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龙泉育才学校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检测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龙泉育才学校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检测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盘龙区龙泉育才学校九上期中检测卷
          语 文
(全卷四个大题,共24个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卷为试题卷。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解题作答。答案应书写在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2.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3.测试范围:九年级上册全册。
一、积累与运用(1~5题,每题2分,第6题6分,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小题。
彝族刺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制作精美,是彝族传统文化的一种 ,也是彝族服饰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更是彝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传承先辈文化的一种形式。从彝族刺绣的历史中,据考证可以追溯到三国以前,与原始绘画、记事符(hú)号、服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彝族女子善长刺绣,五彩斑斓(lán)的银饰显示着精深的刺绣技艺。那银光闪闪,绣花簇簇的满襟(jīn)大围腰,绣满鲜艳花朵的花鞋,做工精美的头帕、飘带等,都 出彝族女子的心灵手巧。
绣品色彩艳丽、图案精美,将彝家女子的聪慧美丽和彝族文化的 展现得淋(lí)漓尽致。
彝族女孩子自幼学习刺绣,每个彝家姑娘都有一个绣制精巧的针线包。用以放花线、花边及各种绣制图案。从简单的花边、单一的绣片开始学起,慢慢学习绣制手帕、鞋垫,再到头巾、围腰,一直学到绣制节日盛装、婚嫁礼服。闲暇时间,彝家女子就会 地围坐在一起,一边谈笑风声,一边飞针走线,凭着简单的花针和灵巧的双手,将自己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的向往一针一线地绣进图案里,绣出一个个梦幻般的世界。
1. 文中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符(hú) B. 斓(lán) C. 襟(jīn) D. 淋(lín)
2. 文中加点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传承 B. 追溯 C. 闲暇 D. 谈笑风声
3. 文中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体现 显示 绚丽多彩 三五成群 B. 表现 显示 五彩缤纷 三三两两
C. 体现 呈现 绚丽多彩 三三两两 D. 表现 呈现 五彩缤纷 三五成群
4. 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彝族刺绣的历史中,可以追溯到三国以前,与原始绘画、记事符号、服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B. 彝族刺绣的历史,据考证可以追溯到三国以前,与原始绘画、记事符号、服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C. 据考证,从彝族刺绣的历史中,可以追溯到三国以前,与原始绘画、记事符号、服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D. 从彝族刺绣的历史中,与原始绘画、记事符号、服饰的关系,可以追溯到三国以前。
5. 将下列句子依次填入横线,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千里江山图》正如其名,采用近乎俯视的视角, 。 , , , 。王希孟用诗意的想象,将千里江山的神貌艺术地再现。
①画中的万峰千壑,星列棋布,重重叠叠,或大山堂堂高峙,或叠嶂层峦起伏峥嵘而各异
②水中舟楫亭榭,繁密穿插,人物如蚁,不可胜数
③描绘了气势磅礴的千山万水
④山间岭上、汀旁岸边、丛树林竹、寺观庄院、茅舍瓦屋,且皆有道路可通可寻
⑤岛屿相叠大江旷远,水天相接,河渚绵延
A. ③②①⑤④  B. ④②⑤①③  C. ③①⑤②④  D. ④③①⑤②
6、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6分。凡出现加字、漏字、错别字中的任何一种情况,该空不得分)
第一缕晨光轻轻吻上西山的草海,这里便化作了一幅动人的画卷,既可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鸟翔鱼跃带来的晴明之景(范仲淹《岳阳楼记》),又可瞥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烂漫的山花和葱翠的树木妆点大地的优美境地(欧阳修《醉翁亭记》),还会不由自主地想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番欣欣向荣之景。(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二、综合性学习(7~10题,共10分)
