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第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第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绝密★启用前
望城二中高三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16分。
1.汉初,“将相皆旧功臣,少文多质”,自汉武帝后,汉朝政权非贵族政府、非军人政府、非商人政府,逐渐由代表农民政府转为士人政府.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 重文轻武政策实施 B. 宗法礼制的强化 C. 社会治理思想变化 D. “世官制”的废除
2.印度和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甘蔗的国家。15世纪晚期西班牙的殖民地圣多明各成为新世界第一片种植甘蔗的土地。18世纪后,果冻、布丁、乳酪等甜食在欧洲大行其道,英国社会上下“嗜糖成癖”。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 B. 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变化
C.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 D. 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
3.唐开元二十二年,分全国为十五道,各置采访处置使,负责察访地方官政绩。天宝末年,又兼黜陟使。肃宗乾元元年,改采访处置使为观察处置使(地方军政长官),“掌所部善恶”。上述变化表明,唐朝(  )
A. 中央政府权威式微 B. 注重强化基层教化 C. 统治秩序土崩瓦解 D. 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4.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共九十二篇,其中饮食烹饪有二十五篇,包括造曲、酿酒、制盐、做酱、造醋、做豆豉、做齑、做鱼、做脯腊、做乳酪、做菜肴和点心。列举的食品、菜点品种约达三百种。据材料可知《齐民要术》(  )
A. 介绍了当时食品加工与贮藏等方法 B. 汇集了当时最高超的烹饪技术
C. 是北方民族交融在文化上的反映 D. 是实用价值很高的综合性著作
5.春秋时期,鲁国拥有多个其他族姓的附属国,如风姓的须句和颛臾、姜姓的向、祁姓的祝、姒姓的鄫、妘姓的鄅等,这些族姓的人都以“鲁人”自称。这反映了当时
A. 分封体制有所发展 B. 鲁国建立起地区霸权
C. 民族交融走向深入 D. 区域共同体逐渐形成
6.如表所示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应对边疆民族地区的重要策略。这些策略反映出(  )
羁縻政策 土官土司制度
是封建王朝借助边陲夷狄首领的势力进行控制,即根据势力的强弱,分别赐其首领以王、侯、邑长或将军、都督与刺史等封号,实行土职代管或与所设郡县参差而治。 在以滇黔桂等西南部为主的边疆地区,封建王朝任命当地蛮夷首领为各级土官或土司,土官土司职位的大小,通常视其所辖蛮夷的范围而定,基本原则是以土官治土民。
A. 古代边疆治理呈现与内地一体化趋势 B. 中国封建王朝统治范围的逐渐扩大
C. 中国古代统治者边疆治理具有灵活性 D. 因俗而治策略弱化了中央集权统治
7.下表所示是19世纪70—90年代郑观应的三部著作中中西对比概况。这些著作(  )
著作 概况
《救时揭要》 进行中西比较的文章有8篇,占全书篇数的32%,比较的范围有7个方面。
《易言》 进行中西比较的文章有30篇,占总篇数的83.3%,比较的范围有30个方面。
《盛世危言》 进行中西比较的文章有106篇,占总篇数的93.8%,比较的范围多达73个方面。
A. 奠定了洋务运动发展的思想基础 B. 有利于国人思想从封闭走向开放
C. 消除了西方文化在中国传播的阻力 D. 引导向西方学习深入到制度层面
8.有人认为贬黜新文化运动者,常以“打倒孔家店”力证其全盘反传统。事实上,新文化运动者对嵇康、李贽和民间神话、传说等多有借鉴。按此观点,新文化运动期间(  )
A. 传统文化仍得到弘扬 B. 儒学正统地位已被动摇
C. 中西思想文化融合加强 D. 复古思潮引发世人不满
9.美国1787年宪法对最高法院权限的规定笼统,也没有明确它对国会立法的司法审查权。联邦最高法院第一位首席大法官约翰 杰伊(1789-1795年在任)情愿回纽约去当州长,也不愿意继续留任。据此判断,当时美国(  )
A. 三权制衡机制尚未健全 B. 最高法院未获得各州认可
C. 联邦政府处于无权地位 D. 权力部门间存在尖锐矛盾
10.通过对如两图的比较,我们发现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现象,这里的“新”主要是指(  )
A. 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 B. 商业活动开始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C. 实行了封闭式的坊市管理制度 D. 城市的政治管理职能越来越强
11.《论语·八佾》记载,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上述孔子言论中不能得出的信息是
A. 孔子认为历史在继承中不断发展 B. 春秋末期,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C. 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D. 孔子推崇西周时期的社会政治制度。
12.在中国古代文人学士眼里,小说向来是“街谈巷语”“君子弗为”,被认为“猥鄙荒诞, 徒乱耳目”,皆“黜不载”。近代梁启超却认为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这说明
A. 文人学士更加注重诗词歌赋 B. 小说仅流行于市井大众阶层
C. 维新思潮推动文学形式创新 D. 小说通俗易懂利于思想启蒙
13.1897年,上海的官员们举办了一场舞会,他们按照“西仪”带来了女眷,有女眷用西语“与西人侃侃而谈”,还请来外国乐队伴奏。对此,有报纸解释说:西人“虽男女聚会跳舞,乐而不淫”。这说明 ( )
