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任务式】第七单元第6课时 雾在哪里 教案 跨学科教学实践 统编版语文二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单元·任务式】第七单元第6课时 雾在哪里 教案 跨学科教学实践 统编版语文二上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6课
课题:《雾在哪里》跨学科教学实践
内容分析: 《雾在哪里》是俄罗斯作家谢尔古年科夫创作的一篇科学童话 ,采用拟人化手法将雾描绘成一个淘气的孩子,把大海、天空、城市等景物依次藏起,展现大雾下的朦胧景象。通过生动的情节帮助儿童理解雾的自然现象,感受文学趣味。
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文化自信:感受童话中拟人化手法所展现的文学魅力,乐于探索和表达自然现象的奇妙。 语言运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雾说话的语气;积累“甚至、无论、一切”等词语,并模仿“无论……还是……都……”的句式说话。 思维能力:能根据课文内容,对“雾接下来会去哪里,藏起什么”进行大胆想象和预测,发展逻辑推理和创造性思维。 审美创造:感受大雾笼罩下景物朦胧、变幻的意境美,并能通过绘画和表演,创造性地表现雾的淘气和景物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雾来了以后,景色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学难点:体会“淘气”的雾孩子形象,理解雾的自然特性,并发挥想象仿照课文句式进行表达。
课时目标: 第一课时: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雾都藏起了哪些景物;初步感受雾的“淘气”。 第二课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雾说话的语气;理解雾散后景物变化的原因;能仿照课文句式进行想象说话和写话。
情境任务:“同学们,大自然是一位神奇的画家,让我们一起来做‘大自然的小画家’,用眼睛观察、用心灵感受、用语言描绘我们眼中最美的想象风景!” 小画家们,你们准备好了吗?第二站:童话里的想象。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谜语激趣,科学导入 (语文 & 科学)
猜谜语:满天满地似白烟,不熏不呛性子绵。风儿吹来轻轻飘,太阳一晒就不见。(打一自然现象) 揭示课题:教师板书“雾在哪里”。引导:同学们,你在生活中见过的雾是什么样子的呢? 科学小视频:播放一段简短的科普视频,直观了解雾的形成(空气中水汽遇冷凝结) 动脑思考:倾听谜语,积极开动脑筋进行猜测。 动口表达:自由发言,描述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的雾景。 动眼观察:聚精会神地观看科普视频,从科学角度初步认识雾。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切入主题:利用谜语这一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瞬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自然地引出本课的主角——“雾”。 链接生活,激活经验:让学生分享自己见过的雾,将文本学习与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联系起来,使新知建立在旧知之上。 学科融合,奠定认知:通过简短的科普视频,从科学角度直观解释雾的形成原因。这并非喧宾夺主,而是为了扫除认知障碍,为后续理解课文内容(尤其是雾后来为什么会消失)打下坚实的科学基础,让语文学习更具深度和广度。
第二节:初读课文,捉拿“生字宝宝”
任务驱动:雾孩子可真淘气,它把很多“生字宝宝”也藏起来了,我们一起来找到它们! 教师范读或者放范读音频:学生思考故事讲的是什么内容? 认读生字:学生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认读。出示本课要求会认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提醒学生“论、暗、岸、甚、闲、散”是前鼻音,“梁” 是后鼻音,“甚、至、失”是翘舌音。 3.集中闯关:利用“开火车”、“摘云朵”等游戏,检查生字认读。 4.认识同音词: 教师出示词语卡“海岸”,让学生在图中找到海岸的位置。然后进行拓展词语。河边可以说“河岸”,湖边可以说“湖岸”,河的两边叫“两岸”。 学习生字“暗”。指名读,再引导学生观察日字旁,理解没有太阳就“暗”,有了太阳就“明”,说一说“暗”的反义词和近义词。 ●扩词练习,比一比,谁组的词最多。然后用一个词语造句。 动手操作:自由朗读课文,动手圈画出生字。 合作与竞争:参与“开火车”等游戏,在集体活动中巩固生字认读。 自主探究:借助拼音和上下文,尝试自主认读生字词。
设计意图:确保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读准字音,认记字形,这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游戏化的检查方式(开火车、摘云朵)能有效缓解疲劳,提高课堂效率。 初步整体感知:在寻找生字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对课文内容进行了第一遍梳理,为深入阅读做好了准备。
第三节:再读课文,绘制“藏宝图” (语文 & 美术)
1.梳理脉络:朗读课文,思考:淘气的雾都飞到了哪些地方?把谁藏了起来? 课件出示重点句子,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霎时,四周变暗了,无论是天空,还是天空中的太阳,都看不见了。 ·房屋、街道、树木、桥梁,甚至行人和小黑猫,雾把一切都藏了起来,什么都看不见了。 无论是海水、船只,还是蓝色的远方,都看不见了。 2.绘制藏宝图: 学生小组合作根据课文内容在纸上依此画出“大海”、“天空”、“城市”等背景简笔画。 一个组员读课文内容,一个组员用一团团白色的棉花或撕好的白色纸片,代表雾,贴在被藏起的景物上。 完成一幅“雾孩子的藏宝图”。 想:想一想,文中的雾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4.交流展示:指着自己的“藏宝图”说一说:“雾飞到了海上,把大海藏了起来……” 动脑提取信息:默读课文,寻找并筛选关键信息(哪里?藏了什么?)。 动手创作:动手画出简笔画背景,并用棉花粘贴出“雾”,完成“藏宝图”的创作。 动口复述:指着自己的作品,向同伴或全班清晰地复述课文片段,练习有序表达。
设计意图:梳理文脉,化抽象为具体:这是本课突破重点的关键环节。通过绘制“藏宝图”这一极具趣味性的任务,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默读,提取“地点”和“被藏景物”这两大关键信息。 学科融合,手脑并用:将美术融入语文学习,让学生用画笔和棉花(白纸)将文本信息转化为可视化的图画。这一过程不仅是创造,更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度加工和内化。 训练口语表达:让学生指着自己的画作叙述课文内容,是将图像思维转化为语言表达的绝佳训练,有效落实了“借助词句,了解课文内容”的单元要素。
第四节:书写指导。
1.课件生字卡:“论、船”等8个生字,引导学生观察字的结构特点及其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注意笔顺。 2.教师讲解书写要领并范写,学生可以跟谁老师的笔画书写。 3.学生掌握书写要领后,在田字格中描红,然后再各写两遍。要求做到书写正确、干净、坐姿端正。 4.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观察与倾听: 观察教师板书或课件展示的范字,认真听教师讲解字形结构、关键笔画、笔顺及书写要点 实践练习: 在课本或练习本上认真书写生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