(一)学习与探究(5分)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回首逝去的日子,留下我们很多欢乐。九年级某班拟开展以“岁月如歌——我们的初中生活”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7.对联抒怀】
为纪念激情似火的青春,有同学以对联的形式为“岁月如歌”综合性学习拟定一条有感染力的标语。上联已给出,请同学们拟对出下联。(2分)
上联:岁月如歌咏美梦 下联:______
8.【温馨赠言】
赠言一 赠言二
青春,像一只银铃,我们只有不停地奔跑,它才会发出悦耳的声响。 青春,______ ,______ ,______ 。
小志同学想根据“赠言一”的特点仿写,将“赠言二”补充完整。请你帮忙。(3分)
(二)名著阅读(5分)
班级开展《水浒传》阅读交流会,请你参与并回答下列问题。
智深正使得活泛,只见墙外一个官人看见,喝采道:“端的使得好!”智深听得,收住了手,看时,只见墙缺边立着一个官人,怎生打扮,但见:头戴一顶青纱抓角儿头巾,脑后两个白玉圈连珠鬓环。身穿一领单绿罗团花战袍,腰系一条双搭尾龟背银带。穿一对磕瓜头朝样皂靴,手中执一把折迭纸西川扇子。
9.文段中的“智深”绰号是________,文段中他看见的“官人”是________(人名)。(2分)
10.《水浒传》中的人物性格复杂,但也正是因为人物性格的复杂,小说的主题才显得更加深刻。请你结合《水浒传》中宋江或林冲的复杂性格及其相关经历解读这部小说所体现的主题。(3分)
三、阅读(11~24题,共34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1~12题。(4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1. 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标题中的“乐天”,指白居易,号香山居士。
B. 首联的“凄凉地”“二十三年”交代了贬谪之地的荒僻,贬谪时间的漫长。
C. 颔联中,作者用“闻笛赋”的典故表现了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恍如隔世的无限悲痛。
D. 颈联蕴含着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12. 古代诗人常常在“酒”中寄托感情,联系本诗和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分别说说他们借酒抒发了怎样的感情?(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10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①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日薄②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不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朱熹《百丈山记》
【注释】①瀵(fèn)涌:水同源分流喷出。②薄:迫近。
13.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2分)
①如鸣珮环,心乐之 乐: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
③十许步 许: ④亦皆历历在眼 历历:
14. 下面各项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一项是( )(2分)
A. 日光烛之能以径寸之木 B. 全石以为底 不足为外人道也
C.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其船背稍夷 D. 见瀑布自前岩穴濮涌而出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15. 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
                                            
16. 两文中所描写的水各有怎样的特点?结合原文分析。(2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19题。(8分)
让古老戏曲焕发青春光彩
李 晓
①戏里有乾坤,曲中日月长。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戏曲将文学、音乐、舞蹈、武术等艺术形式熔于一炉,在岁月沉淀中不断汲取文明精粹,体现出中华民族审美、哲思与价值追求的鲜明特征,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传承的生动载体。然而,社会转型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趋多元,单一传统的演唱方式无法回应民众诉求,古老艺术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中一度式微,观众减少、人才紧缺等现象比较突出。
②不过,戏曲领域也有一些可喜现象,更多青年演员崭露头角,青年观众日益增多,千年梨园有了春意正葱茏的新趋势。
③近来,国家京剧院青年团改编的《五女拜寿》一推出便赢得满堂喝彩;河南豫剧院青年团带着改编剧《秦雪梅》赴多地演出,掀起了一番观戏热潮……诸多现象都在说明:传统戏曲具有广阔的受众市场,只有创作好内容、开辟好渠道,才能让古老艺术不再束之高阁,走出“深巷”、与全民共享。在这个过程中,朝气蓬勃的青年正尝试以独特的呈现方式、精湛的表演技艺推动戏曲“破壁”传播,为大众欣赏美、感知美、传播美开拓出更为亲民、更富创意的新格局。
