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 时间:6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将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指定题号里,将非选择题的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第Ⅰ卷(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请将答案按要求涂在答题卡上)
1. 七年级将举办一场研学之旅,去探寻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其中最真实的史料来源是( )
A. 史书记载 B. 化石遗存 C. 学者推断 D. 神话传说
2.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下列选项中,能体现我国一万年文化史的是( )
A.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B. 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
C. 郧县人的头骨化石 D. 半坡遗址的彩陶文化
3. 下图是古人类遗址分布图。通过观察此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古人类已经学会了制作工具 B. 古人类当时手工业发达
C. 古人类主要分布在大河流域 D. 古人类已建立早期国家
4. 以下北京地区的考古发现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序号 考古发现 结论
① 北京人遗址:灰烬、烧石和烧骨等 会使用磨制石器
② 山顶洞人遗址:穿孔骨针 会建干栏式房屋
③ 门头沟东胡林遗址:距今10000-8000年栽培粟和黍的遗存 原始农业形成
④ 平谷上宅遗址:距今约7000年前的陶器 贫富分化出现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5. 考古学家在河南渑池的仰韶村发现了史前彩陶片,依据考古惯例,该文化被命名为仰韶文化,泛指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彩陶文化。其显著特征包括:彩陶、半地穴式房屋、磨制石器等。据此,下列遗址中属于仰韶文化的一种类型的是( )
A. 河姆渡 B. 半坡 C. 大汶口 D. 良渚
6. 粮食安全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七千年前,长江中下游开始人工栽培水稻,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栽培水稻的原始农耕遗址是( )
A. 山顶洞人遗址 B. 半坡遗址 C. 东胡林遗址 D. 河姆渡遗址
7. 山西陶寺遗址中,发现既有宏伟的宫殿群,也有矮小破旧的房屋;墓葬规模也有很大区别,随葬品有的丰厚,有的则很少或几乎没有。这说明此时( )
A. 实现了原始农业和手工业分工 B. 确立了男子生产生活的主导地位
C. 具备了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 D. 出现了贫富分化和阶级阶层分化
8. 从距今4300年前起,黄河流域的陶寺先民创造出灿烂文明城市、宫城与宫殿、王墓、观象台,宣示王权的礼器、铜器、文字,以及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龙,都出现在了晋南大地。对陶寺遗址解读正确的是( )
A. 多元一体格局已形成 B. 具备了早期国家形态
C. 处于旧石器时代阶段 D. 分封制度进一步完善
9. 2024年是中国甲辰龙年。远古时期,中华大地上就普遍流行着对龙的崇拜。下图是出土于不同地区史前时期文化遗址中的龙形器物,共同印证了( )
A. 中原地区较高的文明程度 B. 长江流域缔造中华文化
C. 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点 D. 黄河流域孕育早期国家
10. “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少典之子。相传曾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与炎帝共同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
A. 黄帝 B. 唐尧 C. 虞舜 D. 夏禹
11. 直观的流程图能帮助我们有效地记忆和理解历史知识。下边流程图反映了( )
A. 各部族的统一 B. 大禹治水
C. 禅让制的实行 D. 华夏族的形成
12. “华夏民族,非一族形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 )
A. 发祥地是黄河流域 B. 交通便利,创造了众多的文明成就
C. 由炎帝和黄帝创立 D. 杂居相处,在不断交往中融合而成
13. 制作年代标尺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
A. ①——商朝 B. ②——东周 C. ③——西周 D. ④——夏朝
14. 下列人物中,具有“部落联盟首领”与“奴隶制国家国王”双重身份的是( )
A. 尧 B. 黄帝 C. 舜 D. 大禹
15. “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上述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
A. 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B. 暴政导致亡国的规律
C.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D. 社会等级制度的确立
16. 殷墟是我国考古发掘次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揭露面积最大的古代都城遗址,位列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首。殷墟的发掘有助于我们了解( )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东周
17. 山西省简称“晋”、山东省简称“鲁”、陕西省简称“秦”。这些省的简称与周朝哪一项政治制度有渊源( )
A. 郡县制 B. 禅让制 C. 分封制 D. 世袭制
18. 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 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B. 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 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 D. 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19.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重要标志之一。我国春秋时期开始被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的工具是( )
A. 打制石器 B. 磨制石器 C. 青铜农具 D. 铁制农具
20. 下图形象地反映了春秋时期的一种社会现象。对该图解读最准确的( )
A. 周王室地位下降 B. 兼并战争连绵不断
C. 社会动荡不安 D. 分封制已经瓦解
21. 听课记笔记是学习历史的好习惯,小武在笔记本中记录了以下关键词:管仲改革、“尊天子,攘四夷”、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等。由此判断,他学习的主要内容是( )
A. 齐桓公首霸 B. 盘庚迁殷 C. 百家争鸣 D. 武王伐纣
22. 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800多个诸侯国,到了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而到战国初期只有十几个诸侯国了,最终如下图所示。这表明,在争霸与兼并的过程中( )
A. 民族交融逐渐加强 B. 国家逐渐走向统一
C. 社会经济高速发展 D. 百家争鸣文化繁荣
23. 学习历史要分清历史史实与历史解释,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历史解释是关于历史事实的基本判断。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 晋文公姓姬名重耳,晋献公的次子 B. 战国时期,今北京地区属于燕国
C. 齐桓公以管仲为相改革,大会诸侯 D. 战国争霸,客观上加速了统一进程
