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 心理不适,要寻找出口《新时代中小学生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五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六课 心理不适,要寻找出口《新时代中小学生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五上

资源简介

第 六 课 心理不适,要寻找出口
小明是一名五年级的学生,小学一、二年级时成绩不错,三年级
时略有下降。他的父亲开始担心他的学习,对他的管教也严格起来,
一听老师反馈小明没有完成作业,回家便大打出手。上五年级时,小
明换了新的语文老师和数学老师。小明有些不太适应老师的教学方
式,导致情绪低落,焦躁烦闷,学习效率明显下降。最近,更是食欲不
振,睡眠质量也有所影响,与父母、老师和同学的交流也变少了,经常
一个人活动。小明觉得每天都很不开心,但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作为小学生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烦恼。在学习、生活、
与同伴交往等方面,我们常会有一些压力。心理压力与学习生活息
息相关,心理健康是人体健康的很重要的一方面。所以,当心理不适
时,我们要学会寻找出口,调整自己。
47
新时代中小学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 五年级 上
一、心理不适的情绪表现
1.敏感
青少年自我意识强烈,自尊心强,而且心理承受能力差。因此,
当他们意识到某种威胁自尊的因素存在时,会产生焦虑和恐惧。当
自尊心受到伤害时,会出现生气、愤怒的情绪,常常敏感,多疑。
2.叛逆
由于我们正处于成长的过渡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
强,迫切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监护,反对成人把自己当成小孩
子,同时,为 了 表 现 自 己 的 与 众 不 同,易 对 任 何 事 情 持 批 判 的
态度。
3.嫉妒
这是对他人的优势地位在心中产生不愉快的情感。当别人在某
些方面比自己强(如学习、相貌、人缘等),便表现出不悦、怨恨、愤怒,
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情绪。
4.失落
在小学时期,我们会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当这
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只是部分得到满足时,就产生了受挫感,其
多表现在学习、吃穿、玩高档的玩具等方面。
48
第六课 心理不适,要寻找出口
5.自卑
它是一种由于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
表现为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自己在各方面都不如他人,有低人一等
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低,心理承受能力脆弱,
谨小慎微、瞻前顾后等。
6.孤独
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同学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
舟,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还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
己。心理学上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闭锁心理,把由此产生的一种感
到与世隔绝、孤独寂寞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
二、心理不适的主要来源
1.学习焦虑
据调查,在全国一些大中城市中,10%以上的小学生存在学
习焦虑。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
学校、教师和家长又过分看重分数,给小学生的心理造成沉重压
力引起的。
49
新时代中小学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 五年级 上
2.人际交往焦虑
人际交往焦虑,主要指在与人交往中表现出的焦躁不安、无所适
从。这种倾向在当今小学生中日益严重,已经影响了他们正常的人
际交往与心理健康。人际交往焦虑的产生,一方面是由小学生的家
庭交往环境不利所致。另一方面,是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忽视对学
生人际交往技能培养的结果。
3.自责倾向
自责倾向是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认为是自己不好,对
