革的必要 D. 鸦片输入的危害
5.如图图片从左至右依次为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迫使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
示意图。通过观察,你能得出的最恰当的结论是( )
第 1 页,共 7 页
A. 中国丧失的领土逐渐增多 B. 列强侵略不断扩大和深入
C.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 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6.历史人物是历史活动的主体,评价历史人物有助于把握历史活动的进程和影响。下列诗句评价林则徐的
是( )
A. 虎门壮举惊中外,禁毒英名震古今 B.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C. 舍身变法自君始,无力回天昭后人 D. 状元弃仕从商路,实业兴邦壮志酬
7.1860 年,在英法联军进攻北京的同时,江苏巡抚派专员到上海找英法领事求救,同时两江总督也逃到上
海找外国公使商议,共同出兵江南剿匪。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 农民反帝爱国运动持续高涨 B. 清政府对地方控制进一步加强
C. 农民战争沉重打击反动势力 D. 清政府已经和英法达成了一致
8.1860 年,太平军兵临上海近郊。聚集在上海的官僚和地主非常惊恐,他们雇佣美国人华尔组织洋枪队,
抗拒太平军。不久,英法侵略军也撕下“中立”伪装,配合清军袭击太平军。这表明( )
A. 洋务运动遭到战争阻断 B. 清朝政府沦为洋人朝廷
C. 农民运动面临联合绞杀 D. 西方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9.1887 年,某刊物发表了《中国先睡后醒》一文,该文作者认为中国现在已有醒来的迹象,如展开海防建
设,开办新的海军陆军,开工兴建铁路等。该作者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
A. 洋务运动的开展 B. 闭关政策的实施 C. 君主立宪的推行 D. 清朝统治的覆灭
10.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创办官方译书局,主要译介西方自然科学的书籍;甲午战争之后,译介的侧重
点从自然科学转向社会科学。这一转向反映出( )
A. 中国近代救亡图存探索的深入 B. 近代新式教育的兴起
C. 西方列强文化输出方式的变化 D. 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
11.1860 年,曾国藩提出:“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由此可知,曾国藩主张( )
A.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B.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C. 宣扬民主革命思想 D. 开办近代民用工业
12.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创办官方译书局,主要译介西方自然科学的书籍;甲午战争之后,译介的侧重
点从自然科学转向社会科学。这一转向反映出( )
A. 近代新式教育的兴起 B. 西方列强文化输出方式的变化
C. 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 D. 中国近代救亡图存探索的深入
13.“洋务运动是由省级督抚在没有中央指导的情形下率先发动的。虽然李鸿章在 1870 年以后行使了某些
中央政府的职能,但他基本上仍是一个封疆大员,不能替代中央政府。”材料认为洋务运动( )
A. 没有取得任何成效 B. 片面发展军事工业 C. 中央统筹协调不足 D. 直接导致清朝覆亡
第 2 页,共 7 页
14.中法战争爆发后,业已退职的老将被清政府起用,参与抗法。他率清军于 1885 年 3 月取得镇南关大
捷。这员“老将”是( )
A. 葛云飞 B. 冯子材 C. 左宗棠 D. 聂士成
15.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为摆脱内外交困的处境和维持清王朝封建统治政权,一批当权官僚出面主持了以
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引进机器生产为主要内容的“自强”“求富”运动。该“运动”( )
A. 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C. 使中国走上了富强道路 D. 使中国陷入到军阀割据纷争之中
16.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评价某场运动:“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
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摆脱传统。”这场运动指的是( )
A. 辛亥革命 B. 洋务运动 C. 戊戌变法 D. 新文化运动
17.以下资料介绍的历史人物是( )
出生地点:江苏南通
主要生平:15 岁中秀才;32 岁中举人;41 岁中状元;42 岁创办大生纱厂
经济观点:世界经济之潮流喷薄而至,同则存,独则亡;通则胜,塞则败。
A. 严复 B. 李鸿章 C. 张謇 D. 谭嗣同
18.2024 年 5 月 18 日,“纪念甲午海战 130 周年暨山东省水下考古成果展”在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地举办,
定远舰、来远舰等甲午沉舰出水文物首次面向公众开放。据此,该成果展的举办地是( )
A. 威海 B. 旅顺 C. 青岛 D. 大连
19.张謇认为中国要振兴,必须以棉、铁两种工业为中心,1910 年,他正式提出“棉铁政策”。认为“至
柔唯棉,至刚唯铁”。这表明他主张( )
A. 平均地权 B. 君主立宪
C. 实业救国 D. 民主共和
