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邵樊片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邵樊片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邵樊片九年级(上)第一次月考
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
1.以下是我国科技上取得的重大成果,其中跟化学有关的是( )
A. 射电望远镜捕获世界最大快速射电暴 B. 实现从二氧化碳到淀粉人工合成
C. 研制高温超导材料 D. 福建舰成功电磁弹射重型舰载机
2.分子假说的提出,为近现代原子 分子学说奠定了基础。那么,提出该假说的是下列哪位科学家( )
A. 道尔顿 B. 汤姆生 C. 波义耳 D. 阿伏加德罗
3.我们生活在五彩斑斓的物质世界中,物质始终不断的变化。在下列各个变化过程里,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 )
A. 光合作用 B. 滴水成冰 C. 木炭燃烧 D. 钢铁生锈
4.2025年六五环境日的主题为“美丽中国我先行”,以下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 坚持绿色出行,践行低碳生活 B. 增强节日气氛,大量燃放烟花
C. 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再生利用 D. 采用绿色工艺,减少化工污染
5.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 铜绿 B. 碳酸氢铵 C. 汽水 D. 洁净的空气
6.诗词凝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下列诗句描写的变化体现了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C.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7.以下仪器名称书写正确的是( )
A. 椎形瓶 B. 长劲漏斗
C. 水糟 D. 烧杯
第 1 页,共 13 页
8.在对人呼出的气体探究前,小亮同学根据生物学的知识提出“呼出气体中的水蒸气可能比空气中的多”
的猜想。那么,这属于科学探究的哪一个过程?( )
A. 假设与预测 B. 实验与事实 C. 解释与结论 D. 反思与评价
9.细致观察实验现象是学好化学的基本要求。以下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B. 蜡烛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气体
C.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
D.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10.下列符合下图中 部分的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
点燃
A. 硫+氧气 → 二氧化硫
点燃
B. 石蜡+氧气 → 水+二氧化碳
一定条件
C. 氢气+氮气 → 氨气
加热
D. 氢气+氧化铜 → 铜+水
11.氨气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以下收集氨气的方法正确的是( )
A. B.
C. D.
12.某同学操作如下:量筒放平稳,面对刻度,仰视读数为30毫升;将液体倒出一部分后,俯视读数为20
毫升,则该同学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是( )
A. 等于10毫升 B. 小于10毫升 C. 大于10毫升 D. 无法确定
13.在称量2 二氧化锰的过程中,托盘天平的指针向左偏转,此时该如何处理( )
A. 添加二氧化锰 B. 减少二氧化锰 C. 右移游码 D. 左移游码
14.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
A. 铝有银白色光泽,可用于生产电线 B. 氮气是无色无味气体,可用作保护气
C. 铜具有导电性,可用于制作热交换器 D. 氦气密度小,可用于填充气球
第 2 页,共 13 页
15.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先”与“后”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制取气体时,先装试剂,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 给试管里试剂加热,先将试管均匀预热,再对准试剂部位加热
C. 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先用两手紧贴容器外壁,再将导管的一端伸入水中
D. 加热高锰酸钾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实验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后移出导管
16.下列对实验中的异常现象分析不合理的是( )
A. 做铁丝燃烧实验,没有观察到火星四射— —铁丝生锈,实验前没有用砂纸打磨
B. 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完毕后洗涤试管时,试管破裂— —未冷却至室温就用冷水洗涤
C. 用红磷测空气中氧气含量时,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偏多— —红磷过量
D. 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结束时发生水倒吸— —先熄灭酒精灯后移出导管
17.如图是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测定实验的改进装置,主要操作是:在实际容积为150 的集气瓶里,先
装进30 的水,再按图连接好仪器,按下热的玻璃棒,白磷立即被点燃。(白磷与红磷的化学性质相似,
在40℃就能够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整个实验过程中集气瓶内水面的变化是先下降后上升
B. 若集气瓶中白磷不足,会导致实验结果值偏小
C. 最终集气瓶中液面上升了30
D. 该实验还可以得出空气是混合物的结论
18.某同学加热氯酸钾时,错把高锰酸钾当成二氧化锰其中,其结果是( )
A. 反应速度加快,生成氧气增加 B. 反应速度加快,生成氧气不变
C. 反应速度不变,生成氧气增加 D. 反应速度和生成氧气不变
19.下列关于氧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氧气能支持燃烧,因而氧气是一种高能燃料
