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共28张PPT)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共28张PPT)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
——颁奖词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
《世界知识》杂志编辑,《科技日报》机动记者、主任记者,科技日报社副刊部主编,机动记者部主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代表作品:
长篇小说《前尘》《探求宇宙之谜》《经营之神》《探索自然》纪实文学《走进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
电影文学剧本《冯如》等作品20余部。
作者介绍
沈英甲
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袁隆平的努力,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贡献。
袁隆平(1930-2021)
大学文化,1954年4月参加工作。
历任湖南省安江农校教师,省农科院讲师,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他发起的“第二次绿色革命”,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现在,我国大江南北的农田普遍种上了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
七十年代初,袁隆平发表了水稻有杂交优势的观点,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的禁区。国际上的同行们称袁隆平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六十年代以来,袁隆平的科研成果使中国在矮杆水稻、杂交水稻育种和超级杂交水稻育种上三次领先世界水平。前两阶段的研究成果在中国推广后,中国的水稻单产从四百公斤左右提高到六百公斤左右,近二十年内为全国增产粮食三千多亿公斤。
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粮食严重短缺的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有1/5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
背景资料
2001年2月22日,《科技日报》发表了这篇人物通讯。
在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过程中,科技进步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世界的认可和尊敬。
一般有一个或几个中心人物。如果是报道群体形象的,也往往突出几个比较典型的人物。
文学常识
人物通讯是以写人物的思想和事迹为主的通讯。
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人物:焦裕禄、孔繁森、雷锋等;
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名流:著名科学家、运动员、演员等;
在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中体现出某种人生价值,或为人民做出重要贡献的普通人。
还有一些通讯人物是对社会有警示作用的反面人物。
人物通讯的分类
传记式
能够较完整地概述人物一生的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特写式
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
群像式
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
文学常识
人物通讯分类:有系统报道某个人物先进事迹的长篇通讯,也有表现人物的片断事迹的人物素描、人物特写、通讯小故事。
人物通讯常见的写法有:
1.通过矛盾冲突表现人物的思想境界;
2.通过人物的行动、对话等表现人物活生生的性格特征;3.通过细节描写、心理刻画等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1.籼:早熟而无粘性的稻子。
2.强优势杂交水稻:我国科技工作者袁隆平、李必湖、张先程等人培育而成。以其根系发达,分蘖性强,茎秆粗壮,穗大粒多,米质优良,适应性强,抗逆性强的优点,经过几年的试种和推广,已经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杂交水稻是我国农业方面的一项重大发明,它突破了“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杂交没有优势”的观点,找到了新的杂交方法,为大幅度提高水稻主量开辟了新的途径,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3.杂种优势:就是把两个遗传基础不同的品种或类型,一个作母本,一个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所产生的第一代杂种,在生长势、适应性等方面胜过母本和父本,这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现象,称为杂种优势。
4.水稻的三系: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雄性不育恢复系。
相关知识
字音字形
稻菽(shū) 饥谨(jǐn) 田埂(gěng) 麦穗(suì)
一蓖(dōu) 蕊 (ruǐ) 籼(xiān)稻 粳(jīng)米
分蘖(niè) 撒(sǎ) 播笼罩(zhào)
氤氲(yūn) 田埂(gěng)饥谨(jǐn) 愠(Yùn)怒
槿(jǐn)粳(jīng)米
韬(tāo)光养晦 骨鲠(gěng)在喉木
词语解释
力排众议:敢于排除别人的异议,有力坚持自己的观点。
饥懂:饥饿,饥荒。…
刻骨铭心:形容感受极深,牢记在心上,永远不忘
在所不惜:绝不吝惜(多用在付出大的代价)
鹤立鸡群:像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义无反顾:义:道义;反顾:向后看。从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顾。
亦步亦趋:比喻由于缺乏主张,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
无与伦比:伦比:类比,匹敌。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跟它相比的。
自给自足:给:供给。依靠自己的生产,满足自己的需要。
引用了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到韶山》中的诗句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
初步感知
标题引用了谁的诗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1
别梦依稀咒逝川,