A. 西方男女平等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B. 政府在习俗变革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C. 开明人士已能认同西方社交方式 D. 社会上层崇尚中西合璧的生活方式
14.在汉高祖刘邦去世后,周勃协助刘家后代平定吕氏叛乱,使汉王朝得以安定,立下了赫赫功绩,却因为日食,被汉文帝免除了丞相职务;汉成帝时,丞相翟方进因为关于火星的一则天象而被赐死。材料反映出汉朝(  )
A. 皇权相权矛盾相对尖说 B. 重视天文学的理论研究
C.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D. 保有浓重敬天保民意识
15.1939年4月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政府组织条例》规定设立审计处,如表是条例规定的审计处的部分职权。由此可知,审计处的设置(  )
一 对边区各个机关的预算决算事项进行审核。
二 对全边区征粮,征税相关事项进行审核。
三 检举边区贪污,浪费事件。
A. 壮大了反抗国民政府的力量 B. 保障了革命根据地军民的生活
C. 维护了边区政府的司法公正 D. 体现了中共对政权建设的探索
16.“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引自《庄子 人间世》)下列与此主张同属于一个思想流派的是(  )
A.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C.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D.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问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代表民族资本的经济思想家开始出现,他们主张以“振兴商务”作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总纲要。甲午战争的失败,不仅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也证明“师夷制夷”策略的失败,学习西方的经济制度成为经济思想界的一股新风尚。百日维新时期,康有为鼓励资本家“成大工厂以兴实业”,并且要求把“定为工国”作为“国是”,这是中国近代提出的第一个国家工业化的设想。康有为还认为,筹办“矿务”“商务”等还只是“变事”而不是“变法”,要变法就必须“全变”。孙中山在他的三民主义理论中,特别重视民生主义,强调“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提倡民生主义“讲到归宿,不得不解决‘土地’和‘资本’两个问题。”
——摘编自裴长洪《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的主题:抗争、求索与觉悟》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午战后中国经济思想的新变化。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战后中国经济思想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改革赋税制度是商鞅新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商鞅在秦国全境推广了县制,各地行政结构趋于划一;又通过“为田开阡陌、封疆”,统一了全国的土地区划和亩制,这就给统一田税征收扫清了障碍。商鞅遂决定采用“訾(计量)粟而税”的办法均平田税。商鞅于变法初期曾号令全国,“民有两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秦民的家庭形态就由父子、兄弟“同室而居”的“室”,转变成了以一夫一妻为主体的个体小户,不仅户赋征收单位变化了、增多了,同时也使秦民的基本劳动单位很快实现了个体小农化。秦孝公十四年起又增设“口赋”,分“算赋”(成人税)和“口钱”(儿童税)两种,在秦国开始加征人头税。商鞅认为“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于是在相对减轻农业税收的同时,有意加重商税,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强了耕战能力。
——摘编自《商鞅变法中的赋税改革》
材料二唐承隋制,前期赋役实行均田制为基础的租庸调,所谓“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它以民户授田为基础和前提。为确保租庸调的顺利实施,规定每户编造手实,再根据手实编成户籍,按每户丁男、中男数均田、定赋役。手实、户籍、均田、租庸调之间互为依据,便于监督管理,有效地组织赋役征调。两税法“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即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征税范围、税负相对公平,当然更主要是满足中央政府的财力需求,以维护政权和社会稳定。
——朱红琼《唐朝财政制度演变对国家治理能力的影响》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中赋税改革的具体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简要评价。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赋役征收依据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税法实行的背景。
三、开放性试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表为14—18世纪中外文化发展简表
时间 中国 外国
14—16世纪 王实甫创作《西厢记》,表现青年男女反叛传统礼教、争取爱情自由的心声。 王祯编撰《农书》,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 彼特拉克撰写抒情诗集《歌集》,直言不讳地抨击教会,被视为“人文主义之父”。 哥白尼完成《天体运行论》,系统介绍“太阳中心说”。
