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资源简介

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1.(2024三上·永登期中) 根据拼音和语境写字词。
这周末大家约好了去秋游,我zhǔn bèi   了许多零食和其他必需品。到达目的地后,我们看到了这里的树毫无guǐ zé    地pái liè   着,路边的野jú    花在阳光下开得十分灿烂,有一种天然之美。
【答案】准备;规则;排列;菊
【知识点】看拼音写汉字
【解析】【分析】“zhǔn bèi”→“准备”:结合 “秋游” 场景,“准备零食和必需品” 是出行前的常规动作,“准备” 指 “预先安排、筹备”,符合 “为秋游做准备” 的语境,无其他同拼音词语(如 “准被”“准倍”)可匹配。
“准”:左右结构,左边 “冫”(两点水,笔顺:点、提,不要写成 “氵” 三点水),右边 “隹”(笔顺:撇、竖、点、横、横、横、竖、横,共 8 画,注意 “隹” 的中间是四横,不要少写或多写横画);整个字左窄右宽,“冫” 的提画要短小,“隹” 的竖画要垂直,避免写成形近字 “淮”(左边 “氵”)。
“备”:上下结构,上面 “夂”(反文旁的变形,笔顺:撇、横撇 / 横钩、捺,不要写成 “攵”),下面 “田”(笔顺:竖、横折、横、竖、横,注意 “田” 要写得方正,四条边均匀);注意 “备” 的上部 “夂” 的捺画要覆盖下方 “田” 的上半部分,不要写成形近字 “各”(下面是 “口”)。
“guǐ zé”→“规则”:结合 “树…… 排列着” 的描述,“规则” 指 “整齐的条理、规律”,“毫无规则” 即树木排列没有条理,符合 “天然之美” 的语境(天然场景常无人工整理的整齐感),同拼音无其他合理词语(如 “轨则” 为错写,“规则” 是固定搭配)。
“规”:左右结构,左边 “夫”(笔顺:横、横、撇、捺,注意 “夫” 的第二横要比第一横长),右边 “见”(笔顺:竖、横折、撇、竖弯钩,注意 “见” 的竖弯钩要圆润,不要写成 “竖弯”);整个字左窄右宽,“夫” 的捺画要缩短,给右边 “见” 留出空间,避免写成形近字 “现”(左边 “王”)。
“则”:左右结构,左边 “贝”(笔顺:竖、横折、横、横、撇、点,注意 “贝” 的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成 “撇”),右边 “刂”(竖刀旁,笔顺:竖、竖钩,注意两笔要平行,竖钩要短小尖锐);注意 “贝” 在左边时要写得窄长,不要写成 “见”,避免将 “则” 写成 “侧”(右边 “刂” 变成 “页”)。
“pái liè”→ “排列”:结合 “树毫无规则地…… 着”,“排列” 指 “按顺序摆放、分布”,是描述物体位置分布的常用词,与 “树木的分布状态” 直接对应,无其他同拼音词语(如 “排例” 为错写,“列” 是固定用字)。
“排”:左右结构,左边 “扌”(提手旁,笔顺:横、竖钩、提,提画要短小有力),右边 “非”(笔顺:竖、横、横、横、竖、横、横、横,注意 “非” 是左右对称结构,中间两竖要平行,横画均匀分布);整个字左窄右宽,“扌” 的提画要避开右边 “非” 的第一横,避免写成形近字 “徘”(右边 “非” 变成 “隹”)。
“列”:左右结构,左边 “歹”(笔顺:横、撇、横撇 / 横钩、点,注意 “歹” 的第三笔是横撇,不要写成 “横折”),右边 “刂”(竖刀旁,与 “则” 的右边一致,注意竖钩要垂直);注意 “歹” 不要写成 “夕”(少一横),避免将 “列” 写成 “例”(右边 “刂” 变成 “利”)。
“jú”→“菊(花)”:结合 “路边的野…… 花”,“菊花” 是常见的秋季野花,且 “菊花” 是固定花卉名称,符合 “秋游”(秋季)的时间背景,无其他同拼音花卉名称(如 “橘花” 虽音同,但 “橘花” 非常见野花,且与 “野” 搭配不自然)。
“菊”:上下结构,上面 “艹”(草字头,笔顺:横、竖、竖,两竖要内收),下面 “匊”(笔顺:撇、横折钩、撇、撇、横、竖、横折、横,注意 “匊” 的中间是 “米” 的变形,不要写成 “句”);整个字上窄下宽,“艹” 的覆盖范围要适中,不要遮住下方 “匊” 的上半部分,避免写成形近字 “苟”(下面是 “句”,无中间的撇画)。
故答案为:准备;规则;排列;菊
【点评】本题考查看拼音写词语,书写时注意汉字的结构和规范,注意“规则、菊”等词语的书写。
2.(2024三上·永登期中) 选择合适的字填空。
晴 清 勾 够 咬 吵
   天 不       闲
   水    引    牙
【答案】晴天;不够;吵闹;清水;勾引;咬牙
【知识点】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第一空:“晴”(组成 “晴天”):“晴” 与 “清” 均为左右结构,且右半部分相近,但核心含义不同:
“晴”:部首为 “日”,与 “太阳、天气” 相关,含义是 “天空无云或少云,天气好”;
“清”:部首为 “氵”,与 “水、洁净” 相关,含义是 “水纯净、没有杂质,或事物清楚、整洁”。
空格后为 “天”,需组成描述 “天气” 的词语。“晴天” 是固定搭配,指 “天气晴朗的日子”,符合日常表达(如 “秋游遇到晴天”);若填 “清”,“清天” 并非规范词语,无 “天气” 相关含义,因此选 “晴”。
第二空:“够”(组成 “不够”):“勾” 与 “够” 读音相近(均含 “gòu” 音),但字形和含义差异明显:
“够”:左右结构,由 “多” 和 “句” 组成,核心含义是 “数量、程度达到需要的标准,或满足需求”,可表示 “充足 / 不足”(如 “够多”“不够”);
“勾”:单一结构,含义是 “用笔画出轮廓、牵引、串通”(如 “勾画”“勾引”),无 “充足 / 不足” 的语义。
空格前为 “不”,需组成表示 “不足、未达到标准” 的词语。“不够” 是固定搭配,可用于描述数量(如 “不够吃”“不够用”);若填 “勾”,“不勾” 并非规范词语,无实际语义,因此选 “够”。
第三空:“吵”(组成 “吵闹”):“咬” 与 “吵” 均为左右结构,且左半部分均为 “口”(与 “嘴、声音” 相关),但右半部分和含义不同:
“吵”:右半为 “少”,核心含义是 “声音杂乱、喧闹”(如 “吵闹”“吵架”),侧重 “声音的混乱程度”;
“咬”:右半为 “交”,核心含义是 “用牙齿夹住或撕咬”(如 “咬牙”“咬东西”),侧重 “牙齿的动作”。
空格后为 “闲”,需组成描述 “状态” 的词语。“吵闹” 是固定搭配,指 “声音喧闹、不安静”(如 “吵闹的集市”“别吵闹”);若填 “咬”,“咬闲” 并非规范词语,无 “喧闹” 相关含义,因此选 “吵”。
第四空:“清”(组成 “清水”):同第一空,“清”(氵)与 “水” 直接相关,表 “水纯净无杂质”;“晴”(日)与 “水” 无关,无 “水纯净” 的含义。
空格后为 “水”,需组成描述 “水的状态” 的词语。“清水” 是固定搭配,指 “纯净、没有浑浊物的水”(如 “清水流淌”);若填 “晴”,“晴水” 并非规范词语,无法描述水的状态,因此选 “清”。
第五空:“勾”(组成 “勾引”):同第二空,“勾” 有 “牵引、吸引” 的含义(如 “勾引”“勾魂”);“够” 无 “吸引、牵引” 的语义,无法与 “引” 搭配。
空格后为 “引”,“勾引” 是固定搭配,指 “用手段吸引他人(多含贬义)”;若填 “够”,“够引” 并非规范词语,无 “吸引” 相关含义,因此选 “勾”。
第六空:“咬”(组成 “咬牙”):同第三空,“咬” 与 “牙齿动作” 相关,“咬牙” 指 “上下牙齿用力咬住”(如 “咬牙坚持”“咬牙切齿”);“吵” 与 “牙齿动作” 无关,无法与 “牙” 搭配表动作。
空格后为 “牙”,需组成描述 “牙齿动作” 的词语。“咬牙” 是固定搭配,符合 “牙齿用力” 的语义;若填 “吵”,“吵牙” 并非规范词语,无法描述牙齿动作,因此选 “咬”。
故答案为:晴天;不够;吵闹;清水;勾引;咬牙
【点评】本题考查形近字、音近字的辨析与运用,核心是通过 “字义匹配语境”“固定搭配习惯” 来区分易混淆的汉字,需结合词语含义和日常使用场景判断,避免因字形相近或读音相近导致误用。
3.(2024三上·永登期中) 按要求查字典并完成练习。
“装”字用音序查字法可以先查音序   ,再查   。 “装”在字典中的解释有:①穿着的衣物。②打扮,用服饰使人改 变原来的外貌。③对书籍、字画加以修整或修整成的式样。“装 订”中的“装”应选第   (只填序号)种解释;“服装”中的“装” 应选第   (只填序号)种解释。我还能用“装”组一个词:    。
【答案】Z;zhuāng;③;①;装扮
【知识点】部首与偏旁;笔画与笔顺;汉字查字典
【解析】【分析】第一空:音序 “Z”:音序查字法的第一步是 “查音序”,音序指的是汉字拼音的第一个大写字母。
“装” 字的拼音是 “zhuāng”,其拼音的第一个字母是 “z”,按照音序查字法的规范,需填写大写形式 “Z”(小写 “z” 不符合要求)。
第二空:音节 “zhuāng”:音序查字法的第二步是 “查音节”,音节指的是汉字完整的拼音(不带声调,部分字典也可带声调,但规范写法以不带声调为准)。
“装” 字的完整拼音是 “zhuāng”,因此在找到音序 “Z” 后,需进一步查找对应的音节 “zhuāng”(注意不可遗漏拼音中的 “u” 和 “ang”,避免误写为 “zhāng” 等)。
第三空:“装订” 选③:多义字辨析需结合 “词语含义” 匹配 “字义”:
“装订” 的意思是 “将零散的纸张、书页通过缝线、胶黏等方式整理成册(如装订书本、装订文件)”,核心动作是 “对书籍、字画等进行修整,形成固定式样”。
对比题干中 “装” 的三种解释:①指衣物,②指打扮,③指对书籍、字画的修整或修整后的式样。
“装订” 的动作与 “书籍修整” 直接相关,因此对应解释③。
第四空:“服装” 选①:同样结合 “词语含义” 匹配 “字义”:
“服装” 的意思是 “人穿着的衣服、服饰(如日常服装、演出服装)”,核心指向 “穿着的衣物”。
对比三种解释:①明确指 “穿着的衣物”,与 “服装” 的含义完全一致;②(打扮)、③(书籍修整)均与 “衣物” 无关。
第五空:组词 “装扮”:“装” 字可根据不同字义组词,需保证词语规范、语义通顺:
结合解释①(衣物):可组 “西装”“童装”“时装”;
结合解释②(打扮):可组 “装扮”“装饰”“化装”(注意 “化装” 侧重通过服饰、妆容改变外貌,与 “化妆” 区分);
结合解释③(书籍修整):可组 “装帧”“装裱”。
故答案为:Z;zhuāng;③;①;装扮
【点评】本题考查音序查字法的步骤及多义字的辨析,核心是掌握音序查字法的规范流程,并通过 “词语含义匹配字义” 的方法,确定多义字在具体语境中的正确解释。
(2024三上·永登期中) 补充词语并按要求填空。
4.
