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涪陵高级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重庆市涪陵高级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重庆市涪陵高级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制名(礼)教、规范人性。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而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同样也是显而易见的。诚如班固所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
人们经常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其实,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应当指出,在道家内部存在着消极无为和积极无为两种不同的学说,他们对于无为思想精神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道家的庄子学派总的说来比较偏向于消极的无为,他们追求一种“堕肢体,黜聪明”的“坐忘”(《庄子·大宗师》)和“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吾丧我”(《庄子·齐物论》)的自我陶醉的精神境界。而道家的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不完全是消极的了。老子所谓的无为,主要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他强调的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五十一章),和“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老子》二十二章),即不自作聪明、不自以为是、不自居功劳、不自我夸耀。所以,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为,而是主张为而不恃,是要以退为进、以曲求全、以柔胜刚。荀子在批评庄、老二家学说时,一则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一则说“老子有见于诎(曲),无见于信(伸)”(《荀子·天论》),对于两者思想精神的不同之处,抓得相当准确,点得十分明白。
韩非在吸收老子无为思想时,强调的只是君道的无为,而臣道是应当有为的。韩非认为,君主的任务主要是把握原则、任用百官,如果事必躬亲,不仅忙不过来,也做不好,而更严重的是,它将极大地妨碍和打击臣下百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君道的无为可以更好地发挥臣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汉初黄老之学所强调的无为而治,又进一步表彰臣道的无为。汉初的主要政治经济政策是与民休养生息,强调尽可能少地去扰民,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利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汉初黄老之学同时表彰臣道无为,正是出于这样的背景。今存《淮南子》一书中,保存了不少汉初黄老的学说,其中论及无为思想处,有许多积极的方面。如其说:“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以其言莫从己出也。”(《主术训》)总而言之,“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也。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原道训》)这里所讲的无为,都具有相当积极的含义,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
由此可见,道家的无为思想并不是与有为截然不相容的,而从其积极精神方面讲,道家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
同样,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儒家主要经典《论语》,也记载有孔子称颂天道自然无为的言论,如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又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卫灵公》)儒家对于自然界的法则也是极为尊重的,强调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定要按自然界的法则去行动。如荀子说:“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这些防止人类有为活动的随意干预,积极尊重自然法则的无为思想,是儒、道两家一致认同的。
(摘编自楼宇烈《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有删改)
材料二:
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知其不可而为之”等等),一方面终于发展为荀子、《易传》的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制天命而用之”),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孔子对氏族成员个体人格的尊重(“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方面发展为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另一方面也演化为庄子的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及其艺术意念。但是,儒、道又毕竟是离异的。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如果前者由于以其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那么,后者则恰恰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浪漫不羁的形象想象,热烈奔放的情感抒发,独特个性的追求表达,它们从内容到形式不断给中国艺术发展提供新鲜的动力。所以说,老庄道家是孔学儒家的对立的补充者。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庄子则强调美和艺术的独立,二者既对立又协调,促进中国艺术的不断发展。
B.韩非和黄老之学都吸收了老子的无为思想,韩非强调君道的无为,黄老之学强调臣道的无为,两者追求完全不同。
C.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其中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有许多积极的方面。
D.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虽存在不同与对立,但相互补充、相互吸收,都是显而易见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儒、道表面看来离异而对立,但实际上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是因为它们都是由孔子的世界观发展演化而来。
B.班固论述儒、道两家思想时说“其言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指出了儒、道两家的核心思想不是绝对不可调和或相互统摄的。
C.在我国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道家的无为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
D.庄子的“吾丧我”“不自伐”,本质上都是超然物外、物我两忘的境界,这是作者批判的消极无为思想。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能支持“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
B.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
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
D.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在学完先秦诸子单元后,小明对材料给出的“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有所疑惑,请从中国古代文人中任举一例,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本句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袋香水梨
李伶伶
赵先生中午从单位回家取东西,从家里出来关上门后,才想起忘了拿钥匙。这时朋友来看他,送给他一袋香水梨。赵先生进不去屋,就把香水梨放在了楼梯拐角。赵先生住的是电梯楼,住户一般都乘电梯,很少走楼梯,所以楼梯拐角隐蔽又相对安全。
晚上赵先生下班回来,去楼梯拐角取香水梨,发现香水梨不见了。赵先生不禁皱起了眉,他看看楼梯又看看对门,什么也没说。但他心里认定香水梨是对门拿去的。他住在八层楼的顶层801室,除了保洁员,别人不会来八楼,而保洁员通常在清晨打扫卫生,别的时候不会来,所以能拿走水果的只剩了对门。赵先生很生气,对门他虽然不熟,但出来进去的见面时总会问个好。没想到看上去挺文明的人,竟然作出这样不文明的事。赵先生越想越生气,晚上趁天黑,用玻璃片划破了对门的车。
住在802的钱先生早上开车上班,看见自己的车被划破了,很意外也很生气。但是他没有发作,默默地开车去单位,下班后去维修店修了车。就这么道划痕,修好花了300多块。钱先生本来就心里郁闷,回家后媳妇又跟他吵,从修车店宰人,说到划车人缺德,最后拐到他身上,说还是他没本事,所以才住在这么不安全的破小区。他心里憋气又窝火,出去透气,看到楼下停的挨挨挤挤的车,就气不打一处来。见周围没有人,就装作往外走的样子,悄悄用钥匙划了一排车。
住在三楼的孙女士看到自己刚买一个多月的新车被划破了漆,一下子就炸了,站在车边就骂了起来。骂了半天也没人理她,从楼里出来的人,该上班的上班该逛街的逛街。孙女士很生气,索性挡在楼门口,不让人出去,说不找到划破她车的人,谁也别想走。被堵在门口的人都很着急,一边劝她,一边给保安物业打电话。
住在七楼的李先生是个急脾气,他赶时间上班,所以不等保安来,一把拽开孙女士,就要往外走。孙女士被拽得一下摔倒在地。孙女士的丈夫周先生急了,他顾不得扶孙女士起来,一下拉住李先生,跟他扭打起来。周先生长得虎背熊腰的,一拳就把李先生的鼻梁骨打折了,血流不止。李先生虽然没有周先生长得粗壮,可也不甘心就这么被他欺负,也还手打他。幸好这时保安和物业来了,把俩人拉开了。
李先生去医院做了鼻梁修复手术,手术费医疗费等等花了3600多元。这个费用应该周先生出,可是周先生不出。李先生又找保安又找物业又找居委会的,大家都说这钱应该周先生出,周先生被磨不过,才极不情愿地付了医疗费。
付完钱后,周先生心里很堵。要不是有人划了他媳妇的车,他媳妇也不会堵住楼门,他媳妇要是不堵楼门,李先生也不会拽她,他也不会打伤他。都怪那个划车的,要不是他,根本就不会有这些事!周先生越想越委屈,找块砖头,就把一辆车的玻璃砸了
