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兼爱》课件(共27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兼爱》课件(共27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人称墨子为“天才匠人,孤独侠客”,这种孤独似曾相识。在那个拒绝崇高的时代,拥有高贵理想的人们,孔子、庄子、墨子……无一不是孤独的。孔子游说天下、著书立说,温雅敦厚;庄子超然物外、顺应天理,逍遥无为;而墨子古道热肠、反战爱民,行侠天下。他的孤独别有一番豪气和决绝。
作者简介
墨子,名翟,战国时鲁国人(或说宋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发明家。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他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乐”“节俭”等观点。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有“非儒即墨”之称。墨子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被后世尊称为“科圣”,墨子死后,其弟子完成了《墨子》一书传世。
①兼爱非攻。“兼爱”指的是爱所有人,是指不分亲疏、不分远近的普遍的爱,强调“爱无差等”。“非攻”指的是反对非正义的战争。就是主张人与人之间要互助互爱,才能实现和平共处,社会才能处于一种最好的状态。
②天志明鬼。宜扬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家的—大特点。
③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墨子认为,国君是国中贤者,百姓应以君上之是非为是非。他还认为上面了解下情也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尚贤是要求君上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
④节用节葬。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欲。认为君主、贵族都应像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
主要思想
1、哲学成就:①创立墨家学说。
②中国逻辑学的奠基者。
2、科学成就:“科圣”【小孔成像实验、“墨子号”量子卫星】
①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理性高度对待数学问题的科学家。
圆的定义:“圆,一中同长也。”
②关于物理学的研究涉及力学、光学、声学等分支。
③精通机械制造的大家,曾精心研制出一种能够飞行的木鸢(风筝)。
3、军事成就:
①《墨子》的军事防御理论与孙子以进攻为主的作战理论形成互补。
②几乎谙熟了当时各种兵器和工程建筑的制造技术,并有不少创造。
小孔成倒像,现代照相技术原理的起源
2016、8、161时40分,酒泉发射中心,我国自主研制的世界上首颗空间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主要成就
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通常是指与现实联系密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学问) 。
天才匠人:墨子
春秋战国之际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农民出身的哲学家,被誉为“平民哲学家”。他自称是“鄙人”,被人称为“布衣之士”。
创立了光学、力学、几何学等整套科学理论,制造出了木鸢、辘轳、滑车、车梯等,首先发现了小孔成像原理,被誉为“科圣”“中国科学家始祖”。
墨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那是一个礼制崩坍、王权衰败、诸侯蜂争的时代,广大民众饱受战乱之苦,极渴望安定太平的生活环境。墨子对现实生活给予了积极关注与思考,映现出鲜明的忧患意识、入世风骨及救世精神。坚决无情地揭发当时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他站在平民立场上为维护民众与弱小国家的生存,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
背景介绍
兼:手持二禾,同时拥有
爱:张口告人,心里喜欢。
所谓兼爱,就是广泛地去爱全部的人,其本质是无差别(血缘与等级)的爱。
即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
不分尊卑贵贱,平等无差别的爱。
解题
则弗fú能攻:否定副词,相当于“不”。
当cháng察乱何自起:同“尝”,尝试。
故盗贼有yòu 亡wú:有,同“又”;亡,同“无”,没有。
恶wū施不孝:怎么。
恶wū得不禁恶wù而劝爱:第一个,怎么;第二个,憎恨。
交相恶wù:憎恨,讨厌
正音
研读第一段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
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以……为:把……作为
治:治理;事:事务
所自起:兴起的原因
自:从;起,兴起,发生
焉:于是
譬之如:把它比方作,好比
攻:治疗
弗fú:否定副词,相当于“不”。
何独:何尝
然:这样
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一定要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于是才能去治理。不知道混乱兴起的原因,就不能治理。
这就像医生人治疗人的疾病一样,一定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才能进行治疗。不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就不能治疗。
治理祸乱又何尝不是这样?一定要知道混乱产生的原因,于是才能去治理。不知道混乱产生的原因,就不能治理。
第一段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中心句: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开门见山)
论证方法:
1.正反对比论证,论证“知乱之所起”对于治理天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类比论证,以大家熟知的医生治病需要明确病因,来写圣人治国须知混乱产生的原因。
研读第二段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
起不相爱。
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
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
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
此所谓乱也。
察:明察,考察
当:同“尝”,尝试
孝:孝敬
自爱:爱自己【宾语前置】
亏:使···受损失
自利:使自己得利
宾语前置句
判断句
省略句 ,起(于)不相爱
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不可不考察混乱产生的根源。尝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起于人与人不相爱。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说的混乱。儿子爱自己,不爱父亲, 因而使父亲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弟弟爱自己,不爱兄长,因而使兄长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臣下爱自己,不爱君上,因而使君主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这就是所谓的混乱。
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
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
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
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虽:即使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慈:慈爱
研读第二段
即使父亲不慈爱儿子,兄长不慈爱弟弟,君主不慈爱臣子,这也是天下所谓的混乱。
父亲爱自己,不爱儿子,所以使儿子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兄长爱自己,不爱弟弟,所以使弟弟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
君主爱自己,不爱臣子,所以使臣子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源于不相爱。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
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
此何也?皆起不相爱。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
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虽:即使
盗贼: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
室:家
窃:偷窃
利:使……得利
“贼”1:名词,劫夺财物者
“贼”2:动词,伤害
家:卿大夫的封地
国:诸侯的封地
乱:侵夺
乱物:纷乱之事
具此:全都在这里,具:完全、齐全
研读第二段
即使是在天下做盗贼的人,也是这样。盗贼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盗窃别人的家以利自己的家;盗贼只爱自身,不爱别人,所以劫夺别人以利自身。这是为什么呢?都起源于不相爱。即使大夫相互侵扰各自的封地、诸侯相互攻伐封国,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自己的封地,不爱别人的封地,所以侵扰别人的封地以利他自己的封地;
诸侯各自爱他自己的封国,不爱别人的封国,所以攻伐别人的封国以利他自己的封国。天下的纷乱之事,全部都在这里了。
第二段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墨子认为“天下之乱”有哪些?产生原因是什么?
