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梦游天姥吟留别》练习(含解析)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1《梦游天姥吟留别》练习(含解析)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8.1《梦游天姥吟留别》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对《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梦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描绘天姥山的雄伟,为梦境铺垫
B.“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展现梦境中奇幻的神仙场景
C.“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写从梦境惊醒,回归现实的失落
D.梦境仅为荒诞想象,无任何现实寄托,与诗人情感无关
2.下列对《梦游天姥吟留别》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夸张手法,如“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凸显天姥山的雄伟
B.想象奇特瑰丽,构建神仙聚会的奇幻场景,体现浪漫主义风格
C.全诗以七言为主,句式灵活,节奏多变,契合梦境的变幻特点
D.情感表达平淡,仅通过景物描写传递情绪,无强烈的情感起伏
3.下列对《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仅表达对权贵的不满,无其他深层含义
B.体现诗人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人格气节
C.暗示诗人渴望得到权贵赏识,内心矛盾
D.语言消极颓废,传递出逃避现实的态度
4.下列对《梦游天姥吟留别》情感脉络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对天姥山的赞美,暗含向往之情,奠定积极基调
B.梦境中的神仙场景,传递出诗人对自由与理想的追求
C.梦醒后的失落,引发对现实的反思,情感转向低沉
D.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情感豪迈,展现人格坚守,升华主题
5.下列对《梦游天姥吟留别》体裁(古体诗)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体诗不限句数与字数,全诗篇幅较长,符合诗人尽情抒发情感的需求
B.押韵灵活,可换韵,诗中“横”“城”“倾”押“eng”韵,“来”“台”押“ai”韵
C.无需严格遵守平仄,语言自由奔放,契合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D.必须严格遵循对仗,诗中每联均为对仗句,体现严谨的格律
6.下列对“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两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以“瀛洲”的“难求”反衬天姥山的“可睹”,突出天姥山的真实可感
B.仅表达对瀛洲的向往,与天姥山无关
C.暗示天姥山与瀛洲一样虚幻,无实际意义
D.语言平淡,无任何艺术手法,与全诗风格不符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巅峰之作,创作于他离开长安三年后。彼时,李白曾怀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情入仕,担任供奉翰林,却因不愿迎合权贵、蔑视官场规则,遭到高力士、杨贵妃等人的排挤,最终“赐金放还”,离开长安。这段仕途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官场的黑暗与权贵的傲慢,也更坚定了他“追求自由、坚守人格”的人生选择。《梦游天姥吟留别》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以“梦游天姥”的奇幻形式,既抒发了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也传递出对现实权贵的蔑视,成为李白“浪漫主义诗风”与“独立人格”的集中体现。
从文本内容来看,《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梦境”是“现实与理想的镜像”,而非单纯的荒诞想象。开篇“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以“瀛洲”的虚幻反衬天姥山的“可睹”,既为“梦游”铺垫,也暗含“理想并非完全虚幻,仍有追寻可能”的寓意。接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描绘层层递进:“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以夸张手法凸显其雄伟,象征理想的崇高;“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以天台山的“倾倒”衬托天姥山的巍峨,暗示理想的独特价值。这些对天姥山的赞美,本质上是对“自由理想世界”的向往,与现实中“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压抑形成对比。
梦境中的奇幻场景,更是“理想世界的具象化”。“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诗人以“飞度镜湖”的奇幻举动,开启通往理想世界的大门;“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借谢灵运的典故,将理想世界与“高洁隐士”的形象关联,暗含对“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追求;“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则构建了神仙聚会的盛大场景——以彩虹为衣、清风为马,老虎鼓瑟、鸾鸟驾车,神仙列队,这既是浪漫主义的想象,更是诗人心中“自由、平等、欢乐”理想世界的写照,与现实中“权贵压迫、人格受辱”的处境形成鲜明反差。
