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杨家坪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重庆市杨家坪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重庆市杨家坪中学高一(上)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代号用2B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1.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下列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中,位于北方辽河流域的是( )
A.仰韶文化 B.龙山文化 C.红山文化 D.良诸文化
2.占卜之风在商朝盛行,国家大事如祭祀、战争、田猎、收成等都要通过占卜决定。然后将占卜经过记录在龟甲、兽骨上,遂成甲骨文。这说明商王朝 ( )
A.建立起专制集权统治 B.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C.王权源自于宗教祭祀 D.神灵主宰政治统治
3.右图所示的内容是金文(铜器铭文)的“宗”字,从字形上分析,上面的宝盖是屋宇之形,“示”则是神主的象征。故《说文解字》云:“宗,尊祖庙也。”据此推断,周朝宗法制的重要特点是 ( )
A.王权神权开始分离 B.等级结构层次分明
C.君权神授色彩浓厚 D.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4.春秋时期,私田出现,井田制逐步瓦解,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形成这一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 )
A.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B.农业生产劳动力的减少
C.家庭手工业快速发展 D.犁耕技术已经成熟完善
5.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列项中,由老子提出且体现朴素唯物观的是 ( )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B.“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D.“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6.商鞅创立二十级军功爵位制,最低“公士”至最高“彻侯”,还规定“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公元前340年,秦将司马错因战功封“左更”爵,平民首次获高阶爵位。商鞅的上述举措 ( )
A.有利于地主阶级参政 B.服务于基层治理
C.捍卫了小生产者利益 D.着眼于民生改善
7.2000万人口的秦朝,可以调动40万劳动力去修长城,70万人去修秦始皇陵,70万人去修阿房宫,50万人去戍五岭······这是西周天子难以办到的事。其直接原因在于秦朝 ( )
A.生产工具的进步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C.社会观念的变化 D.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得以确立
8.汉初,“尚书不过少府属官,治文书而已”。汉武帝时期,“臣下章奏上尚书,尚书进于天子,乃下丞相。有政事,天子常与之(尚书)议”。这一变化体现出 ( )
A.中枢政务的增加 B.丞相权力的加强
C.文书制度的成熟 D.君主专制的加强
9.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 )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10.《汉书·张骞传》载:“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凿空”指的是 ( )
A.开辟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 B.张骞得到西域各国信任
C.实现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D.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11.两汉时期士人的行为操守、道德才能是乡党舆论关注的重点,而乡闾清议的主要标准也在于家族间的道德行为,特别是“孝”“悌”二事。所以社会对于孝道的履行有严格的要求与热心的鼓励。这一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两汉时期 ( )
A.将儒学作为统治思想 B.政府注重社会教化
C.注重官员的专业素养 D.察举选官制的推行
12.东晋时期,麦、粟等旱地作物逐渐在江南地区获得推广,江南农业从原来比较单一的水田农业,向水陆兼营、稻麦兼济的农业结构转变。同时,适用于旱地的区种法也开始在江南地区出现。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
A.南方人口迅速增长 B.域外作物的传入
C.北民南迁带来技术 D.奖励农耕的政策
13.北魏孝文帝颁布诏令以穆、陆、贺、刘等八姓皆太祖勋著,定为姓族,与汉族范阳卢氏、太原王氏等同等。又将魏家公主嫁给汉族名门,如范阳卢氏“一门”三主,卢道裕尚长乐浪公主,卢道虔尚济南长公主,卢元聿尚义阳长公主,尤为世人所称道。上述举措意在 ( )
A.巩固北魏的统治秩序 B.削弱汉族门阀士族的势力
C.学习中原的传统文化 D.缓和鲜卑族与汉族的矛盾
14.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政治中心在北方。但当时北方的粮食生产远远不能满足京师的需要,三吴地区的粮食对隋朝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为此,隋政府 ( )
A.大力地兴建东都洛阳 B.开通运河南粮北运
C.广泛建设粮仓和义仓 D.统一币制和度量衡
15.下图所示为隋唐时期人口峰值变化情况,其中武德五年(622年)到天宝十四载(755年),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保持在12‰,此后51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保持在8‰左右(注:这里的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包括外流人口的回归和境外人口的内迁等情况)。材料中人口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 B.民族交融趋势的增强
C.区域经济发展的推进 D.国家政治局势的变动
第11卷(非选择题,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16题28分,17题15分,18题12分,共55分。)请将正确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8分)
材料一 自西周亡于戎狄东侵,四方民族开始由四方向中原逐鹿,戎起于西而东向祸周,狄起于北而东向侵邢、卫、齐鲁,又南下祸周、郑。荆蛮自南北上,侵郑窥周,又东与吴争两淮。东夷自山东半岛南下淮南、皖北。吴越起于江浙而北上黄池、徐州争盟。四方民族的入侵,在中原出现抵御入侵的战争,这样形成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轮流坐庄的霸主政治。四方民族和中原人民充分地交流,加速了蛮夷戎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进一步消除了民族间的差异,为华夏族的形成积蓄了丰厚的基础。长期的斗争促进了我国社会制度的转变,积极地促成了春秋时期百家争鸣思想的形成。