中心句: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②窃异室以利其室,贼人以利其身,是乱;
③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是乱。
①臣子不孝君父,子亏父而自利,弟亏兄而自利,臣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
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这也是乱;
乱象产生的原因:起不相爱。
举例论证,分别论述乱“起不相爱”的观点,事例平近,说服力强。从小到大,层层深入,逐一分析。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本段中有哪些“乱”?“乱”之因?
举例论证
起不相爱
臣子之不孝君父
子自爱,不爱父
弟自爱,不爱兄
臣自爱,不爱君
父自爱,不爱子
兄自爱,不爱弟
君自爱,不爱臣
盗爱其室,不爱异室
贼爱其身,不爱人
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
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

第二段
现实链接:
“子亏父而自利”: 就像“啃老族”,只考虑自己的享受,不顾父母的辛劳积蓄。
“父亏子而自利”: 就像不负责任的父母,只顾自己玩乐,不管孩子的教育和温饱。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
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
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
故不孝不慈亡。
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
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
若使:假使
若:像,如
犹:还
视:看待
恶wū施:怎么实行
恶:相当于“何”“怎么“
弟子:弟弟和子女
亡:同“无”,没有
有:同“又”
研读第三段
细察它从哪里产生的?都起源于不相爱。假使天下(的人)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人吗?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主像看待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人吗?看待弟弟、儿子与臣子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爱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还会有盗贼吗?看待别人的家像自己的家一样,谁还会盗窃?看待别人就像自己一样,谁还会劫夺财物?所以盗贼又没有了。
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
视人家若其家,谁乱?
视人国若其国,谁攻?
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若:像
治:形容词,治理得好,安定太平
还有大夫间相互侵扰封地,诸侯间相互攻伐封国吗?看待别人的封地像自己的封地,谁还会侵犯呢?看待别人的封国就像自己的封国,谁还会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扰封地,诸侯相互攻伐封国的事又没有了。假使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封国与封国不相互攻伐,封地与封地不相互侵扰,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就治理好了。
研读第三段
标题解读
第三段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中心论点: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论证方法:
①假设论证。运用假设、铺排、反问的句式,从正面论证了“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的观点。采用铺排的手法,连用“犹有”“谁”引起的反问句,以反诘(jí)的与其坚定而鲜明地阐述了唯有“兼爱”才可治乱的观点。
②对比论证。与第2段进行正反对比论证。
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假设论证
铺排
反问
4个“犹有”
3个“谁”
10个“若”
正面论证
第二段反面论证
对比论证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wū得不禁恶wù而劝爱?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wù则乱。
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第一个“恶” :怎么
第二、三个“恶”:动词,憎恨,讨厌
交相:互相
则:就
子墨子:墨子的弟子对墨子的尊称
劝:鼓励
译文:所以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励相爱呢?因此天下人相亲相爱就会治理好国家,相互憎恶就会使天下混乱。所以墨子说不能不鼓励爱别人,(道理就在)这里啊。
研读第四段
第四段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即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天下就会安定和谐。
本段得出的结论(中心句)是什么?
第一段:治天下者,必知乱之所自起。
第二段: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第三段:若使天下兼相爱,盗贼有无,天下治。
第四段: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中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就此而言,它在中国散文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分析问题
得出结论
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
本文脉络
今人评墨子
墨子是中国的良心和灵魂。
——张知寒
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
——毛泽东
兼爱非攻,是全人类的精神制高点。
——余秋雨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把墨子推崇为“平等、博爱”的中国宗师。他说“古时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墨子所讲的兼爱,与耶稣所讲的博爱是一样的。”
“如果要问我倾向何方,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墨家。虽然难于实行,却为天下提出了一种纯粹的爱的理想。这种理想就像天际的光照,虽不可触及,却让人明亮。”
我们对待传统文化,既不能因为它在历史上被淹没或批判,就忽视它跨越时空的价值,也不能不加辨析全盘接受,而是应该结合现实,结合国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兼爱非攻,是全人类的精神制高点。
——余秋雨
同学们,当我们重新审视墨家的“兼爱”思想,会发现它并非遥不可及的道德乌托邦,而是一种极具现实意义的生存和发展智慧。
在个人层面,它教我们用共情取代冷漠,用合作取代内耗; 在社会层面,它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激发向善力量提供了文化根基; 在国家与全球层面,它更是中国“和平崛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古老精神源头。
在急功近利的世界里,“兼爱”提醒我们:真正的“利”,最终来自于“爱”;最大的“功”,成就于“和”。它如同一面镜子,照见我们内心的狭隘;也如同一盏明灯,指引我们走向一个更包容、更温暖、更共赢的未来。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从“爱自己”的小圈子里走出来,尝试着去“兼爱”他人,最终让我们共同的社会,走向墨子所向往的“治”世。
巴黎圣母院之殇,世界为之耸动。这是一场骤至的大火,一场文明的劫难。就在人们一连串“心碎”的表达声中,有些不一样的声音却多了起来。有人说巴黎圣母院大火是圆明园被烧的“果报”,有人说“这样的灾难活该”。 面对这样的言论,你将用什么思想来批驳呢?
兼爱思想帮助我们:
化解冲突,创造和谐;
缓和冲击,建立平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