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课件(共7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课件(共7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78张PPT)
第2课 中外诗四首
第1课时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1.通过第1课时任务一,赏析《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的意象,鉴赏艺术手法。
2.通过第1课时任务二,理解《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内容,领会诗歌情感。
3.通过第1课时任务三,理解《红烛》的内容,把握诗歌形象。
4.通过第1课时任务四,鉴赏《红烛》的艺术特点。
5.通过第1课时任务五,理解《红烛》的情感,把握诗歌的主旨。
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前三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第四行有什么作用?
①诗的前三行描绘了一幅海涛汹涌、海天之上白云怒涌的宏伟而壮丽的画面。
②第四行“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是由景入情的过渡。它进一步突出了海涛汹涌的壮丽景象,引发了诗人在最后三行面对壮丽景象时的主观感受。
2.分别概括《红烛》中每节诗歌内容的大意。
第1节,诗人高度赞扬红烛颜色的“红”;第2节,问红烛为何要烧蜡成灰才放出光芒;第3节,肯定光是需要“烧”出来的自然方法;第4节,鼓励红烛燃烧,以拯救世人的灵魂;第5节,由红烛的发光过渡到红烛的流泪;第6节,诗人发现红烛是因为残风侵蚀光芒,烧得不稳才急得流泪;第7节,赞美红烛流泪以带给人间慰藉和快乐的美德;第8节,概括红烛创造光明与灰心流泪的因果关系;第9节,重申红烛精神: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3.《峨日朵雪峰之侧》中运用的主要意象有哪些?这些意象有何特点?
诗中的主要意象及其特点:
①雪峰——凶险、神秘、难以攀登;②太阳——先是彷徨,后是决然;③石砾——引动深渊嚣鸣;④千层掌鞋底——撕裂;⑤雄鹰或雪豹——勇猛、强健;⑥蜘蛛——小得可怜。
4.在《致云雀》第8—11节诗中,诗人分别把云雀比喻成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①在《致云雀》第8—11节诗中,诗人分别把云雀比喻成诗人、少女、萤火虫、玫瑰。②其目的是借诗人的吟诵、少女的歌曲、萤火虫的流光、玫瑰的浓香来表现云雀歌唱乐音的优美。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自然
景观
白云
北冰洋
太平洋
壮丽
时代
精神
毁坏
创造
努力
创造力
明结构
任务一 赏析诗歌的意象,鉴赏艺术手法
1.诗歌主要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析重点
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洪涛、力。这些意象具有气势磅礴、雄奇壮阔等特点。“白云”,它的背景是晴朗的天空,同时又与北冰洋相映照。于是构成了这样一幅画面:在北冰洋之上的晴朗天空中,无数的白云正在翻卷怒涌。下有宽广的北冰洋,上有无限阔远的天空,白云就在天空中翻涌,凸显出了意象“白云”宏阔、气势磅礴的特点。
“北冰洋”,与广袤的天空遥相呼应,天地间一片晴朗,“海天一色”。这里的北冰洋,诗人也将其称为“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所以,意象“北冰洋”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宏大、雄奇。
任务一 赏析诗歌的意象,鉴赏艺术手法
1.诗歌主要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析重点
“太平洋”,诗中用“无限”一词来形容,写太平洋面积广,力量大,似要把地球推倒,突出了太平洋的广袤无边与无限的力量感。所以,关于“太平洋”这一意象的特点也可以概括为雄奇壮阔、充满力量等。
“洪涛”,诗歌用“滚滚的”来修饰,这就刻画了洪涛的动态形象,呈现出洪涛滚滚向前、强大无比、无坚不摧的气势。所以,“洪涛”这一意象的特点也应该是雄奇壮阔、气势磅礴的。
“力”,诗歌中诗人对“力”作了“绘画”“舞蹈”等多角度的解读,突出了“力”的强大与曼妙。所以,凸显了“力”这个意象奇妙、伟大等特点。
任务一 品味意象的活泼灵动与意境的丰盈深邃
2.[情境]意象是理解诗歌的关键,诗歌是靠意象来说话的。比如“天地”这一意象: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等。在古典诗歌中,不管天地的形象有多大,人都是寄存于天地之间的一个渺小的个体,“天地”这个意象主要是为了表现生命之短暂、人生之渺小,以此来抒发人世之悲苦。又如“白云”这一意象:“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等。在古典诗歌中,“云”这个意象象征“漂泊不定”的游子生活,其前常加修饰词“游”字或“浮”字。
(赏析诗歌的意象)《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出现了“地球”“白云”等意象,它们与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天地”“白云”有何不同?请探究它们的意蕴内涵。
①《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所塑造的“地球”意象要比“天地”更加宏大,同时,人不再是附着于地球上的一个渺小的生命,而是独立于地球之外、与地球完全平等对立的一个伟大个体,他有着超越地球的无穷力量。
②《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的“白云”不再象征漂泊不定的游子生活,而是象征了五四时期的革命青年,他们拥有纯洁的革命理想,用“白云”这一意象可以更好地凸显他们纯洁而朴素的优良品质。其次,“白云”怒涌更凸显了当时社会环境的不尽如人意,这样的社会已经到了非革命不可的地步了。“白云”越愤怒就越能凸显旧社会的罪恶,也越能彰显革命力量的强大。
任务一 品味意象的活泼灵动与意境的丰盈深邃
3.[情境]郭沫若曾在《我的作诗的经过》中说:“惠特曼的那种把一切的旧套摆脱干净了的诗风和五四时代的‘暴飙突进’的精神十分合拍,我是彻底地为他那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所动荡了。”《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正是这种惠特曼式的“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
(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这首诗在写作上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①想象奇特。诗人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站立在地球边上的巨人。
诗人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站立在地球边上的巨人,将北冰洋、太平洋的景色尽收眼底,由此诗人才可以自由地调用这些宏大的意象。
②强烈的抒彩。全诗直抒胸臆。
全诗运用了四组“啊啊”、六个“哟”来宣泄诗人热烈奔放、雄壮豪迈的情感。
③语言形象生动。诗人将描写对象人格化。
诗人写白云在“怒涌”,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滚滚的洪涛在“毁坏”“创造”“努力”,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④句式自由,节奏鲜明。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一首自由体新诗。这首诗采用了不受束缚的自由句式,具有极为鲜明、强烈的节奏感。诗中最短的诗句只有两个字,最长的诗句在二十个字以上。句式的长短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自由、奔放,没有束缚。
任务二 理解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情感
1.[情境]苏轼曾言:“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所谓“反常”,是指诗歌反逻辑、超语法的特征表现,“合道”则是对诗歌合乎情感逻辑的说明。比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是对天姥山的侧面描写,十分夸张,显然与现实逻辑不符,现实的天姥山不仅没有天台山高,而且实际海拔只有七百来米,与一万八千多丈相差甚远。然而,这种反逻辑的写法越是超出常规,越是反常,越是无理,就越显诗歌之奇妙,越符合诗人之情思。
本诗中也有这样的“反常”现象。试回答下面的两个问题。
(1)太平洋要把地球“推倒”,但太平洋本来就是地球的一部分,如何“推倒”地球?