-摘编自郑梅玲《论春秋时期民族的迁徙转化》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原的战乱,引发了规模庞大的人口迁徙和移居。这股浪潮从北亚地区向华北、继而从华北向江南、从华北向朝鲜半岛等,波及东西南北各个方向,这一迁徙的焦点是作为黄河文明摇篮的华北平原······人们处在这个混乱、动荡不安的社会、国家中,深切地关注自己的内心,同时执著地追求精神和灵魂的救赎。
-川本芳昭《中华的崩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
材料三 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保持着密切联系······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摘编自《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周时期四方民族迁徙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南北朝“中华扩大”的表现并分析这种扩大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10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唐朝与边疆各民族进行交往交流交融的主要方式。这些方式体现了唐朝民族关系哪些特点?(10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这种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国家模式并非一日建成······对于专制者来说,想要维持集权统治,必须在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模式、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社会精英的控制模式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宏观经济制度模式这四个方面完成制度建设。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来说,都是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而展开。这四个基本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集权整体的“大厦”。
-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二 在削弱诸侯王势力的同时,汉武帝还采取了打击地方豪强的措施。西汉初期,随着封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各地豪强势力大为膨胀。他们利用封建宗法关系,结成强宗大姓,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兼并土地,横行乡里,独霸一方。对于这种地方豪强势力,汉武帝采取了限制和打击的政策,一方面继续推行汉初以来迁徙豪强的办法,把他们迁到关中,置于中央政府控制之下。另一方面利用以严酷著称的官吏诛杀豪强。元封五年(前106年),分全国为十三部(州),每部(州)派刺史一人,于每年秋天巡行郡国,按“六条问事”的职权,监督郡国,第一条就是对“强宗豪右”的限制。通过上述措施,地方豪强势力受到了一定的打击,有的甚至倾家荡产。此后,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模式”、“全面思想的控制模式”在秦朝的具体表现。(4分)
(2)根据材料二,概述汉武帝在地方治理中的主要改革措施,分析这些措施的积极影响。(11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春秋战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奠基时期,学术思想非常活跃,各种学说蓬勃兴起。老子追求天人合一,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孔子反对苛政,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主张,闪烁着民本思想的光辉。墨子等思想家主张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等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治国理念”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展开论述。(12分)(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论述清晰。)
出题人:昌凤川;审题人:惠敏
2025-2026学年重庆市杨家坪中学高一(上)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B D A B A B D C A D C A B 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5分。
16.(28分)(1)原因:西周灭亡,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为四方民族迁徙提供了机会;戎狄蛮夷四方民族游牧征伐的本性;中原文明对游牧民族具有强大吸引力;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推动民族迁徙。(8分)
(2)表现:民族迁徙范围扩大:北方少数民族内迁至华北,中原人口南迁至江南地区,还有部分迁往朝鲜半岛等地。(2分)民族交融加深:内迁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共处,在经济、文化、生活方式上相互影响。(2分)。
影响:①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经济重心开始南移;(2分)②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推动了民族大交融;(2分)③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为隋唐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2分)④推动了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的演变,如北魏孝文帝改革等。(2分)(答出3点即可)
(3)主要方式:和亲;会盟;册封;设置机构;羁縻政策。(6分,3点即可。)特点:措施灵活,方式多样;因俗而治,因地制宜;政策开明,怀柔为主。(4分,2点即可。)
17.(15分)(1)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模式:秦朝实行郡县制,由中央直接任命地方官员;全面思想的控制模式:秦朝实行焚书坑儒,压制百家思想,独尊法家。(4分)
(2)措施:颁布推恩令;迁地方豪强到关中;任用酷吏;设立刺史制度。(6分)积极影响:削弱地方封国的实力;限制和打击地方的豪强势力;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政治。(5分,3点即可)
18.(12分)
示例1:
论题: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提出的多元治国理念,深远影响了中国历史。论述: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催生了思想领域的空前活跃,儒、法、道、墨等诸子百家提出了丰富多元的治国理念。这些思想不仅激烈争鸣,更在后世的历史长河中沉淀、融合,共同深远地塑造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实践与文化基因。