17—18世纪 利玛窦与徐光启合作翻译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部分内容。 黄宗羲著有《明夷待访录》,反对专制暴君政治,鼓吹早期民主思想。 曹雪芹的《红楼梦》将古典主义文学推向高峰。 乾隆后期,编成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 莎士比亚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哈姆雷特》精心塑造了人文主义者形象。 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为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伏尔泰根据中国历史故事,编写了剧本《中国孤儿》。 狄德罗主编《百科全书》,对封建社会制度、道德、宗教等展开无情批判。
——据陈文海、谢放《中外文化发展历程》等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绝密★启用前
望城二中高三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16分。
1.汉初,“将相皆旧功臣,少文多质”,自汉武帝后,汉朝政权非贵族政府、非军人政府、非商人政府,逐渐由代表农民政府转为士人政府.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 重文轻武政策实施 B. 宗法礼制的强化 C. 社会治理思想变化 D. “世官制”的废除
【答案】C
【解析】A、重文轻武政策实施是宋朝非汉朝,汉朝“…逐渐由代表农民政府转为士人政府”主要是加强专制集权的需要,故A错误;
B、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但是材料与此无关,故B错误;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汉朝继续和发展,儒家正统地位确立以及察举制的实施,这些为士人登上政治舞台提供了条件,故C正确;
D、“世官制”在春秋战国时期衰亡,秦汉朝实行察举制,故D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和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意在考查汉朝治国思想的变化.
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和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的有效结合.
2.印度和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甘蔗的国家。15世纪晚期西班牙的殖民地圣多明各成为新世界第一片种植甘蔗的土地。18世纪后,果冻、布丁、乳酪等甜食在欧洲大行其道,英国社会上下“嗜糖成癖”。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 B. 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变化
C.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 D. 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
【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早期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的形成,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根据题干“15世纪晚期西班牙的殖民地圣多明各成为新世界第一片种植甘蔗的土地。18世纪后,果冻、布丁、乳酪等甜食在欧洲大行其道,英国社会上下‘嗜糖成癖’”,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甘蔗在美洲广泛引种,而后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逐渐形成,英国社会普遍食含糖食品,综上可知,这一变化是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下的结果,故C项正确。
A.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是一方面原因,但非根本原因,排除A项。
B.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欧洲商业格局发生变化,与题干信息中引起的变化关系不大,排除B项。
D.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与题干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
3.唐开元二十二年,分全国为十五道,各置采访处置使,负责察访地方官政绩。天宝末年,又兼黜陟使。肃宗乾元元年,改采访处置使为观察处置使(地方军政长官),“掌所部善恶”。上述变化表明,唐朝(  )
A. 中央政府权威式微 B. 注重强化基层教化 C. 统治秩序土崩瓦解 D. 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唐开元二十二年,分全国为十五道,各置采访处置使,负责察访地方官政绩。天宝末年,又兼黜陟使。肃宗乾元元年,改采访处置使为观察处置使(地方军政长官)”可知,唐开元年间置采访处置使,负责察访地方官政绩,这样做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到肃宗乾元元年,采访处置使改为观察处置使,材料中解释观察处置使是地方军政长官,这就说明这一时期,观察处置使同时具备监察权和地方管理权,实际上达不到对地方监察的效果,A项正确;
材料中涉及的是中央对地方管理的变化,没有涉及基层管理,排除B项;
C项不符史实,材料也无法体现,排除C项;
D项表述与题意矛盾,材料体现的是,到唐朝中后期,监察制度下已经达不到中央对地方的监察效果,排除D项。