(2)“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努力”是“毁坏”和“创造”的前提和情感基础,是实施“毁坏”和“创造”的条件,因此,从逻辑上讲,是不是应该将句子的语序调整为“不断的努力,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
(1)太平洋是地球的一部分,地球是孕育太平洋的母体,是太平洋的根。就好比“中国社会”是“我们”的根一样,是中国的旧文化、旧体制孕育了“我们”,但是“我们”要把那孕育了“我们”的旧文化、旧体制连根拔起,这是五四精神的象征,也是五四力量和情感的展现。
1919年的中国积贫积弱,当时的新青年们认为,只有旧文化和旧制度做彻底了断才能建设一个全新的富强的新中国。因此,此句的表达越无理越不通,就越能表现出五四时期新青年改造中国、革新世界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2)从社会文化来看,本首诗创作于五四期间,五四的首要任务就是“毁坏”,捣毁旧的体制、旧的文化,正所谓“不破不立”。
只有捣毁一个旧的社会才能创造一个从内到外的全新的国家,这是五四使命也是诗人的担当,因此诗人才说“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然而,旧的体制和文化不是一触即溃的,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是朽而不死的,它需要广大青年持续不停地为之努力,方能改造成功,因此,诗人最后才说“不断的努力哟”。这既是对“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的鼓励,也是对“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映照。
2.[情境]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指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如果拿一棵树来类比诗歌,白居易认为情感是它的根本,语言是它的苗叶,声音是它的花朵,思想是它的果实。情感之于诗歌犹如树根之于树木,而“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可见,诗歌的情感何其重要。《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一首青春之歌,也是一首“自我之歌”,诗人激昂奔放的情感是这首诗最鲜明的特点之一。
(领会诗歌的情感)如何理解诗人在诗中表现出来的情感?
①这首诗充满激情地赞美大自然,展现了大自然宏伟壮丽的图景。
诗中展现的空中云海以及北冰洋、太平洋的滚滚洪涛,充分表现出大自然的雄奇、壮阔、瑰丽、博大。诗人把整个大自然当作“自我表现的全宇宙的本体”,当作生命的化身,所以诗人对大自然的描绘、歌颂,渗透着强烈的主观感受,自然景观与诗人的主观世界达到融为一体的境界。
②诗人对大自然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情感,是对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精神的讴歌。
诗中出现的云的怒涌、海的狂潮,诗中反复歌咏的“力”就是五四时期精神的象征。而诗人所着力赞颂的“力”,也是全诗的诗眼所在。“力的毁坏”是毁坏旧世界、旧中国、旧社会、旧文化;“力的创造”
是创造新世界、新中国、新社会、新文化,创造新时代的文明。诗人对“力”进行歌颂,歌颂了它的形态(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它的声响(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它的韵律(力的律吕),表现出一种勇敢进取、积极创造的奋发昂扬精神和热烈向往、执着追求,以及摧毁旧事物的勇气与坚定信念。
3.[情境]师:这首诗堪称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的诗歌代表作之一,它是郭沫若在感情激荡时一气呵成创作的,如火山爆发喷涌而出的岩浆,气势汹涌,灼热逼人,
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把握诗歌的主旨)有学者评价《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抒发了时代号子的激情,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①诗歌不可抵挡的豪情壮志直冲霄汉,振聋发聩,使代表着时代新生、民族自强的呼号成为一把摧枯拉朽的利剑。
郭沫若把五四运动的激情汇入创造历史的人民运动的大涛大浪中,用恢宏博大的浪涛作为承载,让自我的博大胸襟和爱国情感相融于人民革命的浪潮中。
②诗歌磅礴的声势和着人民革命势如破竹的狂涛汹涌而前,不可阻挡!
诗人又以巨人的慧眼和胆识,高瞻远瞩,他不仅目睹了五四浪潮对几千年封建沉渣的洗涤和吞噬,而且还预见了一个崭新纪元即将到来,并为之凌空呼啸,助威助兴。
③诗歌表现出了一种时代号子具有的高亢激越、探索创造的精神。
诗人站在历史的高度,用一种超越现实的浪漫激情,热情歌颂了五四运动对黑暗旧社会的荡涤。
明结构
任务三 理解诗歌内容 把握诗歌形象
1.怎样理解“一误再误”?怎么理解作者所说的“矛盾!冲突!”?
