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第五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科学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第五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科学

资源简介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第五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科学
1.(2025八上·浦江月考)“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心情。”这是南宋诗人陆游的《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诗中“花气袭人”和“鹊声穿树”描述的诗人的感觉正确的是(  )
A.听觉和视觉 B.嗅觉和视觉 C.触觉和味觉 D.嗅觉和听觉
【答案】D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 眼是视觉器官,耳是听觉器官,鼻是嗅觉器官,舌是味觉器官,感受酸、甜、苦、咸、辣等味道;皮肤是触觉器官,感受冷、热、痛、触、压等感觉,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 ”花气袭人”,指的是花香浓郁扑鼻而来,这是通过嗅觉感知的。“鹊声穿树”,指的是喜鹊的叫声从树林中传来,这是通过听觉感知的。
因此正确的感觉组合是嗅觉和听觉。
故选D。
2.(2025八上·浦江月考)小明感冒了,他感觉吃饭不香,对香气的反应也没有健康时敏感了,这是因为(  )
A.产生了嗅觉疲劳
B.嗅觉细胞收集到的信息无法传递到大脑
C.嗅觉细胞暂时失去感觉功能
D.感冒影响了嗅觉细胞对气味的感觉
【答案】D
【知识点】鼻与嗅觉
【解析】【分析】小明感冒后感觉吃饭不香,对香气的反应也不如健康时敏感。这主要是由于感冒时鼻腔粘膜充血肿胀,导致嗅觉细胞接触气味分子的能力下降,从而影响了嗅觉细胞对气味的感觉功能。
【解答】A、嗅觉疲劳通常是由于长时间暴露在同一气味中导致的,与感冒无关,故A错误;
B、感冒通常不会直接影响神经信号的传递,故B错误;
C、感冒可能导致嗅觉细胞功能暂时减弱,但并非完全失去感觉功能,故C错误;
D、感冒影响了嗅觉细胞对气味的感觉:这是最直接的原因,感冒导致鼻腔充血,减少了气味分子与嗅觉细胞的接触,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3.(2025八上·浦江月考)据说,美国研制出一种用超声波做子弹的枪。当超声波达到一定强度时就能有较强的攻击性,实际要阻挡这一武器的袭击,只要用薄薄的一层(  )
A.固体 B.气体 C.真空带 D.液体
【答案】C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
【解析】【分析】根据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而真空中没有传声的介质,所以不能传播声音。
【解答】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所以薄薄的一层真空带就能阻挡超声波武器的袭击。
故答案为:C。
4.(2025八上·浦江月考)如图,在探究响度与振幅关系的实验中,小明将一端系有乒乓球的细绳栓在横杆上,当鼓槌敲击鼓面时的力度越大时,乒乓球跳动高度越高,该实验中使用乒乓球的目的是(  )
A.研究乒乓球的发声是由于乒乓球的跳动产生
B.研究乒乓球发声的响度与其跳动高度的关系
C.研究乒乓球的跳动高度与敲击鼓面力度大小关系
D.显示鼓面振动幅度
【答案】D
【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实验采用了转换法,用乒乓球跳起高度来反映鼓面振动幅度。
【解答】鼓面振动幅度越大,乒乓球跳得越高,可知可通过乒乓球跳起的高度来显示鼓面振动的幅度。
故答案为:D。
5.(2025八上·浦江月考)下图所示四种光的折射光路图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
【解析】【分析】光的折射: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位于同一平面内,空气中的角角度更大,无论作为入射角还是折射角。
【解答】AB、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空气中的入射角大于水中的折射角,即折射光线更靠近法线,故A错误,B正确;
CD、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空气中的折射角大于水中的折射角,即折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更大。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
故答案为:B。
6.(2025八上·浦江月考)如图所示的四个光路图中,MM'为平面镜,PO为入射光线,ON为法线,入射角∠PON等于60°,其中符合光的反射定律的光路图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线共平面。入射角和反射角指的是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
【解答】在光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入射角为60°,则反射角也为60°。
故答案为:A。
7.(2025八上·浦江月考)“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下列有关视觉形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从电影院出来到明亮的阳光下,人眼睛的瞳孔将变小
B.一朵花放射的光线进入眼球的顺序是: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
C.听课时,看黑板再记笔记需要调节晶状体的曲度
D.视觉形成的部位是视网膜
【答案】D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所有的感觉都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
【解答】A、瞳孔能调节进入眼睛的光量,强光下瞳孔缩小,光弱时瞳孔变大,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光线进入眼球的顺序为: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像成在视网膜上,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看远处物体时,晶状体曲度变小,看近处物体时,晶状体曲度变大,可知 看黑板再记笔记需要调节晶状体的曲度,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视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8.(2025八上·浦江月考)下图中平面镜成像情况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等大,像距等于物距,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相垂直。
【解答】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由图可知C中像与物对称。
故答案为:C。
9.(2025八上·浦江月考)关于“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为了显示光的传播路径,可在空气中喷些烟雾,水里滴些牛奶
B.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之增大
C.当入射光线垂直于分界面时,折射角为90°
D.我们可以用光的折射规律来解释“海市蜃楼”和“三日同辉”等自然现象
【答案】C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光的折射: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位于同一平面内,空气中的角角度更大,无论作为入射角还是折射角。
【解答】A、在光传播过程中,射向烟雾或牛奶的光线在其表面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从不同方向射出,可以显示光路,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由光的折射定律可知,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会增大,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当入射光线垂直于分界面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三线合一,可知折射角为0,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海市蜃楼”和“三日同辉”等自然现象的原理均为光的折射,“海市蜃楼”是因为空气密度梯度导致光线弯曲,三日同辉” 是因为冰晶折射形成的日晕现象,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0.(2025八上·浦江月考)下列光学器具中,利用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①放大镜 ②潜望镜 ③后视镜 ④近视眼镜
A.①与② B.②与③ C.①与③ D.①与④
【答案】D
【知识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
【解答】 ①放大镜:放大镜是凸透镜,利用光的折射来放大物体。光通过凸透镜时发生折射,形成放大的虚像。
②潜望镜:潜望镜通常由两块平面镜组成,通过光的反射改变光路,使观察者能看到被遮挡的物体。
③后视镜: 后视镜是凸面镜(汽车后视镜通常是凸面镜),利用光的反射形成缩小的虚像,扩大视野。
④近视眼镜: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利用光的折射矫正视力。光线通过凹透镜时发生折射,使像的位置后移。
故答案为:D。
11.(2025八上·浦江月考)小明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某次成像的情况如图所示。保持透镜位置不变,把蜡烛与光屏的位置对换,则(  )
A.光屏上有倒立、缩小的实像 B.光屏上有倒立、放大的实像
C.光屏上有正立、等大的虚像 D.光屏上没有像
【答案】B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等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像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解答】由图可知,图中物距大于像距,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将蜡烛与光屏的位置对换,则像距大于物距,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故答案为:B。