梦醒后的反思与呐喊,将诗歌情感推向高潮。“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从梦境回到现实,枕席依旧,仙境已逝,失落之情跃然纸上;但诗人并未沉溺于失落,而是由此引发对现实的反思:“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看似消极的感叹,实则是对“世俗享乐、官场富贵”的否定——这些事物如同流水般易逝,不值得追求;最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呐喊,既是对官场黑暗的控诉,也是对“坚守人格、追求自由”的宣言,将“梦境的理想”转化为“现实的行动准则”,完成了从“虚幻想象”到“人格坚守”的升华。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价值,在于它以浪漫主义的形式,打破了“诗歌需写实”的传统,将“梦境”作为情感与理想的载体,让诗人得以尽情抒发对自由的追求与对权贵的蔑视。同时,诗歌中“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人格与权贵的对抗”,跨越千年仍能引发共鸣——在当代社会,人们依然会面临“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坚守自我与迎合他人的选择”,而李白的“不摧眉折腰”,正是对当代人“坚守人格、追求自由”的精神激励。
7.下列对材料中《梦游天姥吟留别》“梦境”与“现实”关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梦境是理想世界的具象化,现实是压抑束缚的象征
B.梦境中的神仙场景与现实中的权贵压迫形成对比
C.梦醒后的反思,让诗人从理想回归现实,放弃对自由的追求
D.梦境的理想最终转化为现实中“坚守人格”的行动准则
8.下列对材料中“浪漫主义诗风”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仅通过夸张手法展现,无其他艺术特色
B.以“梦境”为载体,构建奇幻场景,抒发强烈情感
C.内容荒诞不经,无任何现实寄托,与诗人经历无关
D.语言平淡直白,缺乏想象力,与浪漫主义风格不符
9.结合材料,概括《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梦境”的具体内容,并分析其象征意义。
10.材料中提到诗歌情感从“梦境向往”到“人格坚守”不断升华,请简要梳理这一升华过程。
11.结合全文,谈谈《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精神对当代人的启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艺术魅力,在于它“奇幻想象与强烈情感的完美融合”,既以瑰丽的想象构建虚幻的梦境,又以炽热的情感贯穿全诗,让“虚幻的梦境”成为“真实情感”的载体,形成“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展现出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独特张力。
“奇幻想象”是诗歌艺术魅力的核心,主要体现在“场景构建”与“形象塑造”上。在场景构建上,诗人突破时空限制,将现实与虚幻交织:“一夜飞度镜湖月”,以“飞度”的奇幻举动,瞬间跨越空间,从现实进入梦境;“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在天姥山半壁看到海上日出,在空中听到天鸡啼鸣,打破现实中的地理与物理规律,构建出“超现实”的场景;“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则将自然景象(霓、风)转化为神仙的衣马,将神话形象(云之君、虎、鸾)融入场景,打造出“神仙聚会”的奇幻画面,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在形象塑造上,诗人赋予自然景物与神话形象“人格化”特征:“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将“湖月”塑造成“引路者”的形象,既有自然的清冷,又有友人的温情;“虎鼓瑟兮鸾回车”,让凶猛的老虎弹奏乐器,让神异的鸾鸟驾驶车辆,打破动物的本能属性,赋予它们“优雅、尊贵”的人格特征,这些形象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或神话符号,而是诗人理想世界中“自由、欢乐”的参与者,增强了梦境的生动性与感染力。
“强烈情感”则为奇幻想象注入灵魂,让“虚幻场景”充满真实的情感温度。开篇对天姥山的赞美,“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以夸张的笔触传递出“向往之情”,为梦境的开启奠定情感基础;梦境中“渌水荡漾清猿啼”“仙之人兮列如麻”的场景,既有对理想世界的“喜悦与沉醉”,也暗含对“自由生活”的渴望;梦醒后“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直接抒发“失落与怅惘”;而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则将情感推向顶点——从对理想的向往,到对现实的不满,再到对人格的坚守,情感层层递进,炽热而真挚。
这种“奇幻想象与强烈情感的融合”,形成了“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想象是“虚”,情感是“实”;梦境是“虚”,诗人的人格追求是“实”。虚幻的梦境因强烈的情感而显得真实可感,真实的情感因奇幻的想象而更具感染力。如“霓为衣兮风为马”的想象,若脱离“追求自由”的情感,便只是空洞的辞藻;而“不摧眉折腰”的情感,若没有梦境的铺垫,便缺乏艺术的张力。正是这种融合,让《梦游天姥吟留别》既拥有“天马行空”的想象魅力,又具备“直击人心”的情感力量,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浪漫主义的典范。
12.下列对材料中“奇幻想象”与“强烈情感”关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强烈情感为奇幻想象注入灵魂,让虚幻场景有真实温度
B.奇幻想象是强烈情感的载体,让情感表达更具艺术张力
C.二者相互独立,想象负责构建场景,情感负责传递情绪
D.二者融合形成“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增强诗歌感染力
13.结合材料,分析《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人格化”形象塑造的具体表现及其作用。
14.材料中提到诗歌形成“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请简要说明“虚”与“实”分别指什么,以及这种效果的具体体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作为李白的代表作,其文化内涵远超“个人抒情诗”的范畴,它不仅展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追求自由”的时代精神,更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立人格”与“理想追求”的核心价值,这些文化内涵共同构成了诗歌的深层魅力,使其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文人精神世界的重要文本。
