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庆云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庆云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七年级历史试题
(2024年11月)
试卷说明:本试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0分钟。请将所有题目的答案按要求答在答题纸上的指定区域内,否则一律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特殊文字。考古学者发掘的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特殊文字”可用于研究
A、人类起源 B、农耕生活 C、部落联盟 D、国家产生
2、考古学家在北京人地层处发现了大量的朴树籽,还有榛子、胡桃、松、榆等植物孢粉;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里,发现了不同动物的化石。由此可知北京人
A、开始种植农作物 B、已经会人工取火
C、以采集狩猎为生 D、会使用磨制石器
3、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中游地区,距今约7000—5000年,因首次在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发现而被命名。仰韶先民主要从事粟作农业生产,过着定居生活,制作和使用口口是仰韶文化的主要 特征。材料中两处“□□”应是
A、长江;黑陶 B、黄河;彩陶
C、珠江;黑陶 D、辽河;彩陶
4、右表是广东、浙江两地出土的新石器时代 文物相关图片。据此推知,当时
遗址 玉钺 玉琼 龙首玉环
石峡遗址
良渚遗址
A、青铜冶炼技术成熟 B、南北经济差距明显
C、农业生产工具先进 D、两地存在文化交流
5、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源于约8000年前的“龙”形,遍布中华大地,贯穿整个新石器时代直至今天,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图腾。这最能体现的中华人文精神是
A、和而不同 B、革故鼎新 C、华夏认同 D、道法自然
6、“吾祖赫赫,伟业煌煌,肇始文明,光被遐荒。制礼作乐,教民德尚,行造舟车,医重岐黄。青史源悠悠兮瓜艇芃芃,斯民亿万万兮社稷泱泱。世代传薪,余烈久长,俎豆千秋,礼乐馨香。”材料中祭祀吾祖的原因是
A、发明汉字 B、根治水患 C、建立国家 D、人文初祖
7、对下表中制度①、②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世袭制②禅让制 B、①分封制②世袭制
C、①禅让制②世袭制 D、①禅让制②分封制
8、《史记》记载商纣王封周文王为西伯时,赐他“弓矢斧钺,使得征伐”;在描绘周武王指挥牧野之战时,“左杖黄钺,右秉白旄(máo)以麾”。据此推测,下图玉钺在当时可能是
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的玉钺
A、高级生产工具 B、最高祭祀权的代表
C、诸侯国的徽标 D、军事统帅权的象征
9、据考古发现,西周时期,祭祀、宴享等活动都按等级使用鼎、簋(gui)等,王及王室墓葬出土的鼎、簋等数量比其他贵族的数量大得多,而且锡的含量高。这体现出西周时期
A、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 B、青铜礼器与贵族权力地位相结合
C、贫富分化和私有制产生 D、青铜器的制作工艺高超且数量多
10、下图是甲骨文“男”字的构形及释文。据此推测,古代“男”字的出现可能源于
A、生产劳动 B、分封制度 C、兼并战争 D、祭祀礼仪
11、按照西周的规定,天子可以享用九鼎。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竞问“鼎之小大轻重”,挑战周王权威。该事件反映了
A、分封建国 B、尊王接夷 C、王室衰微 D、诸侯争霸
12、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面年代尺中对应春秋时期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3、对表中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变化情况的解读,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中央集权制度开始逐步形成
B、在分裂中孕育着走向统一的趋势
C、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趋势
D、诸侯争霸有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14、下图所示内容反映了我国农历节气有利于
A、推动农业发展 B、促进文化繁荣
C、提高教育水平 D、指导养生保健
15、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维系周王室的各种制度逐渐遭到破坏,直到完全崩溃,新的治国方略不断涌现。如图人物主张
A、无为而治 B、以法治国 C、以德治国 D、选贤治国
16、对下图人物主要成就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扁鹊行医画像石拓片(局部)
A、发现了哈雷彗星 B、发明了切脉诊法
C、写成《黄帝内经》 D、创编出“五禽戏”
17、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全国推行度量衡标准,制作颁行标准器,并且设立机构每年检查校正生产和商业活动中使用的度量衡。这有利于
A、为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B、不同地域人民语言交流
C、推动各地的交通往来 D、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18、下列图片共同反映的是
揭竿而起 破釜沉舟
A、秦始皇统一六国 B、国人暴动 C、秦末农民大起义 D、楚汉之争
19、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秦统一后,原六国旧贵族仍忠于他们的王室;精英知识分子也对禁锢诸子学说的政策不满,平民百姓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负担,秦王朝便分崩离析了。”他意在强调
A、六国旧贵族势力的隐患 B、秦朝灭亡原因的多样性
C、精英知识分子的重要性 D、秦朝统治忽视思想建设
20、西汉建立之初,社会残破不堪,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到了文景时期,“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寝息(人口逐渐增加)”。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A、休养生息 B、尊崇儒术 C、盐铁专卖 D、疆域拓展