析重点
①第二节中“一误”指红烛由蜡制成躯体,被火点着灵魂;“再误”指红烛须烧蜡成灰才能放出光明。②诗人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作灵魂,躯体和灵魂互相依存,不可分离,“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 ”这让诗人很疑惑,这不是 “矛盾!冲突!”吗?③前面“一误再误”,后面“不误,不误!”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困惑后的醒悟。诗人终于理解了红烛——这正是一种无私奉献、自我牺牲精神的体现,与利己主义相对。诗人由衷地赞美了红烛,并表达了对它的敬仰之情。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经历的矛盾和获得的感悟。
2.如何理解“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这句话其实是“因为你创造光明,结果你灰心流泪”的倒装。从红烛的主观意愿而言,其付出并未想过要获得回报,它只是希望用自己的生命照亮中华大地,为了实现这个愿望,它竭尽全力地燃烧,努力发出最大的光亮。但现实的黑暗总是超过理想的光芒,沉沉暗夜之中,红烛所做的牺牲并未催生出灿烂的光明,于是红烛只有“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的悲凉结局,这样的结局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属于无法改变的悲剧命运。当社会不再拥有公平正义时,“创造光明”的美好动因,注定无法得到幸福快乐的结果,只能换来“灰心流泪”的苍凉落寞。
3.如何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这是一种“不可为而为之”的思想主张,呈现的是传统文人一以贯之的忠诚。诗歌结尾处,诗人重整旗鼓,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行动宣言,将现实人生的各种“灰心”毅然决然地抛诸脑后,只留下一颗执着的心,在理想与幻灭并存的大地上无怨无悔地耕耘。
4.[情境]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诗人的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诗人的自况与自我形象相融合的意象,诗人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诗人的生活情趣。
闻一多借“红烛”这一意象,言了何志,抒了何怀?
与你交流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牺牲自我;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各种苦痛;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价值诉求,坚持将个体无私奉献于并不美好的时代的决心……红烛的这些品质,代表的是诗人心中秉持的价值观念。在20世纪20年代初的社会大变革中,诗人怀揣赤诚的爱国爱民之心,想通过自身的奉献来唤醒世人沉睡的灵魂,为世界带来“慰藉的花儿”和“快乐的果子”。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
5.[情境]中国古典诗歌以物明志。李商隐的诗歌素以绵密富丽的意象著称,诗人往往借助外物的状态来叙说自己的心境。受五四时期文化的影响,闻一多对中国传统诗歌的感情非常深厚,而李商隐的名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最能引起闻一多兴趣的中国古典诗句之一,“红烛”也成为中国文人追求理想的一大象征。
(赏析诗歌的意象)闻一多《红烛》中“红烛”这一意象与李商隐《无题》中
“蜡炬”这一意象有什么不同?
①在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中,“蜡炬”不仅指外物,也指诗人自己。
“蜡炬”这一意象专注于对爱情或理想的执着追求,直到自身毁灭;“蜡炬”这一意象最终追求的结果不仅使诗人自身有所不甘,也令读者感到惋惜和伤感。
②闻一多一落笔便把“红烛”和自己区别开来,没有直接把自己投入令人欣羡的红烛中去,而是让自己与红烛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
诗人抓住红烛“烧蜡成灰”与“流泪”两个显著特征,站在一定的距离上观察红烛,思考红烛,发出声声慨叹,提出种种困惑。每一番追问之后,诗人又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释,算是一种自问自答。在这样的解释中,诗人好像暂时放下了困惑,理解了红烛的内在精神实质,从而物我相融。诗人将自己比作红烛,要用那微弱的光和热来照亮险恶的前途,去烧破世人的迷梦,捣毁禁锢着人们灵魂的“监狱”,为人间培养出慰藉的“花”和快乐的“果”。诗人既完成了对“红烛”这一意象的塑造,又实现了对唐诗中“蜡炬”意象的超越。
任务四 鉴赏诗歌艺术特点
①用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使诗的情感有了缓冲,不至于出现平地起波澜的陡峭之感。像《诗经》里的“兴”的手法,“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只不过这里不是先言“他物”,而是言同一物(蜡烛)以引起所咏之词。
②引用李商隐的诗句与全诗结尾所引“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形成呼应,以引用起,以引用终,让诗歌首尾照应、丰润圆满,加上中间部分的赞叹、困惑、疑问等情感,全诗体现出一种起承转合的美。
③用李商隐的诗句领起全篇,是诗歌的主题所在。李商隐原句表达的是无限相思之意, “蜡炬成灰”一句表达了男女之间的忠贞不渝、海誓山盟,是坚贞爱情的写照。由于时代背景和诗人的创作心境不同,闻一多为其赋予了新的思想情感,即托红烛言牺牲自我的高尚品格,表达对理想信念无比忠贞的坚守和歌颂。
1.诗人用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诗的引子,在抒发情感、结构安排和表现主题等方面有何作用?
任务四 鉴赏诗歌艺术特点
①每节诗都以呼告开头。
2.《红烛》一诗运用独特的抒情方式来抒发感情,试加以分析。
全诗共九节,每一节开头都是一声“红烛啊!”诗人对红烛呼告,倾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他将红烛比拟为人,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使红烛变成有血有肉活生生的形象。这样的红烛形象就是一种精神品质的化身,是诗人抒情的依托。
②诗情流动,波澜起伏。
诗人面对红烛,心绪起伏,或惊叹赞美,或扪心自问,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或劝慰有加,诗情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使红烛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先后三次发问,这三问形成抒情的三个层次,使感情的抒发层层推进。诗人在问答中酣畅淋漓地抒情言志,他把一颗心都交给了读者,让读者在他那热情磅礴、精神焕发的诗句中,为他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为他那种不顾一切、献身祖国的精神而震撼。
任务四 鉴赏诗歌艺术特点
③情理结合。
2.《红烛》一诗运用独特的抒情方式来抒发感情,试加以分析。
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将红烛精神作为一种至高的奉献精神的象征加以表现,饱含哲理,突出表现了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祖国的联系,使抒情不流于虚浮。
1.[情境]在中国传统诗学的思维模式中,诗人的情感通常不是无所顾忌地自我抒发,而是大多需要假托一定的意象,而且这一意象往往不是诗人别出心裁的创造,而是千百年来中国文人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这些诗的“有意味的形式”在中国诗歌长河的波涛里浮动闪耀,给予一代又一代的诗人以激情和灵感。闻一多在《红烛》中就借助中国传统诗歌中典型的“蜡炬”这一意象,对自己的情感进行了酣畅淋漓的抒发。他塑造了“红烛”这一意象,在忠实于自己心灵的基础上,大胆、生动地展示了内心的波澜。
(理解诗歌的情感)闻一多在《红烛》中对“红烛”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
在《红烛》中,诗人的情感态度大体上经历了七次显著的变化:赞叹红烛“红”→困惑于红烛式的自焚→振奋于红烛能创造能量→追问红烛为何伤心流泪→欣喜于红烛的伟绩→透出感伤之情→肯定耕耘的昂扬精神。
赞叹红烛的“红”,这是扬;困惑于红烛式的自焚,这是抑;振奋于红烛能创造能量,这是扬;追问红烛为何伤心流泪,这是抑;欣喜于红烛的伟绩,这又是扬;最后,掂量着“灰心”与“创造”各自的分量时,又隐隐透出感伤之情,但全诗的收束又是昂扬向上的。七次变化,四扬三抑,线索清晰,形成了全诗特有的情感节奏。
2.[情境]《尚书》云:“诗言志,歌永言。”优秀的诗人都是心灵的歌者,当理想与现实生活相矛盾时,他们往往走进诗歌,与意象对话,寻求化解矛盾的方法。在《红烛》一诗中,诗人写出了红烛的责任和自己在生活中的困顿、失望。对于红烛的自焚,诗人发问:“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
(把握诗歌的主旨)诗人明知红烛是通过燃烧才发光、发热的,为何又对红烛发问,对其“成灰”和“流泪”表示不解?