12.(2025八上·浦江月考)小钢把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小芳在另一端击打铁管,小钢先后听到两次响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先听到的是由空气传来的响声
B.先听到的是由铁管传来的响声
C.声音在空气中比在铁中传播得快
D.一个是原声,另一个回声
【答案】B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
【解析】【分析】根据固体和气体都能传声,且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进行分析。
【解答】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可知听到的第一声响声来自于铁管的传播,后一次响声来自于空气的传播。
故答案为:B。
13.(2025八上·浦江月考)如图所示,太阳光从左上方射下来,在镜的附近放一小纸片,在纸片上可以得到一个很小很亮的光斑,由此可以判断(  )
A.若纸片放在a处,则MN处放的是凸透镜
B.若纸片放在a处,则MN处放的是凹透镜
C.若纸片放在b处,则MN处放的是凸透镜
D.若纸片放在b处,则MN处放的是凹透镜
【答案】C
【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分析】凸透镜具有会聚光线的能力,凹透镜发散光线。
【解答】太阳光时平行光,经过透镜后有一个很小很亮的光斑,可知该透镜具有会聚光线的能力,即为凸透镜。平行光经过凸透镜后会聚在凸透镜焦点处,可知纸片放置在b处。
故答案为:C。
14.(2025八上·浦江月考)如图甲所示是公共场所的宣传投影灯,装在高处的投影灯照在地面上出现图案,其内部结构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面上看到的是放大的虚像
B.调小镜头与图片的距离,图案变小
C.该投影灯的成像原理与照相机相同
D.不同方向都能看到图案是光在地面发生了漫反射
【答案】D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等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像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凸透镜成实像时,具有“物远像近像变小”的特点。
【解答】A、图片与镜头之间的距离小于镜头到地面的距离,即物距小于像距,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故A错误;
B、调小镜头与图片的距离,即减小物距,像距将变大,像将变大,故B错误;
C、照相机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与该投影灯的成像原理不同,故C错误;
D、地面比较粗糙,光在地面上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从不同方向射出,所以可以从不同方向看到图
案,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5.(2025八上·浦江月考)如图所示是正常人眼睛看物体的调节图,关于眼睛的调节,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看远处物体时,睫状体应收缩,使晶状体变得凸一些
B.看远处物体时,睫状体应放松,使晶状体变得凸一些
C.看近处物体时,睫状体应收缩,使晶状体变得凸一些
D.看近处物体时,睫状体应放松,使晶状体变得扁平一些
【答案】C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晶状体变凸,焦距变小,像距变小。
【解答】AB、看远处物体,睫状肌放松,晶状体因悬韧带牵拉而变扁平,焦距变长,使远处物体的像清晰落在视网膜上,故AB错误;
CD、看近处物体,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因自身弹性而变凸,焦距变短,使近处物体的像清晰落在视网膜上,故C正确,D错误。
故答案为:C。
16.(2025八上·浦江月考)虽是金秋十月,天气还是那么热。小明走到自家的橘园门口时,便已闻到一股浓郁的橘香味,他不禁在心里赞叹:“真香呀!”在橘园里,他似乎看到了镶嵌在绿叶中的一颗颗黄色的“珍珠”,不禁心中一动,便顺手摘了一个尝起味道来,“又酸又甜又凉”,味道真的不错……
(1)小明运用了哪些感觉器官?   。
(2)小明闻到橘香味形成嗅觉的部位是   。
【答案】(1)嗅觉、视觉、味觉
(2)大脑皮层嗅觉中枢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1)闻到气味属于嗅觉,看到橘子属于视觉,尝到味道属于味觉。
(2)所有的感觉都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
【解答】(1)小明运用了 嗅觉(闻到橘香味)、视觉(看到黄色的橘子)、味觉(尝到又酸又甜的味道)这三种感觉器官。
(2)气味分子通过鼻腔内的嗅觉感受器接收信号,经嗅觉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进行处理,最终形成嗅觉。
17.(2025八上·浦江月考)小敏因淋雨感觉不适去医院检查,一位老医生用手背触摸了一会她的额头后便告诉她患了感冒,开了处方。挂盐水时一阵疼痛令小敏差点哭了出来。晚饭时,面对母亲辛辛苦苦准备的一桌好菜,小敏没有闻到阵阵香味,也没有胃口。请问:
(1)老医生用手背去触摸额头,这主要是因为手背上的神经末梢对   比较敏感。
(2)小敏想:“如果没有痛觉,那该多好啊!”你认为好不好 说明理由。   。
【答案】(1)温度
(2)不好,因为痛觉是身体的警报系统,能帮助人体及时避开伤害或发现疾病。若无痛觉,可能延误治疗或加重损伤。
【知识点】人的感觉;皮肤与皮肤的感觉
【解析】【分析】(1)手背对温度敏感,所以用手背感受温度。
(2)痛觉可以提示受伤,是一种保护性感觉,所以要有痛觉。
【解答】(1)手背皮肤较薄,神经末梢对温度变化敏感,因此常用于粗略判断体温是否异常。
(2) 痛觉是保护性感觉,能警示人体潜在危险(如受伤、感染)。失去痛觉可能导致忽视严重健康问题(如未察觉烫伤、骨折等),反而危害更大。
18.(2025八上·浦江月考)如图所示是一种反射式路灯,灯发出的光不是直接射到路面,而是经过灯上方粗糙的反射板的反射后照亮路面。
(1)光在反射板表面发生了   (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现象。
(2)如果把反射板换成平面镜,当黑夜灯亮时,地面上会有灯罩的影子,因为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   传播。
【答案】(1)漫反射
(2)直线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解析】【分析】(1) 镜面反射发生在光滑表面(如平面镜),光线会按固定方向反射;而漫反射使光线分散,能均匀照亮更大范围(如路面)。
(2)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是形成影子的原理。
【解答】(1) 题目描述反射板表面是“粗糙的”,根据光学原理,粗糙表面会使光线向不同方向反射,这种现象称为漫反射。
(2)若换成平面镜,光线会定向反射,未被反射的区域因光线无法到达而形成阴影,这是光沿直线传播的直接证据。
19.(2025八上·浦江月考)钞票的某些位置用荧光物质印上了标记,在紫外线下识别 这些标记,是一种有效的防伪措施。某同学在较暗的环境中做了下列两个实验,如图所示。
(1)如图甲所示,他用紫外线灯照射面值为100元的钞票,看到“100”字样发光。这表明紫外线能使   发光。
(2)如图乙所示,他把一块透明玻璃放在紫外线灯和钞票之间,让紫外线灯正对玻璃照射,在另一侧无论怎样移动钞票,“100”字样都不发光。他做这次实验是为了探究   。
【答案】(1)荧光物质
(2)紫外线能否透过玻璃
【知识点】紫外线、红外线
【解析】【分析】(1)紫外线肉眼看不见,但可以利用它能使荧光物质发光来检验人民币的真假。
(2)在紫外线灯和钞票之间放置透明玻璃,钞票上的“100”字样不再发光,说明紫外线不能穿透玻璃。
【解答】(1)钞票上的“100”字样是用荧光物质印刷的,这种物质在紫外线照射下会吸收紫外线能量并发出可见光(荧光现象)。因此,实验现象表明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2)透明玻璃可以透过可见光,但多数普通玻璃对紫外线有较强的吸收或阻挡作用。实验中,紫外线被玻璃阻挡,无法到达钞票上的荧光物质,因此“100”字样不发光。该实验是为了验证紫外线能否穿透玻璃,从而探究玻璃对紫外线的透光性。
20.(2025八上·浦江月考)三棱镜是一种重要的光学元件,光通过三棱镜的传播路线是怎样的呢?小越用红光以一定角度射到三棱镜上,光路图如图1所示。改变入射角度,光路图如图2、图3所示。
(1)经过两次折射后,红光均向三棱镜的   (填“顶角A”或“底面BC”)偏折。这个规律对于其他的单色光成立吗?小越选用其他不同的单色光重复上述实验,发现了同样的规律。
(2)了解了小越的探究后,老师建议小越把凸透镜分割成两部分进行思考,如图4所示。小越经过分析和综合,理解了凸透镜对光具有   作用的原因。
【答案】(1)底面BC
(2)会聚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光的折射定律或图像均可得出光线将向底面BC偏折。
(2)根据(1)中所得结论可知,光线将偏向底面BC,达到光线会聚的效果。
【解答】(1)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由于三棱镜的材料的折射率大于空气的折射率,光在三棱镜的两次折射中均会向底面BC偏折,即远离法线方向。
(2)将凸透镜分割为两部分后,每部分相当于一个小三棱镜,每个小三棱镜会使光线向底面(即凸透镜的中轴线)偏折,综合效果是光线汇聚到焦点,可知 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
21.(2025八上·浦江月考)人的眼睛是通过改变晶状体的焦距获得清晰的像。如图是不同位置处的两个物体的成像示意图,由图得出眼睛看近处的物体时,晶状体的焦距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人若长期观察近处物体会造成晶状体过度弯曲,当他看远处物体时,像会成在视网膜的   ,此时应配戴   (填“凸透镜”或“凹透镜”)
【答案】变小;前面;凹透镜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看近处物体时,睫状肌收缩,晶状体变厚(曲率增大),焦距变小。看远处物体时,睫状肌放松,晶状体变薄(曲率减小),焦距变大。
【解答】眼睛通过睫状肌调节晶状体的形状来改变焦距,从而看清不同距离的物体。看近处物体时,睫状肌收缩,晶状体变厚(曲率增大),焦距变小。
长期看近处物体会导致睫状肌持续紧张,晶状体过度弯曲,难以恢复扁平状态。这种情况下,看远处物体时,光线会聚焦在视网膜前(近视),导致像不清晰。
近视是由于眼球折光能力过强(或眼轴过长),需要配戴凹透镜发散光线,使像后移到视网膜上。
22.(2025八上·浦江月考)在设计、建造电影院时,为了减少“回声”对观众听觉的干扰和影响,应尽量   四周墙壁对声音的反射(选填“增大”或“减少”),因此电影院内四周墙壁表面要采用   的材料(选填“柔软多孔”或“坚硬光滑”)。
【答案】减少;柔软多孔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根据回声形成的原因是墙壁等物质的反射可知,为了减少回声,应减小墙壁对声音的反射。
【解答】回声是由声音在墙壁等硬质表面的反射形成的。为了减少回声干扰,需要降低声音的反射,因此应减少墙壁对声音的反射。
柔软多孔 的材料(如吸音棉、绒布等)能有效吸收声波,减少反射;而坚硬光滑的材料(如瓷砖、玻璃)会增强声音的反射,导致回声明显。因此,电影院应采用柔软多孔的材料来降低回声。