这些思想的多元性体现在它们为治国理政提供了不同维度的解决方案。儒家(孔孟)致力于构建以“仁政”和“民本”为核心的道德秩序;法家(商鞅、韩非)着眼于通过“法治”和“集权”建立高效强大的国家机器;道家(老子)则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追求社会的自然和谐。这种多元性使得后世统治者可以根据时代需要,从这一思想宝库中灵活选取和组合运用。
其影响的深远性则表现为后世王朝对它们的成功实践与创造性整合。强秦凭借法家思想完成统一,却因严刑峻法而速亡,提供了深刻教训。汉初转而采用道家“无为而治”思想,成功恢复社会经济,迎来“文景之治”。至汉武帝,最终确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但此时的“儒术”已吸收了法家的集权理念,形成了“外儒内法”的治理模式,成为后世两千年的统治基调。而道家的智慧则在每一个王朝初期成为休养生息的指导原则。
综上,春秋战国时期的治国理念以其开创性和多样性,为中国政治发展提供了永不枯竭的思想资源,其间的竞争、互补与融合,深刻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基本脉络与独特形态。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提出的多元治国理念,深远影响了中国历史。示例2:
论题: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治国理念彰显民本与德治之光。
论述: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失序。儒家学派以重建政治伦理与社会和谐为己任,系统提出了以“民本”与“德治”为核心的治国理念,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民本思想构成了儒家政治哲学的基石。儒家创始人孔子将“仁”作为学说的核心,主张“仁者爱人”,反对苛政与滥刑,要求统治者“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体现了对民众基本生存权利的尊重。战国时期的孟子将这一思想发扬光大,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光辉命题,认为政权的合法性在于保障民生,君主若失德残民,人民便有革命的权利。这种以民众为政治根本的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悠久的民本主义传统。
其次,德治是儒家实现民本的根本途径。儒家强调统治者的道德表率是国家治理的关键。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认为君主若能用高尚的德行进行教化,就能像北极星一样,自然赢得百姓的拥戴,从而实现无为而治。孟子进一步提出“仁政”学说,主张君主应“修身”以“推恩”,通过内在的道德修养将仁爱之心推广至天下百姓。这种“德治”理念将政治问题转化为道德问题,深刻塑造了中国传统“人治”和“贤人政治”的特色。
总之,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所倡导的“民本”与“德治”理念,不仅为乱世提供了重要的治国方案,更塑造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核心精神。尽管其理想在封建时代难以完全实现,但其中蕴含的重视民生、强调统治者责任与道德修养的思想,至今仍具有宝贵的借鉴价值。
示例3:
论题:法家“以法强国”的集权理念,奠定了后世大一统王朝的制度基石。论述: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雄,社会面临剧烈变革。法家思想家应时而动,提出了一套以“法”、“术”、“势”为基础,强调中央集权、富国强兵的务实治国方案,这套方案对后世大一统王朝的制度建设产生了奠基性影响。
首先,以“法治”取代“人治”,主张刑赏分明。 法家反对儒家的“礼治”和“德治”,主张“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商鞅在秦国变法,推行“燔《诗》《书》而明法令”,强调法令一经确立,便应成为衡量一切的唯一准则,无论贵族平民,有功则赏,有过则罚。韩非子进一步指出“法不阿贵,绳不挠曲”,认为严格的法治是维护社会秩序和激励耕战的最有效手段。这种“以法为教”的思想彻底打破了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传统,为建立非世袭的官僚体系和中央集权制度扫清了障碍,构成了后世帝国行政制度的基石。
其次,强化君主集权与治国权术,旨在富国强兵。法家认为强大的君主权力是国家稳定的保障。申不害强调“术”,即君主驾驭臣下的权术;慎到重视“势”,即君主的绝对权势。韩非子集其大成,主张“法、术、势”三者结合。在实践中,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奖励军功,重农抑商,其直接目的就是倾全国之力于农耕和征战,实现富国强兵的急迫目标,最终助秦国横扫六合。这套将国家资源高度集中于中央并有效动员的机制,成为后世历代王朝解决内忧外患、追求“大一统”的经典范本
总之,法家的治国理念极具现实功利色彩,它顺应了战国时代要求统一和效率的历史潮流。其贡献不仅在于为秦朝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直接理论指导,更在于它构建了一套高效的国家治理工具-严密的法令、服从于君主的官僚系统、资源集中模式-这些核心要素被后世王朝或明或暗地继承下来,形成了“阳儒阴法”的治理格局,真正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绵延两千年的制度基石。当然,其严刑峻法、轻视教化的极端主张,也埋下了秦朝速亡的深刻教训。
示例4:
论题:道家“道法自然”的治国智慧,为后世提供了休养生息的经典方案。论述: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道家思想家另辟蹊径,提出“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这一思想不仅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更在历史实践中发展成为一套行之有效的休养生息方案,为后世政权在战乱后恢复民生提供了重要借鉴。
首先,“道法自然”的理念为休养生息政策提供了哲学基础。道家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治国应当顺应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老子提出“我无为而民自化”,主张统治者应当减少干预,避免苛政扰民。这一思想在汉初得到充分实践,文帝、景帝推行"黄老之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最终成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其次,“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形成了系统的实践方案。道家强调"治大国若烹小鲜",主张政策应当保持稳定,避免朝令夕改。这种“无为”并非消极不作为,而是要通过建立清静宽简的政治环境,让民众得以自主发展生产。唐代初年实行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就是对这一理念的成功运用,为“贞观之治”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总之,道家治国理念将高深的哲学智慧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政治方案,其"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多次成为战后恢复的重要指导原则,展现出超越学派之争的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