①这是诗歌技巧上的有意而为之,为了歌颂红烛的奉献精神,歌颂来之不易的光明。
为更好地塑造“红烛”这一意象,诗人把红烛的燃烧理解为即使受到风的阻挠,红烛流着泪也要燃烧。那泪是红烛的心在为不能最快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着急才流的。诗人通过发问来歌颂红烛,歌颂这奉献的精神,歌颂这来之不易的光明。
②可以理解成诗人自己的内心困惑和发问。
对一个受到五四运动熏陶的现代诗人而言,产生这样的困惑不足为奇:自我价值为什么一定要在自我毁灭中去实现呢?个体的独立意义究竟在哪里?以至诗人还这样穷追不舍:“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这似乎暗示着我们,个体的命运受制于某种外来的力量。那么,自焚不就是某种悲剧性的被迫行为吗?可见,在现代意识的哺育下,诗人的困惑是深刻的、发人深省的。
第2课 中外诗四首
第2课时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
通过第2课时任务一,理解《峨日朵雪峰之侧》的内容,把握诗歌意象。
通过第2课时任务二,鉴赏《峨日朵雪峰之侧》的艺术技巧。
通过第2课时任务三,领会《峨日朵雪峰之侧》的情感。
通过第2课时任务四,分析《致云雀》中云雀的形象,领会诗歌的主题。
通过第2课时任务五,鉴赏《致云雀》的语言艺术与表达技巧。
峨日朵雪峰之侧
攀登者
所见
奋斗——高度——对高度的态度
小蜘蛛——共享快慰
明结构
落日
山海
所闻——嚣鸣
所感——快慰
任务一 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意象
联系全诗,赏析“蜘蛛”意象。
析重点
1.[情境]有人说,本诗最值得品味的并非阔大的意象,而是锈蚀岩壁中独特的“蜘蛛”,分析这一独特意象的语言形式和深层意蕴,能发现诗歌饱含的生命体验和精神结构。
①从表象上来看,作为自然意义上的“蜘蛛”的确微不足道。它不能与高原上的雪峰、太阳、山海、深渊相提并论,因为后者阔大壮观,气势磅礴;它也不能与雄鹰或雪豹相媲美,因为后者威猛强大,傲岸不羁;它甚至不能与正在攀岩的“我”相比,因为人是万物之灵长。“蜘蛛”本自渺小,又与同时出现的阔大的意象作对比,更是相形见绌。
任务一 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意象
联系全诗,赏析“蜘蛛”意象。
析重点
1.[情境]有人说,本诗最值得品味的并非阔大的意象,而是锈蚀岩壁中独特的“蜘蛛”,分析这一独特意象的语言形式和深层意蕴,能发现诗歌饱含的生命体验和精神结构。
②从内在审视,作为生命意义上的“蜘蛛”却非同小可。外表弱小的“蜘蛛”坚守在锈蚀的岩壁间,与坚忍不拔的“我”处于同样的高度,足以证明它的坚韧不屈。“蜘蛛” 虽小,可凭借战胜困境的意志显示了卑微生命的顽强。从“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这一细节,我们可以想象到“我”的手指死死抠进岩缝的险峻情形。从“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又可知攀登途中粗粝的石头早已磨穿了厚厚的鞋底,磨破了诗人的双脚。苦难的力量如此巨大,为了保持这一高度,“我”必须手脚并用,谨慎专注。
我们可以通过想象来填补诗歌的留白:“我”历尽艰辛,登上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我渴望与雄鹰或雪豹比肩——却不料旁边是“小得可怜的蜘蛛”。“我” 想要高歌的“伟绩”,“我”以为刻骨铭心的苦难,竟是彼之生命常态!看似最渺小,实则最强大。这样的力量怎不让人心灵震撼!