   上   下    忙   乱
果实             百中
5. 上面词语中,包含反义词的词语是   。
6. 我还能写出一个包含数字的成语:   。
【答案】4.七;八;手;脚;累;累;百;发
5.手忙脚乱
6.五湖四海
【知识点】补充成语;成语运用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积累与辨析,需结合成语的结构特点、语义逻辑及常见用法作答。
4.七上八下(填空 1:七,填空 2:八):这是描写 “内心慌乱、不安定” 的成语,“七” 和 “八” 是固定数字搭配,形成 “七 X 八 X” 的结构(类似成语还有 “七嘴八舌”“七手八脚”),无其他数字可替换,因此填 “七”“八”。
手忙脚乱(填空 3:手,填空 4:脚):成语形容 “做事慌张、没有条理,手脚不知该怎么配合”,核心是用 “手” 和 “脚” 这两个身体部位的动作,体现 “忙乱” 的状态,固定搭配为 “手”“脚”,无法替换为其他部位(如 “眼”“耳”)。
果实累累(填空 5:累,填空 6:累):“累累” 形容 “连续成串、数量极多”,“果实累累” 即 “树上的果子结得非常多,挂满枝头”,“累累” 是叠词固定用法,需重复填写 “累”,不能写成 “垒垒”(“垒” 指堆积砖石,与 “果实” 无关)。
百发百中(填空 7:百,填空 8:发):成语原指 “射箭时每次都命中目标”,后泛指 “做事有把握、每次都成功”,“百” 是固定数字,“发” 指 “发射(箭、子弹等)”,固定搭配为 “百”“发”,形成 “百 X 百 X” 的结构(类似成语还有 “百依百顺”)。
故答案为:七;八;手;脚;累;累;百;发
5.七上八下:“上” 和 “下” 是反义词,但成语整体无 “含反义词” 的典型标识(且本题答案聚焦 “手忙脚乱”,需结合成语核心语义结构判断);
手忙脚乱:“手” 和 “脚” 是身体部位的对应词,本身非反义词,但成语中 “忙”(忙碌)和 “乱”(混乱)虽非严格反义词,更关键的是:该成语通过 “手” 和 “脚” 的动作对比,体现 “忙乱” 的状态。
故答案为:手忙脚乱
6.含 “一”:一心一意、一帆风顺;
含 “三”“四”:三心二意、四面八方;
含 “五”“六”:五颜六色、五光十色;
含 “十”“百”:十全十美、百依百顺。
故答案为:五湖四海
7.(2024三上·永登期中) 选一选。下列成语中,与季节无关的一项是(  )
A.千山万水 B.春暖花开 C.秋风习习 D.秋高气爽
【答案】A
【知识点】成语运用
【解析】【分析】选项 A:千山万水:“千山” 指无数座山,“万水” 指无数条河,成语整体形容 “路途遥远、跨越的山水极多”,例如 “他跨越千山万水,终于回到了家乡”。
季节关联判断:成语中仅描述 “山水数量多、路程远”,未提及任何与季节相关的元素(如温度、景物、气候等),与季节无关。
选项 B:春暖花开:“春暖” 指春天天气温暖,“花开” 指春天花朵绽放,成语直接描绘 “春天温暖、百花盛开的美好景象”,例如 “春暖花开时,我们去公园踏青”。
季节关联判断:明确包含 “春” 字,且 “花开” 是春天的典型特征,与春季直接相关。
选项 C:秋风习习:“秋风” 指秋天的风,“习习” 形容风轻柔、缓慢地吹,成语描绘 “秋天微风拂面的舒适场景”,例如 “秋风习习的傍晚,我们在湖边散步”。
季节关联判断:明确包含 “秋” 字,且 “秋风” 是秋天的标志性气候元素,与秋季直接相关。
选项 D:秋高气爽:“秋高” 指秋天天空高远、晴朗,“气爽” 指秋天空气清新、凉爽,成语形容 “秋天天空明净、气候宜人的特点”,例如 “秋高气爽的日子里,适合登山望远”。
季节关联判断:明确包含 “秋” 字,且 “天高气爽” 是秋天的典型气候特征,与秋季直接相关。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语义理解与季节属性判断,核心是分析每个选项的成语是否包含明确的季节特征词或指向特定季节,进而选出与季节无关的选项。
8.(2024三上·永登期中)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背诵 后背 B.压力 压强 C.中间 中国 D.答应 应该
【答案】A
【知识点】字音
【解析】【分析】选项 A:背诵(bèi sòng) 后背(hòu bèi)
“背诵” 中,“背” 指 “凭记忆念出”,读 bèi;
“后背” 中,“背” 指 “人体躯干的后部”,读 bèi。
选项 B:压力(yā lì) 压强(yā qiáng)
“压力” 中,“压” 指 “从上面加力”,读 yā;
“压强” 中,“压” 是物理术语,指 “物体所受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读 yā。
选项 C:中间(zhōng jiān) 中国(zhōng guó)
“中间” 中,“中” 指 “中心、里面”,读 zhōng;
“中国” 中,“中” 指 “特指中国”,读 zhōng。
选项 D:答应(dā yìng) 应该(yīng gāi)
“答应” 中,“应” 指 “回应、同意”,读 yīng(口语中常读轻声 “ying”,但拼音标注为 yīng);“答应”(dā yìng):“应” 表 “回应”,读 yìng;“应该”(yīng gāi):“应” 表 “理应、应当”,读 yīng。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多音字的读音判断,核心是分析每个选项中加点字在不同词语中的读音是否一致,进而选出 “不完全相同” 的选项。
9.(2024三上·永登期中)班级开展“名字里的故事”主题交流会,下列做法不合适的是(  )
A.交流会开始前,要向父母长辈了解自己名字的来历和含义。
B.查阅字典,看看自己名字里的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C.不提前准备好,在交流会上胡编乱造。
D.听同学的讲解时,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记下来稍后询问。
【答案】C
【知识点】其他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选项 A:名字的来历往往与父母长辈的期望、家庭故事或特殊意义相关,向他们询问是获取名字背后真实信息最直接、最准确的方式。能让自己在分享时内容真实、有细节,避免信息偏差,让交流更有温度和意义,做法合适。
选项 B:名字中的单个汉字可能包含特定的字义(如 “睿” 指聪明、“妍” 指美好),通过字典查询能深入理解每个字的本义,丰富对名字含义的解读。可让分享内容更准确、有文化内涵,帮助自己和同学更清晰地理解名字的寓意,做法合适。
选项 C:“名字里的故事” 主题交流会的核心是 “真实分享”,胡编乱造违背了活动的初衷 —— 交流真实的名字含义与背后的情感。不提前准备会导致分享内容空洞、虚假,无法体现名字的独特价值。不仅会让自己的分享缺乏意义,还可能误导同学,破坏交流会 “真诚交流” 的氛围,做法不合适。
选项 D:这是尊重他人、积极参与交流的表现。记录疑问并稍后询问,既能避免打断同学的分享,又能深入了解同学名字的故事,体现对他人分享的重视。能促进同学间的互动,让交流会的交流更深入、更充分,做法合适。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主题交流会的正确参与方式,核心是判断每个选项的做法是否符合 “认真准备、真诚交流、尊重他人” 的活动原则,进而选出 “不合适” 的选项。
10.(2024三上·永登期中)下列中华民族的谚语中,所表达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B.人心齐,泰山移。
C.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D.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答案】D
【知识点】谚语
【解析】【分析】选项 A:两个人如果心意相通、齐心协力,他们的力量就像锋利的刀剑一样,能斩断金属。突出 “团结” 的重要性 —— 当两个人目标一致、合作无间时,能产生强大的力量,克服困难。强调团结协作的力量。
选项 B:只要大家的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连泰山这样巨大沉重的物体也能移动。用 “移泰山” 的夸张表达,极言 “众人齐心” 的力量之强大,说明集体团结能突破看似不可能的难关。强调团结协作的力量。
选项 C:三个普通的皮匠(旧时手工劳动者,代表普通人)如果一起商量、合作,他们的智慧和能力能比得上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不突出个体的优秀,而是强调 “集体合作、集思广益” 的价值 —— 普通人团结起来,也能发挥出超越个体的智慧。强调团结协作的力量。
选项 D:油灯需要用灯芯拨一下,才能更明亮;道理需要通过辩论、讨论,才能更清晰、更明白。用 “拨灯” 类比 “辩理”,说明 “主动探究、交流辩论” 是理清道理、获得真相的重要方式,与 “团结” 无关。强调探究与辩论对明辨道理的作用。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谚语核心含义的归类判断,需先分析每句谚语所表达的主旨,再找出与其他三项主题不同的选项。
11.(2024三上·永登期中)下列句子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风笛。
B.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
C.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
D.春姑娘笑着向我们走来。
【答案】C
【知识点】修辞手法辨析
【解析】【分析】选项 A: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风笛:拟人
“走过” 是人的动作,“吹风笛” 是人的行为(风笛是人类乐器,只有人能 “吹”)。句子将 “东风”(自然现象)当作人来写,赋予它人类的动作和行为,生动地表现出东风的灵动与活泼,没有出现 “像、好像” 等比喻词,也没有将东风比作另一事物。
选项 B: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拟人:“欢唱” 是人类的行为(唱歌是人的活动),句子将 “小鸟” 当作人来写,赋予它 “唱歌” 的人类特性,让小鸟的形象更鲜活,不存在 “把 A 比作 B” 的结构,属于典型的拟人。
选项 C: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比喻
句子包含比喻的核心要素 ——
本体:水泥道(被描述的事物);
喻体:彩色的地毯(用来打比方的事物);
比喻词:像(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
通过 “把水泥道比作彩色地毯”,突出水泥道 “色彩鲜艳、平整柔软” 的特点,与 “赋予事物人特性” 的拟人手法完全不同。
选项 D:春姑娘笑着向我们走来:拟人
“春姑娘” 是对 “春天” 的拟人化称呼(将季节当作人来命名),“笑着”“走来” 都是人类的表情和动作。句子把 “春天” 当作一位活泼的姑娘来写,赋予它人类的神态与动作,体现春天的生机,属于拟人手法。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常见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归类,核心是区分 “拟人” 与 “比喻” 两种手法的差异 —— 拟人侧重 “赋予事物人特性”,比喻侧重 “用甲事物比作乙事物”,需逐一分析选项手法后找出不同项。
(2024三上·永登期中) 按要求写句子。
12. 小朋友们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改为把字句)
13. 妈妈竖起大拇指说:“宝贝,你今天真棒!”(改为提示语在中间)
14. 用修改符号修改下面的句子。(共三处)
《西游记》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在这本书中,认识了孙悟空、朱八戒、沙和尚、丑小鸭和唐僧,了解到了一个神奇的神话世界。
【答案】12.那香味常把小朋友们的脚勾住。
13.“宝贝,”妈妈竖起大拇指说,“你今天真棒!”
14.《西游记》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在这本书中,我认识了孙悟空、朱八戒、沙和尚和唐僧,了解到了一个神奇的神话世界。
【知识点】修改病句;句式转换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 “句式转换”能力,需结合不同题型的规则和逻辑,确保句子修改后语义不变、语法正确、表达规范。
12.“被字句” 结构为 “受动者(动作承受者)+ 被 + 施动者(动作发出者)+ 动作”;
“把字句” 结构为 “施动者 + 把 + 受动者 + 动作”,需交换 “施动者” 和 “受动者” 的位置,将 “被” 改为 “把”,保持动作和语义不变。
具体转换:拆分原句成分:
受动者(被勾住的对象):小朋友们的脚
施动者(发出 “勾住” 动作的对象):那香味
动作:勾住
调整结构:
按 “施动者 + 把 + 受动者 + 动作” 重组,即 “那香味 + 把 + 小朋友们的脚 + 勾住”,补充原句中的 “常”(频率副词),最终得到 “那香味常把小朋友们的脚勾住”。
故答案为:那香味常把小朋友们的脚勾住。
13.提示语(如 “妈妈竖起大拇指说”)的位置可在句首、句中、句末,位置不同,标点符号需相应调整:提示语在中间时,需将原引语拆分为两部分,提示语前的引语加引号和逗号(或感叹号、问号,根据语气),提示语后加逗号,提示语后的引语再加引号。
具体步骤
拆分原引语:
原引语为 “宝贝,你今天真棒!”,根据语义可拆分为 “宝贝,” 和 “你今天真棒!”(拆分处需符合语气停顿,不破坏语义)。
插入提示语:
在拆分后的两部分引语中间插入提示语 “妈妈竖起大拇指说”,并添加标点:
前半引语 “宝贝,” 后加引号和逗号(表停顿);
提示语 “妈妈竖起大拇指说” 后加逗号(连接前后引语);
后半引语 “你今天真棒!” 加引号(保持感叹语气,感叹号在引号内)。
故答案为:“宝贝,”妈妈竖起大拇指说,“你今天真棒!”
