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统编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1课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统编版

资源简介

课题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21课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科目 年级 课型 主备人 课时 时间
历史 七年级 新授课 1 45分钟
课程标准 了解明清时期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天工开物》等)、建筑成就(明长城、北京城)、思想与文学艺术(思想家、小说、戏曲),理解科技文化发展与时代的关系,认识明清文化的多元性与传承价值。
教材分析 本课是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的第 21 课,涵盖科技(著作、中外交流)、建筑(长城、北京城)、思想(王阳明、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艺术(小说、戏曲)四大板块。上承宋元科技文化高峰,下启近代文化转型,是展现明清 “传统科技总结与文化世俗化” 的窗口,为理解中国古代文化传承与社会变迁提供素材。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明清文化成果(如四大名著、长城、故宫)有浓厚兴趣,但对 “科技总结性”(如《天工开物》是传统科技集大成)、“思想批判性”(如黄宗羲反专制)理解较浅。需借助案例(如 “机户机工” 与黄宗羲思想关联)、对比(宋元创新与明清总结)、情境(模拟文化讲解员),突破 “科技文化与时代背景的深层联系” 难点,培养历史解释与文化传承意识。
核心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理解明清科技文化发展与社会经济(商品经济、市民阶层)、政治(君主专制强化)的辩证关系,认识文化是时代的反映。 时空观念:通过时间轴梳理明清科技文化成果(著作成书、建筑营造、思想活跃期),在地图上标注长城、北京城位置,明确文化现象的时空分布。 史料实证:分析 “材料研读”(《天工开物》序言)、“相关史事”(西方传教士科技交流、戏曲发展)、图片(建筑、小说插图),提取科技文化特点与原因,论证文化发展的多样性。 历史解释:阐释明清科技著作的 “总结性”、思想的 “批判性”、文学艺术的 “世俗化” 内涵,解读 “文化传承与时代挑战的互动”,理解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与变革性。 家国情怀:感受明清科技文化成就(如长城、故宫的建筑智慧,小说戏曲的艺术价值),体会古代科技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与传承意识;理解明末清初思想家的批判精神,培养社会责任感。
学习目标 1.能复述明清时期科技(《本草纲目》《天工开物》等)、建筑(明长城、北京城)、思想(王阳明、黄宗羲等)、文学艺术(小说、戏曲)的主要成果,梳理文化发展脉络。 2.会用史料分析明清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经济、政治、社会需求)与特点(总结性、批判性、世俗化),理解文化与时代的互动逻辑。 3.理解明清科技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的价值(如总结传统、批判专制、贴近市民),认识文化遗产保护与思想启迪的现实意义,增强文化自信与历史使命感。
教学 重难点 重点:明清科技著作的内容与地位(《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明长城、北京城的建筑特色;小说戏曲的世俗化发展(四大名著、昆曲、京剧)。 难点:明清科技文化“总结性”与“创新性不足”的原因;明末清初思想批判与君主专制强化的关系;文化世俗化与商品经济、市民阶层的关联。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创设 “明清文化博物馆讲解员” 情境,让学生分组讲解科技、建筑、思想、文学艺术展区,模拟收集资料、设计讲解词,增强参与感与文化认同。 问题链教学法:围绕 “明清文化是‘传承高峰’还是‘创新低谷’?” 核心问题,设置子问题链: 科技:为何明清科技多 “总结性” 著作?(对比宋元创新 ) 思想:明末清初思想批判是 “偶然” 还是 “必然”?(关联君主专制强化 ) 文学:小说戏曲繁荣与市民生活有何关联?(联系商品经济 )
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分析,突破难点。 史料研读法:选取 “《天工开物》序言”“黄宗羲反专制言论”“小说戏曲观众场景” 等史料,让学生研读、解读,落实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徐霞客的游记:开启明清文化探索” 展示《徐霞客游记》书影及教材开篇描述,提问 “游记既是地理考察,也是文学创作,反映明清文化何种特点?”,引出本课主题。 观察图片,思考问题,联系徐霞客 “科学性 + 文学性” 特点,进入学习情境。 以徐霞客游记切入,关联明清文化 “多元性”,激发对科技、文学、思想等领域探究,渗透唯物史观(文化与实践的关系)。
科技名著 —总结与传播,传承传统智慧 (一)医药与农业:《本草纲目》《农政全书》
