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哈三中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
高一学年期中考试历史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C B C C D B C B A B A B C C C A A D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D D A B C C B C A A C C D C A A A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0分。)
36.(1)特点:①政府主导,设置指定互市地点②禁止战略物资流入周边民族③贸易具有互补性,满足汉与周边民族的经济需求④对不同游牧部族采取相似的互市政策。(6分)(1点2分,4取3即得6分)
(2)积极影响:①经济上,促进中原与周边民族的物资交换②政治上,加强联系,维护边疆稳定③文化上,互市带动文化交流,促进民族交融④对中原王朝而言,互市有助于减少冲突,为王朝发展创造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8分)
37.(1)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2分)
局限:中正官能力存疑;有的中正官选官时徇私舞弊;品评标准有主观性;选才范围往往局限于门第出身,选才时重家世,轻德、才;权贵子弟在评定中占优势;门阀士族控制选官权,是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6分)(1点2分,3点6分)
(2)进步之处:官员选拔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选拔标准有量化的成分,相对客观更加公平;为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提供上升渠道,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打破士族专权的局面;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4分)(1点2分,写出2点即得4分)
弊端:不注重考核人的实际执政能力,一定程度上选不出真正人才;后期日益僵化,成为统治者加强思想专制的工具;考试内容偏重儒家经典,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4分)(1点2分,2点4分)V
V
哈三中2025一2026学年度上学期
高一学年期中考试历史答题卡






贴条形码区
座位号」
I
单项选择题(70分)
1
23
4
5
67
89
101112
1314
1516
17
1819
20
A□A□
A A
A□A□A□
A A
A
A
A
A
A□
A
A
A
A
B
B
B
B
B
B□B
B
B
B□
B
B
B
B
B□
B
B
c□c□cIc□
c□
c
c
[c]
c□c□c□
G□
c
D
0□
D□0□0□DD
D□
0
D
D□
D
0□0D0
0□
D
21
22
23
24
25
26
2728
29
30
31
32
33
34
35
A
AA
A□
A□
A
A
A
A


哥哥
B□
B
c
c□
c□
c
c


D
D
0□
DD
0
D
0
D
材料解析题(30分)
36.(1).(6.分)
(2).(8分)
37.(1).(8分)
(2).(8分)
高一历史第1页共1页哈三中2025一2026学年度上学期
高一学年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
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陕西西安姜寨聚落遗址是由五个大家族组成的一个氏族公社,有氏族公共墓地,但各
个墓葬的随葬品不多,差别也不大。据此可知该遗址
A.分布于黄河的下游地区
B.反映了父系氏族公社状况
C.尚未产生贫富分化现象
D.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2.《礼记·表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殷墟甲骨文中,商王亲
自占卜并发布“王占曰”以决断国事的记载比比皆是。这主要说明商代
A.文字仅使用于宗教祭祀
B.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C.宗教礼仪取代世俗政治
D.社会秩序依赖于礼制
3.吴起在楚国变法时(公元前386年一前381年)规定:贵族传至第三代就将其爵禄收
回,同时强迫部分贵胄子弟迁往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开发荒地,自食其力。这一做法
A.实现了楚国的社会转型
B.削弱了楚国的军事力量
C.打击了世袭贵族的特权
D.彻底消除了宗法制影响
4.孝公三年(公元前359年),秦国规定一家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而不分家,就要加倍征
税。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商鞅将父子、兄弟在同一房屋内居住列为违法行为,
一经发现,依法重处。这些举措
A.打破了社会等级制度壁垒
B.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
C.有利于促进小农经济发展
D.表明封建社会己形成
5.诸子百家对历史的叙述存在较大差异。儒、墨均立足《尚书》,以尧、舜、禹为出发点
阐释自家学说:韩非认为“上古”“中世”和“当今”各有不同特点;邹衍用五行学说解
释虞、夏、商、周的更迭。这表明
A.思想家以复古作为主要政治目标
B.历史认知差异导致学派内部分化
C.诸子通过还原历史重塑社会秩序
D.各派寻求理论依据应对社会变动
6.韩国派遣水工郑国游说秦王修建水利,后阴谋败露,秦王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
书谏阻,强调“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
庶,故能明其德”。秦王纳谏废止逐客令。这体现了秦统一六国的原因在于其
A.重视水利工程修建
B.广泛吸纳各国人才
高一历史第1页共8页
C.治国主张严刑峻法
D.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7.秦将天下分为36个郡,每郡下再设县,郡县的主要官员没有封土只拿俸禄,用人任贤
而不再世袭爵位官职。该做法
A.沿袭了夏商政治制度
B.强化了宗法血缘关系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实现了秦王朝的统一
8.贾谊在《过秦论》中批判秦统一后“其道不易,其政不改”,仍以“诈力”“暴虐”治
国,而“取与守不同术”。这一观点揭示了秦朝速亡的深层次原因是
A.文化专制扼杀思想活力
B.统治策略僵化未顺应时代
C.赋役繁重致使民生调敝
D.缺乏有效的地方治理体系
9.新疆尼雅遗址出土的汉朝“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采用中原传统织造工艺,却
将西域摩羯纹与中原云气瑞兽纹组合,并织入异域文字符号。这表明汉朝时期
A.丝绸之路促进文化交融
B.西域文化主导艺术发展
C.纺织技术依托战争传播
D.文字统一强化边疆治理
10.两汉时期,科技文化取得突出成就。下列成就中,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A.孙思邈《千金方》
B.蔡伦改进造纸术
C.贾思勰《齐民要术》
D.沈括《梦溪笔谈洲
11.据记载,在今浙江、福建及苏南、皖南地区,东汉中期由官方掌握的户数约42.4万:
三个多世纪以后的南朝宋末,官方掌握的户数只有约25.3万。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豪强地主势力发展
B.均田制未得到执行
C.编户齐民制度解体
D.江南地区经济衰退
12.北魏前期先祖祭祀以东庙为主,祭祀主神混乱,鲜卑旧俗居于主导。以西晋继承者身
份自居的孝文帝继位后改革先祖祭祀制度,效法中原王朝营建太庙,并凸显太庙祭祀的
地位。孝文帝此举意在
A.彰显锐意进取精神
B.塑造王朝正统地位
C.缓和南北民族矛盾
D.学习汉族先进制度
13.唐代开元、天宝年间,尚奢华、重炫耀成为展现个性、个人社会身份和地位的手段,
衣食住行的物质性消费转向歌舞娱乐的精神性消费,品茶吸茗之风也从宫廷传至王公贵
族、官僚士人,并渐入寻常百姓家。这一时期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转变是基于
A.自信开放的社会风气
B.儒家思想内涵的拓展
C.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D.赋税征收标准的调整
高一历史第2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