②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可以加入二氧化锰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③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质量的21%
④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是分解反应
⑤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需要在集气瓶底放少量水或一薄层沙
A. ①②⑤ B. ②③⑤ C. ②④⑤ D. ②⑤
第 3 页,共 13 页
20.氧烛常为密闭空间应急氧源,某种氧烛产氧药块主要成分为氯酸钠( 3)(化学性质与氯酸钾相似
)、金属粉(燃烧时放热,提供氧酸钠分解所需热量)和催化剂等。工作时敲击火帽点燃后即能持续燃烧并放
出高纯氧气。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氧烛在工作时,有一定的照明功能
B. 氧气主要来自产氧药块中的氯酸钠( 3)
C. 金属粉质量不会影响释放出氧气质量
D. 氧烛中催化剂的质量随着反应的进行不发生改变
二、非选择题
21.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请回答下列问题。
(1)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这是利用稀有气体的______(填“化学性质”或“物理性
质”)。
(2)科学家研制的“人造空气”可供航天员呼吸。“人造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约为70%,比地球上空气
中氮气的体积分数______(填“大”或“小”)。
工业上制取氧气有分离液态空气法,还有膜分离技术法等
Ⅰ.如图为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的部分流程示意图。
(3)液态空气在空气分馏塔中可分离出氧气和氮气,原理是利用液氮和液氧的______(填“密度”或“沸
点”)不同,整个过程属于______(填“化学变化”或“物理变化”)。
Ⅱ.如图为膜分离技术制取氧气的部分流程示意图。
(4)膜分离技术是根据物质的颗粒大小不同实现氧气制取,氧气能通过膜上的微孔而氮气不能,说明构成
氧气的微粒直径更______(“大”或“小”)。
(5)通过工业制氧活动,同学们总结出混合物分离的一般思路______(填序号)。
A.分析混合物成分
第 4 页,共 13 页
B.找到分离方法
C.寻找成分性质
(6)空气中氮气的用途有______(填字母)。
A.医疗急救
B.食品防腐
C.制取氮肥
D.气割气焊
(7)工业制得的氧气属于______(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8)将燃着的木条放在液态空气上方,燃着的木条会______。
(9)从空气中除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得到氮气与从其他物质中分解得到的氮气密度不同,你认为原
因可能是______。
22.进入初三,我们开始学习化学— —这是一门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科。
Ⅰ.请结合下列情景,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及生活经验回答问题(以下依次填写元素符号、物质名称):
(1)面粉、蔗糖灼烧后均变为炭黑,说明这些物质中都含有______元素。
(2)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______。
Ⅱ.如图所示为某化学小组部分实验过程的装置图:
(3) 图中所称食盐的质量为12.4 ,若将食盐与砝码的位置颠倒,且游码示数仍与 图相同,则食盐的实际
质量为______ 。
(4)如图 所示的操作,可能造成的后果是______。
(5)欲量取40 水,应选用的仪器是50 量筒和______;若某同学按 图所示读数,则实际量取的水
______40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6)如下图所示,实验室需加热约150 水,完成该实验需要准备的仪器有______(填序号)。
第 5 页,共 13 页
Ⅲ.兴趣小组的同学收集好氧气后,开展了氧气的性质实验,请协助他们完成实验报告:
(7)图①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______,图②中的反应现象是______,其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这两
个反应均属于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8)两个集气瓶中均放有少量水,其中②中水的作用是______。
23.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进行了探究。
【实验回顾】图1是实验室通过红磷燃烧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用文字表示装置中发生的反应 ______。
(2)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______(填字母)。
A.若红磷量不足,对测量结果无影响
B.燃烧匙内的红磷可以换成铁丝
C.该实验可以说明氮气难溶于水
【实验改进】小明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如图2)并运用改进后的装置进行了如下实验:
第 6 页,共 13 页
①连接仪器并检查装置气密性。②接通电源,用发热电阻丝引燃红磷;③待红磷熄灭,装置冷却至室温
后读数。
(3)在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 形管内左侧液面 ______,最终停留在刻度“4”处。
(4)与图1实验相比,改进后的图2实验的优点是 ______(写一点)。
【继续探究】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可知:加热条件下,铜+氧气→氧化铜,他们利用该原理和图3装置重新测
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实验分析】
(5)实验过程中反复推拉两端注射器的活塞,目的是 ______。
(6)完成表格:(玻璃管中空气忽略不计)
左侧注射器中气体体积 右侧注射器中气体体积 结论
实验前 5 10
1
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5
完全反应并冷却至室温后 0 ______
第 7 页,共 13 页
24.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某化学小组利用下图仪器和装置探究气体的制取方法和性质。