14.第一处:缺少主语
问题:“在这本书中,认识了……” 这句话没有明确的动作发出者(谁认识?),属于 “主语残缺”,导致句子不完整。
修改:在 “认识了” 前添加主语 “我”(或 “我们”“读者” 等,“我” 更符合日常表达语境),改为 “在这本书中,我认识了……”。
第二处:人物归属错误(多余人物)
问题:“丑小鸭” 是《安徒生童话》中《丑小鸭》的主角,并非《西游记》中的人物,属于 “常识性错误,人物罗列不当”。
修改:删除 “丑小鸭”,使人物均为《西游记》角色(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唐僧),改为 “认识了孙悟空、朱八戒、沙和尚和唐僧”。
第三处:错别字(“朱八戒” 应为 “猪八戒”)
问题:“朱”(红色)为错别字,《西游记》中该角色正确写法是 “猪八戒”(“猪” 指动物,符合角色设定)。
修改:将 “朱八戒” 改为 “猪八戒”。
故答案为:《西游记》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在这本书中,我认识了孙悟空、朱八戒、沙和尚和唐僧,了解到了一个神奇的神话世界。
(2024三上·永登期中) 古诗词默写。
15.萧萧梧叶送寒声,   。
16.   在于力,万古胜负   。
17.一个篱笆三个桩,   。
18.《山行》中,描绘秋日傍晚的枫叶灿烂如火,令诗人流连 忘返的诗句是“   ,   ”。
【答案】15.江上秋风动客情
16.在于力;在于理
17.一个好汉三个帮
18.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知识点】古诗词填空;古诗词运用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对课内古诗、谚语的背诵与理解,需结合诗句语境、主题思想及文学常识,明确每处空缺的准确内容。
15.该句出自宋代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是诗人客居他乡时,因秋景触发思乡之情而作。
前句 “萧萧梧叶送寒声” 以 “梧叶”“寒声” 点明秋日萧瑟的环境,营造凄凉氛围;
后句 “江上秋风动客情” 承接秋景,由 “秋风” 自然引出 “客情”(他乡游子的思乡之情),形成 “景→情” 的递进,情感表达连贯。
故答案为:江上秋风动客情
16.这是一句流传甚广的民间谚语,核心是强调 “力量” 与 “道理” 在胜负中的不同作用,突出 “理” 的长远重要性。
谚语采用 “对比” 句式:前半句 “一时强弱在于力”,指出短期的胜负可能由 “力量” 决定(如体力、武力);
后半句 “万古胜负在于理”,用 “万古”(长远)与 “一时” 对比,强调长期的胜负取决于 “道理”(正义、公理),体现 “以理服人” 的价值观。
故答案为:在于力;在于理
17.这是一句比喻类谚语,以生活常见事物类比 “团结协作” 的重要性,通俗易懂。
前半句 “一个篱笆三个桩”:“篱笆” 需要 “三个桩” 才能稳固站立,突出 “支撑” 的重要性;
后半句 “一个好汉三个帮”:以 “好汉” 类比 “篱笆”,“三个帮” 类比 “三个桩”,说明即使能力强的人,也需要他人的帮助才能做成事,强调 “团结互助” 的道理。
故答案为:一个好汉三个帮
18.该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全诗通过描写秋日山路的美景,表达诗人对自然的喜爱。题目要求选出 “描绘枫叶灿烂如火、诗人流连忘返” 的句子,需聚焦诗中与 “枫叶”“停留” 相关的内容。
①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写山路、白云、人家,是远景铺垫,未涉及 “枫叶”;
②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停车” 直接体现 “流连忘返”(因美景停下脚步),“坐爱”(“坐” 意为 “因为”)点明停车的原因是喜爱 “枫林晚”(傍晚的枫树林);“霜叶红于二月花” 用 “红于二月花” 夸张地描绘枫叶经霜后灿烂如火的颜色,与题目 “枫叶灿烂如火” 完全匹配。
故答案为: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9.(2024三上·永登期中)你一定读过许多童话故事吧,选择一本你最喜欢的童话故事 书推荐给大家,并写出其中的两篇童话的题目。
【答案】《安徒生童话》,其中的两篇童话题目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和《丑小鸭》。
【知识点】《安徒生童话》
【解析】【分析】安徒生童话》并非单纯的 “儿童读物”,而是一部跨越年龄的文学经典,其核心价值体现在 “想象力” 与 “人文深度” 的双重融合,这也是它能流传百年的关键。
对儿童:构建温暖的精神启蒙:故事里充满奇幻设定 —— 会说话的动物(《小美人鱼》里的比目鱼)、有魔力的物品(《打火匣》里的神奇打火匣),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同时,主角们的善良与勇敢(如《丑小鸭》不放弃自我、《卖火柴的小女孩》对温暖的渴望),会潜移默化地教会孩子 “爱” 与 “坚持”,帮他们建立初步的价值观。
对成年人:藏着对生活的温柔思考:安徒生在童话里融入了对现实的观察 ——《卖火柴的小女孩》揭露了底层人的苦难,《皇帝的新装》讽刺了虚伪与盲从,这些内容让成年人读时能联想到生活中的现象,在感动中获得反思,比如 “如何保持真诚”“如何关爱他人”。
《卖火柴的小女孩》
情节亮点:用 “奇幻” 反衬 “现实”:故事发生在寒冷的圣诞夜,小女孩为了不被爸爸打,只能在街上卖火柴。她一次次擦亮火柴,在火光中看到了温暖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爱的奶奶 —— 这些都是她现实中极度缺乏的东西。最后,她在火柴的微光中微笑着死去,被奶奶抱走,去往没有寒冷和饥饿的地方。
这种 “现实的残酷” 与 “幻想的美好” 形成强烈对比,让故事既充满感染力,又能引发读者对 “苦难” 与 “温暖” 的关注。
核心内涵:渴望爱与尊严:小女孩的需求很简单 —— 一顿饱饭、一件暖衣、家人的关爱,但这些在现实中都无法实现。她对 “奶奶” 的思念(唯一疼她的人),本质上是对 “爱” 的渴望;她即使冻得发抖,也没偷没抢,坚持卖火柴,是对 “尊严” 的守护。这个故事不仅让我们心疼小女孩,更提醒我们:要珍惜自己拥有的幸福,同时对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多一份善意。
2. 《丑小鸭》
情节亮点:“逆袭” 中藏着 “自我认同”:丑小鸭出生在鸭群里,因为长得又大又丑,被鸭妈妈嫌弃、被兄弟姐妹欺负,甚至连养鸡场的母鸡和猫都嘲笑它。它只能一次次逃离,经历了冬天的寒冷、流浪的孤独,直到春天来临,它在湖边看到自己的倒影 —— 原来自己不是丑鸭子,而是一只美丽的天鹅。
故事的 “逆袭” 不是靠运气,而是靠丑小鸭的 “不放弃”:即使被所有人排斥,它也没丢掉对 “美好” 的向往,一直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地方,这种 “坚持” 让它最终实现了自我价值。
核心内涵:接纳自己,等待成长:“丑小鸭” 的经历像极了生活中 “不被理解的人”—— 可能是小时候因为外貌或性格被嘲笑的孩子,也可能是长大后在困境中迷茫的成年人。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因为别人的评价否定自己,你觉得 “丑” 的地方,或许只是 “还没长成自己该有的样子”。就像丑小鸭不是 “变美”,而是 “找回了自己本来的样子”,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 “春天”,只要耐心等待、不放弃自我,终会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故答案为:《安徒生童话》,其中的两篇童话题目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和《丑小鸭》。
【点评】本题考查 “课外阅读积累” 与 “信息提炼能力”,需准确选择经典童话书,清晰列举其中篇目。
(2024三上·永登期中)课内阅读。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节选)
① 老屋已经活了一百多岁了。它的窗户变成了黑窟窿,门板 也破了洞。它很久很久没人住了。
② “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它自言自语着,准备往旁 边倒去。
③ “等等,老屋!”一个小小的声音在它门前响起,“再过一个 晚上,行吗?今天晚上有暴风雨,我找不到一个安心睡觉的地方。”
④ 老屋低头看看,吃力地眯起眼睛:“哦,是小猫啊。好吧, 我就再站一个晚上。”
⑤ 第二天,天晴了。小猫从破窗户里跳了出来:“喵喵,谢谢!”
⑥ 老屋说:“再见!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
20.请你用波浪线画出文中表现老屋很老的句子。
21.读完这篇文章后,我可以用成语   来形容老屋 的品质。
2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中,错误的一项是(  )
A.从文章题目可以推测,老屋一直都没有倒下。
B.小猫因为有暴风雨来到老屋求助,老屋便收留了它。
C.如果给这篇文章配图,我会配一个朴素整洁的小茅屋。
23.结合文章内容和下面所给的开头,续写文章。
这时,一个小小的声音在它门前响起:“再过一个冬天,行吗? 天气越来越冷了,我找不到可以住的地方。”老屋低头看看,   
【答案】20.“老屋已经活了一百多岁了。它的窗户变成了黑窟窿,门板也破了洞。”
21.乐于助人
22.C
23.续写文章:这时,一个小小的声音在它门前响起:“再过一个冬天,行吗?天气越来越冷了,我找不到可以住的地方。”老屋低头看看,吃力地眯起眼睛:“哦,是小松鼠啊。好吧,我就再站一个冬天。”
【知识点】课内现代文阅读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解题时要注意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回答。
20.直接体现 “老” 的句子:“老屋已经活了一百多岁了”。句中 “一百多岁” 是对老屋 “年龄” 的直观量化,用拟人化的 “活了” 赋予老屋生命感,直接点明其存在时间极长,是 “老” 最核心的证据。
间接体现 “老” 的句子:“它的窗户变成了黑窟窿,门板也破了洞”。“窗户破损成黑窟窿”“门板有洞” 是长期使用、无人维护的破旧状态,从外观细节侧面印证老屋年代久远 —— 只有经历漫长岁月,建筑才会出现如此明显的损耗。
“它很久很久没人住了” 虽说明老屋闲置,但核心是 “居住状态”,而非直接体现 “老”,因此不作为重点答案。
故答案为:“老屋已经活了一百多岁了。它的窗户变成了黑窟窿,门板也破了洞。”
21.明确老屋的处境与选择:老屋已 “活了一百多岁”,状态破旧,多次强调 “到了倒下的时候了”,说明它本身急需 “休息”;但当小猫求助 “今天晚上有暴风雨,找不到安心睡觉的地方” 时,老屋仍答应 “再站一个晚上”,主动为小猫提供庇护。
匹配成语内涵:“乐于助人” 指乐意主动帮助他人,恰好对应老屋 “不顾自身疲惫,满足他人求助需求” 的行为,无其他成语(如 “舍己为人”“无私奉献”)比 “乐于助人” 更贴合文本中 “临时提供帮助” 的轻度、直接的善意行为。
故答案为:乐于助人
22.选项 A:“从文章题目可以推测,老屋一直都没有倒下”。题目为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总也倒不了” 直接暗示老屋最终没有倒下,与选文中小猫离开后老屋虽仍想 “倒下” 但后续可能继续帮助他人的逻辑一致,推测合理,A 正确。
选项 B:“小猫因为有暴风雨来到老屋求助,老屋便收留了它”。选文第③段明确小猫求助的原因是 “今天晚上有暴风雨,找不到安心睡觉的地方”,第④段老屋回应 “好吧,我就再站一个晚上”,即同意收留,与选项描述完全一致,B 正确。
选项 C:“如果给这篇文章配图,我会配一个朴素整洁的小茅屋”。选文第①段明确老屋 “窗户变成了黑窟窿,门板也破了洞”,状态是 “破旧” 而非 “整洁”,选项中 “整洁” 与文本细节矛盾,C 错误。
故答案为:C
23.延续老屋的核心形象:选文老屋面对求助时,会 “低头看看,吃力地眯起眼睛”(体现年老的状态),并温和答应帮助(体现乐于助人的品质),续写需保留这一形象 —— 因此开头仍用 “吃力地眯起眼睛”,符合老屋 “老” 的特征。
匹配求助者与场景逻辑:求助内容是 “再过一个冬天,找不到可以住的地方”,结合冬季、需要 “住” 的需求,推测求助者为冬季需避寒的小动物(如小松鼠、小兔子等),“小松鼠” 是常见且符合冬季活动场景的选择,合理自然。
模仿原文语言风格:选文老屋的回应句式为 “哦,是 XX 啊。好吧,我就再 XX”(如 “哦,是小猫啊。好吧,我就再站一个晚上”),续写需沿用此句式(“哦,是小松鼠啊。好吧,我就再站一个冬天”),保证语言风格统一,情节衔接流畅。
故答案为:续写文章:这时,一个小小的声音在它门前响起:“再过一个冬天,行吗?天气越来越冷了,我找不到可以住的地方。”老屋低头看看,吃力地眯起眼睛:“哦,是小松鼠啊。好吧,我就再站一个冬天。”
(2024三上·永登期中)课外阅读。
忙碌的蜘蛛
① 为了觅食,小蚂蚁找遍了大树附近所有的地方,直到傍晚,才发现了一条小青虫。他正想招呼伙伴们分享“美味”,不料来了一只公鸡,抢先把虫吃了。疲惫不堪的小蚂蚁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道:“我们蚂蚁寻找食物可真难啊!听说树上住的这只蜘蛛,单靠一张网,得到的食物可多呢,我得去跟她学本领。”
② 小蚂蚁沿着树干往上爬,看见蜘蛛正伸开八只脚,舒舒服服地趴在蛛网上。小蚂蚁看见一只苍蝇刚被粘在蛛网上,没一会儿,又一只蚊子“不请自来”。小蚂蚁羡慕极了,央求道:“蜘蛛姐姐,把你的本领交给我吧!让我像你一样,织一张网,往上一躺,一辈子不饿肚子,一劳永逸该多好啊!”