从“时代精神”的折射来看,《梦游天姥吟留别》反映了盛唐“自信开放、个性张扬”的文化氛围。盛唐时期,国家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开放,文人阶层充满自信,不再满足于“循规蹈矩”的人生,而是渴望展现个性、追求自由。李白作为盛唐文人的代表,其“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天子呼来不上船”的狂放,正是这种时代精神的体现。《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幻、“霓为衣兮风为马”的浪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呐喊,无不彰显着“张扬个性、追求自由”的时代特质——诗人敢于突破现实束缚,在梦境中构建理想世界;敢于蔑视权贵权威,坚守个人人格尊严,这种精神与盛唐“不压抑个性、鼓励自我实现”的文化氛围高度契合,成为盛唐时代精神的“诗意写照”。
从“独立人格”的展现来看,《梦游天姥吟留别》塑造了“不媚权贵、坚守自我”的文人形象。在封建社会,文人往往需依附权贵才能实现仕途理想,而李白却打破了这一传统——他入仕长安,却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离开长安后,也未放弃对自由与理想的追求,而是以诗歌为载体,抒发对人格尊严的坚守。诗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呐喊,不仅是对个人遭遇的控诉,更是对“文人独立人格”的宣言:文人不应为仕途而牺牲尊严,不应为富贵而迎合权贵,而应坚守自己的价值观与人格底线。这种“独立人格”,超越了个人层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文人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后世无数文人——如苏轼虽屡遭贬谪,却始终坚守“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的人格;鲁迅以“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态度,批判现实,坚守文人的良知,这些都与李白的“独立人格”一脉相承。
从“理想追求”的表达来看,《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梦境”为载体,展现了“对自由理想世界的向往”。诗人笔下的天姥山,雄伟而神秘;梦境中的神仙世界,自由而欢乐,这些都是李白“理想世界”的具象化——在这个世界里,没有权贵的压迫,没有人格的屈辱,只有自由的翱翔与平等的欢乐。这种“理想追求”,并非“逃避现实的空想”,而是“对现实的超越”:诗人通过构建理想世界,表达对现实黑暗的否定,以及对“更美好社会”的向往。同时,这种理想追求也具有“普遍性”——不仅是李白个人的向往,更是古往今来人们对“自由、平等、欢乐”的共同渴望,因此能跨越时空,引发不同时代读者的共鸣。
在当代社会,《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文化内涵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张扬个性、追求自由”的时代精神,启示当代人尊重个性差异,鼓励自我实现,打破“标准化人生”的束缚;“不媚权贵、坚守自我”的独立人格,提醒人们在职场与生活中,坚守道德底线与人格尊严,不盲目迎合权威;“对自由理想世界的向往”,则激励人们在现实中追求更美好的生活,为实现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而努力。这些跨越时空的文化智慧,正是《梦游天姥吟留别》至今仍具生命力的原因。
15.下列对材料中“时代精神”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盛唐时代精神的核心是“自信开放、个性张扬”
B.李白的“狂放自信”是盛唐时代精神的体现
C.《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不摧眉折腰”的呐喊,彰显了盛唐“个性张扬”的特质
D.盛唐时代精神压抑文人个性,与李白的追求相悖
16.下列对材料中“独立人格”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文人都具有“不媚权贵、坚守自我”的独立人格
B.李白的“独立人格”仅体现在离开长安后的诗歌创作中
C.李白的“独立人格”影响后世文人,如苏轼、鲁迅均受其精神启发
D.“独立人格”要求文人必须远离仕途,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17.结合材料,概括《梦游天姥吟留别》所折射的盛唐时代精神的具体表现,并分析这种精神与诗人个人追求的关系。
18.材料中提到《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理想追求”具有“普遍性”,请简要说明这种“普遍性”的具体内涵,以及它能跨越时空引发共鸣的原因。
19.综合全文,谈谈《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文化内涵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并举例说明如何在生活中践行这种内涵。
三、课外延伸阅读
材料一:李白“赐金放还”后的人生选择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创作心境
李白“赐金放还”离开长安后,并未陷入消沉,而是以“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姿态,开启了新的人生旅程,这种“坚守自我、追求自由”的人生选择,直接影响了《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创作心境,让诗歌既饱含对理想的向往,又充满对人格的坚守。
离开长安初期,李白曾短暂停留洛阳,与杜甫、高适等人同游,写下“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的诗句,虽有对仕途失意的感慨,却无丝毫颓废——他不愿像其他文人那样,因仕途不顺而依附权贵或归隐山林,而是选择以“漫游”的方式,在山水间寻找精神寄托,在诗歌中抒发人生理想。这段漫游经历,让他接触到更广阔的社会现实,也更深刻地体会到“自由”的价值——不受官场规则束缚,不为权贵脸色妥协,可随性创作,可肆意狂歌。
《梦游天姥吟留别》创作于漫游吴越期间,彼时李白听闻越地天姥山的奇绝,心生向往,遂以“梦游”为载体,将个人心境融入诗中。诗中“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幻,既是对天姥山的向往,也是对“无拘无束、自由驰骋”人生状态的追求;“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的神仙场景,既是浪漫主义的想象,也是对“无权贵压迫、人格平等”理想世界的渴望。这种创作心境,本质上是“赐金放还”后人生选择的“诗意表达”——他拒绝向权贵低头,选择以“自由漫游者”的身份,坚守人格尊严,追求理想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李白的“追求自由”并非“逃避现实”,而是“以理想超越现实”。诗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呐喊,既是对长安仕途经历的反思,也是对未来人生的宣言:即便无法通过仕途实现“大济苍生”的抱负,也绝不牺牲人格尊严迎合现实。这种心境,让《梦游天姥吟留别》超越了“个人抒情”的范畴,成为对“人生选择多元性”的思考——人生价值并非只有“仕途成功”一条路,坚守自我、追求自由,同样能实现生命的意义。
