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哈三中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学年期中考试 语文 答案1. C(“有别于普通家书‘私’的特点”表述有误。由材料二第一段“红色家书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写给家人的书信,与普通家书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将家庭事务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但总体来说作为‘写信人内心世界的反映’”可见,红色家书和普通家书主要是内容有区别,它依然具有“私”的特点。)2. C(“在家书中与家人交流情感、处理家庭事务是红色家书最重要的作用”错误,无中生有。)3. C(《致卡特总统的公开信》谈论的是国家大事,且在《纽约时报》整版刊登,不符合材料一中书信记琐事、具有私密性的特点,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4.①论证思路清晰,总体上采用并列结构,从“私”“真”“琐”三个角度论述书信和日记的特色;②采用多种论证方法,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如引用林语堂的话“惟有好的尺牍写来必似日记”。③论证语言通俗流畅,又不乏文化味道。如“这‘流落’与‘流露’的词,甚有意趣”,既文雅又明畅。(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给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给分。)5.①体现信件“私”和“真”的特点,这是一封母亲写给儿子的私人信件,因为“私”,所以表达情感真切自然。如使用“我最亲爱的孩子啊!”直接抒发强烈的爱子之情;②红色家书表达共产党人对“家”的情感与责任,赵一曼烈士表达未能对儿子尽到教育责任的遗憾和愧疚之情;③中国共产党人以“国”为核心,将爱国情怀融入家书。赵一曼烈士在信中呼告“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表达为民族大义而牺牲的自豪与壮烈,并以此崇高情怀教育后代。(每点2分,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给分。)6. C(“牛客挥舞木棒却无用”无法印证父亲“为人本分”。)7. B(“为后文写父亲把相牛术传给锦叔埋伏笔”错误。)8.①为替牛客选择到了好牛而满足。②为沉浸在乡村宁谧、和乐的田园氛围而悠然。③为相牛的技艺有了延续的希望而欣慰。(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9.①牛墟衰落与前文有关联:前文提到有的牛经纪弄虚作假,而父亲在当地较有威信,这与父亲病逝后欺瞒之风渐渐失控致牛墟衰败有内容关联;前文父亲教诲锦叔要诚信,所以锦叔看到欺诈行为时出面阻止。②锦叔赴广州相牛有合理依据:前文塑造了锦叔热爱相牛的形象特点,也交代他从父亲那学到了精湛的相牛技艺,所以牛墟衰落后,他凭这份热爱与能力远赴广州,最终带回优质耕牛。③村子再现生机呼应开篇:文章开篇写“牛与农耕文明”的紧密联系,锦叔带回优质耕牛解决生产问题,村子重现生机,符合现实,呼应开篇。(一点2分,答满三点满分。)10.【答案】BEG句意:唐朝宇文融搜求流亡的百姓,超过时限不自首的就发配到边境。州县迎合上官意图烦劳打扰,百姓逃窜。“流民”作“括”的宾语,故应与后文断开;“州县”作“承风劳扰”的主语,故应与前文断开;“百姓”作“逃窜”的主语,故应与前文断开。11.【答案】B(本文的“因”是趁机的意思,成语“因人成事”的“因”含义为“凭借、依靠”。)12.【答案】C(“可以遣还山东”错,根据原文材料二第三段可知,皇帝同意了青州百姓入枣强县户籍的请求。)13.(1)郭资坚决刚毅,能保持廉洁,别人不能拿私事来请求他。只是性格偏执。( “强毅”1分,“干”1分,“以私”状语后置1分,“但”1分)(2)皇上巡视边防,从京城出发,英国公张辅、阳武侯薛禄率领军队跟从。(“车驾”1分,“巡边”1分,“发京师”1分,“帅师”1分)14.与民共享山林川泽;禁止向百姓征收布漆等;让流徙的百姓附籍枣强;严禁将士扰民。(每点1分)15.【答案】B(“跌宕起伏的心情”不正确。根据诗歌内容,诗人的情感比较稳定,整体体现了诗人登上太白岭的愉悦心情以及对百姓安康和乐的期盼,没有跌宕起伏的特点。)16.①视听结合(多感官描写)。“鸟语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迟”诉诸视觉,描绘了太白岭动人的美景。②拟人。“鸟语乐”和“鱼行迟”,把人的心情与行为赋予了鸟和鱼,展现出了太白岭的生机与和谐(为尾联写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作铺垫),表达生动、有感染力。③动静结合。“鸟语乐”写出了太白岭的热闹,“溪水不动”凸显了太白岭的静谧,诗句动静结合,描绘出一幅既充满生机又幽静的画面。(每点手法+分析1分,效果/情感1分)17.