4.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共九十二篇,其中饮食烹饪有二十五篇,包括造曲、酿酒、制盐、做酱、造醋、做豆豉、做齑、做鱼、做脯腊、做乳酪、做菜肴和点心。列举的食品、菜点品种约达三百种。据材料可知《齐民要术》(  )
A. 介绍了当时食品加工与贮藏等方法 B. 汇集了当时最高超的烹饪技术
C. 是北方民族交融在文化上的反映 D. 是实用价值很高的综合性著作
【答案】A
【解析】材料介绍的酱、豆豉等烹饪是关于食品加工与贮藏的方法,故A项正确;
材料不能说明该书汇集的烹饪技术程度,故B项错误;
由材料中食物烹饪的方法等不能得出民族交融的结论,故C项错误;
材料介绍饮食烹饪的相关情况,不能说明该书是综合性著作,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的农学成就,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的农学成就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的农学成就,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5.春秋时期,鲁国拥有多个其他族姓的附属国,如风姓的须句和颛臾、姜姓的向、祁姓的祝、姒姓的鄫、妘姓的鄅等,这些族姓的人都以“鲁人”自称。这反映了当时
A. 分封体制有所发展 B. 鲁国建立起地区霸权
C. 民族交融走向深入 D. 区域共同体逐渐形成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鲁国的多个其他族姓的附属国,各有其姓氏,但却都以“鲁人”自称,反映了对于鲁地这一共同居住地的认同,区域共同体逐渐形成,D项正确;
春秋时期,分封制不断瓦解,排除A项;
B项与史实不符,鲁国并未称霸,排除B项;
鲁国附属国都属于同一民族,不涉及民族交融,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了分封制,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分封制,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6.如表所示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应对边疆民族地区的重要策略。这些策略反映出(  )
羁縻政策 土官土司制度
是封建王朝借助边陲夷狄首领的势力进行控制,即根据势力的强弱,分别赐其首领以王、侯、邑长或将军、都督与刺史等封号,实行土职代管或与所设郡县参差而治。 在以滇黔桂等西南部为主的边疆地区,封建王朝任命当地蛮夷首领为各级土官或土司,土官土司职位的大小,通常视其所辖蛮夷的范围而定,基本原则是以土官治土民。
A. 古代边疆治理呈现与内地一体化趋势 B. 中国封建王朝统治范围的逐渐扩大
C. 中国古代统治者边疆治理具有灵活性 D. 因俗而治策略弱化了中央集权统治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根据势力的强弱”“实行土职代管或与所设郡县参差而治”“土官冶土民”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边疆治理会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且利用当地首领进行治理,具有一定灵活性,C项正确。“古代边疆治理呈现与内地一体化趋势”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A项;“统治范围逐渐扩大"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项;“因俗而治“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C项。
7.下表所示是19世纪70—90年代郑观应的三部著作中中西对比概况。这些著作(  )
著作 概况
《救时揭要》 进行中西比较的文章有8篇,占全书篇数的32%,比较的范围有7个方面。
《易言》 进行中西比较的文章有30篇,占总篇数的83.3%,比较的范围有30个方面。
《盛世危言》 进行中西比较的文章有106篇,占总篇数的93.8%,比较的范围多达73个方面。
A. 奠定了洋务运动发展的思想基础 B. 有利于国人思想从封闭走向开放
C. 消除了西方文化在中国传播的阻力 D. 引导向西方学习深入到制度层面
【答案】B
【解析】A.奠定洋务运动思想基础的是魏源的《海国图志》和林则徐的《四洲志》,郑观应的思想属于维新派主张,与洋务运动无直接关联,故A排除;
B.三部著作中中西比较的篇幅和范围逐步扩大,反映了郑观应通过对比西方制度、文化等内容,推动国人突破传统观念,促进思想开放,故B正确;
C.“消除”表述绝对化,西方文化传播的阻力始终存在,如顽固派的反对,故C排除;
D.郑观应的《盛世危言》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如君主立宪),已涉及制度层面,故D表述错误,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晚清思想解放的潮流,具体涉及郑观应的思想主张及其历史影响。题干通过数据对比三部著作中中西比较的篇幅变化,要求考生分析其思想作用,需结合19世纪70—90年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演变进行判断。
本题易混淆维新思想与洋务思想的界限,需注意郑观应主张的制度层面学习是维新派特点。易错点在于误判D项是否成立,需结合《盛世危言》内容判断。
8.有人认为贬黜新文化运动者,常以“打倒孔家店”力证其全盘反传统。事实上,新文化运动者对嵇康、李贽和民间神话、传说等多有借鉴。按此观点,新文化运动期间(  )
A. 传统文化仍得到弘扬 B. 儒学正统地位已被动摇
C. 中西思想文化融合加强 D. 复古思潮引发世人不满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事实上,新文化运动者对嵇康、李贽和民间神话、传说等多有借鉴”可得出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并没有全盘的反对传统文化,而是对传统文化作适当的批判与弘扬,故A项正确;