材料二:《梦游天姥吟留别》与屈原《离骚》的浪漫主义风格对比
《梦游天姥吟留别》与屈原的《离骚》同为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巅峰之作,二者在“奇幻想象”“情感表达”“理想追求”上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显著差异,这种“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共同构建了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发展脉络,展现出不同时代文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从“奇幻想象”来看,二者均以“虚幻场景”寄托理想,但想象的“载体”与“风格”不同。《离骚》以“香草美人”“神话巡游”为载体,想象宏大而充满象征意义——屈原驾着龙车、乘着凤鸟,在天地间巡游,与诸神对话,以“香草”象征高洁品格,以“美人”象征君主与理想,想象带有“庄重典雅”的风格;《梦游天姥吟留别》以“山水梦境”“神仙聚会”为载体,想象瑰丽而充满动感——李白“一夜飞度镜湖月”,在天姥山见证“海日”“天鸡”,与“云之君”“仙之人”共处,想象带有“狂放灵动”的风格。这种差异,源于诗人的时代背景:屈原身处战国乱世,需以“庄重的神话”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李白身处盛唐,可凭“狂放的想象”抒发对个人自由的追求。
从“情感表达”来看,二者均饱含强烈情感,但情感的“基调”与“指向”不同。《离骚》的情感以“悲愤忧思”为主,指向“国家与君主”——屈原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既悲愤于自身遭遇,又忧虑于楚国命运,“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叹息,满含对国家与百姓的深情;《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情感以“豪迈洒脱”为主,指向“个人人格与自由”——李白虽有仕途失意的失落,却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呐喊,展现对人格尊严的坚守,情感中无“悲戚”,多“狂放”。这种差异,源于诗人的人生选择:屈原选择“以死明志”,坚守对楚国的忠诚;李白选择“以游践志”,坚守对自由的追求。
从“理想追求”来看,二者均以诗歌表达理想,但理想的“内涵”与“实现路径”不同。《离骚》的理想是“美政理想”——屈原渴望君主能“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实现国家富强、百姓安乐,理想的实现路径依赖“君主醒悟”;《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理想是“自由人格理想”——李白渴望摆脱权贵束缚,实现“开心颜”的自由生活,理想的实现路径依赖“自我坚守”。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时代文人对“理想与现实关系”的认知:屈原认为理想需依托现实权力实现,李白则认为理想可通过自我选择超越现实。
材料三:《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梦境叙事”结构与情感表达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梦境叙事”并非杂乱无章的想象堆砌,而是具有严谨的“起承转合”结构,这种结构与情感表达深度绑定,让“梦境”成为“情感递进”的载体,最终实现从“向往理想”到“坚守人格”的情感升华,展现出李白高超的叙事与抒情技巧。
“起”——现实铺垫,埋下向往之种。开篇“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以“瀛洲”的虚幻反衬天姥山的“可睹”,既交代“梦游”的缘起(对天姥山的向往),也暗含对“理想可寻”的期待;接着“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以夸张手法描绘天姥山的雄伟,进一步强化“向往之情”,为“入梦”做好情感铺垫。这一阶段,情感基调是“好奇与期待”,为后续梦境展开奠定基础。
“承”——入梦漫游,沉醉理想之境。“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开启梦境,“飞度”的奇幻举动展现进入理想世界的急切;“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以谢灵运典故与自然景物,构建“高洁、宁静”的理想场景,情感转向“愉悦与沉醉”;“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场景从“自然”转向“神仙”,奇幻程度升级,情感也达到“欢乐与亢奋”——诗人完全沉浸在理想世界的美好中,暂时忘却现实的压抑。
“转”——梦醒失落,引发现实反思。“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破碎,回到现实,“失”字直接传递“失落与怅惘”;但诗人并未沉溺于失落,而是顺势引发反思:“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将“梦境的短暂”与“现实的虚幻”关联,否定“世俗享乐、官场富贵”的价值,情感从“失落”转向“清醒”,为后续的“呐喊”做好铺垫。
“合”——呐喊宣言,坚守人格之本。“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以强烈的反问,将情感推向高潮——从对理想的向往,到对现实的否定,最终落脚于“坚守人格尊严”,完成情感升华。这一阶段,情感基调是“豪迈与坚定”,让全诗的主题从“梦游天姥”的个人体验,上升到“坚守人格”的普遍追求。
材料四:当代“李白热”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精神传承
近年来,“李白热”逐渐兴起——从《长安三万里》中“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出圈,到“李白诗词大会”的热播,再到年轻人对“李白式浪漫”的追捧,这种现象的背后,暗含当代人对《梦游天姥吟留别》所传递“自由、坚守、理想”精神的向往与传承,同时也赋予这种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当代“李白热”对《梦游天姥吟留别》精神的传承,首先体现在“对自由的追求”上。快节奏的当代社会,年轻人面临“996工作制”“职场内卷”“标准化人生”的压力,渴望像李白一样“摆脱束缚、追求自由”——有人选择“Gapyear”(间隔年)漫游世界,寻找自我;有人拒绝“高薪但压抑”的工作,选择热爱的职业;有人在社交媒体上以“李白式”的文字抒发对自由的渴望,如“我想做一阵风,不被定义,自由驰骋”。这些选择与表达,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一夜飞度镜湖月”的自由向往一脉相承。