21、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发现的汉文帝陵墓,陪葬物以陶器为主,金银器很少,这与汉文帝在其遗诏中提出修建自己的陵墓“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的要求相吻合。这印证了汉文帝提倡
A、勤于政事 B、戒奢从俭 C、知人善任 D、虚怀纳谏
22、汉武帝时,将京畿以外地区分为十三州部,设刺史,每年定期巡视所部郡国。汉武帝此举主要是为了
A、分化王国力量 B、提升儒学地位 C、拓展统治范围 D、监察地方势力
23、汉武帝在长安为太常博士的弟子兴建太学,使他们在太学中随博士受业,经考试后,按等第录用。各地方也都设立学校。汉武帝此举旨在
A、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B、剥夺诸侯王的权力
C、巩固儒学主导地位 D、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24、大事年表是记录历史的重要方式。下面是一位西汉将领的大事年表,该将领是
公元前122年 受封冠军侯
公元前121年 指挥河西之战,直取祁连山
公元前121年 深入漠北,大破匈奴
公元前117年 24岁病逝,陪葬茂陵,谥号“景桓”
A、卫青 B、董仲舒 C、蒙恬 D、霍去病
25、西汉政府为有效控制阴山以南、河西走廊的大片地区而设置“河西四郡”,其中不包括
A、象郡 B、张掖 C、酒泉 D、敦煌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26题16分,27题17分,28题17分,共50分)
26、(16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证实了我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为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某校历史社团以“中华文明之源”为主题进行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参与:
【活动一:探寻百万年人类史】
① ② ③ ④
(1)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最具代表性的早期人类是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以上图片反映北京人生产生活情况的有(只填序号),反映山顶洞人生产生活情况的有(只填序号)。(3分)
【活动二:探寻一万年文化史】
材料一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出土的文物
图1木柄骨耜 图2双鸟朝阳纹象牙雕刻器 图3陶纺轮
(河姆渡出图) (河姆渡出图) (半坡出图)
(2)由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我们可以考证古人类已经掌握的技能。请仿照下面的示例,从图2、图3文物中任选一件,完成你的考证。(2分)
示例: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可以印证河姆渡人会制作农业生产工具。
材料二
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生活
项目 河姆渡居民 半坡居民
定居生活 ①建筑,木结构水井 半地穴式房屋
生产工具 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 磨制石器、骨器、角器
粮食作物 水稻 ②
家畜饲养 猪、狗和水牛为主 猪和狗等
(3)据所学知识补全表中①、②两处空缺的内容,并说说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在房屋建筑、粮食种植方面不同的主要原因。(4分)
【活动三:探寻五千年文明史】
良渚古城遗址 陶寺古城遗址
该遗址距今约5300—4300年。其内城中部有一个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外城北部和西北部有一个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贵族的墓地里出土了祭祀用的玉琮、玉璧等随葬品,这和其他随葬品稀少的普通墓地对比鲜明。 该遗址距今约4300—4000年,城内有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有多处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墓中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陶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器物。城内还出土了小件青铜器和带有刻画符号的陶壶等。
(4)据材料概括指出两处遗址考古发现的共同点,并说说发现这两处遗址的重要意义。(5分)
【活动四:文明探源话感悟】
考古发现证实,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在距今5800年前后,西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中游等区域,都出现了社会分化即文明起源的迹象。距今5300年以来,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区域文明阶段,呈现出多元文明百花齐放的局面,最终在相互交流借鉴中形成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一体化格局,并绵延数千年不曾中断。
——摘编自王巍《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考古实证》
(5)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特点。(2分)
27、(17分)同学们在学习了先秦史之后,开展了一次历史微专题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参与:
【政治篇】
图1大禹治水画像石拓片(局部) 图2青铜器利簋
(1)请从政治角度解读图1人物的历史贡献。图2青铜器刻有铭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尚书·牧誓》也记载:“时甲子味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利簋和《尚书》共同记载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从史料运用的角度,谈谈这两段记载对我们学习历史的启示。(5分)
【经济篇】
我国的铁器使用始于春秋初年……铁器应用于农业,出现了铁犁牛耕,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有可能开辟更多的“私田”。……诸侯、贵族和周天子争夺“公田”。……从贵族奴隶主中分化出来的一批地主……采用征收实物地租的办法剥削农民。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2)据文字材料指出当时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原因。由所学知识写出图中水利工程的名称,该工程是由谁主持修建的 (4分)