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材料中只涉及到对传统文化的看法,没有强调中西方的融合,故排除C项;
材料并不是强调复古,也没有体现世人的情绪问题,故D项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解题的关键是“事实上,新文化运动者对嵇康、李贽和民间神话、传说等多有借鉴”。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新文化运动,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9.美国1787年宪法对最高法院权限的规定笼统,也没有明确它对国会立法的司法审查权。联邦最高法院第一位首席大法官约翰 杰伊(1789-1795年在任)情愿回纽约去当州长,也不愿意继续留任。据此判断,当时美国(  )
A. 三权制衡机制尚未健全 B. 最高法院未获得各州认可
C. 联邦政府处于无权地位 D. 权力部门间存在尖锐矛盾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美国1787年宪法对最高法院权限的规定笼统,也没有明确它对国会立法的司法审查权。联邦最高法院第一位首席大法官约翰 杰伊(1789-1795年在任)情愿回纽约去当州长,也不愿意继续留任”信息可知,1787年宪法刚颁布时,对司法权的界定并不清晰,以致大法官不愿留任,这说明当时美国的三权制衡机制尚未健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故A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法院与各州间的关系,排除B项;
宪法颁布后,联邦政府的权力得以加强,并不是处于无权的地位,排除C项;
材料没有体现各权力部门间的关系,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了美国《1787年宪法》,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美国《1787年宪法》,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10.通过对如两图的比较,我们发现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现象,这里的“新”主要是指(  )
A. 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 B. 商业活动开始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C. 实行了封闭式的坊市管理制度 D. 城市的政治管理职能越来越强
【答案】B
【解析】材料图片反映了唐都长安与宋都汴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都长安实行坊市分开制度,宋都汴京开始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打破了坊市的界限,故B正确。
材料图片无法体现宋都汴京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故A错误。
宋都汴京打破了坊市的界限,不是封闭式的坊市管理制度,故C错误。
材料也不能说明城市的政治管理职能加强,故D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宋朝商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对材料信息的正确解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1.《论语·八佾》记载,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上述孔子言论中不能得出的信息是
A. 孔子认为历史在继承中不断发展 B. 春秋末期,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C. 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D. 孔子推崇西周时期的社会政治制度。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孔子的思想和周朝的礼乐制度,旨在考查材料的解读和知识的迁移运用。根据题干信息,孔子认为,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是很丰富而完备,故A项符合题干要求;八佾是天子的礼仪,而作为鲁国的一个卿大夫,使用八佾,违背了礼乐制度,故B项符合题干要求;“吾从周”反映了孔子推崇西周时期的社会政治制度,故D项符合题干要求。排除ABD。故选C。
12.在中国古代文人学士眼里,小说向来是“街谈巷语”“君子弗为”,被认为“猥鄙荒诞, 徒乱耳目”,皆“黜不载”。近代梁启超却认为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这说明
A. 文人学士更加注重诗词歌赋 B. 小说仅流行于市井大众阶层
C. 维新思潮推动文学形式创新 D. 小说通俗易懂利于思想启蒙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小说的社会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实实例更加集中,更加完整,更具有代表性。在中国古代文人学士眼中,小说是一种不入流的低俗文学,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明清小说中一些描写的思想底蕴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不可分,再加上小说通俗易懂因此起到了一定的思想启蒙作用。由此可以看出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3.1897年,上海的官员们举办了一场舞会,他们按照“西仪”带来了女眷,有女眷用西语“与西人侃侃而谈”,还请来外国乐队伴奏。对此,有报纸解释说:西人“虽男女聚会跳舞,乐而不淫”。这说明 ( )
