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期中模拟试卷(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苏州市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期中模拟试卷(二)(含答案)

资源简介

苏州市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模拟试卷(2)
七 年 级 历 史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1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1.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距今约170万年。我国学者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发掘出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以及一些粗糙的石器。与元谋人大约处于同一时代的遗址是
A.河姆渡遗址 B.仰韶遗址 C.郧县人遗址 D.陶寺遗址
2.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某小组以“我国境内的古人类”为主题进行研讨,如下选项史料价值最高的是
A.研究郧县人的论文 B.有关蓝田人的纪录片
C.元谋人上门齿化石 D.有关丁村人的科普读物
3.良渚古城遗址是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典例。经考古发现,遗址中存在王陵、大规模墓葬、祭坛、大型宫殿基址以及大批玉器和礼器等。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
A.表明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
B.证实了中华文明漫长的发展历程
C.标志着最早的奴隶制国家产生
D.标志着我国进入了铁器时代
4.毛泽东在《贺新郎·咏史》中吟道:“人猿相揖别(注:揖别有拜别之意),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对“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人与猿只在一起磨过几个石头后就告别了
B.人和猿在几个磨过的石头旁边告别了
C.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会制造工具
D.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会磨几个石头
5.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居住在山洞里,即“穴居”;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生活在平原上,过着定居的生活并形成了固定的聚落。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地理环境变化 B.人类学会建造房屋
C.掘井引水技术提高 D.原始农业得到发展
6.图片是了解历史的最佳途径之一,通过下列图片,我们可以了解到的历史是