住在二楼的吴先生看到自己的车被砸了,很惊讶,也很气愤。他立刻找到保安,问他是怎么回事。保安一脸无辜地说,这个不能怨我,昨晚虽然打雷又下雨,但我一点儿也没瞌睡,一直盯着大门口到天亮,没有一个外人进来。吴先生说,那我的车玻璃怎么被打碎了?保安说,这个我也不知道。这个回答并不能让吴先生满意,可是他也没办法,因为小区没装监控器,所以查不到作案人。
吴先生不想在这种没有安全保障的小区住下去了,所以很快搬离了小区。他把家里所有的东西都搬走了,只有一袋烂掉的梨没有拿。那是他去八楼时顺手牵羊牵来的。吴先生不认识八楼的人,他只是喜欢乘电梯到八楼,然后再下到二楼。因为他交的电梯费跟八楼一样多,要是不这么乘电梯,就觉得亏了。那天电梯上到八楼,门开后,他闻到一股梨香,就走出电梯,顺着香味找到了那袋香水梨,鬼使神差地,他把梨拿走了。梨很硬,不太好吃。他知道这种梨要放软了才好吃。这一放就忘了,直到它烂掉也没有想起来。
6.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先生对同住八楼的邻居不熟,但有充分理由断定是对门拿走了他的香水梨。
B.吴先生最后也不知道,这锁链般的恶作剧的源头竟是他拿了人家一袋香水梨。
C.恶有恶报,贪小便宜的吴先生因小失大,最终没逃过天理的责罚,罪有应得。
D.居民的自身问题是系列矛盾冲突的主要原因,构建和睦的邻里关系全系于此。
7.下列对原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塑造的诸多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这得益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的大量使用。
B.小说结尾交代了吴先生在车被砸后最终搬家的结局,补叙了那袋香水梨的去向,消除了悬念,使情节的发展更合理。
C.小说篇幅短小,但环环相扣,结构紧凑,故事的发展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人意料,这些都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匠心。
D.作者采用别样的手法创作,把对生活的理解、对人性的认知置于其中,故事冲突在连锁反应下表征出一定哲理意味。
8.小说刻画了小区居民一组人物群像,他们有哪些共同特点?请简要概括。
9.有人评价李伶伶:“几乎所有的作品里,都潜伏着一个独特的‘因果’关系。她的叙事,不是围绕人物,不是围绕情节,而是围绕因果展开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然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曰:“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贵之敖贱,此天下之害也。又与为人君者之不惠也,臣者之不忠也,父者之不慈也,子者之不孝也,此又天下之害也。”
姑尝本原若众害之所自生。此胡自生?此自爱人、利人生与?即必曰:“非然也。”必曰:“从恶人、贼人生,”是故别①非也。是故子墨子曰:“兼②以易别。”然即兼之可以易别之故何也?曰:藉为人之国,若为其国,夫谁独举其国以攻人之国者哉?为人之都,若为其都,夫谁独举其都以伐人之都者哉?为人之家,若为其家,夫谁独举其家以乱人之家者哉?为彼犹为己也。然即国、都不相攻伐,人家不相乱贼,此天下之害与?天下之利与?即必曰天下之利也。
今吾将正求与天下之利而取之,以兼为正③。是以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不识天下之士,所以皆闻兼而非者,其故何也?
故君子若欲为惠君、忠臣、慈父、孝子、友兄、悌弟,当若兼之不可不行也。此圣王之道,而万民之大利也。
(节选自《墨子·兼爱下》)
材料二: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节选自《礼记·大学》)
【注】①别:指将别人与自己区分开,分别对待(指相恶)。②兼:指视人如己(指相爱)。③正:同“政”。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所谓平天下A在治其国者B上老老C而民兴孝D上长长E而民兴弟F上恤孤G而民不倍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暴,指“欺凌”,与《劝学》中“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的“暴”意思不同。
B.若,指“这些”,与《小石潭记》中“皆若空游无所依”的“若”意思相同。
C.贼,指“伤害”,与《出师表》中“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的“贼”意思不同。
D.而,表转折,与《论语·八佾》中“人而不仁,如礼何”的“而”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认为,仁德的人应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毕生事业,因此他提出了兼爱的观点,主张要对他人有利。
B.墨子认为,国家、城邑不相互攻伐,个人、家族不相互侵扰残害,这必然要说是天下之利。
C.《礼记》认为,治理家族是治国的基础,治国要先把自己的家族教化好,这样才可以教化百姓、治理国家。
D.《礼记》认为,厌恶上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下级:厌恶下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上级。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识天下之士,所以皆闻兼而非者,其故何也?
(2)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14.两则材料都谈到对“治理天下”的看法,其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饯谢文学①离夜
王融
所知共歌笑,谁忍别笑歌?
离轩思黄鸟,分渚薆青莎②。
翻情结远旆,洒泪与行波。
春江夜明月,还望情如何?
