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拿来主义》课件(共35张PPT)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拿来主义》课件(共35张PPT)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拿来主义》阐明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鲁迅先生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巨人,他的笔触带着强烈的暴力感和批判精神,并以其独特的鲜明观点和犀利的文字表达力震撼了整个中国社会。
——钱钟书
课堂导入
作者介绍
鲁迅(1881— 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是他1918 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
《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杂文数量极多,题材广泛,形象鲜明,论辩犀利,文风多变。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以追忆儿时往事为主,平易晓畅,风趣生动。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鲁迅的小说取材于当时病态的现实社会,旨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1921 年创作的中篇小说《阿Q 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小说集
散文、散文诗集
杂文集
拿来
主义
对事物 或现象的系统看法或主张。
题目“拿来主义”是本文的论题。针对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发扬国光”的复古潮流,鲁迅提出了“拿来主义”。
不过鲁迅的“拿来主义”与五四运动时期的一味模仿不同,他的“拿”是有选择的“拿”,为我所用的“拿”,不亢不卑的“拿”。
用手将某物从较远的地方搬到较近的地方。
解题
解题
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懑。
“且介亭”暗示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且介亭”缘起
解题
常用的
认证方法
1
2
3
6
5
4
道理论证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类比论证
引用论证
“鲁迅的杂文就像一把锋利的匕首,直刺敌人的心脏”。
文体知识
它介于“论说”和“文学”之间,论证有力,风格多样,不拘一格,“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杂文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日常生活、文化动态及政治事件等的杂感、随笔都可以归入这类。
杂文
是一种直接、迅速反映社会事变或动向的文艺性论文。
主要指“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那种精辟、犀利,带有浓烈的文艺色彩的议论文章。是直接而迅速的反映社会事件,对“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抨击的文艺性论文。
文体知识
主要特点
(1)迅速反映现实生活
(2)短小犀利
(3)有幽默感
(4)注重形象性
课文字词
自诩(xǔ) 残羹(gēng)冷炙(zhì)
脑髓(suǐ) 冠冕(guān miǎn)堂皇
孱头(càn) 吝啬(lìn sè)
蹩(bié) 脚 譬如(pì)
礼尚往来:礼节上重视有来有往。现在也指你对我如何,我便对你如何。
自诩:自我夸耀。
譬如:比如。
残羹冷炙:吃剩的饭菜,喻指权贵的施舍。
孱头:懦弱无能的人。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事变以后,国民党统治集团依附于美、英等帝国主义,为了讨好他们,从政治、经济到文化都奉行"送去主义"。美、英等帝国主义操纵着中国的财政经济命脉,控制着中国的政治军事力量,不断对中国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
当时国内文化界各种思潮泛滥,在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上,存在着一些混乱的认识。有的主张"封建复古",有的鼓吹"全盘西化",有的盲目排外等。
鲁迅正是针对这种现状,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口号。
为什么要拿来→拿来主义是什么→怎么拿来
整体感知
思考1:本篇是一篇议论性文章,本文的思路是什么?
第二部分 (第7~9段)
第一部分(第1~6段)
揭露、批判“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拿来主义的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阐明“拿来主义”的做法。
第三部分(第10段)
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要求和重要意义。
整体感知
现象 表现 结果 实质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送来主义
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送古董、送画、送活人
送鸦片、送废枪炮、送香粉、送电影
碰了一串钉子
只送不拿,沦为乞丐
被吓怕了,发生了恐怖
盲目排外
封闭误国
媚外求宠
投降卖国
被动接受
屈辱害国
思考2:为了证明“拿来主义”的重要性,作者先后评判了哪些主义 他们的实质是什么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思考3:作者主张的“拿来主义”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说说它的内涵。
整体感知
独立思考有主见
深刻洞察
有鉴别力
自主选择
为我所用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拿来主义