2.(鉴赏诗歌的意象)除蜘蛛以外,诗人还写了哪些意象 为什么要描绘这些意象
(1)本诗的意象有两类,视觉意象与听觉意象。
①视觉意象。在这首诗中,可以看到“太阳”“雪峰”“巨石”“深渊”等视觉意象。
这些意象本身就具有壮美、辽阔之感,“我”攀登雪峰为的是追寻那太阳,而“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在这里诗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太阳”似乎拥有了自我意识,从“彷徨许久”到“决然跃入”。“太阳”因何而彷徨,又因何而决然跃入山海 这辉煌的视觉形象充满张力和动势,是“我”在雪峰之侧所见到的壮美而又决然的景致。
②听觉意象。诗人听到“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诗人以声喻声,把石砾滑坡的声音比作军旅的喊杀声,想象着此刻的自己身处于战场之上。“我”所渴望征服的环境,何止是险峻壮美这么简单,甚至可以用残酷来形容。人如蝼蚁,随时可能随着太阳的坠落、山海的引力、石砾的滑坡一同坠落深渊。形势如此危急,实谓孤绝之境。
(2)这些意象营造出一种孤绝之境,这种孤绝之境又衬托出“我”为能置身这种自以为只有“雄鹰或雪豹”才能达到的境地而生发的骄傲。
“我”在如此艰险的环境下需要英雄一般的意象鼓励“我”,激发“我”的斗志,因为此时的环境是死一般的寂寞,唯有陪伴,才能有生存下去的动力与可能。而从“雄鹰”“雪豹”这两个意象本身来看,它们均不被这个险峻、雄浑、壮阔的环境所束缚,在它们身上“我”能感受到一股张扬的、自由的生命力。这是“我”历尽艰辛,抵达如此恶劣艰险的环境后对自我的认知。这是诗人自我思绪的投射,“我”处于险峻孤独的处境,却以顽强的意志力与之进行对抗,字里行间无不显露出那蓬勃的生命之力,亦使人感受到青年身上的永不屈服、坚忍顽强的青春之力。
3.[情境]《峨日朵雪峰之侧》这首诗歌的第一句强调,“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整首诗写了攀登者攀爬并停留在“雪峰之侧”这一“高度”的所见、所闻、所思。
(理解诗歌的内容)围绕“雪峰之侧”这一“高度”,诗歌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立于“雪峰之侧”的见闻:“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描写的是征服“雪峰之侧(高度)”获得的新视野、新境界,一种在低海拔高度无法欣赏到的壮观、宏大的景象。
②征服“雪峰之侧”的艰辛:“我小心地探出前额,/惊异于薄壁那边”“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刻画的是雪峰的高大险峻,以及征服它所要付出的艰辛代价。
③超越“雪峰之侧”的渴望:“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
写出了“我”想超越“雪峰之侧(高度)”的心理需求和力量渴望,以及现实反差。
④接受“雪峰之侧”的享受:“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快慰”。
表达了“我”停留在“雪峰之侧(高度)”时对自我的清醒认知,以及接受现状后的心灵享受。
任务二 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
1.(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诗歌在描绘画面的时候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①视听合一:表明“我”在这个高度上的坚持绝非易事。
视觉——“我”吃惊地看到一派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听觉——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如军旅的喊杀声渐渐远去。
②特写镜头: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同在!
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就是通过这只小小的蜘蛛表露出来的。很多时候,不起眼的细小意象比司空见惯的“波澜壮阔”更有力量。
③强烈的对比:两组意象形成鲜明而浓烈的对比:强大与弱小、光明与幽暗、热闹与沉寂、高拔与低矮。
在峨日朵雪峰之侧坚守住高度的不是强大的雄鹰或雪豹,而是弱小得可怜的蜘蛛;光明的太阳不过是虚妄的神明和幻象的真理的别称,堆砌的石砾不过是狂热的信念、迷信的追求、廉价的乐观的代号,而它们正在跃入幽暗却引力无穷的山海,正在滑向棕色的深渊;一派嚣鸣的、像军旅的喊杀声的,原来是在“滑坡”,是在“远去”,而接纳和归结它们的恰恰是沉寂和冷静。
2.[情境]这首诗初稿创作于1962年8月,彼时,诗人昌耀正背负着“右派”身份被下放到青海的八宝劳改农场,接受极度繁重的苦役。此诗定稿于1983年7月,此时,昌耀已得到平反,返回青海省文联,诗人的创作经历着从崇尚“英雄”到重视“凡人”自身价值的社会思潮的转变。
(品味诗歌语言)跨越二十一年的对话与精神突围:比较《峨日朵雪峰之侧》的原稿与删定稿,“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中的“默享”一词在1962年的初稿中为“默想”。请你比较两者的不同。
①“默想”是“蜘蛛”在雪峰之侧时的一种心态,同时也是“我”的心理象征。年少时,“我”看见这只渺小的蜘蛛和“我”同处于锈蚀的岩壁,静默不语,默默思索。“我”无法接受这般的命运,也无法接受如此渺小平凡且无力反抗的自己。
“想”关注的是自我。无论对“我”还是“蜘蛛”,“默想”在于己之思,这在客观上就导致了“我”和“蜘蛛”与眼前之景的分离。
②把“想”改成“享”意味着诗人的心态由理性的思索转为感性的享受,“我”意识到了雪原的辽阔与永恒,意识到自然的博大,同时也感受到自我的卑微。“我”屹立在雪原之侧,接纳了自我的渺小,也接纳了自己曾经历过的苦难。
“默享”即默默享受,一字之差,便使得眼前的景物将“我”和“蜘蛛”融为一体,这便是炼字之妙。
任务三 领会诗歌的情感
(领会诗中的情感)联系时代背景与诗人当时的境况,结合具体的诗歌内容,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本诗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命力的赞扬之情,同时表现了诗人奋斗不息的精神。
1.[情境]诗是最动情的表白,是诗人对自我最真实的审视和认知,是最动人的情感流露。人为什么要写诗?因为诗是人内心需要的投射,品读《峨日朵雪峰之侧》印证了“有些诗是需要反复读的”。
①诗人写本诗前已被定为“右派”。②在那个特殊年代的狂热和喧嚣中,诗人却保持清醒和理智,开始打量和思考时代与现实。③“太阳”跃入“山海”,时代从泛滥的狂热、廉价的乐观中摆脱出来,只能是“滑坡”的下场。虽然仍旧“一派嚣鸣”和一片“喊杀声”,但这是“自上而下”的“滑坡”,是时代归于冷寂和沉闷以及随之而来的清醒和理智之前的“绝响”。④“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是写诗人在峨日朵雪峰之侧站稳了。⑤“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这是诗人坚定理想追求、绝不随波逐流的呐喊。
(把握诗歌的主旨)你认为这首诗表现的是孤绝之境的超越还是超越之后落入的孤绝境地?