③ “一劳永逸?”蜘蛛感到奇怪,“在我们蜘蛛的生活里,不存在一劳永逸啊!”蜘蛛想了一会儿说:“小蚂蚁,你最好在这里过一夜,看看我们是怎样生活的,行吗?”“行,我留下来。”
④ 夜幕降临了。月光下,蜘蛛网闪着银色的光芒。小蚂蚁又饿又累,打起瞌睡来了。然而蜘蛛却忙碌起来,在网上爬来爬去,把网上的丝一根根吃进肚里,好好的一张网给拆了。小蚂蚁睁开朦胧的双眼,疑惑地看着这一切。蜘蛛把丝吃掉后,一刻也不停歇,重新把丝从腹部的喷丝口喷出来,又开始织网。就这样她从天黑忙到天亮,才把网织好。
⑤ 小蚂蚁问蜘蛛:“你为什么要把网拆了重织?”蜘蛛答道:“如果不把干了的丝吃进肚子:重新织网,网就没有黏性,第二天就粘不住飞虫,我就要挨饿。”小蚂蚁又问:“你每夜都要这样干活?”蜘蛛说:“是的,为了生存,我不得不通宵达旦地干活,从不敢间断。我的网总是拆了织,织了拆,不过我总是在夜里工作。”
⑥ 小蚂蚁再没问什么,默默地沿着树干朝下爬去。他一边爬一边想。他明白了……
(有删改)
24.结合上下文,为加点的成语选择正确的意思并任选一个成语造句。(只填序号)
一劳永逸:   (①劳苦一次就可以不用费力了 ②每天都十分劳苦)
通宵达旦:   (①从天亮到天黑 ②从天黑到天亮)
我选择的成语是   ,造句:   
25.蜘蛛为什么要把网拆了重新织?在文中用横线把原因画出来。
26.结合文章内容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画波浪线的句子中可以看出这是一只慷慨无私的小蚂蚁。
B.蜘蛛的生活十分轻松,只要织一张网,什么都不做也能得到许多食物。
C.蜘蛛每天的网都是一张新的网,因为他们总在夜里工作。
27.小蚂蚁最后明白了什么?读了这篇童话,你有什么收获?
【答案】24.一劳永逸;造句:学习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和积累。;通宵达旦;造句:他为了完成这个项目,通宵达旦地工作,终于在截止日期前完成了任务。
25.“如果不把干了的丝吃进肚子,重新织网,网就没有黏性,第二天就粘不住飞虫,我就要挨饿。”
26.B
27.小蚂蚁明白了蜘蛛的生活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一劳永逸,而是需要不断地努力和付出。读了这篇童话,我收获到了只有通过不断地努力和付出,才能获得成功和收获。
【知识点】童话故事阅读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解题时要充分考虑文章的结构和内涵。
24.“一劳永逸”:从文中小蚂蚁的想法 “织一张网,往上一躺,一辈子不饿肚子” 可知,它认为蜘蛛只需辛苦织一次网,后续就不用再费力找食物。这与 “劳苦一次就可以不用费力了”(①)的意思完全匹配,而非 “每天都十分劳苦”(②),因此第一空选①。
“通宵达旦”:文中明确提到蜘蛛 “从天黑忙到天亮” 织网,“宵” 指夜晚,“旦” 指清晨,该成语本义就是 “从天黑到天亮”(②),而非 “从天亮到天黑”(①),因此第二空选②。
造句需遵循 “成语含义准确 + 语境合理” 的原则:
若选 “一劳永逸”,需围绕 “不能通过一次努力解决所有问题” 的核心,比如学习、技能提升等场景(如 “学习语言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法,只有每天坚持练习才能进步”)。
若选 “通宵达旦”,需围绕 “从夜晚到清晨持续做事” 的核心,比如工作、学习、准备活动等场景(如 “为了准备期末考试,他通宵达旦地复习知识点”)。
故答案为:一劳永逸;造句:学习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和积累;通宵达旦;造句:他为了完成这个项目,通宵达旦地工作,终于在截止日期前完成了任务。
25.文中蜘蛛直接回答小蚂蚁的疑问:“如果不把干了的丝吃进肚子,重新织网,网就没有黏性,第二天就粘不住飞虫,我就要挨饿。” 这句话明确因果关系(干丝无黏性→粘不住飞虫→会挨饿),是蜘蛛拆网重织的直接原因。
故答案为:“如果不把干了的丝吃进肚子,重新织网,网就没有黏性,第二天就粘不住飞虫,我就要挨饿。”
26.选项 A:画波浪线的句子(“他正想招呼伙伴们分享‘美味’”)体现小蚂蚁找到食物后愿意和同伴分享,符合 “慷慨无私” 的特点,说法正确。
选项 B:文中第④⑤段明确描述蜘蛛 “从天黑忙到天亮” 拆网重织,并非 “十分轻松”“什么都不做”,与小蚂蚁最初的误解形成对比,说法错误。
选项 C:结合第④段 “从天黑忙到天亮,才把网织好” 和第⑤段 “每夜都要这样干活”,可知蜘蛛每天的网都是夜间新织的,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B
27.小蚂蚁最初的认知是 “蜘蛛织一张网就能一劳永逸”,但通过观察蜘蛛 “夜间拆网重织、通宵忙碌”,并听蜘蛛解释 “为了生存必须不断干活”,其认知被修正。因此,小蚂蚁明白的核心是:蜘蛛的生活并非 “一劳永逸”,而是需要通过持续的辛苦劳动(拆网、织网)才能生存,没有不付出就有的收获。
收获需从故事主旨出发,结合蜘蛛的 “持续努力” 和小蚂蚁的 “认知转变”,提炼普适性道理:
故事通过蜘蛛的忙碌打破 “一劳永逸” 的幻想,告诉我们 “任何收获都离不开持续的付出”,比如学习中需坚持积累、工作中需踏实努力,不能抱有 “一次努力就一劳永逸” 的侥幸心理。
故答案为:小蚂蚁明白了蜘蛛的生活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一劳永逸,而是需要不断地努力和付出。读了这篇童话,我收获到了只有通过不断地努力和付出,才能获得成功和收获。
28.(2024三上·永登期中)春天花红柳绿,万物复苏;夏天骄阳似火,绿树阴浓;秋天金风送兔,瓜果飘香;冬天寒风凛冽,白雪皑皑……一年四季景色不同,我们的心情也不同。
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季节,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字迹工整,语句通畅,条理清晰,不少于300字。
【答案】略
【知识点】写景类作文
【解析】【分析】题目开篇用排比句描绘四季特点(春红柳绿、夏阳浓荫、秋果飘香、冬雪皑皑),并非单纯要求 “描写季节景色”,而是通过 “一年四季景色不同,我们的心情也不同” 这句话,点明 核心写作目标:
不是客观 “介绍季节”,而是结合 “自己最喜欢的季节”,写出 “景色” 与 “心情 / 感受” 的关联 —— 比如季节的某个细节(如秋日的桂香、冬日的暖阳)如何触发你的快乐、宁静、感动,让季节成为 “个人情感与体验的载体”。
内容限制: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 1. 不用真实姓名(如 “我和小明去赏秋” 改为 “我和小伙伴去赏秋”);
2. 不用真实地名(如 “北京的秋天” 改为 “家乡的秋天”“小区旁的秋日公园”);
3. 可用 “模糊化场景”(如 “楼下的小花园”“河边的步道”),既真实又合规。
表达要求:字迹工整,语句通畅,条理清晰:1. 字迹:卷面整洁是基础,避免涂改(可先列提纲再动笔);
2. 语句:用简单、准确的句子,避免生僻词堆砌(如写春风,“风里带着花香” 比 “惠风裹挟着馥郁芬芳” 更自然);
3. 条理:避免 “想到哪写到哪”,需按 “顺序” 组织内容(如时间顺序:清晨→午后→傍晚;空间顺序:树下→河边→草地)。
篇幅要求:不少于 300 字:300 字约需 “1 个核心场景 + 2-3 个细节描写 + 1 段情感总结”:
例:写夏天,可先总起 “我最爱夏天的傍晚”(1 句),再写 “傍晚的晚霞、河边的凉风、吃西瓜的快乐”(3-4 句细节),最后总结 “夏天的傍晚藏着我的小幸福”(1 句),轻松达标。
拟题要求 自拟题目 题目需 “扣住季节 + 体现喜好”,避免笼统:
故答案为:秋日的小欢喜
我最爱的季节,是被金风染透的秋天。它没有春天的潮湿,没有夏天的燥热,也没有冬天的凛冽,只把温柔的阳光和清甜的香气,悄悄揉进每一个日子里。
清晨推开窗,最先撞见的是院子里的那棵桂花树。细碎的金黄花瓣藏在绿叶间,风一吹就簌簌落下,像撒了把星星。空气里满是甜甜的桂花香,深吸一口,连鼻尖都像裹了层蜜。我总爱捡几片完整的花瓣,夹在课本里,后来翻开书时,连文字都带着淡淡的秋意。
午后的公园最是惬意。银杏叶开始泛黄,一片片像小扇子似的,铺在地上连成金色的地毯。我会带着一本书坐在长椅上,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来,在书页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偶尔有熟透的柿子从枝头晃悠,“咚” 地落在草地上,引得路过的小鸟蹦蹦跳跳地啄食,叽叽喳喳的叫声,让整个秋天都热闹了几分。
傍晚回家时,总能看见街边的水果店摆着满筐的橘子和石榴。橘子剥开是酸甜的果肉,石榴籽像亮晶晶的红宝石,咬一口满是汁水。妈妈会把晒干的桂花和糯米一起煮成粥,盛在白瓷碗里,热气裹着香气飘上来,一口下去,暖到了心里。
有人说秋天是萧瑟的,但在我眼里,秋天是藏满小欢喜的季节 —— 有花香,有暖阳,有甜甜的果实,还有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的温暖。这样的秋天,怎么能让人不喜欢呢?
【点评】一、立意鲜明,情感真挚:以 “小欢喜” 点亮秋日
文章跳出 “秋天萧瑟” 的常见认知,以 “小欢喜” 为线索,聚焦桂花、银杏、果实、暖粥等充满生活气息的细节,传递出对秋天的偏爱。从 “鼻尖裹蜜的桂花香” 到 “书页里的秋意”,从 “橘子的酸甜” 到 “桂花粥的暖意”,每一处描写都带着真切的感受,让 “喜欢秋天” 的情感不空洞、不生硬,反而像秋日阳光般温暖动人,容易引发读者共鸣。
二、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按 “时间 + 场景” 展开
文章以 “清晨 — 午后 — 傍晚” 的时间顺序串联场景,逻辑清晰且过渡自然:
清晨写 “院子里的桂花树”,聚焦 “嗅觉”(桂花香)与 “动作”(捡花瓣夹书),开启秋日的美好;
午后写 “公园的银杏与柿子”,兼顾 “视觉”(金黄银杏、斑驳光影)与 “听觉”(小鸟叽叽喳喳),展现秋日的惬意;
傍晚写 “街边水果与家中桂粥”,关联 “味觉”(橘子酸甜、粥的暖意)与 “亲情”,升华秋日的温暖。
整体脉络从 “户外景物” 到 “生活日常”,层层递进,让秋天的形象更立体。
三、语言生动,细节鲜活:善用感官描写与比喻
文中多处细节描写极具画面感,且善用感官体验丰富表达:
视觉上,“银杏叶像小扇子”“石榴籽像亮晶晶的红宝石”,比喻贴切形象,让秋日景物跃然纸上;
嗅觉上,“空气里满是甜甜的桂花香,深吸一口,连鼻尖都像裹了层蜜”,用通感手法放大桂香的甜;
听觉与触觉上,“小鸟蹦蹦跳跳地啄食,叽叽喳喳的叫声”“热气裹着香气飘上来,一口下去,暖到了心里”,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语言没有复杂修辞,却用朴素的表达写出了秋天的细腻,符合 “语句通畅” 的要求,也体现出对生活的细致观察。
1 / 1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1.(2024三上·永登期中) 根据拼音和语境写字词。
这周末大家约好了去秋游,我zhǔn bèi   了许多零食和其他必需品。到达目的地后,我们看到了这里的树毫无guǐ zé    地pái liè   着,路边的野jú    花在阳光下开得十分灿烂,有一种天然之美。
2.(2024三上·永登期中) 选择合适的字填空。
晴 清 勾 够 咬 吵
   天 不       闲
   水    引    牙
3.(2024三上·永登期中) 按要求查字典并完成练习。
“装”字用音序查字法可以先查音序   ,再查   。 “装”在字典中的解释有:①穿着的衣物。②打扮,用服饰使人改 变原来的外貌。③对书籍、字画加以修整或修整成的式样。“装 订”中的“装”应选第   (只填序号)种解释;“服装”中的“装” 应选第   (只填序号)种解释。我还能用“装”组一个词:    。
(2024三上·永登期中) 补充词语并按要求填空。
4.