A. 西方男女平等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B. 政府在习俗变革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C. 开明人士已能认同西方社交方式 D. 社会上层崇尚中西合璧的生活方式
【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旨在考查准确解读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答】依据材料可知,1897年,上海的官员们举办了一场舞会,带来了女眷,且有女眷用西语交流,还请来外国乐队伴奏,有的报纸对这样的举动予以赞扬,说明西方社交方式在近代中国已经被一些开明人士认可,C正确;A“西方男女平等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表述错误,且不符合题意,排除A;材料只是介绍了政府官员举办了一场舞会,不能说明“政府在习俗变革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社会上层崇尚中西合璧的生活方式”,排除D。故选C。
14.在汉高祖刘邦去世后,周勃协助刘家后代平定吕氏叛乱,使汉王朝得以安定,立下了赫赫功绩,却因为日食,被汉文帝免除了丞相职务;汉成帝时,丞相翟方进因为关于火星的一则天象而被赐死。材料反映出汉朝(  )
A. 皇权相权矛盾相对尖说 B. 重视天文学的理论研究
C.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D. 保有浓重敬天保民意识
【答案】A
【解析】A.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却因为日食,被汉文帝免除了丞相职务;汉成帝时,丞相翟方进因为关于火星的一则天象而被赐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有灾异,皇帝应该检讨自己,汉文帝、汉成帝却降罪于丞相,可据此合理推论出皇权、相权矛盾相对尖锐。
B.“重视天文学的理论研究”与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无关。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文帝时期儒家思想并非正统思想。
D.题干所给材料可以体现“敬天”,但是不能体现“保民”。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汉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却因为日食,被汉文帝免除了丞相职务;汉成帝时,丞相翟方进因为关于火星的一则天象而被赐死”的主旨,并正确掌握汉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本题主要考查汉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15.1939年4月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政府组织条例》规定设立审计处,如表是条例规定的审计处的部分职权。由此可知,审计处的设置(  )
一 对边区各个机关的预算决算事项进行审核。
二 对全边区征粮,征税相关事项进行审核。
三 检举边区贪污,浪费事件。
A. 壮大了反抗国民政府的力量 B. 保障了革命根据地军民的生活
C. 维护了边区政府的司法公正 D. 体现了中共对政权建设的探索
【答案】D
16.“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引自《庄子 人间世》)下列与此主张同属于一个思想流派的是(  )
A.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C.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D.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道家庄子的思想,而“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强调要实行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的体现,故D符合题意;
A是心学的主张,B是法家的主张,C是荀子的主张,故排除ABC。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考生可根据材料“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二、问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代表民族资本的经济思想家开始出现,他们主张以“振兴商务”作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总纲要。甲午战争的失败,不仅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也证明“师夷制夷”策略的失败,学习西方的经济制度成为经济思想界的一股新风尚。百日维新时期,康有为鼓励资本家“成大工厂以兴实业”,并且要求把“定为工国”作为“国是”,这是中国近代提出的第一个国家工业化的设想。康有为还认为,筹办“矿务”“商务”等还只是“变事”而不是“变法”,要变法就必须“全变”。孙中山在他的三民主义理论中,特别重视民生主义,强调“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提倡民生主义“讲到归宿,不得不解决‘土地’和‘资本’两个问题。”
——摘编自裴长洪《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的主题:抗争、求索与觉悟》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午战后中国经济思想的新变化。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战后中国经济思想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答案】【小题1】新变化:实行国家工业化;学习西方经济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关注土地和资本问题,注重民生和社会公平。