这首诗表现的是孤绝之境的超越。昌耀是一个孤独的诗人,他自始至终有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忧郁和伤感,而隐藏在这背后的是诗人对生命本真与尊严的追寻和捍卫。
2.[情境]诗人李以亮曾点评《峨日朵雪峰之侧》是“一首孤绝的超越之诗”。
在这首诗中,诗人似乎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又似乎是一个积极的生命体验者,他在这首诗中开始他的征服之旅,完成旅途,继而完成自我超越。联系写作背景,昌耀并没有与那个时代一同“滑坡”,而是在峨日朵雪峰之侧站稳了。这是生命意志和生命力强的突出展示,呈现出在这种高度的生命必定是强健、雄壮者的生命,定格在这种险峰的姿态必定是胜利者的姿态。
明结构
致云雀
第1-2节:总写云雀高飞欢唱的特点,
赞其为“欢乐的精灵”
第3-7节:具体写云雀高飞欢唱的特点,
赞其叫声美妙动听
第8-20节:展现云雀的美丽形象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解读鸣音甜美的原因
与人类对比,得出结论
第21节:表达心愿,即学习云雀,为世界带来欢乐、自由与真理
任务四 分析诗中云雀的形象,领会诗歌的主题
析重点
1.[情境]雪莱说:“诗人是一只夜莺,栖息在黑暗中,用美妙的歌喉唱歌来慰藉自己的寂寞。”如在《致云雀》中,诗人写道:“你好啊,欢乐的精灵!/你似乎从不是飞禽,/从天堂或天堂的邻近,/以酣畅淋漓的乐音,/不事雕琢的艺术,倾吐你的衷心。”
(把握诗歌中的形象)也有人说《致云雀》就是写云雀,也有人说《致云雀》其实是写诗人自己。对此,你怎么看?
《致云雀》中的云雀这一意象,并不是单纯的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理想中的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载体。《致云雀》全诗没有一处不写云雀,同时,没有一处未展现雪莱的自我形象。
诗人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例如都追求光明、蔑视地面,都向往理想的世界。不同的是,诗人痛苦地感受到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差距,而这个差距对于云雀来说是不存在的。从全诗可以看出,雪莱虽为离实现理想还很遥远而感到痛苦,但仍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现实。云雀是诗人理想化的自我写照。他在以独特的艺术构思生动地描绘云雀的同时,也以饱满的激情写出了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学理想和艺术抱负。
(领会诗歌的主题)在诗人眼中,云雀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透过这一形象,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怎样的追求与理想?
(1)云雀,是理想化了的诗人,是高贵而又自由的化身。
2.[情境]雪莱说:“一切崇高的诗都是无限的,它好像第一颗橡实,潜藏着所有橡树。我们固然可以拉开一层层的罩纱,可是潜藏在意义深处的赤裸的美却从不曾完全被揭露过。”
①云雀展翅翱翔冲向天际体现了诗人希望冲破世俗的阻挠,渴望自由美好的新社会。②云雀隐身在云中歌唱体现了诗人不求功名利禄、高官爵位,而愿意用自己的笔唤起人间的爱与同情。③云雀的歌声清脆动听,如同雪莱的作品风格自然清新、优雅大气。④最后一节“交给我一半,你的心/必定熟知的欢欣,/和谐、炽热的激情”体现了诗人渴望公正、和谐的社会理想。
(2)从这首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伟大的诗人形象,他对社会的公正充满信心,为了人民的光明前途而努力。
雪莱在诗中表达了自己难以与云雀比肩的叹息,同时也对自己能够实现理想充满了信心。
任务五 鉴赏诗歌的语言艺术与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的语言艺术)请结合有关诗句对本诗中主要的修辞手法进行赏析。
(1) “从地面你一跃而上,/像一片烈火的轻云,/掠过蔚蓝的天心,/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
1.[情境]诗歌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是增强诗歌语言形象性和艺术性、丰富诗歌意义、增强诗歌艺术张力的重要手段。
“像一片烈火的轻云”是明喻,将从地面上一跃而起、飞入高空的云雀比喻成一团火焰般的云,衬托出云雀如火的激情、如火的魅力,表现出其冲破束缚、直入云霄的英雄气概。“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是拟人,表现了云雀即飞即歌的乐观精神及其对困难与黑暗的藐视。
与你交流这几节连用四个明喻揭示云雀的本质,字里行间寄托了诗人的美学理想和艺术抱负。他认为,诗人应以值得关注而未曾留意过的希望和忧虑去唤醒和传达人与人之间的同情。但是,诗人的博爱思想不为现实所容、不被同胞理解,正如云雀像身居深宫的高贵少女为爱所苦。诗人又通过“金色的萤火虫”“绿叶荫蔽着的玫瑰”等意象把云雀与光明、美善融为一体,抒发了自己对真善美世界的向往。
(2) “像一位诗人……”“像一位高贵的少女……”“像一只金色的萤火虫……”“像一朵让自己的绿叶荫蔽着的玫瑰……”
这几节间以设问、反问句式,强调赞婚的合唱、凯旋的欢歌都是空洞的浮夸,总有些贫乏,都比不上云雀的歌声。雪莱认为没有高尚、优美的思想和情愫,就不能创造出美的艺术。只有心怀对同类的爱,参透生死的真谛,才能超越生的烦恼与死的恐惧,与痛苦绝缘,上升到崇高的精神境界。
(3)“飞禽或是精灵,有什么/甜美的思绪在你心头?……”“赞婚的合唱也罢,/凯旋的欢歌也罢……”“……是你对同类的爱,还是对痛苦的绝缘?”“……你的乐曲音流怎能像液态的水晶涌泻?”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致云雀》一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2.[情境]雪莱是一位伟大的天才诗人,他的诗歌既体现了诗人的民主思想和战斗精神,又表现出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难怪徐志摩在《读雪莱诗后》中写道:“我实在够不上读他,因为太浓厚伟大了。他的小诗,很轻灵,很微妙,很真挚,很美丽,读的时候,心灵真是颤动起来,犹如看一块纯洁的水晶,真是内外通灵。”
