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课件(共38张PPT)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3《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课件(共38张PPT)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简介

(共38张PPT)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心有一团火
温暖众人心
林为民
2017年,为纪念曾经在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工作30多年的老劳模张秉贵,王府井集团决定,将每年的9月18日设立为张秉贵日,以传承和发扬他的“一团火”精神。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劳动者,怎会有这样的殊荣?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张秉贵,了解一下他的“一团火”精神。
文学知识
林为民是台湾著名的第一家族“雾峰林家”第九代传人,是在台北马场町刑场英勇就义的共产党员林正亨之子,他18岁就进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工作,直至退休,是一位知名的资深记者。
谈起父亲的过往,林为民感慨地说:“父亲作出的人生选择,作为孩子,我们完全理解,因为那是我们林家世代相传的家风——家国同构,国比家大!”
国永远在家的前面
这就是雾峰林家几代人的信念。
作者介绍
1988年,北京市王府井大街百货大楼前举行了一个铜像落成揭幕仪式。黑色大理石基座的正面镌刻着“一团火”精神,光耀神州。他就是北京市百货大楼的一名售货员——张秉贵。
2017年,王府井集团将每年9月18日设立为张秉贵日,以传承和发扬他的“一团火”精神。
人物介绍
张秉贵
劳动模范张秉贵
1918年,张秉贵出生在北京一个贫寒家庭,10岁开始打工谋生,17岁到北京东单的杂货商店“德昌厚”做学徒。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让张秉贵感受到新的希望。
1955年,被誉为“新中国第一店”的北京百货大楼开业,36岁的张秉贵因为有丰富的售货经验而被破格录取,从此开启了30多年的柜台生涯。
在那个物资紧缺的年代,王府井百货大楼每天要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顾客。为缩短顾客等待的时间,他练就了称重“一抓准”、算账“一口清”的绝活;发明了“接一、问二、联三”的售货方法。
在热情接待第一位顾客时,不但与第二位顾客打招呼问好,还用微笑及眼神同第三位顾客沟通交流,使排队的顾客感受到售货员服务的热情。
在北京,传统的“燕京八景”名扬天下,而张秉贵的售货艺术被人们誉为“燕京第九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实现了政治和经济上的“翻身”,获得了主人翁和当家做主的地位,他们的心中充满了感恩和报效国家的劳动热情。为恢复发展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1950年,党和政府坚持沿用革命战争时期的经验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评选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依托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和生产运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劳模运动。
1950年9月25日至10月2日,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在北京举行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抓准”的张秉贵作为商业系统的先进代表,1957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77年,“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百废待兴,各行各业都需要劳动者恢复生产林为民将全国劳动模范张秉贵的事迹加以整理,写成了一篇新闻作品—《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刊载在1977年12月24日的《北京日报》上,供全国人民学习。
写作背景
主要特征:真实性,实效性,准确性,简明性。
文学常识
新闻也叫消息,指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事实作简要而迅速的报道。
广义上
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
狭义上
指消息
最重量级的内容
次重量级的内容
再次重量级的内容
不重要
的内容
标题
导语
主体
结尾
构成要素:标题、导语、主体、结尾
通讯包括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两类
它和消息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比消息更详细、更生动地报道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的新闻体裁。