23.(2025八上·浦江月考)如图所示,人脸识别门禁一体机是通过摄像机镜头来捕捉人脸信息,该摄像机镜头相当于   镜,它的成像与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相似,所成的是   (填“放大”“缩小”“等大) 的实像。
【答案】凸透镜;照相机;缩小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等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像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凸透镜成实像时,具有“物远像近像变小”的特点。
【解答】摄像头相当于照相机,原理是凸透镜成像,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成像时物距大于凸透镜两倍焦距。
24.(2025八上·浦江月考)如图所示为耳的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接收声波信息的听觉感受器位于图中②   内。
(2)听觉神经将信息传到人的   形成听觉。
(3)人耳的结构中,具有把声音放大功能的是____(填字母)。
A.听小骨 B.鼓膜 C.耳蜗
【答案】(1)耳蜗
(2)大脑
(3)A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1)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咽鼓管,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①是听小骨,②是耳蜗,③是咽鼓管,④是鼓膜。
(2)所有的感觉都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
(3)鼓膜振动带动听小骨振动,听小骨将振动放大后再传入耳蜗。
【解答】(1)耳蜗内有液体和听觉感受器,耳蜗是图中的②。
(2)听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所以听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人的大脑,形成听觉。
(3)听小骨可以将声音放大并把振动传递给耳蜗。
故答案为:A。
25.(2025八上·浦江月考)小明等同学“探究声音的产生”的装置如图所示,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
(1)当小明同学用小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乒乓球多次弹开。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
(2)乒乓球在实验中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这种思维方法叫做   (选填“等效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类比法”)。
(3)若将此实验移到月球表面去做,回答下列问题:听到和看到的现象分别是什么?____。
A.既能听到声音,又能看到乒乓球被弹开
B.不能听到声音,但能看到乒乓球被弹开
C.既不能听到声音,也不能看到乒乓球被弹开
(4)根据实验现象的变化,你又可以总结出什么结论?    。
【答案】(1)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2)转换法
(3)B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
【解析】【分析】(1)(2)实验采用了转换法,用更易观察的乒乓球被弹开来反映音叉在振动,说明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3)(4)音叉振动,就会导致乒乓球被弹开,但由于没有传声的介质,所以听不到声音,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解答】(1)实验中用小锤敲击音叉时,音叉振动发出声音,同时乒乓球被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实验中通过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现象来间接反映音叉的微小振动,将不易直接观察的振动转化为容易观察的现象,这种方法称为“转换法”。
(3)月球表面是真空环境,声音无法传播,因此敲击音叉时不能听到声音;但由于音叉振动仍然存在,乒乓球会被弹开,所以能看到乒乓球被弹开的现象。
(4)在月球表面(真空环境)无法听到声音,但能看到乒乓球被弹开,说明音叉振动仍然存在,但声音无法传播。因此可以总结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6.(2025八上·浦江月考)如图是小明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在平面镜上放置一块硬纸板,纸板由可以绕ON转折的E、F两部分组成。
(1)实验时让光贴着纸板入射是为了   ,你认为纸板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是   (填“垂直”或“不垂直”)。实验时,从纸板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径迹,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   反射。
(2)小明让一束光沿AO贴着纸板E射到平面镜上,在纸板F上会看到反射光OB的径迹。三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实验所测得数据如表所示。他根据表中数据得出的结论和其他同学的结论并不一致。请你分析小明测量实验数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   。
实验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1 20° 70°
2 30° 60°
3 50° 40°
(3)三次实验中,总能在纸板上观察到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径迹,由此小明得出结论:“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请你评估小明的做法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答案】(1)显示光的传播路径;垂直;漫
(2)误将反射光线与平面镜之间的夹角作为反射角
(3)小明的做法不合理,因为未将纸板F绕ON向后折转验证反射光线是否消失
【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解析】【分析】(1)将光线沿纸板入射,可以在纸板上显示光路,便于观察。
(2)入射角和反射角指的是对应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在光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要验证反射光线、法线和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将纸板F向前后向后转动,再进行观察。
【解答】(1)实验通过贴纸板入射,可使光的路径清晰可见,便于观察反射现象。
纸板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是垂直关系, 若纸板不垂直于平面镜,反射光线可能无法完整呈现在纸板上。
纸板表面粗糙,光线发生漫反射,从而从不同角度均可见反射光线。
(2) 由表中数据可知,反射角和入射角不相等,90°减去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存在的问题是误将反射光线与平面镜之间的夹角作为反射角。
(3)三次实验中两侧纸板均在同一平面内,没有将纸板F绕ON向后折转验证反射光线是否消失,所以他的做法是不合理的。
27.(2025八上·浦江月考)如图甲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
(1)实验时,先将方格纸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将茶色玻璃板竖直放置在方格纸上,选用玻璃板的目的是   。
(2)选择两个完全相同棋子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   关系。
(3)如图乙所示,棋子放在B处,观察者在 A处,可以看到棋子的像在____。
A.a 处 B.b 处 C.c 处 D.d 处
(4)将棋子仍放在A处,观察者仍在B处,但将玻璃转动至如图丙所示,可以看到棋子的像在   处(选填e、f、g或h)
【答案】(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大小
(3)B
(4)g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使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等大,实验用两只相同的蜡烛用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采用了等效替代法。
(3)(4)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等大,像距等于物距,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相垂直。
【解答】(1) 实验中使用茶色玻璃板的目的是既能成像又能透光。玻璃板不仅可以作为反射面形成棋子的像,还能让光线透过,便于观察棋子及其像的位置关系。
(2) 选择两个完全相同棋子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通过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可以验证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像与物大小相等。
(3)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如图乙所示,棋子放在B处,B处的像应位于与B对称的位置,即b处。
故答案为:B。
(4)将玻璃板转动后,镜面的对称轴方向改变,但像与物仍关于镜面对称。棋子放在A处,玻璃板转动后,像的位置应与A关于新的镜面对称。根据图丙的对称关系,像应位于g处。
28.(2025八上·浦江月考)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在光屏上一点,如图甲所示。
(1)由图甲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实验时,调整器材高度时,应使蜡烛的烛焰中心、透镜的中心和光屏的中心在   。
(2)当把蜡烛放在乙图位置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能成倒立、   的实像。
(3)在图乙中凸透镜的位置固定不动,当蜡烛向右(靠近透镜)移动一段距离后,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需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此时观察到的像将   (选填“变大”或“变小”)。
