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广西师大附中2025年秋季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科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16小题共48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A D D C B B B A A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D C C B C C二、非选择题(17题12分,18题16分,19题12分,20题12分,共52分)17.【答案】(1)制度:分封制。(3分)目的:巩固统治。(3分)(2)义务:朝觐述职。(3分)(3)目的:防止贵族内部纷争(为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3分)18.【答案】(1)原因: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各诸侯国出于政治需要对诸子学术竞争采取公允态度。(1点2分,2点4分,言之成理即得分)(2) 儒家:孟子: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人性恶、隆礼重法。法家:韩非: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1点2分,2点4分,3点6分)(3) 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形成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1点2分,任答3点6分,言之成理即得分)19.【答案】(1)人民渴望和平与统一。(2分)(2)统一货币;统一文字。(1点2分,2点4分)(3)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战乱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开创了“大一统”格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1点3分,2点6分)20.【答案】(1)建议:李斯建议把除秦国史书以及民间收藏的医药、卜筮、种树之外的书籍全部焚毁(2分);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共同目的:维护秦王朝的统治。(2分)(2)措施:尊崇儒术,设立五经博士(2分)。影响:从有利于巩固西汉统治的角度作答;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并对中国社会各个层面产生深远影响的角度作答(1点2分,2点4分)。广西师大附中2025年秋季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科试题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16小题共48分)1.泰安大汶口墓地有4个墓群,代表4个父系家族。墓群之间存在一定差别,较富有的墓群随葬品平均数量要高出相对较差墓群的数倍。这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 )A.王位世袭 B.铁犁牛耕 C.地主阶级 D.财产私有2.考古发现,旧石器时代中国境内已经形成若干文化体系。到新石器时代晚期,逐渐形成了以中原为核心,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为主干,周围环绕多个文化圈的重瓣花朵式结构。这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 )A.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 B.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C.呈现南多北少的局面 D.受外来文明的影响较深3.夏商时期,天子只能有效控制以都城为中心的地区,在那里设官进行直接的治理;对都城以外的地区,则分封众多方国的侯、伯,通过他们实行间接管辖。这说明当时( )A.分封制相当成熟 B.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C.禅让制依然流行 D.王室统治力量有限4.(2024·北京第一次学业水平·1)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中的墓葬有两种,一种是级别最高、最为豪华的墓葬,埋设在积石冢正中,墓室宽大,随葬玉器多,其中凤鸟形器以及玉猪龙等器物绝不见于普通墓葬;另一种墓葬规模小,随葬品也少,被安排在积石冢旁边。这表明红山文化( )A.已有发达的青铜铸造业 B.已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C.已形成君主专制的国家 D.已出现社会不平等现象5.从春秋到战国,我国民族关系出现重要变化,主要表现在周边各族( )A.大量迁居黄河流域 B.生产方式迅速封建化C.华夏认同不断发展 D.采用汉族的典章制度6.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争相招揽人才。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他们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众多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乃至宇宙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这种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D.科举选官制度的确立7.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期间,曾“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是中央的派出机构,由国家派官僚进行管理,与以往分封给卿大夫的采邑不同。该措施旨在( )A.强化贵族势力 B.加强中央集权 C.巩固分封制度 D.发展地方经济8.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一股潮流。这些变法( )A.强化了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 B.推动了社会转型C.维护了分封宗法的社会秩序 D.巩固了贵族特权9.(2024·北京第一次 学业水平·3)地图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阅读秦朝形势图,我们可以直接了解秦朝的( )①疆域四至 ②行政制度 ③民族关系 ④法制建设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0.秦统一后,拆除了六国之间人为设置的川防障碍,修建从咸阳通往各地的驰道。为防御匈奴,秦修筑直道;征服南越后,开通新道;在西南边境修筑五尺道,与驰道相连。这些道路的修建有利于( )①巩固中央集权 ②加强内地和边疆联系 ③保障政令传输 ④减轻百姓的赋税负担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1.秦始皇灭掉东方六国之后,在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秦朝实行的制度是( )A.郡国并行制 B.分封制 C.三公九卿制 D.郡县制12.秦统一全国后,秦始皇召开了一场关于地方治理的御前会议,丞相王绾主张分封制,廷尉李斯则主张郡县制。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旨在( )A.尊崇儒术 B.缓和矛盾 C.巩固统一 D.扩展疆域13.某同学在历史笔记中列举了“推恩令”“初置刺史”“尊崇儒术”等措施。由此可知,他正在学习的内容是( )A.周武王推行分封制 B.汉高祖建立汉朝C.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D.汉光武帝重建汉朝14.秦汉时期,源于先秦的“齐人”“鲁人”“楚人”等籍贯表述,逐渐让位于以郡国为籍贯的表述。这反映了( )A.土地兼并的加剧 B.中央集权的加强 C.九品中正制衰微 D.宗法观念的崩溃15.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每年定期巡视所部郡国。这表明汉朝( )A.改革了选官制度 B.弱化了丞相权力 C.实行了监察措施 D.加强了商业管控16.汉高祖陆续分封了一批诸侯王、这些诸侯王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官室百官同制京师”,面汉朝中央直接管辖的只有15个郡,这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隐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开通大运河 B.推行崇文抑武政策 C.颁布“推恩令 D.支持商鞅进行变法二、非选择题(17题12分,18题16分,19题12分,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12分)材料一 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 ——《左传》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材料三 “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左传·桓公二年》(1)材料一所述的政治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推行的目的是什么?(6分)(2)材料二反映诸侯对周王有何义务?(3分)(3)材料三体现了宗法制的目的是什么?(3分)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 东周前半期称为春秋,公元前475年以后即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较西周发生了很大变化。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同样也表现在学术文化领域。各国君主出于政治需要,对各家学派基本上能采取较为公允的态度,由此形成了 “百家争鸣”局面。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 ……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他们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历史纲要》(上)(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4分)(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战国时期儒家学派和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6分)(3)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的影响。(6分)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材料一 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诸如马陵之战、长平之战这样伤亡数万乃至数十万的战役屡见不鲜。 ——摘编自《史记》材料二(1)根据材料一,推断当时人民的共同诉求。(2分)(2)根据材料二,指岀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4分)(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意义。(6分)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 臣(李斯)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1)概括指出李斯、董仲舒提出的不同建议,并说明其共同目的。(6分)(2)指出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后采取的措施,并说明其历史影响。(6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广西师大附中2025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科参考答案.docx 广西师大附中2025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科试题.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