1. 呈现《本草纲目》书影、 李时珍采药图、药物分类表,讲解作者与历程(李时珍 27 年编撰,三易其稿)、内容与价值(1800余种药物等,系统总结古代医药;译成多国文字,成世界医药学宝库)、特点(总结性、实用性突出)。
2. 呈现《农政全书》书影、 徐光启与利玛窦交流图,讲解作者与内容(徐光启融合中西,全面总结农业生产)、价值(传统农业科技集大成,体现经世致用思想)。
3. 提问对比 “《本草纲目》与《农政全书》在‘总结性’上有何共性?反映明清科技何种趋势?”,引导从传统科技传承角度分析。
(二)工艺百科:《天工开物》与中西交流
1. 呈现《天工开物》书影、 宋应星像、生产场景插图,讲解内容与地位(涵盖 18 类生产部门,记录农业、手工业技术;获 “中国 17 世纪工艺百科全书” 赞誉,传入日本、欧洲 )、特点(实用性、全面性,创新性技术记载少,对比宋元科技发明 )。
2.呈现相关史事(徐光启译《几何原本》、西方传教士科技传入 ),讲解明清中西科技交流表现(西方数学、天文知识传入,中国科技著作外传 )与局限(交流范围窄,未引发广泛创新,如闭关政策阻碍 )
3.开展 “材料研读” 讨论 “宋应星把谷物放前面、金银放最后,反映何种理念?”(关联重农思想、实用价值 ) 观察图片、阅读教材,梳理《本草纲目》《农政全书》“作者-内容-价值” 线索,思考对比问题,理解科技总结性趋势。
观察图片、阅读史料,梳理《天工开物》“内容-地位-交流” 线索,参与 “材料研读” 讨论,理解科技著作理念与时代局限。 用图片、案例呈现医药与农业科技,落实时空观念(明清科技成果的时代 );借对比,让学生直观感受 “总结性” 特点,理解明清科技对传统的传承,培养历史解释与唯物史观(科技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用图片、史料呈现工艺科技与中西交流,落实时空观念(科技传播的范围 );借 “材料研读” 理解作者重农、实用理念,对比宋元创新,分析明清科技 “总结性强、创新性弱” 原因,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唯物史观(科技与时代环境的关系)。
建筑奇迹 —长城与北京城,凝固历史智慧 (一)明长城:军事防御与文化象征
1. 呈现明长城示意图、八达岭长城照片、建筑结构插图(城墙、关隘、烽火台), 讲解修筑背景(防御北方蒙古,整合历代长城)、建筑特色(规模宏大,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体系完备,城墙、关隘、烽火台结合,兼具军事防御与交通、民族交融功能 )、文化价值(建筑奇迹体现古代工程技术智慧;民族象征凝聚中华民族抵御外敌、团结一心的精神)。
2. 组织 “读地图” 活动,要求在明长城示意图上找出起止点、重要关隘(山海关、嘉峪关 ),分析长城如何体现 “因地制宜” 建筑智慧(如山地用砖石、平地用夯土)。
(二)北京城:规划与皇权的体现
1. 呈现明清北京城平面图、故宫照片、中轴线示意图, 讲解营造历程(元大都基础上,明 1406 年始建,清续建 )、建筑布局(四重结构,宫城、皇城、内城、外城;中轴线对称,从永定门到钟鼓楼,宫殿、坛庙沿轴线分布,体现皇权至上与天人合一理念 )、文化价值(建筑典范,故宫为世界最大宫殿建筑群,体现古代建筑艺术高峰;历史见证,承载明清政治、文化中心功能,见证朝代兴衰)。
2. 开展 “读地图” 讨论 “北京城的中轴线对称布局,如何体现皇权专制与传统文化?”(关联故宫核心地位、坛庙祭祀功能 )。 观察地图、图片,阅读教材,梳理明长城 “背景-特色-价值” 线索,参与 “读地图” 活动,分析建筑智慧,理解长城多重价值。
观察平面图、图片,阅读教材,梳理北京城 “历程 -布局-价值” 线索,参与 “读地图” 讨论,理解建筑布局与政治、文化关联,感受建筑艺术与历史意义。 用地图、图片呈现长城,落实时空观念;借 “读地图” 感受古代工程技术,理解长城军事与文化价值,培养家国情怀与唯物史观(建筑与环境、社会的关系)。
用平面图、图片呈现北京城,落实时空观念; 借 “读地图” 讨论布局内涵,理解建筑对皇权、传统文化的体现,培养历史解释(建筑与政治文化的互动)与家国情怀(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思想与文学艺术—批判与世俗,呼应时代脉搏 (一)思想:传承与批判的交织
1. 呈现王守仁画像,思想主张史料(“心即理”“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讲解明中期王守仁心学(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强调主观能动性,影响深远但后期流于空疏); 明末清初背景(政治专制强化,如军机处雏形;社会动荡,明末战乱;商品经济发展);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主张(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等,冲击传统伦理;顾炎武区分亡国与亡天下,倡导经世致用;王夫之朴素唯物论,主张趋时更新 )及特点(批判性,针对君主专制、空疏学风提革新主张;进步性,具早期民主启蒙色彩,为近代思想提供借鉴 )
2. 组织 “想一想” 讨论 “如何理解‘知行合一’?明末清初思想批判为何难以形成‘思想革命’?”(关联明清政治环境、文化传统 )
(二)文学艺术:世俗化的繁荣