诗歌感情层层递进,文字凝练。全诗清丽明快,给人以希望,极具艺术感染力。
①全诗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赋予云雀以象征意义。
②运用了大量比喻和对比的修辞手法,更加强烈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如把云雀比作“轻云”“星星”,它们自由飞翔,四处挥洒着希望,“虽然不见形影”,却让诗人感受到它们“强烈的欢快”。在最后的几节中,诗人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将凡人和云雀,也可以说是现实中的自己和理想中的自己进行对比,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③运用类比和设问的手法,突出云雀歌声的巨大力量,写出了艺术与自然的关系。
在第12节和第14节中,诗人将云雀的歌声与“春霖洒落的声息”“赞婚的合唱”“凯旋的欢歌”进行类比,突出云雀歌声的巨大力量。在第15节中,诗人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写艺术与自然的关系。
④通感。如“那犀利明快的乐音,似银色星光的利箭”“响彻你婉转的歌喉,仿佛在荒凉的黑夜,从一片孤云背后,明月放射出光芒,清辉洋溢遍宇宙”。
诗人以星光的利箭、明月的清辉等视觉形象描绘听觉上的优美感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云雀歌声清脆悦耳的特点,化抽象为具体。
“从霓虹似的彩霞/也降不下这样美的雨,/能和你出现时降下的乐曲甘霖相比”。
诗人用视觉形象来描绘听觉上的美好感觉,使云雀的歌声变得具体可感,塑造了云雀欢乐、光明、美好的形象。
⑤衬托。如第三节开头三句:“地平线下的太阳,放射出金色的电光,晴空里霞
蔚云蒸。”
这是环境衬托。诗人用太阳放射的“金色的电光”、晴空里的“霞蔚
云蒸”来衬托云雀翱翔天际的英姿。
再如第十二节“晶莹闪烁的草地……全都不及你的音乐”。
这是正面衬托。诗人以“晶莹闪烁的草地”“春霖洒落的声息”“雨后苏醒的花蕾”这三个密集的形象引出三个概括性强且准确的形容词:明朗、欢悦、清新,在更高层次上对云雀的歌声作出评价;而“称得上明朗、欢悦、清新的一切,全都不及你的音乐”又运用正面衬托的手法进一步突出了云雀歌声的音乐之美。
第2课 中外诗四首
第3课时 对比阅读
通过第3课时任务一,了解四首诗歌的创作背景、意象特点。
通过第3课时任务二,把握四首诗歌在结构、韵律方面的不同特点。
通过第3课时任务三,归纳现代诗歌的写作方法。
任务一 了解四首诗歌的创作背景、意象特点
(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对比阅读本课四首诗歌,完成下面的表格。
析重点
篇名 作者 创作 时间 作者 年龄 主题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红烛》 闻一多
《峨日朵雪峰之侧》 昌耀
《致云雀》 雪莱
1919年
27岁
1923年
24岁
1962年
26岁
1820年
28岁
讴歌了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表现了勇敢进取、积极创造的奋发昂扬精神和热烈向往、执着追求以及摧毁旧事物的勇气与信心
歌颂了红烛的奉献精神和来之不易的光明,并自我勉励:不惧牺牲,无私奉献
歌颂了理想追求者的奋斗不息的精神和面对现实的乐观态度
热情地赞美了云雀,抒发了对欢乐、光明、自由和理想的深情向往
2.[情境]诗人对青春的赞美和歌颂可以用很多种方式来表达,其中,意象是最常见
的表情达意的载体。
(了解诗歌的意象特点)这组“青春之歌”用了哪些意象来表达青年诗人们对国家民族的思考和对理想未来的吟唱?仔细欣赏这组现代诗,分别找出它们的主要意象,完成下表。
作品 主要意象 含义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洪涛
红烛
力的象征,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暗示狂飙突进的五四运动以巨大的冲击力冲破一切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思想罗网,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建立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
象征奉献精神和来之不易的光明,也是默默实干、执着探索、不惧牺牲、无私奉献的诗人的化身
2.[情境]诗人对青春的赞美和歌颂可以用很多种方式来表达,其中,意象是最常见
的表情达意的载体。
(了解诗歌的意象特点)这组“青春之歌”用了哪些意象来表达青年诗人们对国家民族的思考和对理想未来的吟唱?仔细欣赏这组现代诗,分别找出它们的主要意象,完成下表。
作品 主要意象 含义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
蜘蛛
云雀
被轻视的、渺小的、勇敢的攀登者中的一员,不仅登上了与“我”同样的高度,与“我”一同默享大自然赐予的快慰,还启发了“我”的哲思:奋斗固然重要,高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奋斗和高度的态度,这才是我们真正难以企但又应该具有的精神高度
云雀既是一个具有旺盛生命力、欢快而又充满不屈的战斗精神的形象,又是追求光明、追求崇高、向往理想世界的诗人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形象的化身
任务二 把握四首诗歌在结构、韵律方面的不同特点
(把握诗歌的结构、韵律特点)本课四首诗歌同属现代诗作,在结构、韵律方面各有何特点?与其抒发的情感有何关系?