送来主义
思考3:作者在论述“拿来主义”之前,为什么要先论述其他三个“主义”?
整体感知
破立
结构
议论文对敌论先加以批判驳斥,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表明自己的观点,这就是先破后立。
表现 实质 危害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送来主义
自己不去,
别人也不许来
送古董、送古画、送活人
鸦片、废枪炮
排外
媚外
倾销
枪炮打开大门,
什么都是送去主义
子孙讨一点残羹冷炙
清醒的青年恐惧
1.为何“拿来”?作者对这几种主义都持什么态度?
文章脉络梳理
作者的态度
否定。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思考4:作者在论述“拿来主义”之前,为什么要先论述其他三个“主义”?
整体感知
先破后立作用
01
02
03
顺势提出与之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观点,是为立,使第二部部分用比喻来正面论述观点,有了坚实的事实基础和严谨的历史逻辑。
揭露“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以及被“送来”“抛给”同为祸国殃民,是为破。
从时事与史实入手,引发读者的关切和思考。
比喻论证,继承“大宅子”即继承“文化”。
整体感知
大 宅 子
文 化
思考5:
在提出“拿来主义”后,作者为什么要提到“大宅子”?
对待“大宅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文章列举了几种态度
比喻论证
整体感知
比喻是用某一种事物来说明与其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一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方法。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
比喻
1.使语言生动幽默
2.使深奥抽象的道理变的浅显易懂。
作用
比喻论证使论证方式的一种,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
含义
根据相似点,对喻体进行描述,在描述中表达观点,将抽象的道理表达得形象生动
确定本体——要论证的理
确定喻体——要使用的物(联想与想象)
如何进行比喻论证?
整体感知
如何进行比喻论证?
整体感知
(1)用作比喻的事物必须可信、具体、浅显、通俗易懂。
注意
(2)要准确寻找用作比喻的事物和论证的道理之间的相似点。比喻物和被比喻物既要有相似点,又不能是同一事物,否则便不能构成比喻论证。
大宅子——文化遗产
整体感知
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
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整体感知
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
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整体感知
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是“废物”。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类型 表现 实质
怕给染污,徘徊不敢进
保存清白,放火烧光
羡慕,欣欣然蹩进
害怕继承,拒绝借鉴
(逃避主义)
盲目排斥,全盘否定
(虚无主义)
崇洋媚外,全盘接受
(投降主义)
孱头
昏蛋
废物
对待文化的三种错误态度
整体感知
喻体事物 做法 本体事物 态度
鱼翅
鸦片
烟枪烟灯
姨太太
吃掉
送药房供治病
留一点,
毁大部
各自走散
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精华和糟粕并存的部分
文化遗产中没有使用价值但可以适当保存一点作反面教材的部分
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完全的糟粕
继承吸收
(使用)
剔除
(毁灭)
作为史料
反面教材
(存放)
趋利避害
(使用)
思考6:“拿来主义”者是怎样对待文化遗产的?
拿来主义者
孱头、昏蛋、废物
整体感知
“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是:
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增强论证效果。
思考6:“拿来主义”者是怎样对待文化遗产的?
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对比论证
总结全文
升华主旨
如何拿来
“拿来”之后要“创造”,建设民族新文化。
整体感知
思考7:“拿来主义”者到底如何拿来呢?
第10段:总之 ,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方法: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品质: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目的:拿来,人自成新人,文艺自成新文艺
本文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鲁迅对文化遗产的见解,跟毛泽东同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的意见是一致的。时至今日,这篇文章仍然放射着思想光辉,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总结
课堂小结

闭关主义(误国)
送去主义(卖国)


孱头 消极逃避
昏蛋 完全否定
废物 全盘接受

占有
挑选
创新
鱼翅  使用
鸦片  存放
姨太太 毁灭
拿来主义
送来主义(害国)
拿来主义
拿来
语言赏析
“后事”是盗卖文物,古代珍宝。以展览古董为名,行盗卖古董之事。鲁迅明知,却说“不知”,在调侃中暗示反动当局借展览之名,行盗卖之实。以此表达强烈的憎恨。
示例:但终“不知后事如何”;
请浏览1-5段找出这样的语言,试作赏析。
杰出的幽默才能和卓越的讽刺艺术,他们使鲁迅的杂文机趣横生。
鲁迅的杂文语言
幽默、犀利、讽刺
“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
几张画“一路的挂过去”,何其卖力,何其可笑;
“发扬国光”,反语,讽刺其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进步”是反语,实为后退。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
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2.活人代替了古董,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语言赏析
语言赏析
反动政府实际上并不丰富也无力大度,这里是描写了他们大方媚外卖国的行径,反语,深含蔑视、嘲讽之意。
讽刺反动文人无耻地奉行“送去主义”,趋时逢迎,赶时髦。
3.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是坏事,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4.否则太不“摩登”了。
反语,“国粹”原指国家文化中的精华,这里的反面意思是实为糟粕。
5.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
知识整理
文章写作特点
论证手法
举例论证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2
语言特色
嬉笑怒骂
犀利幽默
3
结构特点
有破有立
破立结合
以立为主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