(4)随着蜡烛燃烧变短,此时光屏上的像将会发生移动,如果想让像仍然成在光屏的中央,可将凸透镜适当向   (选填“上”或“下”)移动。
【答案】(1)10;同一高度
(2)缩小
(3)右;大
(4)下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测焦距的方法之一:用平行光照射凸透镜,光线会聚在一点,该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为一倍焦距。
(2)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等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像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3)凸透镜成实像时,具有“物远像近像变小”的特点。
(4)蜡烛变短,像向上移动,为了使像回到光屏中央,可以向上移蜡烛或光屏,也可以向下移凸透镜。
【解答】(1)由图甲可知,平行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在光屏上的点即为焦点,此时的物距即为焦距。图中刻度尺显示为10.0 cm,因此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10.0 cm。
为了使像能成在光屏中央,需使蜡烛的烛焰中心、透镜的中心和光屏的中心在 同一高度。
(2)图乙中,蜡烛位于2倍焦距以外(物距大于20cm),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此时成倒立、缩小 的实像。
(3)当蜡烛向右(靠近透镜)移动时,物距减小,像距会增大,因此光屏需向右移动才能再次成清晰的像。此时像会变大。
(4)蜡烛燃烧变短后,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像会向上移动。若要使像回到光屏中央,需将凸透镜下移动,使光心重新对齐烛焰的中心。
29.(2025八上·浦江月考)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中,小明意外发现:当光沿某方向从半圆玻璃砖射向空气时,折射光消失而反射光却变得更亮,老师告诉他这是光的全反射现象。课后,小明查到光从玻璃射向空气时的一些数据如下表。
入射角i 0° 10° 20° 30° 40° 41.2° 41.8° 42°
折射角γ 0° 15.2° 30.9° 48.6° 74.6° 81° 90° /
反射能量 5% 7% 26% 43% 77% 84% 100% 100%
(1) 当入射角i≥   时,不发生折射现象;图象中的图线   反映了上述实验中的两角关系。
(2)光从玻璃斜射向空气时,反射能量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当折射角γ=   时反射能量达到100%,就发生了全反射现象。
(3)根据光路可逆,当光从空气斜射向玻璃时,折射角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入射角,因此折射光线不能消失,则   (选填“能”“不能”)发生全反射现象。
【答案】(1)41.8°;a
(2)90°
(3)小于;不能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1)(2)根据表中数据进行分析,当反射能量达到100%时,发生全反射,不再有折射。
(3)光的折射: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位于同一平面内,空气中的角角度更大,无论作为入射角还是折射角。
【解答】(1) 根据题目描述,当光从半圆玻璃砖射向空气时,折射光消失而反射光变得更亮的现象称为全反射。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当入射角i≥41.8°时,折射角γ为90°,且反射能量达到100%,此时不再发生折射现象。
由表中数据可知,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且折射角始终大于入射角,可知图线a可以反映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2) 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当折射角γ=90°时,反射能量达到100%,此时发生了全反射现象。
(3) 根据光路可逆原理,当光从空气斜射向玻璃时,光线的传播方向与从玻璃射向空气时相反。此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因为光从光疏介质进入光密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由于折射角始终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不会消失,因此不能发生全反射现象。
30.(2025八上·浦江月考)要使光线发生如图丙所示的偏折,画出可使用的光学元件。
【答案】
【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分析】经过凸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经过光心爱你的光线不发生偏折,沿原来的方向继续传播;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将发生偏折,沿与主光轴平行的方向射出;光路具有可逆性,可知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
【解答】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沿与主光轴平行的方向射出,如图所示

31.(2025八上·浦江月考)如图所示,在凸透镜的右焦点处有一平面镜垂直于主 光轴放置。请画出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 AB 经凸透镜和 平面镜后的完整光路图。
【答案】
【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分析】经过凸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经过光心爱你的光线不发生偏折,沿原来的方向继续传播;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将发生偏折,沿与主光轴平行的方向射出;光路具有可逆性,可知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线共平面。
【解答】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发生折射,经过凸透镜的焦点,平面镜在凸透镜焦点的位置,光线经过平面镜后发生反射,由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入射角等于入射角,法线为凸透镜主光轴,据此作出反射光线。反射光线经过凸透镜焦点,经过凸透镜后沿与主光轴平行的方向射出,如图所示

32.(2025八上·浦江月考)声音的传播速度会受温度的影响吗?气温影响空气密度,气温高,空气密度小,声速大.因而声速与气温有关.由此出现声音不一定由声源沿直线传播的情况。晴天的中午,地表迅速升温,地表附近的气温较上层的气温高,声音在地表附近传播较上层快,于是地面的声音向四周传播时会向上拐弯,弯到温度低、密度大的上方。回答:
(1)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爱走温度   、密度   的路径。
(2)“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的是:在清冷的深夜,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因传播路径向    拐弯而传到几里外的枫桥边。
【答案】(1)低;大
(2)下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
【解析】【分析】(1)根据题中关于声音传播方向的描述进行判断。
(2)根据(1)中所得结论和近地面温度更低进行分析。
【解答】(1)由“ 地面的声音向四周传播时会向上拐弯,弯到温度低、密度大的上方 ”可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爱走温度低、密度大的路径。
(2) 夜晚地表降温快,近地面温度较低,上层空气温度较高。声音会向温度低、密度大的近地面方向弯曲(即向下拐弯),因此钟声能传播到较远的江面客船。
33.(2025八上·浦江月考) 图甲为一款身高测量仪,图乙为其结构图。测量仪顶部的感应器竖直向下发射超声波信号,到达下方物体后返回,经后台运 算并在结果显示器显示身高值。小美站上测高台正下方测身高时,感应器记录超声波从发出到遇到人的头顶返回的时间为0.005s, 已知感应器距测高台的高度为2.5m, 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v=340m/s。
(1)超声波是指频率超过   Hz 的声波。
(2)计算小美的身高测量结果。
【答案】(1)20000
(2)感应器记录超声波从发出到遇到人的头顶返回的时间为0.005s,
可知感应器到头顶的距离为,
感应器距测高台的高度为2.5m,则人的身高为:2.5m-0.85m=1.65m。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超声波的频率高于人的听声范围,所以人听不到超声波。
(2)声音经过的距离是感应器到头顶的距离的2倍,感应器距测高台的高度减去感应器到头顶的距离即为人的身高。
【解答】(1) 超声波是指频率高于人类听觉范围(20 Hz ~ 20000 Hz)的声波,因此其频率超过20000 Hz。
1 / 1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第五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科学
1.(2025八上·浦江月考)“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心情。”这是南宋诗人陆游的《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诗中“花气袭人”和“鹊声穿树”描述的诗人的感觉正确的是(  )
A.听觉和视觉 B.嗅觉和视觉 C.触觉和味觉 D.嗅觉和听觉
2.(2025八上·浦江月考)小明感冒了,他感觉吃饭不香,对香气的反应也没有健康时敏感了,这是因为(  )
A.产生了嗅觉疲劳
B.嗅觉细胞收集到的信息无法传递到大脑
C.嗅觉细胞暂时失去感觉功能
D.感冒影响了嗅觉细胞对气味的感觉
3.(2025八上·浦江月考)据说,美国研制出一种用超声波做子弹的枪。当超声波达到一定强度时就能有较强的攻击性,实际要阻挡这一武器的袭击,只要用薄薄的一层(  )
A.固体 B.气体 C.真空带 D.液体
4.(2025八上·浦江月考)如图,在探究响度与振幅关系的实验中,小明将一端系有乒乓球的细绳栓在横杆上,当鼓槌敲击鼓面时的力度越大时,乒乓球跳动高度越高,该实验中使用乒乓球的目的是(  )
A.研究乒乓球的发声是由于乒乓球的跳动产生
B.研究乒乓球发声的响度与其跳动高度的关系
C.研究乒乓球的跳动高度与敲击鼓面力度大小关系
D.显示鼓面振动幅度
5.(2025八上·浦江月考)下图所示四种光的折射光路图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6.(2025八上·浦江月考)如图所示的四个光路图中,MM'为平面镜,PO为入射光线,ON为法线,入射角∠PON等于60°,其中符合光的反射定律的光路图是(  )