(1)明明如月,何时可掇(2)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3)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6)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7)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8)元嘉草草,封狼居胥(9)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10)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1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12)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18.【答案】B(A.“信”指确实、实在 ;C.“众人”指一般人;D.“齿”指并列、排列。)19.【答案】B(B.两个“惑”均指困惑;A.“传”分别为“流传”和“传授”;C.“常”分别为“常常”和“固定的”;D.“道”分别为“道理”和“风尚”。)20.【答案】C(C项两个“乃”都是“竟然”的意思。A项“之”分别为结构助词“的”和“那些”;B项分别为代词“它们”和语气副词“大概”;D项分别为“却”和“就”。)21.【答案】A(A项和例句都是状语后置句,B项为定于后置句,C项为判断句,D项为宾语前置句。)22.【答案】C(“六艺”在《师说》中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23.【答案】①狗尾续貂②行云流水24.【答案】(1)①这种感情绝不是虚无缥缈/不可捉摸/抽象的;②人们对土地的感情依旧。(2)①拟人:画线句中“轻轻吻过”“吟唱”“温柔拂过”将“唐古拉山雪水”、“三峡涛声”、“采石矶江风”人格化,流露出了对土地的深情,生动形象。②排比:“是来自……是来自……抑或来自……”三处结构一致的句式构成排比,覆盖不同的地域场景,既突出泥土“可能源自山河各处”,也让语言充满韵律感。③设问:以问句引出泥土来源的话题,又选取全国有代表性的地点“唐古拉山”“三峡”“采石矶”进行回应,激发读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想象。25.略。【参考译文】:材料一:周武王向姜太公询问说:“治理国家的方法是怎样的?”姜太公回答说:“治理国家的方法,不过是爱民罢了。”周武王又问:“怎样爱民呢?”姜太公回答说:“使人民获利而不要使他们受到伤害,使他们获得成功而不要使他们失败,使他们生存下去而不要杀害他们,给他们财物而不要夺取他们的财物,使他们欢乐而不要使他们受苦,使他们高兴而不要使他们愤怒,这就是治理国家的方法,治理人民的方法,也就是爱他们罢了。”(节选自刘向《说苑·政理》)材料二:皇上想山林川泽都与百姓共有,下令从居庸关以东,与天寿山相交接的地方,禁止砍柴,其他地方都解除禁令。工部上奏(朝廷)修造兵器,请求向百姓征收布漆。皇上命令供给钱钞购买布漆。皇上说:“古代的地方赋税,按照土地所生产的(征收),不强迫百姓缴纳没有的东西。近年像丹漆、石青之类,主管官吏不去调查出产的物品,全都下达郡县(向百姓)征敛。百姓只得聚敛金钱,交易换取来缴纳。而官吏趁机做违法的事。这一切全部禁止。”(皇上)派遣监察御史分别巡视全国各地,考察地方官吏。上奏说:晋升户部尚书郭资为太子太师,命他退休。蹇义、夏原吉上奏说他固执、妨碍政事,而且身体多病。皇上询问杨士奇,杨士奇回答说:“郭资坚决刚毅,能保持廉洁,别人不能拿私事来请求他。只是性格偏执。”皇上询问其中的缘故。杨士奇回答说:“诏书多次下令要免除受灾受伤百姓的税赋,可是郭资执意不听从免除的命令,一定让地方主管官员按照原先的数目征收缴纳。这是他最大的过错。”皇上点头认可。青州百姓刘中等上奏:“从永乐年间年成歉收,流动转徙到国都南部枣强县一共二百多户,居住二十年,已经拥有家产。如今主管官员要把他们遣送回山东,请求附入枣强户籍。“皇上对夏原吉说:“那里这里都是我的国土,只要能让百姓安居就可以了。唐朝宇文融搜求流亡的百姓,超过时限不自首的就发配到边境。州县迎合上官意图烦劳打扰,百姓逃窜。你一定告诫主管官员,把这件事作为警戒。”皇上驾临文华殿,同侍臣谈论历朝历代户口繁盛减少的事情。皇上说:“户口的盛衰问题,完全能够看出这个国家是太平盛世还是乱世。户口繁盛源于采用了休养生息政策,户口减少一定有大兴土木之事和战争。汉武帝承袭文帝、景帝的余威,隋炀帝继承隋文帝之后,开元盛世之后,终有安史之乱,难道不是依仗富庶繁荣而不知戒备警惕吗?汉武帝末年就后悔用兵轮台,隋炀帝最终也因此而亡国,唐玄宗最终到了迁徙流离的境地,都完全可作为后世引以为戒的教训。”皇上巡视边防,从京城出发,英国公张辅、阳武侯薛禄率领军队跟从。驻扎在虹桥,皇上告诉众将领说:“朕深居宫中,难道不安逸,只是时时考虑安养百姓,所以才有这次出行。现在渡过黄河所经过的道路,都是大雨之后,秋天的田地里没有收获,朕非常同情他们。如果有扰民的将士,杀无赦。”(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哈三中2025一2026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学年期中考试语文答题卡917.(1)姓名3班级(3)考贴条形码区序(5)(6)、1.□8□0D□2.□四0□3.□G四D□(7)10.A□□G四D G□(8)11.□ 0□12.□ 0□(9)(10)》13.(1)(11)(12)13.(2)二、518.□□09 19.B□aD□20.□ 0□21.B D□22.A□B□□D□14.23.