【小题2】原因: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洋务运动的破产;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的推动。
影响:推动实业救国;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加速辛亥革命进程;推进中国近代化
【解析】(1)新变化:根据材料“这是中国近代提出的第一个国家工业化的设想”可知,实行国家工业化;根据材料“学习西方的经济制度成为经济思想界的一股新风尚”可知,学习西方经济制度;根据材料“要变法就必须‘全变’”可知,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根据材料“讲到归宿,不得不解决‘土地’和‘资本’两个问题”可知,关注土地和资本问题,注重民生和社会公平。
(2)原因:根据材料“甲午战争的失败,不仅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可知,民族危机加深;洋务运动的破产;根据材料“成大工厂以兴实业”可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根据材料“百日维新”“孙中山在他的三民主义理论中,特别重视民生主义”可知,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的推动。影响:根据材料“成大工厂以兴实业”可知,推动实业救国;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推进中国近代化;根据材料“孙中山在他的三民主义理论中,特别重视民生主义”可知,加速辛亥革命进程。
故答案为:
(1)新变化:实行国家工业化;学习西方经济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关注土地和资本问题,注重民生和社会公平。
(2)原因: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洋务运动的破产;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的推动。
影响:推动实业救国;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加速辛亥革命进程;推进中国近代化。
(1)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后中国经济思想,要结合甲午战后中国经济思想的特征来解答。
(2)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后中国经济思想,要结合甲午战后中国经济思想的影响来解答。
本题考查了甲午战后中国经济思想,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改革赋税制度是商鞅新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商鞅在秦国全境推广了县制,各地行政结构趋于划一;又通过“为田开阡陌、封疆”,统一了全国的土地区划和亩制,这就给统一田税征收扫清了障碍。商鞅遂决定采用“訾(计量)粟而税”的办法均平田税。商鞅于变法初期曾号令全国,“民有两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秦民的家庭形态就由父子、兄弟“同室而居”的“室”,转变成了以一夫一妻为主体的个体小户,不仅户赋征收单位变化了、增多了,同时也使秦民的基本劳动单位很快实现了个体小农化。秦孝公十四年起又增设“口赋”,分“算赋”(成人税)和“口钱”(儿童税)两种,在秦国开始加征人头税。商鞅认为“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于是在相对减轻农业税收的同时,有意加重商税,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强了耕战能力。
——摘编自《商鞅变法中的赋税改革》
材料二唐承隋制,前期赋役实行均田制为基础的租庸调,所谓“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它以民户授田为基础和前提。为确保租庸调的顺利实施,规定每户编造手实,再根据手实编成户籍,按每户丁男、中男数均田、定赋役。手实、户籍、均田、租庸调之间互为依据,便于监督管理,有效地组织赋役征调。两税法“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即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征税范围、税负相对公平,当然更主要是满足中央政府的财力需求,以维护政权和社会稳定。
——朱红琼《唐朝财政制度演变对国家治理能力的影响》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中赋税改革的具体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简要评价。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赋役征收依据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税法实行的背景。
【答案】【小题1】举措:采用“訾(计量)粟而税”的办法均平田税;不分家另外立户的,加倍征收户赋,确立以小家庭为单位的农民经济;增设“口赋”;相对减轻农业税收,加重商税。评价:增加了财政收入;促进小农经济发展;增强了耕战能力;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小题2】变化:由按丁口转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要依据。背景:唐朝后期,均田制瓦解;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逃亡,租庸调法无法维持下去,严重影响政府财政收入;藩镇割据,政府直接辖区缩小,财源主要依靠江南,江南赋税沉重,人民纷纷起义