其次体现在“对人格的坚守”上。当代社会存在“职场PUA”“流量至上”“道德滑坡”等现象,部分人选择迎合现实、牺牲底线,而更多人则像李白一样“坚守人格尊严”——职场人拒绝“无底线加班”,维护自身权益;自媒体人拒绝“标题党”“虚假信息”,坚持内容真实;学生拒绝“学术抄袭”,坚守学术诚信。这些行为,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格坚守本质一致。
同时,当代“李白热”也对传统精神进行创新,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李白的“自由”是“个人漫游式自由”,当代人的“自由”则更多是“精神自由”——即便身处职场,也可通过阅读、旅行、兴趣爱好,在精神上实现“自由”;李白的“坚守”是“对抗权贵式坚守”,当代人的“坚守”则更多是“对抗世俗压力的坚守”——如坚守“不婚不育”的人生选择,对抗“催婚催生”的世俗眼光;坚守“小众爱好”,对抗“功利化兴趣”的评价标准。
这种传承与创新,让《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精神在当代社会仍具生命力——它不仅是古代文人的“个人宣言”,更成为当代人“对抗焦虑、寻找自我”的精神武器,实现了“传统精神”与“当代需求”的有机结合。
20.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赐金放还”后选择以“漫游”方式坚守自我,追求自由
B.《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创作心境是李白人生选择的“诗意表达”
C.《离骚》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浪漫主义风格完全一致,无差异
D.《离骚》的理想是“美政理想”,依赖“君主醒悟”实现
21.下列对材料三、材料四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梦境叙事”结构杂乱,情感表达无序
B.当代“李白热”仅传承《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精神,无任何创新
C.《梦游天姥吟留别》“梦境叙事”的“转”阶段,情感从失落转向清醒
D.当代人的“自由”与李白的“自由”完全相同,均为“个人漫游式自由”
22.结合材料一,分析李白“赐金放还”后的人生选择及其对《梦游天姥吟留别》创作心境的影响。
23.材料二提到《离骚》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情感表达”存在差异,请概括这种差异,并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
24.综合材料三、材料四,谈谈《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梦境叙事”结构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启示,以及“李白精神”对当代年轻人的现实意义。
四、名篇名句默写
2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以夸张手法描绘天姥山雄伟,凸显其超越五岳气势的两句是“ , ”。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描绘梦境中神仙聚会奇幻场景,展现浪漫主义风格的两句是“ , ”。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以强烈反问抒发蔑视权贵、坚守人格的两句是“ , ”。
五、作文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以“一夜飞度镜湖月”的浪漫,坚守“不摧眉折腰”的人格;古有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在逆境中守护内心的从容;今有年轻人“拒绝内卷、追求热爱”的选择,在快节奏中坚守自我的方向。“坚守自我”,从古至今,始终是人们面对困境的重要力量。
阅读材料,联系你的生活体验与思考,以“坚守自我,照亮前路”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标题自拟。
参考答案
1.D(解析:梦境并非“无任何现实寄托”,而是诗人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与对现实权贵的蔑视的体现,与“追求自由、坚守人格”的情感紧密相关,D项错误。)
2.D(解析:诗歌情感表达强烈且有起伏——从对天姥山的向往,到梦境中的欢乐,再到梦醒后的失落,最后到“不摧眉折腰”的豪迈,情感层次丰富,并非“平淡无起伏”,D项错误。)
3.B(解析:A项“仅表达对权贵的不满”错误,还体现追求自由、坚守人格的气节;C项“渴望得到权贵赏识、内心矛盾”错误,诗句明确表达蔑视权贵,无矛盾;D项“消极颓废、逃避现实”错误,诗句传递积极的人格坚守,B项正确。)
4.C(解析:梦醒后的失落虽存在,但诗人随即通过“世间行乐亦如此”否定世俗价值,情感转向“清醒”,而非“低沉”,最终以“安能摧眉折腰”的豪迈升华主题,C项错误。)
5.D(解析:古体诗无需严格遵循对仗,诗中仅部分句子对仗(如“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并非“每联均为对仗句”,“必须严格遵循对仗”的表述错误,D项错误。)
6.A(解析:B项“仅表达对瀛洲的向往”错误,诗句重点在天姥山;C项“天姥山与瀛洲一样虚幻”错误,以瀛洲虚幻反衬天姥山可睹;D项“无任何艺术手法”错误,运用反衬手法,A项正确。)
7.C(解析:材料明确提到诗人梦醒后“未放弃对自由的追求”,而是通过反思否定世俗价值,最终坚守人格,“放弃对自由的追求”与原文不符,C项错误。)
8.B(解析:A项“仅通过夸张手法”错误,还有想象、比喻等手法;C项“无任何现实寄托、与诗人经历无关”错误,梦境寄托理想,与诗人“赐金放还”经历相关;D项“语言平淡直白、缺乏想象力”错误,语言瑰丽,想象丰富,B项正确。)
9.①具体内容:一是“入梦场景”,诗人“一夜飞度镜湖月”,在湖月指引下到达剡溪,探访谢灵运旧居,感受自然之美;二是“山中奇景”,在天姥山半壁见海日、闻天鸡,体验超现实的壮丽;三是“神仙聚会”,以霓为衣、风为马,云之君、仙之人纷纷降临,老虎鼓瑟、鸾鸟驾车,场面盛大奇幻;②象征意义:天姥山的雄伟象征“崇高的理想”,体现诗人对理想世界的向往;镜湖月、剡溪等自然场景象征“高洁的精神追求”,呼应谢灵运的隐士形象,暗含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守;神仙聚会场景象征“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无权贵压迫、人格受辱,与现实官场形成对比,传递诗人对自由与尊严的追求。