(1)(2)24.(1)15.B□00①6.8m0□7.6□②16.824.(2)语文第1页(共2页)三、写作25.请勿在此区域内作答语文第2页(共2页)哈三中2025一2026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学年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3.本次试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分值为150分。一、阅读(68分)(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书信和日记,都带有私家著述的性质。书信写给一个人或一家人,日记写给自己。在古代,书信往往是写在简牍上的,所以又叫“尺牍”。林语堂曾把日记、尺牍与论文加以比较,说得很有意思:“论文材料是天子王侯、部长科长之事,尺牍材料是朋友借贷、感兴抒情之事,日记材料是朝夕会谈、中夜问心之事。故论文公,尺牍私,而日记私之又私。”“私”之一字,可以说是书信和日记一个重要的特色。这两种文体,在写作时,都是不拟公开发表的,至少在许多作者生前是这样的。晚清文史学家李慈铭活着的时候,常将他的《越馒堂日记》借给人看。所以鲁迅椰揄他说,越缦写日记时就预备付印的。书信和日记,如果写的时候就想着公开发表,那么与别的著作就没有什么两样了,作者于无意中难免加意矜持,这样一来便失了天然之趣,也就损伤了书信与日记的命根。因为人在前台的架子,总与在后台的面目有些不同。当然,名人的书信和日记,在他身后出版,以供研究之用,那是另外一回事了。因为“私”,所以“真”。别的著作里不记的事、不说的话,在书信和日记里,可能无所顾忌地记得更加真切,更加真实。黄虎痴编《明人尺牍墨华》自叙云:“短束片札,亲手自书,或言国政,或言交情,或言家常,琐屑极细极微之事,大抵皆仓卒濡毫,不假修饰。寥寥数语,流落人间,而其人品之醇驳,性情之邪正,往往于无意中流露而出。则以言观人,莫尺牍若也。”这“流落”与“流露”的词儿,甚有意趣。一个是说明这些书信不是预备发表,而是作者身后不由自主地风流云散;一个是说其中表达的感情是自然流出而非加意做作。高一语文第1页共12页除了“私”和“真”,“琐”恐怕也要算书信和日记的一种特色了。历史上的大事件,书信和日记不是不可以记,但那更多的是官书的事,志在立言,意存褒贬,而非书信和日记的正宗。我们不妨拿鲁迅的日记与他的文章作个比较。鲁迅的杂文,深刻隽永,有风云之气、辛辣之味,颇多时代的痕迹、历史的面目。而他的日记,写的多是信札往来、银钱收付,买了什么书、来了什么客等等。当初,他就这样一天天地记下去。今天,我们这么一页页地往下读,或者有人要怪其太琐碎了吧。但日记的特色,就在这琐碎之中体现出来了。正如林语堂说的:“论文只谈要紧事,尺牍可谈要紧及不要紧事,日记并可谈最不要紧事。惟有好的尺牍写来必似日记。谈不要紧事,方是佳翰;写无事忙信,才算知交…”一个从事文字工作的人,高声大气、发空洞的议论,大概都不是什么难事,难的是写出那种看似说平常琐事,却谈而有味、言之有物的东西。有一位作家就说:“身边琐事我自己最不会写,却很喜欢看这一类的文章,可是又难得看见好的。因为大抵都不够琐。”书信和日记,都是大家爱看的东西,可惜现在文情俱佳的不很多了。所以,披览前人的这类著作,作为思想性情的陶养或作文的预备,大概不是无益的吧。(摘编自田之章《书信与日记》)材料二:红色家书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写给家人的书信,与普通家书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将家庭事务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字里行间流露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庭责任与国家使命,显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对家情、国情、民情的关切。虽然在特定历史时期承载了一些党的政治动员与宣传功能,但总体来说作为“写信人内心世界的反映”,红色家书诠释出中国共产党人以家庭为基点、以国家为核心、以天下为己任的深沉浓厚的家国情怀。红色家书首先表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家”的情感与责任,他们以“家”为基点,展现以家人、家事、家乡为情感寄托的重家情怀。围绕家人亲情叙事是家书的主要行文内容,红色家书也不例外,家书开头一句“见字如面”蕴含着与家人许久未见的感动,结尾一句“甚好,勿念”把对家人的爱护紧紧集中于信笺之上。长期在外从事革命工作与建设事业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孝亲之情、鹣鲽之情、舐犊之爱诉诸笔端,以家书遥寄着对家人的无尽牵挂及其内心思家念家的细腻情感。红色家书除了作为作者与家人情感交流的媒介外,通常还会承载处理家庭事务的价值功用。或处理婚订与托付之事,或关心调解家庭矛盾,或就某事向家人表达问候、祝福、哀悼、感谢等。高一语文第2页共1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高一期中考试语文答案.docx 高一期中考试语文答题卡.pdf 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