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怀疑态度。自责倾向的根源是对失去别人的关爱
与认可的不安。当学生感受到父母、教师和朋友的不认可时,往往会
形成自责倾向。
4.挫折感
小学生的挫折感是来自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交往方面
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家庭因素、社
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
三、不良情绪对健康的影响
1.心理健康
(1)不良情绪会影响人们的个性发展。长期生活在抑郁、忧郁或
恐惧下的人性格会有些古怪,与人交往能力差,容易有社交障碍。
(2)不良情绪会影响人们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人在处于消极
情绪时,会降低对自我的评价,会做出“我总是失败的”“我没有能力”
这样的结论。
50
第六课 心理不适,要寻找出口
(3)不良情绪会影响人们的认知思维水平,阻碍正常的思考学
习,紧张、恐惧、烦躁的情绪会阻碍问题解决的速度,乐观、平静的情
绪有助于冷静思考。焦虑、紧张的情绪不进行适当的调节会形成“习
得性无助”,造成对于某一问题“总是”无法解决。
2.生理健康
(1)不良情绪影响机体的免疫力。现代医学认为,良好的情绪可
使机体生理机能处于最佳状态,使免疫抗病系统发挥最大效应,更好
地抗拒疾病的袭击。一些医学家认为,机体本身就是良医,85%的疾
病可以自我控制。因此,有的心理学家把情绪称为“生命的指挥棒”
“健康的寒暑表”。
(2)情绪可以治疗或导致疾病。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在激动时
皮肤会潮红发热,在紧张或愤怒时皮肤会苍白冰冷;人的情绪如果发
生剧变,还可导致皮肤过敏,甚至会因此而影响到毛发;而愉快、喜悦
等正面情绪则可以使伤口加快愈合,促进疾病痊愈。
(3)情绪可以改变内分泌和神经系统功能,影响精神健康。经常
紧张忙碌、不顺心会使人出现失眠、脱发,甚至神经衰弱等症状。如
果受到强烈、突然或持久的精神打击可能会引起精神障碍。
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当我们感到心理不适时,不要害怕
和惊慌,因为它并非与生俱来,更不是不可救治的。关键在于要以人
为本,对症下药,才能收到积极的成效。我们在实践中,可采取以下
方法:
51
新时代中小学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 五年级 上
一、培养健康的自我认同心理,能够悦纳自我
培养健康的自我认同心理,会提升我们的免疫力,同时也会
激活我们的大脑潜能,提升我们的做事效率,促进良好的人际关
系。即使出现了心理不适,也能够较好地自我调节。
1.学会觉察自己的情绪,接纳消极情绪
当我们心情不好的时候,要有意识关注一下自己的情绪,自己
是愤怒还是失落,是悲伤还是嫉妒等。觉察自己的情绪后,允许自
己在这种情绪中停留一会儿。你会发现,你接纳这种情绪,这种情
绪就会有一定的缓解。每个人都会有坏心情,也会有消极情绪,但
是,不要让自己在消极情绪中停留太久。
2.学会应对消极情绪,健心有妙招
说起应对消极情绪,相信大家各有绝招:听音乐、大声唱歌、哭、
大喊、找朋友倾诉、不去想、做喜欢的事情、运动等。
比如唱歌、听音乐都可以转移注意力,让自己从消极情绪中走出
来。大声唱高亢的、激昂的歌曲,能带给人力量;听轻音乐能快速让
人回归平静的心情。当然还有很多可以转移注意力的方法———绘
画、关爱宠物等,还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52
第六课 心理不适,要寻找出口
二、出现心理不适时,愿意主动倾诉
及时倾诉是缓解不良情绪、恢复心理平衡、保证情感健康的有效
方式。但是,如果倾诉过度或没有掌握正确的倾诉方法,不仅达不到
宣泄情绪的作用,还可能产生人际冲突,甚至诱发其他心理问题。
如何充分发挥倾诉的积极作用呢
1.找对倾诉对象
家人、同学、老师等能够给我们的内心提供支持的人,都可以成为我
们的倾诉对象。当同学们感觉内心苦恼或察觉自己出现不良情绪时,可
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寻找合适的倾诉对象,从而有效缓解心理压力。
2.找准倾诉时机和环境
倾诉时要找到合适的时机和环境,避免不分时机、不分场合打扰
他人。如果我们在自我评估后发现需要找人倾诉,应提前与倾诉对
象沟通,比如提前询问倾诉对象是否方便,避免在对方繁忙或情绪不
佳时倾诉。倾诉时应选择相对安静的场所,如无人的操场或空旷的
草地,尽可能避免无关人员的参与和打扰。
3.找好倾诉方法
倾诉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实事求是。倾诉时应客观描述自己的情况,不要刻意隐瞒
和夸大,不能因注重倾诉对象对自己的评价而刻意歪曲事实,否则不
仅解决不了面临的问题,还可能产生新的矛盾。
53
新时代中小学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 五年级 上
其次,突出重点。倾诉者一般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为获
取倾诉对象对其观点的认可和支持,可能会有意、无意地重复相
