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共51张PPT)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共51张PPT)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简介

(共51张PPT)
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华
侍坐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论语>
孔子其人
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尊称为“圣人”。
其思想核心是 ,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积极入仕。汉代以后,其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文学常识
《论语》
“论”,编纂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
“论语”就是语言的编纂。
《论语》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论语》有很高的价值,古人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
文体
价值
六经
五经
四书
六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六种科目:礼、乐、射、御、书、数
《论语》《孟子》
《大学》《中庸》
文学常识
《诗》《书》《礼》
《易》《春秋》
孔子的
孔子曾修订“六经”并以诗书礼乐易春秋教授弟子,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
文学常识

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他的这个礼的意思很宽泛,既指礼节仪式,更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关于礼,孔子说得很多。孔子要人们合乎礼,核心是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
论语 饥馑 曾皙 哂
舞雩 铿尔 小相 沂
冠者 喟 俟 撰
摄 比及 毋 冉
lún
j n

sh n

kēng
xiàng

guàn
kuì

zhuàn
shè


r n
字音字形
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
会同:诸侯会盟,朝见天子。会,诸侯相见。同,诸侯同朝天子。
撰zhuàn:才具,指为政的才能。
冠ɡuàn者:成年人。古代男子20岁时行冠礼,表示成年。
舞雩yú:台名,鲁国求雨的坛。
字词解释
古人有姓、名、字以及号。
长辈对晚辈说话或者自谦时一般称名。
(由)
(点)
(求)
(赤)
陪长者坐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 侍坐
解题
译文: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你们)不要因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了解我。’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办呢?”
孔子问志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介词,因为
相当于“于”,介词
你们
同“已”是“止”的意思
平日、平时
作“辄”解释,常常,总是,就
了解,知道
连词,假如,如果
代词,在这里指人
以何
用,做
①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
②则何以哉: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则以何哉”。
③以吾一日长乎尔:“乎”作为介词引出比较对象,介词短语做状语位于动词“长”之后,这是状语后置,即“以吾乎尔长一日”。
特殊句式
译文:子路轻率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常受外国军队的侵略,接着又遇到了荒年;如果让我去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后,我就可以使人人有保家卫国的勇气,并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弟子述志
轻率急忙的样子
夹在
加于,加到……上
军队
继续
这里泛指荒年。
治理
等到
懂得做人的道理


性格
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而且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并保证三年内使人民勇于作战并懂得义理。
有抱负,自信,但却鲁莽、轻率。
侧重强国
子路(仲由)
思想内容梳理
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之大。
在座的四个弟子中,子路年龄最大,只比孔子小九岁,平时与孔子也比较接近,所以说话较少拘谨;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抢先发言,确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的一面。
子路(仲由)
有抱负,自信,却失之鲁莽、轻率。
译文:“冉求,你怎么样啊?”
冉求回答说:“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待三年,可以使人民富足起来。至于礼乐教化,要等贤人君子了。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弟子述志
计算面积的单位,多用以计量土地;
连词,或者
使……富足
至于
等待

性格
侧重富民
治理一个小国,三年内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还难办到。
谨慎小心,谦虚退让
思想内容梳理
冉有(求)
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
子路刚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
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
思想内容梳理
冉有(求)
译文:“公西赤,你怎么样啊?”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但愿意学着做。在宗庙祭祀的典礼中,或者在诸侯会盟及共同朝见天子时,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愿意在那时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名作动)章甫[fǔ](名作动),愿为小相焉。”
弟子述志
连词,或者
古代用整幅布做的礼服
古代礼帽,用布制

性格
公西华(赤)
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会盟时担任一个“小相”。
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侧重以礼治邦
思想内容梳理
公西华(赤)
也是在孔子点名指问后才述志。
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个“小”字,给人感觉是他只想做个赞礼和司仪的小官,实际上,最低一级的“相”的地位也不低。
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娴于辞令的特点。
思想内容梳理
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志向虽各有侧重,但都愿意在仕途上创一番事业,都是参加政治。
思想内容梳理
侧重以礼治邦
侧重富民
侧重强国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表顺承)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风乎舞雩yú,咏而(表修饰)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弟子述志
同“稀”,稀疏
助词,在拟声词之后
放下
起站起来
陈述
相当于“于”,可译为“在”
同“暮”
已经
动词,吹风,乘凉
叹息的样子
赞同、赞成
唱歌
“曾点,你怎么样啊?”
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个人所说的(志向)不同。”
孔子说:“有什么妨碍呢?只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曾点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身了,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一起在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乘凉,一路唱着歌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点的想法啊。”
译文:

性格
暮春时节,脱下冬衣,穿上春衣,和五六个二十岁的成年人,带着六、七个少年,在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
思想内容梳理
洒脱高雅自由率性从容淡定
曾皙(点)
曾皙(点)
既不讲从政,即治理国家;也不讲出使会盟,而是刻画一个发生在祭坛的场景。从富有诗意的情景描写中,委婉地表达出自己的理想。
对此,我们既可理解为政治上的理想寄托,也可引申为道德上的修养追求,使读者大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思索余地。
思想内容梳理
从容不迫,逍遥洒脱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以礼治国
隐居
太平盛世
思想内容梳理
为何
与点
孔子评志
人人敬老
人人爱幼
无处不均匀
无人不饱暖
家家安居乐业
没有战争
没有差异
大同世界
孔子评志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走在后头。方位名词作动词
国家。此处指治理国家大事
罢了
谦让
句首语气助词,无义
疑问代词,怎么
见得
指诸侯
孔子说:“只不过自己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国靠礼,可是他说话一点都不谦虚,因此我笑他。”
(以下为孔子的自问自答)
“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
“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事就不是国家大事呢?”
“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国家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赤只能给诸侯做小相,那么谁能给诸侯做大相呢?”
译文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皙走在后面。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治理国家要讲求谦让,子路太不谦让,孔子“是故哂之”。
曾皙的话描绘民风淳朴,民德归厚,天下太平——这才是曾皙的社会理想,这与孔子的“仁政”、“礼乐”治国的思想完全合拍,加上曾皙的话说得委婉,所以孔子会不由自主地赞赏起来。
思想内容梳理
孔子为什么“哂”由与点?
孔子对待四人的态度分别怎样?
孔子评志
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让”。
子路
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较之子路而言是满意的。
冉有
很明显,是赞许的。
曾皙
认为他低估了自己,他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孔子对此有点惋惜。
公西华
子路错不在欲治理“千乘之国”,错在“躁”与“瞽”,因而被孔子“哂”了。
《礼记·曲礼》上说:“侍于君子(长者),不顾而对,非礼也。”
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也说:“四子以子路为年长,自当先对,但亦当顾望,不得急遽[jù]先三人也。”
孔子自己说,“侍于君子有三愆[qiān]: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gǔ。”(《论语·季氏》)。和长者打交道所忌有三:不该你说却说了叫急躁,该你说却不说叫隐匿,不看长者脸色而率性直说叫做睁眼瞎。
思想内容梳理
孔子所哂是子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孔子在乎的是“礼”。
思想内容梳理


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华


孔子
小结
本文记述了孔子和他的四位弟子的一次闲谈,四个弟子各自阐述自己的志向,孔子加以点评。
主要内容
文章语言简短、凝练,具体生动的表现了各人的志向和性格,显示了儒家礼乐治国的思想。
语言特色
希:通“稀”,稀疏
莫:通“暮”,暮春,农历三月。
与:通“欤”,语气词。
①鼓瑟希,铿尔
②莫春者,春服既成
③唯求则非邦也与
1.通假字
①如会同,端章甫
古:诸侯相见、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今: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
2.古今异义
②加之以师旅
古:泛指侵略的军队
今:军队编制单位之一
1.如会同,端章甫
2.鼓瑟希,铿尔
3.三子者出,曾皙后
4.冠者五六人
5.浴乎沂,风乎舞雩
3.词类活用
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弹奏
落在后面
戴……帽子
吹风,乘凉
(1)名词活用为动词
3.词类活用
(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1.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2.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道,是非标准。译成“为人的道理”
小相,大相
3.词类活用
1.子路率尔而对曰
2.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回答
使……富足
(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
②毋吾以也:
③不吾知也:
④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⑤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4.判断文言句式
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即:“不知吾也”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⑥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⑦异乎三子者之撰:
⑧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⑨为国以礼:
4.判断文言句式
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
①居则曰:在平时
②摄乎大国之间:夹
③加之以师旅:加,加到……上
④比及三年:比及,等到
⑤且知方也:道理,是非准则
5.重点字词注释
⑥舍瑟而作:舍,放下;作,起
⑦异乎三子者之撰:陈述
⑧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何妨
⑨咏而归:唱歌
⑩吾与点也:赞同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因为
②毋吾以也:动词,因为
③则何以哉:动词,做
6.解释重点虚词
④加之以师旅:介词,用
⑤以俟君子:连词,来
⑥为国以礼:介词,用



6.解释重点虚词
①子路率尔而对曰:连词,表修饰
②舍瑟而作:连词,表顺承
①如或知尔:假如
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者
③如其礼乐:至于

1.以吾一日长乎尔
2.摄乎大国之间
3.异乎三子者之撰
4.浴乎沂,风乎舞雩


和、跟
到、在
6.解释重点虚词

1.以吾一日长乎尔
2.子路率尔而对曰
3.鼓瑟希,铿尔
4.尔何如
你(们)
…的样子,相当于“然”
助词,……的样子
你(们)
6.解释重点虚词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3.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4.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5.非曰能之,愿学焉。
6.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7.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8.夫子何哂由也?
9.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7.重点句子翻译
7.重点句子翻译
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以为(这样就不说了)。
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3.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4.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5.非曰能之,愿学焉。
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
6.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曾晳)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7.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8.夫子何哂由也?
你为什么笑子路呢?
9.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治理国家要讲理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
7.重点句子翻译
0-1岁:赤子、襁褓
2-3岁:孩提
3-8岁:垂髫(tiáo)
女孩7岁、男孩8岁:始龀(chèn)。“龀”指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
8-14岁:总角。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黄口,本意是雏鸟的嘴。
10岁:幼学、外傅之年
女孩12岁:金钗之年。
知识拓展
女孩13岁:豆蔻。男子13岁:舞勺。古代13岁的男孩学习的一种文舞。
女子15岁:及笄(jī)。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男子15岁:束发,男子到了十五岁,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女子16岁:二八年华、碧玉年华
男子20岁:加冠、弱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但体犹未壮,故又称“弱冠”。
知识拓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