A. B.
C. D.
7.(2025八上·浦江月考)“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下列有关视觉形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从电影院出来到明亮的阳光下,人眼睛的瞳孔将变小
B.一朵花放射的光线进入眼球的顺序是: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
C.听课时,看黑板再记笔记需要调节晶状体的曲度
D.视觉形成的部位是视网膜
8.(2025八上·浦江月考)下图中平面镜成像情况正确的是(  )
A. B.
C. D.
9.(2025八上·浦江月考)关于“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为了显示光的传播路径,可在空气中喷些烟雾,水里滴些牛奶
B.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之增大
C.当入射光线垂直于分界面时,折射角为90°
D.我们可以用光的折射规律来解释“海市蜃楼”和“三日同辉”等自然现象
10.(2025八上·浦江月考)下列光学器具中,利用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①放大镜 ②潜望镜 ③后视镜 ④近视眼镜
A.①与② B.②与③ C.①与③ D.①与④
11.(2025八上·浦江月考)小明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某次成像的情况如图所示。保持透镜位置不变,把蜡烛与光屏的位置对换,则(  )
A.光屏上有倒立、缩小的实像 B.光屏上有倒立、放大的实像
C.光屏上有正立、等大的虚像 D.光屏上没有像
12.(2025八上·浦江月考)小钢把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小芳在另一端击打铁管,小钢先后听到两次响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先听到的是由空气传来的响声
B.先听到的是由铁管传来的响声
C.声音在空气中比在铁中传播得快
D.一个是原声,另一个回声
13.(2025八上·浦江月考)如图所示,太阳光从左上方射下来,在镜的附近放一小纸片,在纸片上可以得到一个很小很亮的光斑,由此可以判断(  )
A.若纸片放在a处,则MN处放的是凸透镜
B.若纸片放在a处,则MN处放的是凹透镜
C.若纸片放在b处,则MN处放的是凸透镜
D.若纸片放在b处,则MN处放的是凹透镜
14.(2025八上·浦江月考)如图甲所示是公共场所的宣传投影灯,装在高处的投影灯照在地面上出现图案,其内部结构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面上看到的是放大的虚像
B.调小镜头与图片的距离,图案变小
C.该投影灯的成像原理与照相机相同
D.不同方向都能看到图案是光在地面发生了漫反射
15.(2025八上·浦江月考)如图所示是正常人眼睛看物体的调节图,关于眼睛的调节,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看远处物体时,睫状体应收缩,使晶状体变得凸一些
B.看远处物体时,睫状体应放松,使晶状体变得凸一些
C.看近处物体时,睫状体应收缩,使晶状体变得凸一些
D.看近处物体时,睫状体应放松,使晶状体变得扁平一些
16.(2025八上·浦江月考)虽是金秋十月,天气还是那么热。小明走到自家的橘园门口时,便已闻到一股浓郁的橘香味,他不禁在心里赞叹:“真香呀!”在橘园里,他似乎看到了镶嵌在绿叶中的一颗颗黄色的“珍珠”,不禁心中一动,便顺手摘了一个尝起味道来,“又酸又甜又凉”,味道真的不错……
(1)小明运用了哪些感觉器官?   。
(2)小明闻到橘香味形成嗅觉的部位是   。
17.(2025八上·浦江月考)小敏因淋雨感觉不适去医院检查,一位老医生用手背触摸了一会她的额头后便告诉她患了感冒,开了处方。挂盐水时一阵疼痛令小敏差点哭了出来。晚饭时,面对母亲辛辛苦苦准备的一桌好菜,小敏没有闻到阵阵香味,也没有胃口。请问:
(1)老医生用手背去触摸额头,这主要是因为手背上的神经末梢对   比较敏感。
(2)小敏想:“如果没有痛觉,那该多好啊!”你认为好不好 说明理由。   。
18.(2025八上·浦江月考)如图所示是一种反射式路灯,灯发出的光不是直接射到路面,而是经过灯上方粗糙的反射板的反射后照亮路面。
(1)光在反射板表面发生了   (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现象。
(2)如果把反射板换成平面镜,当黑夜灯亮时,地面上会有灯罩的影子,因为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   传播。
19.(2025八上·浦江月考)钞票的某些位置用荧光物质印上了标记,在紫外线下识别 这些标记,是一种有效的防伪措施。某同学在较暗的环境中做了下列两个实验,如图所示。
(1)如图甲所示,他用紫外线灯照射面值为100元的钞票,看到“100”字样发光。这表明紫外线能使   发光。
(2)如图乙所示,他把一块透明玻璃放在紫外线灯和钞票之间,让紫外线灯正对玻璃照射,在另一侧无论怎样移动钞票,“100”字样都不发光。他做这次实验是为了探究   。
20.(2025八上·浦江月考)三棱镜是一种重要的光学元件,光通过三棱镜的传播路线是怎样的呢?小越用红光以一定角度射到三棱镜上,光路图如图1所示。改变入射角度,光路图如图2、图3所示。
(1)经过两次折射后,红光均向三棱镜的   (填“顶角A”或“底面BC”)偏折。这个规律对于其他的单色光成立吗?小越选用其他不同的单色光重复上述实验,发现了同样的规律。
(2)了解了小越的探究后,老师建议小越把凸透镜分割成两部分进行思考,如图4所示。小越经过分析和综合,理解了凸透镜对光具有   作用的原因。
21.(2025八上·浦江月考)人的眼睛是通过改变晶状体的焦距获得清晰的像。如图是不同位置处的两个物体的成像示意图,由图得出眼睛看近处的物体时,晶状体的焦距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人若长期观察近处物体会造成晶状体过度弯曲,当他看远处物体时,像会成在视网膜的   ,此时应配戴   (填“凸透镜”或“凹透镜”)
22.(2025八上·浦江月考)在设计、建造电影院时,为了减少“回声”对观众听觉的干扰和影响,应尽量   四周墙壁对声音的反射(选填“增大”或“减少”),因此电影院内四周墙壁表面要采用   的材料(选填“柔软多孔”或“坚硬光滑”)。
23.(2025八上·浦江月考)如图所示,人脸识别门禁一体机是通过摄像机镜头来捕捉人脸信息,该摄像机镜头相当于   镜,它的成像与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相似,所成的是   (填“放大”“缩小”“等大) 的实像。
24.(2025八上·浦江月考)如图所示为耳的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接收声波信息的听觉感受器位于图中②   内。
(2)听觉神经将信息传到人的   形成听觉。
(3)人耳的结构中,具有把声音放大功能的是____(填字母)。
A.听小骨 B.鼓膜 C.耳蜗
25.(2025八上·浦江月考)小明等同学“探究声音的产生”的装置如图所示,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
(1)当小明同学用小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乒乓球多次弹开。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
(2)乒乓球在实验中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这种思维方法叫做   (选填“等效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类比法”)。
(3)若将此实验移到月球表面去做,回答下列问题:听到和看到的现象分别是什么?____。
A.既能听到声音,又能看到乒乓球被弹开
B.不能听到声音,但能看到乒乓球被弹开
C.既不能听到声音,也不能看到乒乓球被弹开
(4)根据实验现象的变化,你又可以总结出什么结论?    。
26.(2025八上·浦江月考)如图是小明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在平面镜上放置一块硬纸板,纸板由可以绕ON转折的E、F两部分组成。
(1)实验时让光贴着纸板入射是为了   ,你认为纸板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是   (填“垂直”或“不垂直”)。实验时,从纸板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径迹,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   反射。
(2)小明让一束光沿AO贴着纸板E射到平面镜上,在纸板F上会看到反射光OB的径迹。三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实验所测得数据如表所示。他根据表中数据得出的结论和其他同学的结论并不一致。请你分析小明测量实验数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   。
实验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1 20° 70°
2 30° 60°
3 50° 40°
(3)三次实验中,总能在纸板上观察到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径迹,由此小明得出结论:“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请你评估小明的做法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27.(2025八上·浦江月考)如图甲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
(1)实验时,先将方格纸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将茶色玻璃板竖直放置在方格纸上,选用玻璃板的目的是   。
(2)选择两个完全相同棋子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   关系。
(3)如图乙所示,棋子放在B处,观察者在 A处,可以看到棋子的像在____。
A.a 处 B.b 处 C.c 处 D.d 处
(4)将棋子仍放在A处,观察者仍在B处,但将玻璃转动至如图丙所示,可以看到棋子的像在   处(选填e、f、g或h)
28.(2025八上·浦江月考)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在光屏上一点,如图甲所示。