【注】①谢文学,指谢朓,曾在随王府任文学职务。②薆,隐没、遮蔽。莎,莎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共歌笑”与“别笑歌”对比,突出相聚的欢乐与离别的不舍,用反问强化了情感的共鸣。
B.颔联写“黄鸟”“青莎”,以明媚的春日景象营造轻松欢快氛围,为下文的情绪转变预设基础。
C.颈联因“翻情”故有“洒泪”的表现,从内心世界到外部行动,表达了他内心的挣扎与对离别的痛苦感受。
D.诗人对谢朓情感的细腻理解和生动刻画,使得全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读来令人动容。
16.此诗尾联“春江夜明月,还望情如何?”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都写到了“春江明月”,但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秦风·无衣》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一句“ ”,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 ”一句,道出了大家仇敌是共同的。
(2)《<论语>十二章》中,“ , ”两句是孔子略显夸张的说法,表达了对“道”的渴慕之情,也凸显了仁人志士对于生命意义的定位。
(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地的深处,一粒粒种子正悄然从土壤中苏醒。它们曾在土壤的怀抱中沉睡,身上积蓄着生命的力量。在被称为“种子诺亚方舟”的国家作物种质库里,借助科技的力量,无数跨越时空的种子在此“安家”。
农稳社畟,种子为基。作物种质资源是支撑粮食丰收的一个重要基础--正如国家作物种质库的设计理念“承接上苍之甘露,孕育万物之繁延”。因此,种质资源库的使命就是长久、安全地保存好这些种质资源,为农业发展提供支撑。
种质资源最主要的保存方式是低温种子保存,国家作物种质库采用零下18摄氏度低温和45%以下相对湿度保存种子。全球约有90%的种质资源是以种子形式保存的。
(甲)。我们把植株的茎尖等生长点取下来,放在瓶子里瓶子下面有看上去像果冻一样的培养基,它能提供营养让茎尖在上面慢慢生长。如果作物方便转化成试管苗,那么就会用这种方式来保存;如果不太方便转化成试管苗,作物就先在液氮罐里进行超低温保存。
试管苗方式保存的种质资源处在活跃的生长状态。试管苗属于真正的“温室里的花朵”,但是如果需要的话,把它们从瓶子里拿出来以后,再经过一些“锻炼”,(乙)。种子在瓶子里是在不断生长的,因此也会不断消耗,当培养基的营养用完之后,或苗子长“老”了之后,就需要把它的生长点再拿下来,换一个瓶子,让它的生命周而复始地循环下去。
每一粒种子都承载着生命的希望,从一粒小小的种子到丰收的田野,这是一场科技与自然的默契合作。①国家作物种质库不仅是种子的守护者,②而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基石。③这些看似平凡的种子,④正汇聚成中华民族的繁荣根基,⑤美化着农业强国的梦想。保护和保存农作物遗传资源,是种业振兴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 A 的奋斗目标。
18.填入文中A处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 )
A.矢志不渝 B.全力以赴 C.坚持不懈 D.一成不变
19.文中最后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第二段有两处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21.请在文中甲乙两处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下列句子中的“老”与文中加点的“老”,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今天在路上偶遇了多年未见的老朋友,感觉格外亲切。
B.他老是独自出门,从不与人同行。
C.你已经老大不小了,应该更加成熟稳重。
D.已预备下细嫩野鸡,请用晚饭罢,再迟一会儿就老了。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近上映的电影《南京照相馆》里面有一句经典台词“有些伤疤,需要被看见,才能真正开始愈合”,但也有人说“有些伤疤无论多久都疼”。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B 2.B 3.C 4.①先提出观点,指出儒、道两家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
②然后重点论述道家的无为并非与儒家的有为截然不相容,而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
③最后简单论述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 5.“兼济天下”是儒家的有为,“独善其身”是道家的无为,两者看似矛盾,实际上是相互补充、相互吸收的,可以通过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不同境遇时追求的侧重点不同来体现。
示例一:陶渊明早期有“兼济天下”的壮志雄心,曾多次出仕为官。经历了东晋政治的酷虐和官场的黑暗后,最终选择了辞官归隐,独善其身,表现出他顺应自然、乐天知命的逍遥无为思想。
示例二:苏轼一生经历了大起大落,但始终未泯灭“兼济天下”的有为思想,他为官的每任都留下了斐然的政绩。另一方面他又透过无限的时空来思考人生,观照自然,物我两忘,表现出“独善其身’的无为思想。
6.B 7.A 8.①狭隘,气量小。②自私冷漠。③浮躁,不理智。④报复心强。⑤法制观念淡薄。 9.①原文采用因果循环的方式叙事。赵先生因丢梨怀疑邻居而划了对门的车,钱先生因找不到源头把怨愤发泄到其他住户身上,邻里间的争斗、破坏被不断放大,最终恶果回落到顺手牵“梨”的吴先生身上——车被砸,他因而搬家。②在因果关系维系下的故事中,作者用巧合的方式构建了因果延展的必然性,故事发展看似以各种巧合事件连接,实际上却是被一种必然性的逻辑所驱动。作者通过一个个短小故事的表述,织就了一张因果关系网,增强了小说的戏剧性。
10.BDF 11.D 12.A 13.(1)不知道天下的士人,听到兼爱都加以反对,这是什么缘故呢?