(1)写出图 中标有序号的仪器名称:①______、②______。
(2)实验室中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选择装置时,若收集
一瓶比较干燥的氧气,最好选用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是______(填装置编号,从装置 ~ 中选择),用该装置
收集氧气时,检验气体是否收集满的方法______(包括操作、现象、结论三方面)。
(3)用双氧水制氧气时,要获得平稳气流,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填装置编号,从装置 ~ 中选择
)。实验时的主要操作步骤有: 、向锥形瓶中加入二氧化锰 、收集气体 、组装仪器 、向分液漏斗中
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以上步骤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4)若选择 装置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气体从______(填 或 )端通入。
(5)甲烷是密度小于空气、难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用加热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制取纯净的
甲烷气体。制取甲烷的发生和收集装置应选择______(填装置编号,从装置 ~ 中选择)。
(6)小红用收集的氧气探究氧气与木炭的反应,她将木炭加热至燃烧,然后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反
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待燃烧停止后,向集气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并振荡,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
______。
25.Ⅰ.在学习“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内容后,某兴趣小组开展了一系列探究活动:
(1)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展开探究。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
A.对比实验甲和乙,探究 2 2浓度对其分解速率的影响
B.对比实验乙和丁,探究 2对 2 2分解速率的影响
C.对比实验甲和丙,探究温度对 2 2分解速率的影响
第 8 页,共 13 页
D.对比实验甲、丙和丁,探究 2和温度对 2 2分解速率影响的程度
Ⅱ.在学习“过氧化氢制氧气中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后,小组在“寻找新催化剂”的活动中,针对“白色
固体硫酸铜能否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这一问题,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探究】
(2)甲同学按照如下方案开展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①:木条不复燃
步骤②:产生气泡,溶液 硫酸铜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反应的文字
变成蓝色 表达式为 ______
步骤③:木条 ______
【评价改进】
(3)大家认为甲同学的实验结论不严谨。若要确定该实验结论正确,还需证明硫酸铜的质量和______在反
应前后都没有发生改变。
(4)比较硫酸铜和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催化效果,实验过程中不需要控制的条件是______(填字母
)。
A.溶液的起始温度
B.催化剂的质量
C.溶液的浓度
D.反应起始时间
兴趣小组用图甲所示装置探究不同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效果。取大小相同的新鲜土豆块和新鲜猪
肝块作催化剂,分别加入10 相同浓度的过氧化氢稀溶液后,用传感器测量装置中气压的变化,如图乙
中曲线 、 所示。
(5)结合实验和曲线 、 分析,两种催化剂中催化效率更高的是______。
(6)从曲线 、 的变化可以看出,加猪肝块催化的过氧化氢完全反应所用的时间大约是______ (填
“30”“65”或“120”)。
第 9 页,共 13 页
(7)曲线 、 最终达到相同的压强,说明______。
【拓展延伸】
Ⅲ.除了催化剂的种类外还有哪些条件会影响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按图1装置进行实验:水浴温度控制在21℃,二氧化锰均为0.5 ,过氧化氢溶液均为5 ,三颈瓶容积为
250 。数字传感器数据绘制图像如图2、3。
【实验结论】(已知过氧化氢分解放热)
(8)图3说明从温度看,过氧化氢溶液浓度越高,反应越______(填“剧烈”或“平稳”)。
【实验仪器作用】
(9)图1中恒压漏斗(漏斗的支管与三颈瓶相连)的作用是______。
第 10 页,共 13 页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物理性质;
小;
沸点;物理变化;
小;


混合物;
熄灭;
从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中含有其他气体杂质
第 11 页,共 13 页
22. ;
氮气;
7.6;
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胶头滴管;小于;
①④⑤⑥;
点燃 点燃
硫 + 氧气 → 二氧化硫;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铁 + 氧气 →
四氧化三铁;化合反应;
防止反应产生的高温固体溅落瓶底,避免集气瓶炸裂
点燃
23.红磷+氧气 → 五氧化二磷;

先下降后上升;
实验结果更准确、更环保;
加速空气流通,使铜和氧气充分反应;
12
24.分液漏斗;锥形瓶;
二氧化锰
氯酸钾 → 氯化钾 + 氧气;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氧气已集满;
加热
; ;

或 ;
点燃
碳 + 氧气 → 二氧化碳;变浑浊
25. ;
硫酸铜
复燃;过氧化氢 → 水 + 氧气;
化学性质;

猪肝块;
30;
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
第 12 页,共 13 页
剧烈;
平衡漏斗与三颈瓶内的压强,使过氧化氢溶液顺利滴下
第 13 页,共 13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