   上   下    忙   乱
果实             百中
5. 上面词语中,包含反义词的词语是   。
6. 我还能写出一个包含数字的成语:   。
7.(2024三上·永登期中) 选一选。下列成语中,与季节无关的一项是(  )
A.千山万水 B.春暖花开 C.秋风习习 D.秋高气爽
8.(2024三上·永登期中)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背诵 后背 B.压力 压强 C.中间 中国 D.答应 应该
9.(2024三上·永登期中)班级开展“名字里的故事”主题交流会,下列做法不合适的是(  )
A.交流会开始前,要向父母长辈了解自己名字的来历和含义。
B.查阅字典,看看自己名字里的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C.不提前准备好,在交流会上胡编乱造。
D.听同学的讲解时,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记下来稍后询问。
10.(2024三上·永登期中)下列中华民族的谚语中,所表达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B.人心齐,泰山移。
C.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D.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11.(2024三上·永登期中)下列句子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风笛。
B.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
C.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
D.春姑娘笑着向我们走来。
(2024三上·永登期中) 按要求写句子。
12. 小朋友们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改为把字句)
13. 妈妈竖起大拇指说:“宝贝,你今天真棒!”(改为提示语在中间)
14. 用修改符号修改下面的句子。(共三处)
《西游记》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在这本书中,认识了孙悟空、朱八戒、沙和尚、丑小鸭和唐僧,了解到了一个神奇的神话世界。
(2024三上·永登期中) 古诗词默写。
15.萧萧梧叶送寒声,   。
16.   在于力,万古胜负   。
17.一个篱笆三个桩,   。
18.《山行》中,描绘秋日傍晚的枫叶灿烂如火,令诗人流连 忘返的诗句是“   ,   ”。
19.(2024三上·永登期中)你一定读过许多童话故事吧,选择一本你最喜欢的童话故事 书推荐给大家,并写出其中的两篇童话的题目。
(2024三上·永登期中)课内阅读。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节选)
① 老屋已经活了一百多岁了。它的窗户变成了黑窟窿,门板 也破了洞。它很久很久没人住了。
② “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它自言自语着,准备往旁 边倒去。
③ “等等,老屋!”一个小小的声音在它门前响起,“再过一个 晚上,行吗?今天晚上有暴风雨,我找不到一个安心睡觉的地方。”
④ 老屋低头看看,吃力地眯起眼睛:“哦,是小猫啊。好吧, 我就再站一个晚上。”
⑤ 第二天,天晴了。小猫从破窗户里跳了出来:“喵喵,谢谢!”
⑥ 老屋说:“再见!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
20.请你用波浪线画出文中表现老屋很老的句子。
21.读完这篇文章后,我可以用成语   来形容老屋 的品质。
2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中,错误的一项是(  )
A.从文章题目可以推测,老屋一直都没有倒下。
B.小猫因为有暴风雨来到老屋求助,老屋便收留了它。
C.如果给这篇文章配图,我会配一个朴素整洁的小茅屋。
23.结合文章内容和下面所给的开头,续写文章。
这时,一个小小的声音在它门前响起:“再过一个冬天,行吗? 天气越来越冷了,我找不到可以住的地方。”老屋低头看看,   
(2024三上·永登期中)课外阅读。
忙碌的蜘蛛
① 为了觅食,小蚂蚁找遍了大树附近所有的地方,直到傍晚,才发现了一条小青虫。他正想招呼伙伴们分享“美味”,不料来了一只公鸡,抢先把虫吃了。疲惫不堪的小蚂蚁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道:“我们蚂蚁寻找食物可真难啊!听说树上住的这只蜘蛛,单靠一张网,得到的食物可多呢,我得去跟她学本领。”
② 小蚂蚁沿着树干往上爬,看见蜘蛛正伸开八只脚,舒舒服服地趴在蛛网上。小蚂蚁看见一只苍蝇刚被粘在蛛网上,没一会儿,又一只蚊子“不请自来”。小蚂蚁羡慕极了,央求道:“蜘蛛姐姐,把你的本领交给我吧!让我像你一样,织一张网,往上一躺,一辈子不饿肚子,一劳永逸该多好啊!”
③ “一劳永逸?”蜘蛛感到奇怪,“在我们蜘蛛的生活里,不存在一劳永逸啊!”蜘蛛想了一会儿说:“小蚂蚁,你最好在这里过一夜,看看我们是怎样生活的,行吗?”“行,我留下来。”
④ 夜幕降临了。月光下,蜘蛛网闪着银色的光芒。小蚂蚁又饿又累,打起瞌睡来了。然而蜘蛛却忙碌起来,在网上爬来爬去,把网上的丝一根根吃进肚里,好好的一张网给拆了。小蚂蚁睁开朦胧的双眼,疑惑地看着这一切。蜘蛛把丝吃掉后,一刻也不停歇,重新把丝从腹部的喷丝口喷出来,又开始织网。就这样她从天黑忙到天亮,才把网织好。
⑤ 小蚂蚁问蜘蛛:“你为什么要把网拆了重织?”蜘蛛答道:“如果不把干了的丝吃进肚子:重新织网,网就没有黏性,第二天就粘不住飞虫,我就要挨饿。”小蚂蚁又问:“你每夜都要这样干活?”蜘蛛说:“是的,为了生存,我不得不通宵达旦地干活,从不敢间断。我的网总是拆了织,织了拆,不过我总是在夜里工作。”
⑥ 小蚂蚁再没问什么,默默地沿着树干朝下爬去。他一边爬一边想。他明白了……
(有删改)
24.结合上下文,为加点的成语选择正确的意思并任选一个成语造句。(只填序号)
一劳永逸:   (①劳苦一次就可以不用费力了 ②每天都十分劳苦)
通宵达旦:   (①从天亮到天黑 ②从天黑到天亮)
我选择的成语是   ,造句:   
25.蜘蛛为什么要把网拆了重新织?在文中用横线把原因画出来。
26.结合文章内容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画波浪线的句子中可以看出这是一只慷慨无私的小蚂蚁。
B.蜘蛛的生活十分轻松,只要织一张网,什么都不做也能得到许多食物。
C.蜘蛛每天的网都是一张新的网,因为他们总在夜里工作。
27.小蚂蚁最后明白了什么?读了这篇童话,你有什么收获?
28.(2024三上·永登期中)春天花红柳绿,万物复苏;夏天骄阳似火,绿树阴浓;秋天金风送兔,瓜果飘香;冬天寒风凛冽,白雪皑皑……一年四季景色不同,我们的心情也不同。
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季节,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字迹工整,语句通畅,条理清晰,不少于3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准备;规则;排列;菊
【知识点】看拼音写汉字
【解析】【分析】“zhǔn bèi”→“准备”:结合 “秋游” 场景,“准备零食和必需品” 是出行前的常规动作,“准备” 指 “预先安排、筹备”,符合 “为秋游做准备” 的语境,无其他同拼音词语(如 “准被”“准倍”)可匹配。
“准”:左右结构,左边 “冫”(两点水,笔顺:点、提,不要写成 “氵” 三点水),右边 “隹”(笔顺:撇、竖、点、横、横、横、竖、横,共 8 画,注意 “隹” 的中间是四横,不要少写或多写横画);整个字左窄右宽,“冫” 的提画要短小,“隹” 的竖画要垂直,避免写成形近字 “淮”(左边 “氵”)。
“备”:上下结构,上面 “夂”(反文旁的变形,笔顺:撇、横撇 / 横钩、捺,不要写成 “攵”),下面 “田”(笔顺:竖、横折、横、竖、横,注意 “田” 要写得方正,四条边均匀);注意 “备” 的上部 “夂” 的捺画要覆盖下方 “田” 的上半部分,不要写成形近字 “各”(下面是 “口”)。
“guǐ zé”→“规则”:结合 “树…… 排列着” 的描述,“规则” 指 “整齐的条理、规律”,“毫无规则” 即树木排列没有条理,符合 “天然之美” 的语境(天然场景常无人工整理的整齐感),同拼音无其他合理词语(如 “轨则” 为错写,“规则” 是固定搭配)。
“规”:左右结构,左边 “夫”(笔顺:横、横、撇、捺,注意 “夫” 的第二横要比第一横长),右边 “见”(笔顺:竖、横折、撇、竖弯钩,注意 “见” 的竖弯钩要圆润,不要写成 “竖弯”);整个字左窄右宽,“夫” 的捺画要缩短,给右边 “见” 留出空间,避免写成形近字 “现”(左边 “王”)。
“则”:左右结构,左边 “贝”(笔顺:竖、横折、横、横、撇、点,注意 “贝” 的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成 “撇”),右边 “刂”(竖刀旁,笔顺:竖、竖钩,注意两笔要平行,竖钩要短小尖锐);注意 “贝” 在左边时要写得窄长,不要写成 “见”,避免将 “则” 写成 “侧”(右边 “刂” 变成 “页”)。
“pái liè”→ “排列”:结合 “树毫无规则地…… 着”,“排列” 指 “按顺序摆放、分布”,是描述物体位置分布的常用词,与 “树木的分布状态” 直接对应,无其他同拼音词语(如 “排例” 为错写,“列” 是固定用字)。
“排”:左右结构,左边 “扌”(提手旁,笔顺:横、竖钩、提,提画要短小有力),右边 “非”(笔顺:竖、横、横、横、竖、横、横、横,注意 “非” 是左右对称结构,中间两竖要平行,横画均匀分布);整个字左窄右宽,“扌” 的提画要避开右边 “非” 的第一横,避免写成形近字 “徘”(右边 “非” 变成 “隹”)。
“列”:左右结构,左边 “歹”(笔顺:横、撇、横撇 / 横钩、点,注意 “歹” 的第三笔是横撇,不要写成 “横折”),右边 “刂”(竖刀旁,与 “则” 的右边一致,注意竖钩要垂直);注意 “歹” 不要写成 “夕”(少一横),避免将 “列” 写成 “例”(右边 “刂” 变成 “利”)。
“jú”→“菊(花)”:结合 “路边的野…… 花”,“菊花” 是常见的秋季野花,且 “菊花” 是固定花卉名称,符合 “秋游”(秋季)的时间背景,无其他同拼音花卉名称(如 “橘花” 虽音同,但 “橘花” 非常见野花,且与 “野” 搭配不自然)。
“菊”:上下结构,上面 “艹”(草字头,笔顺:横、竖、竖,两竖要内收),下面 “匊”(笔顺:撇、横折钩、撇、撇、横、竖、横折、横,注意 “匊” 的中间是 “米” 的变形,不要写成 “句”);整个字上窄下宽,“艹” 的覆盖范围要适中,不要遮住下方 “匊” 的上半部分,避免写成形近字 “苟”(下面是 “句”,无中间的撇画)。
故答案为:准备;规则;排列;菊
【点评】本题考查看拼音写词语,书写时注意汉字的结构和规范,注意“规则、菊”等词语的书写。
2.【答案】晴天;不够;吵闹;清水;勾引;咬牙
【知识点】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第一空:“晴”(组成 “晴天”):“晴” 与 “清” 均为左右结构,且右半部分相近,但核心含义不同:
“晴”:部首为 “日”,与 “太阳、天气” 相关,含义是 “天空无云或少云,天气好”;
“清”:部首为 “氵”,与 “水、洁净” 相关,含义是 “水纯净、没有杂质,或事物清楚、整洁”。
空格后为 “天”,需组成描述 “天气” 的词语。“晴天” 是固定搭配,指 “天气晴朗的日子”,符合日常表达(如 “秋游遇到晴天”);若填 “清”,“清天” 并非规范词语,无 “天气” 相关含义,因此选 “晴”。
第二空:“够”(组成 “不够”):“勾” 与 “够” 读音相近(均含 “gòu” 音),但字形和含义差异明显:
“够”:左右结构,由 “多” 和 “句” 组成,核心含义是 “数量、程度达到需要的标准,或满足需求”,可表示 “充足 / 不足”(如 “够多”“不够”);
“勾”:单一结构,含义是 “用笔画出轮廓、牵引、串通”(如 “勾画”“勾引”),无 “充足 / 不足” 的语义。
空格前为 “不”,需组成表示 “不足、未达到标准” 的词语。“不够” 是固定搭配,可用于描述数量(如 “不够吃”“不够用”);若填 “勾”,“不勾” 并非规范词语,无实际语义,因此选 “够”。
第三空:“吵”(组成 “吵闹”):“咬” 与 “吵” 均为左右结构,且左半部分均为 “口”(与 “嘴、声音” 相关),但右半部分和含义不同:
“吵”:右半为 “少”,核心含义是 “声音杂乱、喧闹”(如 “吵闹”“吵架”),侧重 “声音的混乱程度”;
“咬”:右半为 “交”,核心含义是 “用牙齿夹住或撕咬”(如 “咬牙”“咬东西”),侧重 “牙齿的动作”。
空格后为 “闲”,需组成描述 “状态” 的词语。“吵闹” 是固定搭配,指 “声音喧闹、不安静”(如 “吵闹的集市”“别吵闹”);若填 “咬”,“咬闲” 并非规范词语,无 “喧闹” 相关含义,因此选 “吵”。