10.①情感起点:开篇对天姥山的赞美(“天姥连天向天横”),传递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之情”,情感基调好奇而期待,为梦境开启铺垫;②情感递进:梦境中“飞度镜湖月”“渌水荡漾清猿啼”的自然场景,引发“愉悦与沉醉”,“霓为衣兮风为马”的神仙聚会,让情感达到“欢乐与亢奋”,完全沉浸于理想世界;③情感转折:梦醒后“失向来之烟霞”的失落,引发对现实的反思(“世间行乐亦如此”),否定世俗享乐与官场富贵,情感从失落转向“清醒”;④情感升华: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呐喊,将对理想的向往转化为对“人格尊严的坚守”,情感豪迈坚定,完成从“个人理想向往”到“普遍人格追求”的升华。
11.①坚守人格尊严的启示:当代人面临职场PUA、世俗压力时,应像李白一样拒绝妥协,坚守道德底线与人格尊严,如面对不合理的加班要求,敢于维护自身权益,不因“高薪”“升职”牺牲尊严;②追求精神自由的启示:快节奏生活中,应主动寻找“精神自由”的空间,如通过阅读、旅行、兴趣爱好,摆脱焦虑与束缚,像李白“漫游山水”般,在精神世界中实现“自由驰骋”;③多元人生选择的启示:打破“唯成功论”“唯仕途论”的单一价值观,认识到人生价值可通过多种路径实现,如有人放弃传统职业选择“自由职业”,有人投身公益事业,像李白以诗歌与漫游实现生命意义,而非局限于仕途;④以理想超越现实的启示:面对现实困境时,不逃避、不沉沦,以理想为支撑超越困境,如创业者遭遇失败时,以“追求创新”的理想坚持下去,像李白以“自由理想”超越官场失意,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12.C(解析:材料明确提到“奇幻想象与强烈情感完美融合”“相互依存”,想象是情感的载体,情感为想象注入灵魂,并非“相互独立”,C项错误。)
13.①具体表现:一是“自然景物人格化”,如“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将“湖月”塑造成“引路者”,赋予其“温情、友善”的人格特征,仿佛主动为诗人指引方向;二是“神话形象人格化”,如“虎鼓瑟兮鸾回车”,让老虎“弹奏乐器”、鸾鸟“驾驶车辆”,打破动物本能,赋予其“优雅、尊贵、懂礼仪”的人格特征,如同理想世界中的“侍者”;②作用:让虚幻场景更生动可感,“湖月”的引路让“飞度镜湖”的奇幻举动更具真实感,仿佛有友人陪伴;“虎、鸾”的拟人化让“神仙聚会”场景更鲜活,增强画面的感染力;同时,人格化形象传递诗人情感,“湖月”的温情暗含诗人对理想世界的亲近与向往,“虎、鸾”的优雅暗含诗人对“自由、平等、欢乐”理想生活的追求,让情感表达更含蓄且深刻。
14.①“虚”与“实”的内涵:“虚”指奇幻的想象与梦境,包括“飞度镜湖月”的举动、“霓为衣兮风为马”的神仙场景、“半壁见海日”的超现实奇景;“实”指诗人真实的情感与人格追求,包括对自由的向往、对权贵的蔑视、对人格尊严的坚守;②具体体现:虚幻梦境因真实情感而有“温度”,如“神仙聚会”的想象若脱离“追求自由”的情感,便只是空洞的辞藻,而情感让想象成为“理想的载体”,引发读者共鸣;真实情感因虚幻想象而更具“张力”,如“不摧眉折腰”的人格坚守,若没有梦境中“理想世界”的铺垫,便缺乏艺术感染力,想象让情感表达更委婉且富有层次;二者融合让诗歌既“天马行空”又“直击人心”,如“一夜飞度镜湖月”的虚幻举动,传递出“渴望摆脱束缚”的真实情感,实现“虚实相生”,让读者既感受到想象的魅力,又体会到情感的真挚。
15.D(解析:材料明确提到盛唐时代精神是“自信开放、个性张扬”“不压抑个性”,与李白的追求高度契合,“压抑文人个性”与原文不符,D项错误。)
16.C(解析:A项“都具有独立人格”错误,材料仅提到李白及受其影响的文人,并非“所有古代文人”;B项“仅体现在离开长安后的创作”错误,李白入仕时便有“不媚权贵”的表现(如蔑视高力士),独立人格贯穿一生;D项“必须远离仕途、放弃理想”错误,独立人格强调“坚守尊严”,而非“远离仕途”,李白仍有“大济苍生”的理想,C项正确。)
17.①盛唐时代精神的具体表现:一是“自信开放”,国家强盛带来文人阶层的自信,敢于突破传统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如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的狂放;二是“个性张扬”,不压抑个人特质,鼓励自我表达与自我实现,如李白以“奇幻想象”创作诗歌,不受“写实”传统限制;三是“追求自由”,反对压迫与束缚,重视人格尊严,如文人不愿为仕途牺牲本心,渴望自由的生活状态;②与诗人个人追求的关系:盛唐时代精神为李白的个人追求提供“文化土壤”,让他敢于“张扬个性、追求自由”,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呐喊,既是个人人格的体现,也符合盛唐“不压抑个性”的时代氛围;李白的个人追求则是盛唐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他的诗歌与人生选择(如漫游、坚守人格)成为盛唐精神的“诗意载体”,让时代精神通过其作品得以传承与传播,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塑造了李白的“浪漫主义人格”与诗歌风格。
18.①“普遍性”的具体内涵:指李白追求的“自由、平等、人格尊严”,是古往今来人类共同的理想追求,并非仅属于李白个人;这种理想包括“摆脱压迫的自由”(如不受权贵束缚)、“人格平等的权利”(如不因身份地位受辱)、“精神愉悦的生活”(如内心“开心颜”),是人类对“美好人生”的共同渴望;②跨越时空引发共鸣的原因:一是“现实困境的普遍性”,无论古代还是当代,人们都面临“压迫与束缚”(古代的权贵压迫、当代的职场压力与世俗偏见),都有“摆脱困境、追求自由”的需求,李白的呐喊能触动不同时代人内心的“痛点”;二是“人格坚守的永恒性”,“坚守尊严、不迎合妥协”是人类共同的道德追求,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人们都敬佩“不摧眉折腰”的人格,李白的选择为不同时代人提供“精神榜样”;三是“理想追求的共通性”,对“美好世界”(自由、平等、欢乐)的向往是人类的本能,李白构建的“神仙理想世界”,本质上是人类对“理想生活”的具象化想象,能引发不同时代人的情感共鸣。
19.①现实意义:一是“尊重个性,鼓励自我实现”,启示社会打破“标准化人生”(如必须考名校、进大厂),尊重个体差异,为不同个性的人提供发展空间,如支持年轻人选择“小众爱好”“特色职业”;二是“坚守道德底线,维护人格尊严”,提醒人们在生活与工作中,不因利益诱惑牺牲诚信与尊严,如职场中拒绝“不正当竞争”,社会中反对“流量至上、虚假炒作”;三是“追求精神自由,缓解当代焦虑”,引导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寻找“精神栖息地”,如通过阅读、运动、亲近自然,实现内心的平静与自由,减少“内卷”带来的焦虑;四是“以理想推动社会进步”,鼓励人们以“美好理想”为目标,改善现实,如环保主义者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推动环保行动,教育者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理想投身教育事业;②践行举例:学生层面,拒绝“盲目刷题、迎合应试”,坚持发展兴趣爱好(如文学、艺术),在学习中追求“真正的知识”而非仅为分数,体现“坚守个性与理想”;职场层面,员工拒绝“无底线加班”“职场PUA”,通过合理途径维护权益,体现“坚守人格尊严”;社会层面,志愿者投身“乡村振兴”“公益事业”,放弃高薪工作选择“有意义的人生”,体现“多元人生选择与理想追求”。
