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国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潍坊国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无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高一历史10月月考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____
一、单选题(共60分)
1.(本题3分)下方地图中的▲处是我国某一文化遗址的所在地,下列项中对该文化遗址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最早饲养猪和狗等家畜 ②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阶段
③以蛋壳陶为代表性器物 ④出现了较大规模祭坛神庙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本题3分)据《山海经》记载,炎帝为南方之神,蚩尤为九黎的部落酋长,盘古、伏羲的故事为汉族和许多少数民族共有的神话。黄帝被认为是其他四帝的祖先,《史记·五帝本纪》中说:“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由此可见( )
A.神话传说真实反映了历史事实 B.国家由部落联盟逐步发展而形成
C.各民族都尊崇黄帝为共同祖先 D.华夏民族文化具有多元一体特征
3.(本题3分)有学者指出,周初封建时代,虽同时有一两百个国家存在,但它们均向着一个中心。国家并不是最重要的,这很早就已经成为中国的观念之一了。因此,在春秋时代,列国卿大夫莫不热心于国际的和平运动。该学者旨在说明当时
A.天下一统的观念孕育 B.宗法分封被破坏
C.和谐的国际思想构建 D.国家意识渐淡薄
4.(本题3分)据记载,周灭商后,周武王采纳周公“使其各居其居,田其田;无变旧新,唯仁是亲”的建议,“封纣(王)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这一措施
A.开创了分封制的先河 B.扩大了周朝统治疆域
C.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 D.强化了血缘宗法制度
5.(本题3分)西周初年,周成王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分封于宋国,并把一部分商遗民交给他去统治。统治者还告诉鲁、卫之君,对待殷遗民时,要照顾殷人的习俗,在疆理土地时,要依照周的法制。此举( )
A.有助于减少国家政局动荡 B.有利于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发展了华夏文化认同观念 D.推动了内外服制向周边地区的传播
6.(本题3分)西周时期,周人继承并发展了商朝安置被征服异族于商王直接控制地区的做法,将一部分臣服的异姓族氏置于王畿之内,成为“甸服”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一举措( )
A.阻碍了经济交流 B.扩大了西周的疆域
C.削弱了宗法关系 D.利于民族间的交融
7.(本题3分)春秋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大量荒地被开垦,私田数量增加。一些贵族为了增加收入,开始改变剥削方式,将土地出租给劳动者耕种。这一变化( )
A.标志着封建制度的确立 B.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
C.导致了自耕农经济衰退 D.加剧了诸侯间的纷争
8.(本题3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法家的“以政裕民”等。富民思想的出现从根本上体现( )
A.井田制经济日益繁荣 B.诸子思想相互融合
C.结束动荡政局的需要 D.主流思想已经形成
9.(本题3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撰写本国史籍时,多称自己为“夏”或中国”;同时还追溯它与夏商周各代王朝的过往关系。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 )
A.华夏文化的认同加强 B.农耕文明的扩展
C.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D.家国同构的理念
10.(本题3分)荀子和韩非子都主张“人性恶”,但在如何对待“人性”的问题上看法却不同。荀子认为人性通过教化可以得到改造。韩非子彻底否定教化,提倡以赏罚为要素的“法治”。这说明战国时期( )
A.对人性本质认识趋同 B.不同学派的治国方略存在差异
C.教化与法治不可调和 D.不同的人性立场划分学派归属
11.(本题3分)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方言,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未间断,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这主要得益于
A.分封制度推行 B.儒学独尊确立
C.礼乐制度形成 D.秦朝统一文字
12.(本题3分)秦制规定:一般劳动人民年十五始服役,六十岁老免,一生中须为正卒一年,屯戍一年,每年还要为更卒一个月。这说明,秦代( )
A.赋税沉重 B.战事频繁 C.徭役繁重 D.律法严苛
13.(本题3分)秦朝“在政府组织上,嬴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使得以后几百个帝王只能在他所想到的圈子里做小小的修正,而无力作巨大改变。”材料中“规范”是指( )
A.分封制度 B.世袭制度 C.中央集权制度 D.宗法制度
14.(本题3分)《文献通考·封建考》云:“至东都,始有未与国邑,赐美名之例……至明帝时,有四姓小侯,乃樊氏、郭氏、阴氏、马氏诸外戚子弟,以少年获封者。又肃宗赐东平王、苍列侯印十九枚,令王子年五岁以上能趋拜者,皆令带之。此二者,皆是未有土地,只佩印,受俸廪。”由此可知,东汉( )
A.国家治理体系日益成熟 B.废除了郡国并行制
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D.中枢机构权力分散