④数字时代,戏曲呈现、传播的方式与环境都发生了巨大改变,青年乘着时代的东风在创新路上挥洒热情、尽情探索:或是尝试老瓶装新酒,将流行元素融入传统叙事框架,演绎一段跨界新曲; 或是借用多样化的媒介平台实现多维传播,达到叠加效应。总之,内容与平台“年轻”了,戏曲也就有了更多“青年缘”,为更多年轻观众青睐。青年在剧本改编、内容更新方面比其他人敢于放开手脚、突破常规。
⑤青年人有灵气、敢作为,引导他们踊跃投身到戏曲事业中,不仅关乎戏曲艺术的传承,更是一门涉及弘扬与传播传统文化的大学问。为青年铺就成才之路,一些探索已初见成效。例如鼓励院团与院校之间开展“订单式”培养模式,结合社会需要调整课程设置与教材内容,有的放矢、因地制宜,紧跟时代进步的节拍。当然,青年自己,还要坐得了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扎扎实实地在一次次艺术打磨与文化沉淀中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升华。
⑥人才成长非一朝一夕之事,实践者能识才、会育才、敢用才,才能在传统与创新融合碰撞的赛道上,获取更多吐故纳新、 自我超越的力量,让古老艺术抖一抖尘埃,重新绽放光彩。
17. 阅读全文,完成下面思维导图。 (2分)
18. 第③段中划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19. 结合文章与链接材料,谈谈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推动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3分)
【链接材料】
花灯、滇剧是云南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戏曲。10月11日,第十届云南省花灯滇剧艺术周在曲靖市陆良县举办。以“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为主题,开展优秀花灯滇剧比赛、非遗集市、沙画见前尘、青年演员演唱比赛、“梅园奇妙夜”艺术晚会等活动,抖音、短视频、微信朋友圈等多种媒体竞相传播。以主题活动的形式,让地方戏曲与多种艺术形式相融合,将花灯、滇剧等艺术推向大众的视野,走进千家万户的生活里。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0~23题。(12分)
杨 树 为 证
赖海石
①“叮叮叮,叮叮叮……”清脆的上课铃声敲响了。这铃声,从绿树掩映的校园发出,穿过五村八寨,在重重叠叠的大山间回荡。
②杨老师拿着教科书走进教室,教室里空无一人。杨老师退出教室,疑惑地四下一瞧,看到了集体站在操场边杨树旁的我们。“上课,快进来上课! 没听见铃声?”我们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像一棵棵小杨树。校园里一片静寂,我们一个个像脚上被钉了钉子,没挪动半步。最后,满脸狐疑的杨老师指着我说:“羊羊,你说,怎么回事?”我迟疑了半天,泪水在眼眶里打转。终于,我鼓起勇气说道:“老师,听说你要走了,我们不读书了。”“你们……”杨老师跺跺脚,“我走了,还有别的老师会来,老师有老师的难处,请同学们理解。”我知道杨老师说的难处是什么。杨老师是从我们山里读书出去的,后来交了一个城里的女朋友。杨老师想要回山里支教,女朋友不同意。杨老师说服女朋友,答应她两年后一定回城里结婚。现在期限快到了,杨老师的女朋友正等着杨老师回去举行婚礼呢。
③我突然想起了杨老师刚来时,他亲手在校园里种下一棵杨树。他说,他姓杨,这棵杨树就是他。于是,我说:“杨老师,杨树是不会走的。”杨老师低下头说:“我也舍不得离开你们,可有些事……”我的眼泪终于憋不住,从眼眶里涌了出来,“老师,您别走,行吗?”“您不走,行吗? 您不走,行吗?”同学们纷纷含泪央求。杨老师沉默良久,长叹一声:“同学们,回教室上课吧,我答应你们。”我说:“真的吗?”杨老师指着栽下的杨树说:“真的,杨树为证。”我们破涕为笑,拥着进了教室。
④下课后,我看见杨老师打了很久的电话,他一定是跟女朋友打的。
⑤几天后,一个身材像杨树苗的姐姐来到了我们学校,她就是杨老师的女朋友。她一来就拿了杨老师的行李要带他走。杨老师小声地跟她解释着什么。后来,杨老师带她参观了我们的教室、操场、杨树,给她看了我们的作业,还让我们表演了节目给她看。杨老师说,她叫洋洋,太平洋的“洋”。我们知道,杨老师要走,都是因为她,但我们又有什么办法呢。
⑥我们不知道洋洋是什么时候独自离开学校的,只是突然觉得有点儿对不起杨老师。
⑦期中考试后,洋洋又来了,带着行李和一棵杨树苗。杨老师说,她也来这里教书,不走了。我们的欢呼声几乎要把校舍掀到天上去。
⑧洋洋在杨老师的杨树旁栽下了她带来的杨树苗。“我也不走了,杨树为证。”“杨树为证——”我们齐声说。杨老师和洋洋老师在学校举行了婚礼。他们把家安在了大山里。我在快乐的学习中度过了一年又一年,考上了高中,考上了大学。可是,我们山里遭遇了一次百年不遇的天灾。
⑨那天,大家正在上课,突然有瓦片从屋顶掉落,课桌摇晃。杨老师马上意识到地震来了。他沉着地指挥学生们撤离教室。同学们都撤离了,洋洋老师也撤离了,但杨老师因为低下头检查课桌下还有没有同学,耽误了几秒钟,被埋在了倒塌下来的砖瓦下面。
⑩杨老师走了,杨老师又没有走。
大学毕业后,我回到了大山里,像当年的杨老师一样。我在两棵杨树旁栽上了一棵小杨树,我跟我的学生们说:“我一定会帮助你们克服困难,考上大学,和我当年一样。”
杨树为证。
(选自《青年文学家》2023 年第26 期,有删改)
20. 梳理故事情节,在下面的空缺处填写合适的内容。(3分)
(1)___________→看着学生含泪央求,杨老师答应“我们”不走→(2)___________→洋洋再次来到学校,不仅和杨老师结了婚,还一起留在了大山里教书→(3)___________→“我”和杨老师一样,回到大山任教
21. 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2分)
我们的欢呼声几乎要把校舍掀到天上去。
22. 文章以“杨树为证”结尾,有什么作用?(3分)