20.C(解析:材料明确提到二者浪漫主义风格存在显著差异(《离骚》庄重典雅、《梦游天姥吟留别》狂放灵动),“完全一致,无差异”表述错误,C项错误。)
21.C(解析:A项“结构杂乱、情感无序”错误,材料提到梦境叙事有“起承转合”的严谨结构,情感递进有序;B项“仅传承无创新”错误,材料提到当代“李白热”有“精神自由”“对抗世俗压力”等创新;D项“完全相同,均为个人漫游式自由”错误,当代人的自由更多是“精神自由”,与李白的“漫游式自由”不同,C项正确。)
22.①李白“赐金放还”后的人生选择:一是“拒绝依附与归隐”,不像其他文人因仕途失意依附权贵或归隐山林,保持人格独立;二是“以漫游践行理想”,选择“仗剑漫游”,在山水间寻找精神寄托,通过诗歌抒发人生理想,接触广阔社会现实,体会自由价值;三是“以理想超越现实”,不逃避官场失意的现实,而是以“追求自由、坚守人格”的理想,重新定义人生价值,认为人生价值可通过多元路径实现(如诗歌、漫游),而非仅依赖仕途;②对创作心境的影响:让诗歌创作充满“对自由的渴望”,如“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幻,既是对天姥山的向往,也是对“无拘无束”人生状态的追求;注入“对人格坚守的坚定”,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呐喊,既是对长安经历的反思,也是对未来人生的宣言,传递不向权贵妥协的心境;赋予诗歌“超越个人抒情的深度”,让《梦游天姥吟留别》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成为对“人生选择多元性”的思考,如通过梦境与现实的对比,传递“坚守自我、追求自由同样能实现生命意义”的观点。
23.①情感表达差异:《离骚》以“悲愤忧思”为基调,情感指向“国家与君主”,满含对楚国命运的忧虑与对百姓的同情,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情感沉重且带有悲剧色彩;《梦游天姥吟留别》以“豪迈洒脱”为基调,情感指向“个人人格与自由”,展现对权贵的蔑视与对自由的追求,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情感激昂且充满自信;②差异产生的原因:时代背景不同,屈原身处战国乱世,楚国面临灭亡危机,他作为贵族,对国家与君主有强烈的责任感,故情感聚焦“国家命运”,充满悲愤;李白身处盛唐,国家强盛,文化开放,文人更关注“个人价值实现”,故情感聚焦“个人自由与人格”,充满豪迈;人生选择不同,屈原选择“以死明志”,坚守对楚国的忠诚,面对“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遭遇,只能以“悲愤忧思”抒发内心痛苦;李白选择“以游践志”,拒绝向权贵低头,以漫游与诗歌实现人生价值,故能以“豪迈洒脱”的情感,超越仕途失意的失落;理想内涵不同,屈原的理想是“美政理想”(国家富强、百姓安乐),依赖君主醒悟实现,当理想无法达成时,易产生“悲愤”;李白的理想是“自由人格理想”(摆脱束缚、坚守尊严),依赖自我坚守实现,无需依附他人,故能保持“洒脱”的情感。
24.①“梦境叙事”结构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启示:一是“注重叙事的逻辑性与情感的关联性”,当代创作可借鉴“起承转合”结构,让故事发展与情感表达深度绑定,如小说创作中,以“现实困境”为“起”(铺垫),以“理想追寻”为“承”(发展),以“困境反思”为“转”(转折),以“价值坚守”为“合”(升华),让情感随叙事递进,避免内容杂乱;二是“善用‘虚实结合’传递主题”,如散文创作中,以“现实场景”为“实”,以“想象/回忆”为“虚”,通过虚实交织,传递深层情感与主题,像李白以“梦境之虚”承载“理想之实”,让主题表达更委婉且深刻;三是“以‘小叙事’体现‘大主题’”,如诗歌创作中,以个人经历(如一次旅行、一个梦境)为“小叙事”,通过情感升华,体现“普遍价值追求”(如自由、坚守),像李白以“梦游天姥”的个人体验,上升到“坚守人格”的普遍主题,让作品更具共鸣;②“李白精神”对当代年轻人的现实意义:一是“对抗内卷与焦虑”,面对“996”“升学压力”,像李白“追求自由”般,主动调整生活节奏,通过兴趣爱好、精神追求缓解焦虑,如利用周末学习绘画、参加户外活动,实现“精神减压”;二是“坚守自我与底线”,在“流量诱惑”“功利化氛围”中,像李白“不摧眉折腰”般,坚守道德底线与个人原则,如学生拒绝“学术抄袭”,网红拒绝“低俗博眼球”,维护自身人格尊严;三是“探索多元人生”,打破“唯名校论”“唯高薪论”,像李白“以漫游与诗歌实现价值”般,根据自身兴趣与特长,选择适合的人生路径,如有人毕业后选择“乡村支教”,有人放弃稳定工作选择“自主创业”,在多元选择中实现自我;四是“以理想点燃生活”,面对现实困境,像李白“以理想超越现实”般,以热爱与理想为支撑,不放弃、不沉沦,如追梦音乐的年轻人,即便无人支持,仍坚持创作,以“对音乐的热爱”照亮前路。
25.(1)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解析:根据“夸张手法、天姥山雄伟、超越五岳”的提示,锁定诗中描绘天姥山气势的句子,注意“横”“拔”“掩”的写法。)
(2)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解析:依据“梦境、神仙聚会、浪漫主义风格”的关键信息,对应诗中奇幻场景的句子,注意“霓”“兮”“纷纷”的写法。)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解析:根据“强烈反问、蔑视权贵、坚守人格”的要求,锁定诗中核心主旨句,注意“摧眉折腰”“事”“颜”的写法。)
26.例文:守自我之炬,照人生漫路
李白“一夜飞度镜湖月”的浪漫里,藏着“不摧眉折腰”的人格坚守;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中,透着逆境里对内心从容的守护;如今,有人在“内卷”浪潮中选择“慢下来”,以热爱为帆,驶向属于自己的航道。从古至今,“坚守自我”从来不是孤芳自赏的固执,而是穿越困境、照亮前路的精神火炬——它让我们在喧嚣中辨明方向,在挫折中保持韧性,在迷茫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答案。
坚守自我,是在盲从浪潮中握紧方向盘,不被他人的节奏裹挟。高二上学期,班级里刮起“竞赛冲刺风”——原本喜欢文学的同学,跟风报名数学竞赛;擅长绘画的朋友,为“加分”硬啃物理公式。看着身边人都在“多赛道冲刺”,我也慌了神:要不要放下每周坚持的绘画,去补薄弱的理科?直到某天翻看《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句子突然击中我:李白拒绝迎合权贵,坚守自由人格;我为何要为“随大流”,放弃真正热爱的事?