【文化篇】
图3刻有文字的牛骨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 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秦风·无衣》 图4屈子行吟图
(3)写出图3文字的名称及其史学意义。由材料诗句和图4可知,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是什么 (4分)
【思想篇】
(他)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动之外更注意于教育,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 ——钱穆《国史大纲》 《韩非子》书影
(4)材料中的“他”是哪一思想学派的创始人 “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是指什么 “他”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作为对照,右图书中主要宣扬什么政治主张 (4分)
28、(17分)回望历史的星空,有无数杰出人物为历史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推动了时代变革与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变法图强】
商鞅把小的乡邑合并为县,全国共设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治理;挖掉土地上原有的标志、疆界,向土地所有者征收赋税,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
——摘编自王耀海《商鞅变法研究》
(1)据材料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措施,并说说商鞅变法最深远的历史意义。当时平民想获得爵位和土地,他最合法的途径是什么 (4分)
【制度创新】
图1 图2
(2)据图1指出秦始皇在中央和地方分别实行的制度。图2中地方封国实力如何 为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 (4分)
【经济发展】
汉武帝在开发利源方面最重要的还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包括……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等,这套新经济政策的设计者都是桑弘羊、孔仅等。 ——摘编自傅乐成《中国通史》
(3)分别写出“秦统一的货币”和材料中“新货币”的名称。汉武帝的“新经济政策”包括哪些措施 (4分)
【思想控制】
材料一
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将私人所藏儒家经典、诸子著作和其他历史古籍,一律销毁,称之为“焚书”事件;不久以后,一些方士和儒生发表不满言论,始皇下令追查、捕捉方士和儒生,并全部坑杀于咸阳,称之为“坑儒”事件。
——摘编自张海鹏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秦亡的历史教训,时时影响着汉初统治者的决策,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再次得宠。经过70年的休养生息,这一思想已不能适应地主阶级的要求,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实现大一统的儒家思想便起而代之,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而罢黜百家,他培养和提拔了大批儒生充任各级官吏,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4)由材料一、二比较两位帝王对待儒家学说的态度有何不同 其共同的目的是什么 汉武帝对待儒学的态度对后世有何影响 (5分)
七年级历史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50分)
1—25ACBDCDCDBACCBDABDCBABDCDA
二、非选择题(50分)
26、(16分)(1)北京人:①④;山顶洞人:②。(3分)
(2)图2: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象牙雕刻器可以印证河姆渡人已掌握了雕刻技术。图3:半坡遗址出土的陶纺轮可以印证半坡人会制陶、会纺织。(2分,任选其一,意思相近即可)
(3)①干栏式;②粟。(2分)原因:自然环境、地理条件的不同。(2分,意思相近即可)
(4)共同点:遗址中都有宫殿或宫城;都发现了贵族墓葬;墓葬中都有随葬品等。(3分,意思相近即可)意义:证实了早期国家的出现;是我国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2分)
(5)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不曾中断。(2分,“多元一体”和“绵延不断”是两个关键得分点)
27、(17分)(1)建立夏朝,标志着我国王朝的产生(或: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2分)事件:牧野之战(武王伐纣)。(1分)
启示:文物史料与文献史料可以相互印证,增加史料的可信度。(2分,区分开两类不同史料得1分,说出“相互印证”得1分)
(2)出现了铁犁牛耕。(2分)都江堰;李冰。(2分)
(3)甲骨文;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2分)《诗经》和“楚辞”。(2分)
(4)儒家学派;兴办私学。(2分)以德治国(为政以德、按西周制度和文化来重建社会政治秩序);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2分)
28、(17分)(1)确立县制;废除旧的土地制度。(2分,意思相近即可)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1分)服兵役,立军功。(1分,意思相近即可)
(2)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2分)实力强大。(1分)实行“推恩”;以各种理由削爵、夺地甚至除国;将一些郡国豪强迁往京师一带。(1分,任写一点即可)
(3)圆形方孔半两钱;五铢钱。(2分)
措施: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币);实行盐铁和酒的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对商人征收车船税。(任写两点得2分)
(4)不同: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2分,意思相近即可)共同目的: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治。(1分)影响:从此儒学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