23. 同学们在读完这篇文章后,想把文章推荐给校文学社,但文学社要求同学们结合文章内容和主题两个方面拟写一段推荐语,请你帮助拟写。(4分)
四、作文(40分)
24、请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题完成写作。
题目一:瞬间的
题目二: 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苏格兰阿伯丁的马歇尔学院大门上镌刻着三句话:
“他们说。 ”
“他们说什么 ”
“让他们说去吧。”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哪些联想与思考?请你自选角度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
(1)若选题目一,须将题目补充完整;
(2)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3)不得在文中泄露个人和学校信息;
(4)不少于600字。书写工整,字迹清楚。
参考答案
1. A 2. D 3. A 4. B 5.C
6.沙鸥翔集,锦麟游泳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7.示例:青春似火燃激情
8.示例1.像一只飞鸟, 我们只有不断地振翅, 它才能飞向美好的未来。
示例2.像一艘小船,我们只有不断地划行,它才能抵达成功的彼岸。
示例3:像一支画笔,我们只有不断地挥舞,它才能涂抹出绚丽的色彩。
9.花和尚 林冲
10.示例:林冲,作为八十万禁军教头,原本过着安稳的生活,但由于高俅的陷害,他被迫走上梁山。林冲的性格从最初的忍让、妥协,到最后的果敢、反抗,展现了一个人在面对不公和压迫时的心理变化和成长。林冲的经历,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个人在面对强权时的无奈与抗争,也体现了《水浒传》中“官逼民反”的主题。
11. C
12. 刘禹锡借酒表达了自己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李白借酒寄托了自己苦闷茫然的心绪。
13.①以……为乐 ②像北斗星那样 ③来,几,表示约数 ④分明的样子
14. C
15. 远远近近从云中露出来的山峰,都像来来往往飘飞浮动一样,有的涌出,有的沉没,转眼之间千变万化。
16. 甲文水清澈透明,如“水尤清冽”一句直接描写水的清澈,另外还通过描写水中之鱼“皆若空游无所依”来侧面描写水的清澈透明。乙文水湍急壮美,通过“瀵涌而出”写之湍急、气势,另外又用比喻把瀑布之飞“沫”比作“散珠喷雾”,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瀑布凌空而下之湍急壮美、绚丽的特点,很有表现力。
参考译文:
【乙】从大门出来往东走十来步,遇到一座石台。石台下面紧临陡峭的崖岸,幽深昏暗极其险峻。从草木丛生的地方向东南望去,见一瀑布从前面的岩穴中喷涌而出,又从几十尺的高空中投射下来,飞溅的水沫竟如散落的珍珠,又如喷薄而出的雾气,被阳光一照,光彩耀眼,使人不能正眼视之。石台正对着山西南的缺口,向前倾斜好像对着芦山作揖,芦山一峰独秀,而远近几百里间高高低低的峰峦也都一座座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太阳迫近西山了,余光横射,山上紫色和绿色重叠交错,不可尽数。早晨起来往山下望去,白云铺满平野,就像一大海的波涛一样起起伏伏。而从云雾中露出来的远远近近的山峰,都像飘飞的浮云来来往往,有的涌现,有的沉没,转眼之间千变万化。石台往东的小路断绝了,当地人凿出仅能容下脚的石磴让人通过,畏惧危险的人有的不敢过去。而山上值得观赏的景致,到这里也就没有了。
17. ①青年对千年梨园的贡献 ②为青年铺就成才之路
18. 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以《五女拜寿》和《秦雪梅》的发展情况为例,有力地证明了传统戏曲具有广阔的受众市场,只有创作好内容、开辟好渠道,才能让古老艺术不再束之高阁,走出“深巷”、与全民共享,使论证真实可信,文章更有说服力。
19. 筹划并举办丰富多彩的戏曲主题活动;通过各种现代媒体介入传统戏曲,助力传统戏曲的推广传播;将戏曲与其他艺术形式巧妙融合,以新奇的、有趣的方式进入大众视野;引导年轻人踊跃投身戏曲艺术。(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0. ① 约定回城的期限快到了,杨老师准备离开学校 ② 杨老师的女朋友洋洋来到学校要带杨老师走,但最终独自离开 ③突发地震,杨老师为指挥学生安全撤离而不幸遇难
21. 这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我们”的欢呼声之大,表现出“我们”得知杨老师和洋洋老师决定留下来后的兴奋与激动之情。
22. ①独句成段,简洁有力,强调了“我”献身大山教育事业的坚定决心。②照应文章的标题和前文内容,使文章结构谨严。③同时揭示了文章的主题:(1)通过“杨树为证”这四个字,作者表达了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承诺,同时也激励着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投身到这项伟大的事业中去。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23. 示例:这篇文章叙述了杨老师心系大山的孩子们,大学毕业后回到大山支教,后来和女朋友把家安在大山里,最后因在地震中指挥学生撤离而牺牲的感人故事,赞扬了杨老师献身山区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表达了对杨老师及像杨老师一样为山区教育而奉献自己的人们的讴歌与赞颂,非常值得一读。
24.写作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