第四空:“清”(组成 “清水”):同第一空,“清”(氵)与 “水” 直接相关,表 “水纯净无杂质”;“晴”(日)与 “水” 无关,无 “水纯净” 的含义。
空格后为 “水”,需组成描述 “水的状态” 的词语。“清水” 是固定搭配,指 “纯净、没有浑浊物的水”(如 “清水流淌”);若填 “晴”,“晴水” 并非规范词语,无法描述水的状态,因此选 “清”。
第五空:“勾”(组成 “勾引”):同第二空,“勾” 有 “牵引、吸引” 的含义(如 “勾引”“勾魂”);“够” 无 “吸引、牵引” 的语义,无法与 “引” 搭配。
空格后为 “引”,“勾引” 是固定搭配,指 “用手段吸引他人(多含贬义)”;若填 “够”,“够引” 并非规范词语,无 “吸引” 相关含义,因此选 “勾”。
第六空:“咬”(组成 “咬牙”):同第三空,“咬” 与 “牙齿动作” 相关,“咬牙” 指 “上下牙齿用力咬住”(如 “咬牙坚持”“咬牙切齿”);“吵” 与 “牙齿动作” 无关,无法与 “牙” 搭配表动作。
空格后为 “牙”,需组成描述 “牙齿动作” 的词语。“咬牙” 是固定搭配,符合 “牙齿用力” 的语义;若填 “吵”,“吵牙” 并非规范词语,无法描述牙齿动作,因此选 “咬”。
故答案为:晴天;不够;吵闹;清水;勾引;咬牙
【点评】本题考查形近字、音近字的辨析与运用,核心是通过 “字义匹配语境”“固定搭配习惯” 来区分易混淆的汉字,需结合词语含义和日常使用场景判断,避免因字形相近或读音相近导致误用。
3.【答案】Z;zhuāng;③;①;装扮
【知识点】部首与偏旁;笔画与笔顺;汉字查字典
【解析】【分析】第一空:音序 “Z”:音序查字法的第一步是 “查音序”,音序指的是汉字拼音的第一个大写字母。
“装” 字的拼音是 “zhuāng”,其拼音的第一个字母是 “z”,按照音序查字法的规范,需填写大写形式 “Z”(小写 “z” 不符合要求)。
第二空:音节 “zhuāng”:音序查字法的第二步是 “查音节”,音节指的是汉字完整的拼音(不带声调,部分字典也可带声调,但规范写法以不带声调为准)。
“装” 字的完整拼音是 “zhuāng”,因此在找到音序 “Z” 后,需进一步查找对应的音节 “zhuāng”(注意不可遗漏拼音中的 “u” 和 “ang”,避免误写为 “zhāng” 等)。
第三空:“装订” 选③:多义字辨析需结合 “词语含义” 匹配 “字义”:
“装订” 的意思是 “将零散的纸张、书页通过缝线、胶黏等方式整理成册(如装订书本、装订文件)”,核心动作是 “对书籍、字画等进行修整,形成固定式样”。
对比题干中 “装” 的三种解释:①指衣物,②指打扮,③指对书籍、字画的修整或修整后的式样。
“装订” 的动作与 “书籍修整” 直接相关,因此对应解释③。
第四空:“服装” 选①:同样结合 “词语含义” 匹配 “字义”:
“服装” 的意思是 “人穿着的衣服、服饰(如日常服装、演出服装)”,核心指向 “穿着的衣物”。
对比三种解释:①明确指 “穿着的衣物”,与 “服装” 的含义完全一致;②(打扮)、③(书籍修整)均与 “衣物” 无关。
第五空:组词 “装扮”:“装” 字可根据不同字义组词,需保证词语规范、语义通顺:
结合解释①(衣物):可组 “西装”“童装”“时装”;
结合解释②(打扮):可组 “装扮”“装饰”“化装”(注意 “化装” 侧重通过服饰、妆容改变外貌,与 “化妆” 区分);
结合解释③(书籍修整):可组 “装帧”“装裱”。
故答案为:Z;zhuāng;③;①;装扮
【点评】本题考查音序查字法的步骤及多义字的辨析,核心是掌握音序查字法的规范流程,并通过 “词语含义匹配字义” 的方法,确定多义字在具体语境中的正确解释。
【答案】4.七;八;手;脚;累;累;百;发
5.手忙脚乱
6.五湖四海
【知识点】补充成语;成语运用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积累与辨析,需结合成语的结构特点、语义逻辑及常见用法作答。
4.七上八下(填空 1:七,填空 2:八):这是描写 “内心慌乱、不安定” 的成语,“七” 和 “八” 是固定数字搭配,形成 “七 X 八 X” 的结构(类似成语还有 “七嘴八舌”“七手八脚”),无其他数字可替换,因此填 “七”“八”。
手忙脚乱(填空 3:手,填空 4:脚):成语形容 “做事慌张、没有条理,手脚不知该怎么配合”,核心是用 “手” 和 “脚” 这两个身体部位的动作,体现 “忙乱” 的状态,固定搭配为 “手”“脚”,无法替换为其他部位(如 “眼”“耳”)。
果实累累(填空 5:累,填空 6:累):“累累” 形容 “连续成串、数量极多”,“果实累累” 即 “树上的果子结得非常多,挂满枝头”,“累累” 是叠词固定用法,需重复填写 “累”,不能写成 “垒垒”(“垒” 指堆积砖石,与 “果实” 无关)。
百发百中(填空 7:百,填空 8:发):成语原指 “射箭时每次都命中目标”,后泛指 “做事有把握、每次都成功”,“百” 是固定数字,“发” 指 “发射(箭、子弹等)”,固定搭配为 “百”“发”,形成 “百 X 百 X” 的结构(类似成语还有 “百依百顺”)。
故答案为:七;八;手;脚;累;累;百;发
5.七上八下:“上” 和 “下” 是反义词,但成语整体无 “含反义词” 的典型标识(且本题答案聚焦 “手忙脚乱”,需结合成语核心语义结构判断);
手忙脚乱:“手” 和 “脚” 是身体部位的对应词,本身非反义词,但成语中 “忙”(忙碌)和 “乱”(混乱)虽非严格反义词,更关键的是:该成语通过 “手” 和 “脚” 的动作对比,体现 “忙乱” 的状态。
故答案为:手忙脚乱
6.含 “一”:一心一意、一帆风顺;
含 “三”“四”:三心二意、四面八方;
含 “五”“六”:五颜六色、五光十色;
含 “十”“百”:十全十美、百依百顺。
故答案为:五湖四海
7.【答案】A
【知识点】成语运用
【解析】【分析】选项 A:千山万水:“千山” 指无数座山,“万水” 指无数条河,成语整体形容 “路途遥远、跨越的山水极多”,例如 “他跨越千山万水,终于回到了家乡”。
季节关联判断:成语中仅描述 “山水数量多、路程远”,未提及任何与季节相关的元素(如温度、景物、气候等),与季节无关。
选项 B:春暖花开:“春暖” 指春天天气温暖,“花开” 指春天花朵绽放,成语直接描绘 “春天温暖、百花盛开的美好景象”,例如 “春暖花开时,我们去公园踏青”。
季节关联判断:明确包含 “春” 字,且 “花开” 是春天的典型特征,与春季直接相关。
选项 C:秋风习习:“秋风” 指秋天的风,“习习” 形容风轻柔、缓慢地吹,成语描绘 “秋天微风拂面的舒适场景”,例如 “秋风习习的傍晚,我们在湖边散步”。
季节关联判断:明确包含 “秋” 字,且 “秋风” 是秋天的标志性气候元素,与秋季直接相关。
选项 D:秋高气爽:“秋高” 指秋天天空高远、晴朗,“气爽” 指秋天空气清新、凉爽,成语形容 “秋天天空明净、气候宜人的特点”,例如 “秋高气爽的日子里,适合登山望远”。
季节关联判断:明确包含 “秋” 字,且 “天高气爽” 是秋天的典型气候特征,与秋季直接相关。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语义理解与季节属性判断,核心是分析每个选项的成语是否包含明确的季节特征词或指向特定季节,进而选出与季节无关的选项。
8.【答案】A
【知识点】字音
【解析】【分析】选项 A:背诵(bèi sòng) 后背(hòu bèi)
“背诵” 中,“背” 指 “凭记忆念出”,读 bèi;
“后背” 中,“背” 指 “人体躯干的后部”,读 bèi。
选项 B:压力(yā lì) 压强(yā qiáng)
“压力” 中,“压” 指 “从上面加力”,读 yā;
“压强” 中,“压” 是物理术语,指 “物体所受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读 yā。
选项 C:中间(zhōng jiān) 中国(zhōng guó)
“中间” 中,“中” 指 “中心、里面”,读 zhōng;
“中国” 中,“中” 指 “特指中国”,读 zhōng。
选项 D:答应(dā yìng) 应该(yīng gāi)
“答应” 中,“应” 指 “回应、同意”,读 yīng(口语中常读轻声 “ying”,但拼音标注为 yīng);“答应”(dā yìng):“应” 表 “回应”,读 yìng;“应该”(yīng gāi):“应” 表 “理应、应当”,读 yīng。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多音字的读音判断,核心是分析每个选项中加点字在不同词语中的读音是否一致,进而选出 “不完全相同” 的选项。
9.【答案】C
【知识点】其他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选项 A:名字的来历往往与父母长辈的期望、家庭故事或特殊意义相关,向他们询问是获取名字背后真实信息最直接、最准确的方式。能让自己在分享时内容真实、有细节,避免信息偏差,让交流更有温度和意义,做法合适。
选项 B:名字中的单个汉字可能包含特定的字义(如 “睿” 指聪明、“妍” 指美好),通过字典查询能深入理解每个字的本义,丰富对名字含义的解读。可让分享内容更准确、有文化内涵,帮助自己和同学更清晰地理解名字的寓意,做法合适。
选项 C:“名字里的故事” 主题交流会的核心是 “真实分享”,胡编乱造违背了活动的初衷 —— 交流真实的名字含义与背后的情感。不提前准备会导致分享内容空洞、虚假,无法体现名字的独特价值。不仅会让自己的分享缺乏意义,还可能误导同学,破坏交流会 “真诚交流” 的氛围,做法不合适。
选项 D:这是尊重他人、积极参与交流的表现。记录疑问并稍后询问,既能避免打断同学的分享,又能深入了解同学名字的故事,体现对他人分享的重视。能促进同学间的互动,让交流会的交流更深入、更充分,做法合适。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主题交流会的正确参与方式,核心是判断每个选项的做法是否符合 “认真准备、真诚交流、尊重他人” 的活动原则,进而选出 “不合适” 的选项。
10.【答案】D
【知识点】谚语
【解析】【分析】选项 A:两个人如果心意相通、齐心协力,他们的力量就像锋利的刀剑一样,能斩断金属。突出 “团结” 的重要性 —— 当两个人目标一致、合作无间时,能产生强大的力量,克服困难。强调团结协作的力量。
选项 B:只要大家的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连泰山这样巨大沉重的物体也能移动。用 “移泰山” 的夸张表达,极言 “众人齐心” 的力量之强大,说明集体团结能突破看似不可能的难关。强调团结协作的力量。
选项 C:三个普通的皮匠(旧时手工劳动者,代表普通人)如果一起商量、合作,他们的智慧和能力能比得上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不突出个体的优秀,而是强调 “集体合作、集思广益” 的价值 —— 普通人团结起来,也能发挥出超越个体的智慧。强调团结协作的力量。
选项 D:油灯需要用灯芯拨一下,才能更明亮;道理需要通过辩论、讨论,才能更清晰、更明白。用 “拨灯” 类比 “辩理”,说明 “主动探究、交流辩论” 是理清道理、获得真相的重要方式,与 “团结” 无关。强调探究与辩论对明辨道理的作用。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谚语核心含义的归类判断,需先分析每句谚语所表达的主旨,再找出与其他三项主题不同的选项。
11.【答案】C
【知识点】修辞手法辨析
【解析】【分析】选项 A: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风笛:拟人
“走过” 是人的动作,“吹风笛” 是人的行为(风笛是人类乐器,只有人能 “吹”)。句子将 “东风”(自然现象)当作人来写,赋予它人类的动作和行为,生动地表现出东风的灵动与活泼,没有出现 “像、好像” 等比喻词,也没有将东风比作另一事物。
选项 B: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拟人:“欢唱” 是人类的行为(唱歌是人的活动),句子将 “小鸟” 当作人来写,赋予它 “唱歌” 的人类特性,让小鸟的形象更鲜活,不存在 “把 A 比作 B” 的结构,属于典型的拟人。
选项 C: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比喻
句子包含比喻的核心要素 ——
本体:水泥道(被描述的事物);
喻体:彩色的地毯(用来打比方的事物);
比喻词:像(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
通过 “把水泥道比作彩色地毯”,突出水泥道 “色彩鲜艳、平整柔软” 的特点,与 “赋予事物人特性” 的拟人手法完全不同。
选项 D:春姑娘笑着向我们走来:拟人
“春姑娘” 是对 “春天” 的拟人化称呼(将季节当作人来命名),“笑着”“走来” 都是人类的表情和动作。句子把 “春天” 当作一位活泼的姑娘来写,赋予它人类的神态与动作,体现春天的生机,属于拟人手法。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常见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归类,核心是区分 “拟人” 与 “比喻” 两种手法的差异 —— 拟人侧重 “赋予事物人特性”,比喻侧重 “用甲事物比作乙事物”,需逐一分析选项手法后找出不同项。
【答案】12.那香味常把小朋友们的脚勾住。
13.“宝贝,”妈妈竖起大拇指说,“你今天真棒!”