1. 呈现四大名著统计表、昆曲脸谱、京剧场景图, 讲解小说背景(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文化需求世俗化 )、代表(《三国演义》展现政治军事智慧;《水浒传》反映社会矛盾与反抗精神;《西游记》借神话批判现实、追求自由;《红楼梦》揭示封建家族兴衰与人性复杂 )、特点(题材多样,贴近市民生活,艺术水平高超,如《红楼梦》文学价值 );戏曲中昆曲发展(明万历后改良,成全国性剧种,代表作《牡丹亭》等)、特点(表演细腻,词曲典雅,体现文人审美);京剧形成(清乾隆后,徽班进京融合昆曲、秦腔等,道光后成皮黄戏即京剧)、地位(国粹,融合多剧种特色,体现大众与精英文化融合)。
2. 开展 “人物扫描” 活动 “以《红楼梦》曹雪芹为例,分析作者经历与作品内容的关联”(家族兴衰与封建制度批判),理解文学作品现实反映。 观察画像、阅读史料,梳理明清思想 “心学 - 批判思想 - 特点” 线索,参与 “想一想” 讨论,理解思想内涵与局限,分析批判思想时代困境,体会历史发展复杂性。
观察表格、图片,阅读教材,梳理文学艺术 “小说 -戏曲-特点” 线索,参与 “人物扫描” 活动,分析作者经历与作品关系,体会文学艺术世俗化与现实批判,感受艺术魅力与历史价值。 用画像、史料呈现思想传承与批判,落实时空观念(思想发展的阶段 );借 “想一想” 讨论,理解心学内涵与批判思想局限,认识思想发展受政治、文化环境制约,培养唯物史观(思想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与历史解释(思想内涵与时代背景的互动 )。
用统计表格、图片呈现文学艺术繁荣,落实时空观念(文学艺术发展的阶段与流派); 借 “人物扫描” 理解作品与现实关联,体会文学艺术世俗化趋势(贴近市民、反映现实)。与批判精神,培养历史解释(文学艺术与社会经济、阶层的互动)与家国情怀(文化遗产传承,如京剧保护)。
课堂小结 —明清文化:传承高峰与时代镜像 1. 绘制 “明清文化发展思维导图” 框架,引导学生填充:科技(总结性著作,如《本草纲目》等+中西交流有限);建筑(长城,军事+文化;北京城,皇权+布局 );思想(心学传承+批判启蒙有局限);文学艺术(世俗化,小说戏曲繁荣)。
2. 提问升华 “明清文化是‘辉煌传承’还是‘创新停滞’?结合科技、思想、文学艺术,谈谈你的理解。”,引导学生辩证分析。 参与思维导图填充,回顾知识脉络;思考升华问题,辩证分析明清文化属性,理解其传承与创新特点。 用思维导图整合知识,构建系统认知;借升华提问,深化对明清文化的理解,培养辩证思维与历史解释能力,落实家国情怀(文化传承与创新认知)。
课堂练习 1.明清时期,被称为 “中国 17 世纪工艺百科全书” 的是( )
A.《本草纲目》B.天工开物》 C.《农政全书》 D.《徐霞客游记》
2.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 )
A.临洮 B.辽东 C.嘉峪关 D.山海关
3.下列属于明清时期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家是( )
A.王守仁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思考作答,核对答案:1. B;2. C;3. B(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主张 “天下为主,君为客” ) 快速检测核心知识(科技著作、长城端点、批判思想家),巩固基础,反馈学习效果,落实时空观念与历史解释
课后活动(教材呼应) 1. 列举明清时期科技和文化的代表性作品(教材课后活动 1 ):引导学生从科技(《本草纲目》《天工开物》等)、文化(四大名著、昆曲、京剧等)分类列举,梳理成果。
2. 找一找家乡明清时期的历史遗迹,在班级内进行介绍(教材课后活动 2 ):鼓励学生实地考察或查阅资料,从建筑特色、历史背景、文化价值角度准备介绍,开展班级分享。 1. 列举明清时期科技和文化的代表性作品:按分类梳理科技、文化成果,强化知识记忆与分类意识。
2. 找一找家乡明清时期的历史遗迹,在班级内进行介绍:实地或资料考察,准备并分享介绍,增强对家乡历史文化的了解与热爱,落实家国情怀。 1. 列举明清时期科技和文化的代表性作品:巩固知识,落实历史解释(成果分类与价值理解)。
2. 找一找家乡明清时期的历史遗迹,在班级内进行介绍:关联生活,培养探究与表达能力,强化家国情怀(文化遗产保护与家乡认同)。
布置作业 1. 基础作业:完成教材课后活动 1、2,整理课堂笔记,完善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思维导图。
2. 拓展作业:以 “明清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碰撞” 为题,写一篇 200 字短文,结合科技、思想、文学艺术成果,分析明清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表现及关系,提升史料论述与辩证思维能力。 按要求完成基础与拓展作业。 基础作业巩固知识,拓展作业提升史料论述与辩证思维能力,深化对明清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理解。
板书设计 第21课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一、科技名著
1.医药:《本草纲目》-总结传承
2.农业:《农政全书》-经世致用
3.工艺:《天工开物》-百科价值
4.中西交流-有限互动
二、建筑奇迹
1.明长城-军事防御与文化象征
2.北京城-皇权布局与历史见证
三、思想浪潮
1.王阳明心学-主观能动
2.批判思想-启蒙先声(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四、文学艺术
1.小说-世俗百态(四大名著)
2.戏曲-雅俗交融(昆曲、京剧)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