文学常识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人物通讯,就是以报道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人物为主的通讯。它着重揭示先进人物的精神境界,通过写人物的先进事迹,反映出人物的先进思想,使之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
通讯 消息
报道对象
内容
表达方式
时效性
侧重写人
侧重写事
详细完整
简要概括
记叙、描写、抒情、
议论、说明等(灵活)
以记叙为主


通讯与消息相比
感知课文
第一部分
(1-13段)
细心体贴耐心地对待顾客。
文章结构
第二部分(14-16段)
坚定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第三部分
(17段)
不断提高自己服务水平的匠心精神。。
第四部分
(18-20段)
赢得人们的爱戴和尊敬。
多种场景
精神来源
付出努力
精神影响
人们是怎样来赞扬张秉贵的服务态度的?(找原句)
人们用“主动、热情、诚恳、耐心、周到”这十个字来赞扬张秉贵的服务态度。
“主动、热情、诚恳、耐心、周到”
典型事例
是能够揭示事物本质、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强大说服力的事例。
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是本文一大特色,文章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张秉贵的形象?试加以分析。
新闻写作中恰当地选用典型事例,是揭示事物、突出人物精神境界的重要手段。
本文共写了张秉贵的9件事:
①接待抱着小孩的女顾客;
②照顾赶车却排在队尾的顾客;
③开解绷着脸、不讲道理的女顾客;
④女儿病重仍满脸笑容地接待顾客;
⑤照顾买得多的顾客而忽略了只买两块桃酥的农民顾客;
⑥为面带病容的顾客选糕点;
⑦被国民党兵痞打骂。
⑧顾客给他搬凳子
⑨学生给他写信,青年农民为他写诗。
这些事例有详有略,但都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张秉贵的性格、思想以及他为人处世的态度。
张秉贵是全文的主体人物,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他动作迅速,有着“一抓准”和“一口清”的过硬本领。
业务水平高
看到带孩子的顾客,他会帮着哄孩子;看到着急赶车的顾客,他会为其开“绿灯”,还不忘征求周围顾客的意见。
服务热情周到
有顾客心情不好,他会耐心询问,还会站在对方立场去开导。
耐心细致,为他人着想
他从早到晚每一分钟都全力以赴,在柜台里眼、耳、口、手、脚、脑6部“机器”同时开动;下班后,有时却连上楼都要扶着墙。
爱岗敬业
人们赞扬他,给他搬凳子,学生给他写信,青年农民为他写诗。
受人尊敬和爱戴
人物分析
人物分析
此篇通讯怎会如此打动人?
丰富、多角度的描写,让我们切身地感受到了温暖众人心的“一团火”精神。
通过语言、细节、动作等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日常生活中的张秉贵。通过人们的悄悄议论侧面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让读者真实地感受到了张秉贵体贴入微的服务态度。
(1)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
文中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对张秉贵这一人物进行刻画,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使人物形象丰满生动。
如文中那个绷着脸的顾客说“不买,难道不能看看吗”,不善的语气一下子就让读者感受到她心中的怒气,而此时的张秉贵仍然和颜悦色地说“最近从上海来了几种新糖果……”,他的细心耐心由此可见一斑。
多角度塑造人物形象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试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多角度塑造人物形象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试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2)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形象
文中描写了张秉贵并不是一开始就如现在一样,他也是经过一番变化才坚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这样描写人物显得更真实可感。
多角度塑造人物形象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试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3)侧面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文中多处写他人对张秉贵的态度和看法,从他人口中说出对人物的评价与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立体。
多角度塑造人物形象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试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4)以张秉贵的事迹为主体,写了多个事例
