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第一中学(八一路校区)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菏泽第一中学(八一路校区)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部历史期中考试模拟试题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如图为早期中国都邑遗址分布图。据此可知,早期中国
A.南北经济联系加强B.国家结构较为完备C.中原处于核心地位D.华夏认同观念产生
2.公元前312年,燕昭王采纳了大臣郭隗礼遇贤士的建议,为其“筑台而师之”。不久,燕昭王又在郭隗居处高筑“黄金台”,以真金招贤纳士,“邹衍闻之,从齐归燕;乐毅闻之,从赵归燕;屈景闻之,从楚归燕”。燕昭王此举
A.为争夺春秋霸主创造了条件 B.冲击了传统的贵族政治秩序
C.体现了华夏认同观念的增强 D.保障了吏治清明与社会安定
3.如表是历代对秦始皇统一和秦制给予的高度评价,其评价的主要视角是
摘录内容 来源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班固《汉书·主父偃传》
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柳宗元《封建论》
A.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B.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C.以法治国理念的推行 D.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4.如图是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这一现象
A.削弱了中央的权威B.维系了王室的团结C.确保了政权的稳定D.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5.南北朝时期,不但汉族统治者祖述炎黄,而且鲜卑、匈奴、羯、氐、羌等游牧民族统治者也承认炎黄的始祖地位,炎黄成为各民族的共同记忆。这反映了当时
A.南北的生活方式趋同 B.民族交融促进了文化认同
C.宗法观念被普遍接受 D.统一全国的时机已经成熟
6.史料记载隋朝各地官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民间义仓“又皆充满”。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源于
A.小农经济的发展B.重农抑商的推动C.国家统一的实现D.自然条件的优越
7.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遣唐使吉备真备归国时携回《唐礼》一百三十卷、《大衍历》一卷、《乐书要录》十卷等许多典籍。同他一起的学问僧玄昉也带回经论章疏一千零七十六部。这
A.推动了日本的大化改新 B.印证了唐朝文学的繁荣
C.丰富了礼乐制度的内涵 D.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8.钱穆认为,宋代制度一面是相权衰落,另一面则是中央集权。下列选项中能佐证“相权衰落”的是
A.设诸路转运司管地方财政 B.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C.增设通判与知州共署文书 D.实行重文抑武提倡文治
9.北宋的士大夫关怀现实,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欧阳修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都体现出浓厚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反映了当时
A.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 B.科举制度的革故鼎新
C.理学思想的深入民心 D.财政状况的日益恶化
10.图3、图4分别是唐朝与元朝的行政区划图。与唐朝地方行政区划相比,元朝的行政区划旨在
A.加强中央集权 B.推动经济发展 C.提高行政效率 D.解决边患危机
11.宋代笔记体著作《萍州可谈》记载:宋真宗时外戚刘美的女儿嫁给开封茶商马季良为妻。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记载:浙江人蒋生行商至汉阳,求娶了缙绅马少卿的女儿。据此可知
A.纲常礼教束缚被打破 B.重农抑商观念已被颠覆
C.市民阶层的分化加剧 D.经济发展冲击思想观念
12.图6是中国各历史时期天然植被被破坏过程示意图。由此可以得出我国古代
A.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B.植被破坏推动农耕发展
C.唐代东北开发加快 D.农耕文明范围逐渐扩展
13.明永乐年间(1403-1424),内阁制度初现端倪。但直到万历朝(1573-1619)修订的《明会典》中,内阁职掌仍附于翰林院条目之下。内阁公文来往盖的是翰林院之印,而各衙门送内阁的则称“行翰林院”。这反映出明代内阁
A.行政效率不高B.未取得法定的地位C.服务于翰林院D.与司礼监相互牵制
14.早在明朝建立之前,就有人向吴王朱元璋进言,“海宁等处沿海州县,皆是边防之所,宜设兵镇守”;清乾隆年间,浙江巡抚奏称,“杭州府属海宁县,系海疆要地,赋重差繁,兼有塘工修筑,应升为州”,获得吏部批准。这表明明清时期
A.区域经济联系密切B.统治危机不断加深C.行政区划调整频繁D.海防意识有所增强
15.南宋叶适指出“(土、农、工、商)四民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抑末厚本,非正论也。”明代王守仁认为“四民异业而同道”,明末清初黄宗羲进一步提出“工商皆本”。这些学者的理念
A.挑战了封建的纲常伦理 B.反映土农阶层地位逐步下降
C.促使重农抑商政策转变 D.体现了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
二、非选择题
16.15分)中国古代从春秋到东汉,地方形势不断发生变化。下列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这一历史阶段内,三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地方形势。
请回答:
(1)图7、图8、图9分别是那一历史时期的地方形势图?请简要说明理由。9分)
(2)图9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确立的背景是什么?给国家治理带来怎样的影响?后续又是如何解决的?(6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分)
材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通常被认为是一个长达四百年之久的动荡和分裂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南方社会经济进一步开发和发展;在这一时期,世家大族势力继续发展,在九品中正制的保护下,形成了保障贵族世袭特权的士族门阀体制,无论在政治权力还是在社会等级上,士族都具有支配性的地位;在这一时期,一些文人名士面对社会动荡纷争,或愤世嫉俗,或悄然隐退,玄学之风大盛;外来的佛教和本土的道教由于其对生命的关怀,而在这个乱世赢得了许多信众。
-摘编自齐涛《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导论》
结合所学知识,参照魏晋南北朝的论述,为唐朝前期和中晚唐时期分别续写两段,构成完整的论述。12分)