【解析】(1)举措:根据材料一中“采用‘訾(计量)粟而税’的办法均平田税”可知,商鞅通过按实际产量征税实现田税公平;“民有两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表明通过强制分家扩大户数以增加税源;“增设‘口赋’”体现人口税的推行;“相对减轻农业税收的同时,有意加重商税”反映重农抑商政策。评价:材料中“户赋征收单位变化了、增多了”直接说明财政收入增加;“个体小农化”印证小农经济强化;“增强耕战能力”与秦国军事强国目标相契合;结合教材可知,赋税改革为秦统一六国奠定物质基础。
(2)变化:材料二对比租庸调“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与两税法“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可归纳为从以丁口为本转向以财产为本。背景:教材明确指出均田制瓦解是租庸调崩溃的根源;材料提及“土地兼并严重”“农民逃亡”印证社会矛盾激化;“藩镇割据”“江南赋税沉重”反映中央集权弱化与财政危机,结合教材杨炎改革背景,需强调安史之乱后国家治理困境。
故答案为:
(1)举措:采用“訾(计量)粟而税”的办法均平田税;不分家另外立户的,加倍征收户赋,确立以小家庭为单位的农民经济;增设“口赋”;相对减轻农业税收,加重商税。评价:增加了财政收入;促进小农经济发展;增强了耕战能力;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2)变化:由按丁口转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要依据。背景:唐朝后期,均田制瓦解;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逃亡,租庸调法无法维持下去,严重影响政府财政收入;藩镇割据,政府直接辖区缩小,财源主要依靠江南,江南赋税沉重,人民纷纷起义。
试题考查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赋税改革措施及其影响,以及唐代两税法改革的背景与核心变化。要求学生结合材料提取关键信息,并联系教材中关于土地制度、赋税制度演变的知识点进行分析。重点在于理解制度变革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商鞅变法评价需注意区分短期效果与长期影响,易忽略其对后世土地制度的奠基作用;两税法背景分析应紧扣均田制瓦解与财政危机的因果关系,易混淆租庸调与两税法的具体区别。解题关键在于准确提取材料信息并联系教材知识体系。
三、开放性试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表为14—18世纪中外文化发展简表
时间 中国 外国
14—16世纪 王实甫创作《西厢记》,表现青年男女反叛传统礼教、争取爱情自由的心声。 王祯编撰《农书》,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 彼特拉克撰写抒情诗集《歌集》,直言不讳地抨击教会,被视为“人文主义之父”。 哥白尼完成《天体运行论》,系统介绍“太阳中心说”。
17—18世纪 利玛窦与徐光启合作翻译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部分内容。 黄宗羲著有《明夷待访录》,反对专制暴君政治,鼓吹早期民主思想。 曹雪芹的《红楼梦》将古典主义文学推向高峰。 乾隆后期,编成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 莎士比亚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哈姆雷特》精心塑造了人文主义者形象。 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为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伏尔泰根据中国历史故事,编写了剧本《中国孤儿》。 狄德罗主编《百科全书》,对封建社会制度、道德、宗教等展开无情批判。
——据陈文海、谢放《中外文化发展历程》等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论题:14-18世纪,东西方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
阐述:14-18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近代科学的兴起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新航路的开辟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世界开始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促进了欧洲社会转型。明清时期,社会处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夜。一方面国家统一,国力强盛,商品经济发展、工商业市镇发展孕育了新的经济因素;另一方面,专制主义发展到顶峰;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统治者推行文化专制及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最终使古老中华文明没有在明清时期出现转型,走入近代社会。总之,大致同一时期欧洲成功地迈向工业文明,而古老的中华文明则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分析材料内容,结合史实,自拟论题。注意要选择自己熟悉且容易论证的,论题要具体、明确。根据材料“14-18中外文化简表“可得出论题为14-18世纪,东西方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其次,结合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明清小说科技巨著等相关史实,对论题进行论证。要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紧扣论题。最后,对所论述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