24. 下表反映了战国时期的主要特征是( )
生产发展 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政局动荡 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不断
各国变法 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
A. 政治变革 B. 经济发展 C. 思想繁荣 D. 社会转型
25. 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句“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直接反映了战国时期( )
A. 周王室衰微 B. 分封制崩溃
C. 兼并战争不断 D. 注重兴修水利
26. 据《华阳国志 蜀志》记载,某一工程修建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是指哪一工程?( )
A. 都江堰 B. 郑国渠 C. 灵渠 D. 长城
27. 联系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你认为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徭役,最好的办法应该是
A. 积极当兵,保卫国家 B. 不隐瞒犯法行
C. 合法经商致富 D. 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
28. 表中历史人物的论述反映了商鞅变法( )
人物 论述
韩非子 “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
李斯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
王充 “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A. 提高了秦国军队战斗力 B. 建立了中央集权制
C. 废除了贵族的世袭特权 D. 增强了秦国的国力
29. 考古发现的战国中后期的铁器,出土范围遍及秦、齐、燕、楚等七国境内,器类包括农具、手工业工具、兵器和杂器。这表明当时铁器( )
A. 象征贵族身份 B. 制作工艺精良
C. 实行官营专卖 D. 得到广泛使用
30. 下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有关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思维导图。图中①处应填写的正确内容是( )
A. 周平王迁都洛邑 B. 社会生产力发展
C. 齐桓公称霸中原 D. 百家争鸣的出现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三个大题,31题18分,32题10分,33题12分,共40分)
31. 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社会的重要依据之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位于___________处;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位于___________处。(填写图中字母即可)
(2)读上面的示意图二,完成填空。
(3)将下列图1、图2、图3考古发现与推论进行配对填写。
考古发现 推论
图 ? 推论1:出现了制陶业,改变了先民们的生活方式;先民们已经有了朴素的审美观念等
图 ? 推论2:先民们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了建筑形式上的差异等
图 ? 推论3: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原始农业出现等
32. 中国古代曾创造出许多制度,制度的创新也影响着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史记·五帝本纪》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礼记·礼运》
材料二
材料三 周王室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民众的权力,建立诸侯国,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受封的诸侯承担向周王进献贡赋的义务,其军队也要服从周王调遣;同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尧为了“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把天下“授舜”,这一以德才为评判标准的首领更替方式被称为什么制度?“天下为家”又是指哪一制度?
(2)材料二中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与西周实行的什么政治制度有关?
(3)根据材料三指出诸侯要对周王尽哪些义务?并用材料原句说明这一制度在当时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
33. 唯物史观认为,经济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而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变法是战国时期极为重要的“二变”。通过变法,旧制度废除,新制度建立。
材料三 太子串通一气,诽谤他。……他被诬陷“谋反”,惨遭“车裂”而死。他虽遭不幸,但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
(1)由图片信息及所学知识,写出春秋战国时期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
(2)生产力的进步导致原有的土地所有制不适应时代发展,对此,各国纷纷掀起了变法运动,其中最著名的是战国时期哪一诸侯国的哪一场变法运动?在这次变法中哪项措施能有效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3)材料三中的哪句话说明这次变法取得了成功?
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 时间:6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将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指定题号里,将非选择题的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第Ⅰ卷(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请将答案按要求涂在答题卡上)
【1题答案】
【答案】B
【2题答案】
【答案】B
【3题答案】
【答案】C
【4题答案】
【答案】C
【5题答案】
【答案】B
【6题答案】
【答案】D
【7题答案】
【答案】D
【8题答案】
【答案】B
【9题答案】
【答案】C
【10题答案】
【答案】A
【11题答案】
【答案】C
【12题答案】
【答案】D
【13题答案】
【答案】C
【14题答案】
【答案】D
【15题答案】
【答案】B
【16题答案】
【答案】B
【17题答案】
【答案】C
【18题答案】
【答案】A
【19题答案】
【答案】D
【20题答案】
【答案】A
【21题答案】
【答案】A
【22题答案】
【答案】B
【23题答案】
【答案】D
【24题答案】
【答案】D
【25题答案】
【答案】C
【26题答案】
【答案】A
【27题答案】
【答案】D
【28题答案】
【答案】D
【29题答案】
【答案】D
【30题答案】
【答案】B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三个大题,31题18分,32题10分,33题12分,共40分)
【31题答案】
【答案】(1) ① B ②. A
(2)①干栏式房屋;②粟;③水稻;④黄河。
(3)图3;图2;图1
【32题答案】
【答案】(1)禅让制;世袭制
(2)分封制。 (3)义务: 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向周王进献贡赋;其军队也要服从周王调遣。原文:巩固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
【33题答案】
【答案】(1)因素: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与推广。
(2)国家、变法运动:秦国,商鞅变法。措施: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3)说明: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