(1)由图甲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实验时,调整器材高度时,应使蜡烛的烛焰中心、透镜的中心和光屏的中心在   。
(2)当把蜡烛放在乙图位置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能成倒立、   的实像。
(3)在图乙中凸透镜的位置固定不动,当蜡烛向右(靠近透镜)移动一段距离后,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需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此时观察到的像将   (选填“变大”或“变小”)。
(4)随着蜡烛燃烧变短,此时光屏上的像将会发生移动,如果想让像仍然成在光屏的中央,可将凸透镜适当向   (选填“上”或“下”)移动。
29.(2025八上·浦江月考)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中,小明意外发现:当光沿某方向从半圆玻璃砖射向空气时,折射光消失而反射光却变得更亮,老师告诉他这是光的全反射现象。课后,小明查到光从玻璃射向空气时的一些数据如下表。
入射角i 0° 10° 20° 30° 40° 41.2° 41.8° 42°
折射角γ 0° 15.2° 30.9° 48.6° 74.6° 81° 90° /
反射能量 5% 7% 26% 43% 77% 84% 100% 100%
(1) 当入射角i≥   时,不发生折射现象;图象中的图线   反映了上述实验中的两角关系。
(2)光从玻璃斜射向空气时,反射能量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当折射角γ=   时反射能量达到100%,就发生了全反射现象。
(3)根据光路可逆,当光从空气斜射向玻璃时,折射角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入射角,因此折射光线不能消失,则   (选填“能”“不能”)发生全反射现象。
30.(2025八上·浦江月考)要使光线发生如图丙所示的偏折,画出可使用的光学元件。
31.(2025八上·浦江月考)如图所示,在凸透镜的右焦点处有一平面镜垂直于主 光轴放置。请画出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 AB 经凸透镜和 平面镜后的完整光路图。
32.(2025八上·浦江月考)声音的传播速度会受温度的影响吗?气温影响空气密度,气温高,空气密度小,声速大.因而声速与气温有关.由此出现声音不一定由声源沿直线传播的情况。晴天的中午,地表迅速升温,地表附近的气温较上层的气温高,声音在地表附近传播较上层快,于是地面的声音向四周传播时会向上拐弯,弯到温度低、密度大的上方。回答:
(1)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爱走温度   、密度   的路径。
(2)“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的是:在清冷的深夜,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因传播路径向    拐弯而传到几里外的枫桥边。
33.(2025八上·浦江月考) 图甲为一款身高测量仪,图乙为其结构图。测量仪顶部的感应器竖直向下发射超声波信号,到达下方物体后返回,经后台运 算并在结果显示器显示身高值。小美站上测高台正下方测身高时,感应器记录超声波从发出到遇到人的头顶返回的时间为0.005s, 已知感应器距测高台的高度为2.5m, 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v=340m/s。
(1)超声波是指频率超过   Hz 的声波。
(2)计算小美的身高测量结果。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 眼是视觉器官,耳是听觉器官,鼻是嗅觉器官,舌是味觉器官,感受酸、甜、苦、咸、辣等味道;皮肤是触觉器官,感受冷、热、痛、触、压等感觉,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 ”花气袭人”,指的是花香浓郁扑鼻而来,这是通过嗅觉感知的。“鹊声穿树”,指的是喜鹊的叫声从树林中传来,这是通过听觉感知的。
因此正确的感觉组合是嗅觉和听觉。
故选D。
2.【答案】D
【知识点】鼻与嗅觉
【解析】【分析】小明感冒后感觉吃饭不香,对香气的反应也不如健康时敏感。这主要是由于感冒时鼻腔粘膜充血肿胀,导致嗅觉细胞接触气味分子的能力下降,从而影响了嗅觉细胞对气味的感觉功能。
【解答】A、嗅觉疲劳通常是由于长时间暴露在同一气味中导致的,与感冒无关,故A错误;
B、感冒通常不会直接影响神经信号的传递,故B错误;
C、感冒可能导致嗅觉细胞功能暂时减弱,但并非完全失去感觉功能,故C错误;
D、感冒影响了嗅觉细胞对气味的感觉:这是最直接的原因,感冒导致鼻腔充血,减少了气味分子与嗅觉细胞的接触,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3.【答案】C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
【解析】【分析】根据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而真空中没有传声的介质,所以不能传播声音。
【解答】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所以薄薄的一层真空带就能阻挡超声波武器的袭击。
故答案为:C。
4.【答案】D
【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实验采用了转换法,用乒乓球跳起高度来反映鼓面振动幅度。
【解答】鼓面振动幅度越大,乒乓球跳得越高,可知可通过乒乓球跳起的高度来显示鼓面振动的幅度。
故答案为:D。
5.【答案】B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
【解析】【分析】光的折射: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位于同一平面内,空气中的角角度更大,无论作为入射角还是折射角。
【解答】AB、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空气中的入射角大于水中的折射角,即折射光线更靠近法线,故A错误,B正确;
CD、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空气中的折射角大于水中的折射角,即折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更大。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
故答案为:B。
6.【答案】A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线共平面。入射角和反射角指的是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
【解答】在光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入射角为60°,则反射角也为60°。
故答案为:A。
7.【答案】D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所有的感觉都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
【解答】A、瞳孔能调节进入眼睛的光量,强光下瞳孔缩小,光弱时瞳孔变大,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光线进入眼球的顺序为: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像成在视网膜上,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看远处物体时,晶状体曲度变小,看近处物体时,晶状体曲度变大,可知 看黑板再记笔记需要调节晶状体的曲度,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视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8.【答案】C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等大,像距等于物距,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相垂直。
【解答】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由图可知C中像与物对称。
故答案为:C。
9.【答案】C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光的折射: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位于同一平面内,空气中的角角度更大,无论作为入射角还是折射角。
【解答】A、在光传播过程中,射向烟雾或牛奶的光线在其表面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从不同方向射出,可以显示光路,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由光的折射定律可知,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会增大,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当入射光线垂直于分界面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三线合一,可知折射角为0,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海市蜃楼”和“三日同辉”等自然现象的原理均为光的折射,“海市蜃楼”是因为空气密度梯度导致光线弯曲,三日同辉” 是因为冰晶折射形成的日晕现象,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0.【答案】D
【知识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
【解答】 ①放大镜:放大镜是凸透镜,利用光的折射来放大物体。光通过凸透镜时发生折射,形成放大的虚像。
②潜望镜:潜望镜通常由两块平面镜组成,通过光的反射改变光路,使观察者能看到被遮挡的物体。
③后视镜: 后视镜是凸面镜(汽车后视镜通常是凸面镜),利用光的反射形成缩小的虚像,扩大视野。
④近视眼镜: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利用光的折射矫正视力。光线通过凹透镜时发生折射,使像的位置后移。
