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七年级(下)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分。
1.隋朝统一后,将地方行政由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两级。例如,他将江西地区的豫章郡撤销,原属豫章郡的南昌等县直接归属洪州统辖。这一措施的主要是为了(  )
A.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B. 加强中央集权 C. 减轻百姓负担 D. 扩大统治基础
2.它促进了中国南北物资的交流和领土的统一管辖,反映出东方文明在水利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
A. 都江堰 B. 灵渠 C. 大运河 D. 驿站
3.如图为中国古代时间轴图,其中阶段③的特征是(  )
A.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C.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4.武则天称帝时期,传统婚礼仪式发生了有趣的变化,以往男女新人并行的跪拜礼,变为男子单跪而女子站立行礼。这一转变体现了(  )
A. 婚姻礼仪的随意更改 B. 社会审美观念的转变
C. 女性社会地位的上升 D. 唐朝社会阶层的流动
5.唐代是诗的国度,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钓叟樵夫,无人不读诗,“凡有井水处”,人皆吟诗作赋。下列诗句最能反映“开元盛世”景象的是(  )
A.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 无人不沽酒,何处不闻乐
C.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6.开元末年,唐朝朝政日趋腐败,社会上各种矛盾日益尖锐;各地节度使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发生了大规模农民起义。这段话描述的是(  )
A. 唐朝衰亡的重要原因 B. 安史之乱破坏了社会经济
C. 黄巢起义打击了唐朝 D. 唐末形成了武将专权局面
7.2024年央视春晚西安分会场的节目《山河诗长安》震撼全场。“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全民齐诵《将进酒》,将这首诗飘逸洒脱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激发出无数中华儿女满满的自豪感。这首诗创作于(  )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元朝
8.某校开展了一期“唐风 颂诗”研学活动,下面为本次活动拟定的主题最恰当的是(  )
研学主题:_____
篇目1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篇目2 归见林逋烦说似,唐僧三藏入天西。
篇目3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A. 中外交往,繁荣开放 B. 民族交融,兼收并蓄
C. 千年遗宝,华彩复现 D. 华夏文脉,中西枢纽
9.欧阳修《归田录》里讲了一则轶事:北宋余杭有位昆姓少卿,堪称大宋第一蟹痴。某日这老饕忽觉京城无趣,竟向吏部求个外放知州的差事。同僚好奇问他想去哪州,这仁兄捋须笑道:“某不挑山水不挑民,只消那州产肥蟹、衙门里没通判,便是洞天福地!”通判让人避之的原因是(  )
A. 监督并分知州权力 B. 控制地方财政大权 C. 拥有考核知州权力 D. 掌握地方的军事权
10.某史料中有“谷熟后还官、免役钱、募人充役。测量土地以定赋税”等文字。该史料可用于研究(  )
A. 秦国的商鞅变法 B. 北魏孝文帝改革 C. 北宋王安石变法 D. 清初的开荒政策
11.据史料记载,宋与辽、西夏、女真等之间都设有榷场,从事边境贸易。宋用丝织品、粮食和茶叶等换取辽、西夏、女真的马、羊、药材等。据此推断,榷场的设立(  )
A. 解决了宋朝财政危机 B. 实现了北方经济繁荣
C. 促进了各族经贸往来 D. 结束了政权并立状态
12.简图能直观地反映出政权的更迭。下面简图中字母代表的政权名称依次应为(  )
A. 西夏,金,南宋,蒙古,南宋 B. 金,辽,南宋,北宋,蒙古
C. 西夏,辽,南宋,北宋,蒙古 D. 金,辽,北宋,蒙古,南宋
13.铁木真被毛泽东称为“一代天骄”,他的历史功绩是(  )
A. 创制契丹文字 B. 统一蒙古草原 C. 建立女真政权 D. 设立行省制度
14.元朝的陆上交通以大都为中心辐射全国,海上丝绸之路更是进入鼎盛时期。中国的创造发明通过陆路和海路输往西方,西方的药物、数学也传到中国。可见元朝发达的中外交通(  )
A. 是世界文明发展与交流的载体 B. 见证了元朝辽阔的疆域
C. 服务于行省制度 D. 促进了回回的形成
15.如表可知,明清时期的统治者追求的是(  )
明成祖:“夫天下一统,华夷一家,何有彼此之间?”
康熙帝:“朕视四海一家、中外一体。”
雍正帝:“满洲、汉军、汉人,朕俱视为一体并无彼此分别。”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B. 政治清明与文化昌盛
C. 成为富强的世界性大国 D. 兼容并包的社会风气
16.1710—1712年,清朝广东水师巡视西沙群岛,“自琼崖……经七洲洋、四更沙,周遭三千里,躬自巡视,地方宁谧”。据此可知,清政府(  )
A. 加强海军建设 B. 进行海疆管辖 C. 改变海洋政策 D. 发展海外贸易
17.1793年,清廷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来规范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这一章程旨在(  )
A. 促进西藏经济发展 B. 抵御沙俄的领土扩张
C. 传播中原农耕技术 D. 强化中央对西藏控制
18.如表是明清时期松江府经济发展情况数据统计表。这反映出明清时期该地区(  )
明朝前期 明朝后期 清朝前中期
人口数量(万人) 123.7 227.7 263.2
市镇数量(个) 44 61 127
A. 农业经济占据主导 B. 人地矛盾较为突出 C. 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D. 市镇建设体系完备
19.北京钟鼓楼位于中轴线北端,明清时期承担着城市计时与报时功能,象征皇帝拥有向天下万民授时的最高权力。据此可知,钟鼓楼(  )
A. 显示建筑宏大辉煌 B. 彰显皇权至高无上 C. 体现祭祀礼仪规范 D. 推动农业技术革新
20.整理绘制时间轴有助于厘清历史发展的脉络。下面时间轴反映的主题是(  )
A. 古代商业的繁荣发展 B. 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C. 古代选官制度的嬗变 D. 军事力量的不断增强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21.盛唐气象万千,表现在各个方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经济繁荣——底气】
材料一:如图所示
(1) 材料一图片中展示的是唐朝发明的哪两个农业生产工具?共同作用是什么?