同的话。建议同学们倾诉时,讲清影响情绪的主要事件。如果倾
诉对象没有追问详情,不必过多描述细枝末节,防止倾诉对象产
生抵触情绪。
最后,注重沟通交流。单纯的倾听易使人感觉枯燥乏味。我们
倾诉时可适时注意倾诉对象的反应,给对方表达想法的机会。如果
一味倾诉,可能使倾诉对象出现消极反应。这种消极反应还可能影
响倾诉者,使倾诉者更加焦虑、不安。
三、出现长时间心理困扰时,应主动寻求专业支持与帮助
如果发现自己有异常表现,如:焦虑、担心、注意力无法集中或头
脑一片空白、肌肉紧张、难以入睡、无法充分休息、抑郁、丧失兴趣或
愉悦感、易怒、在未节食的情况下体重明显减轻、出现强迫观念和强
迫行为等,并且持续时间较长,明显地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应
及时联系班主任和心理老师,必要时要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
咨询。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寻求专业的帮助呢
1.树立主动求助的意愿
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一般在开始时都会问:“你为什么想来
做心理咨询呀 ”如果来访者回答是自己需要得到帮助,是自愿前来
54
第六课 心理不适,要寻找出口
的,那么咨询就会继续;如果来访者回答是家人或者其他人要求自己
来的,咨询师就会接着问:“那么,你自己觉得呢 ”
同学们,心理咨询不是万能的,也需要来访者自己积极主动参
与。心理咨询过程中,来访者必须积极地面对自己的问题,针对咨询
师的剖析要认真地反思领悟。
2.要建立合理的咨询目标
通过心理咨询,我们希望自己能够改变什么 希望能够达到
什么目标 合理的咨询期望,才能使心理问题得到解决。所以我
们在去咨询前,必须先要问自己三个问题:一是我为什么要做心
理咨询,二是我遇到了什么问题,三是我想要得到什么样的改变。
3.主动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法
如果被诊断为精神疾病,便需要药物治疗,而且必须去精神病
专科医院做进一步诊治。如果排除精神疾病,而是一般的心理问
题,那么心病需要心药医。最好的办法就是增加自己的求助动机,
积极、主动地去寻求心理医生的专业帮助。
55
新时代中小学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 五年级 上
坚持体育运动,促进心理健康
一项调查显示,1750名心理医生中,80%的人认为体育锻炼是治
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60%的人认为应该将体育运动作为一项
治疗手段来消除焦虑症。临床研究表明,通过参加一些如慢跑、散
步、徒手操等身体练习能有效地减轻焦虑和抑郁症状,增强自信。体
育锻炼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已开始流行起来。
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或消除由学习和其他反复的挫折而引起
的焦虑和抑郁的症状,为不良情绪的宣泄提供一种合理、有效的手
段,防止心理障碍或疾病的发生。一起来看看体育运动是如何帮助
同学们缓解心理不适的!
1.体育运动能优化心理状态
科学研究发现,运动本身可以促进人体的内分泌变化。大脑在
运动后会产生一种名为“内啡肽”的物质,人的心情好坏与大脑分泌
出来的内啡肽多少相关。运动可以刺激内啡肽的分泌,当运动达到
一定量时,内啡肽的分泌增多,在内啡肽的激发下,人的身心会处于
轻松愉悦的状态中。内啡肽因此也被称为“快乐激素”,它能让人感
到欢愉和满足,可以帮助人排遣压力和不快。
2.体育运动能缓解紧张的情绪
体育锻炼之所以能调节情绪,是因为体育锻炼的参与者能体验
运动带来的愉悦感。参加体育锻炼,尤其是参加那些自己喜爱和擅
56
第六课 心理不适,要寻找出口
长的体育锻炼,可以使我们从中得到乐趣,振奋精神。许多研究发
现,参加愉快的或有节奏的体育运动会使人产生显著的短期情绪效
应,从而形成良好的情绪状态。
3.体育运动能增强自信心
自信心是相信自己的愿望一定能够实现的心理状态。它不仅与
每个人先天的个性意志和品质密切相关,而且也决定于后天的培养
和训练。
当人们在参加体育锻炼的时候,能提高对自我的认识,正确地给
自己定位,合理地分析问题,以不断地完善自己,从而增强自信心。
人们在参加体育活动并坚持锻炼中,不断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生理
机能和身体素质得到增强,运动技能、技巧得以提升。当取得这些成
绩后,人就会产生对自我成就的认识和情感体验,产生愉快心理和幸
福感。
4.体育运动有助于形成乐观的个性
通过参加体育锻炼,我们可以发现自己比较喜欢的运动项目,在
参与该项运动的过程中,自己会很积极地投入其中,并与同伴默契配
合,与对手斗智斗勇。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会得到一种非常美妙的快
感和心理上的满足,即增强了自信心和自豪感,养成一种乐观的心
态,当遇到突如其来的情况时,会抱有一种必胜的信心。而且,由于
体育运动的集体性和公开性,在进行体育运动时,能促进良好人际关
系的发展。
5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