15.(本题3分)《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记载“……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这一举措( )
A.消灭了王国势力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打击了豪强地主 D.强化了专制皇权
16.(本题3分)汉代儒学家认为“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民者,天夺之”。这一观点
A.体现了君主专制源于原始宗教权威 B.继承了汉以前传统文化的精髓
C.说明了儒家以探讨天人关系为目的 D.迎合了汉武帝强化君权的需要
17.(本题3分)史载,在北魏中期的宗主督护制度下,“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据此可知,此时北魏( )
A.君主专制权威有所强化 B.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C.世家大族仍有较强势力 D.朝廷财政危机较为严峻
18.(本题3分)某学者以如下示意图描述当时的社会状况,该状况应当出现在
A.西周 B.春秋战国 C.魏晋南北朝 D.隋唐之际
19.(本题3分)东晋后期,由于佛寺的大量修建、僧侣人数的迅速增加以及官府的土地赏赐与信徒的宅舍土地施舍日多,“寺庄”“寺户”等相继出现,寺院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初步形成。南朝时寺院地主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一局面带来的影响是( )
A.理学兴起 B.均田制遭到破坏
C.减少政府财政收入 D.租调制无法维持
20.(本题3分)司马睿为了获取门阀氏族的支持,以渤海(今河北沧州)刁协、颍川(今河南省一带)庾亮等百余人为掾属(佐治的官吏),史称“百六掾”;同时又任命江南士族为官,和他们联姻。不久后司马睿便顺利登基称帝。这反映了东晋( )
A.门阀士族开始轮流专权 B.南北士族助力王室
C.依靠门第确定政治地位 D.南方地区经济发展
二、材料题(共40分)
21.(本题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当时流行“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公元前685年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围绕“争霸”战争的需要,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贵族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
——摘编自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材料二 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是其故何也 曰: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故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
——《墨子·尚贤》
所举者必有贤,所用者必有能……今夫上贤、任智、无常,逆道也,而天下常以为治……是废常上贤则乱,舍法任智则危。故曰:上法而不上贤。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
——《韩非子·忠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墨子和韩非在用人上的相同点。结合所学,指出当时各学派争鸣产生的影响。
22.(本题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景之治”为历代世家所称誉。汉文帝鉴于亡秦教训,废除了一些苛刻的刑律除肉刑为笞法,汉景帝又两次减笞刑。为了巩固政权,汉文帝多次下诏“求贤良方正”参与政权,又多次下诏“求谏”,废除“诽谤妖言”法,以保证言者无罪。据记载,从汉文帝前十三年六月下诏“除田之租税”,到汉景帝元年五月“令田半租”止,其间有十一年是完全豁免的。《史记》记载:“(文帝时)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
--摘编自泮水《文景之治管窥》
材料二 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室,定都洛阳;十余年间,夷灭群雄,“荡涤天下,诛锄暴乱,兴继祖宗”。刘秀“即位以来,不用旧典,信刺举之官,黜鼎辅之任”。即使对新朝故吏,只要有真才实用,能够济世安邦,也量贤录能,“举逸民天下归心”为“光武中兴”奠定了社会基础。
--摘编自李恩普《试论“光武中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景之治”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光武中兴”出现的背景。
23.(本题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农具不断改进,出现了可深耕的“蔚犁”(一种铁犁),还推广了龙骨翻车用于灌溉。作物种植上,除水稻外,小麦、粟等北方作物在江南广泛种植,形成“稻麦轮作”的耕作模式。有些地区还出现了双季稻,“一岁再熟”的记载屡见史书记载。耕作技术上,强调“务尽地利”,通过深耕、除草、施肥等措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会稽郡(今浙江一带)甚至出现“亩产二十斛”的高产田。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材料二 永嘉之乱后,“幽、冀、青、并、兖五州及徐州之淮北流民,相率过江淮”,仅东晋初年迁入江南的人口就达百万以上。南朝统治者重视农业,宋文帝曾下诏“使民肆力千亩”,要求地方官“督农桑之业”。同时,江南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使“百姓乐业,谷帛殷阜”,许多荒地被开垦为良田,太湖流域、鄱阳湖流域逐渐成为重要的农业区。
——摘编自《南齐书·州郡志》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晋南朝江南农业发展的原因,并简述其历史意义。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