14.《西游记》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在这本书中,我认识了孙悟空、朱八戒、沙和尚和唐僧,了解到了一个神奇的神话世界。
【知识点】修改病句;句式转换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 “句式转换”能力,需结合不同题型的规则和逻辑,确保句子修改后语义不变、语法正确、表达规范。
12.“被字句” 结构为 “受动者(动作承受者)+ 被 + 施动者(动作发出者)+ 动作”;
“把字句” 结构为 “施动者 + 把 + 受动者 + 动作”,需交换 “施动者” 和 “受动者” 的位置,将 “被” 改为 “把”,保持动作和语义不变。
具体转换:拆分原句成分:
受动者(被勾住的对象):小朋友们的脚
施动者(发出 “勾住” 动作的对象):那香味
动作:勾住
调整结构:
按 “施动者 + 把 + 受动者 + 动作” 重组,即 “那香味 + 把 + 小朋友们的脚 + 勾住”,补充原句中的 “常”(频率副词),最终得到 “那香味常把小朋友们的脚勾住”。
故答案为:那香味常把小朋友们的脚勾住。
13.提示语(如 “妈妈竖起大拇指说”)的位置可在句首、句中、句末,位置不同,标点符号需相应调整:提示语在中间时,需将原引语拆分为两部分,提示语前的引语加引号和逗号(或感叹号、问号,根据语气),提示语后加逗号,提示语后的引语再加引号。
具体步骤
拆分原引语:
原引语为 “宝贝,你今天真棒!”,根据语义可拆分为 “宝贝,” 和 “你今天真棒!”(拆分处需符合语气停顿,不破坏语义)。
插入提示语:
在拆分后的两部分引语中间插入提示语 “妈妈竖起大拇指说”,并添加标点:
前半引语 “宝贝,” 后加引号和逗号(表停顿);
提示语 “妈妈竖起大拇指说” 后加逗号(连接前后引语);
后半引语 “你今天真棒!” 加引号(保持感叹语气,感叹号在引号内)。
故答案为:“宝贝,”妈妈竖起大拇指说,“你今天真棒!”
14.第一处:缺少主语
问题:“在这本书中,认识了……” 这句话没有明确的动作发出者(谁认识?),属于 “主语残缺”,导致句子不完整。
修改:在 “认识了” 前添加主语 “我”(或 “我们”“读者” 等,“我” 更符合日常表达语境),改为 “在这本书中,我认识了……”。
第二处:人物归属错误(多余人物)
问题:“丑小鸭” 是《安徒生童话》中《丑小鸭》的主角,并非《西游记》中的人物,属于 “常识性错误,人物罗列不当”。
修改:删除 “丑小鸭”,使人物均为《西游记》角色(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唐僧),改为 “认识了孙悟空、朱八戒、沙和尚和唐僧”。
第三处:错别字(“朱八戒” 应为 “猪八戒”)
问题:“朱”(红色)为错别字,《西游记》中该角色正确写法是 “猪八戒”(“猪” 指动物,符合角色设定)。
修改:将 “朱八戒” 改为 “猪八戒”。
故答案为:《西游记》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在这本书中,我认识了孙悟空、朱八戒、沙和尚和唐僧,了解到了一个神奇的神话世界。
【答案】15.江上秋风动客情
16.在于力;在于理
17.一个好汉三个帮
18.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知识点】古诗词填空;古诗词运用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对课内古诗、谚语的背诵与理解,需结合诗句语境、主题思想及文学常识,明确每处空缺的准确内容。
15.该句出自宋代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是诗人客居他乡时,因秋景触发思乡之情而作。
前句 “萧萧梧叶送寒声” 以 “梧叶”“寒声” 点明秋日萧瑟的环境,营造凄凉氛围;
后句 “江上秋风动客情” 承接秋景,由 “秋风” 自然引出 “客情”(他乡游子的思乡之情),形成 “景→情” 的递进,情感表达连贯。
故答案为:江上秋风动客情
16.这是一句流传甚广的民间谚语,核心是强调 “力量” 与 “道理” 在胜负中的不同作用,突出 “理” 的长远重要性。
谚语采用 “对比” 句式:前半句 “一时强弱在于力”,指出短期的胜负可能由 “力量” 决定(如体力、武力);
后半句 “万古胜负在于理”,用 “万古”(长远)与 “一时” 对比,强调长期的胜负取决于 “道理”(正义、公理),体现 “以理服人” 的价值观。
故答案为:在于力;在于理
17.这是一句比喻类谚语,以生活常见事物类比 “团结协作” 的重要性,通俗易懂。
前半句 “一个篱笆三个桩”:“篱笆” 需要 “三个桩” 才能稳固站立,突出 “支撑” 的重要性;
后半句 “一个好汉三个帮”:以 “好汉” 类比 “篱笆”,“三个帮” 类比 “三个桩”,说明即使能力强的人,也需要他人的帮助才能做成事,强调 “团结互助” 的道理。
故答案为:一个好汉三个帮
18.该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全诗通过描写秋日山路的美景,表达诗人对自然的喜爱。题目要求选出 “描绘枫叶灿烂如火、诗人流连忘返” 的句子,需聚焦诗中与 “枫叶”“停留” 相关的内容。
①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写山路、白云、人家,是远景铺垫,未涉及 “枫叶”;
②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停车” 直接体现 “流连忘返”(因美景停下脚步),“坐爱”(“坐” 意为 “因为”)点明停车的原因是喜爱 “枫林晚”(傍晚的枫树林);“霜叶红于二月花” 用 “红于二月花” 夸张地描绘枫叶经霜后灿烂如火的颜色,与题目 “枫叶灿烂如火” 完全匹配。
故答案为: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9.【答案】《安徒生童话》,其中的两篇童话题目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和《丑小鸭》。
【知识点】《安徒生童话》
【解析】【分析】安徒生童话》并非单纯的 “儿童读物”,而是一部跨越年龄的文学经典,其核心价值体现在 “想象力” 与 “人文深度” 的双重融合,这也是它能流传百年的关键。
对儿童:构建温暖的精神启蒙:故事里充满奇幻设定 —— 会说话的动物(《小美人鱼》里的比目鱼)、有魔力的物品(《打火匣》里的神奇打火匣),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同时,主角们的善良与勇敢(如《丑小鸭》不放弃自我、《卖火柴的小女孩》对温暖的渴望),会潜移默化地教会孩子 “爱” 与 “坚持”,帮他们建立初步的价值观。
对成年人:藏着对生活的温柔思考:安徒生在童话里融入了对现实的观察 ——《卖火柴的小女孩》揭露了底层人的苦难,《皇帝的新装》讽刺了虚伪与盲从,这些内容让成年人读时能联想到生活中的现象,在感动中获得反思,比如 “如何保持真诚”“如何关爱他人”。
《卖火柴的小女孩》
情节亮点:用 “奇幻” 反衬 “现实”:故事发生在寒冷的圣诞夜,小女孩为了不被爸爸打,只能在街上卖火柴。她一次次擦亮火柴,在火光中看到了温暖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爱的奶奶 —— 这些都是她现实中极度缺乏的东西。最后,她在火柴的微光中微笑着死去,被奶奶抱走,去往没有寒冷和饥饿的地方。
这种 “现实的残酷” 与 “幻想的美好” 形成强烈对比,让故事既充满感染力,又能引发读者对 “苦难” 与 “温暖” 的关注。
核心内涵:渴望爱与尊严:小女孩的需求很简单 —— 一顿饱饭、一件暖衣、家人的关爱,但这些在现实中都无法实现。她对 “奶奶” 的思念(唯一疼她的人),本质上是对 “爱” 的渴望;她即使冻得发抖,也没偷没抢,坚持卖火柴,是对 “尊严” 的守护。这个故事不仅让我们心疼小女孩,更提醒我们:要珍惜自己拥有的幸福,同时对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多一份善意。
2. 《丑小鸭》
情节亮点:“逆袭” 中藏着 “自我认同”:丑小鸭出生在鸭群里,因为长得又大又丑,被鸭妈妈嫌弃、被兄弟姐妹欺负,甚至连养鸡场的母鸡和猫都嘲笑它。它只能一次次逃离,经历了冬天的寒冷、流浪的孤独,直到春天来临,它在湖边看到自己的倒影 —— 原来自己不是丑鸭子,而是一只美丽的天鹅。
故事的 “逆袭” 不是靠运气,而是靠丑小鸭的 “不放弃”:即使被所有人排斥,它也没丢掉对 “美好” 的向往,一直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地方,这种 “坚持” 让它最终实现了自我价值。
核心内涵:接纳自己,等待成长:“丑小鸭” 的经历像极了生活中 “不被理解的人”—— 可能是小时候因为外貌或性格被嘲笑的孩子,也可能是长大后在困境中迷茫的成年人。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因为别人的评价否定自己,你觉得 “丑” 的地方,或许只是 “还没长成自己该有的样子”。就像丑小鸭不是 “变美”,而是 “找回了自己本来的样子”,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 “春天”,只要耐心等待、不放弃自我,终会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故答案为:《安徒生童话》,其中的两篇童话题目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和《丑小鸭》。
【点评】本题考查 “课外阅读积累” 与 “信息提炼能力”,需准确选择经典童话书,清晰列举其中篇目。
【答案】20.“老屋已经活了一百多岁了。它的窗户变成了黑窟窿,门板也破了洞。”
21.乐于助人
22.C
23.续写文章:这时,一个小小的声音在它门前响起:“再过一个冬天,行吗?天气越来越冷了,我找不到可以住的地方。”老屋低头看看,吃力地眯起眼睛:“哦,是小松鼠啊。好吧,我就再站一个冬天。”
【知识点】课内现代文阅读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解题时要注意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回答。
20.直接体现 “老” 的句子:“老屋已经活了一百多岁了”。句中 “一百多岁” 是对老屋 “年龄” 的直观量化,用拟人化的 “活了” 赋予老屋生命感,直接点明其存在时间极长,是 “老” 最核心的证据。
间接体现 “老” 的句子:“它的窗户变成了黑窟窿,门板也破了洞”。“窗户破损成黑窟窿”“门板有洞” 是长期使用、无人维护的破旧状态,从外观细节侧面印证老屋年代久远 —— 只有经历漫长岁月,建筑才会出现如此明显的损耗。
“它很久很久没人住了” 虽说明老屋闲置,但核心是 “居住状态”,而非直接体现 “老”,因此不作为重点答案。
故答案为:“老屋已经活了一百多岁了。它的窗户变成了黑窟窿,门板也破了洞。”
21.明确老屋的处境与选择:老屋已 “活了一百多岁”,状态破旧,多次强调 “到了倒下的时候了”,说明它本身急需 “休息”;但当小猫求助 “今天晚上有暴风雨,找不到安心睡觉的地方” 时,老屋仍答应 “再站一个晚上”,主动为小猫提供庇护。