【民族交融——和气】
材料二:蕃人旧日不耕犁(少数民族原来不会耕地),相学如今种禾黍(如今也学会了种植庄稼)。女为胡妇学胡妆(妇女都愿意学胡人化妆),伎进胡音务胡乐(歌女也愿意唱胡人音乐)。
(2) 材料二的诗句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例反映该现象。(至少一例)
【对外开放——大气】
材料三: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得当时的中外交流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中国同亚非欧频繁往来,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域外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音乐舞蹈相继传入中原地区,并日益流行,出现了“胡风盛行”的景象。
(3) 根据材料三,请写出唐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两个“当时的中外交流盛况空前”的例子。
【文艺多彩——才气】
材料四: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清代康熙年间编定的《全唐诗》收录的诗作就有4800多首。唐诗内容丰富,作者众多。唐诗与唐朝,盛衰与共,相辅相成,堪称“绝配”。
(4)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请按顺序分别写出谁被誉为“诗仙”和“诗圣”?
22.某历史小组,对宋元时期的历史进行主题式探究学习。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 根据材料一写出金朝灭亡的两个政权。“靖康之耻”指的是什么事件?
材料二: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2) 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现象?
材料三:他是成吉思汗的孙子,他接受汉族儒臣给他的建议:“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治国安民”。随后他大力实施整顿吏治,重视农桑,广开言路,又依照中原王朝的方法,设机构,建年号。
(3) 材料三中的他是谁?他建立的王朝是什么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材料四:元朝统治知识结构示意图。
(4) 请依次完成①②填空。
①是 ______ ;
②是 ______ 。
(5) 元朝完成统一,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民族交融。请举一例说明元朝时民族出现大交融。
23.“中国”是成为中华儿女自信、自豪的源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认同溯源】
材料一:秦朝以前,无论名义上如何,中国实际是分裂的,“诸夏”或“中国”只是个笼统的概念,并没有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到秦朝,“中国”二字有了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庞大的帝国和它的土地、人民。
——《中外历史纲要》
(1) 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到秦朝才有“中国”这个具体概念?举例说明秦朝的地方管理制度。
【“中国”管理追踪】
材料二:
(2) 据材料二判断图二中B代表什么朝代。A朝代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分别在a地设置了什么管理机构?
材料三:在古代历史上,“中国”一词既是地域概念,又用来指称政权,同时又是一种美称。不仅汉族政权自称“中国”,少数民族政权也自称“中国”,“中国”的概念存在一种复数现象。元朝实现了从复数“中国”到单数“中国”的转变,到了清朝,“一个中国”的概念及其疆域最终形成和确立下来。
——据《从复数“中国”到单数“中国”》
(3) 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元朝是怎样实现“转变”的?这一“转变”对“一个中国”最终形成和确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中国”时代主题】
材料四:
阶段 特征
黄帝时代至秦统一前 中国之中国:中国民族自竞争发展、自团结之时代
秦统一至清朝末年 亚洲之中国:中国民族与亚洲各民族交涉频繁之时代
清朝末年至今 世界之中国:中国民族、全亚洲民族与西人交涉竞争之时代
——摘编自梁启超《中国史叙论》
(4) 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列举史实说明秦统一至清朝末年的中国是“亚洲之中国”。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我国古代科技成就(部分)
朝代 成就
隋朝 李春修建赵州桥
唐朝 雕版印刷术得到发明,并开始普遍使用
宋朝 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运用于航海
元朝 王祯发明了转轮排字法
明朝 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宋应星编写《天工开物》
——摘编自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古代科技史》
(1) 根据材料,写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
(2) 围绕表中两项或两项以上的成就,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的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参考答案
1.B
2.C
3.A
4.C
5.C
6.A
7.B
8.A
9.A
10.C
11.C
12.A
13.B
14.A
15.A
16.B
17.D
18.C
19.B
20.C
21.【小题1】工具:曲辕犁、筒车;共同作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唐朝农业发展。
【小题2】历史现象:唐朝民族交融;举例:文成公主入藏。
【小题3】对外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举例: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小题4】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22.【小题1】政权:辽和北宋。
事件:金灭北宋
【小题2】现象:南宋偏安一隅,不思进取
【小题3】人物:忽必烈。
民族:蒙古族
【小题4】①中书省;②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宣政院)
【小题5】举例:回族的形成
23.【小题1】原因: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举例:推行郡县制。
【小题2】B:清朝;a:澎湖巡检司。
【小题3】转变:元灭西夏,金,南宋,完成全国统一;或元朝完成全国统一。
影响:奠定了元明清六百多年国家长期统一的局面;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一个中国”的概念及其疆域最终形成和确立下来。(任答一点)
【小题4】举例:丝绸之路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文化影响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郑和下西洋促进中国同亚非国家友好往来等。(任答一点史实)
24.【小题1】毕昇
【小题2】观点:我国古代科技在继承与创新中发展。
论述:唐代发明雕版印刷术推动文化传播,但存在刻版费时费工的局限;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突破雕版印刷的不足;元代王祯创制转轮排字法提升排字效率。唐宋元三朝通过技术革新使印刷术不断进步,印证了我国古代科技在继承前人成果基础上持续创新发展的特点
第5页,共9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