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龙西北高中名校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黑龙江省龙西北高中名校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2
3
4
5
6
10
12
13
14
15
16
A
0
B
D
D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1)变化趋势:明清史籍中的英宗形象由英主变为中主,再变为昏君,呈现出不断恶化之势。
(3分)
原因: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尊重客观史实;不同修史主体的政治需要。(一点2分,
两点4分)》
(2)运用正确的史观;选用真实的史料;不虚美,不隐恶,秉笔直书;真实性、客观性、系统性;
史才、史学、史识、史德。(一点2分,三点6分,言之有理即可)
18.(1)古希腊时期,重视培养治国者,强调个体向善;
中世纪,教育成为宗教工具,压抑人性;
工业革命后,关注教育质量与儿童天性,尊重个性发展。(6分,每点2分)
(2)差异:西方教育观源于自身内部社会实际需求;中国教育观受到西方影响,同时结合国
情融入了本土的文化传统。(4分)
原因:西方:工业革命需要实用人才,受到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中国:民国时期中国处
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育革新需依托西方先进教育思想突破封建教育桎梏。(4分)
19.(1)条件:多元文明成果的发展与传入;古登堡的个人技术基础与探索;城市商品经济发展,
经济利益的驱动;知识传播的迫切需求。(6分,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
(2)加速新思想与科技传播,推动欧洲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推动《圣经》普及,打破教会对
教义解释的垄断:降低印刷成本,促进教育平民化:推动地理大发现成果传播,激发欧洲
对外探索热情,推动早期殖民扩张。(6分,每点2分,四点7分)
20.【参考示例】
论题:中国共产党的治理实践推动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治理探索,始终紧扣国家发展需求,以实践剑新推动民族
复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苏维埃区域推行土地革命,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
和国土地法》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激发革命力量;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与“三三制”
参考答案第1页
政权,巩固统一战线,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成立奠定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党通过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剥削,“一五”计划建成鞍钢等重工业项目,奠
定工业化基础;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构建国家治理框架。改革开放
时期,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活农村活力,建立经济特区融入全球经济,国家经济飞速
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新时代以来,党实施“精准扶贫”方略解决绝对贫困,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提升治理
效能,疫情防控中彰显“人民至上”理念,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助力中国迈
向“强起来”。
综上,中国共产党的治理探索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是推动民族复兴的核心力量。
参考评分标准:
有合理的论题2分
阐述:(围绕两个及以上的史实阐述)
一个正确史实2分+结合论述2分=4分
两个正确史实4分+结合论述4分=8分
总结:2分
参考答案第2页3.在中晚唐五代时期,诗词中对江南地域的景物描写较多,北宋词人则将目光投向当时真实
高三历史试卷
具体的江南城市,柳永细致描绘了“羌管弄晴,菱歌泛夜”的都市景象,黄庭坚的词也提及江
扫码即可查看全部
南“歌楼酒旆,故故招人”的市井生活。这一变化反映了江南地区
试题解析及视频详解
学校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A.自然风景趋美
B.经济日趋繁荣
注意事项:
C.文化地位上升
D.科举制度完善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装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4.西夏《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吸收唐宋“十恶”“五刑”法治原则的同时,保留了党项部族“牧畜
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烙印定所有权”“部族纠纷长老仲裁”的传统习俗,还纳入吐蕃寺院土地免税、回鹘商人过境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将答案书写在专设答题页规定的位置上。
登记等特殊条款,形成多元融合的法律体系。这体现出当时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A.边疆军事冲突频繁
B.民族融合趋势发展
、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
C.丝路贸易走向繁荣
D.农牧经济互补加强
合题目要求。
5.台湾现存的清代台南府学遵循“左学右庙”格局,孔庙与儒学建筑并存;恒春县城垣、台北府
1.先秦文献和青铜铭文中的“士”字存在许多不同的含义,下表为部分记载,据此可知当时
城城门等遗存,在建筑等级、形制规范上与大陆清代府县城市营建体系一致;凤仪书院、学
“士”这一群体
海书院等也延续大陆书院的核心功能与建筑命名。由此可以推知,清代台湾
内容
解读
出处
A.建筑技术水平高超
B.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传承至今
“女承筐,无实;士到羊,
“士”与“女”并列,泛指男
《周易·归妹》
C.市民阶层较为壮大
D.已融人全国行政与文化体系
无血”
性,无身份等级限
“王赐鳴啟士卿贝朋,用作
“鳴啟士卿”获天子赏赐且
西周“鳴敦士卿父戊尊
6.洪仁玕在《资政新篇》结语中提及“或有不符之迹,仍需恭献圣鉴”,对洪秀全是否认同该方
父戊尊彝”
能铸青铜礼器,为贵族官员
铭文
案心存顾虑;各地方实力派如李秀成对其“所编各书皆不屑看”,方案最终未能实施。这
“士”指兵士,是军队重要
“邦靡有定,士民其察'
《诗经·大雅·瞻印》
现象反映出太平天国
组成部分,承担作战义务
A.教义与近代化存在矛盾
B.发展受到西方列强压制
线
A.身份与职责具有多样性
B.地位介于贵族与平民之间
C.改革方案背离时代潮流
D.政权性质制约改革推进
C.是官吏选拔制度的基础
D.主要从事军事相关的工作
7.建党初期,陈独秀明确表示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太不相容”;1922年后,陈独秀在《造国
2.东汉中后期,窦武、陈蕃等儒士与外戚联手谋划诛灭宦官,因计划泄露失败引发第二次党锢
论》中肯定三民主义“是国民的一般利益”,李大钊呼吁民众“集合在国民党旗帜之下”,蔡
之祸,大量士大夫或死或流;黄巾之乱后,解禁的党人名士与外戚何进合作,在掌握禁卫军
权后尽诛宦官。这些斗争
和森、恽代英也先后认可三民主义的革命属性。这一转变主要基于
A.导致宦官专权现象彻底终结
B.推动儒士群体主导中央政权
A.共产国际合作指令逐渐明确
B.中共对革命形势认识的深化
C.促使外戚势力退出政治舞台
D.加速了东汉统治秩序的瓦解
C.孙中山主动放弃旧三民主义
D.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调整
高三历史试卷第1页(共8页)
高三历史试卷
第2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