18.钱穆先生说:“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宋三百年在经济、文化、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国内外学者认为农业上发生了所谓的“绿色革命”,同时还有“货币革命”、“信息革命”、“科技革命”......虽然称“革命”并不合适,但这一时期确实发生了经济、文化方面的突出进步。
-改编自邓小南《宋朝的再认识》
材料二
表1唐宋时期南北方人口变化表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人口数比例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表2 唐宋时期铜钱铸造量统计表
时间 铸币量 依据史料
唐天宝年间(742-756年) 约32万贯 《新唐书》
北宋至道二年(996年) 80万贯 《宋史》
北宋景德三年(1006年) 183万贯 《宋史》
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 约300万贯 《宋史》
表3唐至北宋主要官员出身比例变化表
类别时间 名族贵胄 低级官员或地方豪右 寒族
唐肃宗至唐僖宗 69% 9% 4%
后梁太祖至后周世宗 21% 3% 46%①
宋太祖至宋太宗 328% 3% 41、6%②
宋真宗至宋钦宗 19% 30、8% 43%③
注:①其中有30.1%由军功而起;②其中有8%由军功而起,科举出身则占其中的32.3%;③其中有4%由军功而起,自科举出身则占其中的36.1%。
(1)从材料一中任选两个“革命”,指出其表现及影响。(6分)
(2)材料二折射出宋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8分)
19.(14分)下表是某学习小组在进行《中外史纲要(上)》第四单元的大单元主题学习时,为凸显“鼎盛与危机”的学习主题进行了教材体系的重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课时 主题与目录 变化
1 明清易代和专制制度的强化与僵化 ·明朝建立与清军入关 ·明清政治制度的变化 ·八股取士和文字狱 将原13和14课相关内容加以整合,强调制度的空前强化与僵化。
2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疆域奠定与沿海隐患 ·经济繁荣与社会危机 ·海上交通与闭关自守 将原15课经济发展与局限与14课社会矛盾加以整合;将13课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植入本课,强调闭关前后的变化。
3 文化的昌盛与迟滞 ·思想领域的变化 ·文学与科技 ·早期西学东渐 将15课原有的传教士来华知识点专设一目,通过比较强调传统文化面临的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围绕单元学习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4分)
高--部历史期中考试模拟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D A B A D B A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D B D D
二、非选择题
16.【答案】(15分)
(1)图7:战国时期。(分)理由:时间是公元前260,出现韩、赵、魏三国。2分)
图8:秦朝。(分)理由:地方施行郡县制,都城是咸阳。2分)
图9:西汉初期。(分)理由: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国并行制。2分)
(2)背景:汉高祖“惩亡秦孤立之败”(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2分)
影响:严重威胁中央集权,给汉朝统治埋下隐患。2分)
解决:汉武帝推行“推恩令”。(2分)
17.【答案】(12分)
唐朝前期是一个国家统一、政治清明、国力强大的盛世时期:在这一时期,农耕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在这一时期,三省六部制强化了专制君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对周边各族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在这一时期,三教并行,文化教育成就突出,中外文化交流活跃,李白等众多诗人的作品脍炙人口,“颜筋柳骨”大放异彩,科举制度的推广有助于重学风气的形成。(考生从概况、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作答,答出3个角度即可得6分。)
中晚唐是统一局面遭到破坏、国力衰微的时期:这一时期,安史之乱严重破坏了北方社会的生产力,大量人口南迁,进一步刺激了南方的开发;土地兼并愈演愈烈,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控制,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一时期,安史之乱后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权威;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了政局动荡和政治黑暗;这一时期,佛道势力得到进一步发展,韩愈提出复兴儒学,以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地位,杜甫、白居易等人的现实主义诗歌影响深远。(考生从概况、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作答,答出3个角度即可得6分。)
18.【答案】
(1)绿色革命”:宋代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普及,有的地方甚至一年三熟,提高了产量。(如学生回答从越南引进占城稻也可)
“科技革命”: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三大发明在宋朝基本成熟,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信息革命”:印刷业在宋代迅速发展,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发展,推动了信息交流与传播。
“货币革命”:北宋出现纸币交子,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时代:经济重心南移;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科举制发展完善;社会阶层流动加强,门第观念淡化。
19.【答案】示例:明到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角度:政治)设内阁实行奏折制度、设立军机处,政局空前稳定,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臻于极盛。同时,君主专制强化,君主决策的主观性,八股取士和文字狱对思想的钳制等导致了体制僵化。
(角度:疆域)通过外御倭寇,抗击沙俄,收复台湾,内平叛乱,加强对地方的管控,奠定空前稳固的疆域版图。然而,海防意识和海权观念的淡薄,闭关自守,东南沿海危机严重。(角度:经济)出现了农业生产发展,商业资本聚集,工商市镇活跃的现象。自然经济的稳固、人口膨胀与资源危机,农耕经济的繁荣与突飞猛进的工业文明相比已经日薄西山。(角度:文化)思想界出现进步思潮,西学东渐,古代科技总结,在文化空前昌盛的同时,根深蒂固的思想、落后保守的观念,传统科技的弊端,造成文化科技的迟滞。
总之,明到清前中期,中国封建社会在空前繁荣的同时,逐渐落后于世界大势,埋下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伏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