这些事例为我们生动地展现了张秉贵的为人、他的精神以及他是如何用心中的一团火去温暖众人心的。这样的事实一次又一次地感染着读者,也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人物的难能可贵之处,人在事中,事中见人。
“先拿一块糖给孩子,孩子止住了哭声;之后用小纸袋装好几块,塞给孩子”这些细节都表现了张秉贵的热情周到、体贴入微。
“从称好的糖果中拿出一块放回货柜里”这一细节表现了张秉贵的认真负责。
(1)只见张秉贵从货柜里拿起一块糖,放到孩子手里,孩子顿时止住了哭声。……过了一会儿,轮到她买糖时,老张从称好的糖果中拿出一块放回货柜里,又拿出几块用小纸袋装好,塞进孩子的衣兜里……
文章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来描写张秉贵,阅读下面的句子,说说画线部分的作用。
“照顾赶火车的顾客,也没有冷落其他顾客。先给赶火车的顾客称糖,是在征得前面顾客同意的前提下才进行的。”这一细节体现出张秉贵对待每一位顾客都是体贴周到的。
(2)老张立即征得前面顾客的同意,很快给他称完糖,又告诉他应该在哪儿坐车去火车站。
文章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来描写张秉贵,阅读下面的句子,说说画线部分的作用。
为做好工作,自己花钱购买了数量不少的糖果,“并请同柜台的售货员一起尝”,体现了张秉贵的公而忘私,以及对待工作的认真与执着。
(3)卖糖果时,他虚心向爱吃糖的顾客了解各种人吃糖的习惯和各种糖果的味道。几年来,他还自己花钱买了230多种糖果来品尝,并请同柜台的售货员一起尝。
文章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来描写张秉贵,阅读下面的句子,说说画线部分的作用。
心理描写与语言描写结合,揭示他的主动耐心、亲切和蔼,善于应对各种顾客。
(4)张秉贵也随着她向柜台东头走去,边走边想:她准遇到了什么不顾心的事,越是这样,我越是要热情接待她。张秉贵一边走,一边还是那样和颜悦色地说:“最近从上海来了几种新果,味道还不错,您想看看吗?我向您介绍一下。”
文章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来描写张秉贵,阅读下面的句子,说说画线部分的作用。
文本线索
①收货动作的迅速劲儿,接待顾客的热情劲儿,像一团火一样,把大家深深地吸引住了。
②张秉贵常说:“我们售货员要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团火,来温暖人民群众,使他们不仅在商店里感到热乎乎的,回到家里热乎乎的,走上工作岗位还要热乎乎的,激发出更大的革命干劲儿。”
③张乘费用自己心中的一团火温暖人民群众,赢得了广大顾客的爱戴和尊敬。
④您那感人肺腑的事迹,使我心中仿佛升起了一团火。
写“一团火”的句子
文本线索
“一团火”的服务精神,是本文的线索
作品以“一团火”的服务精神为线索展开,贯穿全文。
采用了彩线串珠式的结构方式,叙写老售货员生活中的平凡事迹,凸显了主人公具有“一团火”精神风貌,赞扬之情溢于文中。
这种结构安排,起到概括故事情节、突出人物形象、深化主题的作用。
文本结构特点
倒叙写法
先点明张秉贵是劳动模范,再用丰富事例加以佐证,同时辅以插叙。
买糖果的人形形色色,有老有少,有感激他、赞扬他的也有脾气爆、对他发火的,但是张秉贵始终用他“主动、热情、诚恳、耐心、周到”的态度服务每一个人。
这样安排更能突出这位劳动模范就如一团火,无论何时何境都能尽心尽力为人民服务,温暖众人心的美好精神品质。
探究课文
(1)这两段对比了张秉贵解放前后的不同经历,解释了张秉贵热爱本职工作并取得非凡成绩的内在动力:新中国让他一个劳动者翻了身,并受到了尊重。
“张秉贵今年59岁”一段以及下一段,记叙了张秉贵解放前后的几段经历,作者写这些事情的意图是什么?如果删除这两段对文章有何影响?
(2)如果删除这两段,不仅无法解释张秉贵出色工作的原因,让读者摸不着头脑,而且也不能揭示文章的深层主题——对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赞美。
这两段所写的张秉贵的工作表现,体现了他的专业素养,而这与他认真刻苦的钻研是分不开的。
“张秉贵常说:……”一段以及下一段,都写到了张秉贵工作中的表现,这与课文开头部分所写的他在工作中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课文开头部分记叙的事件,也是工作表现,但侧重于写张秉贵的热情、体贴与周到。
两相比较,这两段所写更加深刻。
思考:“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为题的好处。
“心有一团火”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指张秉贵接待顾客时饱满的工作热情。
“温暖众人心”
指顾客满意且以真心回馈张秉贵。
这一标题句式整齐,揭示了这篇新闻作品的主要内容,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叙述张秉贵辛勤努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故事,展示了张秉贵成为全国劳模的原因,肯定和赞扬了张秉贵“一团火”的劳模精神,深刻揭示了胸怀大格局、爱岗敬业必将变平凡为伟大的人生哲理。
知识拓展
新闻报道,和散文和小说在写人记事上有何不同?
新闻报道相比于散文和小说,在于新闻稿是真实呈现的,没有作者的主观情感在里面,都是客观事实的呈现,是否功过由读者来评断,这是一个新闻撰稿人的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除此之外,新闻报道的语言更加简明直白,相比于小说的虚构,新闻的真实性是底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