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十堰市八校教联体11月联考高二历史试卷考试时间:2025年11月5日上午10:30-11:45试卷满分:100分第1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本题为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现存传世文献中“君子”的最初含义为“尊贵的男子”或“有地位的男子”,如《尚书酒吹诰》中“庶士有正越庶伯君子,其尔典听朕教”。春秋战国以来,“君子”成了有才有德把之人的代名词。这种转变反映了()A.贵族向平民转化B.士阶层的崛起圜C.礼崩乐坏的变迁D.各国招揽人才2.有学者提出,汉之兴衰,一个关键因素在于信息传递,具体而言,是上层与基层的脱节。如据文献记录和考古发现的材料显示,汉的中层多为地方豪强…基层民众的诉求、心声很粼难通过这些豪强传递到中央层级,信息不畅自然治理失当,衰亡也属必然。这一观点实质上反映了()长A.汉代地方豪强完全把持了选官权B.汉代国家治理中存在结构性缺陷C.外戚和宦官专权是汉朝衰亡根源D.汉代缺乏有效的信息传递的手段 3.安史之乱平息后,节度使在境内扩充军队,任命官吏,征收赋税,不向朝廷报户口,不数让朝廷在其辖区委派官吏、征收赋税。如河朔三镇历任节度使共计57人,由朝廷所委任的不过4人,其余或世袭,或自立,或牙军拥立。上述现象实质上反映了唐朝()和A.藩镇处于完全失控状态B.中央集权严重削弱粗C.节度使职权进一步扩大D.选官制度根本改变4.宋景德元年(1004年),20万辽国大军南下攻宋,兵临澶州城下。宋真宗亲征至澶州,宋军射杀辽南京统军使萧挞凛,大挫辽军士气。之后宋辽和议使节经过多次往返,终于订立澶渊之盟。这一结果最能说明()A.宋辽军事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逆转B.北宋朝廷始终坚持以和议解决边患C.宋代相权膨胀左右皇帝亲征的决策D.战略态势与政治选择间的复杂互动5.明代京杭大运河的畅通,使位于浙江嘉兴的王江泾镇成为水运交通枢纽。然而天启、崇祯年间,王江泾镇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市镇发展进程受阻,暂时陷入困顿之中。推测其原因,主要是()A,大运河航线改道,使其丧失了交通枢纽地位B.东南沿海倭寇侵扰,导致商贸路线被迫中断C.明末战乱社会动荡,严重破坏社会经济秩序D.当地手工业技术落后,无法适应市场的竞争高二历史试题6-12025-2026学年十堰市八校教联体11月联考高二历史参考答案题号24667610答案BDCDAC题号1112131415答案⊙BY001.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根据材料“庶士有正越庶伯君子,其尔典听朕教与“君子'成了有才有德之人的代名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至春秋早期,“君子”依托血缘和等级地位定义,而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原有的等级秩序松动,仅靠身份地位已无法成为社会认可的核心标准,德才逐渐取代身份成为“君子的核心内涵,这正是社会秩序变迁的直接反映,C项正确;“君子含义转变是评价标准的变化,并非贵族身份向平民转化的社会阶层流动的直接体现,排除A项:士阶层崛起可能为德才标准提供了社会基础,但材料核心是“君子”评价标准的转变,而非士阶层的兴起,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君子”这一社会称谓含义的变化,反映的是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与人才招揽的政治行为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C项。2.B【详解】A项(错误):表述过于绝对。汉代选官制度如察举制虽受豪强影响,但中央仍掌握最高用人权,且后期还有征辟等制度,“完全把持”不符合史实。B项(正确):材料核心在于指出,由于地方豪强(中层)的梗阻,国家治理的“信息通道”被阻塞,这是一种由社会结构和权力结构导致的系统性、结构性问题,而非单一技术或偶然因素。C项(错误):外戚宦官专权是东汉中后期的政治现象,是政治腐败的表现,但材料分析的是一个更深层次、贯穿两汉的治理结构性问题,而非仅指出某一特定时期的政治乱象。D项(错误):汉代拥有如驿传等在当时相当发达的信息传递系统。材料强调的是信总在“社会层级”中被人为阻滞,而非“技术手段”的缺失。3.B【详解】A项(过于绝对):“完全失控”表述绝对化。材料显示朝廷仍能委任少数节度使,且在其他地区(如东南型藩镇)中央依然能行使权力,不能以偏概全。B项(正确项):材料所描述的各项现象(军事、行政、财政、人事的自主),其共同本质是地方权力膨胀,严重侵蚀了中央的权威,导致中央集权体制被严重削弱。这准确概括了问题的实质。C项(表面现象)答案第1页,共8页该项只是对材料中具体行为的概括(如扩军、征税),并未深入揭示这些行为对国家政治体制造成的影响,没有触及“实质”。D项(偏离核心):材料核心是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失衡,选官制度(如科举制)的变化是其表现之一,但并非一个局面的“根本性改变”或问题的核心。4.D【详解】A项(错误):“根本性逆转”说法过于绝对。一次战术胜利(射杀萧挞凛)并未改变宋辽整体战略均势,北宋仍面临巨大的国防压力。B项(错误):“始终坚持”不符合史实。北宋初年曾有北伐尝试,此次也是先有真宗亲征和军事胜利,和议是特定情境下的选择,并非一贯国策。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宰相权力问题,且亲征本身就是皇帝意志的体现,此选项与材料主旨无关。D项(正确):该项准确揭示了材料中的核心矛盾一一军事上取得有利态势,政治决策上却选择和议。这反映了历史进程中,战场胜负、战略考量、内部政治经济压力等多重因素的复杂交织,并非简单的“胜则进,败则退”逻辑。5.C【详解】A项:明代大运河主线并未发生根本性改道,王江泾镇的地理位置并未改变,因此航线改道之说缺乏依据。B项:倭寇问题主要集中在明嘉靖年间,至天启、崇祯时期己基本平息,与材料时间不符。C项:明末天启、崇祯年间,内外战乱频繁(如农民起义、后金入侵、地方骚乱),社会秩序混乱,漕运与商贸常受阻滞,最有可能导致依托运河商贸的市衰落。D项:材料未提及当地手工业技术问题,且该镇此前因运河而繁荣,说明其衰落主要与外部环境变化相关,而非内部生产技术问题。6.C【详解】A项(因果倒置):将列强主动干涉归因于中国效率低下,掩盖了问题的本质,且与材料中使团“主动过问”的描述不符。B项(违背史实):民国政府虽有时不得不与列强周旋,但材料显示的是外国使团的强势介入,而非中国政府主动邀请。C项(正确项):材料中使团过问范围从中央政府合法性到地方具体刑罚,远超正常外交范畴,实质是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体系,以“外交团”这一组织形式集体干预中国内政,维护其在华殖民权益。D项(美化事实):“国际援助”这一表述美化了列强行为的实质,材料所述是干涉内政而非善意援助。7.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机器进口总额在1930年以后大幅下降,结合30年代日本侵华,可知战争冲击了国内民族工业的发展,①正确;1930年以后,中国纺织业机器进口量锐减,反映答案第2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2026学年十堰市八校联考高二历史.pdf 2025.11高二历史参考答案(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