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期中模拟试卷(一)(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苏州市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期中模拟试卷(一)(含答案)

资源简介

苏州市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模拟试卷(1)
七 年 级 历 史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1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1.毛泽东在《贺新郎·读史》中写道:“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该词句描述的历史阶段属于
A.石器时代 B.青铜时代 C.铁器时代 D.蒸汽时代
2.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他们已经会用火烧烤食物、御寒、照明、驱兽。 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这一结论的是
A.电影《疯狂原始人》中原始人用火片段
B.考古学家发掘出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C.遗址中发现的灰烬、烧石和烧骨
D.历史研究员的推测和论述文章
3.考古学者已发掘出云南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的两颗门齿化石、陕西蓝田人(距今约160万年)的完整头骨化石、湖北郧县人(距今约100万年)的3个头骨化石,同时发现他们都已经能制作和使用工具。这说明
A.中国古人类化石的数量最丰富
B.中国发现了世界最早的人类头骨化石
C.当时原始农业的发展水平较高
D.中华大地百万年的人类史找到了实证
4.《韩非子》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此记载最能佐证北京人的哪一生活特征
A.使用打制石器 B.过着群居生活 C.人工取火技术 D.原始农业出现
5.下表所示的内容均来自北京人遗址,这些内容
打制石器约10万件 动物化石100多种
A.说明了北京人已经能够直立行走 B.有助于研究北京人的生活状况
C.体现了北京人会利用和保存火种 D.是对远古北京人生活的全面再现
6.考古发现是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考古发现可作为了解我国原始农业发展证据的是
A.B.C.D.
7.“这里的人们以稻米为主食,住干栏式房屋,还懂得使用天然漆。”该博物馆讲解员讲述的先民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8.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发现了距今约 6000 年的水稻田遗迹,同期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出土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标本。这些考古发现可佐证中华文明的
A.种稻技艺高超 B.农耕起源特征 C.青铜技艺源头 D.工业文明雏形
9.陶寺遗址的考古成就:1985年,发掘9座大墓,80余座中型墓,610余座小型墓,研究表明极少数贵族占有大量财富和拥有权力,90%的墓主没有任何随葬品;经世纪之交三年的发掘,一座面积达280多万平方米的都城展露真容。这些表明4000多年前黄河中游地区
A.进入了旧石器时代晚期 B.开始有原始农耕生活
C.已产生阶级和早期国家 D.拥有成熟的文字系统
10.距今约4300—4000年的陶寺古城遗址,城内出土的遗物有陶器、玉器、骨器、铜器等,发现了宫殿区、仓储区、祭祀区等重要遗迹。城内外还发掘了1300余座墓葬,且表现出明显的等级分化。这可以印证当时
A.出现了早期国家 B.长江流域进入了文明社会
C.分封制开始瓦解 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
11.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良渚古城距今5300—4300年。经考古发现,古城北面有一个延绵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古城中部的高台上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上述考古成果属于
A.实物史料 B.影像史料 C.口述史料 D.文献史料
12.黄河流域的仰韶遗址发现了炭化粟粒及彩陶钵,辽河流域红山遗址有石耜及浮选出的炭化粟、黍,长江流域的良渚古城则发掘出石犁和复杂稻田系统。这些考古发现反映了中华文明起源阶段
A.原始农业开始产生 B.区域农业各具特色
C.早期国家形态出现 D.稻粟技术高度成熟
13.如图名为玉壁的谱系(上排依次为浙江良渚遗址、山西陶寺遗址、河南殷墟遗址,下排依次为四川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这些玉璧反映了
A.地理环境影响人类文明发展 B.玉璧的生活化功用加强
C.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点 D.当时社会阶级分化明显
14.史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依据,下图中的这些史料属于
人面鱼纹彩陶盆 司母戊鼎 商鞅方升 圆形方孔半两钱
A.文献史料 B.口述史料 C.实物史料 D.图像史料
15.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官方吉祥物“巳升升”的五官别具一格,其眉眼取自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蛇形器的“臣”字目纹。“臣”字目纹也广泛出现在下列不同地区的青铜器中,这反映了
图一 春晚吉祥物“巳升升” 图二 大克鼎(陕西省扶风县法门镇任村出土) 图三 四羊方尊(湖南省炭河里遗址出土)
A.中华远古文化辉煌灿烂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C.中华文化遗存分布集中 D.中华文明发源于长江流域
16.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这种治国思想来源于
A.《论语》 B.《韩非子》 C.《史记》 D.《资治通鉴》
17.朱绍侯等主编 《中国古代史》中写道:“到了战国时期,夺权胜利的地主阶级为了巩固和扩展利益,先后开展了社会改革,掀起了变法运动。面对当时的社会大变革,人们提出不同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作者意在说明
A.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 B.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C.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D.社会变革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18.战国晚期楚国高等级墓葬武王墩一号墓出土大量文物,含三晋文化铜豆、秦文化漆木耳杯等非楚器物,体现了战国时期
A.手工器物种类繁多制作工艺复杂 B.铁器牛耕出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C.在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民族交融 D.诸侯争霸加速了各地区社会发展
19.如图是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早期成套青铜编钟。其数量多,音域广,音律全,音色美,至今还能演奏乐曲。编钟上有3755字铭文,内容“就像一本固定的乐器说明书”。据此可知,当时
A.青铜器功能单一 B.诸侯王崇儒尚礼
C.铭文用小篆书写 D.音乐成就水平高
20.以下古迹共同体现了中原地区
A.文明绵延不绝 B.文化多元交融 C.皇家规制典范 D.建筑登峰造极
21.秦朝商人李晋去咸阳购买食物。结账时,他应该支付的货币是
A.B.C.D.