故答案为:D。
11.【答案】B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等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像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解答】由图可知,图中物距大于像距,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将蜡烛与光屏的位置对换,则像距大于物距,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故答案为:B。
12.【答案】B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
【解析】【分析】根据固体和气体都能传声,且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进行分析。
【解答】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可知听到的第一声响声来自于铁管的传播,后一次响声来自于空气的传播。
故答案为:B。
13.【答案】C
【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分析】凸透镜具有会聚光线的能力,凹透镜发散光线。
【解答】太阳光时平行光,经过透镜后有一个很小很亮的光斑,可知该透镜具有会聚光线的能力,即为凸透镜。平行光经过凸透镜后会聚在凸透镜焦点处,可知纸片放置在b处。
故答案为:C。
14.【答案】D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等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像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凸透镜成实像时,具有“物远像近像变小”的特点。
【解答】A、图片与镜头之间的距离小于镜头到地面的距离,即物距小于像距,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故A错误;
B、调小镜头与图片的距离,即减小物距,像距将变大,像将变大,故B错误;
C、照相机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与该投影灯的成像原理不同,故C错误;
D、地面比较粗糙,光在地面上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从不同方向射出,所以可以从不同方向看到图
案,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5.【答案】C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晶状体变凸,焦距变小,像距变小。
【解答】AB、看远处物体,睫状肌放松,晶状体因悬韧带牵拉而变扁平,焦距变长,使远处物体的像清晰落在视网膜上,故AB错误;
CD、看近处物体,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因自身弹性而变凸,焦距变短,使近处物体的像清晰落在视网膜上,故C正确,D错误。
故答案为:C。
16.【答案】(1)嗅觉、视觉、味觉
(2)大脑皮层嗅觉中枢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1)闻到气味属于嗅觉,看到橘子属于视觉,尝到味道属于味觉。
(2)所有的感觉都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
【解答】(1)小明运用了 嗅觉(闻到橘香味)、视觉(看到黄色的橘子)、味觉(尝到又酸又甜的味道)这三种感觉器官。
(2)气味分子通过鼻腔内的嗅觉感受器接收信号,经嗅觉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进行处理,最终形成嗅觉。
17.【答案】(1)温度
(2)不好,因为痛觉是身体的警报系统,能帮助人体及时避开伤害或发现疾病。若无痛觉,可能延误治疗或加重损伤。
【知识点】人的感觉;皮肤与皮肤的感觉
【解析】【分析】(1)手背对温度敏感,所以用手背感受温度。
(2)痛觉可以提示受伤,是一种保护性感觉,所以要有痛觉。
【解答】(1)手背皮肤较薄,神经末梢对温度变化敏感,因此常用于粗略判断体温是否异常。
(2) 痛觉是保护性感觉,能警示人体潜在危险(如受伤、感染)。失去痛觉可能导致忽视严重健康问题(如未察觉烫伤、骨折等),反而危害更大。
18.【答案】(1)漫反射
(2)直线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解析】【分析】(1) 镜面反射发生在光滑表面(如平面镜),光线会按固定方向反射;而漫反射使光线分散,能均匀照亮更大范围(如路面)。
(2)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是形成影子的原理。
【解答】(1) 题目描述反射板表面是“粗糙的”,根据光学原理,粗糙表面会使光线向不同方向反射,这种现象称为漫反射。
(2)若换成平面镜,光线会定向反射,未被反射的区域因光线无法到达而形成阴影,这是光沿直线传播的直接证据。
19.【答案】(1)荧光物质
(2)紫外线能否透过玻璃
【知识点】紫外线、红外线
【解析】【分析】(1)紫外线肉眼看不见,但可以利用它能使荧光物质发光来检验人民币的真假。
(2)在紫外线灯和钞票之间放置透明玻璃,钞票上的“100”字样不再发光,说明紫外线不能穿透玻璃。
【解答】(1)钞票上的“100”字样是用荧光物质印刷的,这种物质在紫外线照射下会吸收紫外线能量并发出可见光(荧光现象)。因此,实验现象表明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2)透明玻璃可以透过可见光,但多数普通玻璃对紫外线有较强的吸收或阻挡作用。实验中,紫外线被玻璃阻挡,无法到达钞票上的荧光物质,因此“100”字样不发光。该实验是为了验证紫外线能否穿透玻璃,从而探究玻璃对紫外线的透光性。
20.【答案】(1)底面BC
(2)会聚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光的折射定律或图像均可得出光线将向底面BC偏折。
(2)根据(1)中所得结论可知,光线将偏向底面BC,达到光线会聚的效果。
【解答】(1)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由于三棱镜的材料的折射率大于空气的折射率,光在三棱镜的两次折射中均会向底面BC偏折,即远离法线方向。
(2)将凸透镜分割为两部分后,每部分相当于一个小三棱镜,每个小三棱镜会使光线向底面(即凸透镜的中轴线)偏折,综合效果是光线汇聚到焦点,可知 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
21.【答案】变小;前面;凹透镜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看近处物体时,睫状肌收缩,晶状体变厚(曲率增大),焦距变小。看远处物体时,睫状肌放松,晶状体变薄(曲率减小),焦距变大。
【解答】眼睛通过睫状肌调节晶状体的形状来改变焦距,从而看清不同距离的物体。看近处物体时,睫状肌收缩,晶状体变厚(曲率增大),焦距变小。
长期看近处物体会导致睫状肌持续紧张,晶状体过度弯曲,难以恢复扁平状态。这种情况下,看远处物体时,光线会聚焦在视网膜前(近视),导致像不清晰。
近视是由于眼球折光能力过强(或眼轴过长),需要配戴凹透镜发散光线,使像后移到视网膜上。
22.【答案】减少;柔软多孔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根据回声形成的原因是墙壁等物质的反射可知,为了减少回声,应减小墙壁对声音的反射。
【解答】回声是由声音在墙壁等硬质表面的反射形成的。为了减少回声干扰,需要降低声音的反射,因此应减少墙壁对声音的反射。
柔软多孔 的材料(如吸音棉、绒布等)能有效吸收声波,减少反射;而坚硬光滑的材料(如瓷砖、玻璃)会增强声音的反射,导致回声明显。因此,电影院应采用柔软多孔的材料来降低回声。
23.【答案】凸透镜;照相机;缩小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等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像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凸透镜成实像时,具有“物远像近像变小”的特点。
【解答】摄像头相当于照相机,原理是凸透镜成像,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成像时物距大于凸透镜两倍焦距。
24.【答案】(1)耳蜗
(2)大脑
(3)A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1)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咽鼓管,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①是听小骨,②是耳蜗,③是咽鼓管,④是鼓膜。
(2)所有的感觉都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
(3)鼓膜振动带动听小骨振动,听小骨将振动放大后再传入耳蜗。
【解答】(1)耳蜗内有液体和听觉感受器,耳蜗是图中的②。
(2)听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所以听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人的大脑,形成听觉。
(3)听小骨可以将声音放大并把振动传递给耳蜗。
故答案为:A。
25.【答案】(1)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2)转换法
(3)B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
【解析】【分析】(1)(2)实验采用了转换法,用更易观察的乒乓球被弹开来反映音叉在振动,说明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3)(4)音叉振动,就会导致乒乓球被弹开,但由于没有传声的介质,所以听不到声音,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解答】(1)实验中用小锤敲击音叉时,音叉振动发出声音,同时乒乓球被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实验中通过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现象来间接反映音叉的微小振动,将不易直接观察的振动转化为容易观察的现象,这种方法称为“转换法”。