(2)孝顺父母,是用这样的态度来侍奉君主的;恭敬兄长,是用这样的态度来侍奉尊长的;慈爱子女,是用这样的态度来役使众人的。 14.(1)相同:都认为治天下要重视孝、忠、慈、仁等伦理;
(2)不同:材料一认为,治天下在于兼爱;材料二认为,治天下在于齐家与治国。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墨子说道:“仁人的事业,务必努力追求兴起对天下有利的事,除去对天下有害的事。”然而在现在这个时代,天下的祸害什么算是最大的呢?回答说:“像大国攻打小国,大家族侵扰小家族,强者胁迫弱者,人多的虐待人少的,地位高贵的傲视地位低贱的,这些都是天下的祸害。又比如做君主的不施恩惠,做臣子的不忠诚,做父亲的不慈爱,做儿子的不孝顺,这些也都是天下的祸害。”
姑且试着推究这众多祸害产生的根源。这是从哪里产生的呢?这是从爱人、利人产生的吗?那必然要说:“不是这样的。”必然要说:“是从憎恶人、伤害人产生的。”所以别是不对的。因此墨子说:“要用兼来取代别。”然而用兼能够取代别的缘故是什么呢?回答说:假如对待别人的国家,就像对待自己的国家一样,那谁还会独自发动自己国家去攻打别人的国家呢?对待别人的都城,就像对待自己的都城一样,那谁还会独自发动自己的都城去攻打别人的都城呢?对待别人的家族,就像对待自己的家族一样,那谁还会独自发动自己的家族去扰乱别人的家族呢?为别人就像为自己一样。这样的话,国都之间就不会相互攻伐,人与人之间就不会相互残害,这是天下的祸害呢,还是天下的利益呢?那必然要说这是天下的利益。
现在我正要寻求并取得天下的利益,把兼爱作为治理天下的正道。因此年老而没有妻室子女的人,能有所奉养而终其天年:年幼弱小孤苦无依没有父母的儿童,能有所依靠而长大成人。不知道天下的士人,听到兼爱都加以反对,这是什么缘故呢?