本课四首诗歌虽同属现代诗作,但在结构、韵律方面还是存在较大差别的。其中,《致云雀》的格律较为严格,可划入现代格律诗的范畴。其他三首则可称为自由体诗。
(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几乎不讲究诗歌的“形式”,完全不考虑诗句的“咏唱动听”,任凭感情的宣泄,句式长短错杂。
全诗共七行,虽然每行长短不一,但均为高腔大嗓的狂呼呐喊,随兴陡然而起,兴尽戛然而止!这种句式极大地增强了全诗一气呵成的整体连贯性,粗犷豪放的语言强化、凸显了诗的力度,情感径直坦陈、赤裸,更易于与读者交流,产生共鸣。并且,有利于使全诗浑然一体,如灼热的岩浆冲破地壳,如火山爆发喷涌不已,又如高山之巅暴发泥石流,汹涌澎湃,呼啸奔突,一泻如注,具有极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
(2)《红烛》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现代格律诗,整首诗诗行长短自由不齐,诗节大小不一,字数也不相同,但整体格局大致是匀整均齐的。
全诗共九节,每节都以“红烛啊!”开端,复沓式的反复吟咏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思想情感的不断变化,诗节之间层次分明,逻辑关系清晰可循,使全诗构成一种冷静—热烈—冷静的圆形发展轨道,诗歌的情感结构由此得以完美构建。这样一个完满的情感过程,其情感结构体现出了闻一多诗学观念里的“建筑美”,直线的发展线索中不乏跌宕起伏,情感变化更具有和谐对称之美。
(3)《峨日朵雪峰之侧》被看作是一首典型的自由体诗。
它不受格律限制,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不拘泥于外在的韵律和音节等,诗体不受任何束缚,段、行和字数都不固定。
(4)《致云雀》极富音乐美感。全诗由二十一个诗节构成,每节五行,前四行较短,最后一行较长,形成了先急后缓的效果,与云雀或抑或扬、尾声悠长的鸣声保持一致。
全诗节奏流畅激昂;诗节之间环环相扣,层层推进;韵脚排列整齐,一般是隔行押韵,最后一行重复押韵,给人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之美。
这四首诗歌的外在结构各具特点,但都从属于情感抒发的需要,使这四首诗歌的情感通过不同的外在形式得到了完美的抒发,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
任务三 归纳现代诗歌的写作方法
(归纳诗歌的写作方法)比较这四首诗,说说你在现代诗歌写作方法方面得到了哪些启示。
现代诗歌是诗歌传统传承和发展的必然产物,既具有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现代诗歌写作方法多样,所谓千个师傅千个法,诗歌写作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是从本课四首诗歌来看,以下几点是诗歌写作的根本:
①要培养感知生活的能力。观察生活、感知生活、积累生活是诗歌写作活动的基础,也是写作过程的起点。
艾青说:“灵感是诗人对外界事物的一种无比协调、无比欢快的遇合,是诗人对事物的禁闭之门的开启。”这说明诗的创作灵感的产生虽然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归根结底是诗人长期生活积累和艺术准备的结果。没有对生活的感知,绝不可能进入诗歌写作过程和进行诗歌写作活动。即如一个从未见过葡萄尤其是没有吃过葡萄的人,绝不可能向人们道出葡萄的甜美或酸涩。如昌耀虽然不一定攀登过峨日朵雪峰,但是经历了苦难,有过克服困难攀登的经历,见过大山的落日,观察过小蜘蛛,这才使得他在某个时候有了创作《峨日朵雪峰之侧》的灵感。
②要提炼需要表达的情感。写诗只有倾注饱满的激情,才能以情动人。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古人说:“诗言志。”诗歌是诗人真情流露的产物,是艺术的升华。写诗最怕无病呻吟,而优秀的诗歌往往产生于诗人情感激荡之时。别林斯基说:“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歌。”如果没有饱满、真挚的感情,就一定写不出有感染力的诗篇。本课四首诗歌,每一首都是情感充沛的。不要说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激情奔涌,就是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看似冷静,实际上也情感饱满。
③要塑造寄托情感的意象。意象就是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许多古诗名句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其中的“春风”“红杏”都是寄托情感的意象。一首诗歌如果没有典型的意象,就不能算是优秀的诗歌。试想,如果《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里没有“洪涛”,《峨日朵雪峰之侧》里没有“蜘蛛”,这些歌还能算优秀的诗歌吗?因此,想要写好诗,就必须努力塑造意象。
④要反复锤炼诗歌的语言。诗歌语言或直白或含蓄,或优美或朴实,但都要精练准确,这就需要反复锤炼语言。
锤炼诗歌的语言,能少一句绝不多一句,能少一字绝不多一字。同时要在语言的组合形式上下功夫。如《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句式整齐错落,“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之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具美感,原因就在于诗歌是押韵的,节奏和谐,韵律优美,整齐中有变化,整散结合,语言凝练含蓄,意味深长。好的诗常在炼意、炼字、炼句上独见功夫,往往是因一字而尽传精神,让人们在和谐的节奏和音乐般的词句中领略美、感受美。
⑤要能灵活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诗歌的丰厚内涵总是借助生动鲜明的形象表达出来的,我们要学会运用比喻、拟人、夸张、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丰富诗歌形式,避免空泛的说教和干巴巴的抒情,使诗中的形象鲜活灵动,影响读者并与之产生心灵的沟通。创造形象的具体方法很多,要根据表达的需要合理选择。同时也要多学习、多练习,从多背一些好诗入手,逐步学会用形象说话,学会写作现代诗歌。
“绽放青春芳华”原创诗朗诵比赛
青春之美,美在它充满了对未来人生的希望和憧憬,对民族命运的探讨和思考;美在它蕴含着无限生机和蓬勃动力,有为了实现梦想去挑战自我、甘愿付出一切的勇气和毅力;美在它虽如流星般短暂,却如夏花般灿烂。我们将举办“绽放青春芳华”原创诗朗诵比赛,请小组合作创作有关青春的诗歌,并策划此次大赛,形成文案,最终推选出班级最佳原创诗朗诵者。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为青春留下一首首美好的诗歌,为我们的班级留下一本本青春的诗集。
活动说明
班级朗诵比赛准备事宜:撰写活动文案,确定主持人,制作评分表,可以选择配乐。教师需要对学生前期准备做细致的指导。文案撰写要主题鲜明,符合“绽放青春芳华”的活动主题;主持人串词要围绕活动主题,串联每一位同学的朗诵内容,语言要准确、精彩、有感染力。
成果展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