耒耜 猪纹陶钵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A.人类的起源 B.原始农业兴起 C.华夏族形成 D.早期国家产生
7.了解我国古代历史,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有多种途径,可信度最高的是
A.神话传说 B.考古发现 C.影视作品 D.学者推论
8.下列陶器出土于不同地方,却有着相似的文化特征。由此可见中华文明的特点
A.一脉相承 B.多元一体 C.兼容并蓄 D.世界领先
9.9月1日晚,央视2023年《开学第一课》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在十堰市郧阳区学堂梁子遗址发现的“郧县人” 3号头骨化石亮相该节目,“郧县人”头骨的化石,是中国的直立人化石。请问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的是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山顶洞人遗址 D.蓝田人遗址
10.殷墟出土的商朝甲骨卜辞中记载有大量奴隶被迫在农田集体耕作,在手工作坊做工,在贵族家中劳动。这反映出商朝
A.是我国第一个王朝 B.实行王位世袭制
C.是一个奴隶制王朝 D.军事上连年征伐
11.《史记》记载“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2024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出土了一件青铜器,上有“太保墉燕”铭文,意思是召公到达燕地主持燕都营建。这表明
A.考古发现可以证实文献记载 B.《史记》所有记载都真实可信
C.西周朝政日益腐败,内外矛盾激化 D.周天子已失去对国家的实际统治权
12.《离骚》中写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达了作者积极求进的心态,要求革新政治的愿望和坚持理想不妥协的意志。该书作者是
A.墨子 B.郦道元 C.李斯 D.屈原
13.观察下面三幅不同时期形势图,它们的变化反映出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诸侯争霸 B.王权巩固 C.王室衰微 D.走向统一
14.中国诗歌源头处的《诗经》和“楚辞”,分别奠定了中国诗歌风格的两种不同的最基本范式,显示出黄河流域文明和长江流域文明不同的地域特点:河朔(北方)重乎气质,江左(南方)贵于清绮(文风清淡)。材料分析
A.折射了古代文学的地域特色 B.认为文学只有两种范式
C.表明文学风格无关地域环境 D.否定经济对文学的影响
15.春秋时期,晋国为了消除边患,与周边戎狄订立友好盟约,发展贸易;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学习北方游牧民族,胡服骑射。以上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A.社会转型 B.礼崩乐坏 C.社会变革 D.民族交融
16.从如下图文资料中可以证明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的酒器青铜牺尊,整体为牛形,上面刻有精美纹饰。值得注意的是,牛鼻上穿有一环,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开始用穿鼻的方法来驯服牛了。
A.兼并战争的发展 B.儒家思想的盛行
C.牛耕技术的应用 D.铁器的广泛使用
17.2024年夏,四川一座已运转两千多年的古老水利工程迎来了近10年最大洪峰过境,滚滚岷江水四成被引入成都平原用于灌溉,六成被排出起到防洪作用,再现“四六分水、自然分流”奇观。该工程是
A.都江堰 B.长城 C.灵渠 D.大运河
18.“战国李悝估计,(当时)一个农民可以耕田百亩(约相当于20800平方米),每亩产粟三斗,可供五口人食用。以上这些都为解放劳动力创造了条件,也使得有相当一些人成为有闲阶层,从而有时间去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为‘百家争鸣’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战国时旧制度瓦解 B.农业生产进步促进思想解放
C.农民都是有闲阶层 D.思想解放推动农业生产发展
19.(西汉)贾谊《过秦论》:“(秦二世)始作阿房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是以陈涉(胜)……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该资料可用于研究
A.商鞅变法的影响 B.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
C.秦国崛起的表现 D.秦王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20.下图反映了秦朝建立后为巩固统一所采取的两项措施。它们产生的影响是
A.结束了征战混乱的局面 B.促进各地经济发展和交流
C.使政令在全国顺利推行 D.带来思想文化发展到高峰
21.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候王将相竞亡秦,由涉首事也。”这说明陈胜、吴广在推翻秦朝统治的斗争中,起到的作用是
A.首先发动,具有首创精神 B.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C.最终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D.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22.秦始皇认为他开创的帝业能够世代相继,传至万代。但秦朝二世而亡,秦朝速亡的根本原因是
A.焚书坑儒 B.陈胜吴广起义 C.赋税沉重 D.秦的暴政
23.如下图是一位同学复习中国古代史时绘制的某朝代“疆域四至”示意图,这个朝代是
A.西周 B.秦朝 C.商朝 D.夏朝
24.对中国人来说,长城是意志、勇气和力量的标志,万里长城自构筑的那天起,2000多年来,任何人都没能从认识上割裂万里长城,因而也就无法割裂中华民族。秦构筑“万里长城”的初衷是
A.守卫京师安全 B.抵御匈奴南下入侵
C.宣示疆域北至 D.凝聚民族力量
二、材料解析及探究题 (共26分)
25.中华文明的起源如同满天星斗,具有多元化的特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明的起源和形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中国学者从中国的实际材料出发,概括出了进入文明社会的三个标准:一是包括农业、手工业在内的生产发展,随之人口增加并聚集出现城市;二是社会分工分化不断加剧,随后贫富分化;三是出现王权、国家。其中,国家的出现是进入文明社会最主要的标志。
——摘编自王巍《探源工程所见西辽河流域文明化进程》
材料二
下列表格是一些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
遗址名称 发现地点 部分考古发现
A 浙江余姚 用牛或鹿的肩胛骨制作的骨耜和刃口呈锯齿状的骨镰;大量的稻谷遗存,最厚处超过1米;干栏式建筑遗迹;刻有猪纹的陶钵等。
B 陕西西安 40多处圆形或方形的半地穴式房屋遗迹;石斧、骨针、彩陶等大量生产、生活用具;多达数斗的粟;贮存芥菜或白菜菜籽的陶罐等。
材料三
陕西榆林的石峁遗址距今约4000多年,面积逾400万平方米,以石砌的内城和外城拱卫着一块有护墙的台地,这是石峁城址的核心区域,已具备了早期“宫城”的性质。石砌的墙垣不仅是防御设施,还具有神权或王权的象征意义。这里还发现了玉器、壁画等象征身份等级的物品,以及铸铜、制骨等早期“核心技术”的生产遗存。遗址中的墓葬分四类,墓葬规模由大到小,随葬品由多到少,四类墓葬极可能代表了四个不同阶层的人群。
——摘编自孙周勇等《石峁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指出A、B遗址的对应的名称,并归纳两处居民生产生活的共同点。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说明石峁古城是否进入了文明社会,请阐述理由。
26.制度创新促进社会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概而言之,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
——摘编自胡宝国《汉唐间史学的发展》
材料三
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重现蓬勃生机。
——纪录片《中华文明》解说词
(1)材料一图一反映的是西周的什么制度?这一制度的作用是什么?
(2)材料一图二展示的是什么制度?概述该制度对后世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的观点。
(4)据材料三,说明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趋势是什么?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对耕作方法的改进起很大的作用。有了铁犁铧(翻土农具),必然要用畜力来牵引。商鞅变法后,秦国也普遍使用牛耕。畜力与铁器的结合给精耕细作提供了条件。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战国时期水利工程统计表(部分)
工程 诸侯国 史料记载
邺渠 魏国 西门豹“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
都江堰 秦国 “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沃野千里,世号陆海,谓之天府”
郑国渠 秦国 “渠成……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运河 魏国、楚国、齐国等 “自是之后,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于齐,则通菑济之间”
堤防 齐、楚、燕、韩、秦等 战国时期,各国“作堤大水之旁”,号称 “千丈之堤”“巨堤”;“修利堤防,道达沟渎,开通道路,毋有障塞”
——依据李学勤等《文明的历程·战国》编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战国时期水利工程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农业的发展与哪些因素息息相关。
28.史料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载体。对于古代史的研究,按照史料的载体划分,可以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史料价值是指历史材料对说明一定历史现象所具有的价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里耶秦简(部分)(湖南里耶秦简博物馆藏)
文字 “迁陵洞庭郡”
材料三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 “秦人统一,此期间有极关重要者四事 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承。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史料类型,并指出材料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三,分析材料包含了哪些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这些措施对国家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3)根据材料四,谈谈你对秦人统一“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的理解。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