从那以后,我坚定了自己的选择:每天放学后留一小时在画室画画,周末去美术馆看展。有人说“画画浪费时间,不如多刷几道题”,但我知道,画笔在纸上勾勒的,不仅是线条,更是我对自我的认知。期末时,我凭借一幅《校园春景》获得市级青少年绘画大赛一等奖,更重要的是,这份坚守让我明白:人生不是“复制粘贴”的赛道,唯有握紧自我的方向盘,才能驶向真正想去的地方。就像李白“一夜飞度镜湖月”的自由,不盲从、不妥协,才能走出独特的人生轨迹。
坚守自我,是在逆境风雨中撑起伞,以内心的从容对抗挫折。去年暑假,我组队参加校园文创设计大赛,原本信心满满准备的“传统文化系列书签”,却在初赛中因“风格陈旧”被淘汰。看着其他队伍的作品获奖,队友们沮丧地说“要不放弃吧,我们可能不是这块料”。我想起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他屡遭贬谪,却能在黄州赤壁写下“大江东去”,以从容心态面对逆境。
我对队友们说:“我们设计的初心是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不能因为一次失败就改变方向。”我们重新梳理思路,保留传统文化内核,加入现代审美元素:将水墨山水与卡通形象结合,在书签背面印上诗词二维码。最终,修改后的作品不仅在复活赛中晋级,还获得“最佳创意奖”。这次经历让我懂得,逆境不是“自我否定”的理由,而是“坚守初心”的试金石。就像苏轼在风雨中“竹杖芒鞋轻胜马”,坚守自我的人,总能在挫折中找到转机,让逆境成为照亮前路的光。
坚守自我,是在快节奏时代锚定坐标,以热爱为动力奔赴远方。我的表姐曾是互联网公司的“996”员工,每天被KPI压得喘不过气。看着身边人都在“拼加班、比晋升”,她却时常问自己:“这真的是我想要的生活吗?”后来,她想起大学时最爱的烘焙,决定辞职开一家小面包店。
家人反对“放着高薪工作不做,去做‘小生意’”,朋友劝她“别冲动,稳定最重要”。但表姐没有动摇:她去专业烘焙学校学习,每天研究新配方,把对生活的热爱揉进面团里。如今,她的小店成了社区里的“温暖角落”,很多人说“吃你做的面包,能感受到生活的甜”。表姐的选择,像当代年轻人“拒绝内卷、追求热爱”的缩影——不被“成功模板”绑架,以自我热爱为锚,才能在快节奏时代找到内心的安宁与方向。
当今社会,我们总被“要优秀”“要成功”的声音包围,仿佛不跟上别人的脚步,就会被淘汰。但李白的坚守告诉我们,“开心颜”才是人生的终极追求;苏轼的豁达提醒我们,逆境中也能活出从容;当代人的选择证明,热爱比“内卷”更有力量。坚守自我,不是“与世隔绝”的固执,而是对自我价值的认可,对人生方向的笃定。
愿我们都能握紧自我的火炬,在盲从时坚定方向,在逆境中保持从容,在快节奏中锚定热爱。当我们以坚守为灯,就不必害怕前路黑暗——因为这盏灯,终将照亮属于自己的漫漫长路,让我们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作文解析 :
命题紧扣《梦游天姥吟留别》“坚守自我”的核心精神,通过“古代(李白、苏轼)—当代(年轻人拒绝内卷)”的场景串联,构建“坚守自我”的古今传承脉络,让考生易结合个人经历(如学业中坚守兴趣、生活中拒绝盲从)或社会现象(如“反内卷”浪潮、小众职业兴起)展开写作,避免立意空洞。
话题“坚守自我,照亮前路”聚焦“坚守自我”与“突破困境、实现价值”的因果关系,既呼应诗歌中李白以坚守人格“超越仕途失意”的内涵,又引导考生思考“坚守自我”的具体表现(如坚守兴趣、坚守道德、坚守理想)与“照亮前路”的实际意义(如获得内心坚定、找到人生方向、实现自我价值),立意角度多元,适配不同文体(记叙文可写“坚守自我的亲身经历”,议论文可谈“坚守自我对当代人的重要性”)。
同时,命题贴合高考“贴近生活、注重思辨”的趋势,既传递“在困境中坚守自我”的积极价值观,又引导青少年思考“如何在快节奏、高压力的当代社会保持自我”,具有现实意义与教育价值。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