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堰市八校教联体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联考历史试卷(图片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十堰市八校教联体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联考历史试卷(图片版,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十堰市八校教联体11月联考
高二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2025年11月5日上午10:30-11:45
试卷满分:100分
第1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题为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
45分)
1.现存传世文献中“君子”的最初含义为“尊贵的男子”或“有地位的男子”,如《尚书酒

诰》中“庶士有正越庶伯君子,其尔典听朕教”。春秋战国以来,“君子”成了有才有德

之人的代名词。这种转变反映了()
A.贵族向平民转化
B.士阶层的崛起

C.礼崩乐坏的变迁
D.各国招揽人才
2.有学者提出,汉之兴衰,一个关键因素在于信息传递,具体而言,是上层与基层的脱节。

据文献记录和考古发现的材料显示,汉的中层多为地方豪强…基层民众的诉求、心声很

难通过这些豪强传递到中央层级,信息不畅自然治理失当,衰亡也属必然。这一观点实质
上反映了()

A.汉代地方豪强完全把持了选官权
B.汉代国家治理中存在结构性缺陷
C.外戚和宦官专权是汉朝衰亡根源
D.汉代缺乏有效的信息传递的手段

3.安史之乱平息后,节度使在境内扩充军队,任命官吏,征收赋税,不向朝廷报户口,不

让朝廷在其辖区委派官吏、征收赋税。如河朔三镇历任节度使共计57人,由朝廷所委任的
不过4人,其余或世袭,或自立,或牙军拥立。上述现象实质上反映了唐朝()

A.藩镇处于完全失控状态
B.中央集权严重削弱

C.节度使职权进一步扩大
D.选官制度根本改变
4.宋景德元年(1004年),20万辽国大军南下攻宋,兵临澶州城下。宋真宗亲征至澶州,
宋军射杀辽南京统军使萧挞凛,大挫辽军士气。之后宋辽和议使节经过多次往返,终于订
立澶渊之盟。这一结果最能说明()
A.宋辽军事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逆转B.北宋朝廷始终坚持以和议解决边患
C.宋代相权膨胀左右皇帝亲征的决策D.战略态势与政治选择间的复杂互动
5.明代京杭大运河的畅通,使位于浙江嘉兴的王江泾镇成为水运交通枢纽。然而天启、崇
祯年间,王江泾镇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市镇发展进程受阻,暂时陷入困顿之中。推测其原
因,主要是()
A,大运河航线改道,使其丧失了交通枢纽地位
B.东南沿海倭寇侵扰,导致商贸路线被迫中断
C.
明末战乱社会动荡,严重破坏社会经济秩序
D.当地手工业技术落后,无法适应市场的竞争
高二历史试题6-12025-2026学年十堰市八校教联体11月联考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题号
2
4
6
6
7
6
10
答案
B
D
C
D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Y
0
0
1.C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
战国(中国)。根据材料“庶士有正越庶伯君子,其尔典听朕教与“君子'成了有才有德之人
的代名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至春秋早期,“君子”依托血缘和等级地位定义,而春秋
战国“礼崩乐坏”,原有的等级秩序松动,仅靠身份地位已无法成为社会认可的核心标准,德
才逐渐取代身份成为“君子的核心内涵,这正是社会秩序变迁的直接反映,C项正确;“君
子含义转变是评价标准的变化,并非贵族身份向平民转化的社会阶层流动的直接体现,排
除A项:士阶层崛起可能为德才标准提供了社会基础,但材料核心是“君子”评价标准的转
变,而非士阶层的兴起,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君子”这一社会称谓含义的变化,反映的
是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与人才招揽的政治行为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A项(错误):表述过于绝对。汉代选官制度如察举制虽受豪强影响,但中央仍掌握
最高用人权,且后期还有征辟等制度,“完全把持”不符合史实。B项(正确):材料核心在于
指出,由于地方豪强(中层)的梗阻,国家治理的“信息通道”被阻塞,这是一种由社会结构
和权力结构导致的系统性、结构性问题,而非单一技术或偶然因素。C项(错误):外戚宦官
专权是东汉中后期的政治现象,是政治腐败的表现,但材料分析的是一个更深层次、贯穿两
汉的治理结构性问题,而非仅指出某一特定时期的政治乱象。D项(错误):汉代拥有如驿传
等在当时相当发达的信息传递系统。材料强调的是信总在“社会层级”中被人为阻滞,而非
“技术手段”的缺失。
3.B
【详解】A项(过于绝对):“完全失控”表述绝对化。材料显示朝廷仍能委任少数节度使,
且在其他地区(如东南型藩镇)中央依然能行使权力,不能以偏概全。B项(正确项):材料所
描述的各项现象(军事、行政、财政、人事的自主),其共同本质是地方权力膨胀,严重侵蚀
了中央的权威,导致中央集权体制被严重削弱。这准确概括了问题的实质。C项(表面现象)
答案第1页,共8页
该项只是对材料中具体行为的概括(如扩军、征税),并未深入揭示这些行为对国家政治体制
造成的影响,没有触及“实质”。D项(偏离核心):材料核心是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失衡,选官
制度(如科举制)的变化是其表现之一,但并非一个局面的“根本性改变”或问题的核心。
4.D
【详解】A项(错误):“根本性逆转”说法过于绝对。一次战术胜利(射杀萧挞凛)并未改变
宋辽整体战略均势,北宋仍面临巨大的国防压力。B项(错误):“始终坚持”不符合史实。
北宋初年曾有北伐尝试,此次也是先有真宗亲征和军事胜利,和议是特定情境下的选择,并
非一贯国策。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宰相权力问题,且亲征本身就是皇帝意志的体现,此
选项与材料主旨无关。D项(正确):该项准确揭示了材料中的核心矛盾一一军事上取得有利
态势,政治决策上却选择和议。这反映了历史进程中,战场胜负、战略考量、内部政治经济
压力等多重因素的复杂交织,并非简单的“胜则进,败则退”逻辑。
5.C
【详解】A项:明代大运河主线并未发生根本性改道,王江泾镇的地理位置并未改变,因此
航线改道之说缺乏依据。B项:倭寇问题主要集中在明嘉靖年间,至天启、崇祯时期己基本
平息,与材料时间不符。C项:明末天启、崇祯年间,内外战乱频繁(如农民起义、后金入
侵、地方骚乱),社会秩序混乱,漕运与商贸常受阻滞,最有可能导致依托运河商贸的市衰
落。D项:材料未提及当地手工业技术问题,且该镇此前因运河而繁荣,说明其衰落主要与
外部环境变化相关,而非内部生产技术问题。
6.C
【详解】A项(因果倒置):将列强主动干涉归因于中国效率低下,掩盖了问题的本质,且与
材料中使团“主动过问”的描述不符。B项(违背史实):民国政府虽有时不得不与列强周旋,
但材料显示的是外国使团的强势介入,而非中国政府主动邀请。C项(正确项):材料中使团
过问范围从中央政府合法性到地方具体刑罚,远超正常外交范畴,实质是列强凭借不平等条
约体系,以“外交团”这一组织形式集体干预中国内政,维护其在华殖民权益。D项(美化
事实):“国际援助”这一表述美化了列强行为的实质,材料所述是干涉内政而非善意援助。
7.D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
中国。据材料可知,机器进口总额在1930年以后大幅下降,结合30年代日本侵华,可知战
争冲击了国内民族工业的发展,①正确;1930年以后,中国纺织业机器进口量锐减,反映
答案第2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