22.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实现了“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这里的“它”指的是
A.夏朝 B.秦朝 C.隋朝 D.元朝
23.秦统治者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天下敢藏《诗》 《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史记·秦始皇本纪》),其目的是
A.弘扬传统文化 B.禁锢人们思想 C.传播诸子学说 D.确立正统思想
24.在我国历史上有这么一次起义:其“奋臂为天下倡始”的首创精神,“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造反思想,“斩木为兵,揭竿而起”的斗争气魄,鼓舞着后来千千万万的农民起来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其首创精神体现在
A.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B.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C.消灭了秦军的主力 D.是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二、材料解析及探究题 (共26分)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与世界其他文明相比,中国历史记载最为完整,历史遗存最为丰富。
材料一
在北京人居住的岩洞里,科学家们所获的大量化石和石器,为古人类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价值极高的研究资料。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图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多角度说明北京人是怎样向现代人进化的。(提示:体貌特征、制造工具、用火等。)
(2)材料二的图二、图三分别是哪一原始居民房屋复原图?他们种植的粮食作物分别是什么?请说明产生上述不同点的原因。
(3)结合上述探究,请你归纳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乙巳卜,殼贞:王大令众人曰劦田(注释:协力耕田),其受年(今年会是一个丰收的年份吗)?十一月。辛巳卜,争贞:今者王共人呼妇好伐(注释:讨伐)土方。丁巳卜,槱(注释:一种祭祀方法),妇好御于父乙。——摘编自郭沫若主编《甲骨文合集》,中华书局
妇好卜辞
材料二
甲骨文首先证明了商朝的存在,其相关内容基本能够与《史记·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相印证,同时又能揭示出太史公记载错误的地方。——《甲骨文:殷商王朝百科全书》
材料三
铭文大意是:周成王五年四月,按照武王的礼,进行福祭,周王于丙戌日在京宫大室中对宗族小子何进行训诰,内容讲到何的先父公氏追随文王,文王受上天大命统治天下。武王灭商后则告祭于天说,余入住到天下的中心,由此统治民众。周王赏赐何贝三十朋,何因此作尊,以作纪念。
何尊及铭文拓片
(1)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甲骨文记载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甲骨文为什么“能揭示出太史公记载错误的地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能获得哪些关于何尊及其铭文的历史信息?
(3)综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史料类型有哪些,并指出甲骨文和青铜器共同的历史价值。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无为而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治国理论,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而且一再强调无为才能无不为,所以“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要靠万民的自为实现无为无不为,靠万民的自治实现无治无不治。
材料二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开放局面。这不仅是各种思想流派之间的争论,也是个人学术思想的发展还是对中国早期文化的一次总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全面梳理,更是确立了后世2000多年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对当今中国的文化复兴也有借鉴意义。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中学到很多智慧。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无为而治”是谁的思想,并说出他是哪个学派的创始人。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孔子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学习方法
(3)根据材料三,谈谈青少年该应如何对待我国的传统思想文化。
28.行万里路,追寻历史足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变法成功地把秦民全部变成了国家工具:①一种是生产工具,为国家增加财富;②一种是战争工具,为国家拓展疆土。
材料二
“秦诏版”记载:“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百姓)大安(安居乐业),立号为皇帝。”
材料三
皇帝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货币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
材料四
秦统一后,经过两次廷辩……秦朝在全国始设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下设县。
(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中的“商君”是谁?分别写出与材料中①和②相对应的变法内容。
(2)材料二中的“皇帝”是谁?“尽并兼天下诸侯”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上有何重要意义?
(3)材料三反映了此皇帝在位时为巩固统一实施的哪一举措?根据所学概括此举措实施的意义。
(4)结合所学写出材料四中秦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创新举措,并指出这一举措对后世的影响。
(5)根据所学分析,材料一中的变法与材料二中“尽并兼天下诸侯”有着怎样的联系?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