20.1895 年台湾人民在台北鸣锣罢市抗议清政府,并表示“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该
事件发生的背景是,清政府签订( )
A. 《南京条约》 B. 《马关条约》
C. 《北京条约》 D. 《辛丑条约》
21.刘古愚是近代陕西维新变法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办学校、出书报,认为只有行君主立宪之法,中
国才能走上强国之路。这说明以刘古愚为代表的维新人士主张( )
A. 自强求富 B. 实业救国
C. 变法图强 D. 民主共和
第 3 页,共 7 页
22.如图反映的历史事件( )
A. 揭露了英法联军的侵略行为 B. 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C. 表达了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愿望 D. 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23.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一些仁人志士掀起了一场爱国救亡运动,他们在全国各地
组织学会、创办报刊等,宣传变法图强。这一运动( )
A. 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 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C. 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D. 直接推动了文学革命
24.《马关条约》签订后第三天,光绪皇帝下诏,表示“嗣我君臣上下,惟期坚苦一心,痛除积弊,于练
兵筹饷两大端尽力研求,详筹兴革。”材料表明( )
A. 洋务派筹建海军举步维艰 B. 民族危机刺激了革新意识
C. 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 D. 实业救国的团体纷纷涌现
2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由清朝近支王公主管。”该情形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B.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C. 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 D. 《辛丑条约》的签订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1小题,共 25分。
26.某班举办了一期主题为“侵略 反抗 探索”的手抄报展,以下是其中部分同学的优秀作品节选。结合
所学,回答问题。
节选一
节选二
第 4 页,共 7 页
节选三
事实证明,旧式的农民战争,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
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摘编自李颖《文献中的百年党史》
(1) 节选一的时间轴中,“战争一”指的是?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战争四”失败后中国被迫签订
的不平等条约是什么?
(2) 依据节选二,说出该人物的主要功绩是什么?此外,他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现代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之一,写出这场运动的名称。
(3) 节选三中的“改良主义”说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4) 从上述三则节选中,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5)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清政府在历次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6) 选择材料中至少两个相互关联的事件,请提炼出一个观点,加以阐释说明。
第 5 页,共 7 页
参考答案
1.C
2.B
3.A
4.A
5.B
6.A
7.C
8.C
9.A
10.A
11.B
12.D
13.C
14.B
15.B
16.B
17.C
18.A
19.C
20.B
21.C
22.B
23.B
24.B
25.D
26.【小题 1】战争:鸦片战争;影响: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条约:《辛丑条约》。
第 6 页,共 7 页
【小题 2】功绩:收复新疆;名称:洋务运动。
【小题 3】事件:戊戌变法。
【小题 4】结论: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中国人具有反抗和探索的精神;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
通;革命道路的选择要符合国情;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等。
【小题 5】根本原因: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小题 6】观点:不触动封建根基的改良注定失败,只有彻底的变革才能挽救民族危亡。
阐释:甲午战败后,清政府内有识之士发动戊戌变法,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富国强兵,但因未能彻底
摆脱封建体制桎梏,最终以失败告终,表明对旧制度的局部修补难以实现真正的救亡图存。综上可知,不
触动封建根基的改良注定失败,只有彻底的变革才能挽救民族危亡
第 7 页,共 7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