匹配成语内涵:“乐于助人” 指乐意主动帮助他人,恰好对应老屋 “不顾自身疲惫,满足他人求助需求” 的行为,无其他成语(如 “舍己为人”“无私奉献”)比 “乐于助人” 更贴合文本中 “临时提供帮助” 的轻度、直接的善意行为。
故答案为:乐于助人
22.选项 A:“从文章题目可以推测,老屋一直都没有倒下”。题目为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总也倒不了” 直接暗示老屋最终没有倒下,与选文中小猫离开后老屋虽仍想 “倒下” 但后续可能继续帮助他人的逻辑一致,推测合理,A 正确。
选项 B:“小猫因为有暴风雨来到老屋求助,老屋便收留了它”。选文第③段明确小猫求助的原因是 “今天晚上有暴风雨,找不到安心睡觉的地方”,第④段老屋回应 “好吧,我就再站一个晚上”,即同意收留,与选项描述完全一致,B 正确。
选项 C:“如果给这篇文章配图,我会配一个朴素整洁的小茅屋”。选文第①段明确老屋 “窗户变成了黑窟窿,门板也破了洞”,状态是 “破旧” 而非 “整洁”,选项中 “整洁” 与文本细节矛盾,C 错误。
故答案为:C
23.延续老屋的核心形象:选文老屋面对求助时,会 “低头看看,吃力地眯起眼睛”(体现年老的状态),并温和答应帮助(体现乐于助人的品质),续写需保留这一形象 —— 因此开头仍用 “吃力地眯起眼睛”,符合老屋 “老” 的特征。
匹配求助者与场景逻辑:求助内容是 “再过一个冬天,找不到可以住的地方”,结合冬季、需要 “住” 的需求,推测求助者为冬季需避寒的小动物(如小松鼠、小兔子等),“小松鼠” 是常见且符合冬季活动场景的选择,合理自然。
模仿原文语言风格:选文老屋的回应句式为 “哦,是 XX 啊。好吧,我就再 XX”(如 “哦,是小猫啊。好吧,我就再站一个晚上”),续写需沿用此句式(“哦,是小松鼠啊。好吧,我就再站一个冬天”),保证语言风格统一,情节衔接流畅。
故答案为:续写文章:这时,一个小小的声音在它门前响起:“再过一个冬天,行吗?天气越来越冷了,我找不到可以住的地方。”老屋低头看看,吃力地眯起眼睛:“哦,是小松鼠啊。好吧,我就再站一个冬天。”
【答案】24.一劳永逸;造句:学习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和积累。;通宵达旦;造句:他为了完成这个项目,通宵达旦地工作,终于在截止日期前完成了任务。
25.“如果不把干了的丝吃进肚子,重新织网,网就没有黏性,第二天就粘不住飞虫,我就要挨饿。”
26.B
27.小蚂蚁明白了蜘蛛的生活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一劳永逸,而是需要不断地努力和付出。读了这篇童话,我收获到了只有通过不断地努力和付出,才能获得成功和收获。
【知识点】童话故事阅读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解题时要充分考虑文章的结构和内涵。
24.“一劳永逸”:从文中小蚂蚁的想法 “织一张网,往上一躺,一辈子不饿肚子” 可知,它认为蜘蛛只需辛苦织一次网,后续就不用再费力找食物。这与 “劳苦一次就可以不用费力了”(①)的意思完全匹配,而非 “每天都十分劳苦”(②),因此第一空选①。
“通宵达旦”:文中明确提到蜘蛛 “从天黑忙到天亮” 织网,“宵” 指夜晚,“旦” 指清晨,该成语本义就是 “从天黑到天亮”(②),而非 “从天亮到天黑”(①),因此第二空选②。
造句需遵循 “成语含义准确 + 语境合理” 的原则:
若选 “一劳永逸”,需围绕 “不能通过一次努力解决所有问题” 的核心,比如学习、技能提升等场景(如 “学习语言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法,只有每天坚持练习才能进步”)。
若选 “通宵达旦”,需围绕 “从夜晚到清晨持续做事” 的核心,比如工作、学习、准备活动等场景(如 “为了准备期末考试,他通宵达旦地复习知识点”)。
故答案为:一劳永逸;造句:学习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和积累;通宵达旦;造句:他为了完成这个项目,通宵达旦地工作,终于在截止日期前完成了任务。
25.文中蜘蛛直接回答小蚂蚁的疑问:“如果不把干了的丝吃进肚子,重新织网,网就没有黏性,第二天就粘不住飞虫,我就要挨饿。” 这句话明确因果关系(干丝无黏性→粘不住飞虫→会挨饿),是蜘蛛拆网重织的直接原因。
故答案为:“如果不把干了的丝吃进肚子,重新织网,网就没有黏性,第二天就粘不住飞虫,我就要挨饿。”
26.选项 A:画波浪线的句子(“他正想招呼伙伴们分享‘美味’”)体现小蚂蚁找到食物后愿意和同伴分享,符合 “慷慨无私” 的特点,说法正确。
选项 B:文中第④⑤段明确描述蜘蛛 “从天黑忙到天亮” 拆网重织,并非 “十分轻松”“什么都不做”,与小蚂蚁最初的误解形成对比,说法错误。
选项 C:结合第④段 “从天黑忙到天亮,才把网织好” 和第⑤段 “每夜都要这样干活”,可知蜘蛛每天的网都是夜间新织的,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B
27.小蚂蚁最初的认知是 “蜘蛛织一张网就能一劳永逸”,但通过观察蜘蛛 “夜间拆网重织、通宵忙碌”,并听蜘蛛解释 “为了生存必须不断干活”,其认知被修正。因此,小蚂蚁明白的核心是:蜘蛛的生活并非 “一劳永逸”,而是需要通过持续的辛苦劳动(拆网、织网)才能生存,没有不付出就有的收获。
收获需从故事主旨出发,结合蜘蛛的 “持续努力” 和小蚂蚁的 “认知转变”,提炼普适性道理:
故事通过蜘蛛的忙碌打破 “一劳永逸” 的幻想,告诉我们 “任何收获都离不开持续的付出”,比如学习中需坚持积累、工作中需踏实努力,不能抱有 “一次努力就一劳永逸” 的侥幸心理。
故答案为:小蚂蚁明白了蜘蛛的生活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一劳永逸,而是需要不断地努力和付出。读了这篇童话,我收获到了只有通过不断地努力和付出,才能获得成功和收获。
28.【答案】略
【知识点】写景类作文
【解析】【分析】题目开篇用排比句描绘四季特点(春红柳绿、夏阳浓荫、秋果飘香、冬雪皑皑),并非单纯要求 “描写季节景色”,而是通过 “一年四季景色不同,我们的心情也不同” 这句话,点明 核心写作目标:
不是客观 “介绍季节”,而是结合 “自己最喜欢的季节”,写出 “景色” 与 “心情 / 感受” 的关联 —— 比如季节的某个细节(如秋日的桂香、冬日的暖阳)如何触发你的快乐、宁静、感动,让季节成为 “个人情感与体验的载体”。
内容限制: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 1. 不用真实姓名(如 “我和小明去赏秋” 改为 “我和小伙伴去赏秋”);
2. 不用真实地名(如 “北京的秋天” 改为 “家乡的秋天”“小区旁的秋日公园”);
3. 可用 “模糊化场景”(如 “楼下的小花园”“河边的步道”),既真实又合规。
表达要求:字迹工整,语句通畅,条理清晰:1. 字迹:卷面整洁是基础,避免涂改(可先列提纲再动笔);
2. 语句:用简单、准确的句子,避免生僻词堆砌(如写春风,“风里带着花香” 比 “惠风裹挟着馥郁芬芳” 更自然);
3. 条理:避免 “想到哪写到哪”,需按 “顺序” 组织内容(如时间顺序:清晨→午后→傍晚;空间顺序:树下→河边→草地)。
篇幅要求:不少于 300 字:300 字约需 “1 个核心场景 + 2-3 个细节描写 + 1 段情感总结”:
例:写夏天,可先总起 “我最爱夏天的傍晚”(1 句),再写 “傍晚的晚霞、河边的凉风、吃西瓜的快乐”(3-4 句细节),最后总结 “夏天的傍晚藏着我的小幸福”(1 句),轻松达标。
拟题要求 自拟题目 题目需 “扣住季节 + 体现喜好”,避免笼统:
故答案为:秋日的小欢喜
我最爱的季节,是被金风染透的秋天。它没有春天的潮湿,没有夏天的燥热,也没有冬天的凛冽,只把温柔的阳光和清甜的香气,悄悄揉进每一个日子里。
清晨推开窗,最先撞见的是院子里的那棵桂花树。细碎的金黄花瓣藏在绿叶间,风一吹就簌簌落下,像撒了把星星。空气里满是甜甜的桂花香,深吸一口,连鼻尖都像裹了层蜜。我总爱捡几片完整的花瓣,夹在课本里,后来翻开书时,连文字都带着淡淡的秋意。
午后的公园最是惬意。银杏叶开始泛黄,一片片像小扇子似的,铺在地上连成金色的地毯。我会带着一本书坐在长椅上,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来,在书页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偶尔有熟透的柿子从枝头晃悠,“咚” 地落在草地上,引得路过的小鸟蹦蹦跳跳地啄食,叽叽喳喳的叫声,让整个秋天都热闹了几分。
傍晚回家时,总能看见街边的水果店摆着满筐的橘子和石榴。橘子剥开是酸甜的果肉,石榴籽像亮晶晶的红宝石,咬一口满是汁水。妈妈会把晒干的桂花和糯米一起煮成粥,盛在白瓷碗里,热气裹着香气飘上来,一口下去,暖到了心里。
有人说秋天是萧瑟的,但在我眼里,秋天是藏满小欢喜的季节 —— 有花香,有暖阳,有甜甜的果实,还有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的温暖。这样的秋天,怎么能让人不喜欢呢?
【点评】一、立意鲜明,情感真挚:以 “小欢喜” 点亮秋日
文章跳出 “秋天萧瑟” 的常见认知,以 “小欢喜” 为线索,聚焦桂花、银杏、果实、暖粥等充满生活气息的细节,传递出对秋天的偏爱。从 “鼻尖裹蜜的桂花香” 到 “书页里的秋意”,从 “橘子的酸甜” 到 “桂花粥的暖意”,每一处描写都带着真切的感受,让 “喜欢秋天” 的情感不空洞、不生硬,反而像秋日阳光般温暖动人,容易引发读者共鸣。
二、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按 “时间 + 场景” 展开
文章以 “清晨 — 午后 — 傍晚” 的时间顺序串联场景,逻辑清晰且过渡自然:
清晨写 “院子里的桂花树”,聚焦 “嗅觉”(桂花香)与 “动作”(捡花瓣夹书),开启秋日的美好;
午后写 “公园的银杏与柿子”,兼顾 “视觉”(金黄银杏、斑驳光影)与 “听觉”(小鸟叽叽喳喳),展现秋日的惬意;
傍晚写 “街边水果与家中桂粥”,关联 “味觉”(橘子酸甜、粥的暖意)与 “亲情”,升华秋日的温暖。
整体脉络从 “户外景物” 到 “生活日常”,层层递进,让秋天的形象更立体。
三、语言生动,细节鲜活:善用感官描写与比喻
文中多处细节描写极具画面感,且善用感官体验丰富表达:
视觉上,“银杏叶像小扇子”“石榴籽像亮晶晶的红宝石”,比喻贴切形象,让秋日景物跃然纸上;
嗅觉上,“空气里满是甜甜的桂花香,深吸一口,连鼻尖都像裹了层蜜”,用通感手法放大桂香的甜;
听觉与触觉上,“小鸟蹦蹦跳跳地啄食,叽叽喳喳的叫声”“热气裹着香气飘上来,一口下去,暖到了心里”,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语言没有复杂修辞,却用朴素的表达写出了秋天的细腻,符合 “语句通畅” 的要求,也体现出对生活的细致观察。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

error当前文档不提供在线查看服务,请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