所以君子如果想要做施惠的君主、忠诚的臣子、慈爱的父亲、孝顺的儿子、友善的兄长、恭敬的弟弟,那么对于兼爱就不能不施行。这是圣王的治国之道,也是广大百姓的最大利益所在。
材料二:
所谓治理国家必须先使家族齐心,自己的家族都不能教育好却能教育好别人,是没有的事。孝顺父母,是用这样的态度来侍奉君主的;恭敬兄长,是用这样的态度来侍奉尊长的;慈爱子女,是用这样的态度来役使众人的。一家讲究仁爱,整个国家都会兴起仁爱之风;一家讲究谦让,整个国家都会兴起谦让之风;一个人贪婪暴戾,整个国家就会发生动乱。这就是所说的治理国家在于使家族齐心。
所谓使天下太平在于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意思是: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百姓就会兴起孝顺之风:在上位的人敬重长辈,百姓就会兴起恭散兄长之风;在上位的人怜恤孤苦无依的人,百姓就不会背离。厌恶上级对自己的某些做法,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去对待下级;厌恶下级对自己的某些做法,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去对待上级。百姓所喜欢的就去喜欢,百姓所厌恶的就去厌恶,这就叫做百姓的父母官。得到民心就能得到国家,失去民心就会失去国家。
15.B 16.①王融诗中“春江夜明月”紧扣饯别场景,这里春江明月是离别的见证者,见证了与友人离别的当下。诗人借春江明月之景,营造离别氛围,抒发内心的迷茫不舍,以及孤独失落;
②张若虚诗中“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愿逐月华流照君”,将春江明月化作跨越时空的情感传递者,承载游子思妇之间普遍的离愁别绪和相思之情。(或:“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年年望相似”,春江明月寄托着诗人对宇宙永恒与人生短暂的哲理思考)
17. 岂曰无衣 与子同仇 朝闻道 夕死可矣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18.D 19.②更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基石;
⑤“美化”改为“实现”。 20.“农稳社畟”中“畟”改为“稷”;“孕育万物之繁延”中“延”改为“衍”。 21.甲:种质资源还可以采用试管苗保存。 乙:就能在自然环境中生长。 22.C
23.例文:
伤疤之上,绽放生命之花
电影《南京照相馆》中有句台词,“有些伤疤,需要被看见,才能真正开始愈合”,而有人认为“有些伤疤无论多久都疼”,在我看来,伤疤的存在绝非生命的瑕疵,唯有勇敢揭开伤疤的遮蔽,在正视与反思中汲取力量,才能让伤疤成为生命向上生长的养分,而非永恒疼痛的枷锁。
看见伤疤,是愈合的起点,更是直面真实的勇气。敦煌研究院的“数字供养人”蔡雨辰,曾因一场意外失去右臂,这场灾难在她的身体与心灵都留下了深刻的伤疤。最初的日子里,她试图用长袖衣物遮掩手臂的残缺,甚至拒绝与人对视,将自己困在自卑的牢笼中。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敦煌莫高窟看到壁画中飞天反弹琵琶的灵动身姿,突然意识到:伤疤或许也是一种独特的生命印记。于是,她开始坦然露出右臂的伤疤,用左手学习数字绘画,将自己的创伤体验融入敦煌壁画的数字化修复工作中。蔡雨辰的经历告诉我们,当我们勇敢地让伤疤“被看见”,不仅是对自我创伤的正视,更是为伤口愈合寻找契机。
正视伤疤,需要超越疼痛的智慧,在反思中实现成长。被誉为“中国脊髓损伤者生活重建第一人”的周红,在23岁时因车祸导致高位截瘫,身体的伤疤与生活的落差曾让她多次产生轻生的念头。但当她看到同样遭受脊髓损伤的患者在痛苦中挣扎时,她意识到自己的伤疤或许能成为帮助他人的桥梁。于是,她创办了“中途之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脊髓损伤患者提供生活重建指导。在这个过程中,她不断反思自己的创伤经历,将痛苦转化为帮助他人的动力,不仅让自己的伤疤有了新的意义,更帮助thousands of患者走出了人生的低谷。伤疤的疼痛固然真实,但唯有超越这份疼痛,在反思中寻找生命的价值,才能实现真正的愈合。
伤疤对于个体如此,对于民族与国家亦然。一个民族的历史伤疤,若不能被正视与铭记,便可能重蹈覆辙;若能在铭记中反思,便能成为民族前行的动力。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疤,每年的国家公祭日,就是让这段伤疤“被看见”的重要时刻。我们通过公祭活动,缅怀遇难同胞,铭记历史真相,不仅是为了告慰逝者,更是为了从历史伤疤中汲取教训,坚定维护和平的决心。正是因为我们始终铭记并反思这段伤疤,才能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地守护和平,开创未来。
伤疤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生命成长的见证。无论是个体的小伤疤,还是民族的大伤疤,唯有勇敢看见、智慧正视、深刻反思,才能让伤疤之上绽放出生命之花,让疼痛转化为前行的力量,在时光的长河中书写出更有意义的人生篇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