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
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
遍地英雄下夕烟。
【毛泽东】
七律 到韶山
离别后多少梦境在诅咒岁月的流逝,
我的故乡啊与你一别已过了三十二年。
红旗漫卷吹动农民的武装,
而敌人却高高举起霸主的皮鞭。
因为太多的壮志才会有牺牲,
但我敢令天地翻覆换一副新颜。
高兴地看到大片庄稼如浪涛滚滚,
尽是农民英雄们在暮色中收工归来。
【译文】
实践是他发现真理的途径——工作态度、方法
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学术精神、品格
实事求是是他的立场和态度——道德操守、准则
引领“绿色革命”是他的心愿——个人理想、志向
初步感知
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分别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哪些
方面的品质
2
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是导语中:
“这位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的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
接着作者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
初步感知
作者用什么样的结构和手法将这些具体、典型事例贯穿起来的
3
当时农民的贫穷是袁隆平决心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的思想基础,表现出袁隆平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将自己的事业与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优秀品质。
初步感知
是什么事促使袁隆平决心从事水稻研究的
4
发现真理
(收获)
研究计算
(自信)
试种特异稻
(失望)
护理特异稻
(满怀希望)
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
(那是1961年7月的一天——发起了挑战)
初步感知
袁隆平是怎样发现真理的,这一过程说明了袁隆平怎样的精神
5
发现特异稻
(欣喜)
权威论断的否定:杂交无优势;
有些人的嘲笑:对遗传学的无知;
有些学者认为:杂交制种无法应用于生产。
初步感知
以上三点都是袁隆平在研究中遇到的困难,但他并不迷信权威,而是认真分析,勇于创新,大胆试验,用事实证明了他的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是科学的,是切实可行的。
袁隆平在研究杂交稻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他是怎样解决的
6
面对贬斥杂交稻的不顾农民利益,无视事实的事,袁隆平心平气和,写了一封信刊登在《人民日报》上。他用事实,用具体的数据进行说明,充分地否定了那些谣言,以事实捍卫了科学的原则。
初步感知
面对谣言,袁隆平是抱怎样的态度的
7
初步感知
通过哪几件事说明袁隆平的心愿的
8
三个比喻构成排比,写出了袁隆平梦想和希望的美好
一个梦
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写出了袁隆平目标远大,不断进取
战略设想
“超级杂交稻”合成;让杂交稻走向世界
两个心愿
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
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也表达了对袁隆平的崇敬之情。
细读课文,分析特点
这篇人物通讯“写了什么”
1
一篇好的人物通讯,通过对人物一言一行的描写,人物仿佛“立”在我们面前,会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效果。
细节描写:“眯起双眼、蹲下身子、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突出了袁隆平对工作之认真细心,对科学的严谨,一丝不苟。
心理描写:“一种失望的情绪掠过袁隆平心头”“欣喜地……”人物真实可信。
细读课文,分析特点
本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活生生得“立”在了我们面前,请同学们自主合作探究,作者是怎样使袁隆平“立”在我们面前的
2
细读课文,分析特点
选取具体、典型的事例。
围绕主题,选取可以突出人物个性的事例,使人物生动,个性丰满,如立面前。
本文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这样选材
3
选取了一些典型事例,体现了袁老宝贵的精神品质。
年份 事件 精神品质
2001年春节第二天 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 热爱并献身于科研事业
1960年 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1964年 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解放思想,敢于创新
1992年 写信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1986年 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 目标远大,不断进取
例:杂交稻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1976-1999年,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6000万人口杂交稻比一般水稻每亩增产100千克左右……
细读课文,分析特点
本文文章在说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时,多处运用了数据,找出来并谈谈这些数字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
4
这些数据有力地说明了杂交水稻的优越性,从而突出了袁隆平的卓越贡献。也更具有说服力、真实性。
本文的写作特色
使用小标题,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运用详实的数据,体现了人物通讯的准确性。
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的品质,体现了典型性。
生动的细节描写,使人物形神兼备,体现了真实性。
灵活的表达方式,体现了人物通讯的文学性。
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
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
文章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
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
总结主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