(3)月球表面是真空环境,声音无法传播,因此敲击音叉时不能听到声音;但由于音叉振动仍然存在,乒乓球会被弹开,所以能看到乒乓球被弹开的现象。
(4)在月球表面(真空环境)无法听到声音,但能看到乒乓球被弹开,说明音叉振动仍然存在,但声音无法传播。因此可以总结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6.【答案】(1)显示光的传播路径;垂直;漫
(2)误将反射光线与平面镜之间的夹角作为反射角
(3)小明的做法不合理,因为未将纸板F绕ON向后折转验证反射光线是否消失
【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解析】【分析】(1)将光线沿纸板入射,可以在纸板上显示光路,便于观察。
(2)入射角和反射角指的是对应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在光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要验证反射光线、法线和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将纸板F向前后向后转动,再进行观察。
【解答】(1)实验通过贴纸板入射,可使光的路径清晰可见,便于观察反射现象。
纸板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是垂直关系, 若纸板不垂直于平面镜,反射光线可能无法完整呈现在纸板上。
纸板表面粗糙,光线发生漫反射,从而从不同角度均可见反射光线。
(2) 由表中数据可知,反射角和入射角不相等,90°减去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存在的问题是误将反射光线与平面镜之间的夹角作为反射角。
(3)三次实验中两侧纸板均在同一平面内,没有将纸板F绕ON向后折转验证反射光线是否消失,所以他的做法是不合理的。
27.【答案】(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大小
(3)B
(4)g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使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等大,实验用两只相同的蜡烛用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采用了等效替代法。
(3)(4)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等大,像距等于物距,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相垂直。
【解答】(1) 实验中使用茶色玻璃板的目的是既能成像又能透光。玻璃板不仅可以作为反射面形成棋子的像,还能让光线透过,便于观察棋子及其像的位置关系。
(2) 选择两个完全相同棋子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通过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可以验证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像与物大小相等。
(3)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如图乙所示,棋子放在B处,B处的像应位于与B对称的位置,即b处。
故答案为:B。
(4)将玻璃板转动后,镜面的对称轴方向改变,但像与物仍关于镜面对称。棋子放在A处,玻璃板转动后,像的位置应与A关于新的镜面对称。根据图丙的对称关系,像应位于g处。
28.【答案】(1)10;同一高度
(2)缩小
(3)右;大
(4)下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测焦距的方法之一:用平行光照射凸透镜,光线会聚在一点,该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为一倍焦距。
(2)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等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像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3)凸透镜成实像时,具有“物远像近像变小”的特点。
(4)蜡烛变短,像向上移动,为了使像回到光屏中央,可以向上移蜡烛或光屏,也可以向下移凸透镜。
【解答】(1)由图甲可知,平行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在光屏上的点即为焦点,此时的物距即为焦距。图中刻度尺显示为10.0 cm,因此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10.0 cm。
为了使像能成在光屏中央,需使蜡烛的烛焰中心、透镜的中心和光屏的中心在 同一高度。
(2)图乙中,蜡烛位于2倍焦距以外(物距大于20cm),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此时成倒立、缩小 的实像。
(3)当蜡烛向右(靠近透镜)移动时,物距减小,像距会增大,因此光屏需向右移动才能再次成清晰的像。此时像会变大。
(4)蜡烛燃烧变短后,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像会向上移动。若要使像回到光屏中央,需将凸透镜下移动,使光心重新对齐烛焰的中心。
29.【答案】(1)41.8°;a
(2)90°
(3)小于;不能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1)(2)根据表中数据进行分析,当反射能量达到100%时,发生全反射,不再有折射。
(3)光的折射: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位于同一平面内,空气中的角角度更大,无论作为入射角还是折射角。
【解答】(1) 根据题目描述,当光从半圆玻璃砖射向空气时,折射光消失而反射光变得更亮的现象称为全反射。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当入射角i≥41.8°时,折射角γ为90°,且反射能量达到100%,此时不再发生折射现象。
由表中数据可知,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且折射角始终大于入射角,可知图线a可以反映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2) 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当折射角γ=90°时,反射能量达到100%,此时发生了全反射现象。
(3) 根据光路可逆原理,当光从空气斜射向玻璃时,光线的传播方向与从玻璃射向空气时相反。此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因为光从光疏介质进入光密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由于折射角始终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不会消失,因此不能发生全反射现象。
30.【答案】
【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分析】经过凸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经过光心爱你的光线不发生偏折,沿原来的方向继续传播;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将发生偏折,沿与主光轴平行的方向射出;光路具有可逆性,可知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
【解答】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沿与主光轴平行的方向射出,如图所示

31.【答案】
【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分析】经过凸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经过光心爱你的光线不发生偏折,沿原来的方向继续传播;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将发生偏折,沿与主光轴平行的方向射出;光路具有可逆性,可知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线共平面。
【解答】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发生折射,经过凸透镜的焦点,平面镜在凸透镜焦点的位置,光线经过平面镜后发生反射,由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入射角等于入射角,法线为凸透镜主光轴,据此作出反射光线。反射光线经过凸透镜焦点,经过凸透镜后沿与主光轴平行的方向射出,如图所示

32.【答案】(1)低;大
(2)下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
【解析】【分析】(1)根据题中关于声音传播方向的描述进行判断。
(2)根据(1)中所得结论和近地面温度更低进行分析。
【解答】(1)由“ 地面的声音向四周传播时会向上拐弯,弯到温度低、密度大的上方 ”可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爱走温度低、密度大的路径。
(2) 夜晚地表降温快,近地面温度较低,上层空气温度较高。声音会向温度低、密度大的近地面方向弯曲(即向下拐弯),因此钟声能传播到较远的江面客船。
33.【答案】(1)20000
(2)感应器记录超声波从发出到遇到人的头顶返回的时间为0.005s,
可知感应器到头顶的距离为,
感应器距测高台的高度为2.5m,则人的身高为:2.5m-0.85m=1.65m。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超声波的频率高于人的听声范围,所以人听不到超声波。
(2)声音经过的距离是感应器到头顶的距离的2倍,感应器距测高台的高度减去感应器到头顶的距离即为人的身高。
【解答】(1) 超声波是指频率高于人类听觉范围(20 Hz ~ 20000 Hz)的声波,因此其频率超过20000 Hz。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